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小猪打车今天发布公告称,将在北京暂停服务一周,全面升级防疫措施,组织司机核酸检测。 因曾搭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张某某,花小猪司机李师傅在12月25日被确定为密切接触者,同日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12月28日,李师傅出现发热等症状,被诊断为确诊病例,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花小猪打车表示,在12月25日李师傅被确定为密切接触者当日,就已暂停该司机接单,并提交了其行程信息。 花小猪打车宣布,将于2020年12月30日16点到2021年1月5日24点全面升级防疫措施,并在升级期间在北京暂停服务。 花小猪打车将陆续组织北京全部花小猪打车司机进行核酸检测,费用由花小猪承担;升级司机口罩检测技术,全流程检查司机是否佩戴口罩,包括每天出车前核验司机健康报、体温,行程前通过AI技术识别司机是否规范佩戴口罩、行程中抽查、行程后抽查等。 北京停服期间,花小猪北京的乘客和司机相关权益将顺延一周,后续具体措施可以关注花小猪打车APP及花小猪打车司机端APP相应通知。 以下为花小猪公告全文:
12月29日,河北证监局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在对常山药业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立案调查、审理后,查明其存在违法事实,决定对常山药业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的罚款。 该处罚还包括,对时任常山药业董事长高树华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的罚款,对时任常山药业副总经理、董秘吴志平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的罚款。 决定书称,2018年5月,常山药业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于近日《药品GMP证书》,并称“枸橼酸西地那非适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据统计数据显示,国内ED患者人数约1.4亿人,假设其中有30%接受治疗,人数将达4200万人,假设接受治疗的ED患者每年都能多次使用药物,未来中国潜在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百亿元级别,市场空间广阔”。 在因该公告收到深交所问询函后,常山药业又表示,原公告中上述数据主要来源于国信证券2014年5月底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公司证券部通过网络检索取得并节选了其关于枸橼酸西地那非市场空间的描述。此外,公司证券部亦查询到东吴证券2017年2月28日发布的关于枸橼酸西地那非市场空间的预测,报告中预测“中国ED患者人数约1.27亿”。 “对于上述关于枸橼酸西地那非市场空间的预测,公司证券部未向报告撰写方咨询其数据来源以及计算方法,未对其数据是否准确进行核实。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常山药业在补充公告中称。 河北证监局表示,常山药业原公告中披露的内容,是常山药业通过互联网公开渠道检索到证券公司研究报告后,选择性引用部分数据,未注明数据来源及充分揭示市场风险,存在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形,致使或可能致使投资者对其投资行为发生错误判断,足以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近期,多家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宣布与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终止业务合作。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这些机构的代销规模普遍较小,个别机构还存在不合规等问题。基金公司选择终止与其业务合作,是出于风险控制或成本节制考虑。 存在合规或资质问题 12月23日,平安基金发布公告称,为保护持有人利益,即日起终止深圳盈信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泰诚财富基金销售(大连)有限公司、浙江金观诚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办理旗下基金相关销售业务。而自12月21日起,九泰基金终止了盈信基金销售、深圳前海汇联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成都华羿恒信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泰诚财富基金销售(大连)有限公司办理基金认购、申购等相关业务。此外,景顺长城基金和前海联合基金也于近日发布公告称,分别自12月24日起和12月10日起终止北京电盈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办理基金相关销售业务。 “近年来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发展的速度很快,尤其是头部机构的销售规模越来越大。但随着竞争主体快速增加,第三方基金销售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违规行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出于销售规范和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考虑,近期基金公司陆续取消了与瑕疵销售机构的合作。”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说。 深圳某公募相关人士冯兵(化名)表示,近期被终止合作的基金销售机构,大多存在合规或资质问题,有些机构还出现过违规被罚等事情。因此,基金公司出于风险控制考虑,就逐渐终止了与其业务合作。 比如,据四川证监局此前发布的公告,成都华羿恒信基金销售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于2019年5月起未正常履行公司职务,该公司除1名行政助理外,无其他人员正常上班,公司银行基本账户已被冻结,无法正常支付开展经营所必须的人员工资和办公场所租金等费用。此外,大连证监局在10月20日发布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显示,泰诚财富基金销售(大连)有限公司在销售私募基金时存在违规行为,且造成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决定予以公开谴责。 “头部集中”效应明显 冯兵指出,除了资质问题外,针对某些代销体量小的第三方机构,基金公司也可能会出于缩减运营成本考虑进行“剔除”。基金销售格局整体上头部效应明显,对基金公司来说,在覆盖到基金产品前提下,还是希望尽可能对接到较少的机构。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全市场共有108家第三方独立基金销售机构,是仅次于银行(156家)和券商(123家)的主要基金销售平台。但是,108家机构中有45家的代销基金数量不足500只,代销基金数量在1000只以下的机构数量则达到了54家,占比50%。其中,成都华羿恒信基金代销的基金产品只有78只,泰诚财富基金销售(大连)有限公司的代销基金数量只有150只;而排名前20的机构,代销基金数量均超过了3000只。 杨德龙表示,当前银行和第三方销售平台是公募基金的主要销售渠道,前者的市场份额暂时占大头,但后者的发展势头很猛。未来“头部集中”现象在第三方基金销售领域中仍会继续存在,甚至成为长期发展趋势。在“头部集中”效应之下,大部分的基金公司销售业务,会通过头部平台来进行。 某市场分析人士彭浩(化名)表示,大多数投资者购买基金是通过银行或头部第三方销售平台实现的。在目前背景下,基金公司仍会和渠道平台继续保持合作。 在基金公司密集清理瑕疵机构同时,也在增加新的合作机构名单。比如,景顺长城基金称,从2021年1月4日起,新增蚂蚁基金销售为景顺长城核心招景基金的销售机构。同时,自2020年12月21日起,金信基金新增汇成基金销售公司为新的代理销售机构。Wind数据显示,汇成基金销售目前在108家第三方销售机构中排名第八,代销的基金数量达到了4777只。
“壕包”来袭!岁末已至,为让投资者“落袋为安”,部分基金管理人也赶在2020年结束之际兑现诺言,给基金持有人发“红包”。12月30日,多只基金产品相继发布分红公告。而按12月31日权益登记日来看,2020年已有2479只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分红4799次,分红总额达1902.46亿元,刷新近四年新高。延续去年的风光,债券型基金仍是今年公募分红的“主力军”,分红占比近六成。 12月30日,共有浙商沪港深精选混合A、博时甄选纯债债券、新华红利回报混合等5只基金发布分红公告。虽然距离2020年结束仍有1个交易日的时间,但按权益登记日来看,年内公募基金分红的情况已然可以知悉。 据Wind数据显示,按权益登记日来看,2020年有2479只基金分红4799次,同比增长34.46%;分红总额达1902.46亿元,同比增长47.47%。而2019年度,则有1852只基金分红3569次,分红总额为1290.08亿元。 事实上,2020年公募分红总额不仅超越2019年,更是刷新了近四年的新高。数据显示,2017-2019年,公募分红总额分别为693.71亿元、1047.18亿元、1290.08亿元。 在年内基金分红总额不断攀升的同时,债券型基金表现格外突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1731只债基分红3587次,分红总额达1097.45亿元,在全部基金分红总额中占比高达57.69%。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债券型基金也是分红最多的一类基金,共分红809.01亿元,占当年公募分红总额62.71%。 对于债券型基金分红次数及金额居高的原因,某资深市场人士表示,在债券型基金中,有一部分是委外资金,属机构定制的产品。出于避税原因,大部分分红需求也来自机构,所以债券型基金分红较其他类型基金而言相对较多。 沪上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则提到,债基大量分红,可能也与债市利率变化有关。在利率快速下行的阶段,基金经理更倾向于将浮盈兑现一部分给投资者,同时也能通过分红主动压降一定规模。而在此前年内利率出现上行之后,债市整体受市场情绪影响较大,市场对于债市后市有一定分歧,债券配置难度加大,当然,分红也可能是有持续营销的考虑。 据了解,除上述原因外,当基金产品业绩表现达到基金合同约定的条件时,也可以进行分红。但就部分基金产品而言,分红与否的决策权,最终还是在于基金管理人自身。 前述资深市场人士表示,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开放式基金分红与否,以及分红的次数和比例均由基金管理人自身决定。另外,按照相关规定,封闭式基金的利润分配每年不得少于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基金年度已实现利润的90%。正如上述市场人士所言,不少基金管理人在达到相关条件后,按照基金合同要求及自身意愿,大举分红。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少数基金管理人旗下基金产品年内并未分红。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2020年共有中泰资管、渤海汇金资管、北信瑞丰等21家基金管理人旗下公募产品没有分红。 从上述名单不难看出,除部分次新设机构外,年内未分红的大多数为中小型基金管理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不分红呢?前述市场人士表示,基金管理人不分红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当前产品规模小,为维持产品规模从而不分红;二是基金产品业绩表现未达到基金合同约定的分红条件,所以不能分红。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如今仍有投资者对基金分红和股票分红持有一样的观念,但事实并非如此。不同于股票分红的是上市公司把利润分一小部分给股民,股民获得股息,基金产品的分红只是让投资者已经获得的部分收益“落袋为安”,而这部分预期收益本来就是账面上能看到的盈利金额的一部分。因此,基金产品的分红金额并不能说明产品甚至基金管理人的业绩好坏。“比起分红,真正为持有人赚到真金白银才‘更香’。”有公募内部人士如是说。
“固收+”竟然一跃成为今年基金市场的热词。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固收+”策略基金今年以来大幅扩容,远超往年。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固收+”策略基金的发行数量超百只,总规模在3000亿元以上。“固收+”发行市场火爆,不仅基金公司加大布局力度,涌现出不少百亿元级爆款产品,也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加码布局“固收+”产品。 “固收+”基金未来发展空间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近期,多家基金公司陆续发布的2021年投资策略指出,明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复苏态势或将延续,A股上市公司盈利加速,到下半年可能边际回落。权益市场配置价值仍然明显,一季度可能出现做多窗口。 谈及“固收+”产品的市场需求和未来增长空间,多位行业人士表示,投资者对稳健投资需求的存在会拓宽“固收+”产品的发展空间,公募基金将在此领域发挥更大作用。2021年“固收+”产品可能迎来更多发展机会。 新发“固收+”基金年内破3000亿元 今年以来,在股市、债市先后震荡调整的背景下,多家基金公司快速布局“固收+”策略产品,强调低波动率、严格控制回撤的“固收+”策略产品迅速走红,备受稳健型投资者的热捧。 在公募基金、销售渠道的合力推广下,今年以来,“固收+”基金在发行数量和规模上均出现爆发式增长,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成立的“固收+”基金募集规模超3000亿元。其中,百亿元级爆款基金频频出现,部分产品更是实现“一日售罄”,引起市场关注。 不仅数量和规模持续增加,“固收+”净值型产品净值波动较小、业绩表现稳定。在今年市场板块热点轮换频繁的市场中,以“固收+”策略为主的偏债混合型基金业绩表现平稳,成立于今年初的多只“固收+”策略偏债混合型基金年内净值涨幅已超20%。 此外,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以来,纯固收净值型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固收+”净值型产品由于采取多元的资产配置、优化的投资策略,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走势依然平稳,始终维持在4%以上。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资管新规和利率下行的情况下,债券类基金收益较差,而权益基金表现比较好,为了适应这种状况、提高产品的收益率,“固收+”产品受到欢迎。 “固收+”基金成“流量担当” 据了解,不仅公募基金,银行、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在加快布局“固收+”基金,将其作为未来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 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在银行理财市场加速净值化转型的趋势下,“固收+”产品因稳健增长、回撤小的特点逐渐成为了银行理财产品的代替,并且受到多数投资者的青睐。 “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仍以固收类资产为投资主体,但正在加速向‘固收+’拓展。‘固收+’将成为未来理财子公司的主要发力方向。”某理财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从银行网点销售渠道情况来看,今年以来银行开始主动改变配置思路方向,理财经理的“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固收+”基金成为理财经理向投资者推荐最多的稳健类产品,是银行进行理财替代的重要补充。 某国有大行理财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固收+”基金瞄准的正是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后衍生出来的理财新需求。总的来看,这类产品风险较低,而收益水平又高于银行理财产品,可实现客户的中长期收益目标。 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从销售情况来看,基金类产品发行量和销售量都有所增加,尤其是“固收+”基金,较受投资者欢迎。从投资体验的角度来看,“固收+”策略适合厌恶高风险、希望获得比固收投资高一点收益的投资者。 多位银行理财经理表示,银行正在积极规划明年产品布局,2021年公募新品发行已在路上。当前已有部分产品的发行处于宣传准备阶段,今年一季度代销的基金主要集中在“固收+”类产品和权益类基金。 “固收+”产品发行将成明年新趋势 实际上,“固收+”并非新鲜事物,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基金都是基金行业的常规品种,已存在多年。那为何今年“固收+”基金会如此火热?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固收+”基金规模的大扩容,与基础利率下行、资管新规净值化转型、股债市场震荡等因素相关,未来“固收+”基金仍有广阔的需求空间。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下,今年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其中多数居民通过买基金来入市,‘固收+’刚好契合了一部分追求中低风险的投资者的需求,今年这类产品规模大幅增长。”杨德龙称。 时至年末,多数公募基金公司也摩拳擦掌,纷纷备战2021年发行规划。 一位基金公司市场人士表示,2020年,在基金销售上,银行、券商、互联网公司都是重点布局的方向。但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银行渠道优势仍然明显,一些银行代销的基金成为爆款,未来还将继续重点布局银行零售渠道。 谈及2021年的布局方向,多数基金公司均表示明年将继续布局“固收+”产品。蜂巢基金表示,在资管新规引导产品净值化转型,以及股市连续两年高增长、需要调低明年预期收益的大背景下,公司看好收益与风险更加均衡的“固收+”产品的发展,明年一方面继续布局“固收+”产品,完整投研体系、发力产品开发,计划推出多只不同定位的“固收+”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构建全面的不同收益、不同波动的多策略产品线;另一方面,也将积极准备权益型产品。 日前,腾讯理财通发布了对百位公募基金经理的问卷调研分析,调研内容涉及公募基金经理对明年宏观经济、市场机遇与挑战、资本市场表现等问题的看法。调研显示,机构投资者看好权益类资产在明年的表现。同时,大多数基金经理也认为明年投资难度将增大,“固收+”产品将成为2021年基金产品的新趋势。
站在2020年最后一天回顾2020年全年,市场震荡盘整,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经理的投研实力经受了巨大考验。《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全年公募市场上的主动权益基金中,有超过1200只基金斩获了超50%的回报率。 展望2021年投资机会,易方达等多家基金一致认为,2021年结构性机会较多,市场赚钱效应将从估值抬升逐渐转移至盈利水平和盈利趋势。当前投资者应当理性看待公募基金高收益,降低收益预期。 挖掘盈利增长投资机会 多家基金公司普遍认为,明年市场结构性机会较多,中短期市场走势取决于盈利水平和盈利趋势。在投资机会的把握上,明年公募基金将通过投资不同市场的资产配置把握企业的投资机会。 易方达副总裁、研究部总经理冯波表示,虽然整体市场高估,但也能找到很多估值水平合理的公司,通过价值增长看到较好的投资回报,所以明年存在很多结构性机会。 对于企业盈利水平,民生加银基金测算的结果显示,部分企业盈利有望在2021年维持30%以上增长,或者显著加速,例如生产线设备、军工上游、新能源车、消费电子,2021年A股市场将震荡向上。不过,在宏观流动性相较2020年难以进一步宽松的前提假设下,2021年仅赚企业盈利的收益已是乐观假设,如果流动性大幅收紧的话,不排除估值中枢有下行压力。 具体到消费等热门板块的走势,南方基金副总裁兼首席投资官史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等热门板块从长期来看有很高的投资价值。消费板块企业的经营基本面相对较稳定,可预测性较强。” 易方达研究部副总经理郭杰同样认为,消费品行业或者ToC端商业模式有典型的商业惯性。对于消费企业而言,可以通过过去积累的品牌和口碑,持续不断变现为自己的价值,很多消费品企业当下做的事情,都是在为未来的盈利持续创造价值。 投资者应降低收益预期 今年主动权益市场业绩飙升,多家基金公司表态,这是对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经理投资实力的“试金石”,而就中长期来看,投资者应该降低收益预期,理性看待投资机会。 根据民生加银基金测算的数据显示,2019年和2020年主动型基金收益率中位数分别为36%和38%,而历史上持续两年高收益率后的下一年往往经历调整。 史博对记者坦言,“过去两年股票及混合类公募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在40%左右,投资者应降低收益预期。因为从全球资本市场经验和国内历史情况来看,资本市场能带来的年均收益率大概在10%-15%之间。过去两年收益较高的原因,一是大类资产配置向权益市场转移,二是优质上市公司有一个估值提升的过程。而2021年估值提升已经到一定阶段。2021年的收益或主要来源于企业盈利的增长,机构投资者需要依靠挖掘盈利增长带来的投资机会,企业盈利所带来的收益也会更踏实、更稳健。” 冯波也在此前表态称,应该降低投资预期。事实上,过去居民在股票市场的配置比例明显较低,而从增量角度来看,未来5年-10年权益类资产配置重要性将会明显高于房地产配置。基金公司普遍认为,2020年股市流动性好于社会宏观流动性,居民、机构、外资等持续增加权益资产比重。居民配置、机构配置、外资配置是中国权益时代的重要推手,随着A股走向成熟,资金流入A股的趋势仍在继续。在权益基金迎发展新机遇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将更加注重为基金持有者创造价值,投资者也应更加理性参与长期投资。
分级基金“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牛市中快速翻倍,惊艳市场;熊市时频繁下折,大幅血亏,最高规模曾经达到5000亿的分级基金,跳动13年的价格曲线今天就要画上“休止符”。 根据基金公司公告,存量分级基金将在2021年1月终止上市,2020年12月31日为最后交易日和基金份额折算基准日。 最后一个交易日 昨日,信诚中证800金融指数、前海开源中航军工等多只分级基金发布特别风险提示公告,基金的最后交易日、基金份额折算基准日为2020年12月31日,终止上市日为2021年1月4日或5日。 公告显示,以基金份额折算基准日日终分级基金份额净值为基准,A份额、B份额按照各自的净值折算成场内母基金份额。部分基金变更登记完成后,母基金份额将转型为普通指数型基金份额。 这也意味着,今天将是分级基金最后一天上市交易,元旦后将迎来集体终止上市。 谈及分级基金A、B份额终止运作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华南一家基金公司表示,分级基金折算和终止上市可能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一是折溢价交易风险;二是A、B份额将折算为母基金,在此期间分级A持有人波动风险上升,分级B持有人波动风险下降;三是A、B份额场内卖出或合并赎回,可能导致场内份额下降,市场流动性萎缩;四是A、B份额将以基金份额净值而不是场内价格折算成母基金,场内溢价交易的持有人将可能因溢价消失而受损;最后,折算为母基金后,持有期将从折算后的母基金持有期起算,如赎回时持有期较短,也可能按照基金合同承担较高赎回费用。 从折溢价情况看,目前分级基金A、B份额折溢价率都出现明显萎缩,这为分级基金的正常折算或产品变更打下了较好基础。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全市场66只分级B平均溢价率仅为0.4%,比11月底再度降低4.28个百分点;分级A折价率为1.58%,下降0.07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场内基金持有人不会因为高溢价净值折算受到损失。”北京一位公募高管表示,今年市场行情回暖,三季度末时,分级B场内平均溢价率一度超过8%,部分产品超过了30%。随着折算和终止上市日期的临近,近期分级B产品的溢价率大幅收敛,为产品的平稳退出创造了条件。 产品创新要维护投资者 和资本市场长期利益 从2007年7月第一只分级基金正式诞生,到2020年12月31日最后一个交易日正式告别市场,分级基金走过13年的历程,产品的生命力到了尽头。 谈及分级基金的启示,多位行业人士表示,公募基金的产品创新要符合公募基金的发展定位,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长远发展为目标,产品的创新才会更具生命力。 上述北京公募高管表示,在产品设计上,“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是公募基金的本质。分级基金产品是结构化产品,其A份额是保本保收益的优先级结构,分级B则具备杠杆特征,是形成杠杆性收益或损失的博弈工具,产品设计并不符合公募基金的本源。 在这位高管看来,公募基金在产品创新的同时,要加强专项、现场的投资者教育,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创新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充分揭示产品的风险和交易规则,不要轻易引导投资者参与或重仓不了解的金融产品。只有更好满足投资者适当性的要求,才会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上述华南基金公司也表示,由于分级基金产品设计和交易机制比较复杂,普通投资者很难理解,不少投资者可能会在投资中超出自己的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不利于投资者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分级基金“助涨助跌”的效应,会在市场剧烈震荡中引发投资者大亏大赚,这种产品机制并不符合公募基金市场“稳定器”的发展定位,也不利于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未来,公募基金的产品创新还是应该以保护普通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稳健运行为目标。 “产品创新要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根本原则。”上海一家基金评价机构分析师表示,作为短期博弈投资工具的分级基金,产品的生命力不会长久。而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获取长期回报的持有期基金,基金公司和投资者利益绑定的浮动管理费率基金,就更容易具备更长久的生命力。 该分析师认为,一类创新产品的兴衰存亡,既有政策监管的因素,也有市场选择的影响。分级基金经过几轮股市周期性的涨跌,除了白酒、医药、券商、军工等少数风险收益特征明显或长期收益向上的产品成为龙头外,不少产品已经沦为“迷你基金”。 “未来基金产品的创新要特别重视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投资者的长期赚钱效应。只有长期适应市场趋势,维护投资者和资本市场长远利益的产品,才会不断发展壮大。”该分析师说。
2020年业绩排名马上就要见分晓。公募基金重仓板块大幅震荡,让基金业绩排名战频生变数。目前,暂居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榜第一位的农银汇理工业4.0年内收益率超过150%,有望创下2016年以来年度最佳收益率。 领先基金优势明显 近日,白酒板块“大象起舞”,军工板块大幅飘红,新能源个股先跌后涨,这些公募基金的重仓板块年尾出现大幅波动,今年排名靠前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也在基金净值高位掉头后再拾升势,业绩排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9日,赵诣管理的农银汇理工业4.0以155.74%的收益率暂居混合型基金业绩榜首,也是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第一名。同样由他管理的农银汇理新能源主题、农银汇理研究精选、农银汇理海棠三年定开等3只产品列在第二至第四名,收益率在135%~154%。 另外,工银瑞信中小盘成长、诺德价值优势、诺德周期策略等基金收益率也超过120%,位居混合型基金业绩榜前列。 对比来看,超过150%的收益率非常接近2015年冠军基金易方达新兴成长171.78%的成绩。2016~2019年,主动权益基金冠军的收益率分别为92.1%、56.6%、9.87%和121.69%。 近期股市震荡明显,多只排名靠前的基金在12月29日大跌3%左右,12月30日则再度大涨。 从基金重仓股表现看,宁德时代(行情300750,诊股)为农银汇理工业4.0等绩优产品重仓股,12月29日下跌2.77%后,30日大涨10.39%;新泉股份(行情603179,诊股)12月30日的涨幅超过6%,赣锋锂业(行情002460,诊股)(港股01772)涨近5%。根据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估算,12月30日农银汇理工业4.0净值涨幅约为3.45%。 主动股票型基金中,孙迪、郑澄然管理的广发高端制造以127.81%的收益率位居头名;创金合信工业周期精选、汇丰晋信低碳先锋的收益率也超过120%,在主动股票型基金中位居第二、三名。前三名业绩非常接近,冠军基金“花落谁家”仍有悬念。 上述基金的重仓股,截至12月30日收盘,广发高端制造前十大重仓股中有7只涨幅超过2%,创金合信工业周期精选、汇丰晋信低碳先锋则重仓持有宁德时代,汇丰晋信低碳先锋重仓持有的雅化集团(行情002497,诊股)、当升科技(行情300073,诊股)涨幅也超6%,当前业绩排名都可能再出现变化。 结构性行情突出 更体现专业投资价值 多位投资人士表示,近期白酒、新能源、军工等热门板块出现大幅震荡,主要是因为板块短期涨幅过大,各类投资者对行业的业绩增速和估值水平出现较大分歧,当然也会对重仓这些板块的基金表现产生较大影响。 谈及近期市场板块的表现,北京一位公募绩优基金经理表示,今年白酒、新能源、光伏等板块涨幅较大,市场已出现分歧,板块高位震荡在情理之中。而从景气度看,上述板块的基本面较为确定,不少行业处于订单爆发、业绩向好阶段。但二级市场大幅上涨也让板块估值高企。配置型投资者,希望长期持有靠时间和较高的业绩增速来消化估值;而交易型投资者就希望短期获利了结,再去追求性价比更高的行业。市场两类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导致短期市场震荡加剧,呈现出股价波动加大的现象。 上述基金经理认为,当前的市场环境不会对绩优基金的操作产生影响。“每年都会有冠军基金,基金公司多数采取3年期业绩考核制度,基金经理并不会刻意为年底排名而调仓,即便调仓也不一定可以对准‘风口’,能为持有人获得持续回报才是目标。” 北京一位科技基金经理表示不会因几天的涨跌就改变投资方向和策略;他仍然看好新能源、光伏板块的长期配置价值。“‘十四五’规划确定2030年目标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0%,对应测算2025年风电、光伏发电量总缺口1.42亿千瓦时,为光伏、风电行业打开成长空间;另外,随着补贴逐渐退出,政策对行业的波动性影响降低,平价上网时代,光伏、风电行业也进入稳定成长期。” 该科技基金经理认为,流动性宽松、国内防疫成功,今年A股快速回暖,另外,中国经济表现出的较强内生动力,资本市场的注册制改革,以及居民资产向权益类市场的转移,推动权益类基金获得大发展,基金投资者也获取了不俗的投资回报。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9日,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达到40%左右,收益率翻倍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超过40只。 “今年权益基金的超额回报体现了专业投资的价值。”上述绩优基金经理说,“今年市场的结构性行情比较适合公募基金这类基本面研究风格的机构投资者,他们更能从市场中挖掘价值。而在市场普涨或普跌状态中,这种风格很难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