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债务清偿率、世界资源分配、债务清偿与新增加率、债务率、负债率、短期债务比率
1.国际资金融通,2.世界资源分配
动态概念:外汇指国际汇兑,汇指资金的移动,兑指货币的兑换。动态含义是外汇表示一种活动,即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借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专门性经营活动。在这种业务活动中通过国际信用工具(主要为汇票)的买卖将由于出口或进口贸易或其他国际经济交易而发生的债权债务集中到银行的存款账户上加以抵消,达到国际间支付的目的,因而动态概念含义与国际结算含义相同。 狭义静态概念: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汇的解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汇的解释: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央行,货币管理机构,外汇平准组织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持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这一概念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一国“国际清偿力”下的概念,实际是外汇储备的概念,原则上与真正的外汇概念是相区别。
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简称PPP理论)。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的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汇率的标价方法包括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在直接标价法下,外汇汇率的上升表明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在间接标价法下,外汇汇率的上升表明本币升值,外币贬值。
汇率目标区常是指当局设计一套可调整的、与经济长期形态相适应的汇率,并且围绕着这一整套可调整的汇率设立较宽的波动幅度。1985年威廉姆森关于汇率目标区方案的建议包括:预先确定一个基础的均衡汇率作为中心汇率,同时宣布即期汇率围绕这一中心汇率波动的范围,政府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必要时辅助以外汇市场干预,将名义汇率维持在波幅内,并在边界达到前采取阶段性的调整。汇率目标区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应用性问题:一是,目标区应如何确定?这又包括目标区内的货币选择目标区中心汇率的确定和目标区的宽窄等问题;二是,目标区应如何维持和调整?这涉及如何选择政策工具使汇率处于目标区内,以及何时对目标区进行修正等内容。 麦金农方案最早提出于1974年,后在20世纪80年代又经过了多次修改。麦金农认为恢复固定汇率制的原因在于以浮动汇率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制度缺乏效率。麦金农认为,首先各国应依据购买力平价来确定彼此之间的汇率水平,实行固定汇率制,而且应通过协调货币供给的方法维持固定汇率制。麦金农认为引起汇率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替代以及各国间金融资产的替代活动,因此在发生这一类的冲击时,各国应采取对称的、非冲销性的外汇市场干预措施来稳定汇率,由此带来的货币供给的调整实际上是全球货币供给根据各国货币需求的变动而自发调节其在各国之间的分配。这样,通过货币供给的国际协调就能使全球的物价稳定与汇率稳定,实现各国的内外均衡。麦金农方案作为最典型的以恢复固定汇率制为特征的协调方案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它在实现汇率稳定性的同时,牺牲了汇率的灵活性。而且它以协调各国货币供给来维持固定汇率制的设想是难以在实际经济中实现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容易互相影响,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十分必要的。在经济存在相互依存性的条件下,一国实现内外均衡目标必须进行政策的国际协调,以避免分散决策带来的损失。 在经济存在相互依存性的条件下,一国实现内外均衡目标必须有政策的国际协调,以避免分散决策带来的损失。
在利用国际资金流动的流量理论分析时,一般不考虑资金流动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包括汇率变动的风险,这样利率因素决定了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情况,这一理论认为一国一次性提高利率会带来持久的资金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