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方法:国内流通的货币量及存在央行中的现金账户存款额的总量变动数据影响公布值>预期值=利好本国货币数据释义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关注原因该指标与利率有正相关关系——若处在经济周期的早期阶段,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引发额外的支出和投资;若处在经济周期的晚期阶段,货币供应的扩张将引发通胀。
日本的银行间支付结算体系主要包括四个系统,其中三个由私人部门运营,分别是汇票和支票清算系统(Bill and Cheque clearing system,缩写为BCCS),用于对提交到同城清算所的汇票和支票进行清算;全银数据通信系统(Zengin Dat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简称为Zengin System),用于零售贷记转账交易的清算;以及外汇日元清算系统(Foreign Exchange Yen Clearing System,缩写为FXYCS),用于外汇交易中日元部分的清算。另一个是由日本银行负责运营的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Bank of Japan Net Funds Transfer System,缩写为BOJ-NET),主要用于结算银行债务,包括私营清算系统清算后产生的净债务。2001年该系统由传统的定时清算系统(Designated-time net settlement,缩写为DNS)升级为实时全额结算(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缩写为RTGS)系统, 不同类型的证券在不同的机构存管。日本银行作为日本政府债券(Japan Government Bond,缩写为GJB)的中央证券存管机构(Central securities depository,缩写为CDS)参与证券结算系统的运行;日本证券存管中心(Japan Securities Depository Center,缩写为JASDEC)是股票的中央证券存管机构。其他类型的债券没有CDS,它们与为数众多的证券登记机构和日本债券结算网络(Japan Bond Settlement Network,缩写为JB Net)一起组成了公司债券和其他证券的结算系统。各种债券以及交易所股票交易的结算均采用券款对付(Delivery versus payment,缩写为DVP)的结算方式。 在零售支付中,小额支付大量使用现金。企业和个人之间则广泛使用电子转账服务,这类支付方式包括直接借记和直接贷记。虽然电子货币和借记卡的使用非常有限,但是信用卡的使用却非常普遍。由政府经营的邮政局提供的邮政储蓄账户和邮政转账服务也被公众广泛使用。 零售支付服务渠道出现多样化趋势,新的支付手段如互联网和移动电话,和传统支付渠道如银行窗口和自动柜员机(Automated teller machine,缩写为ATM)等并行存在。便利店已经成为缴纳公有事业费最常用的地点。 一、日本支付结算的制度和法律框架 在日本没有一部统一的或综合性的法律来管理支付和证券的结算,而是由很多法规综合在一起形成了支付和证券结算的法律基础。支付方面的法律包括《预付卡法》、《资本金认定法》、《银行法》、《邮政储蓄法》、《邮政资金转账法》和《邮政汇票法》;证券结算方面的法律包括《公司和其他债务证券的簿记转账法》(后称公司债务证券转账法);支付轧差安排方面,有《金融机构参与的特定金融交易的抛售轧差法》对清算进行约束。 日本大多数管理金融活动的相关法律都规定日本首相是负责处理金融方面各种问题的行政主管。这些法律中包括了对支付和证券结算领域进行管理和监督的相关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条款的规定,首相实际上把行政主管的权力委托给了金融厅(Financial Services Agency,缩写为FSA)。此外,财务省大臣负责日本政府债券(JGB)的相关事务。法务省大臣对管理证券簿记转账的法规负责。这些法规是民法和商法的一部分。 根据《日本银行法》规定,日本银行作为日本的中央银行,其目标是对纸币、通货和货币进行控制、确保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间的支付结算顺利进行、维护有序的金融体系。因此日本银行对私营支付结算系统进行监督以实现在《日本银行法》第1条中规定的目标,即“确保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间的资金结算能顺利进行,从而为维护一个有秩序的金融体系做出贡献”。此外,《日本银行法》还规定,除了第33条提到的经常性业务,如吸收存款和资金转账(BOJ-NET资金转账系统的基本业务)之外,日本银行可以根据首相和财务省大臣的授权,在完成经常性业务的同时,从事有助于资金顺利结算的业务。这包括运营FXYCS和JGB簿记系统。 二、日本银行间支付结算系统 日本的银行间支付系统由四个主要系统组成:(1)汇票和支票清算系统;(2)全银数据通信系统(Zengin System ) ;(3)外汇日元清算系统(FXYCS)和(4)BOJ-NET资金转账系统。前三个系统的运营和管理由私营部门负责,参与机构在日本银行开设的往来账户,用以结算彼此之间支付的净头寸。BCCS和Zengin System主要用于小额转账。而FXYCS和BOJ-NET资金转账系统主要用于大额转账。 (一)汇票和支票清算系统(BCCS) 汇票和支票清算系统(BCCS)主要为同一地区的金融机构提供汇票和支票的交换清算服务。截至2001年,日本共有540家汇票支票清算所。其中,东京清算所的票据交换清算金额占日本全国清算所的70%以上。 大中型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外国银行在日本的分支机构,都是BCCS系统的直接参与机构。小型金融机构通过直接参与机构间接地加入系统进行清算。到2001年12月,加入东京清算所进行清算的金融机构为421家,其中121家为直接参与机构。日本主要的清算所由各地银行家协会负责管理(例如,东京清算所由东京银行家协会(Tokyo Bankers Association,缩写为TBA)负责运营)。BCCS系统的结算量从2001年到2006年有明显的下降,原因是近年来传统的汇票和支票融资正被银行信贷所取代,这类资金的支付结算因而也转向Zengin系统。 (二)全银数据通信系统(Zengin System) 全银数据通信系统(Zengin System)是一个国内银行间资金转账的小额清算系统,于1973年开始运行。另外,很多小型金融机构,如信用金库、信用合作社、劳工信用协会、农业使用合作社以及区域性银行团体都有它们自己的银行间清算系统。这些清算系统的结构都与Zengin System相似。 银行以及外国银行在日本的分支机构等金融机构直接参与Zengin System的清算。小型金融机构参加Zengin System则是分别通过它们各自与Zengin System连接的清算系统来实现。到2001年12月,加入Zengin System的金融机构共有2,021家,其中154家是直接参与机构。最终用户还包括企业和个人。 Zengin系统同BCCS系统一样,由东京银行家协会(TBA)负责运营。2006年Zengin系统的日均清算量超过了10万亿日元。 (三)外汇日元清算系统(FXYCS) 外汇日元清算系统(FXYCS) 是于1980年建成的大额支付系统,以简化跨境金融交易日元支付的清算过程。最初,系统的运转是建立在处理纸质单据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外汇交易量的快速增长,1989年东京银行家协会(TBA)对该系统进行了改造,实现了系统的自动化,并把经营权委托给日本银行。从此,外汇交易的日元清算就通过日本银行BOJ-NET系统进行。 FXYCS系统处理跨境金融交易所产生的日元支付,这些跨境金融交易包括外汇交易、日元证券交易和进出口贸易的支付。 FXYCS由东京银行家协会(TBA )拥有。它的自动化系统是BOJ-NET的一部分。到2001年年底,参加FXYCS系统的金融机构共有244家,包括73家外国银行在日本的分支机构。其中有40家是BOJ-NET系统的直接参与者,其余的204家是间接参与者,他们要通过直接参与者加入FXYCS系统。 另外,持续联结清算(Continuous link Settlement,缩写为CLS)银行于2002年进入日本,在日元外汇结算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目前FXYCS主要承担外汇交易中日元的结算功能,而CLS负责多边货币的支付清算功能。2006年FXYCS日均交易额达到18万亿日元,CLS日均交易额达到30万亿日元。 (四)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BOJ-NET) BOJ-NET资金转账系统于1988年建成,它是一个联机的电子大额资金转账系统,也是日本支付结算系统的核心。BOJ-NET由两个子系统组成:一个是用于资金转账的BOJ-NET资金转账系统;一个是用于JGB结算的BOJ-NET JGB服务系统。虽然BOJ-NET资金转账系统从建成起就为资金的结算提供了两种结算方式,即定时净额结算和实时全额结算(RTGS),但在2001年初日本银行废除了定时净额结算这种结算方式,使得RTGS成为BOJ-NET系统惟一可用的结算模式 日本银行提供的大多数支付服务都可以通过BOJ-NET资金转账系统处理,它们包括:(1)同业拆借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引起的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转账;(2)在同一金融机构的不同账户之间的资金转账;(3)私营清算系统产生净头寸的结算;以及(4)金融机构和日本银行之间的资金转账,包括在公开市场操作的交易。通过BOJ-NET资金转账系统进行的大多数资金转账都是贷记转账,但机构内的资金划拨,也可以通过借记转账来进行。 BOJ-NET资金转账系统为日本银行所有,并由日本银行负责运营。到2001年底加入BOJ-NET资金转账系统的金融机构共有383家,其中包括162家银行,72家外国银行在日本的分支机构、83家信用金库、5家合作社的中央机构、46家证券公司、3家货币市场经纪商和其他一些金融机构,如证券交易所。2006年,BOJ-NET系统资金日均清算交易额达到102万亿日元。 三、日本非银行间支付媒介 银行存款是在日本进行零售支付中最广泛使用的支付媒介,在小额支付中则经常使用现金。此外,邮政储蓄也普遍地被用于支付。 就指令性支付工具而言,主要的支付工具是银行账户基础上的各种存款支付工具,如直接借记、贷记转账、信用卡和借记卡等无纸化媒介。汇票和支票的使用一直在减少。 在过去几年里支付渠道发生了显著变化。除了ATM和公司银行服务外,新的支付渠道如因特网银行、手机银行、便利店银行等提供的服务一直在平稳发展。 现金和存款 日本现在发行四种面值的纸币:1,000日元、2,000日元、5,000日元和10,000日元以及6种面值的硬币:1日元、5日元、10日元、50日元、100日元和500日元。 银行存款可作为指令性支付工具(如直接借记、贷记转账、信用卡、借记卡、汇票和支票)的一种。这类工具进行的支付一直在增加,这部分反映了多种支付渠道,如ATM系统、因特网银行、手机银行以及便利店银行的发展。 (二)电子货币 1997年以来,一些基于信息卡的产品已经开始了商业使用。2001年Mondex向一些企业提供它的电子货币服务,在雇员的ID卡上加入电子货币功能,这种卡只能在办公大楼里使用。2001年11月,一种被称为Edy的嵌入感应式智能卡开始使用,这种卡可以用来在因特网的虚拟购物商场、少数办公大楼、购物中心和便利商店进行支付。 (三)预付卡 预付卡是一种持卡人在购买该卡时即预存现金的电子卡,可用于发卡商提供的特定消费服务,在使用时读卡机通常会显示所剩余额。1989年生效的《预付卡法》强制要求发卡商将已发行的卡里未使用金额的一半存入法务省的法律事务管理局,以保护持卡人的利益。 (四)直接借记 预先安排的直接借记是一种银行间资金转账安排,被广泛地运用在大范围的经常性支付中。这项服务的首次应用是在1955年支付电话费账单。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直接借记服务得到了迅速的扩展,现在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公共事业费、信用卡账单、税款、学费、保险费和贷款偿还等各项费用的支付中。 (五)贷记转账 向异地的收款人汇款,或是需要支付大笔资金时,最常用的付款方式是贷记转账。大多数贷记转账是使用电子资金转账系统进行银行间或银行内支付。银行间贷记转账一般通过私营清算系统,如Zengin System进行处理,有时也会直接通过BOJ-NET的资金转账系统进行。 (六)借记卡 1984年日本的银行开始提供与今天的借记卡类型相同的服务,命名为“Bank POS"。日本借记卡促进委员会于1999年1月开始提供一种叫做“J-Debit”的借记卡,该服务在2001年3月扩展到全国。 (七)汇票和支票 汇票用于商业部门的支付并能够在银行贴现。支票在政府机构和企业中被广泛地使用,但很少用来支付工资,而且个人也很少使用支票来支付账单,包括信用卡账单和公共事业费账单的支付。托收后的汇票和支票通过同城清算所在银行间进行交换。近年来,使用纸质票据支付工具的交易量一直在下降。 (八)ATM 自动柜员机(ATM)于1969年由几家城市银行首先引入,在20世纪70年代很多银行采用了联网计算机系统,使得ATM得到了迅速的推广。现在,ATM既能接受纸币也能接受硬币,既提供取款服务,也提供存款服务,并能处理信用转账和贷款。 目前,日本有9个主要的ATM联机网络,同一类型的金融机构通常用同一个网络服务。作为9个网络系统的中转中心,多功能集成提款服务(Multi Integrated Cash Service,缩写为MICS)系统于1990年建成,负责全国范围的ATM数据传送,并提供清算服务。使用ATM网络而引起的行间贷方和借方头寸在每个交易日结束后进行计算。计算出的银行间净头寸和其他行间支付一起通过Zengin System或金融团体自己的清算系统再一次进行清算,然后通过在日本银行或在金融团体的中央机构开设的账户进行结算。 (九)公司银行业务 公司银行业务(Firm banking,缩写为FB)是公司客户在他们的办公场所就可以使用的联机银行业务服务。使用FB服务的企业通常通过电子请求自动应答网络系统(Automatic answer Network System for Electrical Request,缩写为ANSER)或现金管理服务中心(Cash Management Service,缩写为CMS)与他们的银行相连。ANSER是NTT(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的数据公司从1981年开始提供的一个连接企业和银行的数据传输系统。共享CMS中心于1987年开始运行,它可以使公司通过一次访问就可以和多家银行进行联系。 (十)家庭银行业务 家庭银行业务允许个人在家中联机处理他们的银行业务,主要有电话银行业务、手机银行业务和电视银行业务。 (十一)便利店银行业务 便利店代替公共事业服务公司和电信公司接收消费者清偿账单的支付,然后通过贷记转账将相应的款项转交给收款公司。这种支付接收服务始于1987年,而且它的使用一直在增长。1999年后,便利店也在店内安装了ATM ,消费者可以得到多家银行的ATM服务,包括在某些情况下银行提供的消费者融资服务。 四、日本证券支付结算 日本银行和日本证券存管中心(JASDEC)分别是日本政府债券(JGB)和股票的中央证券存管机构(CSD)。JGB交易通过BOJ-NET的JGB服务系统以实时的DVP方式进行结算,JGB服务系统是处理金融机构之间JGB转账的联机系统。存放在JASDEC股票的交易以簿记登录的方式进行结算,在证券交易所进行的股票交易的结算则采用DVP方式进行。公司债券和其他债券如政府担保债券和市政债券是在证券登记商的账簿上进行登记和转账,在日本有很多这样的证券登记商。JB Net是一个与参与者(投资商和交易商)、证券登记商和日本银行相连的联机网络系统,通过它登记债券的交易可以按DVP方式结算。从2003年开始,在新的法律框架下,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简称CP交易的登记使用JASDEC开发的簿记系统,用DVP方式对商业票据的交易进行结算。 证券的类型不同,其结算周期也不同。对于企业债券、市政债券、股票和JGB来讲,T+3滚动结算是标准的周期。但对于公开市场操作JGB。交易的结算周期会根据情况不同分别为T+1、T+1、T+2和T+3。CP的结算为T+1或T+2。 (一)日本政府债券和票据 长期以来,日本在场外交易(Over-the-counter,缩写为OTC)市场中没有处理JGB交易的交易确认系统或清算系统。2001年,由36家券商和交易所发起组建了日本国债清算机构(Japanese government bond Clearing Corporation,缩写为JGBCC)的计划,2005年5月开始正式运行。作为JGB市场的中央交易对手(CCP),日本国债清算机构负责撮合市场双方的交易并最终在日本银行BOJ-NET系统中完成清算和支付。 另外,日本有两种不用进行证券实物交割的JGB结算安排:JGB登记系统和JGB簿记登录系统。证券凭证的实物交割尽管是可行的,但现在很少使用。 根据政府债券法,JGB登记系统于1906年建成,日本银行是系统中的债券登记机构。在这个系统中,登记是由登记机构以簿记方式进行的,因此JGB的转账不需要进行债券的实物交割。该系统的参与者不局限于金融机构,任何JGB的持有者都能够使用这个系统。 JGB登记系统和JGB簿记登录系统的JCB转账都是通过BOJ-NET的JGB服务系统进行处理,该系统由日本银行拥有、管理并专门服务于JGB的转账处理。1994年,通过把BOJ-NET JGB服务和BOJ-NET资金转转账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了DVP方式的结算。 JGB登记系统或JGB簿记登录系统的参与者可以以书面的形式或联机的形式,通过BOJ-NET JGB服务系统把JGB交割指令发送给日本银行。 从1997年起,JGB交易的结算一直是按T+3的周期进行。在1996年滚动结算被引进之前,JGB的结算按市场惯例大体上在每个月的5日、10日、20日、25日和最后一个工作日进行,从交易发生到结算之间的平均间隔约为7天。 从2003年1月27日开始运营的JGB簿记登录系统还受到2002年6月生效的《公司债务证券转账法》的制约。在新系统中,实现了日本政府债券JGB,短期贴现国债(Treasury Bill,缩写为TB)和短期政府债券(Financial Bill,缩写为FB)的无纸化。这些证券的交割也依据新法律以簿记登录的形式实现,而结算的基本机制没有改变。 (二)公司债券和其他债券 与JGB相同,公司债券和其他债券(即非JGB的债券),如政府担保债券、市政债券、金融债券和日元外国债券,主要在OTC市场上进行交易。 根据公司债券和其他债券登记法,多数未清偿的公司债券和其他债券都是以登记证券的形式在登记商处存管。债券的发行单位不同,登记商也不同,目前大约有160家银行是不同债券的登记机构。公司债券和其他债券的实物凭证交登记商存管,并以无纸化的形式进行登记。 日本债券结算网络(JB NET)有限公司负责营运一个连接参与者(投资者和交易商)、登记商和日本银行的联机网络系统,并通过该网络以DVP方式对债券交易进行结算。 (三)商业票据 商业票据(CP)市场始于1987年。1998年管制政策的放松使得银行可以发行CP,公司也可以直接面向最终投资者发行CP(即所谓的直接发行),这极大地促进了CP市场的发展。 在日本没有保管CP的CSD。通常CP的发行都没有标明融资人的名称(即所谓的末署名债券),它们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在回购交易中,CP的交割通常是通过转让卖方准备的存放凭证而实现,CP证书在兑现之前一直以实物的形式存放在交易商处。目前大多数CP交易的结算周期都是T+1或T+2。 根据公司债务证券转账法,从2003年3月开始,发行无纸化的商业票据,并且使用JASDEC开发的簿记登录系统,按DVP方式进行结算。 (四)股票和可转换债券 目前日本共有五大证券交易所,按照2006年上市公司数量排名依次是:东京证券交易所(2391家)、大阪证券交易所(1073家)、日本券商协会自动报价(Japan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缩写为JASDAQ)市场(971家)、名古屋证券交易所(391家)、福冈证券交易所(146家)和札幌证券交易所(85家)。绝大多数上市股票的交易是在东京证券交易所进行的。交易也包括场外交易,都通过JASDEC簿记登录系统进行结算。JASDAQ市场是根据证券和交易所法的有关条款,由日本券商协会(Japan Securities Dealers Association,缩写为JSDA)管理的一个OTC交易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股票交易的处理和价格信息的提供都通过JASDAQ系统进行。 1、在证券交易所进行的交易 证券交易所为在交易所内进行的交易提供结算前的预处理服务,如交易的确认和轧差。 对于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大阪证券交易所和名古屋证券交易所进行的股票交易来讲,证券交易所自己就是场内交易的中央对手方(CCP)。对它们所代表参与者的双边债务进行冲销,从而实现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多边轧差。在这个处理过程中,股票交割的轧差分品种进行,而资金转账的轧差则包括(跨越)所有的发行品种。 在其他两个证券交易所进行的股票交易,股票交割分品种进行多边轧差,资金转账是在包括了所有发行品种股票交易的基础上进行多边轧差。但是,从法律意义上讲,这两家交易所并不充当所内股票交易的CCP。 2、在JASDAQ市场进行的交易 在JASDAQ进行的股票交易由日本券商协会自动报价市场公司(JASDAQ Market, Inc.)进行确认,该公司是JASDAQ市场的运营者和中央对手方(CCP)。 2003年前,证券和资金的转账都按全额的方式进行但还没有实现DVP结算。卖方交付给买方的股票,通过日本券商协会自动报价市场公司在JASDEC开设的账户进行交割。买方支付给卖方的资金,通过日本券商协会自动报价市场公司在指定结算银行开设的账户进行转账。 从2003年1月起,五家证券交易所和JASDAQ市场的股票交易都通过日本证券清算公司以DVP方式进行结算。日本证券清算公司是一家新建的清算服务公司,它作为统一的中央对手(CCP)提供的服务与东京证券交易所相似。 3、其他交易 为对机构投资商的股票交易进行确认,JASDEC开发了一个结算前撮合系统,并于2001年9月投入使用。该系统的用户包括投资信托/咨询公司、信托银行、托管银行、寿险/非寿险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除了处理国内机构投资商进行的股票交易外,系统于2002年2月开始处理跨国证券交易和可转换债券的交易。
中国金融机构最早萌芽于唐朝的典当业,广东一地就有1900多家。在上海地区经营当铺的以安徽人居多。 票号是清朝的产物,始于乾隆,衰于辛亥。票号的规模在银行出现之前首屈一指,不仅国内各大都会都有设立,就是外国也有据点。票号最出名的是山西 帮。票号虽被山西帮垄断,但不能阻止其他人的竞争。例如南号安徽人创办的源丰润(17家分号)、义善源票号(19家分号)也非常出名。 我国旧式金融机关的名称,除典当、票号之外,还有钱庄。钱庄又称钱肆、钱铺、钱摊、钱桌、兑店、兑换银店等等。钱庄与银号实为一类,大致上在长江一带名为钱庄,在北方各省及广州、香港多叫做银号。 为什么叫“钱庄”?钱庄起于钱铺,钱铺又称“钱肆”,最早见于明朝的《洞箫记》。明嘉靖年间问世的《金瓶梅》提到“钱铺”,冯金宝说:“昨日听见陈三儿说你在这里开钱铺。” 从钱铺发展到钱庄,期间有一个阶段称“钱桩”。据《苏州钱庄史料杂缀》记载:苏州的钱庄最初称“钱桩”,因用制钱时期,以千文为一贯,钱铺一般 将三百或五百贯叠成一堆,名为“钱堆”。桩的堆砌形式为马鞍式和方柱等几种,马鞍式柱上锐下广,顶上第一层为一贯,第二层为二贯,第三层为三贯,以后逐层 递加,如底层是二十四贯,则一桩是三百贯,两桩相连,便成为马鞍型;方桩则是一层十贯,五十层的一桩便为五百贯。因此,钱铺子就被称为“钱桩店”。 “钱桩”后来改为“钱庄”的原因是,“桩”字的意义不能说明其业务性质,因而把“桩”改为“庄”。字书《尔雅》上说“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 六达谓之庄”,指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大路,比喻美好的前途。“庄”字居“通衢康庄大道”之最,具有信用交易、四通八达之意,比“桩”字贴切。另有一种解 释,认为“庄”字有“做东”、“做庄”之意,当时开钱庄利润很高,但风险也很大,如同赌博。 钱庄龙头在上海如果说票号的主要活动地区在黄河流域和华北各省,以北京为其活动的中心,那么,钱庄以长江中下游为基地,江浙一带为中心,上海是龙头。 钱庄产生有三大原因:一是山西票庄支号遍设各地,在上海营业则交钱庄办理,钱庄有补票庄不足的作用。二是上海南市是豆麦群聚地带,因豆米生意兴 旺,交易上需求,必须有一种居间调剂的金融机关,于是钱庄起而代之。三是我国币制极其紊乱,习用银两成色各地不一,价格又早晚不同,需有专业为之兑换,因 而也需要钱庄。 有关上海钱庄的起源,据近代上海钱业领袖秦润卿先生回忆,他听老一辈传说,约在乾隆初年,其时有浙江绍兴煤炭商人在南市老城厢开设炭栈,时以栈中余款兑换银钱,并放款于邻近店铺及北洋船帮,获利甚巨。后来,他把副业当成正业,专营兑换放款业务,成为钱庄业的鼻祖。 原存上海豫园内园嘉庆二年《钱业承办祭业各庄名单碑》记载,1776-1796年的上海钱庄已有106家,名列前茅的有石源隆、冯信庄、顾恒裕、三泰源、章恒源等。 1853年,江浙皖一带受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一些官僚富豪逃亡上海租界避难,“作为世外桃源,商人集则商市兴,绅富集则金融裕,而领袖商业之金融机关,乃次节开设矣。此为北市钱市发达之最初原因也”。 北市的钱业公所开在天妃宫桥外的塘沽路(文监师路)、河南路(界路)口。沪北钱业会馆落成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占地十六亩,有前后两殿和两座戏台,在照墙和仪门上遍雕《三国演义》、《岳传》、《白蛇传》等人物形象。地址在今上海河南北路塘沽路转角,已拆毁。 华商银行的源头银行这一名词,虽然是外国名词的翻译,却又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色彩。自唐代起,金银在价值上虽有贵贱不同,但在币制上地位大致相 当,而白银有占上风的趋势。宋以后,白银比黄金用得多,所以到清朝道光年间,白银在中国币制上占优势,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银”字往往就代表货币,而历 朝的信用机关多用“银”字为名,如银店、银铺、银号等。“行”字在以前虽然是指一种职业,如唐代的“金银行”、元代的“银行”,是一种集体的称呼。康熙年 间广东有“银行会馆”,但后来就有用作商号的意思。明代称店铺为“铺行”,清初有“公行”的名称。后来外国的商店多称作“洋行”,乾隆致英皇的信中,提到 “洋行”的次数很多,而且另有“货行”的名称。所以,后来把新式信用机关译为银行,是一件自然不过的事。 中国人是在什么时候起使用银行这一名词的呢?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出版的英国人穆里逊所著的《汉文字典》里面,只有银铺、银票,而没有银 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英汉历》里,广州的外国人名单中,有OrientalBank(东方银行)一家,仅翻译成“银房”,可见那时还没有用 银行这一名词。不过当时对于各种商店既有称“行”的习惯,如隆顺行等,大概后来对于专门处理银钱事务的行号就称为银行。 最早提到银行一词的似乎是咸丰六年(1856年)香港出版的《智环启蒙塾课初步》一书,其中Banknote译作银行钱票。而咸丰九年 (1859年)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著的《资政新篇》中也有“兴银行”一条。洪仁玕正是来自香港,可见当时银行一词在香港已经通行。同治五年(1866 年)香港出版的《英华字典》中的Bank一字下,第一个译语就是银行,其次才是银铺、银号、钱铺等。同年英国的OrientalBank所发行的钞票名为 东藩汇理银行。 中国近代银行均以股份制银行形式出现。这与英国的银行在19世纪中叶时,既有私人银行,又有股份银行,两者并存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中国银行业 的肇始主要不是从票号、钱庄演变过来,而是仿照西方股份银行的模式建立起来。中国通商银行创立时,外国银行在中国经营了将近半个世纪。最初在中国设立的外 商银行是丽如银行,这个名称的最初出现,大概是在郑观应《盛世危言》第五卷《国债篇》,但并没有说它是最初在中国设立的外商银行,而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外 商银行当数汇丰银行。 因为没有先例可依,第一家民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完全按照汇丰银行的模式来经营。清末创建的信成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完全是股份 制形式,连具有浓厚官方背景的交通银行,也是按“商六官四”的股份制形式建立的,并且在章程中特别强调“俱遵商务规矩,尽除官场习气”。股份制的出现,无 疑是孕育金融业资产阶级的温床。
问:什么是非农数据? 答:面对即将公布的非农数据,很多人都在问什么是非农数据,但还是有很多的人不是完全的了解它,那在这里向乾一简单给大家讲解一下美国非农数据。 非农数据通常指美国非农就业率,非农业就业人数与失业率(Unemployment)一同公布,公布时间通常为每月第一个周五北京时间20:30非农就业人数,它能反映出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其增长,数字减少便代表企业减低生产,经济步入萧条。 当社会经济较快时,消费自然随之而增加,消费性以及服务性行业的职位也就增多。当非农业就业数字大幅增加时,表明了一个健康的经济状况,理论上 对汇率应当有利,并可能预示着更高的利率,而潜在的高利率促使外汇市场更多地推动该国货币价值,反之亦然。因此,该数据是观察社会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和状 况的一项重要指标。非农业就业人数为就业报告中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主要统计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职位变化情形。 就业报告(TheEmploymentReport),包括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分别由两个独立的调查得出,即企业调查和家庭调查。其中,企业调 查提供有关非农业部门的就业情况,平均每小时工作和总小时指数;家庭调查提供有关劳动力、家庭就业和失业率的情况。就业报告通常被誉为外汇市场能够做出反 应的所有经济指标中的“皇冠上的宝石”。 美国的非农就业数据是外汇市场每月重点关注的经济数据之一,该数据的出笼有可能成为确定汇市方向的一个转折,也有可能带给汇市激烈的波动,愈引发市场对汇方向的模糊。 问:它对黄金市场有什么影响? 没有哪个经济指标能像就业形势报告一样搅动股票和债券市场。为什么这样呢?首先,就业形势报告非常及时,所观察的那个月刚过去一周就会公布。其 次,这份报告在就业市场和家庭收入方面内容丰富具体,这些信息对预测经济有用。其三,让我们面对现实——我们在谈美国工人的福利。来源于就业的工资和薪水 构成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具体详解咨询群227359519,注明:向乾一。工人们挣得越多,他们就买得越多,推动经济前进的作用就越大。如果工作的人 少了,就会导致支出下降,企业遭殃。因为家庭开支占经济总量的2/3,所以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投资界(微博)如此密切地关注就业形势报告。 就业形势报告能如此控制金融市场还有一个原因:就业数字经常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如果该月别的信息很少,就会给专家们预测失业人数带来了难度。就 业形势报告的亮点当然是失业增长率,即没有被雇佣的社会劳动力的百分比。我们说的社会劳动力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定义是所有16岁以上受雇佣和未受雇用的人 (军队、监狱、精神病院、疗养院里的人口除外)。经济学家根据两个不同的来源度量就业市场的每月变化。其一是基于家庭调查 (householdsurvey),是由政府实施对家庭的电话和信件访问。另外一个是机构(工资册)调查 (establishment(payroll)survey),这项调查直接向企业咨询最近的人员变支。把这两项综合起来,就勾勒出了关于劳动市场——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是关于经济状况的一个概括的画面。
一、债券市场的种类 债券市场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债券市场可分为不同的类别,最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根据债券的发行过程和市场的基本功能,可将债券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债券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是发行单位初次出售新债券的市场。债券发行市场的作用是将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工商企业等为筹集资金向社会发行的债券,分散发行到投资者手中。 债券流通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指已发行债券买卖转让的市场。债券一经认购,即确立了一定期限的债权债务关系,但通过债券流通市场,投资者可以转让债权,把债券变现。 债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相辅相成,是互相依存的整体。发行市场是整个债券市场的源头,是债券流通市场的前提和基础。发达的流通市场是发行市场的重要支撑,流通市场的发达是发行市场扩大的必要条件。 2、根据市场组织形式,债券流通市场又可进一步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证券交易所是专门进行证券买卖的场所,如我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在证券交易所内买卖债券所形成的市场,就是场内交易市场,这种市场组织形式是债券流通市场的较为规范的形式,交易所作为债券交易的组织者,本身不参加债券的买卖和价格的决定,只是为债券买卖双方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并进行监管。 场外交易市场是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证券交易的市场,柜台市场为场外交易市场的主体。许多证券经营机构都设有专门的证券柜台,通过柜台进行债券买卖。在柜台交易市场中,证券经营机构既是交易的组织者,又是交易的参与者,此外,场外交易市场还包括银行间交易市场,以及一些机构投资者通过电话、电脑等通讯手段形成的市场等。目前,我国债券流通市场由两部分组成,即沪深证券交易所市场、银行间交易市场。 3、根据债券发行地点的不同,债券市场可以划分为国内债券市场和国际债券市场。国内债券市场的发行者和发行地点同属一个国家,而国际债券市场的发行者和发行地点不属于同一个国家。 二、债券市场的功能 纵观世界各个成熟的金融市场,无不有一个发达的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项重要功能: 1、融资功能。债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具有使资金从资金剩余者流向资金需求者,为资金不足者筹集资金的功能。我国政府和企业先后发行多批债券,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和国家的许多重点建设项目(如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 2、资金流动导向功能。效益好的企业发行的债券通常较受投资者欢迎,因而发行时利率低,筹资成本小;相反,效益差的企业发行的债券风险相对较大,受投资者欢迎的程度较低,筹资成本较大。因此,通过债券市场,资金得以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宏观调控功能。一国中央银行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部门,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和利率等政策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其中,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在证券市场上买卖国债等有价证券,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经济过热、需要减少货币供应时,中央银行卖出债券、收回金融机构或公众持有的一部分货币从而抑制经济的过热运行;当经济萧条、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便买入债券,增加货币的投放。
风险是指存在某种不利因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指债券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可能性。目前,债券的评级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按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凡是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债券,需要由人民银行指定的资信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我国证券交易规则规定,企业信用必须A级以上,才有资格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债券。目前,国际通用的资信等级如下: 等级 主要内容 AAA 最高级,保证偿还本息; AA 高级,还本付息能力高; A 中上级,具备较高的还本付息能力,但与上面的相比,易受经济变化的影响; BBB 中级,具备一定还本付息能力,但需一定保护措施,一旦有变,偿还能力削弱; BB 中下级,有投机性,不能认为将来有保证,对本息的保证是有限的; B 下级,不具备理想投资条件 ,还本付息保证极小,有投资因素; CCC 信誉不好,可能违约。危及本息安全; CC 高度投机性,经常违约,有明显缺点; C 等级最低,经常违约,根本不能做真正的投资; 资信等级越高的债券发行者,其发行的债券的风险就越小,对投资者来说收益就越有保证;资信等级越低的债券发行者,其发行的债券的风险就越大,虽然它的利率会相对高一点,但与我们投资的本金相比哪一个更重要,相信我们投资者自己会权衡。 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原则 对投资债券来说,存在的风险大致有如下因素: 1.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利率的可能性变化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损失的可能性。 2.价格变动风险。由于债券的市场价格常常变化,难以预料,若它的变化与投资者预测的一致时,会给投资者带来资本增值;如果不一致,那么,投资者的资本必将遭到损失。 3.通货膨胀风险。投资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率(或叫价格指数)。当通货膨胀发生,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就会造成有时候即使投资收益在量上增加,而在市场上能购买的东西却相对减少。 4.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对它评了级它就一直是这个级,有可能它的经营每况愈下,它的资信等级就会降到不可信的地步,这种情况就会给投资者获得本息带来损失的可能。 5.违约风险。就算企业的经营状况非常良好,但也不能排除它财务状况不佳的可能性,若真有这种可能,该企业的还本付息能力就会下降,那么就会发生它不能按债市公认的约定偿还本息,这就是企业的违约风险。 6.转让风险。当投资者急于将手中的债券转让出去,有时候不得不在价格上打点折扣,或是要支付一定的佣金,因这种付出所带来的收益变动的风险就叫做转让风险。 7.回收性风险。具体到有回收性条款的债券,因为它常常有强制收回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常常是市场利率下降、投资者按券面上的名义利率收取实际增额利息的时候,一块好饽饽时常都有收回的可能,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就会遭受损失,这就叫回收性风险。 8.可转换风险。这种风险是具体指可转换债券的,股价的变动也比起债券来也频繁而不可测,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相对于债券就显得损失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以上八种风险,价格风险、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统称为系统性风险,其它的都归于非系统性风险。 最后,对于风险的具体防范,我们只有在债券交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去分析体会。一般来说,风险防范的原则是: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就要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避免风险对债券价格的不利影响;对非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一方面要通过投资分散化来减少风险,一方面也要尽力关注企业的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各信息、资料,正确分析,适时购进或抛出债券,以避免这种风险。
一、按发行主体不同可划分为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国债往往是为了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者为了一些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以及某些特殊经济政策甚至为战争筹措资金。由于国债以国家的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国债的风险小、流动性强,利率也比其他债券低。从债券的形式来看,我国发行的国债又可分为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实物)国债和记账式国债三种。 地方政府借债,一般用于交通、通讯、住宅、教育、医院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地方性公共设施的建设。同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一样,地方政府债券一般也是以当地政府的税收能力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是为了某个特定项目(或企业)融资。因而不是以地方政府税收作为担保,而是以借债人经营该项目所获的收益作为担保。比如某地方政府为解决当地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利用发行债券所得收入修建一批大众化的"商品房",由此获得的租售收入用于偿还债券的本金和利息。地方政府债券的安全性较高,被认为是安全性仅次于国债的一种债券。而且,我们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一般都免交所得税,这一点是很有吸引力的。 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的时候,发行金融债券能比较有效地解决问题。债券在到期之前一般不能提前兑换,只能在市场上转让,从而保证了所筹集资金的稳定性。金融债券的资信通常高于其他非金融机构债券,违约风险相对较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所以,金融债券的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利率。此外我国还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和特种金融债券。 企业债券就比较常见。由于企业主要以本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企业债券风险与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直接相关。如果企业发行债券后,经营状况不好,连续出现亏损,可能无力支付投资者本息,投资者就面临着受损失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债券是一种风险较大的债券。所以,在企业发行债券时,一般要对发债企业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或要求发行企业有财产抵押,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另一方面,在一定限度内,证券市场上的风险与收益成正相关关系,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企业债券由于具有较大风险、它们的利率通常也高于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 二、按付息方式不同可划分为:贴现债券(零息债)与附息债。 贴现债券(零息债)是说,如您以70元的发行价格认购了面值为100元的5年期的贴息债券,那么,在5年到期后,您可兑付到100元的现金,其中30元的差价即为债券的利息。贴息债券总是折价发行的,这种债券您无需用利息率去计算它的利息额,因为它的面值与发行价格的差价(即债券的贴息部分)就是债券到期偿还时您应该得到的投资收益。附息债券是平价发行的,分期计息、也分期支付利息,债券上附有息票,息票上标有利息额、支付利息的期限和债券号码等内容。您可从债券上剪下息票,并凭据息票领取利息。附息债券的利息支付方式一般应在偿还期内按期付息,如每半年或一年付息一次,目前我国很少采用这种形式。 三、按利率是否变动可分为: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 固定利率债券不考虑市场变化因素,发行成本和投资收益可以事先预计,不确定性较小,但债券发行人和投资者仍然必须承担市场利率波动的风险,如果未来市场利率下降,发行人能以更低的利率发行新债券,则原来发行的债券成本就显得相对高昂,而投资者则获得了相对现行市场利率更高的报酬、原来发行的债券价格就相对上升;反之,如果未来市场利率上升,新发行债券的成本增大,则原来发行的债券成本就显得相对较低,而投资者的报酬则低于购买新债券的收益,原来发行的债券价格就相对下降。 浮动利率债券,它的票面利率是随市场利率或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相应变动的。也就是说,浮动利率债券的利率通常根据市场基准利率加上一定的利率差(通货膨胀率)来确定。浮动利率债券往往是中长期债券,它的种类也较多,如规定有利率浮动上、下限的浮动利率债券、规定利率到达指定水平时可以自动转换成固定利率债券的浮动利率债券、附有选择权的浮动利率债券,以及在偿还期的一段时间内实行固定利率而另一段时间内实行浮动利率的混合利率债券等。由于债券利率随市场利率浮动,采取浮动利率债券形式就可以避免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之间出现任何重大差异,使发行人的成本和我们投资者的收益与中场变动趋势相一致。但债券利率的这种浮动性、也使发行人的实际成本和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事前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较高的风险。 四、按偿还期限长短可划分为: 长期债券、中期债券、短期债券。 一般说来,偿还期限在10年以上的为长期债券;偿还期限在1年以下的为短期债券;期限在1年或1年以上、10年以下(包括10年)的为中期债券。我国国债的期限划分与上述标准相同。但我国企业债券的期限划分与上述标准有所不同。我国短期企业债券的偿还期限在1年以内,偿还期限在1年以上5年以下的为中期企业债券,偿还期限在5年以上的为长期企业债券。 五、按募集方式划分: 公募债券、私募债券。 这里的公募和私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公开发行和私底下发行。公募债券,它的发行人一般有较高的信誉,发行时要上市公开发售,并允许在二级市场流通转让。私募债券发行手续简单,一般不不到证券管理机关注册,不公开上市交易,不能流通转让,就好比我们私底下相互借款的那种"哥俩好"的交易。 六、按担保性质可划分为:无担保债券、有担保债券。 借款是以有还款保证为前提,这个保证,不能口说无凭,仅仅是在债券上写明还款日期还不算。国债以国家税收作为还款保证,某些企业债券因企业的资信良好,愿意以它的经营效益作还款保证,这些都是负得起责任的,无需用其他形式的财产来做还款保证,就归于无担保债券类。至于有担保债券类,上面都写明了具体有那些财产,到偿还期时如果借款人经营不善的话,可以拿出来抵债。这些用来做担保的财产有各种形式,如果是以不动产做,担保的债券,称它为抵押债券;如果是以动产或权利做担保,这种债券叫做质押债券;由第三人或第三人的财产来担保的债券,自然就归于保证债券类。 七、特殊类型的债券: 可转换公司债券。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指可以将该公司的债券转换成该公司的股票,且同时兼有债券和股票的双重性质,还可以将债券回售给发行人。一些可转换债券附有回售条款,双方商定某一价格水平为将债券转换成股票的可转换价格,约定当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这个转换价格并且达到一定幅度限制时,债券投资人可以把债券按约定条件出售给债券发行人。另外.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人拥有强制赎回债券的权利。一些可转换债券在发行时附有强制赎回条款,规定在一定时期内,若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高于可转换价达到一定幅度并持续一段时间时,发行人可按约定条件强制赎回债券。由于可转换债券附有一般债券所没有的选择权,因此,可转换债券利率一般低于普通公司债券利率,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有助于降低其筹资成本。但可转换债券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成公司股票、因而会影响到公司的所有权。 由于可转换债券兼具债券和股票双重特点,所以比较受投资者的欢迎。我国证券市场早期进行过可转换债券的试点,如深宝安,中纺机、深南玻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发行了可转换债券。1996年,我国政府决定要选择有条件的公司进行可转换债券的试点,并于1997年颁布了《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
国债又称金边债券,是指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其目的是筹集资金,用于弥补财政收入。 一、国债特征 1.安全性高。国债具有最高的信用级别。国债是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由中央政府承担还本付息的义务,是国家信用的体现,因而信用级别是最高的。投资者购买国债是一个较安全的投资。 2.收益稳定。国债投资的收益主要由本金和利息两部份组成。 3.流动性强。 4.免税待遇。 二、国债的种类 国债的种类繁多,其基本的划分方法就是以券面形式为依据,其它分类特征均与此有很大关系。依国债的券面形式可分为三大品种,即无记名式,凭证式和记账式。其中前者已不多见,而后两者则为目前的主要形式。 1、无记名式国债 无记名式国债是一种票面上不记载债权人姓名或单位名称的债券,通常以实物券形式出现,又称实物券或国库券。券面上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字样,通常面额有100元、500元、1000元等券种,背面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印章,并印有防伪识别符号。我国从建国起,50年代发行的国债和从1981年起发行的国债主要是无记名式国库券。无记名式国库券的一般特点是:不记名、不挂失,可以上市流通。由于不记名、不挂失,其持有的安全性不如凭证式和记账式国库券,但购买手续简便。由于可上市转让,流通性较强。上市转让价格随二级市场的供求状况而定,当市场因素发生变动时,其价格会产生较大波动,因此具有获取较大利润的机会,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一般来说,无记名式国库券更适合金融机构和投资意识较强的购买者。 2、凭证式国债 凭证式国债是指国家采取不印刷实物券,而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发行的国债。我国从 1994年开始发行凭证式国债。凭证式国债具有类似储蓄、又优于储蓄的特点,通常被称为"储蓄式国债",是以储蓄为目的的个人投资者理想的投资方式。 与储蓄相比,凭证式国债的主要特点是安全、方便、收益适中。具体说来是: 1)国债发售网点多,购买和兑取方便、手续简便; 2)可以记名挂失,持有的安全性较好; 3)利率比银行同期存款利率高l一2个百分点(但低于无记名式和记账式国债),提前兑取时按持有时间采取累进利率计息; 4)凭证式国债虽不能上市交易,但可提前兑取,变现灵活,地点就近,投资者如遇特殊需要,可以随时到原购买点兑取现金; 5)利息风险小,提前兑取按持有期限长短、取相应档次利率计息,各档次利率均高于或等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没有定期储蓄存款提前支取只能活期计息的风险; 6)没有市场风险,凭证式国债不能上市,提前兑取时的价格(本金和利息)不随市场利率的变动而变动,可以避免市场价格风险。 购买凭证式国债不失为一种既安全、又灵活、收益适中的理想的投资方式,是集国债和储蓄的优点于一体的投资品种。凭证式国债可就近到银行各储蓄网点购买。 3、记账式国债 记账式国债又称无纸化国债,它是指将投资者持有的国债登记于证券账户中,投资者仅取得收据或对账单以证实其所有权的一种国债。我国从1994年推出记账式国债这一品种。记账式国债的券面特点是国债无纸化、投资者购买时并没有得到纸券或凭证,而是在其债券账户上记上一笔。其一般特点是:1)以无券形式发行可以防止证券的遗失、被窃与伪造,安全性好;2)可上市转让,流通性好;3)期限有长有短,但更适合短期国债的发行;4)记账式国债通过交易所电脑网络发行,从而可降低证券的发行成本;5)上市后价格随行就市,有获取较大收益的可能,但同时也伴随有一定的风险。 可见,记账式国债具有成本低、收益好、安全性好、流通性强的特点。 无记名式、凭证式和记账式三种国债相比,各有其特点。在收益性上,无记名式和记账式国债要略好于凭证式国债,通常无记名式和记账式国债的票面利率要略高于相同期限的凭证式国债。在安全性上,凭证式国债略好于无记名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后两者中记账式又略好些。在流动性上,记账式国债略好于无记名式国债,无记名式国债又略好于凭证式国债。 三、零息、附息、贴现国债的区别 相信很多人对债券的“零息”,“附息”和“贴现”的概念比较陌生,有的人认为“零息”就是没有利息,“贴现”就是国家将债券亏本卖给你,其实不然。所谓“零息”,“附息”和“贴现”,主要是针对国债的利息支付方式而言。 1、零息国债是指国债到期时和本金一起一次性付息,利随本清,也可称为到期付息债券。付息特点之一是利息一次性支付,其二是国债到期时支付。我国发行的无记名国债一般属于零息国债。 零息国债有确定的票面利率,利息额根据面值、利率和偿还期限计算,计算公式是:利息=面额×票面利率×期限 2、附息国债是指票券上附有息票、按每年(或者每半年、每季度)在规定的日子剪息票分期付息的国债。无记名式附息国债附有息票,凭剪息票每年(半年或季)领息;记账式无纸化附息国债无息票,可凭证券账户在分期付息的付息日期内领取利息。附息国债也有规定的票面利率,每次的利息额(以按年取息为例)等于面值与票面利率的乘积。 年利息=本金×利率 到期利息=年利息×期限 需要指出的是,附息国债每期利息是按年利率的单利计息方法计算,由于分期所得利息用于再投资能获取再投资收益,所以附息国债在全部偿还期间从性质上相当于按复利计息的债券,因此其票面利率与相同期限的零息国债相比要低些。国外大部分中长期债券采取附息债券的形式。附息国债因分期获取的利息收人可存人银行或购买债券等进行再投资,在国债偿还期限内看相当于复利性质的国债。附息国债满足那些依靠一定的资本定期取得收入的投资者的需求,丰富了国债市场的品种。1996年推出10年期和7年期的记账附息国债。 3、贴现国债又称贴息发行国债,是指券面上不含利息或不附有息票、以贴现方式发行的国债。贴现国债发行价格与票面额的差额即为所得利息。贴现国债票面上不规定利率,其发行价低于票面额,到期按票面额偿还。不过其利率可根据每百元面值贴现国债的发行价和贴现国债的期限计算出来,计算公式是:利率=[(面值-发行价)÷(发行价×期限)]×100% 从利息支付方式来看,贴现国债以低于面额的价格发行,可以看作是利息预付。因而又可称为利息预付债券。贴现国债一般期限较短,我国1996年推出贴现国债品种。根据财政部1997年规定,期限在一年以内(不含一年)以贴现方式发行的国债归入贴现国债类别,期限在一年以上以贴现方式发行的国债归入零息国债的类别。 四、现货交易 国债现货交易,是指投资者根据合同商定的付款方式买卖国债,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券款的交割,实现债券所有权的转让。 国债现货交易是国债二级市场上最基本的交易方式,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也是从现货交易开始的。 普通投资者可以参加深、沪交易所国债现券交易,投资者只要持有深、沪交易所的证券帐户或基金帐户,即可以进行国债买卖,交易方式与股票交易相似。投资者只需注明买卖国债品种的代码、价格和数量即可委托券商代为买卖。 (一)办理开户 目前投资者可以通过在深、沪证券交易所各地证券登记机构开设的“证券帐户”或“基金帐户”,进行上市国债的认购、交易和兑付,并指定一个证券商办理委托买卖手续。 开立“证券帐户”或“基金帐户”,可向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深、沪分公司及其在各地的代理机构及证券商办理。 1.办理深圳、上海证券帐户卡 投资者:可以通过所在地的证券营业部或证券登记机构办理,需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及复印件,委托他人代办的,还需提供代办人身份证及复印件。 法人:持营业执照(及复印件)、法人委托书、法人代表证明书和经办人身份证办理。 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开设帐户卡则需到深圳证券交易所直接办理。 2.证券营业部开户 投资者办理深、沪证券帐户卡后,到证券营业部买卖证券前,需首先在证券营业部开户,开户主要在证券公司营业部营业柜台或指定银行代开户网点,然后才可以买卖证券。 证券营业部开户程序 (1)个人开户需提供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深、沪证券帐户卡原件及复印件。若是代理人,还需与委托人同时临柜签署《授权委托书》并提供代理人的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法人机构开户:应提供法人营业执照及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证明书;证券帐户卡原件及复印件;法人授权委托书和被授权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单位预留印鉴。 (2)填写开户资料并与证券营业部签订《证券买卖委托合同》(或《证券委托交易协议书》),同时签订有关沪市的《指定交易协议书》。 (3)证券营业部为投资者开设资金帐户 (4)需开通证券营业部银证转帐业务功能的投资者,注意查阅证券营业部有关此类业务功能的使用说明。 3.国债申购 根据国债发行公告,无记名国债及记帐式国债均可通过交易所交易系统进行公开发行。国债发行期间,投资者可到其指定的证券商处办理委托手续,通过交易所交易系统直接认购;投资者也可向认定的国债承销商直接认购。4.委托交易:国债经上网发行后,可安排在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5.交易程序 国债的交易程序有五个步骤:开户,委托,成交,清算和交割,过户。 1.投资者要参与证券交易所国债交易,首先必须选择一家证券经纪公司或证券营业部,并在该公司办理开户手续后方可进行交易。 2.投资者在证券公司开立帐户以后,要想真正上市交易,还必须与证券公司办理证券交易委托关系。 3.投资者通过证券公司营业部柜台或电话委托等方式进行委托交易。 4.投资者可通过柜台或电话委托的方式查询成交情况。 5.清算交割过户:T+1日,完成国债交易的清算交割与过户。 6.全价交易与净价交易全价交易是指债券价格中把应计利息包含在债券报价中的债券交易,其中应计利息: 1.附息式国债指本付息起息日至交割日所含利息金额; 2.零息式国债指发行起息日至交割日所含利息金额。净价交易指在现券买卖时,以不含有自然增长应计利息的价格报价并成交的交易方式,即将债券的报价与应计利息分解,价格只反应本金市值的变化,利息按票面利率以天计算,债券持有人享有持有期的利息收入。 关系等式为:净价=全价-应计利息 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以来,绝大部分债券的购买和转让方式是以全价交易方式进行的。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国债现货交易原来也是全价交易。 根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财库[2001]12号文通知,深、沪证券交易所拟于2002年适当时机起试行国债净价交易。 7.报价与结算 在净价交易下,买卖双方都以国库券的净价进行报价,交割价仍是全价,即净价加上应计利息才是实际的交割价。具体为: (1)深、沪市国债交易报价系统同时显示国债全价、净价及应计利息额。 (2)实行净价申报和净价撮合成交。以成交价格和每百元国债应计利息额之和作为结算价格,以结算金额(结算价格×成交量)为基数计算交易经手费等费用。 (3)交易清算及交割单打印系统将自动计算应计利息额并在交割单上分别列明结算价、净价及应计利息额。 五、国债投资策略 (一)消极型投资策略 1.购买持有——最简单的国债投资方法。 这种投资策略收益是固定的,其没有任何买卖行为,交易成本低。但因投资者购买完债券忽视了市场变化,丧失了提高的收益机会。如果在持有期间市场利率上升,或在通货膨胀时期,投资者就会带来损失。 2.梯形投资法。又称等期投资法。每隔一段时间在国债发行市场认购一批相同期限的国债,接连不断。这样投资者在以后的每段时间都可以稳定地获得一笔本息收入。 这种投资策略使投资者每年都会得到本金和利息,现金流动性会很好。同时在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这种投资组合也会获得相对固定的投资收益。 3.三角投资法。在连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相同的到期时间的投资,从而保证在到期时收到预定期本息和。 这种投资策略使投资者获得较固定收益。适用于投资者计划用于某种特定消费。 (二)积极型投资策略——利率预测法 (1)利率预测 利率预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其变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利率反映了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动状况。在经济持续繁荣增长时期,出现资金供不应求导致利率上升;相反在经济萧条时期,利率随着资金需求的减少而下降。利率除了受到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①通货膨胀率。在发生通货膨胀时,市场利率会上升。 ②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影响市场利率的重要因素。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市场利率下降;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 ③汇率变化。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本国货币汇率上升会引起国外资金的流入和对本币的需求上升,从而导致本国利率上升;本国货币汇率下降会引起外资流出和对本币需求的减少,会引起本国利率下降。我国利率体系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多利率并存的格局,各资金市场是分割,资金在市场间的流动受到较大的限制。目前我国主要利率有: A官方利率:这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不同期限或不同类别的存、贷款利率,即管制利率。这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导利率,对整个金融市场有较大影响。 B国债回购利率及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这些利率比官方利率更具有市场性,并且一般要高于市场利率。 投资者在对社会经济运行态势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抉择作了综合分析后,可尝试对未来市场利率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作出较为理性的预测,并据此作出自己的国债投资决策。 (2)调整策略 在预测市场利率变化的方向和幅度后,投资者可据此对持有的国债进行重新组合。调整组合的目的是,在对既定的利率变化方向及幅度作出预期后,使持有的国债收益率最大化。调整国债的原则如下: ①由于市场利率与国债的市场价格呈反向变动关系,因此,在市场利率上升时,国债的市场价格会下降,而在市场利率下降时,国债的市场价格会上升,因而前者的正确调整策略是卖出所持有的国债,而后者的正确调整策略是买入国债。 ②国债的期限同国债价格变化之间的关系:无论债券的票面利率的差别有多大,在市场利率变化相同的情况下,期限越长的国债其价格变化幅度越大。因此在预测市场利率下降时,应尽量持有国债;在预测市场利率上升时,若投资者仍想持有国债,则应该持有期限较短的国债。 ③国债的票面利率同国债的价格变化之间关系:在市场利率变化相同的情况下,息票利率较低的债券所发生的价格变化幅度(价格变化百分比)会较大,因此在预测利率下跌时,在国债期限相同的情况下,就尽量持有票面利率低的国债,因为这些债券的价格上升幅度会比较大。但这一规律不适用于1年期的国债。 总原则:在判断市场利率将下跌时,应尽量持有期限较长、票面利率较低的债券;若预测市场利率将上升,则尽量减少低息票利率、长期限的债券,转而投资高息票利率、短期限的债券。 六、国债投资投资技巧 (一)等级投资计划法 此方法是投资者事先按照一个固定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计算出买入和卖出国债的价位,然后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操作。其操作要领是“低进高出”。等级投资计划法适用于国债价格不断波动时,由于国债最终还本付息,因此其价格呈缓慢上升趋势。在运用此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国债价格的总体走势,国债价格升降幅度即买卖等级的间隔要恰当。当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时,买卖等级的间隔要大些;当市场行情波动较小时,买卖等级的间隔要小些。 (二)逐次等额买进摊平法 此方法是投资者在确定投资于某种国债后,因该国债价格具有较大波动性,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投资时期,在这一段时期中定量定期地购买国债。无论这一时期该国债价格如何波动都持续购买,可获取平均成本。运用逐次等额买进摊平法在每次投资时要严格控制投入的资金数量,保证投资计划逐次等额进行。 (三)金字塔式操作法 此方法是一种倍数买进摊平法。当投资者第一资买进债券后,发现价格下跌时可加倍买进,以后在国债价格下跌过程中,每一次购买数量比前一次增加一定的比例,这样可降低购买成本。在国债价格上升时运用金字塔式操作法买进国债,每次逐渐减少买进的数量,以保证最初按较低价买入的国债在购入国债总数中占有较大比重。国债卖出也同样可采用金字塔式操作法,在国债价格上涨后,每次加倍抛出手中的国债,随着国债价格的上升,卖出的国债数额越大,以保证高价卖出的国债在卖出的国债数额越大,以保证获得较大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