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对外国货币根据不同的用途而制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汇率。 1981年至1984年: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初始阶段,人民币罕见地实行了复汇率制度,即在官方公布的汇率之外,还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格。 1985年至1993年: 外汇管理制度实行改革,政府允许企业创汇按比例留成,多余外汇可到官方的外汇调剂市场交易,因而在官方公布的汇率之外,又产生人民币调剂汇率。人民币公布汇率和调剂汇率在这期间都不断下调。这期间主要也是复汇率制度。 1994年至今: 1994年,中国取消了复汇率制度,即汇率并轨,同时一次性将人民币贬值,使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1美元兑换5元人民币左右下调至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中国从此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债务清偿率、世界资源分配、债务清偿与新增加率、债务率、负债率、短期债务比率
在利用国际资金流动的流量理论分析时,一般不考虑资金流动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包括汇率变动的风险,这样利率因素决定了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情况,这一理论认为一国一次性提高利率会带来持久的资金流入。
直接管制政策是指对国际经济交易采取直接行政干预地政策。它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政策。前者主要有对汇价的管制和对外汇交易量的控制,后者是通过关税、配额、许可证制度来控制进出口。以直接管制作为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优点首先在于其效果迅速而显著。汇率调整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必须先通过对生产活动和外汇供求产生影响后,才能发生效果。但实施直接管制,只要政策当局处理得当,即可迅速达到预期目的。其次,在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为局部性因素时,较易针对该部分实施管制,因而不必使整个经济发生变动,而汇率调整和需求管理政策则较难做到这点。然而,直接管制政策亦有若干明显的弊端:(1)直接管制会对价格机制发生阻碍作用,不利于自由竞争和资源最佳配置,社会福利也难以实现最大化;(2)由于直接管制措施易于察觉,因而比汇率调整和需求管理政策更易招致他国的责难或报复;(3)暂时得到政策保护的受益者,在这种政策措施已经变得没有必要之后,也总是不愿让它废止,因而直接管制措施有一种长期持续的倾向。一般说来,直接管制政策作为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应以其他政策难以迅速取得效果的情况为限。
货币分析法理论,资金在国际间流动的原因和商品劳务在国际间流动的原因一样,都是为了对一国的货币存量进行自发调节,反映了货币供求的不平衡,货币分析法有独特的前提假定与分析结论,他以为改善国际收支的关键在于控制货币供给,货币分析法的分析有独到之处,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1.国际范围内与实际生产相脱离的巨额金融资产的积累 2.各国对国际资金流动管制的放松
1.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巨大,不再依赖于实物经济基础; 2.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
我国外债管理的总方针是:统一计划、统一政策、分工归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