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汇率
汇率浮动形式多样化,包括自由浮动、管理浮动、盯住浮动、单一浮动、联合浮动等。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并不是纯粹的自由浮动,政府在必要的时候会对汇率进行或明或暗的干预。三,由于汇率的变化是由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因此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波动要频繁,而且波幅大。四,特别提款权的一篮子汇价成为汇率制度的组成部分。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按照本国经济利益的需要,不时地干预外汇市场,以使本国货币汇率升降朝有利于本国的方向发展的汇率制度。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在货币当局确定的区间内波动。区间内浮动有助于消除短期因素的影响,当区间内的汇率波动仍无法消除短期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时,中央银行再进行外汇市场干预以消除短期因素的影响。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制度可以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两种。 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很少干预,汇率随市场供求变化。这种制度的缺点是名义(和实际)汇率的大幅波动可能扭曲资源配置,汇率的随机性和通货膨胀偏向较大。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则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化。货币当局虽然干预外汇市场,但不捍卫任何确定的平价,干预的频率根据汇率目标而定。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是避免了汇率的过分波动,主要缺点是中央银行的行为有时缺乏透明度,可能引起一定的不确定性。浮动汇率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一决定标志着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和经济增长战略调整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浮动汇率制度,就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不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和汇率波动的幅度,货币当局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自由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浮动汇率
这里单独浮动是指一国货币不与其他任何货币固定汇率,其汇率根据市场外汇供求关系来决定,目前,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在内的30多个国家实行单独浮动。钉住浮动指一国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保持固定汇率,随后者的浮动而浮动。一般地,通货不稳定的国家可以通过钉住一种稳定的货币来约束本国的通货膨胀,提高货币信誉。当然,采用钉住浮动方式,也会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制于被钉住国的经济状况,从而蒙受损失。目前全世界约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钉住浮动方式。弹性浮动是指一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钉住汇率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可自由浮动,或按一整套经济指标对汇率进行调整,从而避免钉住浮动汇率的缺陷,获得外汇管理、货币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权。目前,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几个国家采用弹性浮动方式。联合浮动是指国家集团对成员国内部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对集团外货币则实行联合的浮动汇率。欧盟(欧共体)11国1979年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设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各国货币与之挂钩建立汇兑平价,并构成平价网,各国货币的波动必须保持在规定的幅度之内,一旦超过汇率波动预警线,有关各国要共同干预外汇市场。1991年欧盟签订了《马斯赫特里特条约》,制定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表,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欧洲货币一体化得以实现,欧盟这样的区域性的货币集团已经出现。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波动的幅度大大超过了固定汇率制度。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波动的幅度大大超过了决定汇率的基本经济因素(如价格水平、收入水平、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不仅在短期内波动的幅度很大,而且在长期内波动的幅度也很大。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波动幅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料,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如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已无法解释现实的汇率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汇率决定理论来解释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易变性的原因,从而使人们对汇率运动的认识不断深化。浮动汇率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易变性的各种解释都把汇率看成一种资产价格,因而这些理论被统称为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的出发点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思想,因为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因此根据定义,它是一种资产价格,汇率行为同其他资产价格(股票和债券价格)行为是一致的。资产市场分析法对汇率易变性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 其一是“扩大效应理论”,浮动汇率
其三是“投机泡沫理论”。根据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即使没有货币供给和收入水平等基本经济因素的变动,只要预期发生变化,汇率也会发生变化。汇率一旦脱离基本因素而变动,预期能自我强化,形成投机泡沫。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泡沫是不能由基本因素解释的汇率上升,投机泡沫主要依赖于一些市场心理因素。投机泡沫是一种理性泡沫,如果投机者是完全知道由基本经济因素决定的市场均衡汇率,即使现在的汇率高于均衡汇率,只要将来的汇率上升能补偿投机者承受的风险。投机者购买也是理性的,因为他知道价格在某一天会回复到均衡水平。如果所有的投机者都这样预期,那么,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个泡沫存在的概率。一旦形成泡沫,汇率上升会越来越快,因为汇率必须上升更快以补偿投机者所承担的风险。投机泡沫的存在说明,汇率有可能完全脱离基本经济因素而产生自我强化运动。 其四是“货币替代理论”。浮动汇率
其五是“新闻”理论。汇率决定的“新闻”理论认为,在外汇市场上,新的信息能引起预期的变化,预期的变化能很快在汇率中得到反映,因此,新的信息对汇率变动有决定性作用,这些新的信息就是“新闻”,即不可预料的事件。常见的影响汇率变动的“新闻”包括经济统计数字的发表、政治事件、新的国际货币安排、谣言等等。由于“新闻”是不可预料到的事件,因此,与“新闻”相联系的汇率变动是不可预料到的,外汇市场对信息的反映不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好”还是 “坏”,而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比预期的是“更好”还是“更坏”,预期到的信息已包含在现在的市场汇率之中,汇率只对未预期到的信息作出反应。比如,当政府公布货币供给贸易差额等统计数字后,市场汇率的变化并不取决于这些统计数字本身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些统计数字与人们事先预期之间的差额,这种“新闻”都会影响汇率的变化。汇率决定的“新闻”理论反映了汇率的本质特点,汇率是一种资产价格,是在资产市场上决定的,具有易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资产市场上,现在的资产所反映了对将来事件的预期,它对新的信息能很快作出反应,因而易变性是资产价格的内在特点。浮动汇率
其六是“非理性预期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外汇市场上的预期并非都是理性的,从外汇市场交易的实际情况看,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外汇市场上各种不同的预期,根据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对外汇市场交易的统计,全世界每天的外汇交易量高达4300亿美元,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报告同时显示,只有4.9%的交易是在非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4.4%的交易是在非银行之间进行的,也就是说,进口商和出口商所占的比重很低。因此,外汇市场上的交易主要是银行之间的交易,而且交易量越来越大,这说明市场上存在各种不同的预期,否则不会有这么大的交易量,所以外汇市场上的预期并非都是理性的。在外汇市场上,不同的预期是由不同的预测方法引起的。浮动汇率
新兴市场经济体在选择汇率政策的时候往往倾向于保持更稳定的汇率水平。学术界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害怕浮动”。害怕汇率浮动的国家一般会呈现出三个特征: (1)拥有大量的国际储备;浮动汇率
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应当考虑介于两者之间的、较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较优的选择,是因为它吸收了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灵活性和固定汇率之下汇率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汇率机制,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以及中国经济、金融未来发展的态势。首先,中国的经济金融市场还不完善,宏观经济预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金融市场还不是完善、有效的市场,还不具备健全的金融法规、高水平的监管队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良好的投资理念等条件。同时,在我国进一步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预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实际对外开放的程度也比较低,不能过高地依靠汇率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因此也就不适宜采用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其次,中国的经济自由化程度还比较低:中国在贸易领域、投资领域还存在着较多的管制,人民币利率还是非市场化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价格就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因此货币当局需要对这种状况进行及时纠正,即所谓的有管理就十分必要。再次,目前人民币还未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因此也就不宜采取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但是,面对日益频繁的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中国融人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从长期来看,放松对资本流动和外汇管制是必经的过程,而且主要贸易伙伴国大部分都采用了灵活的汇率制度,因此中国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科学的正确的选择。 中国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管理表现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被明确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里就一篮子货币而言,是按照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这里不仅有币种问题,更重要的是有权重问题。即使央行公布了其中币种的构成,但权重还是保密。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外资银行的经济学家们热衷于计算出这一篮子货币中各币种的权重到底是多少,以为就此就可以掌握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走势,殊不知,即使计算出各币种的权重,但是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调节只是参照调整,不是直接挂钩,而是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其灵活性和可控性是很大的。也就是说,新体制为央行进行汇率调控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正因为如此,同时增大了汇率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这就相对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同时又给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从而保证了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