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费用界限 正确计算成本所必须划清的几项费用支出的界限。主要有: (1)不同性质的费用支出界限。不同性质的费用 支出,包括资本支出与收益支出、营业内支出与营业外支出等。资本支出是指那些受益期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支出,如企业为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而发生的支出。资本支出应先计入资产账户,然后在其使用期内,通过折旧摊销等形式逐步分摊转作费用,由各受益期不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支出,如企业的工资支出、机器设备日常维护保养支出、保除费用支出等。收益支出全部列作当期的成本、费用,与当期的营业收入相配比,故也称作营业内支出。营业外支出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其他支出,如非常损失,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等过些支出与生产经营有关,所以不能作为企业的成本或费用。 (2)产品制造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产品制造成本是指企业为制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是指在会计期间内为企业提供一定生产条件,以保持产品产销能力所发生的费用,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全部由当期产品销售利润项目扣除,而不计入产品成本。 (3)本期产品成本和下期产品成本的界限。企业发生的费用,有的应计入当期产品成本,有的则应计入以后各期产品成本。如预付一年的保除费,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应在12个月内分期计入成本、费用。对于那些本期尚未支付,而应由本期负担的费用,则应预提计入本期产品成本。 (4)不同产品成本的界限。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等直接生产费用,一靓应当直接计入各种、各批或各步骤产品成本。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制造费用,一般应选择合理的分配法分配计入各产品成本。 (5)本期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每一会计期末,各产品所归集的成本总额,应在完工产品成本和期末在产品成本之间划分。应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法,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其应负担的生产费用数额。
财会术语表 A Accelerated methods of depreciation 加速折旧法 Accounting equation 会计等式 Accounting period 会计期间 Accounts payable 应付账款 Accounts payable turnover 应付账款周转 Accounts receivable 应收账款 Accounts receivable turnover 应收账款周转 Accrual accounting 权责发生制会计 Accruals 应计项目 Accrued payables 应付款项 Accumulated depreciation 累计折旧 Activity method 作业方法 Activity ratios 作业比率 Actuary 精算师,精算 Additional paid-in capital 资本公积 Aging schedule账龄分析表 Allowance method 备抵法 Amortization 摊销 Analytic review 分析性复核 Annual report 年报 Annuity 年金 Appropriation of retained earnings 留存收益分配 Asset 资产 Asset depreciation range (ADR) 资产折旧范围 Asset impairment 资产清理 Asset retirement 资产报废 Asset turnover 资产周转率 Audit 审计 Audit committee 审计委员会 Audit opinion 审计意见 Audit report 审计报告 Authorized shares 授权股本,注册股份 Available-for-sale securities 短期投资 B Bad debts 坏账 Balance sheet 资产负债表 Bank reconciliation 银行对账单 Basic earnings per share 基本每股盈利 Betterment 改良 "Big 5"五大会计师事务所 board of directors 董事会 bond 债券契约 bonds payable 应付债券 book gain/loss 账面收益/损失 book value 账面价值 borrowing capacity 融资能力 business acquisition 企业兼并 business combination 企业合并 business segment 企业内部责任单位 C Call provision 提前赎回条款 Capital 资产 Capital lease 资本租赁 Capital structure 资本结构 Capital structure leverage 资本结构杠杆 Capitalization ratios 资本比率 Capitalize 资本化 Cash discount 现金折扣 Cash equivalent 现金等价物 Cash flow 现金流 Cash flow accounting 现金流量法会计 Cash flow from financing 筹资产生的现金流量 Cash flow from investing 投资产生的现金流量 Cash flow from operations 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 Cash flow projection 现金项目 Cash management 现金管理 Certificate of deposit 存款单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注册会计师 Classified balance sheet 分类资产负债表 Clean audit opinion 无保留意见 Collateral 抵押品, 担保品 Collection period 商业票据 Common earnings leverage 普通收入杠杆 Common stock 普通股 Common-size financial statements 共同比财务报表 Compensating balance 抵销余额 Conservatism 稳健 Consignment 寄销品 Consistency 连续性 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合并财务报表 Contingency 或有事项 Contingent liability 或有负债 Contra account 对销账户 Contributed capital 实缴资本 Controlling interest 控股权益 Convertible bonds 可转换债券 Copyright 版权 Corporation 公司 Cost 成本 Cost expiration 成本耗用 Cost method 成本法 Cost of capital资金成本 Cost of goods sold 销货成本 Covenant 契约 CPA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注册会计师 Credit quality 信用程度 Credit rating 信用评级 Credit terms 信用条件 Creditor 债权人 Cumulative preferred stock 累积优先股 Current assets 流动资产 Current cost 现行成本 Current liabilities 流动负债 Current maturity of long-term debts 即将到期的长期负债 Current ratio 流动比率 D Debenture 债券 Debt 债务 Debt covenant 债务契约 Debt investment 债权性投资 Debt ratio 负债比率 Debt redemptions 债务清偿 Debt/equity ratio 负债/权益比率 Default 违约 Deferred cost 递延成本 Deferred income 递延收益 Deferred income taxes 递延所得税 Deferred revenue 递延收入 Defined benefit pension plan 即定收益养老金方案 Defined contribution pension plan 即定供款养老金方案 Depletion 折耗 Depreciation 折旧 Depreciation base 折旧系数 Depreciation expense 折旧费用 Diluted earnings per share 摊薄后每股盈利 Dilution 摊薄 Dilutive securities 摊薄证券 Direct method 直线法 Direct write-off method 直接注销法 Discount on bond payable 应付债券折价 Discount rate 贴现率,折扣率 Divestiture 风险 Dividend yield 股息率 Dividends 股息 Dividends in arrears应付股利 Double taxation 双重征税 Double-declining-balance method 双倍余额递减法 DuPont Model 杜邦体系 E Earning power 盈利能力 Earnings 盈利 Earnings per share 每股利润 Earning quality 收益质量 Economic entity assumption 经济个体假定 Economic value added 经济价值增加 Effective interest method 实际利息法 Effective interest rate 实际利率 Equity 所有者权益 Equity investment 权益投资 Equity issuance 发行股票 Equity method 权益法 Equity security 股本证券 Escrow 代管 Exchange rate 汇率 Expense 费用 External financing 外部融资 Extraordinary item 非经常项目 F Face value 面值 Fair market value 公允市价 Financial accounting 财务会计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财务会计标准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 Financial condition 财务状况 Financial flexibility 财务弹性 Financial performance 财务业绩 Financial ratio analysis 财务比率分析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财务报表分析 Financial statements 财务报表 Financing activities 融资活动 First-in, first-out 先进先出法 Fiscal period assumption 会计期间假设 Fiscal year 会计年度 Fixed asset turnover 固定资产周转 Fixed assets 固定资产 FOB destination 离岸货价 FOB shipping point 起运点交货 Footnotes 附注 Forward contract 期货合同 Freight-in 运费已付 Frequent transactions 经常性交易 G Gain contingency 或有收益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一般会计原则 Going concern 持续经营 Goods in transit 在途商品 Goodwill 商誉 Government accounting 政府会计 Gross margin 毛利,边际贡献 Gross profit 毛利 H Hedging 套期保值 Hidden reserves 秘密准备 Historical cost 历史成本 Human capital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人力资源 Hurdle rate 利率下限 Hybrid security 混合证券 I Income 收益 Income statement 损益表 Independent auditor 独立审计 Indirect method 间接法 Industry 行业 Inflation 通货膨胀 Input market 投入市场 Installment obligation 分期付款 Intangible asset 无形资产 Interest 利息 Interest coverage ratio 利息保障比率 Interest-bearing obligation 附息债务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内部控制系统 Internal financing 内部筹资 Internal Revenue Code 国内税收法规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国内税收总署 Interperiod tax allocation跨期税款分摊 Intraperiod tax allocation 所得税期内分摊 Inventory 存货 Inventory turnover 存货周转 Investing activities 投资活动 L Land 土地,不动产 Last-in, first-out 后进先出 Lease 租赁 Leverage 杠杆效应 Liability 负债 Life of a bond 年金期间 LIFO conformity rule 后进先出法一致性规则 LIFO liquidation 后进先出法清算 LIFO reserve 后进先出法准备 Line of credit 信用限额 Liquidation 清算 Liquidity 流动性 Listed company 上市公司 Loan contract 贷款合同 Loan covenant 贷款契约 Long-lived assets 长期资产 Long-term loan 长期负债 Long-term debt ratio长期债务率 Long-term investments 长期投资 Loss 亏损 Loss contingency 或有损失 Lower-of-cost-or-market rule 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 M MACRS 加速成本回收法修正系统 Maintenance expenditure 维修费用 Management accounting 管理会计 Management discretion 管理决策 Management letter 管理建议书 Manufacturing company 制造公司 Margin 毛利 Mark-to-market accounting 按市场计价法会计 Markdown 减低标价 Market price市场价格 Market share 市场份额 Market value 市价 Market-to-book ratio 市价与账面值比率 Marketable securities 有价证券 Matching principle 配比原则 Materiality 重要性 Maturity date 到期日 Maturity value 到期值 Measurement theory 计量理论 Merchandise inventory 商品盘存 Merger 合并 Mortgage 抵押,按揭 Mortgage payable 应付抵押款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跨国公司 N Natural resource cost 自然资源成本 Net assets 净资产 Net book value 净账面价值 Net credit sales 净赊销值 Net earnings 净收益 Net income 净收益 Net of tax 税后净额 Net operation income 净营业收入 Net profit 净收益 Net realizable value 可实现净值 Net sales 销售净额 Net worth 资本净值 nonoperating items 营业外项目 nonparticipating preferred stock 非参加优先股 nonprofit entity 非盈利实体 not-for-profit accounting 非盈利账户 notes payable 应付票据 notes receivable 应收票据 O Obsolescence 过时,陈旧 Off-balance-sheet financing 资产负债表外融资 Open account 未清账户 Operating activities 经营活动 Operating cycle 营业周期 Operating days 营业日 Operating expenses 营业费用 Operating income 营业收益 Operating lease 经营租赁 Operating margin 营业毛利 Operating performance 经营业绩 Operating revenues 营业收入 Opinion letter 审计报告 Ordinary stock dividend 普通股股利 Organizational forms 组织形式 Original cost 原始成本 Other gains and losses 其它收益和亏损 Other revenues and expenses 其它收益和亏损 Output market 输出市场 Outstanding shares 发行在外的股份 Overhead 管理费用 Owner's equity 所有者权益 P Paper profits 账面利润 Per value 面值 Parent company 母公司 Participating preferred stock 参与优先股 Partnership 合伙 Patent 专利 Payments in advance 预付款 Pension 养老金 Percentage-of-credit-sales approach 赊销百分比法 Periodic method 定期法 Perpetual method 永续法 Physical obsolescence 实物陈旧 Portfolio 投资组合 Postacquisition expenditures 收购后费用 Postretirement costs 退休后成本 Preemptive right 优先股权 Premium on bonds payable应付债券溢价 Prepaid expenses 准备成本 Present value 现值 Price/earnings ratio 价格/收益比 Prime interest rate 优惠利率 Principal 本金当事人 Prior period adjustment 前期调整数 Private company 私人公司 Proceeds 收入 Production capacity 生产能力 Production efficiency 生产效率 Profit 利润 Profit and loss statement 损益表 Profitability 获利能力 Profitability ratios 获利能力比率 Property 财产 Property, plan, and equipment 财产,车间和设备 Prospectus 招股说明书 Proxy statement 委托书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会计师事务所 Purchase method 购买法 Purchasing power 购买力 Q Qualified audit report 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Quick ratio 速动比率 R Rate of return 回报率 Realized gain or loss 已实现收益或损失 Recognized gain or loss 确认收益或损失 Redemption 赎回 Refinancing 再筹资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 关联交易 Replacement cost 重置成本 Restrictive covenant 约束性规定 Restructuring charges 重组成本 Retail company 零售公司 Retained earnings 留存收益 Retirement 退休,退股 Return on assets 资产报酬率 Return on equity 净资产收益率 Return on equity from financial leverage 融资杠杆净资产收益率 Return on investment 投资回报率 Return on sales 销售利润率 Revaluation adjustment 重估调整 Revenue 收入 Revenue recognition 收入确认 Risk 风险 Risk premium 风险报酬 Risk-free return 无风险回报 S Sales 销售 Sales growth 销售增长 Sales returns 销售退回 Salvage value 残值 Secured note 有担保票据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 Security 证券 Service company 服务公司 Service revenue 服务收益 SG & A 销售,一般和行政花费 Short-term debt 短期负债 Short-term investment 短期投资 Sole proprietorship 独资经营 Solvency 偿债能力 Solvency ratios 偿债比率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个体辨认 Standard audit report 标准审计报告 Stated interest rate 票面利率 Statement of cash flows 现金流量表 Statement of retained earning 留存收益表 Statement of stockholder's equity股东权益表 Stock 股票 Stock dividend 股利 Stock market 股票市场 Stock opinions 股票价格 Stock split 股份拆细 Stock split in the form of a dividend 股票股利的股票拆分 Stockholders 股东 Stockholders' equity 股东权益 Straight-line method 直线法 Subsidiary 子公司 Sum-of-the-years'-digits method 年数总和法 Supplies inventory物料盘存 T T-account analysis T形账户分析法 Takeover 收购 Taking a bath 冲销 Tax accounting 税务会计 Tax deductible 税款抵扣 Taxable income 应税收入 Technical default 技术性违约 Technical obsolescence 技术陈旧 Term loan 定期贷款 Times interest earned 利息保障倍数 Trade-in 以旧换新 Trademark or trade name 商号 Trading securities 交易证券 Transportation-in 在途运输 Treasury notes 中期国库券 Treasury stock 库存股票 U Uncollectibles 坏账 Unearned revenue 未获收入 Uniformity 统一 Unqualified audit report 在编审计报告 Unrealized gain or loss 未实现收入或损失 Unsecured notes 无担保票据 Useful life 使用年限 Usual transactions 普通交易 V Valuation base 计价基础 W Warranty 认股权证 Window dressing 粉饰 Working capital 营运资金,周转资金
财务顾问概述 根据有关规定,收购人进行上市公司的收购, 财务顾问应当聘请在中国注册的具有从事财务顾问业务资格的专业机构担任财务顾问。收购人未按照规定聘请财务顾问的,不得收购上市公司。财务顾问应当勤勉尽责,遵守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保持独立性,保证其所制作、出具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财务顾问认为收购人利用上市公司的收购损害被收购公司及其股东合法权益的,应当拒绝为收购人提供财务顾问服务。财务顾问为履行职责,可以聘请其他专业机构协助其对收购人进行核查,但应当对收购人提供的资料和披露的信息进行独立判断。 财务顾问的职责 根据《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财务顾问应当履行下列职责:(1)对收购人的相关情况进行尽职调查;(2)应收购人的要求向收购人提供专业服务,全面评估被收购公司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帮助收购人分析收购所涉及的法律、财务、经营风险,就收购方案所涉及的收购价格、收购方式、支付安排等事项提出对策建议,并指导收购人按照规定的内容与格式制作申报文件;(3)对收购人进行证券市场规范化运作的辅导,使收购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熟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充分了解其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督促其依法履行报告、公告和其他法定义务;(4)对收购人是否符合本办法的规定及申报文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充分核查和验证,对收购事项客观、公正地发表专业意见;(5)接受收购人委托,向中国证监会报送申报材料,根据中国证监会的审核意见,组织、协调收购人及其他专业机构予以答复;(6)与收购人签订协议,在收购完成后12个月内,持续督导收购人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的规定、证券交易所规则、上市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切实履行承诺或者相关约定。(注:蓝色字部分教材漏了) 财务顾问的职业要求 据烽火猎聘信息咨询公司资料:金融、财经专业毕业,三年以上企业财务管理岗位工作经验,熟悉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管理,拥有广泛而固定的企业融资渠道,熟悉国家财经、税务、审计等经济法规及国家宏观政策,在企业融资、成本控制、税务及审计方面有实际运作能力,对资金的预算、监控、安全及调度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财务顾问报告 财务顾问应当出具财务顾问报告,并对以下事项进行说明和分析,并逐项发表明确意见:(1)收购人编制的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或者要约收购报告书所披露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2)本次收购的目的; 财务顾问(3)收购人是否提供所有必备证明文件,根据对收购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实力、从事的主要业务、持续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诚信情况的核查、说明收购人是否具备主体资格,是否具备收购的经济实力,是否具备规范运作上市公司的管理能力,是否需要承担其他附加义务及是否具备履行相关义务的能力,是否存在不良诚信记录;(4)对收购人进行证券市场规范化运作辅导的情况,其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已经熟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充分了解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督促其依法履行报告、公告和其他法定义务的情况;(5)收购人的股权控制结构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收购人的方式;(6)收购人的收购资金来源及其合法性,是否存在利用本次收购的股份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质押取得融资的情形;(7)涉及收购人以证券支付收购价款的,应当说明有关该证券发行人的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完整以及该证券交易的便捷性等情况;(8)收购人是否己经履行了必要的授权和批准程序;(9)是否已对收购过渡期间保持上市公司稳定经营作出了安排,该安排是否符合有关规定;(10)对收购人提出的后续计划进行分析,收购人所从事的业务与上市公司从事的业务存在同业竟争、关联交易的,对收购人解决与上市公司同业竟争等利益冲突及保持上市公司经营独立性的方案进行分析,说明本次收购对上市公司经营独立性和持续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11)在收购标的上是否设定其他权利,是否在收购价款之外还作出其他补偿安排;(12)收购人及其关联方与被收购公司之间是否存在业务往来、收购人与被收购公司的鳌事、监粤、氧饭惜趣入负聂否就其朱来任职安排达成某种协议或者默契;(13)上市公司原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是否存在未清偿对公司的负债、未解除公司为其负债提供的担保或者损害公司利益的其他情形;存在该等情形的,是否已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14)涉及收购人拟提出豁免申请的,应当说明本次收购是否属于可以得到豁免的情形,收购人是否作出承诺及是否具备履行相关承诺的实力。 独立财务顾问报告 上市公司董事会或者独立董事聘请的独立财务顾间,不得同时担任收购人的财务顾间或者与收购人的财务顾问存在关联关系。独立财务顾问应当根据委托进行尽职调查,对本次收购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发表专业意见。独立财务顾问报告应当对以下问题进行说明和分析,发表明确意见:(1)收购人是否具备主体资格; 财务顾问(2)收购人的实力及本次收购对被收购公司经营独立性和持续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3)收购人是否存在利用被收购公司的资产或者由被收购公司为本次收购提供财务资助的情形;(4)涉及要约收购的,分析被收购公司的财务状况,说明收购价格是否充分反映被收购公司价值,收购要约是否公平、合理,对被收购公司社会公众股股东接受要约提出的建议;(5)涉及收购人以证券支付收购价款的,还应当根据该证券发行人的资产、业务和盈利预测,对相关证券进行估值分析,就收购条件对被收购公司的社会公众股股东是否公平合理、是否接受收购人提出的收购条件提出专业意见;(6)涉及管理层收购的,应当对上市公司进行估值分析,就本次收购的定价依据、支付方式、收购资金来源、融资安排、还款计划及其可行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其有效性、上述人员及其直系亲属在最近24个月内与上市公司业务往来情况以及收购报告书披露的其他内容等进行全面核查,发表明确意见。 财务顾问的督导职责 财务顾问在收购过程中和持续督导期间,应当关注被收购公司是否存在为收购人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或者借款等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情形,发现有违法或者不当行为的,应当及时向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报告。自收购人公告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至收购完成后12个月内,财务顾问应当 财务顾问通过日常沟通、定期回访等方式,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结合被收购公司定期报告和临时公告的披露事宜,对收购人及被收购公司履行持续督导职责:(1)督促收购人及时办理股权过户手续,并依法履行报告和公告义务;(2)督促和检查收购人及被收购公司依法规范运作;(3)督促和检查收购人履行公开承诺的情况;(4)结合被收购公司定期报告,核查收购人落实后续计划的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施效果是否与此前的披露内容存在较大差异,是否实现相关盈利预测或者管理层预计达到的目标;(5)涉及管理层收购的,核查被收购公司定期报告中披露的相关还款计划的落实情况与事实是否一致;(6)督促和检查履行收购中约定的其他义务的情况。 在持续督导期间,财务顾问应当结合上市公司披露的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出具持续督导意见,并在前述定期报告披露后的15日内向派出机构报告。在此期间,财务顾问发现收购人在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中披露的信息与事实不符的,应当督促收购人如实披露相关信息,并及时向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报告。财务顾问解除委托合同的,应当及时向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作出书面报告,说明无法继续履行持续督导职责的理由,并予公告。
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Financial appraisal)是指企业的财务评价正是从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入手,评价企业面临的资金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投资风险等因素,从而对企业风险进行信号监测、评价,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长短风险控制策略,降低甚至解除风险,使企业健康永恒发展。财务评价是从企业角度出发,使用的是市场价格,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现行价格体系,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财务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外汇平衡等财务状况,借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方法营业部进行财务评价,应当充分应用财务分析的各种方法。首先,应当收集分析评价所需要的各种资料,这些资料主要包括预算计划资料、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报表资料以及业务数据资料等。其次,应当利用各种财务分析的技术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营业部进行财务评价,需要将分析指标的绝对数和相对数与预算计划数据、行业平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需要分析影响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以及各项比率的因素,进而利用因素分析法全面分析各个因素对某一个经济指标的影响;需要将当期的各种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计算环比动态指标和定基动态指标,在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发展变化中寻求其变动的原因,力求预测出营业部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内容 财务评价 (一)编制财务报表 进行财务评价时,首先需要编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进行财务评价的主要依据。基本报表有现金流量表、损益表、资金来源与运作表、资产负债表和外汇平衡表;辅助报表有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流动资产估算表、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主要产出物与投入物的价格依据表、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无形与递延资产摊销估算表、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总费用估算表、产品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税估算表、借款还本付息计算表、财务外汇流量表等,这些财务报表有通用的格式和要求。 (二)财务评价指标 1.项目盈利能力指标:这是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的主要评价指标,根据项目特点及实际需要,也可计算财务净现值、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和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 财务内部收益率(IRR)即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反映了项目所占用资金的盈利率,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IRR可根据财务现金流量表中净现金流量用试差法求得,该值愈大愈好,当所求得的IRR不小于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时,即认为其盈利能力已满足最低要求,在财务评价上是可以考虑接受的。 投资回收期指以项目的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考察项目在财务上的投资回收能力的主要静态评价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回收期 =(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1 +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 该值愈小愈好,当所求得的投资回收期不大于行业的基准投资回收期或设定的回收期时,即表明项目是可行的。 财务净现值(NPV)指按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现到投入期初的现值之和。它是考察项目在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动态指标,该值愈大愈好。NPV可根据财务现金流量表计算求得,当NPV大于或等于零时可认为项目是可行的。 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和资本金利润率这三项指标均是反映项目盈利水平的静态相对指标,可根据损益表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润(税)率=[年利润(税)总额或年平均利润(税)总额÷项目总投资]×100% 资本金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或年平均利润总额÷资 本 金)×100% 这些指标愈大愈好,当所求得的数值不小于行业平均水平时,即认为项目是可行的。 2.项目清偿能力指标:主要计算资产负债率、借款偿还期、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项目各年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偿债能力指标,可根据资产负债表计算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100% 一般来说,在项目投入期资产负债率较高(100%左右),但在投产后,应逐年下降,最后达到一个合适的水平(如60%左右)。需指出的是,资产负债率的衡量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指标,其大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盈利的稳定性、营业额的增长率、行业竞争大孝资产结构、企业实力和负债期限等,比如对一个实力很强的企业、对一个极具市场潜力和回报丰厚的项目就可以定高一线。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反映项目各年偿付流动负债的指标,可根据资产负债表计算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一般来说,流动比率以2∶1较合适,速动比率以1∶1较合适。 外汇图 借款偿还期是指项目投产后可用于还款的资金偿还借贷款本利所需的时间。可由资金来源与运作表及国内借款还本付息计算表直接推算,该值愈小愈好,当借款偿还期满足贷款机构的要求期限时,即认为项目是有清偿能力的。3.外汇效果分析:是涉及产品出口创汇及替代进口节汇的项目,应对其进行分析,其分析指标包括财务外汇净现值、换汇成本及节汇成本。 财务外汇现值可通过外汇流量表,以外汇贷款利率为折现率,采用净现值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该值愈大愈好。该值大于零时,即认为该项目可行。 财务换汇成本指换取1美元外汇所需人民币金额,即等于项目计算期内生产出口产品所投入的国内的现值与财务外汇净现值之比,该值愈小愈好。当该值不大于国家标准汇率时即认为可行。 财务节汇成本指节约1美元外汇所需要的人民币金额,它等于项目计算期内生产替代进口产品所投入的国内资源的现值与替代进口节约外汇的净现值之比,主要用于生产替代进口产品的项目,该值愈小愈好。当该值不大于国家标准汇率时即可行。 4.财务评价参数:是由国家计委定期测定发布,主要通过公布各行业的投资平均(基准)收益水平,为项目评价提供权威性参考标准。 指标 财务评价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极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 目的 1、从企业或项目角度出发,分析投资效果,评价项目竣工投产后的获利能力 2、确定进行某项目所需资金来源,制定资金规划 3、估算项目的贷款偿还能力 4、为协调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提供依据 计算公式 1、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净收入×100% 销售净收入,指扣除销售折让、折扣和退货后的销售净额 2、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未资产总额)÷2 3、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100% 净利润应以税后利润计算。 4、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未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100%为资本保值,大于100%为资本增值,小于100%为资本贬值。 5、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6、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补充指标) 7、速动比率=速动资产/ 流动负债×100%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8、应收帐款周转率= 赊销净额 / 平均应收帐款余额×100% 因赊销资料为商业机密不宜对外公布,故可改用赊销售净收入。 9、应收帐回收率=本期应收帐款回收额/(期初+本期应收帐)×100% ;平均应收帐款余额=(期初应收帐款余额+期未应收帐款余额)÷2 10、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成本×100%(指产成品) 平均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未存货成本)÷2 需注意的问题 财务评价 1.严格遵守效益与费用计算口径对应一致的原则,在分析中应以动态分析为主、静态分析为辅。 2.在收集报表数据时一定要做大量的、细致认真的筛癣核对、校准工作,做到去伪存真,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有可靠的依据,从而保证财务评价的准确有效。 3.对财务评价使用的财务价格(以现行价格体系为基础的预测价格)在进行项目盈利能力分析时,只考虑相对价格的变化,不考虑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因素;在进行清偿能力分析时,除考虑相对价格变化外,还要考虑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因素,但只考虑到投产期末。 4.要正确分摊成本和费用。首先,要注意不能过多地将固定费用分摊到一个项目上,从而会掩盖项目的真实情况,给产品整顿策略带来误差;其次,对新项目在开发过程中要给予扶持政策,在费用分摊上可适当降低比例,保证其有较低的价格,取得竞争优势,为其逐渐壮大创造条件。 5.收益要靠销售(服务)来实现,因此,市场营销水平对项目成功与否、能否达到预想目标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买方市场条件下,竞争尤为激烈,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显得更为重要。 以上所述是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进行财务评价时所要做的全部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开发产品的情况千差万别,在具体操作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做灵活处理。如对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高、竞争激烈或首次涉足的行业应严格按以上内容进行评价,以确保评价准确、取得成功,取得长期效益;而对那些投入孝周期短或短平快项目,则可简化处理,如只计算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和贷款偿还期等,以求快进快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求得短期效益。 参考资料 [1]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http://www.csrc.gov.cn/n575458/n870586/n1335340/n8200134/10793203.html [2] 建工之家 http://www.jgzj.net/bbs/thread-83145-1-1.html
运用较广泛的传统财务评价方法主要有杜邦财务评价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现代财务评价方法主要有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法。财务评价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不仅应包括企业经营绩效和财务状况的信息,还应包括诸如有关企业背景和未来预测的信息。企业背景信息包括企业所在行业、业务经营范围、实际治理效果、企业核心技术及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治理结构、主要股东和债权人、主要竞争对手、企业近期与远期目标、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企业经营理念等。 传统财务评价体系 财务评价体系 (1)杜邦财务评价体系 杜邦财务评价体系是利用各财务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对企业综合经营理财及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方法。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指标,是杜邦指标系统的核心。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总资产报酬率×权益乘数,评价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该指标的计算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由于利润指标只考虑了债务成本,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权益益资金的成本,因此,其成本的计算是不完全的。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股东财富变化。 第二,在实际工作中该指标易被操纵,导致虚假的经营业绩。如果企业通过提高总资产报酬率来增加净资产收益率,而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可见,还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计算的,这仅仅是账面利润,而不是真实现金净流入的现实利润,也就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因为即使净资产收益率很高的企业,如果它在会计期间的现金净流量较低,那么,会计上确认的利润并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现金流入,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付现能力,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样,如果企业通过扩大权益乘数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而权益乘数=平均资产总额/平均净资产,这必将增加企业的负债比例,加大财务风险,掩盖企业可能面临的危机。 第三,评价指标是建立在会计利润基础上单一财务指标体系,不足以评估公司的表现如何,以及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改进绩效。并且在激励的过程中可能导致放弃长期业绩去追求短期财务绩效。 第四,进行财务评价时,仅从计算出的财务比率无法判断是偏高还是偏低,与本企业历史相比,也只能看出自身的变化,难以评价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地位。 (2)沃尔比重评分法 一个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创建的沃尔比重评分法。他在其20世纪初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等著作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概念,将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自有资金周转率等七项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并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信用水平作出评价。虽然提高了结果的可比性,但其不足仍然是明显的。 第一,所选的七项指标缺乏证明力。这七项指标仅体现了企业的资产结构以及资金的运营效率。 第二,当某项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 第三,与杜邦体系一样,其指标体系中只有财务指标,缺乏非财务指标的辅助说明和解释,评价不完善,弱化了企业财务评价的导向性功能。 现代财务评价方法 财务评价体系自亚历山大·沃尔创建沃尔比重评分法以来,财务评价问题一直是国外财务学界研究的热点。出现了诸多财务评价方法,比如: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供应链绩效衡量等,并在中国的很多企业运用于实践,但仍存在问题。 (1)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和美国复兴方案公司总裁诺顿提出的一整套财务评价标准,它通过对未来绩效驱动因素的评价,补充对过去绩效的财务评价,体现了企业的战略和远景,该评价体系从因果链角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主要方面,包括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增长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指标有2-5个,通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了企业内外部影响因素,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对业绩评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出台后,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在实践界也得到了大量的普及运用,它继承了传统财务业绩评价体系采用财务指标来评价的一面,并且财务业绩占较大权重,一般在60%左右,其它三个方面的业绩是为财务层面服务的,用于进一步分析财务层面业绩的形成原因。另外,在业绩评价体系中加入一些主观指标,使得业绩指标量化过程更具灵活性。有理论研究表明主观指标的介入,允许公司利用不能被契约规范的信息,这些信息在程式化的契约中往往被忽略,这有助于缓和完全依赖于客观指标评价业绩可能造成的管理“扭曲”。平衡计分卡在财务评价方面仍然存在技术上的先天不足。 首先,kaplan和nortan没有提到平衡计分卡各个指标体系的考评权重如何确定。 这导致了很难根据平衡计分卡对企业的整体状况做出一个综合评价,也无法进行不同企业之间业绩优劣的对比。 其次,由于主观指标的介入,使业绩评价的结果不太容易与经理人员的薪酬挂钩。因为,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是否能起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关键是如何科学地确定不同类型的评价指标的权重,然而主观的、定性的业绩评价指标往往不够精确、可靠,这些指标往往受到评价者个人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第三,不仅对指标的权重设计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而且考核体系常常重点不突出,指标之间互相矛盾,并容易导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另外,即使权重得到确定,经理人往往只在高权重指标上努力而突视了对薪酬影响有限的考评指标。使平衡计分卡“失去平衡”。 (2)经济增加值法 由于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没有考虑权益性融资成本,而且大多是根据公开的财务报表住信息计算的,各种指标具有相当的弹性,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1982年,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将剩余收益指标改造成经济增加值,并在1993的9月20日的《fortune》杂志上发表文章“eva-the real key to creating wealth”完整表述了其观点。它消除了传统会计利润计算时对债务资本使用有偿性和权益资本使用无偿性的差别对待。eva是公司税后的营业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额(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其中:资本成本=资本成本率*公司使用的全部资本)。其基本思想是强调对全部成本费用的计量,要求企业管理者无论是运用债务,还是运用权益资本都要充分考虑其成本费用。其核心理念是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够弥补投资者应承担的风险。eva的计算表明净利润实际上是由所有者理应取得的最低投资机会报酬和经营者创造的增值收益两部分组成。eva才是企业价值之真正所在。只有eva为正,才表示公司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eva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平衡计分卡在财务层面的评价的不足。它能与企业价值创造相联系,与传统的财务指标如:利润、净资产收益率不同的是,eva衡量的是超过一般水平的超额收益。它建立了财务指标与企业价值的直接关系,使价值创造结果融入会计核算体系中,为企业“基于价值管理”奠定了基础。但eva评价体系同样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eva的计算仍依赖于收实现和费用确认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实质上仍是会计利润计算的另一种形式,其计算过程依然需要会计估计。所以,它不能揭示企业经营中可能隐含的财务风险。 其次,单一的eva结果只能反映近期的经营成果,无法有效地提示企业未来成长能力,无法体现非财务资源的价值创造能力。企业仅仅采用eva法进行财务评价,会促使经营者为了提高eva,而优先考虑能快速提高eva的风险低的短期投资项目。对于风险高的新产品开发和建立与顾客良好关系这些需要经过长期努力的投资活动,由于其收益在未来才会有所回报却因短期看来是多余的而放弃,就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 第三,eva是为企业创造价值服务的财务指标,但它不能将企业的的目标与战略有机结合,并且,eva本身是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数据,它并不能帮助企业找出经营无效率的原因。 研究成果 财政部中国对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研究较晚,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理论界和实务界近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1.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操作细则 1999年6月1日,财政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与《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文件,确立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议价体系。将整个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共32项组成。并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以考核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并就评价结果与薪酬和晋升挂钩。 2002年后,该指标体系由32项变为24项。修订后的评价体系一方面拓展了其运用领域,由国有企业推广到一般的企业;另一方面使指标体系在简化的基础上更为科学和合理。但应当看到,该体系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的评价,注重的是评价结果,对管理的作用在于其结果的反馈价值,即根据评价结果,总结企业管理成功的经验,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为企业今后加强管理,提高业绩提供参考。因此,不能将企业的业绩形成过程与企业的价值创造和战略目标统一起来。 2. 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评价体系 郭复初教授提出了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评价体系。该体系将平衡计分卡与eva有机结合。首先用eva作为财务层面的唯一指标取代了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的核心评价指标投资报酬率,体现了价值创造这一根本目标;其次,将客户指标、内部过程指标、学习与成长指标分别分解为影响当前eva结果的指标(简称当前指标)和影响未来eva增长的指标(简称未来指标),多角度地反映企业价值创造,不但可以保障反映结果公允,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虚报经营成果的舞弊行为。该财务评价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是区分“当前指标”和“未来指标”存在技术难度。其次是eva指标在进行业绩评价时存在适用范围的问题。可见,该体系仍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局限性 人力资源1.财务分析中对有关企业的人力资本、无形资产等知识资产的信息利用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和信息化技术对现代企业的渗透力越来越强,企业对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投入越来越多。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人才、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人才、知识、技术将取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经营的核心,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由于现行财务报表体系对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的计量与披露方面存在较大缺陷,所以包括企业智力资本、自创商誉及知识产权的信息在财务分析中得不到利用。 2.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是以货币表示的经济活动,从而将分析的范围限制在以货币量化的信息范围之内 财务分析指标大多使用的是数量性资料,而很少考虑非货币计量因素。但是,随着各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行业转换、技术进步、政府行为和需求的改变以及竞争对手的活动等对于公司的经营成败都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企业组织制度、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层价值观与能力等相关非货币性信息,在现行财务报表中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另外,财务分析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工业企业基础之上的,不仅分析评价对象局限于企业有形资产,选用的指标局限于可用货币计量的定量指标,不能确切地反映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真实情况。 3.对财务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评价时未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财务报表信息反映了经济活动“静”的方面,而忽视了“动”的方面。动态信息往往更重要,因为“动态”代表事物的前进与发展,比如人力资本就是企业中最活跃最处于动态运动中的生产要素之一。现行的财务分析评价内容局限于企业静态状况,对企业持续发展情况下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评价不足,比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但这些指标是以企业清算为前提的,重视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却忽视了企业在将来因继续经营而增加的现金流量的能力,比如有些企业拥有良好的商誉,有的企业仅凭其产品品牌就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有些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初期其各项财务指标可能并不如意,但其拥有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可能会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给企业带来无穷的财富。这些信息在现行财务报表体系中未得到充分反映,在财务分析中也未充分利用。 建议 新产品开发(一)建议规范和扩展表外信息披露的范围 1. 企业外部环境方面的信息: (1)所在行业信息,包括行业前景,行业中产品的平均获利率,主要竞争对手,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或竞争优势,行业中相关核心技术的生命周期或更新速度以及本企业在该方面所处的位置。 (2)企业产品信息,包括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保持率,核心产品获利率和获利水平,产品营销网络等。 (3)顾客信息,包括顾客对产品及售后服务的满意度,顾客忠诚度,顾客对企业声誉与形象的认可等。 (4)企业社会形象信息,包括企业年创利税额,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等。 2.企业内部资源信息:企业无形资产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由前两者衍生出的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信息。 (二)设计并运用非财务评价指标以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评价体系 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不仅应包括企业经营绩效和财务状况的信息,还应包括诸如有关企业背景和未来预测的信息。企业背景信息包括企业所在行业、业务经营范围、实际治理效果、企业核心技术及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治理结构、主要股东和债权人、主要竞争对手、企业近期与远期目标、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企业经营理念等。前瞻性信息包括: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重大投资计划、重大技术进步、经营环境的预计变化等。 针对企业的变化,可以考虑采用以下非财务评价指标作为财务评价指标的补充: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战略目标,如公司重组和管理层交接;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如员工满意度和保持力,员工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团队精神,管理有效性;创新能力,如研发投资及其成果、新产品开发能力;核心技术;市场份额;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 (三)设计相应的财务或非财务指标,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人力资本和相关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1.对无形资产信息的分析与评价 (1)非货币计量指标。企业商誉包括自创商誉的价值;产品品牌价值;拥有的专利权及非专利技术的价值;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企业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及营销网络优势等。 (2)货币计量指标 无形资产价值总额。它等于企业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及其它无形资产的价值之和。该指标可用来评价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价值或者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潜在的收益。 2.对人力资源信息的分析与评价。可通过分析以下人力资源方面的内容实现对企业的评价与预测。 (1)非量化的指标。企业员工的年龄结构、教育背景及员工素质,员工拥有的专门技能,员工满意度和保持力,员工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团队精神,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及管理有效性等。 (2)量化的指标 企业研发人员的数量及研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重。 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 人力资本投资的投入产出比率。 在分析企业人力资本信息时,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过去3—5年或更多年份企业职员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或高级工程人员以及研发人员的流动性及变更情况,人员满意度或保持度、职工学习或接受培训的机会,评价企业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培养人才方面的能力,并评价企业对人才的重视。 (3)由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信息衍生出的企业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创新能力是指企业研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能力。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成为好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制胜的法宝,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于创新能力方面的指标包括创新产品利润率、研发费用投入产出率、技术装备水平、研发人员比重、新产品的研发能力,这些指标突出了知识经济的特点,体现了对企业分析评价的新要求。 (四)分析反映企业较长一段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信息,并结合企业所在行业及产品市场信息,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评价与预测。 中国有些企业比如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后业绩变化比较大,对这类企业,其信息使用者比如外部投资者在分析企业的业绩或成长潜力时,应该深入了解企业的背景信息,比如企业所在行业状况、企业上市前3—5年的经营情况、上市前有无兼并行为或资产重组行为等,尤其应关注的是企业上市前3—5年的财报业绩有无明显的异常;对企业发展潜力的预测则包括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管理有效性、人力资源优势、所在行业前景等。但是也有些与“上市”无关的企业,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业绩与财务状况也有较大的变化,比如四川长虹1999年每股收益2.07元,而2001年主营业务亏损,每股收益仅0.01元。因此,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并不断发展,只考察一定时点或很短时间内的业绩,并不足以反映其发展潜力。对企业的分析与评价,应追溯到在此之前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在考察企业整个过去的发展动态的基础上,预测企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在这方面已用到的财务指标有: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增长率、无形资产投资增长率、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率等,以上指标也可以进行多期比较,也可以计算3年—5年的平均增长率等。 (五)对企业经营绩效和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和发展潜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时,把有关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以及有关企业有形资产和知识资产资料等进行有机结合,既可以避免对企业评价有失偏颇,又从整体上对企业的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外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传统的财务综合评价方法,如杜邦法等,只涉及财务指标,不适应现代企业绩效评价的要求,无法对非财务因素进行有效的计量与评价。如何将定性指标纳入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全面的评价,也是当今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比如中国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等文件,在原来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8个指标,专门对影响绩效评价的非计量因素进行定性分析;还有企业绩效的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分析方法,对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 [1] MBA智库百科 http://wiki.mbalib.com/wiki/%E8%B4%A2%E5%8A%A1%E8%AF%84%E4%BB%B7%E4%BD%93%E7%B3%BB
财务会计 基本概述 财务会计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与管理会计同为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因其沿用传统的会计模式,故称“传统会计”;因其侧重于满足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决策需要,以外提供财务报告,故也称“对外报告会计”。职责特点 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信息事项。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进行加工处理,并借助于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形式,向企业外部的利益集团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这种信息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并结合文字说明来表述的,反映了企业过去的资金运动或经济活动历史。 其特点是比较真实和可以验证。财务会计对外提供的信息反映了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等有关方面的利益关系,受到这些信息使用者的普遍关注;他们往要以为主要依据,作出有关经济决策。以财务报告是经营者领导下的会计部门提供的,即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是分离的。为的信赖,就需要对信息的加工、形成和传递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规范。会计原则、会计准则恙领土制度等财务会计的规范形式便应运而生。 企业制度 财务会计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其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对于保证其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潜力、增强竞争力,抵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如何构建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是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方法。稽核工作的主要职责是:(1)审核财务、成本、费用等计划指标是否齐全,编制依据是否可靠,有关计算是否衔接等;(2)审核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若发生问题要及时加以改正;(3)审核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是否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要求;(4)审核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并与帐面记录进行核对,确定帐实是否相符,并查明帐实不符的原因。 内部牵制制度规定了涉及企业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处理,以起到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例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即“管帐不管钱,管钱不管帐”。通过内部稽核制度和牵制制度的建立,既能够保证各种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又能使各职能部门的经办人员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机制。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对会计的再监督。内部审计是实施再监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查错防弊,改善经营管理,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时,要坚持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机构分别独立的原则,同时要保证内审人员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会计的再监督作用。 3、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中小企业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的日的在于加强企业各项支出的管理,体现财务管理的严格控制和规范运作。在审批程序中规定财务上的每一笔支出应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审批;在签字组合中规范了每一笔支出的单据应根据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完成必要的签名,同时还应规定出纳只执行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对于没有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支出,出纳员应拒绝执行。小企业通过建立财务审批权限私签字组合制度,对控制不合理支出的发生及保证支出的合法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建立成本核算和财务会计的分析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以及成本分析等。特别要提出的是成本分析是财务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定期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现金流量。企业财会人员也要定期向管理当局提供成本费用方面的各种报表,以利于经营者进行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效益衡量。中小企业通过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的建立,确定财务会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会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会计分析的方法和财务会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使企业掌握各项财务计划和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检查国家财经制度、法令的执行情况,有利于改善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工作,研究和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活动的规律性,不断改进财务会计工作。 5、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更好地认识到会计服务主体、核算范围,以及信息质量的新特点。会计工作要满足各类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的需要,由于会计工作不仅影响到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亦影响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因而企业应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抵制和防范各种市场风险作为其基点,便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金的运转情况、经济效益的提高情况及企业的发展前景。因而,企业应从保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使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提高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充分意识到会计这一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以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依据,健全中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提高其会计工作水平。 四大课程 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一、四门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分析 (一)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从财务会计分离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FAC)年会上正式采用了“管理会计”这一专门词汇,由此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根据198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管理会计公告1A》的定义:“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是具有代表性而且较为权威的对管理会计的界定。 一般认为,西方财务理论的独立是以美国著名财务学者CREEN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为标志的。西方财务以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不断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中最耀眼的分支。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的变迁对企业财务的演进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代理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从目前中国财会教育来说,教育部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并列列示在管理学中的工商管理学科下,可以理解为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并列在同一学科层次。会计学是一门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学科,会计所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据以作出投资决策的信息;财务管理学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直接对企业价值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管理,主要涉及投资预算、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的决策管理。 从四门课程所讨论的内容以及目标上看均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①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②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③存货控制(EOQ模型)。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重复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原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来阐述证券估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的财务上应用。 财务会计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我们的观点是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也就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在分离的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发布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三)关子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要求:①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②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③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④首先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主张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传统特征的逐步丧失,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关于计量属性,不能脱离财务会计的本质职能,“严格地说,只有初始确认时用于计量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才能称为财务会计的一项完整的计量属性。比如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由于不能作为初始计量属性,它总是在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的基础加以应用,因此只能算一种摊配的方法。”(参见葛家澍《会计确认、计量与收入确认》2002年《会计论坛》第1辑) 关于报告内容,的确现行财务报告的计量主要限于货币度量,对于使用者非常有用的公司人力资源、客户、核心技术等就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另外财务会计的确认交易、事项的前提是它们必须是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始终以表内信息为核心,适当的表外信息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分散报表使用者的注意力。 关于财务会计确认属性是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财务会计是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一些人提议的增加财务预测的信息和内容,如募资投向、未来公司经营风险、盈利预测的信息,投资者也是需要的,这些信息的构成原理、分析方法应该由管理会计来完成。或者说加大管理会计部分披露的对象就可以,无需再通过改进现行财务会计来重复这个工作。 同时,有人认为,“投资者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余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这里暂且不谈“盈余和现金流量”是“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还是关键变量,公司价值是由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必要报酬率决定的,而规划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任务,也就是说,不要把财务管理的任务强加到财务会计上,正如,在西方CPA(注册会计师)和CFA(财务分析师)是两种执业证书一样。 财务会计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前面我们重点分析了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强调其差异化,这是为了教学的便利和学生对专业知识接收的逻辑递进关系的一种安排。但是在实践中可不能这样泾渭分明。在实践中我们最应该分析和讨论的是其整合问题。 公司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股东因追求价值而投资,经营者和员工必须为股东创造价值。财会管理的目的和功能也必须定位于实现价值的增长,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建立的以价值计量、评价、报告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财会管理模式。 另外,财会价值管理和专业整合也充分体现在公司最高财会主管即财务总监职能的定和变化。我们十分欣赏美国托马斯。沃尔瑟等所著的《再造财务总裁》一书的基本观点。本书从CFO总裁办公室架构的实验中,总结出来再造财务总裁五个深入发展CFO角色的步骤:商业伙伴、战略组织、绩效管理、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与体系。本书提出了财务总裁办公室“房式”图(见文后)。企业经营已经向财会管理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一体化整合式和完善专业管理功能。财会管理要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有机地结合。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优秀的财务总监(CFO)对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负有很大的责任。其中,CFO的基本职责是结合公司实际运营和管理要求,在公司内部建立起一套适合公司决策和价值管理的财务管理报告和预算系统。这个财务报告应该汇合理论上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各门课程的基本原则、基本标准,即用通用的会计标准进行财务报告,也能根据管理要求对各业务板块、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进行过程监控和风险预警,建立一套统一的业绩衡量标准。 而且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这种整合也变得十分便捷,并成为一种必然。在实践中,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图书推荐 财务会计作者:李继斌、周红缨等丛书名:21世纪高职高专通用教材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书号】7542913832出版日期:2005年4月内容简介:根据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要求,21世纪高职高专通用教材编委会于2004年4月召开经济类教材建设研讨会上决定撰写一本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财务会计》精品教材。本书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务性的特点。[1]
简介 财务契约自从1979年史密斯和华纳开创性地提出了财务契约这一称谓至今,西方国家关于财务契约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他们对财务契约的研究范围过于狭窄,基本界定在债务契约上。实际上,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它不但要研究企业日常的投资、筹资、资产运营等决策,还要处理企业与各方的财务契约安排,如基于公司产权结构基础之上的财务控制权和收益分享权等,债务契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作为财务契约的定义,应该体现以下三点: 一是要体现财务契约的归属性。我们研究的财务契约是立足于企业来研究的。 二是要体现企业财务契约区别于其它契约的特殊性。 三是要涵盖企业与各权利主体形成的财务契约类别。 根据以上分析,对财务契约作如下定义:财务契约是指企业在理财过程中,为达到合理预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个权利主体确立的一种权利流转关系。 这个定义揭示出了如下内容:财务契约的缔约人是企业与各个利益主体,财务契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合理预期,财务契约的基础是平等互利,财务契约的性质是理财过程中形成一种权利流转关系。 理论意蕴 企业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最终维护各方面的利益。企业治理的内涵极为丰富,它不仅表现为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一种制度安排,而且体现了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集中体现为企业在理财过程中动态形成的各利益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相互制衡的财务契约关系。它一方面能影响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能左右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及生产营销等财务决策。财务契约的存在说明财务管理不是类 财务契约似自然科学的一种技术或方法,而是蕴涵了丰富制度内容的社会科学。 在技术层面上,人们将财务管理目标抽象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认为让股东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是提高企业效率的唯一出路。这就是所谓的“资本雇佣劳动逻辑”或“股东至上主义逻辑”。然而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里,“资本雇佣劳动”的观点正在向“劳动雇佣资本”的观点转化。股东是所有者,但是并不能就此得出所有者是股东,其主要表现在利益相关者开始参与企业治理。这就是“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它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逻辑的本质区别是强调企业治理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要为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服务。 企业内部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主张主要是借助于财务来实现的,这不仅表现在财务上已突破了传统的资产观,还表现在传统的财务报告和财务目标等都面临着修正和变革。从财务的角度看,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互为影响的关系。一方面,企业的财务决策、政策和行为直接影响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对环境投资和治理的轻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会直接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存在条件和质量等。随着经济社会化水平及企业的社会联系程度的提高,企业财务的这种相关利益影响作用还会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和权利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政策和行为,并且这种影响力量还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增强。因此,财务资源的配置不能只考虑某一类利益相关者,而必须兼顾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在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财权的运作,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都应注重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的协调,建立起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互惠互利”的财务契约网络,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经济利益。 构成要素 管理学是社会科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是管理学的主要内容,而财务契约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因此,财务契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社会科学系统、管理学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财务契约系统之间具有递进式的母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财务契约系统是由三个要素构成:财务契约的缔约人、财务契约的缔约对象和财务契约的缔约目标。其中财务契约的缔约人是财务契约的主体,也是财务契约的首要要素,没有缔约人也就不可能有财务契约;财务契约的缔约对象是财务契约的客体,即缔约人针对什么来签订和执行财务契约;财务契约的缔约目标是财务契约运行的最终目的。财务契约的缔约人、财务契约的缔约对象和财务契约的缔约目标既是财务契约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财务契约系统的子系统。 财务契约(一)财务契约的缔约人 财务契约的缔约人是指向企业投入各种资本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向企业提供人力资本的经营者(经营劳动)和职工(生产劳动)以及向企业提供非人力资本的股东(股权资本)、债权人(债权资本)、大供应商和大客户(市场资本)。这些自然人或法人的投资在企业里形成的资产具有专用性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当某些长久性投资一旦形成某种特定资产而进行某些特定的交易时,所投入的资产就具有了专用性,具有专用性的资产难以转向其他用途,即使能够再配置,也要以重大的经济价值损失为代价,即专用性投资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沉没成本。专用性资产在企业中处于风险状态。因此,专用性投资一方为了防止另一方攫取己方专用性资产的准租金,就必须建立纵向一体化组织或签订长期契约以确保契约关系的连续性和己方准租金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企业是一种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 财务契约的缔结和履行是在一定的组织和秩序中进行的。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和井然的秩序,势必造成缔约人之间财务契约的谈判成本无限大,产生外部性问题,致使财务契约流产,现代企业在产生之初就被扼杀在摇篮里。因此,必须有一个人来承担主体财务契约人责任问题。那么,究竟由谁来承担这个重大责任,将这些利益相关者结合在一起呢? 为了克服缔约人之间缔结财务契约的外部性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多次重复博弈和成本增大的弊端,只能由一个中心签约人来组织。由上可知,如果由职工充当中心签约人,由于生产劳动者为数众多,彼此之间很难达成共识,且组织能力匮乏,势必造成财务契约的低效率;供应商和客户是在市场上完成的,相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他们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很难充当中心签约人;债权资本的时间性和债权人对风险的厌恶性,使得债权人也很难担当此任。因此,充当中心签约人的历史重任就理所当然地落到了股东和经营者的头上。财务契约的签约程序是:作为法律假设的企业先与股东和经营者签订一级财务契约,从而形成以股东和经营者为中心的中心签约人。中心签约人再与债权人、大供应商和大客户签订二级财务契约,从而形成以企业为中心,各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财务契约系统。 (二)财务契约的缔约对象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现代产权思想日趋成熟,它势必会影响到现代财务观念。“单纯以‘权利’论‘权利’,或者单纯以‘价值’论‘价值’,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也不利于发展财务理论,服务财务实践。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的结合。”这一点从西方财务所研究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盈余分配和企业重组等一系列基本财务问题中可得到证实。因此,作为现代财务管理核心内容的财务契约的宗旨在于明确各利益主体在财权配置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而财权集中体现为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称分布。所以,笔者认为,财务契约的缔约对象就是 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签订契约的目的在于通过合作收益带来的要素增值如何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确认和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从资产管理角度来看,企业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资产投入、资产经营、资产增值和分配,相应地在财务上体现为各种要素资本投入、要素资本运营、要素资本增值和分配。企业日常的财务活动主要表现为资本的来源与占用。资本来源即人力资本要素和非人力资本要素对企业的投入,从产权上看,不管是人力资本要素还是非人力资本要素,其投入企业的只是要素资本的使用权,其收益权和处置权仍为要素资本提供者拥有。而资本占用则表现为投入后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资产。资本和资产正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对企业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使用权交易合约的签订及合约所涉及相关要素使用权的转移(如变现)就构成了相应的人力与非人力资本要素市场。这种合约的履行就构成了企业及其存在过程(生产经营及要素增值分配过程),这进一步表现为资产在企业内配置以及产生增值的分配。” 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签订契约的目的在于通过合作收益带来的要素增值。如果契约是完备的,则财权的配置和分割也是完全的和公正的,那么,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也就无从谈起。但由于未来因素的不确定,信息的不充分,所以契约总是不全面的,因此,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才显得异常重要。那么,究竟如何分配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才是公平合理的(有效率的)呢?有人主张由非人力资本享有,其依据为“资本雇佣劳动”,有人主张由人力资本享有,其依据为“劳动雇佣资本”。其实,关于这一问题,经济学家们早已取得了共识,即:效率最大化要求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安排应该对应。因此,对于作为各种要素资本提供者契约联合体的企业来说,其最优的权利安排应该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分配给各利益相关者。 (三)财务契约的缔约目标 财务契约是企业财务的核心,它的缔约目标和企业财务目标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要探究财务契约的目标,就必须首先研究企业财务目标。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为许多群体之利益而从事经济活动的社会机构”。而企业也正是在这些群体的“合力”中才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这些群体包括股东、经营者、债权人、职工、大供应商和大客户等,股东只是群体中的一员。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应该只考虑一方的利益,而应该强调企业利益就是企业利益,以任何一方的利益来代替整体的利益都是不合理的,其后果必然会加强企业内部矛盾,降低企业绩效。同时,理财主体理论认为,财务管理工作不是漫无边际的,而应限制在一个在经济上和经营上具有独立性的组织之内。具体到企业财务管理来看,作为要素资本联合体的企业,具有独立的财权和经营权,是一个独立的理财主体。财务管理目标应该体现为理财主体财富的增长,而企业价值最大化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确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所谓企业价值是指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而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企业目前的获利能力,更看重的是企业未来的和潜在的获利能力。“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复合性和实在性的企业目标函数。“所谓前瞻性,是指企业价值及其最大化是着眼于未来时期的财富生成与分配的一个概念,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企业价值最大化追求的利益指向是企业价值,而企业价值的内涵不仅仅是企业目前的利润,它更强调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所谓复合性,一方面,企业价值概念涵盖了诸如现金流量、风险等内容,另一方面,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了多边契约的各个当事人,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来满足各方利益;所谓实在性,是指企业价值对于企业的各个要素资本投入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量,代表着实际的控制财富的变化。 由于企业价值的大小可以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预期报酬的折现值之和来表示,而折现率又与企业风险相适应,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继承了“股东财富最大化”注重时间价值和风险等优点。它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区别在于:企业价值指的是企业总资产的价值,一方面资产是由权益资本、债务资本及其它资本投入而形成的;另一方面,各种资本的投入回报又来源于对资产的最有效配置和最合理的运用。而股东财富指的是企业对股东的回报。当企业经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股东的财富最大化相冲突时,企业价值最大化能使企业的理财更注重企业的长久发展,更着重其潜在的获利能力。如果我们把企业财富比作一只蛋糕的话,那么“股东财富最大化”关心的只是股东所享用的那一块,而“企业价值最大化”关心的是整只蛋糕的大小,强调的是在如何做大蛋糕的基础上来合理分割蛋糕,并不是简单地争夺既定的企业财富,即通过企业财富的整体增长来协调和满足契约各方的利益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理财的良性循环。非价格机制的组织形式而取得的超过他们单个活动收益的总和,它产生于要素所有者的“协作力”或“集体力”,来自最大化的企业价值。 评价 财务契约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财务契约的缔约人、财务契约的缔约对象和财务契约的缔约目标构成了财务契约系统,它们是财务契约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财务契约系统的子系统。这三个要素之间是互为基础、互为影响的。没有缔约人签订契约,就没有缔约对象的确立,更没有缔约目标的实现。反过来,缔约目标的实现程度、缔约对象的公正与否,也会直接影响缔约人能否签订契约。 另外,与任何其它系统一样,财务契约系统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外部环境之间要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财务契约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财务契约的运行可以改造和影响环境,同时它也受到环境的影响。正是在与环境的影响互动中,财务契约系统才得以建立和发展。[1]
功能 1.预知财务危机的征兆 财务预警当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财务失败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企业经营者早做准备或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 2.预防财务危机发生或控制其进一步扩大 当财务危机征兆出现时,有效的财务失败预警系统不仅能预知并预告,还能及时寻找导致企业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原因,使经营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制定有效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避免严重的财务危机真正发生。 3.避免类似的财务危机再次发生 有效的财务失败预警系统不仅能及时回避现存的财务危机,而且能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缘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并及时提出建议,弥补企业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完善财务失败预警系统,从而既提供未来类似情况的前车之鉴,更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预测方法 一、单变量模型 单变量模型是指使用单一财务变量对企业财务失败分险进行预测的模型。主要有威廉·比弗(WilliamBeaver)于1966年提出的单变量预警模型。他通过对1954~1964年期间的大量失败企业和成功企业比较研究,对14种财务比率 财务预警进行取舍,最终得出可以有效预测财务失败的比率依次为: 1.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 2.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3.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4.资产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Beaver认为债务保障率能够最好地判定企业的财务状况(误判率最低);其次是资产负债率,且离失败日越近,误判率越低。但各比率判断准确率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所差异,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使用一组财务比率,而不是一个比率,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预测效果。 二、多变量模型 多变量模型是指使用多个变量组成的鉴别函数来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模型。较早使用多变量预测的是美国纽约大学的教授爱德华·阿尔曼(Edwardi.altman),他是第一个使用鉴别分析(discriminantanalysis)研究企业失败预警的人。他选取了1946~1965年间的33家破产的和正常经营的公司,使用了22个财务比率来分析公司潜在的失败危机。他利用逐步多元鉴别分析(MDA)逐步粹取5种最具共同预测能力的财务比率,建立起了一个类似回归方程式的鉴别函数——Z计分法模式。该模型是通过五个变量(五种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表达式如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Z为判别函数值 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100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 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 X4=(普通股及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100 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一般地,Z值越低,企业越有可能发生破产。 财务预警爱德华·阿尔曼还提出了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 若Z≥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 若Z≤1.81,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 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个变量(五种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的指标(X2、X3)和运营能力的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在企业失败前一、二年的预测准确率很高;预测期变长,准确率有所降低,距失败前五年的预测准确率仅为36%. 多变量模型除了以上介绍的Z计分法模型以外,还有日本开发银行的多变量预测模型,中国台湾陈肇荣的多元预测模型,以及中国学者周首华、杨济华F分数模型等。但是,这几种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就目前为止,Z计分法模型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现象 在企业出现财务舞弊情况时,虽然上述这些财务失败预警方法可以定量地描述企业,但仍不能就此作出企业财务失败的结论,仍然需要投资者的主观判断。 1、望 财务预警望主要是看行业背景:看行业是处在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是处在竞争充分还是保护垄断的行业,是成熟规范的行业还是缺少必要监管的行业,是新业务层出不穷还是业务相对简单的行业,因为行业风险是企业无法回避的风险。 一般而言,朝阳行业、保护垄断行业、缺少必要监管的行业、新业务层出不穷的行业出现财务舞弊的风险较高。所以应特别注意行业的风险。如果行业出现危机,企业也必然受累。古语说得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2、闻 闻主要是看企业实力:企业处在行业中的地位如何,企业产品是成熟产品还是刚研制出来的新产品,企业在消费者中的口碑如何,企业的内部管理是否完善,企业的产品受市场欢迎程度如何,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如何,企业管理层变更情况如何。在信息非常发达的今天,企业无法完全垄断信息,我们可以通过新闻、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了解一家企业的经营状况。一般而言,企业内部管理不健全、员工精神面貌差、管理层更换频繁等,都是企业出现失败的迹象。 3、问 问主要是看企业管理:问企业战略目标,看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问企业投资策略,看企业投资业务是否过于分散、金融投资业务比重是否过大、是否过度大规模扩张等。一般而言,企业战略目标如果制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投资过于分散,也会影响企业战略实施,分散企业管理的精力,不能及时解决企业所产生的问题,影响企业竞争力。 4、切 切主要是看企业现金流: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利润可以粉饰,但企业现金却是实实在在的链条。如果资金链绷得太紧,企业就有面临破产的风险,所以企业的现金流不能出现问题。考察企业现金情况,可以对企业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如果长时间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较少,企业必然在某些方面出现败相,并想方设法通过其他手段掩盖资金短缺问题,如通过借款、虚拟收入、提前确认收入等进行粉饰。 总之,一个企业若出现长时间的舞弊情况,最终会因为资金链条绷得太紧而断裂。只要投资者细心留意自己的投资对象,总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然后再运用专业的分析方法进行判断,从而可以提高自己规避风险的能力。 历史回顾 1、一元判定模型 1932年Fitzpatrick以19家公司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划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进行研究,发现净利率/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对财务危机的判别能力最高,自此开创了财务危机预警实证研究的先河。而后,1966年Beaver对1954~1964年间79家失败企业和对应的79家成功企业的30个财务比率进行了研究,在排除行业因素和公司资产规模因素的前提下,得出以下财务比率对财务危机的预测是有效的:现金流量/债务总额,净收益/资产总额,债务总额/资产总额。 财务预警2、多元线性判定模型 为了弥补一元判定模型的缺陷,1968年Altman首先将多元线性判别法引入财务危机预警研究领域,根据行业和资产规模,他选择了33家破产公司和33家非破产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误判率最小的原则确定了5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其多元线性判定模型为:Z=1.2×1+1.4×2+3.3×3+0.6×4+1.0×5,判别变量分别为营运资本/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息税前收益/总资产,股票市值/债务的账面价值,销售收入/总资产。此后,有许多学者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研究,对模型加以改造,只是选取的变量指标或者指标系数不同而已。 3、多元逻辑回归模型 在1980年Ohlson第一个将逻辑回归方法引人财务危机预警领域,他选择了1970~1976年间破产的105家公司和2058家非破产公司组成的配对样本,分析了样本公司在破产概率区间上的分布以及两类错误和分割点之间的关系,发现公司规模、资本结构、业绩和当前的融资能力进行财务危机的预测准确率达到96.12%。逻辑回归分析方法使财务预警得到了重大改进,克服了传统判别分析中的许多问题,包括变量属于正态分布的假设以及破产和非破产企业具有同一协方差矩阵的假设。 4、多元概率化回归模型 1980年Ohlson采用概率化回归方法进行财务预警研究,他选择1970~1976年间破产的105家公司和2058家非破产公司组成的配对样本,采用极大似然法,通过每个样本个体的破产与非破产的联合概率最大来构造模型,其研究思路与多元逻辑回归相似,不同之处是多元概率化假设样本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且寻求破产概率的方法不同,所以其缺陷类似于多元逻辑方法。 5、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1991年Tam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财务预警研究,通过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的人工神经网络的模拟构建模型,具有较好的模式识别能力和容错能力,能够处理资料遗漏和错误,可随时依据新数据资料进行自我学习训练,适用于今日复杂多变的企业运作环境,但其理论基础比较抽象,对人体大脑神经模拟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因而使用性大大降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