Hi ,欢迎来到金号角网 专业金融需求撮合平台,让金融需求找到更优质的服务商
免费注册 关注我们
金号角商讯
联系我们
新闻
新闻 产品 百科
发布需求
TOP
当前位置:金号角网> 金融学院> 金融知识 > 经济 > 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3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1000万元

经济发展战略

2020-07-28 编辑:网站编辑 有792人参与 发送到手机
微信浏览器扫一扫查看详情
定义
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由落后变为先进所拟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目标和对策。它一般含有社会发展的某些内容,又常称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般内容 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通常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①制定战略的实际依据和理论依据。要考虑本国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的历史和现状,并明确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指导原则。②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拟实现的综合的、概括的总体目标和在某些方面比较具体的目标。③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包括战略重点、实施步骤、力量部署、重大的政策措施等。经济发展战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都可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下一层次或较小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上一层次或较大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国性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历史演变过程 经济发展战略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运用起来的。由于一系列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出现,经济发展问题日益突出,逐渐形成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随之产生经济发展战略概念。美国发展经济学家A.O.赫希曼(1915~ )较先使用这一概念,1958年他出版了《经济发展战略》一书。60年代,不少国家总结工业化的经验,提出“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出口替代的发展战略”等经济发展的不同型式。同时,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十年的国际发展战略,使发展战略概念在国际上更为流行。经济发展战略也从指一切国家经济增长的战略,逐渐演变为专指发展中国家由落后经济过渡到现代化经济的战略。70年代末,中国一些学者开始引用“发展战略”概念,并进行专门研究。
制定的依据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一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本国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各种基本情况出发,使战略目标的确定,发展途径的选择符合客观条件、立足本国实际。国情的具体内容包括:
 
(1)自然资源条件。主要有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及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
  
(2)人口状况。人口状况包括人口数量、素质、构成、就业等方面。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具体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人口价值具有两重性,在决策时,要把人口现状与发展国家经济、社会等方面状况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  
(3)经济条件。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科技教育等情况。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大小的重要表现,也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
  
(4)经济社会结构。主要有社会经济成分、管理体制、政治制度等状况。这些因素中,有的规定着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方向,有些影响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有的起制约作用等。因此,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当综合考虑。
  
(5)科技发展水平。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科技发展给未来带来的潜在影响,并据此估价和调整其他领域的发展政策。
  
客观规律。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善于学习和总结实践经验,从经济实践中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作出科学的决策。
  
国际环境。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形势及条件,对国内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当今世界,生产国际化加强,国际经济关系日趋密切。国际环境包括国际贸易关系、国际金融资本转移、技术转让和商品贸易、国际劳力市场、国际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
世界上一般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基本方面看,大体可分两种,经历两个阶段: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头一二十年,实行所谓"传统的发展战略"(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简称CDS)。这种战略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为主要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求得国家的富裕和繁荣。实行的结果,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对外贸易,提高了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有些国家和地区进入了中等国家行列。但由于片面追求 GNP的增长,往往忽视人民福利,以过高的积累率,过多地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调,经济结构不合理,消费品不足,贫富悬殊,财政赤字、外债剧增,通货膨胀,环境恶化。
  
②由于实行传统发展战略的结果不理想,60年代以来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改行所谓"变通的发展战略"(Altern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简称ADS),或称“新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以满足人们基本需要为目标,在增加GNP的同时,重视保证最低限度的人类需要,重视生活的物质质量,重视分配的公平。它要求新的衡量体系,较通行的有:美国经济学家W.D.诺德豪斯和J.托宾(1918~ )提出的“可维持的经济福利量”(Sustainable Measure of EconomicWelfare),美国经济学家M.D.莫里斯(1921~ )提出的“生活的物质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Index,简称 PQLI)。这些衡量体系设想突破了单纯以GNP增长作为评价标准,分别纳入闲暇、环境、寿命、死亡率、识字率等因素。这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群众愿望,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社会条件下难以真正实行。
  
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需采取相应的战略方针、政策和措施。由于各国实际情况不同,在这些方面所采取的决策不可能完全一样。石油生产国和非产油国,新兴工业国和低收入国,资源丰富的大国和自然条件差的小国,在决策上会有许多区别。一般认为,从本国国情出发,产业结构合理化;自力更生为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外部条件;把国内发展战略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南合作紧密结合起来,应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过去虽长时期没有使用经济发展战略概念,但在不同的时期提出的总路线、总任务和总方针、总政策等,实际上含有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中国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发展战略”,也不同于“变通的发展战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更加注意在经济增长基础上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强调以高效益为中心任务;主要依靠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事内含扩大再生产;开发物力资源和开发人力特别是智力资源并重;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见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