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几个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不同方式的投篮技巧训练。第一组学生在20天内每天练习实际投篮,把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记录下来。第二组学生也记录下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但在此期间不做任何练习。第三组学生记录下第一天的成绩,然后每天花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如果投篮不中时,他们便在想象中做出相应的纠正。实验结果表明:第二组没有丝毫长进;第一组进球增加了24%;第三组进球增加了26%。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行动前进行头脑热身,构想要做之事的每个细节,梳理心路,然后把它深深铭刻在脑海中,当你行动的时候,你就会得心应手。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的,就是计划的重要性。做事没有计划,行动起来就必然会是一盘散沙。只有事前拟定好了行动的计划,梳理通畅了做事的步骤,做起事来才会应付自如。好的规划是成功的开始。
磨刀不误砍柴工樵夫甲和樵夫乙同时受雇于一个林场主,林场主和他们约定以实际砍伐树木的数量多少作为薪酬的依据。为了获得更多的薪水,两个樵夫都用尽力气以砍伐更多的树木。第一天过去了,两个樵夫砍的树木数量都是30棵。到了晚上,樵夫甲想:“看来我们两人的技术和力气不相上下,不过明天我应该再用一点力,要是被他超过就不太好了。”而晚上回到家的樵夫乙则抓紧时间磨自己的砍刀,而且他还准备了一块磨刀石,准备第二天砍树的时候用。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两人都来到了林场,今天林场主让他们一起到后山去砍树。来到后山以后,他们两人就开始用力砍,樵夫甲看到樵夫乙今天砍树的速度比他快一些,他心里十分着急,于是一刻也不敢歇息,使尽浑身力气工作。中午到了,樵夫乙停了下来,他让樵夫甲也停下来磨磨刀再砍,但是樵夫甲可不想浪费一丝时间,他还想趁着对方休息的时候抓紧时间多砍几棵树呢。樵夫乙则不紧不慢地开始认真磨刀。太阳渐渐地落山了,林场主又来检查两人的工作情况,樵夫甲今天砍了23棵,而樵夫乙仍然砍了30棵。晚上回到各自家中,樵夫甲百思不得其解,他想不通为什么自141己技术过硬、又努力工作,但是却没有对方砍的树多。
第三天两位樵夫又来到了林场里,林场主让他们继续到后山砍树。上午的时候樵夫甲一边用力砍树,一边观察樵夫乙怎样工作,他看樵夫乙也没用什么秘诀,但他砍的就是快。中午又到了,樵夫甲此刻再也忍不住好奇,他问樵夫乙:“你砍得为什么比我快,要知道,我砍树的技术可是好得很,而且我也舍得用力气呀?”樵夫乙看着他笑道:“可是你为什么不知道磨磨刀呢,同样的技术、同样的力气,如果砍刀不一样,那我们的工作效率肯定会不同,我的砍刀经常磨,足够锋利,所以我的工作效率就高;而你从来都不磨刀,费的力气可能比我还要多,但是你的刀却越来越钝,所以你的工作效率就低,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典型案例
布利斯定理苛罗尼雅公司是澳洲一家颇具规模的制造公司。它设有3个事业部:蔗糖部、建筑与建筑材料部和矿业与化学品部。每个事业部下面又分若干分公司。近年来,这个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为符合公司总目标的战略计划,经常召开各种会议,通过这些会议使各级管理人员了解整个公司的业务情况和各种目标。在每个月的董事会会议之后,公司总经理要会晤各部门的50名高级主管人员,同他们商讨公司的业务情况。另外,公司每年还召开2次中级经理人员会议,使他们了解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及其对公司业务的影响,并制定出详细的应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