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去金融化”的背后|互联网金融
继京东金融、杜晓曼、小米支付更名后,蚂蚁金服也更名为蚂蚁科技。近年来,国内互联网巨头弱化金融、强化技术属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金融”到“技术”的转变背后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金融巨头的“去金融化”是由于近两年来金融监管的收紧;另一方面,突出科技属性不会削弱金融业务,科技属性可以提升企业的资本价值。
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科技
根据6月22日的公开信息,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蚂蚁的全称由“浙江蚂蚁小额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变更为“蚂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一步将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以前,缩写“蚂蚁金融服务”已经使用了6年。更名后,“金融”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科技”。与此同时,区域标签“浙江”也被删除。
对于这个名字的改变,蚂蚁回答道:“新的名字意味着我们将充分服务于社会和经济数字升级的需要,但蚂蚁仍然是蚂蚁,坚持创新,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始终如一的初始之心。”
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的一家超级明星企业,不想成为“大象”的蚂蚁仍会成为巨无霸——,涉及支付、银行、消费信贷、保险、基金、信用报告、评级、金融云、数据库等业务。经过最近一轮融资,该市场估值超过1500亿美元,其最重要的细分市场——支付宝拥有超过12亿用户。
根据市场信息,蚂蚁技术收入的比例正在增加。预测显示,到2021年,蚂蚁从技术服务中获得的收入比例将增加到65%。换句话说,蚂蚁的收入构成越来越依赖于技术服务。
有早期迹象表明蚂蚁金服已经更名。自5月以来,支付宝应用的屏幕一直显示为蚂蚁集团,一些高管也以蚂蚁集团的身份出现。在最近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荆贤东还获得了蚂蚁集团董事长的头衔。
“从蚂蚁自身的角度来看,蚂蚁的更名更适合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符合监管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律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表示,监管部门之前已经发布了《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蚂蚁更名为科技集团,这从其自身的角度和迎合监管的角度来看都很明显。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开展金融业务需要持有金融许可证。更名是大势所趋,但不是金融化,而是突出科技属性,不会削弱金融业务。此外,目前,终端客户市场已经完全分化,但终端B和终端G的市场前景仍然广阔。转变成一家技术公司将强调技术出口,这有利于扩大未来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市场。
互联网巨头“去金融化”的背后
自2018年以来,在强有力的金融监管下,一度著名的互联网巨头掀起了“去金融化”浪潮,并转变为科技公司。传统互联网巨头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包括蚂蚁金服,已经撕掉了除腾讯之外的“金融”的标签。
2018年9月,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字分行”,坚持数字技术战略,加大对数据和技术的投资,并表示不会做任何与数据和技术无关的业务。
2019年4月28日,百度宣布其金融服务业务集团已经完成了拆分融资协议的签署。分拆后,百度金融推出全新品牌“杜晓曼金融”,实现独立运营。随后,杜晓曼金融更名为杜晓曼科技。
除了传统的互联网巨头,2019年9月,萧零一研究院院长俞百成分析说,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是从金融技术到数字技术再到新的消费服务或数字服务的大趋势。此外,从这些总公司的角度来看,他们的金融服务也植根于互联网和技术,他们的基因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服务机构,代表了金融业务的发展方向。
董希淼承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更名可以提高公司本身的估值。从全球来看,金融公司的估值一般不高,但科技公司很容易讲故事,但估值很高,更容易为未来上市做准备。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表示,从本部门合规监管和估值的角度来看,整个互联网金融突出技术、淡化金融将是一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