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外汇管理局加强外汇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外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今天(3日)通报一批典型案例,重点围绕打击虚假、欺骗性外汇交易,维护外汇市场健康良性秩序。公布的11起案例,主要是部分银行存在违规办理贸易付汇、售汇、收汇、内保外贷等业务,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给予涉案银行警告、责令整改等处罚,并处以罚款。 案例1: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违规办理贸易付汇案 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未尽审核职责,违规为海南华信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办理离岸转手买卖对外付汇业务。 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对该行责令改正,处罚没款1197.91万元。 案例2:建设银行(601939,股吧)青岛分行违规办理收汇案 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建设银行青岛分行未经批准,将存量境内贷款所涉债权转让至境外银行机构并收入对价款。 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对该行责令改正,处罚没款1031.5万元。 案例3: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东兴市支行、中国建设银行东兴支行违规办理贸易付汇案 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东兴市支行、中国建设银行东兴支行未尽审核责任,违规办理边境互市贸易对外付汇业务。 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对两家银行责令改正,分别处罚没款92.92万元和91.84万元。 案例4:交通银行(601328,股吧)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行违规办理贸易付汇案 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行未尽审核责任,违规办理转口贸易付汇业务。 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对该行责令改正,处罚没款80.92万元。 案例5:中国民生银行(600016,股吧)、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中信银行(601998,股吧)违规办理售汇案 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未尽审核责任,违规办理银行卡项下售汇业务。 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对3家银行责令改正,分别处罚没款241.08万元、183.82万元和106.18万元。 案例6:光大银行(601818,股吧)西安分行违规办理收汇案 2016年4月至2018年8月,光大银行西安分行未尽审核责任,违规办理服务贸易收汇业务。 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对该行责令改正,处罚款60.3万元。 案例7:华商银行深圳科技园支行违规办理内保外贷案 2017年1月至7月,华商银行深圳科技园支行未尽审核责任,违规办理内保外贷业务。 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对该行给予警告,处罚款239.36万元。 案例8:广发银行温州分行违规办理内保外贷案 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广发银行温州分行未尽审核责任,违规办理内保外贷业务。 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对该行给予警告,处罚款1764万元。 案例9:农业发展银行常州市分行违规办理结汇案 2018年6月,农业发展银行常州市分行未尽审核责任,违规办理虚假外商投资资本金结汇支付业务。 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对该行责令改正,处罚没款80.03万元。 案例10:华夏银行(600015,股吧)苏州分行违规办理结汇案 2018年4月至12月,华夏银行苏州分行未尽审核责任,违规办理虚假外商投资资本金结汇支付业务。 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对该行责令改正,处罚没款90.1万元。 案例11:浙江义乌农村商业银行违规办理收结汇案 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浙江义乌农村商业银行未尽审核责任,违规办理虚假贸易收结汇业务。 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对该行责令改正,处罚没款57.27万元。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
据外汇局网站1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印发了《银行跨境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引》”)。 《工作指引》提到,银行应在为客户开立外汇账户或与客户建立跨境业务关系时,切实落实“了解你的客户”原则,严格按照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以及跨境业务管理相关要求,使用可靠的数据或信息、独立来源的证明文件对客户身份进行识别和核实,充分了解非自然人客户受益所有人等,确保客户具备从事相关业务的资格,以及客户身份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工作指引》要求,银行在办理跨境业务的准入和存续期间,应识别客户以下背景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客户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等级、在相关监管部门和银行的违规记录、不良记录等;客户经营状况、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受益所有人、主要关联企业与交易对手、信用记录、财务指标、资金来源和用途、建立业务关系的意图和性质、交易意图及逻辑、涉外经营和跨境收支行为、是否为政治公众人物等。 《工作指引》明确,客户有拒绝提供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提供虚假身份证明资料、经营资料或业务背景资料,开户理由不合理、开立业务与客户身份不相符等情形的,银行应拒绝受理其业务申请,并按反洗钱相关规定报告可疑行为。 《工作指引》提到,银行不得以跨境业务竞争和发展需要为由降低尽职审查标准,也不得以资金风险较低而降低或免于尽职审查责任。 《工作指引》还提到,经尽职审查无法排除风险或发现客户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的,银行应将其纳入高风险客户名单,并在一定时间内限制或拒绝为其办理某类或所有跨境业务。
金融界网2月1日消息 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交了2020年年度业绩报告。2020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535.42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减值损失前营业利润1,073.27亿元,同比增长12.0%;实现净利润289.28亿元,同比增长2.6%,盈利能力逐步改善。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复杂的国际形势,叠加突发的新冠疫情,社会经济秩序悄然改变,但变中有序,危中有机。2020年也是平安银行深化转型的开局之年,经过三年转型攻坚之战,迈入新阶段的平安银行基础更实,底气更足,打法更新,机制更稳。外因助推,内因驱动,2020年平安银行向市场提交了一份稳健的成绩单。 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报告致辞中表示,“回顾平安银行过去四年的挑战与成就,纷繁复杂表象下的商业逻辑以及经营思想已经逐步清晰,不忘初心、回归本质、顺势而为,才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折腾,厘清发展重点不盲乱,准确把握趋势立潮头’。” 该行2020年经营业绩重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营收增长保持稳定。2020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535.42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减值损失前营业利润1,073.27亿元,同比增长12.0%;实现净利润289.28亿元,同比增长2.6%,盈利能力逐步改善。 各项业务均衡发展。2020年,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85.78亿元,同比增长10.8%,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7.7%;实现减值损失前营业利润577.24亿元,同比增长10.8%;2020年末,企业贷款余额10,613.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企业存款余额19,884.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3%;2020年,该行资金条线固定收益业务实现交易净收入43.03亿元,同比增长33.9%;投资交易收益率水平连续两年领先市场。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末,逾期贷款余额占比1.42%,较上年末下降0.67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占比1.08%,较上年末下降0.50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0.88%,较上年末下降0.47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1.11%,较上年末下降0.90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1.18%,较上年末下降0.47个百分点。 零售转型换挡升级、对公重启做精做强、资金同业提升交易能力 零售方面,面对新冠疫情,凭借近年积极推动科技赋能,及线上化运营能力,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韧性,疫情缓解之后各项业务已得到较快恢复,经营保持稳健增长,经营风险总体可控。 据报告显示,2020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85.78亿元,同比增长10.8%,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7.7%;实现减值损失前营业利润577.24亿元,同比增长10.8%。2020年末,该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26,247.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4%;零售客户数突破1亿户,达10,714.9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0.4%。 三大业务模块全面发展。基础零售: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突破1.1亿户,达11,317.5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6.5%。私行财富:私行达标客户保持较快增长,达5.7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0.8%,私行客户AUM规模突破万亿,达11,288.9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3.8%。消费金融:2020年末,该行信用卡流通卡量达到6,424.51万张;2020年,该行“新一贷”新发放1,052.84亿元,其中四季度发放335.04亿元,环比三季度增长31.1%,本年各季度发放量呈稳步上升趋势;汽车金融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7.5%,持续保持行业领先。 对公方面,2020年,平安银行对公业务始终以客户为中心,全面构建对公业务“AUM+LUM+平台”经营模式,进一步做精做强。2020年末,企业贷款余额10,613.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企业存款余额19,884.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3%。 对公“五张牌”初见成效。新型供应链金融:2020年末,平安好链平台上线客户数达13,152户,平台年内交易量达827.15亿元,全年融资金额319.33亿元;票据一体化:全年累计直贴业务发生额达4,491.59亿元,同比增长61.6%;客户经营平台:2020年末,数字口袋APP累计注册企业客户突破百万户,达104.0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89.1%;复杂投融:银行复杂投融资规模达10,869.39亿元,首次突破万亿,较上年末增长38.0%;生态化综拓:综拓业务各项指标跨越增长,全年银行推保险规模27.01亿元,同比增长102.9%;银行与平安集团内专业公司合作落地的新增投融资规模4,312.15亿元,同比增长65.1%。 平安银行持续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2020年,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发放额为2,866.30亿元,同比增长19.9%;2020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户数达65.43万户,贷款余额2,828.3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8%,在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为10.6%。 资金同业方面,2020年,平安银行充分发挥做市商的职能,积极开展FICC(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做市交易业务,持续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有效巩固做市业务市场领先地位。 三大业务方向实现新的增长。新交易:2020年,该行资金条线固定收益业务实现交易净收入43.03亿元,同比增长33.9%;投资交易收益率水平连续两年领先市场;该行利率互换交易量、黄金交易量和债券交易量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1.9%、9.4%和1.4%;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2020年度银行间本币市场评优中,该行获得十二个机构奖项;其中“核心交易商”、“优秀债券市场交易商”等4个奖项位列榜首。新同业:该行“行e通”在平台交互、功能服务、系统架构等方面完成重构升级,2020年,同业机构销售业务量8,058.12亿元,同比增长59.9%。新资管:2020年末,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6,481.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8%,其中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规模4,635.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0.2%,占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的比例由上年末43.6%提升至71.5%。2020年12月末,平安银行全资子公司平安理财总资产54.30亿元,净资产51.71亿元;2020年实现净利润1.65亿元。 资产质量全面改善,风险抵御能力大幅加强 应对疫情影响,平安银行进一步加大贷款和非信贷资产的拨备计提、不良资产核销处置和清收力度,资产质量指标持续改善,风险抵补能力继续保持较好水平。 据年报显示,平安银行不良额、不良率、及不良生成率较年初均大幅下降。其中,逾期贷款余额占比1.42%,较上年末下降0.6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1.18%,较上年末下降0.4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生成率1.86%,在疫情影响下仍同比下降0.26个百分点。此外,该行拨备覆盖率201.40%,较上年末上升18.28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为219.78%,较上年末上升29.44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268.74%,较上年末上升45.85个百分点。 2020年末,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1.13%,较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较9月末下降0.19个百分点。自8月开始,零售月新增不良贷款已呈现回落趋势,年末主要产品的不良率均已出现拐点,并趋近疫情前水平。同时,平安银行加强问题资产清收处置,确保疫情影响下对公资产质量整体可控。2020年末,企业贷款不良率为1.24%,较上年末下降1.05个百分点。2020年,平安银行收回不良资产总额260.68亿元,同比增长22.0%。 科技赋能、数字化经营、线上化运营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平安银行将“科技引领”作为战略转型的驱动力,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夯实科技基础,强化数字化经营、线上化运营能力,推动该行向“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转型。 在零售业务方面,平安银行信用卡新核心系统成功切换投产,是业界首个将关键核心业务系统由大型机集中式架构迁移到PC服务器分布式架构的成功案例;该系统支持十亿级交易用户及日交易量,多项技术指标位居业界第一。对公业务方面,智慧应用中台投产上线,实现客户管理、产品管理、营销管理、队伍管理、案例库的全面数字化,新场景开发上线时间平均缩短约40%、节省人力成本约25%。资金同业业务方面,“行e通”系统在平台交互、功能服务、系统架构等方面完成重构升级,持续为同业机构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风险管理方面,智慧风控平台持续迭代升级,完成新系统的全面切换,并开发上线移动端智慧风控APP。 报告显示,平安银行正在构建领先的基础设施平台,不断完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一是持续推进分布式架构转型,2020年末,该行自主研发的分布式金融PaaS平台已在500多个项目中推广使用;二是加强开发运维一体化工具平台“星链平台”(Starlink)的部署推广,2020年末,该行已有超过97%的应用通过Starlink平台发布,研发和交付效率持续提升;三是持续升级开放平台,提升开放银行能力,2020年累计发布超2,500个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服务;四是加快“星云物联网平台”的推广,2020年12月22日,该行与具有独立通讯频道的商业卫星龙头企业合作发射了国内金融业首颗物联网卫星“平安1号”(天启星座08星),“平安1号”卫星与“星云物联网平台”是“星云物联网计划”的重要构成;五是通过持续自动化、智能化转型,该行运维自动化水平达93.6%,测试自动化覆盖率达68.2%。 积极抗疫扶贫,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实体经济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平安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款3,000万元,支持当地疫情防控工作;向特定客户提供延期还款、减免利息费用、提供征信保护等关怀政策。积极摸索“抗疫+扶贫”新模式,构建“抗疫物资专属通道”,首批直接对接湖北一线的17家医院和医疗机构。通过AI科技实现足不出户办理业务等措施,全面保障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 平安银行产业扶贫项目在持续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基础上,全力以赴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紧跟新基建及绿色发展趋势,依托产业扶贫贷款、扶贫政府债、扶贫企业债等多种模式,升级“育人才、孵产业、塑品牌、拓销路”的扶贫闭环。深入探索乡村振兴服务模式,通过融资、融智、品牌和科技赋能,推动综合金融与三农场景相结合,致力于打造集政府、农业龙头企业、银行、保险、农研院所于一体的产业振兴共建平台。2020年,该行新增投放产业扶贫资金127.55亿元,惠及29万贫困人口;产业扶贫项目启动以来累计投放产业扶贫资金253.09亿元,惠及81万贫困人口。 此外,平安银行持续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力度,切实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解决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据悉,2020年,该行新增投放民营企业贷款客户占新增投放所有企业贷款客户达70%以上;2020年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3.4%,在企业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为72.2%;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8.8%。 转型四年,平安银行“零售银行”、“科技银行”两大标签愈加鲜明。面向未来,平安银行零售转型还会接受新的挑战,也会面临新的机遇,但核心仍是不忘初心、回归本质、顺势而为。 平安银行表示:将把智能化零售银行做得更扎实、更务实,更有竞争力,不断深化转型,真正实现全面起飞,迎来零售转型的全面胜利。
2月1日晚间,华夏幸福(行情600340,诊股)发布公告,首次对近期的债务问题做出披露。公告称,发生债务逾期涉及的本息金额为52.55亿元,但公司的可动用资金仅为8亿。为此,华夏幸福于2月1日组建了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并在各方的协调下,以期解决问题。 这也是华夏幸福首次官方承认债务逾期问题。 公告称,华夏幸福逾期的52.55亿元债务,涉及银行贷款、信托贷款等债务形式,未涉及债券、债务融资工具等产品。目前,公司正在与逾期涉及的金融机构协调展期相关事宜。 至于债务逾期的原因,公告称,“因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信用环境叠加多轮疫情影响”,自2020年第四季度至今,公司到期需偿还融资本息金额559亿元,剔除主要股东支持后的融资净现金流-371亿元。公司流动性出现“阶段性紧张”,导致出现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情况。 按照公司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1月31日,华夏幸福的货币资金余额为236亿元,其中可动用资金仅为8亿元,其余为受限资金。 公告还表示,债务逾期“可能会对公司经营和融资产生一定影响”,公司正全力协调各方积极筹措资金,并已与部分金融机构就展期等达成共识。同时,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主要股东的积极协调下,公司正在制定短中长期综合化解方案,公司将坚决恪守诚信经营理念,积极解决当前问题,落实主体经营责任。 此外,华夏幸福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组建暨第一次会议也已召开,“确保金融机构债权人形成合力,以‘不逃废债’为基本前提,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公平公正、分类施策的原则,稳妥化解华夏幸福债务风险, 依法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该会议于2月1日召开,除华夏幸福方面外,河北省和廊坊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央行及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金融机构代表也参会。会上确定中国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河北分行、平安资管共同担任债委会主席单位,组织对华夏幸福债务风险化解问题进行讨论。 华夏幸福董事长王文学在会上对此次危机进行总结:错误研判环京形势,环京住宅量价齐跌,影响公司回款达千亿量级;新拓展区域的效果不及预期;扩张激进,管理不精细;疫情影响。 华夏幸福的债务问题在2021年骤然爆发。2021年伊始,多家机构下调对华夏幸福的评级,认为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不佳,且面临大量债务到期。受此影响,华夏幸福旗下的债券价格大幅下跌,多支境内债收盘连续创新低。股市方面,截至停牌前的1月28日,华夏幸福的股价收于9.25元,较去年12月的高点下跌约40%。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在此次会议之前,华夏幸福已于1月29日召开债权人预沟通电话会议,对问题进行分析。此前的1月下旬,河北省政府引入中金公司(行情601995,诊股)、金杜律师事务所对华夏幸福进行尽职调查。 公告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报末,华夏幸福有息负债超过2000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597亿。但同期,公司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约为367亿元。 这也是华夏幸福第二次陷入资金链危机。 2017年,环北京地区的廊坊、张家口、保定等地纷纷出台“限购令”,环京楼市大幅降温。受此影响,重仓环京的华夏幸福经营性现金流由正转负,为-162亿元,降幅超过300%。 2018年,华夏幸福转让环京区域的多个项目股权,用于回笼资金。2018年7月和2019年2月,平安共斥资180亿元,两次入股华夏幸福,并以25%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二大股东。华夏幸福的危机终于暂告解除。 但受此影响,华夏幸福的元气大伤。2018年,华夏幸福的销售额达到1600亿的销售峰值。到2019年,这一规模下滑到1451亿元,降幅为11%。华夏幸福至今未公布2020的销售额,据第三方机构易居克而瑞的统计,其规模已经下滑到963亿。不仅跌出千亿军团,公司的排名也从最高时的行业前十,跌落至第47位。 华夏幸福“爆雷”时间线: 自1月8日起,中金公司、穆迪、惠誉等多家机构纷纷下调华夏幸福的评级。穆迪认为,公司的经营业绩和产生的现金流均低于预期,流动性不佳和大量债务到期,会加大再融资风险。 1月11日和1月12日,华夏幸福旗下的债券价格大幅下跌,多支境内债收盘连续创新低。 1月13日晚间,华夏幸福召开美元债投资人电话会议,否认公司日常经营出现问题,同时透露政府部门将出手施救。 1月18日,中融信托对相关投资人进行定向临时信息披露称,华夏幸福有11.2亿元的两笔到期信托计划无法清算。 1月20日,公司公开回应称,经营状况良好,正在加速回款,改善现金流。 1月下旬,河北省政府引入中金公司、金杜律师事务所对华夏幸福进行尽职调查。 1月27日,惠誉将华夏幸福的评级从B降至CCC,理由是其无法提供明确的计划来解决即将到期的债务,因此获得融资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 1月28日,华夏幸福拟通过发行股份购买天津玉汉尧石墨烯储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权,并于29日停牌。至停牌前,华夏幸福的股价收于9.25元,较去年12月的高点下跌约40%。 1月29日,华夏幸福召开债权人预沟通电话会议。 2月1日,华夏幸福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组建暨第一次会议召开。
金融界网2月2日消息 日前,成都银行(行情601838,诊股)发布了股东渤海基金拟减持其股份的公告。 公告显示,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代表渤海基金,持有成都银行股份2.4亿股,占成都银行总股本比例的6.64%,股份系渤海基金在成都银行首次公开发行 A 股股票前获得。 渤海基金计划在2021年3月1日至2021年8月27日期间,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集中竞价,减持数量不超过72245020股;或自公告披露之日起3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股份,减持数量不超过144490040股。总体来看,计划按照这两种方式减持股份总数量不超过216735060股,即成都银行股份总数的6%。 若采取协议转让方式,减持期间为自公告之日起3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单个受让方的受让比例不低于成都银行总股份的5%,减持数量不超过2.4亿股,占成都银行总股本比例的6.64%。 目前渤海基金是成都银行的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64%。成都银行第一大股东为成都交子金融控股集团,持股比例为18.43%,第二大股东为Hong Leong Bank Berhad,持股比例为18%。
金融界网2月2日消息 自2014年民营银行启动试点以来,因受限于“一行一店”等政策制约,而将业务拓展的重点聚焦在移动互联网,以此触达和服务个人、小微群体等普惠金融受众。随着互联网存款新规发布,手机银行APP作为民营银行的“线上营业厅”,必将成为核心获客渠道。 蓝海银行主动适应互联网存款监管新规,全力加强自营APP平台建设,引导第三方平台用户平移到该行自营APP办理业务,稳妥有序落实监管要求。 蓝海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秉承“极致的产品思维,最佳的客户体验“理念,全新升级的手机银行APP3.0,坚持从用户角度出发,不断优化和提升APP功能,上线多款优质金融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安全、智能的金融服务,全力打造”小而美的精品银行APP“。 操作更便捷——依托线上服务,升级用户体验 蓝海银行依托全线上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实现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在线办理“存贷汇“业务。 蓝海银行APP3.0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财富管理服务,打造了零存宝、蓝宝宝、蓝贝贝等特色存款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 在贷款方面,蓝海银行创新打造全流程线上特色贷款产品体系,针对个人用户上线信用类消费信贷产品“小康贷”,面向小微经营业主提供房产抵押贷款产品“蓝邸贷“,同时,满足企业客户票据融资的需求推出”银贴宝“产品。 作为第一家全面支持电子账户绑定微信支付、支付宝和银联二维码支付的民营银行,蓝海银行还将通过扫码支付、指纹支付、虹膜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为客户提供全场景的支付体验。 使用更安全——提升科技能力,保障用户安全 蓝海银行不断强化APP数据安全管理及自主技术开发能力,采用多种安全策略,持续在大数据风控、客户账户安全管理等方面运用成熟技术,保障用户隐私及资金账户的安全。 蓝海银行APP还打造了高性能的技术框架,融合原生技术和H5技术,实现自由配置,无感更新,做到APP和微信银行功能复用、集合互通。 据悉,蓝海银行长期以来始终坚持安全优先、合规运行,在人民银行和三方机构的多次安全测评中,蓝海银行APP都取得了不俗成绩。2020年12月29日,蓝海银行APP顺利通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审查,获颁移动金融客户端备案认证证书和金融科技产品认证证书,标志着蓝海银行APP在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客户端安全防护能力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民营银行中处于领先梯队。 应用更智能——上线会员中心,提升用户权益 近日,蓝海银行重磅上线“星图“会员中心,通过千人千面技术,打造有科技感、个性化又有温度的客户界面。根据不同等级,蓝海会员可尊享“专属勋章、专属产品、专属权益、生日礼遇、会员礼券“,开启缤纷炫彩体验。 另外APP中兼顾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客户的的偏好,首页、专属卡面、个性换卡等功能满足个性需要,放大字体、产品介绍等方面也将年长客户的需求考虑到位。 蓝海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用户体验极致的智能化APP,力争形成数字化经营新生态。后续还将发力智能运营、智能服务、智能风控等体系建设,为产品和业务创新持续赋能。 福利更惊喜——玩转“蓝海朋友圈“,创新金融社交 蓝海银行率先在APP中融入社交元素,成为金融社交关系的开创者。通过用户的社交圈把蓝海银行金融服务分享给好友,邀请好友一起体验蓝海银行APP金融产品,一起享受“蓝海朋友圈”海米积分奖励,达到了拉新裂变效果。 蓝海银行还为新用户和第三方平台平移蓝海银行APP用户,准备了惊喜福利。开立蓝海银行APP电子账户,即可优先体验“新手专享存款产品”,还能参与“新春嘉年华”活动,“玩游戏、抢红包、拆盲盒、抽大奖“福利满满。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第三方平台已下线银行存款产品,但是通过第三方平台购买的存款产品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仍可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查询和取现操作,产品非常安全,用户完全不必为此担忧。用户还可以登录蓝海银行APP,在“我的”页面—“合作平台”进行查询。 未来,蓝海银行将秉承"科技金融、连接你我"的使命,以更高标准加强自营APP建设,持续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作为移动金融连接者和无界开放银行的开拓者,蓝海银行将通过连接场景+人+生活,实现与优质合作伙伴共建生态、共赢未来。
金融界网2月2日消息 2月1日,“2021年全球银行品牌500强”排行榜显示浦发银行(行情600000,诊股)品牌价值为150.53亿美元,较去年增长7.93%,排名榜单第15位,较去年上升2位,品牌评级AAA-。在上榜中资银行中保持第七,中资股份行第二。 2020年以来,浦发银行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战略目标,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和集团化经营取得较好成果,同时积极参与重大国际性活动,展现上海国企风采,不断塑造和展现“数字浦发”“稳健浦发”“奋进浦发”“幸福浦发”的良好企业形象,品牌资产价值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排行榜”系由Brand Finance与英国《银行家》杂志共同打造,自2006年起每年定期公布,是全球银行业公认的权威品牌价值研究报告。该报告采用权利金节省法(Royalty Relief Method),通过分析营收等财务数据、建模评估市场份额及竞争力、设立各家银行的品牌折现率等步骤测算出品牌价值,其专业性和独立性得到业界的高度认可,受到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
金融界网2月1日消息 天津海捷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户外设备恒温保护箱的研发、销售及技术支持、系统集成的小微企业。疫情期间,因急需补充流动资金,公司准备向商业银行申请信贷授信。准备授信材料的过程中,公司负责人宋瑞斌惊讶地发现每家商业银行的申请材料明细中都有相同的一项——企业信用报告。 “企业信用报告是什么?”“企业信用报告哪里能查询下载?”一头雾水的宋瑞斌在上网查询过程中,无意中看到了“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银行”)推出7*24小时企业信用报告自助查询服务”的消息。在简单注册开通渤海银行企业网银后,宋瑞斌通过渤海银行企业网银的“征信报告查询”系统提交了在线查询申请。令他没有想到是,随手的尝试却收获了令人惊喜的结果:一份数据详实、信息完备的电子版企业征信报告很快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申请过程中没有收取任何费用。 查征信找渤海 全天候 全免费 7*24自助服务 “企业信用报告”是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结合企业历史信用情况整理形成的“信用名片”,它可以帮助企业的交易伙伴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及信用状况,方便企业达成经济金融交易。 省时、省力、省心还省钱,是天津海捷程的负责人在亲身体验渤海银行7*24小时企业信用自助查询服务后最直接的感触。“整个申请过程非常顺畅,完全不需要费力动脑子研究,只要按照指引一步步点击填写即可,全程没有收取任何费用。”宋瑞斌告诉记者。 在使用渤海银行企业网银的过程中,宋瑞斌意外发现渤海银行还面向小微企业提供一款名为“渤业贷”的融资产品。从签署合同,用款申请、提款到账,仅须2个工作日,小微企业即可在线上完成 “渤业贷”的申请全流程。 “渤海银行是第二家在全国所有网点开通企业网银信用报告查询的商业银行,同时我们也是第一家提供全天候、全免费 7*24小时自动查询服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据该行交易银行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与现行的柜台查询方式相比,网银查询和自助查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一是申请材料大量减少,全程电子化,无需任何纸质材料;二是查询时间大幅缩短,网银查询只需坐在电脑前,动动手指,立刻就能拿到自己的报告;三是网银查询可随时随地提供服务。 据介绍,渤海银行企业信用报告网银查询只需要简单的三步:登陆企业网银找到“企业信息报告”页面授权开通服务、签署查询协议、查询并下载企业信用报告。 在日前举行的“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长田地表示:征信管理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推进征信市场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积极发挥征信在保市场主体工作中的作用。2020年共减免征信查询、应收账款登记等费用9.8亿元,惠及金融机构及企业4000多家。 这组数据中也有渤海银行贡献的绵薄之力:据前述该行交易银行部负责人介绍,自去年5月正式推出该项服务以来,渤海银行已为近3000户小微企业提供了企业信用报告的免费查询服务,累计提供查询服务近6000笔,月均查询量达700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