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金号角网 专业金融需求撮合平台,让金融需求找到更优质的服务商
免费注册 关注我们
金号角商讯
联系我们
新闻
新闻 产品 百科
发布需求
TOP
当前位置:金号角网> 金融学院> 金融知识 > 管理 > 营销> 电影营销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3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200万元

恭喜湖南/长沙市【成功】需求金额1000万元

电影营销

2020-08-21 编辑:网站编辑 有373人参与 发送到手机
微信浏览器扫一扫查看详情
电影营销概述



  电影营销,一方面是指企业利用电影如置入式广告、赞助等方式来展开营销活动;另一方面是指电影自身的营销,电影在拍摄和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定位,利用营销的思维来展开运作。这里所指的电影营销主要是电影自身的营销。



电影营销的市场定位

  一部电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影片的制作,一部分是影片的发行。对于影片的制作,必须考虑市场定位,是否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消费者需要什么”而不是 “消费者在哪里”来定位产品和卖点;是音乐剧、爱情片、动作片、警匪片、贺岁片还是恐怖片或科幻片与伦理片等等,在考虑影片定位时,就需要有营销的意识,在演员方面,是明星汇翠还是演员平民化,是打造明星还是采用明星演员,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虽没明星,但同样能够走红,同样能够赢得观众的眼球,因为故事情节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生活;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除了高仓健以外,其他的也都是平民化;在语言方面,可以是地方方言,如《我爱我家》式的“北京牌” 幽默、《疯狂的石头》与重庆方言;在情节上,可以是搞笑,可以是“造乐”,如周星驰式的滑稽、“春节晚会”式的小品、相声;如贺岁片惯用的找大家喜闻乐见的明星,深挖小人物有趣的故事,再加上一些无恶意的夸张的手法等等,通过在内容、演员、情节等制作过程中的定位,在拍摄地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正确选择,通过调查分析与科学的定位,从而有针对性地分析影片的目标受众,进而为电影下一步的营销打下基础。



电影营销的策略
  一、产品策略


  对于制作好的影片,要充分挖掘影片的“整体概念”,非凡是要加强对后电影产品开发,有资料表明,美国电影产业的总收益,20%来自于银幕营销,80%来自于非银幕营销,如好莱坞的电影营销是银幕营销和非银幕营销齐头并进、互为支持的连锁式营销方法,具体表现为银幕营销、电视营销、家庭影院、网络营销和相关商品开发这“五位一体”的营销构架。电影营销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影片本身,一部电影的商业运作是可以通过一个产业链做营销的。电影产品假如是强势品牌,很轻易拉动商家趋之若鹜,例如《星球大战》系列的周边产品的销售收入早已经超过了50亿美元;如《七剑》开发了包括七八千万人民币的网络游戏以及动漫,徐克导演亲自设计的七把剑也被制成了礼品盒等等,同时,在电影品牌之下,特许经营、联合促销、植入性广告等,都将是很有赢利潜力和空间的。


  二、渠道和价格策略


  在价格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分层分步地进行,如可以是对首映权进行拍卖,拍卖独家放映权是一种方式,全面铺开且赠予放大镜用于满地找牙也是一种方式;再如价格,根据渠道策略确定不同的价格策略,可以同步上映,可以逐步拓展市场,可以采取分期的价格策略,可以统一定价。


  三、传播策略


  对电影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大众传播的工具;而电影之所以存在或存在得好不好的支点,完全视它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否顺畅良好,因而必须将营销传播进行整合运用,如宣传,媒体、海报是宣传,演员与观众见面,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研讨也是宣传,如路演、如首映仪式和晚会等等,当然,还可以利用短信、网络等手段进行快速传播。因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盗版异常猖獗,基于电影的生命周期短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在上市时就要快速跟进,更多地追求速度和力量,快速制胜。        
  电影营销需要将电影制作、广告策略、市场调研、宣传炒作、公关活动、促销手段等有效融入,必须精确而缜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营销传播的整合力量,全方位进行开发,方可取得最好的营销效果。虽然电影的各类营销手段最终的目的无不都是指向票房,但是票房外的市场更加广阔,作为一种自主性极强的选择性消费行为,电影假如透过建设性的娱乐创意,对于人们的欲望、情绪、情感、理性和信念,全方位地进行刺激、调节、培养气氛、渗透与挑战,将会使消费者会心甘情愿地为不同层面的体验付费,电影,将因营销而更出色。



中国电影营销模式现状分析

  中国电影业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的惨淡经营后终于迎来了一个产业化发展的“春天”。2004年我国电影产量突破200部,票房首次突破十五亿元,加上电影后产品和电影频道等的收益,总收入将达30亿元,比2003年提高了近百分之六十,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从此驶入了快车道。但综观近几年电影市场,不难发现国产片市场还是“一道单调的风景线”,除了张艺谋、冯小刚等少数的电影品牌依然势头强劲外,大多数国产片仍摆脱不了在“生死线”挣扎的状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电影营销传播的孱弱和滞后。


  中国电影营销模式的变迁是随着整个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而实现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电影业的营销模式主要依托政府力量实行行政垄断,其营销渠道是畅通无阻的,然而也是固定单一的,再加上那个时代娱乐方式的匮乏,观影人次持续走高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政府的“指挥棒”却让电影营销失去了经济学上的意义和价值。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业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开始搭建自己的市场平台,而此时,电影营销依然处于垄断的阴影下步履维艰。中影公司独家代理进口片的发行。国产片的发行也必须限制在十几家电影厂的名义下,电影产业的概念只是停留在理论论证的层面上,而没有得到政策上的支持和市场化的实践。1993年颁布的《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致力于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购统销”的局面,调整由此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经济分配上的不合理状况,标志着电影体制改革的正式启动,但改革的步伐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年代显得疲惫而无力。政府授权或默认的垄断行为、进口影片的冲击、盗版的肆虐、营销模式的单一等都使得国内电影市场愈加风雨飘摇、每况愈下,陷入了“不改革等死,盲目改革找死”的怪圈,此时的电影营销虽然走到了市场的前台。但由于营销观念的淡薄、制片发行放映领域的脱节导致营销的疲软,很多优秀的国产影片葚至都没有和观众见面,直接被放进 仓库。


  世纪之交。第五代的集体复兴和转型、民营资本的介入、改革政策的强力推出使得电影市场出现了暂时的繁荣,同时电影营销也开始由过去的顶端市场走向了终端市场,引入了经济学和营销领域的先进理论,并借鉴好莱坞的整合营销模式上演了一场出色的营销表演。《英雄》、《十面埋伏》、《手机》等影片的票房神话就是现代营销模式的经典案例,不过靠几部大片很难撑起整个中国电影市场。


  纵观之,我国电影营销的“现代化”才刚刚开始。“销售工作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产品铺到消费者的面前。让消费者看得见;二是如何把产品铺进消费者的心中,让消费者乐得买。”在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过程中,把产品铺到消费者面前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产品铺到消费者的心里,这就需要运用现代的营销理念深度挖掘产品的经济价值。而现在中国电影业连“铺到消费者面前”的渠道问题都没有解决好,充其量只是处在营销的启蒙阶段。中国电影现在不缺乏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但缺乏一流的发行、营销人才,建立现代化的整合营销模式成为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电影营销观念和营销模式的更新不仅仅是电影业发展的历史要求,也是当下拯救民族电影产业、抵御国外大片的冲击的必经之路。在这方面,民营电影公司功不可没。伴随着《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人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颁布,电影业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从而激发了民营的投资热情。据调查,2002年至2003年,民营影视公司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电影的比例已经达到三分之一强,华谊兄弟、新画面、北大华亿、世纪英雄、保利博纳等民营企业出品的影片成为票房保证,占据着全国各地影院的主要票房。《英雄》、《卧虎藏龙》、《大腕》、《和你在一起》、《手机》、《十面埋伏》等近几年能搅起市场波澜、吸引注重力的影片无一例外都贴着“民营制作”的标签。毫无疑问,中国电影产业已成为民营电影公司逐鹿天下的战场。然而,由于现在电影行业的投资风险—— 资本风险和政策风险—— 依然很大,大量的社会流动资金望而却步,另外许多已经进入电影业的民营资本抱着短期的投机心态而非长期的经营心态,使得电影营销市场陷入欠稳定的运营状态。这些现象表明。电影营销所依托的成熟的电影市场还没有形成,在没有开放、公平、公正、稳健的电影市场的情况下,电影营销只能是纸上谈兵。


  因此,引入整合营销观念,建立立体交叉的盈刊模式和超稳定的经营结构,是当前电影业发展的切入点和重点。


  几年前,“营销”对于中国电影业来说还是一个很生疏的词汇,是《英雄》让人们感受到了“营销”的魅力,接下来《十面埋伏》、(2046)、《功夫》、《天下无贼》等影片的比拼更是让营销迅速升值。不过,纵观世界电影营销的现状,中国的电影营销只是进入了启蒙的时代。与好莱坞电影的营销相比,差距是很明显的。“好莱坞的营销策划是建立在科学运作的基础上,他们不是凭感觉和经验进行咨询,而是通过严密的市场调查和信息分析,设计出一个完备的营销方案。而我国电影业的整体营销水平还不高,很多电影企业的营销行为的随意性强而科学性弱,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电影营销策划。”要提高中国电影业的整体营销水平,一个前提是要对中国电影营销现状有充分的熟悉,关于当前电影营销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销观念淡薄


  电影营销从概念的提出到市场化的运作仅仅经历了几年的时间,还没有从根本上革除传统观念的禁锢,在国营制片厂,一部投资上百万元的影片,能拿出两三万元来宣传就不错了。这种国有发行体制的惰性致使一些优秀的国产电影“锁在深闺人未知”,《那山那人那狗》在中国和El本电影市场上的巨大反差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中国电影营销观念淡薄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体制上陈旧与弊病。电影运作上的条块分割。制、发、放体系的互不统属和断链掉线,市场主体的权、责、利模糊不清,导致各个环节相互扯皮,制片部门无法强化对发行渠道的支持、服务和治理,发行部门也因人情网络和利益分配的问题无法放开手脚,放映部门也总是在抱怨国产影片不适合观众口味,而忽视了影院本身的营销。总之,能否革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电影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是突破传统营销观念的重要前提


  二、营销人才奇缺


  先进的营销观念和模式需要优秀的营销人才付诸实践。现在都在谈电影产业化。但产业化不是喊口号就能喊出来的,它需要落实到电影企业的经营层面上,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人才结构和运作技能上,具体到电影营销环节,就需要在营销人才上大做文章。


  从张伟平和张艺谋的合作实例中可以看到营销人才的价值所在。张伟平对《英雄》的营销策划的确为国产影片营销的经典案例。“究其本质,创新性地将营销观念导入电影产业和整合性的成熟的市场运作手法,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然而,张伟平这样的营销人才在中国太少了,因此培养一批一流的发行、营销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已经刻不容缓。中国电影呼唤营销“明星”,也需要一大批专业技能过硬的基层营销人员,我们现在的状况是营销人才缺少而叉惰性严重,致使很多优秀的国产影片全面败北。


  三、营销模式单一


  中国电影营销现在仍处于一种以银幕营销为目的,以公关传播为主要手段的营销状态。闻名的娱乐营销专家文硕认为,正在成长中的中国电影营销模式将经历单一票房营销模式—— 以票房营销为主、以非票房营销为辅的营销模式—— 票房营销和非票房营销并重的营销模式—— 以非票房营销为主、以票房营销为辅的营销模式四个阶段。而现在我们的困境是票房营销不尽如人意,非票房营销后劲不足。现阶段的中国电影营销已经走出了单一的票房营销模式,但远远还没有和国际接轨,在跨世纪的新时代,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品牌营销、分众营销、竞合营销、文化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应运而生,成为企业营销的新潮流和新趋势。我国电影产业要实现营销方式的变革。应该借鉴一些新的营销理论并结合自身产业的特点开拓更多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现在的营销模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把创意作为营销的全部内容,而没有把营销建立在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电影营销策划不只是一个技巧、一个招数,而是一门科学。再好的点子,只有与整体营销策划相适应才会奏效。”就算去年运作比较成功的《十面埋伏》和(2046)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几个点子在市场上呼风唤雨,但从长远看来,点子有效,然而有限,非科学化的营销只能得逞于一时,不能得逞于一世。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电影营销模式将面临着一次“改革风暴”,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现代营销理论和经济学上的相关理论为我国电影营销注入新鲜的血液,架构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营销模式,是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迫切要求。相信,假如中国电影能早El建立起赢利点密布、经营结构超稳定并与现代国际水平接轨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式。那么。中国电影的兴旺将指日可待。



电影营销的对策——整合营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闻名学者唐·E·舒尔茨提出了一种现代营销方法——整合营销传播(IMC),成为备受推崇的现代营销模式。“IMC从理论上脱离了传统营销理论中占中心地位的‘4P’ 理论,强调‘4C’理论,企业营销传播思考的重心从‘消费者请注重’转变为‘请注重消费者’倡导真正的‘以消费者为中心’。” IMC理论的发源地——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组把IMC定义成: “IMC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是从消费者出发,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的传播的过程”。


  电影整合营销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市场检验需要在模拟和借鉴中逐渐展开,同时也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即要解决体制层面上“两个制度”的问题——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治理设施现代化,加强硬件的建设,如计算机化治理系统的完善;具有现代化的经营治理人才,为整合营销模式提供智力支持。在这一系列前提下,电影业整合营销模式可以作如下表述:


  一、纵向的联姻——“整合营销”模式


  “整合营销”模式即在信息搜集、论证、实施、反馈的循环网络的支配下把各个相关产业环节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密集高效的产业链运作模式。具体到电影业,也就是要把制、发、放及相关产业领域整合起来,以电影作品为中心,建立起多支点的盈利模式和资本回收渠道。


  首先我们要搭建现代客户导向型组织架构,成立高效的客户治理团队——IMc中心。整个治理模式为客户——基层治理人员——中层治理人员——高层治理人员的倒三角型模式,并且IMC中心直属最高决策者领导,保证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这样便可以通过社会统计学的数据搜集和分析来猜测消费者与潜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满足度、忠诚度以及一系列的市场指数,为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提供坚实的运作基础。对消费者数据库的分析和以此做出的市场猜测应该贯彻到电影产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当中去,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带着IMC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进入到剧本的编写阶段,即根据目标市场选择适当的题材和故事,确定影片的主题、风格和类型,结稿后,报企业集团决策层审议,决策层可以根据政策风险评估、投入产出猜测、资金运营现状等来确定是否付诸摄制该影片。一旦影片投入拍摄,就应该按照“轻”“重”“缓”“急”的策略制定一套科学化的宣传计划,如采取捆绑推广宣传、产品赞助、电影素材拍摄广告、联合促销等方法。在这方面,《英雄》可以称得上是个典范,在前期策略阶段采取了“封锁消息”、“推出《缘起》”、“冲击奥斯卡”、“抵制盗版宣传”的手段,在中期策略阶段采取了“包机首映礼签约仪式”、“人民大会堂首映礼”、“内地音像版权天价拍卖”的宣传攻势,在后期策略阶段主要采取的是“影院营销”、“打击盗版”等方式。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整合营销模式是一个循环的综合体,在营销的最后阶段要搜集营销信息,并及时反馈给调研、咨询部门,以更新已有的消费者数据库,完善信息监控系统,这样就完成了整合营销的一个循环。


  二、横向的交叉——“品牌营销”模式


  假如说,纵向的联姻注重的是信息的循环和不同环节、行业的链接,那么横向的交叉则是指在某一个层面或环节上采取多种营销模式,为整个营销过程寻找建立更多的盈利点,这就需要借鉴当前比较先进营销理论——品牌营销。品牌营销应该是各种营销模式的核心,整合营销传播也应以品牌营销为中心。品牌营销包含两个层面,即建构以突出差异化为目的的品牌识别体系与开发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主体的品牌资产,前者是后者的价值物化,后者是前者的理念延伸。电影本身是一种无形产品,人们消费电影的结果,不是获得和占有任何有形物,而是获得某种心理感受,而一个强势品牌必然有鲜明、丰满的品牌识别。品牌营销的第二个层面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楚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与个性,是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终极追求,是一个品牌营销传播活动的原点,即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直接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营销传播活动)都要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而展开,是对品牌核心价值的体现与演绎,并丰满和强化品牌核心价值。”核心价值作为一种无形产品是对概念、企业文化和产品特性的提炼和浓缩,与第一个层面“无形产品有形化”的策略相反,这里需要的是“有形产品无形化”,这是由品牌的内涵决定的。张艺谋身上民族电影的标签、冯小刚的贺岁片招牌、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成龙的谐趣动作设计??都是这些金字招牌的核心价值定位。



关于这个电影营销的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电影的理解,总是徘徊在商品和宣传工具之间,电影行业到底应该用一种政府行为还是用一种企业模式去构建?理念上这个问题早已得到解决,可是在实践上却动作迟缓,中国的电影业举步维艰,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制约着电影的进一步发展,诸如条块分割、发行环节过多、产发放严重脱节、电影队伍严重老化和电影治理模式落后等等。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脚步18益加快,一直对中国电影市场虎视眈眈的好莱坞制片商已经着手预备登陆或已经登陆中国电影市场了。宏观来看,这对中国电影业其实是一件好事,外来的竞争压力促使传统的电影治理体制发生转变,不适应的将被淘汰,全新的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将会逐步取代现有的僵化的治理模式,中国电影业在营销战略方面也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


  一、品牌效应


  电影不同于其它产品,比如食品、香烟、酒类等,无论是肯德基,还是红塔山,都属于可延性消费产品,对顾客来说,品牌代表的是质量,一种品牌一经确立,一个顾客有重复消费的需要;商家所做的就是尽量维护品牌的信誉,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可是电影不同,对具体的某部电影来说,它只能是属于一次性消费。一部优秀电影,营销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来扩大它的知名度,比如海报、橱窗、媒体、政府红头文件、广告及其它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通过这些方法,对某部电影来说,可能是成功的,然而令电影营销人员困惑的是,下一部电影又该如何宣传?假如一而再,再而三地沿用老一套,不用说观众,就连自己也开始怀疑媒体的客观性了,久而久之导致的必然是观众的漠然。


  其实,这种针对某部电影的狂轰滥炸式宣传是不可取的,对电影业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是一种慢性自杀。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观众对于电影宣传的漠然。电影工作者应该有重点、有突出地炒作几部电影,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然而,这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某些服务行业的行为,譬如浴室、歌舞厅和茶室等,它们提供的是场地、环境和服务而非产品,它们建立的品牌是阵地品牌而非产品品牌。目前电影的困境不是行业内部竞争的结果,而是行业之间竞争的结果。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使电影成为众多娱乐方式的重要一元,换句话说,如何使电影成为与浴室、茶座、广播、电视等并驾齐驱的娱乐休闲方式,已经成为营销工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很清楚地看到:电影的营销重点是树立阵地品牌,搞好电影院自身建设。多厅、多功能以及提供温馨可人、富有特色的环境,高清楚度银幕以及良好的声响效果都应成为影院追求的方向。


  二、体制改革


  从表象上看,体制问题似乎与电影营销毫无关系,其实,这才是最根本的。我们现在的电影市场是生产、发行、放映各自为政。在基层,发行部门虽然拥有影院,却在发行上没有多大自主权,影片的供给是计划型的,从国家到省、市、再到县,基层发行部门只是完成电影从上一级移交给电影院的这样一个过程,自由选择片源,只能是一种空谈,甚至于在档期上,基层发行部门也只能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合理调整:省一级电影发行部门可以比较自由地组织片源,安排档期,却不拥有属于自己的影院。因此既不能对基层电影人进行自由调动,又无法对电影院进行改造。要改变这一现状,主要做法有两条:


  第一条是建立集产、发、放为一体的现代化公司。这样的现代化公司可以由三种形式发展而来,其一是以“放”为核心,即某电影院能够自由组织片源,并能独立或合作制片,其发展的趋势是打破地域界限,在各城市设立自己的子公司,树立自己的品牌,经营自己的特色影院,因其发展模式类似于肯德基,我们暂称之为肯德基模式。其二是以“发”为核心,发行部门利用自己把握丰富片源的条件,以经济实力打入放映部门,拥有自己的放映院线,这是我国现行电影体制改革的方向,很多发行部门都采取了这一做法。我们称之为传统模式。其三是以“产”为核心,即制片商介入放映部门,利用自己雄厚的资金参股或控股,直接参与影院的人事治理及影院建设,其优点是省去了发行环节并能体现自己的特色,而且能得到资金保障,比较稳定。


  第二就是产、发、放仍然脱节。但不是现在的这种脱节,而是建立在市场体系完善,竞争机制完备的基础上。放映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片源或委托发行部门组织片源,如同顾客选择商品、商场选择货源一样。由于市场完全开放,电影放映部门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发行部门必须以实力吃饭,即能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片源。随着影片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以产、发、放为主体的社会分工将进一步得到强化。事实上,电影业的公司化、集团化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强化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目前,中国电影业的经营理念严重滞后,经营机制不尽合理。如同开篇所言,电影到底是用政府行为去经营,还是以企业模式去构建?虽然理论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在事实上电影与政府的依存关系仍然是紧密的,政府拥有人事权。假如从电影的长期发展来看,政府对电影应该是宏观控制,如同企业同工商局的关系一样。工商局只负责审批企业的注册登记、商标等事宜,企业则在市场中接受检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三、建立现代企业治理制度


  搞好电影营销最重要的还是搞好自我包装,除了具体包装某部影片外,重点还要放在电影的硬件包装— — 影院建设上,即电影的形象设计。电影树立的是阵地品牌,形象设计尤为重要。在这方面,亚细亚影城曾经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目睹了1991—1993年亚细亚神话的人们一定还记得:亚细亚影城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受到了上自中心下到黎民百姓的密切关注,江总书记还亲自前来视察过,应该说,影城在创立品牌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其硬件设施在当时也是一流的,然而不到6年的时间,亚细亚影城迅速衰落了。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影城所在地没有良好的大环境;比如电影市场的衰落;比如豪华影城的相继崛起。然而,没有良好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没有良好的用人机制及人才观念,从而导致决策上的诸多失误,才是其根本原因。很难想象,用最传统的脑子去操纵一台最先进的机器能够充分发挥机器的作用。亚细亚影城的失败在于遵循传统的治理模式而没有引进现代化治理方法,从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没有充分利用、维护并发展品牌的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亚细亚”这三个字的含金量在不断地降低。


  “穷则变、变则通”,电影发展到今天,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假如电影不思进取,不与国际接轨,其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因此,在中国行将加入世贸组织之际,中国的电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谁最先转变观念,准就将是未来电影市场上的大赢家。



本条目相关链接

    数字化电影营销(Digital Movie Marketing)


    电影营销:娱乐还是愚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