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风险是汇率风险的一种,交易风险是指把外币应收、应付账款兑换成本币或其他外币时,因汇率变动而蒙受实际损失的可能性。产生交易风险的情形有以下几种:①货物服务的进出口;②资本输出入;③银行等的外汇交易。总的来说,多头头寸面临该外汇贬值的风险,空头头寸面临该外汇升值的风险。 签订合同是进行对外经济交易的重要环节,在签订合同时选择有利的合同货币是控制汇率风险的首要步骤。 选择有利的合同货币可以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出口或对外贷款争取使用硬币,进口或向外借款争取使用软币。硬币是指趋于升值的货币;软币是指趋于贬值的货币。 (2)争取使用两种以上软硬搭配的货币。这样在收付时,硬币升值和软币贬值可以全部或部分相互抵消,从而使合同价值稳定。其中,最常见的是使用像特别提款权这样的“一篮子货币”。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创立的一种已账货币,由美元、欧元、月元和英镑共同定值,其中既有硬币也有软币,币值相对稳定。 (3)争取使用本币。这样就不存在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从而与汇率风险绝缘。 (4)进口或向外借款争取使用已经或将要持有的外币。
1994年初,中国加大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施了“银行结售汇制、汇率并轨、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具体: 1 取消了实行15年的外汇留成制度和40多年的外汇上缴制度,取消了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对中资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实行强制结汇。 2 从人民币完全不可兑换过渡为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1994年以前,人民币完全不可兑换,所有用汇都必须经过行政部门审批。尽管当时存在外汇调剂市场,可满足部分计划外的用汇需求,但仍受调剂用汇指导序列的限制。1994年取消了经常项目对外付汇的大部分汇兑限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 第三,从外汇调剂市场发展成为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4年以前,各地均设有外汇调剂中心。这对于调剂外汇余缺、提高外汇资金使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市场分割,外汇资金横向流通不畅,汇率不一。1994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使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大大优化了外汇资金的配置效率,而且奠定了人民币单一汇率的市场基础。 第四,人民币汇率由官方定价和市场调剂价并存的双重汇率制,转变为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88年外汇调剂中心公开市场业务开办以后,形成了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并存。由于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差价较大,加剧了不公平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外汇秩序的稳定。1994年1月1日起,成功地实现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五,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监管体系。金融机构是外汇资金流动的主渠道。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外汇管理由过去直接审批管理企业的外汇收支活动,逐步转变为通过金融机构对外汇收支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外国政府混合贷款是一些国家为增强出口商品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把政府贷款、政府捐赠和出口信贷结合使用的一种贷款形式。政府贷款是指政府以其财政资金向外国政府发放的一种贷款,政府贷款是对外经济援助性质的贷款,一般只发放给国外政府,不直接贷给企业。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是指一国银行为了本国建设或其它需要从国际资金市场上向外国商业银行商借的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指国际货币组织、世界银行及其附属国际开发拉会和国际金融公司以及地区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向其会员国所提供的贷款。
外汇市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外汇市场是指所有进行外汇交易的场所。由于不同国家货币制度不同,一个国家的商人,从另一个国家购进商品,支付本国货币一般是不被接受的,这个商人必须支付卖出商品者国家所能接受的货币。因此,为了进行贸易结算,这个商人须到市场上进行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换,这种买卖不同国家货币的场所,就是广义的外汇市场。狭义的外汇市场指外汇银行之间进行外汇交易的场所。外汇银行买卖外汇,要产生差额,形成外汇头寸的盈缺。由于市场上汇率千变万化,银行外汇头寸的多缺都会带来损失,因此外汇银行要对多余的头寸进行抛出,或对短缺的头寸进行补进。各外汇银行都进行头寸的抛补,就形成了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 外汇市场作用在于:1.调剂外汇资金的余缺。2.提供避免外汇风险的手段。有些公司或银行,因有远期外汇的收支活动,为了避免由于远期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可通过外汇市场进行远期外汇买卖,从而避免外汇风险。3.便于中央银行进行稳定汇率的操作。由于国际短期资金的大量流动会冲击外汇市场,造成流入国或流出国的货币汇价暴涨或暴跌,需由中央银行进行干预,中央银行通过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抛出或买进汇价过分涨跌的货币,使汇价趋于稳定。
按对需求的不同影响,可分为:支出变更政策和支出转移政策。 从供给角度讲,有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分类与搭配核心精神在于:当国际收支失衡时,正确使用并搭配不同类型的调节政策,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代价达到国际收支的平衡或均衡。
西方学者对国际收支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一国国际收支的决定因素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政策。西方的国际收支理论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替而不断发生变化。最早对国际收支系统进行分析的理论可追溯到1752年大卫?休谟的“价格一铸币流动机制"。直到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各国的经济学家才对国际收支进行新的理论探索。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A.勒纳进一步发挥了马歇尔的供求弹性局部均衡分析,系统地提出了国际收支“弹性论”。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克卢普和梅茨勒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到国际收支分析,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论”。与此同时,亚历山大采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式,提出了国际收支“吸收论"。随着货币学派的兴起,60年代出现了将货币主义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原理推衍到开放经济的“货币论”。这些理论都大大地丰富了国际收支的理论分析,为各国货币当局调整国际收支提供了重大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一、弹性分析法 弹性分析法是对理论界出现的货币贬值一定能改善国际收支(贸易收支)状况的一种进一步分析和理论的深入。它说明了在货币贬值后,只有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一国才能改善贸易收支,进而改善国际的支出。即使这样,在改善贸易收支时,也受“J”型曲线效应的影响,即不能立即改善贸易收支,不仅不能立即改善,而且还使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在过了这个“时滞”后才能快速地改善贸易收支。弹性分析理论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能改善贸易收支的片面看法,它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变量的诸因素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具有现实意义,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一,它把国际收支仅局限于贸易收支,而未考察劳务进出口与资本流动。第二,弹性分析理论以小于“充分就业"为条件,因而作出了供给完全有弹性的假定。这种假定只适用于周期的危机和萧条阶段,而不适应于周期的复苏与高涨阶段。第三,弹性分析法采用了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法,它假定“其它条件不变”,实际上其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它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有时是不可忽视的。 二、乘数论。 乘数论又称收入分析法,它主要分析了在汇率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它同样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将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它是凯恩斯“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运用和发展。该理论的基本含义是:一国的出口具有和国内投资相同的效应,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一国的进口具有和国内储蓄相同的效应,会减少国民收入总量。当一国商品、劳务出口时,从出口获得的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这些部门人员收入增加又会刺激他们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了从事国内消费品生产部门的收入和就业的扩大,并使进口增加,如此推算下去,国民收入增加量将为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此即外贸乘数理论。但外贸乘数理论只有在国内没有达到充分就业和出口有弹性的前提下才能对国际收支发生作用。 三、吸收论。 吸收论又称支出分析法。它主要阐述收入和支出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它是战后初期詹姆士?米德和西德尼?亚历山大在关于弹性论的论争中系统提出的。弹性论只强调贬值的相对价格效应,而忽视了贬值的收入效应。因此,他们主张舍弃弹性分析法,而采用收入水平和支出行为来分析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他具有:第一,吸收论同弹性分析法的重大差别是,它不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而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中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它是建立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法;而弹性论则建立在马歇尔等人建立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法。第二,就一国货币贬值的效应来说,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相对影响,而弹性论则从价格与需求的相对关系中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第三,吸收论强调政策搭配效应。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在采用本币贬值的同时,若国内存在闲置资源,应采用扩张型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增加收入(生产和出口);相反,若国内各项资源已达充分就业、经济处于膨胀时,应采用紧缩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从而使内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均衡。第四,吸收论的主要缺点是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并以贸易收支代替国际收支,忽视了资本流动和其他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四、货币论 货币论又称货币分析法。它是随着现代货币主义的兴起,在70年代中后期流行的一种调节国际收支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和约翰逊。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强调货币供求在调节国际收支中的作用。货币论者将国际资本流动作为考察对象,强调国际收支的综合差额,而非贸易差额,这是它的贡献之一。另外,弹性论、吸收论和乘数论都强调商品市场流量均衡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而货币论则强调货币市场存量均衡的作用,唤醒人们在国际收支分析中对货币因素的重视。但它也有不足之处;第一,该理论假定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这仅适应于长期状况,而在短期内,货币需求经常很不稳定,也很难不受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第二,该理论的把货币因素看成是决定性的,而把收入、支出、贸易条件和其他因素看成是次要的,它们只有通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发生作用。实际上,是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而不是相反。 第三,它强调“一价定律”的作用。但从短期看,由于垄断因素和商品供求粘性的存在,一价定律往往是不成立的,第四,该理论还假定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其实不然,因货币供给变动后,人们不仅改变对国外商品和证券支出,而且也会改变对本国商品和证券的支出,由此影响到国内产量的变化。
所谓欧洲货币市场是指在一国境外进行该国货币借贷的国际市场。形成的原因有1.逃避本国金融政策法令的管制。2为减缓本国通货膨胀,对非居民的本币存款采取倒收利息政策的结果。3.美国对境外美元的存在采取放纵的态度。 由于欧洲货币市场具有调拨方便,税费负担少,可选货币多样,资金来源广泛等特点,促进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另一方面,欧洲货币市场本身存在着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乱不安、加剧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破坏西方国家国内金融政策的推行等消极影响。
(1).借款货币和用款货币、收入货币应尽量一致,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汇率变动,几种货币兑换而产生的外汇风险。 (2).选择流通性较强的可兑换货币。这样便于借款人资金的调拨和转移,一旦预见出现汇率风险,可立即通过货币互换等业务转嫁风险。 (3).充分考虑借款成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软货币的借贷利率较高,硬货币的借贷利率较低,但软货币所承受的汇率变动较硬货币更有利于借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