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欧洲货币体系1992年9月下旬,欧洲外汇市场弥漫着一种恶战的气氛,一方是以德国中央银行为首的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的中央银行,立志要保护马克兑英镑、意大利里拉等的汇率,不断在外汇市场抛马克买英镑和里拉,另一方是外汇市场的投机势力,似乎联合着要与中央银行对着干,抛英镑和里拉买马克。在外汇市场的激烈厮杀中,中央银行先后抛出200多亿美元的马克,全部被市场投机者吃进。最后,这场较量以欧洲中央银行无力维持马克与英镑、里拉的固定汇率范围而败北、英镑和里拉被迫脱离欧洲货币体系而告终。许多大的风险资本投资集团都在这一个月赚了数千万美元,最多的赚了近十亿美元。其实,欧洲货币体系的这场危机的种子是从欧洲货币体系产生的这一天起就埋下的。
1979年3月,在德国总理和法国总统的倡议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8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爱尔兰、卢森堡和荷兰)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
netary System, EMS),将各国货币的汇率与对方固定,共同对美元浮动。在欧洲货币体系成立后的10年内,它的内部固定汇率不断在调整,使它的汇率体制得以生存。1989年6月,西班牙宣布加入欧洲货币体系,1990年10月,英国也宣布加入,使欧洲货币体系的成员国扩大到10个。
欧洲货币体系内部的汇率制并非完全固定的,成员国之间货币汇率有一个可波动的范围。每一成员国的货币都与欧洲货币单位(ECU)定出一个中心汇率,这个汇率在市场上的上下波动幅度为正负2.5%,对英镑来说是6%。由于马克是欧洲货币体系中最强的货币,马克又是国际外汇市场上最主要的交易货币之一,人们便常常把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货币与马克汇率的波动,作为中央银行干预的标志。以下是1992年12月17日,各成员国货币与马克汇率上下波动的界限,超过上下两个界限,有关国家的中央银行就必须干预。由于英镑和里拉已在9月16日退出,它们与马克的汇率波幅要在它们重新回到欧洲货币体系时再定。
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方法是,每个成员国把黄金和美元储备的20%交给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同时换回相应数量的欧洲货币单位。如果某个成员国的中央银行需要对本国货币与马克的汇率进行干预,它就可以用手中的欧洲货币单位,或其他形式的国际储备金向另一个成员国中央银行购买本国货币,从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根据规定,成员国之间任何两种货币的汇率波动超出规定范围的话,这两国的中央银行都有义务进行干预,干预所需的费用也应共同负担。但实际情形并不一定如此。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当某成员国货币与马克的汇率接近上限或下限时,该国中央银行就往往要引起警觉,或直接进行干预。而德国就没有义务进行干预。因此,中央银行要转移干预的负担也是可以的,转移的方式也有多种。
形成
欧洲货币1950年欧洲支付同盟成立,这是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开始。
1957年3月,《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8年,《欧洲货币协定》以代替欧洲支付同盟。
1969年12月在海牙举行的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筹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1970年10月,《魏尔纳报告》公布,它为实现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规定了一个十年的过渡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实现联盟的目标。
1971年3月达成协议,决定正式实施货币联盟计划。
1972年初,欧共体部长理事会才着手推行货币联盟措施。
1978年4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欧共体首脑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
netary System, EMS)的动议。
同年12月5日欧共体各国首脑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决定于1979年1月1日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后因原联邦德国和法国在农产品贸易补偿制度上发生争执,延迟到同年3月13日才正式成立。
主要内容
欧洲货币体系欧洲货币体系实质上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它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欧洲货币单位
(二)建立稳定汇率的机制(
1.平价网体系
2.货币篮体系
3.干预办法
(三)建立欧洲货币基金
成就1. 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2. 由于欧洲货币体系的平价网体系稳定了汇率,对欧共体国家经济和贸易发展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 欧洲货币单位的使用在各个范围内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元和德国马克的最主要的储备资产。
问题1. 欧洲货币体系各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2. 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存在局限性
3. 欧洲货币单位确定的本身就孕育着矛盾
4. 欧洲货币基金未能建立
危机
新欧元硬币图案确定欧洲货币体系于1978年12月5日欧洲理事会决定创建,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其实质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它的运行机制有二个基本要素:一是货币蓝子——欧洲货币单位(ECU);二是格子体系—— 汇率制度。欧洲货币单位是当时欧共体12个成员国货币共同组成的一篮子货币,各成员国货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是由他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决定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中心,让成员国的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挂钩,然后再通过欧洲货币单位使成员国的货币确定双边固定汇率。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之为格子体系,或平价网。
欧洲货币单位确定的本身就孕育着一定的矛盾。欧共体成员国的实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变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对各成员国货币的权数进行调整。虽规定每隔五年权数变动一次,但若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调整,通过市场自发地进行调整就会使欧洲货币体系爆发危机。1992年9月中旬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生的一场自二战后最严重的货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当时德国经济实力因东西德统一而大大增强,尽管德国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用马克表示的份额不交,但由于马克对美元汇率升高,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相对份额也不断提高。因为欧洲货币单位是欧共体成员国商品劳务交往和资本流动的记帐单位,马克价值的变化或者说德国货币政策不仅能左右德国的宏观经济,而且对欧共体其它成员的宏观经济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英国和意大利经济则一直不景气,增长缓慢,失业增加,他们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业借款成本,让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增加产量,并刺激居民消费以振作经济。但当时德国在东西德统一后,财政上出现了巨额赤字,政府担心由此引发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于低通膨胀的德国人不满,爆发政治和社会问题。因此,通货膨胀率仅为3.5%的德国非但拒绝上次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贴现率升为8.75%。这样,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出现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的风潮,致使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这是92年欧洲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
对德国利率提高首先作出反应的是北欧的芬兰。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自动挂钩,德国提高利率后,芬兰人纷纷把芬兰马克换成德国马克,到九月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的汇率持续下跌。芬兰央行为维持比价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购买芬兰马克,但芬兰马克仍不泻不,芬兰央行的德国马克有限,在9月8日芬兰政府突然宣布芬兰马克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