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保监会发布了2020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 一、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平稳增长 2020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02.4万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124.0万亿元,占比41.0%,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3%;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54.2万亿元,占比17.9%,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2.8%。 2020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总资产21.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6%。其中,产险公司总资产2.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6%;人身险公司总资产17.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8%;再保险公司总资产4714亿元,较年初增长10.6%;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656亿元,较年初增长2.5%。 二、银行业和保险业持续加强金融服务 2020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38.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6万亿元,较年初增速7.6%。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6.6万亿元,同比增长为4.4%。 2020年一季度,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7万亿元,同比增长2.3%。赔款与给付支出3031亿元,同比下降8.7%。保单件数高速增长。2020年一季度新增保单件数109亿件,同比增长72.1%。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平稳 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2.6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98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1%,较上季末增加0.05个百分点。 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134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130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4.1万亿元。 四、商业银行利润保持稳定,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 2020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累计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2.09%,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98%。 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4.8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2943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3.2%,较上季末下降2.88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50%,较上季末上升0.04个百分点。 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8%,较上季末下降0.04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4%,与上季末持平;资本充足率为14.53%,较上季末下降0.12个百分点。 五、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 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51.53%,较上季末上升4.91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58.57%,较上季末上升0.11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2.51%,较上季末下降0.09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4.94%,较上季末下降0.46个百分点。
近日,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就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情况答《金融时报》记者问。 问:4月份M2增长较快,请问您怎样看待当前货币供应量增长的? 答: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十分显著。4月末,M2同比增长11.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增速上升较多,货币派生能力较强,货币乘数处于6.72的高水平;M1平稳增长5.5%,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6个百分点;4月末超储率为1.9%,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前4个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9.34万亿元,同比多增2.77万亿元。存款主要流向实体经济,住户和非金融企业新增存款8.7万亿元,占新增各项存款的93.2%。 其中,住户存款增加5.67万亿元,同比多增2265亿元,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影响,居民消费减少,另一方面国家加大民生支持力度,居民名义收入保持正增长;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03万亿元,同比多增2.87万亿元,企业获得了较多信贷资金支持,有效对冲了收入下降,并为后续企业运营储备了资金;财政性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合计增加256亿元,同比少增1.56万亿元,体现了财政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整体来看,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精准的金融服务。 问:请您介绍一下,今年以来推动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答: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长12%,为2018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1-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19万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的增量接近;其中,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同比多增1.42万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合力推动: 一是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1-4月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8.88万亿元,同比多增1.71万亿元。其中,4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7506亿元。 二是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提供的直接融资增多,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在社融中的比重明显上升。1-4月企业债券净融资为2.68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企业债券净融资的80%;1-4月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1570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二者合计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0%,同比高6.4个百分点,从历史上看也处于较高水平。 三是金融体系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发力,推动政府债券融资大幅增加。1-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91万亿元,同比多5246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14万亿元,同比多4373亿元。 问:贷款总体增长速度比较快,在结构上主要表现在哪些领域? 答:当前,为有力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金融逆周期调控力度大幅增强,信贷投放速度明显加快。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6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是2019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4月份新增1.70万亿元,同比多增6818亿元。 分借款主体看,企业部门贷款增速上升较快,住户部门消费贷款增长逐步恢复。4月末,企(事)业单位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7%,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9563亿元,同比多增6092亿元。4月份,个人消费贷款新增4782亿元,同比多增9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新增3675亿元,同比多增173亿元,总体保持稳定。 企业贷款结构显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明显,突出表现为抗疫和受疫情影响大的行业受信贷支持力度大,且较多中长期贷款流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注1)、服务业等关键领域。具体来看: 一是卫生和社会工作(注2)行业贷款增速大幅上升。4月末,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2%,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2.3和7.1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113亿元,同比多增122亿元(去年同期减少9亿元)。信贷继续大力支持社会抗疫。 二是批发零售业贷款增速上升较快。4月末,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8%,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8和4.3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258亿元,同比多增698亿元(去年同期减少440亿元)。 三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较快增长。4月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别高0.9和1.2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1399亿元,同比多增1132亿元。 四是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等关键领域的中长期贷款增速均创近期高点。4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8%,比上月末高1.1个百分点,是2011年3月以来的高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持续快速增长,月末余额同比增长39.9%,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2%,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是2018年5月以来的高点。服务业(不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7%,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是2018年3月以来的高点。 此外,投向房地产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稳定,增长10.5%,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 问:疫情发生以来,全社会非常关心普惠金融领域中的“小微”和“三农”获得信贷支持的情况,从总量数据看,当前贷款增长速度很快。能否介绍一下“小微”“三农”贷款增长的具体情况。 答:4月份,在各项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普惠领域的信贷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策效果也进一步显现。从小微企业贷款情况看,“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化”的特点更为突出。 一是普惠小微贷款加速增长。2020年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包括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及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1.5个和2个百分点。前4个月,普惠小微贷款累计新增1.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12.2%,比前3个月高0.4个百分点。 二是信贷支持小微经营主体的覆盖面继续扩大。截至2020年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了2815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同比增长21.9%。前4个月增加117万户。从各月增长情况看,1-2月受疫情影响,仅增长18万户。3月份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金融机构及时加大了对小微经营主体的针对性支持。3月当月增加71万户,相当于去年同期增量的四分之三;4月当月增加28万户,已基本恢复去年同期增量水平。 三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降。2020年4月,当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24%,比上年12月下降0.77个百分点。 四是有七成多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投向了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截至2020年4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企业贷款分别占39.3%、29.7%和7.6%,合计占76.6%。上述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疫情中受到冲击较大,信贷资金及时支持这些企业解决流动性问题和复工复产,对“保就业”也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五是信用贷款占比提升。2020年4月末,信用贷款余额占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15.5%,占比比上年末提高了2个百分点。 六是涉农贷款持续回升。2020年4月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7.05万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回升;今年前4个月增加2.0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25.0%,比上年全年水平高7.1个百分点。涉农贷款的稳步增长对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和疫情下保持民生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问:请您介绍一下,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情况如何? 答: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总体保持稳定,2018年还实现净下降,2019年仅上升约5.7个百分点,增幅远低于2008至2016年年均增长10个百分点的水平,初步实现稳杠杆目标。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冲击影响,我国宏观杠杆率有显著的上升。 应该看到,一季度宏观杠杆率的回升,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的体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逆周期政策的制定应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统筹考虑,把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同时,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在这个过程中,当前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的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这主要是为了有效推进复工复产,这实际上为未来更好地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 虽然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显著回升,但只是阶段性的。特别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取得显著成效,向实体经济传导效率明显提升,生产秩序加快恢复。人民银行对全国1万家实体企业的调查显示,4月末,工业生产基本修复到位,服务业开工率持续回升,97.5%的企业已复产,超半数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已达到或超过上年二季度平均水平。 注1: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电气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注2:社会工作是指提供慈善、救助、福利、护理、帮助等社会工作的活动。
最近国内银行不知道怎么回事,天天有事发生。先有中行原油宝踩雷负油价,接着中信银行(行情601998,诊股)被曝泄漏个人隐私,今天,又有一家银行上了热搜第一:江西男子被伪造签名欠银行2千多万,数年间遭遇银行起诉女朋友退婚! 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江西男子被伪造签名欠银行2千多万 江西男子项招辉莫名背债2千多万引发关注。 据红星新闻报道,江西南昌一男子项招辉头上突然多出2239万元贷款,放款银行是华夏银行(行情600015,诊股)南昌分行。他表示,为了自证清白花了两年时间来回奔波于法院和银行之间,期间伴随着村里人的指指点点,打算结婚的女友也因此离他而去。 事情是这样的。 2016年6月,项招辉接到南昌市公安局电话,称有一笔贷款需要协助调查,他从不记得自己有过贷款,遂以为是诈骗电话,没有理会。 同年12月,项招辉因创业开网店,急需资金周转,去银行贷款查看征信记录时,发现在华夏银行南昌分行有一笔贷款审批纪录,显示曾在银行贷款3920万元,其中2239万元没有还已逾期。 2017年4月,项招辉正式接到法院传票,一家人陷入恐慌,“之前都不确定,直到收到传票,我妈都问如果真犯了什么事,就说出来一起解决,我只能反复跟她强调我真的没有借钱。” 项招辉称此后村里人对他指指点点,他无法在村里继续呆下去,网店又因资金短缺开不下去,为了调查清楚这件事,他关闭了网店,在南昌租了一间单身公寓,开始奔波于法院、银行之间。 根据从法院调取的材料,项招辉这才意识到,这笔贷款与他供职了四年的公司存在很大关联。 据他回忆,2011年,他入职天腾动漫科技(江西)有限公司从事销售工作。之后,公司以办“工资卡”的名义收了他的身份证。在项招辉当时未知的情况下,他成了索克斯公司的法人。而这家索克斯公司并无实际办公地点,也没有员工等。 据项招辉讲述,2014年公司曾组织十几位同事前往华夏银行南昌分行贷款,“当时公司领导说不知道贷不贷得下来,让我们先试试,我们就签字了。”项招辉表示,当时还存放了他的两张照片。“但是我2015年没有签过这样的合同,我2014年年底就辞职了,当时还要求把公司法人变更过来,直到2015年5月,他们才给我变更。” 无奈之下,项招辉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对合同中的签名和手印指纹进行司法鉴定。2018年9月,项招辉拿到了司法鉴定书,结果显示指纹和笔迹都不是他本人的。 司法鉴定显示,这份《个人最高额保证合同》的签名,并非项先生本人所写,指纹也不是项先生所留。从裁判文书网上找到了本案的一审民事判决书,判决书也提及了相关鉴定意见。 两份司法鉴定显示 签名、指纹均非来自项先生 员工存在违规行为 索赔却遭银行踢皮球 后来项招辉拿着鉴定书,将情况反映至江西银监局。随后,银监局出示《意见书》称,根据档案资料与相关的司法鉴定结果,表明华夏银行南昌分行员工在见证合同签署环节存在不实行为。项招辉称,银行于2019年3月对他撤诉,同时他前往中国人民银行将逾期记录删除,但是贷款记录仍在征信中。 银监局出示《意见书》称,根据档案资料与相关的司法鉴定结果,表明华夏银行南昌分行员工在见证合同签署环节存在不实行为,该行在该笔授信业务办理过程中未严格审查《个人最高额保证合同》资料的真实性,未能及时发现员工的违规行为,存在贷前调查不实、贷中审查不严、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等违规问题。 该《意见书》还显示,针对本次核查中发现的华夏银行南昌分行存在的贷前调查不实、贷中审查不严、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等违规问题,江西银监局已先后4次约谈该行行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要求该行充分认识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责成该行按照问题导向、风险导向,梳理涉及投诉核查的信贷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划分责任,立即采取措施完善制度流程、加强监督管理、开展执纪问责,堵塞漏洞、防范风险。对本次核查发现华夏银行南昌分行存在的问题,江西银监局将视情况采取下一步监管措施。 项招辉没想到的是,2019年,华夏银行南昌分行经历了一次领导班子变更,新任行长为廖某,副行长为彭某,原副行长李某调至另一分行任行长,三位行领导对项先生的事“打起了太极”。项先生称,“现在李某推彭某,彭某说我新来的不知道,找他们廖行长,又说是李某负责,哎,感觉我好像欠了他们一样的。” 天眼查信息显示,2019年3月,华夏银行南昌分行负责人变更,现任负责人为廖某。同时项先生称,银行告诉他当时的贷款员工已经离职。 “真的太绝望了。”项先生表示,两千多万对他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自己奔波维权路上,网店也只好停下来,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一度靠朋友接济。“这对我整个家庭都是灭顶之灾,然而银行至今不能够给个说法。” 项招辉表示,之后他决定起诉华夏银行,要求删除征信中有关这笔贷款的所有记录,并出具一份文件证明他与这笔贷款无关,最后希望银行对他的损失进行赔偿和道歉。“至此华夏银行南昌分行都没有正面给我回复过,也没有任何的公开道歉,一个被冒名的签字就这样让我一无所有。” 近期多家银行出事 近期,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原油宝”事件给银行账户商品交易业务的风险敲响警钟。4月22日,中国银行“原油宝”参与的纽约市场原油期货5月合约-37.63美元/桶的结算价格被确认有效,给客户带来巨大损失,引发市场关注。 另外,脱口秀演员池子举报中信银行未经授权向第三方提供其“个人流水”一事持续发酵。5月9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中信银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通报》。通报称,中信银行在未经客户本人授权的情况下,向第三方提供个人银行账户交易明细,违背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银保监会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规定,严重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5月9日,银保监会连续发布九张处罚信息公开表,对中国银行、农业银行(行情601288,诊股)、建设银行(行情601939,诊股)、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邮储银行(行情601658,诊股)、中信银行、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等8家银行做出行政处罚,罚款累计金额接近2000万元,六家国有大行均在列。值得注意的是,上述8家银行的案由全部与监管标准化数据(EAST)系统数据质量及数据报送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有关,其中有多家涉及理财产品数量漏报和资金交易信息漏报严重等案由。 网友评论
5月12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净息差为2.10%,较上年同期下降0.07个百分点。 据银保监会官网,从效益型指标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净息差为2.10%,较上年同期下降0.07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季度总资产为30239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5%;总负债达27691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1%。 资本充足方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8%,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4%,资本充足率为14.53%。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6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0.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1%,较上年末增长0.05个百分点;此外,拨备覆盖率今年一季度末达183.20%,较上年末下降2.88个百分点。 从不良贷款率指标分机构情况具体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农商行不良率最高,达4.09%;其次为城商行,其不良率达2.45%;随后,商业银行分机构不良率依次为股份行(1.64%)、民营银行(1.14%)和外资行(0.71%)。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在4月22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疫情冲击下贷款逾期和违约情况增多,不良贷款有所增加。其中,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一些小微企业,餐饮、住宿等行业上升相对较快,这均银保监会的预估范围之内。 肖远企预计,第二季度和今后一段时间银行不良贷款还会有一些上升,但是幅度不会非常大。目前,复工复产正在有序开展,监管也采取了很多对冲政策措施来缓释风险,这些措施也开始发挥效果。银行的不良贷款会有小幅上升,但是风险完全可控。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餐饮、住宿等行业上升相对较快。据了解,针对不良率上升的情况,各家银行也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今年一季度共处置不良贷款45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多810亿元。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明明团队也认为,本轮疫情冲击对小微企业的冲击较大,政策层也通过推出了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的相关政策。该团队分析表示,不良贷款的冲击大概率是渐进式的,目前银行不良形势总体可控,但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也逐渐下降至170%左右,贷款拨备率也上升至3.5%左右,商业银行净利润可能承压。
5月12日,央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就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情况表示,虽然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显著回升,但只是阶段性的。特别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取得显著成效,向实体经济传导效率明显提升,生产秩序加快恢复。 上述负责人表示,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总体保持稳定,2018年还实现净下降,2019年仅上升约5.7个百分点,增幅远低于2008至2016年年均增长10个百分点的水平,初步实现稳杠杆目标。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冲击影响,我国宏观杠杆率有显著的上升。 应该看到,一季度宏观杠杆率的回升,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的体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逆周期政策的制定应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统筹考虑,把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同时,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在这个过程中,当前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的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这主要是为了有效推进复工复产,这实际上为未来更好地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 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长12%,为2018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1-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19万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的增量接近;其中,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同比多增1.42万亿元。 上述负责人还指出,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合力推动:一是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二是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提供的直接融资增多,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在社融中的比重明显上升。三是金融体系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发力,推动政府债券融资大幅增加。 “整体来看,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精准的金融服务。”其指出。 附: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就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情况答《金融时报》记者问 问:4月份M2增长较快,请问您怎样看待当前货币供应量增长的? 答: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十分显著。4月末,M2同比增长11.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增速上升较多,货币派生能力较强,货币乘数处于6.72的高水平;M1平稳增长5.5%,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6个百分点;4月末超储率为1.9%,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前4个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9.34万亿元,同比多增2.77万亿元。存款主要流向实体经济,住户和非金融企业新增存款8.7万亿元,占新增各项存款的93.2%。 其中,住户存款增加5.67万亿元,同比多增2265亿元,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影响,居民消费减少,另一方面国家加大民生支持力度,居民名义收入保持正增长;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03万亿元,同比多增2.87万亿元,企业获得了较多信贷资金支持,有效对冲了收入下降,并为后续企业运营储备了资金;财政性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合计增加256亿元,同比少增1.56万亿元,体现了财政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整体来看,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精准的金融服务。 问:请您介绍一下,今年以来推动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答: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长12%,为2018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1-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19万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的增量接近;其中,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同比多增1.42万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合力推动: 一是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1-4月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8.88万亿元,同比多增1.71万亿元。其中,4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7506亿元。 二是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提供的直接融资增多,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在社融中的比重明显上升。1-4月企业债券净融资为2.68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企业债券净融资的80%;1-4月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1570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二者合计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0%,同比高6.4个百分点,从历史上看也处于较高水平。 三是金融体系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发力,推动政府债券融资大幅增加。1-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91万亿元,同比多5246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14万亿元,同比多4373亿元。 问:贷款总体增长速度比较快,在结构上主要表现在哪些领域? 答:当前,为有力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金融逆周期调控力度大幅增强,信贷投放速度明显加快。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6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是2019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4月份新增1.70万亿元,同比多增6818亿元。 分借款主体看,企业部门贷款增速上升较快,住户部门消费贷款增长逐步恢复。4月末,企(事)业单位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7%,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9563亿元,同比多增6092亿元。4月份,个人消费贷款新增4782亿元,同比多增9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新增3675亿元,同比多增173亿元,总体保持稳定。 企业贷款结构显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明显,突出表现为抗疫和受疫情影响大的行业受信贷支持力度大,且较多中长期贷款流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注1)、服务业等关键领域。具体来看: 一是卫生和社会工作(注2)行业贷款增速大幅上升。4月末,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2%,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2.3和7.1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113亿元,同比多增122亿元(去年同期减少9亿元)。信贷继续大力支持社会抗疫。 二是批发零售业贷款增速上升较快。4月末,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8%,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8和4.3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258亿元,同比多增698亿元(去年同期减少440亿元)。 三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较快增长。4月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别高0.9和1.2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1399亿元,同比多增1132亿元。 四是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等关键领域的中长期贷款增速均创近期高点。4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8%,比上月末高1.1个百分点,是2011年3月以来的高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持续快速增长,月末余额同比增长39.9%,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2%,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是2018年5月以来的高点。服务业(不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7%,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是2018年3月以来的高点。 此外,投向房地产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稳定,增长10.5%,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 问:疫情发生以来,全社会非常关心普惠金融领域中的“小微”和“三农”获得信贷支持的情况,从总量数据看,当前贷款增长速度很快。能否介绍一下“小微”“三农”贷款增长的具体情况。 答:4月份,在各项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普惠领域的信贷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策效果也进一步显现。从小微企业贷款情况看,“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化”的特点更为突出。 一是普惠小微贷款加速增长。2020年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包括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及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1.5个和2个百分点。前4个月,普惠小微贷款累计新增1.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12.2%,比前3个月高0.4个百分点。 二是信贷支持小微经营主体的覆盖面继续扩大。截至2020年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了2815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同比增长21.9%。前4个月增加117万户。从各月增长情况看,1-2月受疫情影响,仅增长18万户。3月份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金融机构及时加大了对小微经营主体的针对性支持。3月当月增加71万户,相当于去年同期增量的四分之三;4月当月增加28万户,已基本恢复去年同期增量水平。 三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降。2020年4月,当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24%,比上年12月下降0.77个百分点。 四是有七成多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投向了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截至2020年4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企业贷款分别占39.3%、29.7%和7.6%,合计占76.6%。上述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疫情中受到冲击较大,信贷资金及时支持这些企业解决流动性问题和复工复产,对“保就业”也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五是信用贷款占比提升。2020年4月末,信用贷款余额占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15.5%,占比比上年末提高了2个百分点。 六是涉农贷款持续回升。2020年4月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7.05万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回升;今年前4个月增加2.0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25.0%,比上年全年水平高7.1个百分点。涉农贷款的稳步增长对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和疫情下保持民生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问:请您介绍一下,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情况如何? 答: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总体保持稳定,2018年还实现净下降,2019年仅上升约5.7个百分点,增幅远低于2008至2016年年均增长10个百分点的水平,初步实现稳杠杆目标。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冲击影响,我国宏观杠杆率有显著的上升。 应该看到,一季度宏观杠杆率的回升,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的体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逆周期政策的制定应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统筹考虑,把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同时,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在这个过程中,当前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的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这主要是为了有效推进复工复产,这实际上为未来更好地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 虽然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显著回升,但只是阶段性的。特别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取得显著成效,向实体经济传导效率明显提升,生产秩序加快恢复。人民银行对全国1万家实体企业的调查显示,4月末,工业生产基本修复到位,服务业开工率持续回升,97.5%的企业已复产,超半数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已达到或超过上年二季度平均水平。
5月12日,长春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春农商行”)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信息披露报告。 报告显示,2020年一季度末,长春农商行营收净利同比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资本充足水平较年初也有所下降。而据财经网金融了解,该行2019年业绩报告也是如此,不仅资产规模缩减、营收净利下滑,信贷资产质量也表现不佳。 据一季报显示,截至2020年3月末,长春农商行合并口径下(下同)资产总额为722.79亿元,负债总额662.3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47亿元,同比下降18.4%;实现净利润1.51亿元,同比下降21.87%。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由盈转亏,为-14.41万元,同比下滑100.9% 同期,长春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73%、9.91%、9.91%,与年初相比,除年报未披露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外,该行资本充足率下降0.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0.06个百分点。 对此,长春农商行也做出相应的补充措施,4月16日,吉林银保监局同意该行发行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的二级资本债券,用以补充二级资本。 另财经网金融注意到,长春农商行于上月末公布的2019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末,该行资产总额为707.93亿元,同比下降8.49%;营业收入18.93亿元,同比下降9.62%;净利润5.03亿元,同比下降6.47%。 不仅如此,信贷资产质量方面,长春农商行2019年的不良贷款率为1.97%,同比上升0.0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同比减少13.35个百分点降至150.03%,已接近监管红线;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也减少22.32个百分点降至326.9%。
截至5月12日,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共9家海外上市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发布了2019年未经审计四季报及年报,分别是360金融、乐信、信也科技、趣店、维信金科(港股02003)、宜人金科、嘉银金科、小赢科技、简普科技。 从业绩来看,上述9家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业绩出现明显分化。营收净利润双降低的有4家。具体来看,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的有5家,下滑的有4家;净利润同比增长的有4家,下滑的有5家。 零壹智库分析师姚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披露业绩的企业来看,显示行业经营环境不容乐观。在行业趋势上,未来将转型助贷机构,布局小贷及助贷业务。” 业绩分化明显 360金融营收涨幅107.3%为最高 根据已经披露的年报数据,9家企业2019年业绩分化明显。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的有5家,分别为360金融、乐信、信也科技、趣店及维信金科。 可以看到,其中360金融营收涨幅最高达107.3%,而收入规模最大的为乐信;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的有4家,分别为乐信、趣店、360金融及维信金科,其中净利润最高的为趣店,达32.6亿元。 具体来看,乐信2019年营收106.04亿元,同比增长39.6%;全年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16%;360金融营收92.2亿元,同比增长107.3%;净利润27.52亿元,同比增长52.8%;趣店营收88.4亿元,同比增长14.90%,净利润32.6亿元,同比增长31%;信也科技营收59.6亿元,同比增长31.2%;净利润为23.74亿元,同比下降3.8%;维信金科2019年营收为38.6亿元,同比增长41.2%;净利润0.6亿元,实现扭亏。 此外,营收及净利润同比均下降的分别是,2019年宜人金科收入86.17亿元,同比下降23.37%;净利润11.56亿元,同比下降26.85%;小赢科技营收30.881亿元,同比下降12.8%;净利润7.8亿元,同比下降12.3%;嘉银金科营收22.3亿元,同比下降22.6%;净利润5.27亿元,同比下降13.82%;简普科技全年总营收为16.303亿元,同比下滑19%;净亏损4.25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6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 而业绩滑坡仅仅只是一方面,受疫情冲击和行业大环境影响,海外上市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的市值也出现下跌。据零壹智库统计,截至4月30日收盘,今年以来,趣店、小赢科技市值分别为4.38亿美元、1.51亿美元,分别跌去63.97%、44.58%。 转型不易 目前摆在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面前的是转型。成为助贷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和小贷公司是互金企业转型的主要路径,多家上市互金公司财报披露的信息也揭露了这一趋势。 “转型正规持牌机构准入门槛很高,转型小贷公司相对容易或者说更加可行,但是区域性小贷牌照价值不大,互金企业转型小贷并成功运营下去仍然面临挑战。”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例如,2019年第四季度,信也科技机构合作伙伴通过平台完成的成交金额占总撮合额的比例,已从2019年第三季度的75%上升至100%。四季度在市场波动的大环境下,与360金融合作的金融机构数量,由上季度74家增至81家。 黄大智坦言,“对于转型助贷,目前商业银行对助贷机构的资质有了一定的要求,未来可能会采取名单制,对于助贷机构的实力会有要求,没有实力的助贷机构也是没有办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的,总体来看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转型非常不易。”
央行近日发布的4月金融和社融增量统计数据显示,4月末,M2同比增长11.1%,增速上升较多;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长12%,为2018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1~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19万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的增量接近。央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5月12日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十分显著。M2增速上升较多,说明货币派生能力较强,货币乘数处于6.72的高水平。 前4个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9.34万亿元,同比多增2.77万亿元。存款主要流向实体经济,住户和非金融企业新增存款8.7万亿元,占新增各项存款的93.2%。 其中,住户存款增加5.67万亿元,同比多增2265亿元。央行上述负责人解释称,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影响,居民消费减少,另一方面国家加大民生支持力度,居民名义收入保持正增长;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03万亿元,同比多增2.87万亿元,企业获得了较多信贷资金支持,有效对冲了收入下降,并为后续企业运营储备了资金;财政性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合计增加256亿元,同比少增1.56万亿元,体现了财政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在社融增量方面,4月社融规模增速为2018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其中,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提供的直接融资增多,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在社融中的比重明显上升。1~4月企业债券净融资为2.68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企业债券净融资的80%;1~4月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1570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二者合计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0%,同比高6.4个百分点,从历史上看也处于较高水平。 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控对冲疫情冲击的同时,也推高了宏观杠杆率。上述负责人称,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冲击影响,我国宏观杠杆率有显著的上升。应该看到,一季度宏观杠杆率的回升,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当前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的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这主要是为了有效推进复工复产,这实际上为未来更好地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 “虽然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显著回升,但只是阶段性的。”上述负责人称,特别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取得显著成效,向实体经济传导效率明显提升,生产秩序加快恢复。人民银行对全国1万家实体企业的调查显示,4月末,工业生产基本修复到位,服务业开工率持续回升,97.5%的企业已复产,超半数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已达到或超过上年二季度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