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令简介 房产限购有时难免伤及无辜。但要在GDP和民生的夹缝中趋利避害,实属不易。 地方版楼市新政最近陆续出台。限购令标志着楼市新政进入了数量调节阶段。地产大腕纷纷惊呼,楼市的寒冬即将来到,房地产业对2009年的“保八”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现在则要“卸磨杀驴”了。原因很简单,任由房地产泡沫膨胀发酵,无异于饮鸩止渴。 短期内刺穿泡沫,则不免带来阵痛。引 被称为“最严厉楼市调控措施”的“限购令”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实行。9月29日国家有关部委出台“新国五条”,其后更多城市出台限购令,广州限购令也在10月15日正式公布。 限购令目前实施限购令的城市 目前实施限购令的城市有: 1 北京 2 深圳 3 厦门 4 上海 5 宁波 6福州 7杭州 8 南京 9 三亚 10天津 11 海口 12广州 13大连 14苏州 15温州 16兰州 17南昌 18昆明 19青岛 20济南 21成都 22郑州 23南宁 24太原 25.石家庄 26.长春 27.贵阳 28.长沙 29 武汉 30.西安 31:无锡 32:佛山 (截止至2011-3-4) 达到目的 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对市场干预最少、符合行业发展规律从而有利于长期稳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此,在加强住房保障之外,在中心城市应长期实施商品住宅限购,彻底遏制投机和过度投资,同时取消一些现有非市场化的调控措施,可以确保行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引 具体措施 中央政府可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指定的40个重点城市统一实施基本限购令:各城市本地户籍与持人才居住证家庭,最多限拥有两套住房;外地户籍和境外人士最多限拥有一套;两次购房时间需相隔两年以上;禁止公司购房。 基本限购令符合绝大多数家庭的居住、投资需求,与一些城市的购房入户政策也不冲突,且不会阻碍住房租赁、度假物业市场发展。 在人口大量流入、土地供应相对紧张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可附加实施外来人员一年等候期制度,即外地和境外居民,须提供至少一年的纳税或社保证明后才能购买。限购令简单易行,其实施主要依赖各城市房管部门的房地产产权登记和网络签约两个信息系统,不需全国联网。目前住建部正在推进40个重点城市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联网,这项工作非常有价值。系统建成后,将可有效支持开征多套房房产税,并可优化40个城市范围内的限购。 长期限购后,需求主力必然回归中间阶层,房价也会回归到收入可支撑的水平,地方政府可通过土地供应、公积金的松紧等政策灵活调整供求,其他手段可重归市场化: —取消商业银行的差别化信贷,并通过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低利率、低首付、提高贷款上限,支持中间阶层置业。现行的差别化信贷政策违背商业银行的逐利本能,必须靠银监会三令五申才可实施,而限购令可基本禁绝利用信贷资源炒房和过度投资的行为。央行、银监会可根据全国宏观调控需要规定按揭首付和利率的底限,由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按风险管理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户制宜地发放按揭。 —取消限价房,逐步取消经济适用房。中产阶层可购买性价比更好的新建或二手商品住宅;住房保障体系从“以售为主”转向“租售并举”,将来可转向“以租为主”直至最终取消经济适用房。 —原用于调整供应结构、抑制地价的90/70和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用地可以取消。国有土地出让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尽量减少易导致暗箱操作的综合评标。引 具体内容 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含部分家庭成员为本市户籍居民的家庭),限购两套住房;对于能够提供在本市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 在暂停在本市拥有2套以上(含2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以上(含1套)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在本市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在本市购房。对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执行。 实行情况 综述 4月15日,“国十条”出台后,各地将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逐渐出现“限购令”。2010年9月29日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时,针对第一条中有关“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的规定,当天就有多位业内人士断言,史上最严厉调控措施——“北京限购令”或将在全国推广。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引 北京 北京于2011年2月16日正式公布了关于贯彻“国八条”的通知,对于普通百姓最为关心的限购政策,文件要求,自发布之日起,对已经拥有一套住房的户籍居民家庭,对持有有效暂住证,在本市没有住房的购房人,且连续五年缴纳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的非本市户籍家庭,限购一套住房; 对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家庭,拥有一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家庭,以及无法提供本市暂住证、连续五年以上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本市向其售房; 住建部将会同多个部门完善信息共享和购房人资格审查,对提供虚假证明的购房人不予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并由购房人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在住房信贷政策方面,要求切实实施差别信贷政策,要求各金融机构和公积金管理中心对二套房购房者切实执行首付比例不低于六成,贷款利率1.1倍的政策,对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 深圳 深圳出台限购令 户籍居民限购两套住房 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两套 非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一套 时间认定以网签为准 9月30日,深圳紧急出台《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补充通知》,通知中对深圳户籍居民购房做出进一步限制,深圳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2套住房,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通知表示,在深圳暂时实行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政策。对于深圳市户籍居民家庭(含部分家庭成员为本市户籍居民的家庭),限购2套住房;对于能够提供在深圳市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暂停在深圳市拥有2套以上(含2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以上(含1套)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在深圳市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在本市购房。2010年10月5日,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又发布了特别提示,提醒市民在购房前,一定要认真核实自身是否符合9月30日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限购令”所规定的条件;对不符合规定条件者,房地产主管部门将不予以办理备案和登记过户,由此造成的法律责任由买卖双方自行承担。 厦门 厦门推出临时性限购措施 1户家庭只能新购1套房 厦门市国土房产等7个部门在国庆前夕联合下发意见,并决定采取临时性限购措施,即从2010年10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同一购房家庭只能在厦门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 上海 上海出台限购令 房产税与房价挂钩 在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上海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上海“楼市调控细则”终于出台。上海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官方网站公开的信息显示,意见共12条,内容主要包括限购令、房产税、信贷等8个方面。 《意见》明确,上海将在一定时期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暂定本市及外省市居民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住房(含二手存量住房)。违反规定购房的,房地产登记机构不予受理房地产登记。 而对“房产税”,《意见》明确“按照国家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的工作要求,将积极做好房产税改革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除此之外,有关“房产税”并无更细内容。 上海明确,各商业银行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停止发放住房贷款。对非本市居民在本市购买住房申请贷款的,应提供从申请之日起算的前2年内在本市累计缴纳1年以上的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或社会保险(城镇社会保险)缴纳证明。不能提供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住房贷款。上海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也作相应调整,停止对购买第三套住房及以上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 同时,为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上海规定,被动迁居民家庭获配的动迁安置房(配套商品房),允许上市交易期限,由取得房地产权证满5年调整为满3年。 此外,上海还明确,今后5年新增保障性住房100万套。将逐步放宽廉租住房准入标准。引 广州 坚决抑炒房 公积金三套房贷全停 继深圳厦门出台限购令后,有媒体传出消息: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州正积极研究贯彻意见,如果广州房价上涨快速增长,不排除出台限购房政策。引 广州当地媒体称,广州楼市调控细则将在近期出台,同样涉及限购等措施。 此前,国家有关部委分别出台进一步调控楼市的“新国五条”,其中暂停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提高首付款比例至30%及以上、限制购房套数及调整契税等条款,比今年4月出台的“新国十条”更为严厉引 10月15日上午,广州市国土房管局于正式公布广州“限购令”。在广州公布的二次楼市调控4大措施中,户籍家庭和常住非户籍家庭只能限购一套新房,二套房贷首付不低于5成,三套房及以上房贷全面停贷,住房公积金同步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黄文波说在发布会上说,根据我们广州市房地产近期运行的态势,以及国务院国家五部委房产宏观调控政策,为了巩固房地产调控的成果,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我们联合人民银行、省银监局以及地税实行了关于贯彻住建部等部位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将有关的意见向媒体公布,其中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坚决遏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坚决限制炒房 二是严格贯彻国家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三是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实行房地产调控。 四是扩大住房保障力度。 另外,此前外界盛传的公积金第三套及以上房贷全面暂停也成为定论。引 长沙 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 各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精神,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暂执行以下购房管理措施:对在本市市区(市辖五区,下同)已拥有1套住房的家庭(环长株潭户籍家庭),限购1套90平方米(含)以下新建商品住房;对在本市市区无住房并能够提供本市居住证的外地家庭,在主城区限购1套90平方米(含)以下新建商品住房;对在本市市区,已拥有2套(含)以上住房的家庭、拥有1套(含)以上住房的外地家庭、不能提供本市居住证的外地家庭,暂停在本市主城区购买90平方米(含)以下新建商品住房。 二、境外机构和个人在本市购房的,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管理的通知》(建房{2010}186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限购期间,按本通知第一条规定可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已有住房以房屋买卖合同网上签约时间为准。 四、对购买90平方米(含)以下新建商品住房的购房人,应在申请房地产预告登记时,如实填写《购房人家庭成员住房情况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非同一家庭的2人以上共同购买90平方米(含)以下新建商品住房的,应分别填写《申报表》。购房人应对《申报表》信息的真实性负责,提供虚假证明或虚假信息的,应承担相关责任。 五、限购期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应当在营业场所醒目位置,张贴限购政策,履行告知义务,督促购房人如实填写《申报表》,核对购房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户籍、婚姻等证明材料(对外地家庭购房的、还应核对本市居住证),在《申报表》签署意见并盖章。 六、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执(从)业员,不执行本通知规定的,暂停网上签约,其违规行为记入信用档案,并由当事人承担相关责任。 七、限购期间,国家、省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八、具体执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负责解释。 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一一年三月四日引 成都 在2011年1月国务院确定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后,成都市也出台了相应政策落实“国八条”。2月15日,成都市房管、发改、财政、国土、地税、金融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做好房地产调控工作要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都中心城区将暂时实行住房限购政策。 限购一: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主城区已拥有1套住房的,可以再购买第2套住房,暂停购买第3套住房。 限购二:外地户籍居民家庭在本市主城区无住房的,可凭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在主城区购买1套住房,暂停购买第2套住房。 限购三:不能提供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外地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主城区购房。 成都市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高新区为中心主城区,新购商品住房时间以商品房买卖合同网上备案时间为准,新购二手住房时间以交易过户受理时间为准。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是指全部或部分成员为本市户籍居民的家庭,包括夫妻双方及未满18周岁子女。居民家庭拥有住房套数,以新购住房时本市房地产登记信息系统商品住房买卖合同备案数量和权属登记系统记载住房数量为准。 郑州 商品房限购令引起争议 市民质疑“太温柔” 郑州1月7日电 (汤荔)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日前发布消息,郑州市从6日开始正式推行商品住房限购令,即在本市建成区内对人口过密区域和其他区域实施差异化的限购政策。然而,今日笔者在街头就此随机访问时,却发现不少市民感觉此举意义不大,限购措施“太温柔”。 据郑州市住房限购令规定,凡无法提供在本市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人口过密区域购房,只能在其他区域新购1套商品住房;能提供在本市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人口过密区域或其他区域暂定只能新购1套商品住房;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人口过密区域暂定只能新购1套商品住房。 其中人口过密区域暂定为农业路以南、桐柏路以东、航海路以北、未来路以西区域,未来路与农业路未交界处以中州大道为界。 对于新政中人口过密区域的划定,不少市民提出质疑,认为划定的范围太小。市民张胜(音)表示,郑州作为第一人口大省的省会,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在中部六省中率先跨入三环时代。而郑州目前是向东、北方向发展,而限购的最北区域却是农业路以南,这种划定方法太温柔。 据了解,郑州市内目前房价的最高点在农业路以北到北环之间,尤其是农业路到东风路之间,12月份开盘的恒大名都均价已突破万元,而郑州最近出现的地王也出现在农业路以北,都不在划定的限购区域内。市民徐明伟(音)更是表示,人口密集区域内,交通太堵,自己根本就没有在限购区域买房的打算,而近年来,大部分的新建楼盘都在划定的区域外,如今限购令的出台只怕会助推限购区域以外的房价。 对于市民的质疑,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限购区域内,将来会进行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会有很多楼盘推出。引 昆明 昆明出台限购令 一个家庭限购1套新房 1月18日下午,昆明市政府联合云南省住建厅、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银监局下发《关于在昆明市执行商品住房限购政策的通告》,昆明成为全国第21个、西南第1个出台限购令的城市。暂定昆明市户籍居民和能够提供在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只能在昆明市主城四区及呈贡县行政区域范围内新购一套商品住房。 在通报会上,昆明市副市长陈勇说:“昆明市政府有信心、有决心做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工作!” 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都在限购范围 通告要求,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昆明市户籍居民和非本市户籍居民的同一购房家庭(包括购房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在昆明市主城四区及呈贡县行政区域范围内(含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度假区)只能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商品住房包括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商品住房(含达到上市条件的经济适用住房)。对于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商品住房,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执行。 继续停发第三套及以上房贷 通告提到,昆明各商业银行继续停止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保缴纳证明的非昆明户籍住户,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而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家庭,其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20%;购买首套住房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家庭,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30%;购买二套房的家庭,公积金贷款首付不得低于50%,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公积金贷款。 今年至少建15000套保障房 “十二五”期间,昆明市将新建保障性住房17.5万套,其中2011年全市计划投资建设的15000套保障性住房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在此基础上,年内全市还将进一步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房源筹集力度,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保障性住房。“而且15000套只是一个最低限度,最终建成保障性住房的套数将明显大于预期!”陈勇说。 西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文件和2011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逐步解决我市城镇居民住房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经市政府第14届139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切实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责任 (一)各区、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承担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严格执行国发[2010]10号、国办发[2011]1号文件相关要求。 (二)积极采取措施,稳定房价。一季度末,市政府将公布本市2011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 二、全面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 (三)各区、县和部门要按照市政府《2011年度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切实落实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和税费优惠等政策,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新建、改建、购买、长期租赁等方式,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逐步扩大住房保障制度覆盖面,积极引导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确保在新出让或划拨土地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普通商品房项目和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廉租住房的配建比例分别不低于15%、5%和30%,全面完成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8.6万套(户)目标任务。 (四)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公共租赁住房投资建设,鼓励机构投资者投资经营公共租赁住房,引导产业园区和大中型企业等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完善融资机制,合理确定租金水平,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健全准入退出机制,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三、调整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 (五)税务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税收征管,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按其销售收入全额征收个人住房营业税,严格执行个人转让房地产所得税征收政策,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六)实行差别化土地增值税预征率,加强对土地增值税征管情况的监督和检查,重点对定价明显超过周边房价水平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和稽查。 (七)房管部门在办理存量房交易登记时,应要求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对交易房屋进行价格评估,坚决堵塞“阴阳合同”漏洞。 (八)认真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对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落实国家税费减免政策。 四、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九)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居民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商业银行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 五、严格住房用地供应管理 (十)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级各部门要切实落实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的要求。在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要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用地,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未落实的区县、开发区和部门,必须停止供应其他住房建设用地。 (十一)保证土地供应总量,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方式。大力推广“限房价、竞地价”方式供应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用地。2011年的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原则上不得低于前2年年均实际供应量,要积极增加限价商品住房用地计划供应量。 (十二)加强对企业土地市场准入资格和资金来源的审查。参加土地竞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说明资金来源并提供相应证明。对已供房地产用地,超过两年没有取得施工许可证进行开工建设的,必须及时收回土地使用权,并处以闲置一年以上罚款。要依法查处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对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达不到25%以上的(不含土地价款),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让土地及合同约定的土地开发项目。 六、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十三)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已拥有1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包括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下同)、能够提供在本市一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年以上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本市辖区内向其售房。 (十四)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购房人购房资格核查机制,加强对购房人资格的审查,确保限购政策落实到位。对不符合资格的购房人,不予办理商品房网签、备案和二手房过户手续;对未严格核实购房人资格,违规售房或代理售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地产经纪机构,要严肃查处。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保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房管部门做好购房资格审查工作。 七、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 (十五)进一步加强对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对于出现新建住房价格过快上涨、住房保障年度目标任务未完成、租售管理和后期使用监管不力、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不到位、房地产相关税收监管不力、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不到位、房地产相关税收征管不力、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等问题的,市政府将约谈、问责相关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级部门负责人。 八、坚持强化正确舆论导向 (十六)新闻媒体要积极引导居民从国情出发理性消费,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大力宣传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深入正确解读政策措施,防止虚假信息或不负责任的猜测、评论误导消费预期。对制造、散步虚假消息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2011.2.25) 带来影响 现象 12日下午,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住建部等部委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明确规定,南京暂时限制购买第三套住房;同时取消自住改善型购房补贴;申领预售许可证必须申报价格,申报价格3个月内不得调高。 这是继京沪杭等城市出台住房限购令后,又有一线城市出台限购令。 至此,据各地发布的房产调控政策汇总,已经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宁波、福州、厦门八城市出台住宅限购令。与京沪杭等每户家庭只能购买一套房相比,南京、深圳政策稍显“温和”,即每家至多可以购买两套房。 影响 10月多地楼市迅速降温 在此轮调控中,各地的“限购令”被认为是体现了政府调控房价的决心。 调控政策在楼市成交量上有所体现。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统计信息显示,10月第一周(10月3日至9日),全市新建商品房(不包括经适房和限价房)网签总量为1383套,环比上周的3867套,下跌了64%。全市二手住宅网签总量为1594套,环比上周的4591套,跌幅超过了65%。 虽然深圳楼市在国庆期间仍创下日均363套巨额成交量,不过在长假过后,深圳新房成交量骤降。10月8日到10日的日成交套数分别为118套、53套和80套。 据有关数据显示,9月份30个大中城市中,有超过2/3城市的楼市成交量环比上涨,其中,北京、南京和深圳等重点城市成交面积环比涨幅都在50%左右。而到了10月上旬,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 观点 限购令争议 “急剧降温”PK“应景之策” 对于各地出台的限购令,一些专家及业内人士对其效果存在争议。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从调控手段分析,限购属于行政命令,在投资投机者大量购房的现实条件下,暂停购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预言,未来半年上海等城市的房价将会趋于稳定,部分城市楼市甚至“急剧降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原主任易宪容昨日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信贷和税收政策才是关键,现在的信贷政策80%还没有落实好”,如果把现有的信贷政策落实好,已经足够,无需再出更多政策。对于限购令,他认为,这些措施只不过是地方政府出于对中央究责的担忧而出的应景之策,是否有效还有待观察。 财经评论员叶檀在媒体上撰文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认为,各城市出台的限购令没有区分已经持有的物业套数。不管是尚未购房的居民,还是拥有七八套住房的居民,一律可以再购一套新商品房,与其说这是对房地产投资的抑制,不如说是对投资者的鼓励。引 相关评论 北京买房“限购令”有望全国效仿,对此,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杨禹作如下点评: 杨禹:北京在全国相对比较早的拿出了买房的“限购令”,最新的消息是上海也出台了这样的限购令,我相信各个城市根据自己的房地产的实际状况,应该会逐渐出现这样的限购令。 在过去房几个月地产调控的进程当中,不同的地方政府在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方面的力度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限购令放到桌面上比较谁更严格一些,因为各个城市的实际状况并不完全相同。我们要对比的是不同的地方在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当中的决心,根据其实际情况相比,到底有多大,有多坚决,再有一个有多稳定和持久。所以对于这样的地方政府出台的“限购令”,我们更多要去研究它背后与当地房地产市场现状相关联的那些东西。 引 珠海律师林叔权致信温总理求废止限购令 称违反物权法 前日,林叔权把斟酌再三的一封信发了出去,这封信的收信人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这位向来以“不务正业”著称的珠海律师,再次将精力投入到与他具体工作关联不大的事务中。信中,他引经据典,表明目下在全国多个地方正在实行的楼市“限购令”,违反了《物权法》,故吁请停止执行。 限购令“政策效力注定不会持久” 林叔权不否认“限购令”等多种房地产调控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限制炒房和投机性购房的作用,并能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但他认为,包括限购令在内房地产调控措施,仅仅是一种“政策”,不是“行政法规”,更不是“法律”。 “就因为是政策,所以一些部门或一些人,更容易寻求相应的对策,来化解政策的影响力和限制力。”林举例说,不管各地出台的“限购令”如何规定,只要买房人是一次性付款,只要是不找银行贷款,或者干脆暂时不去办理产权手续,就可以不受限制。而对许多“炒”房者而言,只签房屋买卖合同不办证更方便炒房,因为“炒”出时只需到开发商处更名即可,还能节省过户税费,如是,限购令的政策效力注定不会持久。 限购令“明显违反物权登记制度” 林始终认为,既然是依法治国,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时,理应“依法”。但楼市“限购令”本身所存在的违法性问题,出台伊始就已经开始产生一些负面的问题。比如,有的城市由于购房人超出当地规定的家庭限购套数,新购住房无法办理房地产买卖合同备案或房地产登记,以至于引起了一些经济和法律纠纷,给购房人带来了重大风险。 事实也的确如此。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10月15日专门发出《关于违反限购住房套数规定买卖住房的风险提示》,试图化解“限购令”所带来的问题。然而,《物权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这条规定的意思是,不动产的“登记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要由法律、行政法规作出规定,不能由“政策”规定。据此,林叔权确认,一些地方的限购令作出的“对违反规定购房的,不予办理房地产登记”明显违反《物权法》的物权登记制度。 与此同时,林专门提醒,《物权法》第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这条规定的意思是,不办房地产权证并不影响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这也就意味着即便违反了“限购令”,但却遵从了“物权法”,一样可以绕过“限购令”,达到房产投机的目的。 坚信自己的主张会被采纳 其实,这封信林叔权已经酝酿已久,之所以才发出,乃是他认为“时机适当”。因为近来媒体和学界围绕楼市“限购令”的质疑声逐渐增多,已经形成了一个可以公开讨论的良性氛围。林叔权称,之所以想到给温总理写信,是从任志强上书国务院一事中受到启发。他坚信会得到总理的回复,并相信自己的主张会被采纳。
核心提示:如果说食品行业的缺德是损害人们身体健康的话,教育行业的缺德就是损害人们的人格和灵魂健康。如果说身体的损害还有医院可以治疗的话,灵魂健康的损害就无药可救了! 在各行各业中,有的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的关系到精神面貌,可见都是至关重要的。网友总结出目前国内“缺德”的几个行业,看是否靠谱? 10、 烟草行业 该行业是为数不多的以损害人民身体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行业,除了能交大量的税收以及解决一些就业问题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当然了,抽烟是可以缓解压力,愉悦精神,但后果过于恶劣,人要是得了绝症死了还谈什么愉悦精神? 和别的缺德行业有所不同的是,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上并不存在什么很严重的道德缺失(除了一些贪污腐化的问题),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而已,特此正名。 9、 保健品行业 从国外买来激素,运回来一兑水,然后花重金做恶俗广告,再把价格翻几十倍往二三级城市和农村一卖。这就是中国保健品的典型做法。这在保健品行业算比较文明的了,因为至少还没有放什么有毒的东西,吃了最多也就是亢奋一下,早熟一点! 保健品行业的口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要你有胆有钱,就能把一个垃圾产品做大做强!然后美其名曰:我们的东西又吃不死人!最多没用呗!全方位的广告轰炸,怎么恶俗怎么来,把市场空间全部填满,小企业根本没有发展空间,哪怕有很好的产品。那个鸿毛帖子上提到的“醒元本草”也许就是个好例子。如果能有效防治疲劳驾驶,能拯救多少条生命啊,现在却只能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销售,这也说明小企业做大做强是非常苦困难的。 8、 股票投资行业 经过这次的金融风暴,该行业“孔雀的屁股”终于露了出来。因为是最直接与钱打交道的行业,所以也是最典型的唯利是图的行业。此行业上上下下充斥着金钱至上的理念,缺德这个词用在这里并不合适,因为他们从来不谈这个问题。事实早已证明,该行业的造富神话大都建立在别人(也包括广大中小股民)的痛苦之上。 “老鼠仓”的横行程度远超我们想象,被抓那是倒霉。股票价值投资的理念很难建立起来,“炒”股票是通行的理念。 该行业的光鲜外衣和优厚收入吸引了无数最顶尖的人材趋之若鹜,但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被金钱同化,自甘堕落!你看那些股评家们,还有投行的银行家们,哪个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可是学历越高,欺骗性越强,后果越恶劣。由于钱来的太快,自身的人格和道德水平又太低,该行业从业人员的生活作风腐化之极,整天醉生梦死,轻如鸿毛! 7、 房地产行业 在鸿毛帖中将房奴列入了鸿毛一族的行列。那么我要说,逼着所有人当鸿毛的人和行业必然就是鸿毛,而且是更轻的鸿毛!该行业和烟草行业正好相反,行业本身并没有什么缺德之说,主要是从业人员的道德缺失非常厉害。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从上到下素质之差,档次之低,有目共睹!本来寄希望于房地产行业调整后该行业能够好好自省和提升一下,但市场稍微回暖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涨价的,偷工减料的,假卖房的,售楼小姐们的白眼……都和从前一样。 总是听说“房地产对拉动内需很重要”,但现在大家都已经明白了高房价的消费会长时间严重影响其他消费能力,特别是在中国,往往影响几代人几个家庭的消费能力。 6、 娱乐行业 该行业很多从业人员的特征都是“男盗女娼”,“五毒俱全”。在这个圈子“道德”这个词是被当作笑话来讲的。“虚荣”、“堕落”、“集邮”、“不择手段”成了这个行业的代名词,“满嘴谎言”是他们的基本行为准则,吸毒则是他们放松玩High的常用手段。在这个“潜规则”盛行的行业里,无数的年轻男女 “惨遭蹂躏”。基于其行业特性,容易成为社会大众兴趣所在,特别是青少年的关注,为广大青少年树立了极坏的榜样!这些年来,娱乐圈的光环吸引了众多家庭花费无数心血培养孩子,希望成为明星,最后却成为“三陪”或“小二小三”,可悲可叹!这个圈子像一个铺满鲜花的大火坑,无数人被鲜花吸引跳了下去,被烧的骨头都不剩。 5、 食品行业 我曾经因为个人崇拜坚持喝某个牌子的牛奶长达数年,不知喝了多少三聚氰胺进肚子!事件刚发生时我非常难过,坚持认为这些企业的上层老总们也是不知情的受害者,后来才知道他们这个圈子里连傻瓜都知道三聚氰胺。 这只是食品行业缺德的一个缩影,只要监管不到的地方立刻就会有人捣鬼,我们天天吃进去多少毒素根本无法计算!像蔬菜瓜果之类的食品全面监管起来非常困难。仅举一个亲眼看到的例子:我有一次去农村玩,看到一片种大葱的田地,一老农正往田里倒一种稀释过的剧毒农药(类似敌敌畏),我问他干什么呢?他说这样能让大葱长的粗大好看,一亩地要倒好几瓶。我问老农这大葱有农药残留对身体不好吧?老农倒是“朴实”,指着不远处的一小块地说,没事,我们自己只吃那边种的东西,这边种的都是卖给城里人吃的。我呆呆地望着绿油油的田地,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癌症现在已经是常见病了。 4、制药行业 中国制药行业是世界一大奇观!一是新药多!二是药厂多!这两项均为世界之最!说我们的研发能力世界最强你相信吗?在国外只有博士以上的最顶尖人物才有可能进入药厂研发部,我们药厂的研发能力是相当缺乏的。药品的重要销售途径是靠广告和回扣收买医生。如此众多的新药,主要来源是以旧换新,还听说过拿国外专利作废的药到国内的。这种做法的前提是勾结药监局,那位被枪毙的药监局郑局长任内就批了数万个新药,其中最猖狂的时候一年就批了上万个。据后来知情人回忆,当时的盛况真是惊人:药品注册司聚满了送钱的人,只要送钱,新药三分钟可通过审批,以至于被国外同行当成上厕所聊天的笑料! 其实缺乏研发新药能力也就罢了,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好好研究开发一下也有可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像同仁堂,一直长盛不衰!民间有那么多的秘方偏方,如果药厂都能好好加以利用,我们祖宗留下了的宝贵中医遗产也有救了,中医也早就走上世界了!这样的话我们的药厂就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即得到了经济效益,又造福了社会,何乐而不为呢? 3、 医疗行业 中国医疗行业鱼龙混杂,道德败坏!从业人员从诈骗犯到强奸犯都有。各种骗子医院大行其道,医托盛行,并利用媒体大肆宣传欺骗患者。一个感冒黑你个几百块钱那算是仁慈了,见死不救都经常能见诸报端。乱收费乱开药收红包的现象已经是主要创收手段和普遍真理。我的一个朋友到东北某著名三甲医院开刀住院,一进去就被同房病友好心提醒,所有开销必须一条一条仔细比对,而且到时候一定要大闹特闹才有可能把钱要回来。我朋友一开始还怀疑,这可是三甲医院,不会明目张胆地耍流氓吧?后来才发现,病友的话真是金玉良言。几乎每一种花费上都被加上了各种莫名其妙的多余开销。我朋友后来一条一条地和他们闹,而且是带着人往大了闹。最后查到手术时的费用,因为是昏迷状态,实在不知道当时到底用了多少绷带、输了多少血,只能作罢。最后医院也被闹怕了,费用居然退了快一半! 2、 煤炭采矿行业(主要指私营) 这是一个很“黑”的行业,不光是指工作环境,还有生存环境。这里以山西煤老板为例说明一下。一些私营煤矿的构成如下:煤老板雇佣打手,除了事故死了人要立即埋掉。大部分煤老板在北京拥有多处豪宅,每天有专车把当天的现金收入送到北京然后藏匿或汇往国外,以确保煤矿银行帐号上基本没有“余粮”。这么做主要为了随时防止煤矿出事跑路,且不用赔钱。因为钱太多不知道如何花,五毒俱全是一定的,在车展上买豪车是一定的,在北京买房子也是一定的,且一次要买好多套。我曾经听说某个别墅区有个山西煤老板一次就买了8套1千多万的别墅,分给亲戚和马仔住,最后一套实在没人住了,就给了他们家的狗住。他们宁肯花1千多万买房给狗住,也不愿意多花一分钱添置一些安全设备,给矿工买保险!对这样的人,还谈什么道德?可以毫不开张地说:这些人挣的每一分钱都沾满了矿工的血汗!可就是这些人却是北京房地产开发商们的最爱。不知道这些开发商在数钱的时候会不会想想上面矿工的血汗?会不会想到把这些钱捐出来一部分给矿工买保险呢?真是不仁不义,轻于鸿毛! 1、 教育行业 把教育行业列在这里我感到很悲哀,很痛心!曾经的“灵魂工程师”,本来应该是最受人尊敬的行业,却堕落的如此之快,令人感叹! 教育的金钱化和产业化是最大的根源!因为钱,我们敬爱的老师们还有学校,以垂直落体的速度从天上直接掉到了地下,直奔地狱而去。研究证明,一个人灵魂的健康成长,只和自己的家庭和老师有主要关系。可是我们的老师们和学校都干了什么呢?幼儿园的老师会因为没有送礼而不给孩子小红花;小学的老师会因为没有送礼而当众羞辱孩子;中学为了升学率把所有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取消,培养出一个个“豆芽菜”和“考试机器”;大学为了增收疯狂扩招,培养出无数个“半成品”找不到工作还要“被就业”。像奥数这种摧残儿童灵魂、人格的丑陋东西,也因为金钱利益被大张旗鼓地释放出来,坑害了无数孩子。 如果说食品行业的缺德是损害人们身体健康的话,教育行业的缺德就是损害人们的人格和灵魂健康。如果说身体的损害还有医院可以治疗的话,灵魂健康的损害就无药可救了!之所以我把教育行业列在缺德第一位,因为它不仅能毁了青少年这一代人,还毁了中国的前途!国家的未来栋梁统统完蛋了,国家的前途还有什么指望呢?教育行业的道德缺失,毁灭家庭未来希望,动摇国家未来根基,是最缺德的行为!轻如鸿毛!望广大教师朋友们深思。 当然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师们,一直坚守自己的阵地,不为外部诱惑所动,着实值得尊敬!
利比亚局势大事记 2月16日,利比亚多个城市开始出现抗议活动,要求政府下台,抗议活动随后波及首都的黎波里。游行示威者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 2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970号决议,决定对利比亚实行武器禁运、冻结卡扎菲和相关人员的海外资产等。 3月1日,联合国大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决议,中止利比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国资格。这是联合国大会首次中止人权理事会某一成员国的资格。 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 3月18日,利比亚外长穆萨·库萨宣布,利比亚接受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立即停火并停止所有军事行动。 3月19日,旨在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利比亚的决议问题会议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与会各方敦促利比亚立刻停火,否则有关各方将动用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方式迫使决议得到落实。 美英法打击利比亚 利比亚冲突 3月19日,利比亚外交部长库萨宣布,利比亚接受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立即停火并停止所有军事行动。这一消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油(103.27,2.20,2.18%)市场的担忧情绪,国际油价小幅下跌,美股盘中更一度出现强势反弹。 法国随后在巴黎召开落实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利比亚决议的国际会议,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会后表示,若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未能履行决议立即停火,有关各方将通过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方式迫使决议得到落实。美英舰队以及法国战机19日开始向利比亚发动军事打击。法国外交部发言人朱佩表示,在未来几天,法国将继续保持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直到利比亚政府接受联合国解决方案。据利比亚电视台昨日报道,已有约48人在空袭中死亡,另有150人受伤。 美国总统奥巴马19日宣布,他已授权美军对利比亚采取“有限军事行动”而且“行动已经开始”。白宫援引奥巴马的话说,在行动前段,美国将发挥其“独特的能力”,但他没有具体说明。五角大楼官员说,美军自地中海向利比亚20多处防空设施发射了110多枚巡航导弹。 在利比亚遭到西方国家军事打击后,利比亚外交部19日晚些时候发表声明说,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第1973号决议已经失效。 声明说,在法国率先违反该决议(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后,利比亚有权动用所有空中力量保卫国家。声明同时要求立即召开安理会紧急会议讨论利比亚局势。 市场反应 油价上涨压力剧增 美英法“多国联军”开始对利比亚发动军事打击,市场人士担心此举将使利比亚原油出口全面停滞,并再次推高油价。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总裁加尼姆表示,随着外国企业纷纷从该国撤离员工,目前利比亚每日原油产量已经跌至40万桶水平以下,如果照此趋势下去,利比亚将最终陷入石油停产的窘境。 自从利比亚动荡爆发以来,国际油价一直在高位徘徊。联邦投资者公司机构投资组合经理克里亚图拉表示,投资者应该为利比亚局势的任何变化做好准备,尽管利比亚的原油出口量已大不如前,但中东和北非局势持续动荡,油价面临很大的上涨压力,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将大幅震荡。 有基金经理预计,在中东和北非局势持续动荡的背景下,国际油价将在年底前涨至每桶150美元水平。高盛则预计,在利比亚局势和日本核危机的共同影响下,未来3个月,金价(1428.00,11.90,0.84%)可能会上升至每盎司1480美元。 全球市场临大考 反映投资者避险意愿的美国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市场波动率指数上周暴涨22%。除了大宗商品市场,股市也将遭受打击。纽约Paradigm公司基金经理维欧斯特表示,让人担忧的事情还是如期而至,如果利比亚局势短期内不能稳定下来,全球股市震荡将十分剧烈。 日本地震曾给国际油价浇了一盆“凉水”,但利比亚局势无疑会在短期内影响到该国的原油产能,给全球原油短期供给能力带来压力,并给全球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表示,高油价将威胁全球经济复苏。 美国经济预测机构环球透视预计,今年全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涨幅将由去年的2.8%上升至3.3%,油价过快上涨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面临严峻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今年新兴市场国家CPI指数涨幅将达到5.8%,其中印度的涨幅将高达7.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表示,高油价将影响IMF对全球经济前景的预期。 中国投资损失 巨投188亿美元 利比亚动荡 中国企业损失逐渐显露 自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后,以美国欧洲牵头的军事行动已经在利比亚展开了五天。利比亚自2月发生反对领导人卡扎菲的抗议示威,各国纷纷撤出人员后,经济活动陷入停顿,世界石油价格因此大幅上涨。 英国外相黑格周二(3月22日)在伦敦的一个非洲事务研讨会上表示,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仍在初期阶段,很难给出时间表。 中国在利比亚有大量的项目,利比亚局势的持续动荡使多家中国企业面临项目搁浅。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3月7日在人大会议期间表示,中国官方虽然在利比亚没有投资,但75个中国企业在利比亚有50个工程承包项目,涉及金额188亿美元。 陈德铭还说:“没有投资不等于没有风险,因为我们的设备在那儿,预付的资金、一些保证金也在那儿,所以我们对财产和资金的保全有责任。”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姚坚周二承认,利比亚政局的动荡确实对中资企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据中国媒体报道,共有13家中国央企在利比亚的项目全部暂停,仅中国中冶、中国建筑等四家大型央企上市公司公布的停工合同金额就超过410亿元。 根据军事行动开始前的统计,中国共有27个企业在利比亚的工地、营地遭遇抢劫和袭击,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人民币。 随着事态的恶化,中资项目在利比亚的损失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自利比亚局势动荡以来,中共政府大规模撤出人员,共有3万5千多人已经撤出。
在市场评估近期日本地震及海啸的影响时,我们试图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尽管这场灾难可谓史无前例,但对以往灾害的研究或许有助于人们了解此类事件宏观及市场影响的概率分布及其相应轨迹。 自然灾害通常会导致平均GDP增长在同期的大幅下降,以及在随后季度中的快速反弹。即便是极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全球范围而非地区性),从数字上看其经济影响也会很快消失,部分原因是在大多数(但不是所有)情况下,政府开支的推动作用抵消了其他领域经济活动的减少。而自然灾害对资产市场的影响通常比对经济的影响更为有限。 尽管如此,日本东部地震和海啸的影响力可能更为巨大。以全球GDP衡量,它可能成为经济损失最大的灾害之一;目前的核危机可能以其他方式扩大其影响;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可能持续更长的时间;供应链趋紧或许也是个问题。尽管我们正在重估对日本的预测,但我们并不计划对全球预测作出重大调整。 对全球市场而言,更广泛的宏观背景十分重要,而且目前尚基本乐观。中东危机仍是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但数据可能会证实全球经济周期性的强劲表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有所缓和,更有迹象显示新兴市场最为严厉的紧缩阶段可能已经过去。 注册登陆下载附件:高华证券:全球经济周评:日本地震的经济影响
保障房简介 世界各国将住房大多分为公屋或私屋。公屋——公共住房是由政府买单的保障性住房。包括无偿提供土地和建设性费用,也包括无偿提供土地补贴费用等方式,包括人头补贴或砖头补贴,补贴中包括减免税费或贴息,当然也包括直接的财政转移支付。政府提供的是居住权利的保障。 而私屋则为商品房。是私人拥有不享受政府买单优惠的自建或市场化的商品房。是私人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成本与建筑成本的财产权利。 住房的保障性恰恰不是要取消市场经济中的商品房。反之正是为了完善市场经济,挽救市场危机,刺激经济发展,弥补市场住房商品性缺陷的有力支持。这也恰恰是恩格斯与凯恩斯和类似经济学家的政府在住房问题上参与干预的理由和原因。 中国实行的是土地有偿出让制度。一条划分保障与非保障性住房的分水岭就是土地的使用性质是出让还是划拨。出让土地中的商品房不管有什么样的差别与限制都是私有财产的部分。是个财产权利与实体财产的结合,是一种财富的概念。中国物权法中所保护的这种用益物权,就是对私人或法人财产权的一种保护。 只有划拨土地上的住房是土地的财产权利归国家所有。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者只拥有房屋的实体财产,但并不拥有土地的财产权利。而土地非出让的划拨则是政府的买单部分或财产收入的转移部分。这就是住房保障性质的最基本特征。 许多人错误的理解70%的新建商品房限制在90平方米以下的房型是一种保障性住房。也有人错误的理解:“双限”商品房是一种保障性住房。这都是从根本上忽略了政府已从商品房的土地出让中获取了应得的或最大的利益。政府不但没有承担买单的责任,反而要求市场去提供社会保障,岂不是荒谬吗? “住房权”的保护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人权范畴的政府责任,目前中国的宪法中并没有将“住房权”列入人权的部分,而这恰恰是政府应承担保障的责任。在联合国的《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文件中都有明确的约定,尤其是《第四号一般性意见:适足住房权》也对此做了明确的解释。 另一类“住房权”则与人权的保护非直接关联(财产权是人权的一部分,但并非直接部分)。而主要针对于财产权、用益物权的保护,两者之间既有关联但又分为两个不同意义的部分。 保障性住房权是国家对人权的保护。就像中国有城市对流浪者救济的制度一样,是人权的保护,也包括提供政府买单的免费食宿。但财产权则是非政府买单的另一类法律保护。由政府买单所提供的居住权利,并不直接或与完整的财产权相关。 社会保障性住房,政府当然可以用市场化的方式建设,但并不等于凡是市场化的住房都成了社会保障性住房。尤其凡是交纳了土地出让金的商品房都不能列入保障性住房的范畴,更不能认为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目的是削弱市场经济中的商品房。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自认为增加政府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是为了平抑市场中的房价,这就更错误了。政府买单的保障性住房是针对于买不起商品房和无能力自行解决住房问题(包括无能力租市场价的住房)的贫困家庭或中低收入家庭的人群。正因为自身无能力解决,才用政府买单的方式保障。而市场中的商品房则是针对于有能力自行解决住房问题的家庭与人群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收入、有严格限制差别的不同消费群体。 商品是针对于有购买能力的人群,而保障则是针对于无消费能力却又从人权的角度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责任的部分。 因此房价的高低与保障性住房的多少无关,也与保障性质无关。试图用市场化商品住宅来提供社会保障,不但在恩格斯的文章中,也在凯恩斯的文章中早就已有明确的说明了。这不但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错误的。也恰恰是政府不应和无能力限制市场中的价格变化时,才必须用保障性住房解决社会矛盾和保护人权的基础理论。 保障房2011 2011年,中央安排建设各类保障房1000万套,但反馈显示,各地政府对完成规划动力不足,完全落实难度大。引 2010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为580万套。新华社此前曾在报道中表示,580万套保障房的开工任务已全部完成。
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粮食生产发展很快。1950年至1984年,世界粮食总产量从6.3亿吨增至18亿吨,增长了180%还多。此期间,世界人口从25.1亿增至47.7亿,增长约90%。由于粮食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所以世界人均粮食呈增长趋势。然而,世界粮食生产地区不均。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1/4,生产粮食占世界1/2。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生产粮食占世界1/2,因此人均产粮少、消费少。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许多国家缺粮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又苦于粮食“过剩”卖不出去。 1970年发展中国家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约为5亿。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又苦于粮食“过剩”卖不出去。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每年需花费大量金钱保管粮食,甚至想法减少粮食生产。据联合国粮食农组织1992年6月2日的新闻公报透露:贫穷困扰着大约10亿人,而约占世界人口的10%的5亿多人营养不足,其中约5000万人面临饥饿。 粮食危机 由于土地沙漠化的不断扩大以及越来越多的灌溉井无水可用,中国“正在输掉”为依靠自身力量养活不断增加人口而进行的长期战斗。 中国西北部耕地的沙漠化以及华北平原地下含水层因打井量不断增加而下降,再加上农业灌溉用水逐渐被引到城市和工厂中,农业用地不断被用来建设高速公路和停车场等居民和工业设施。因此,中国粮食供应已经出现紧张状况,粮食和蔬菜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涨。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中国几乎肯定得把寻求粮食供应的目光转向国外,以避免粮价大涨。美国目前每年向国外出口约9000万吨粮食,但是中国的进口需求就达8000万吨,以满足其20%的总需求。 现在中国已经是美国的最大债权人,美国将会成为“中国的农夫”。中国依赖粮食进口,而且大多数要从美国进口的这种情形,不仅对中国来说是“最坏的梦魇”,对美国消费者来说也是“催生梦魇的因素”。 中国去年从美国进口了约2000万吨玉米和小麦,如果需求量这样大的中国冲进美国粮食市场,美国消费者会面临近“14亿中国人的竞争”。这种情况不仅会抬高以粮食为直接原料的食品价格,比如面包、面食和燕麦粥,而且还会迫使肉蛋奶等以大量粮食为饲料喂养而生产出的产品价格上涨。 新兴经济体需求、能源价格上涨、气候变化、粮食出口限制改变粮食供需关系,增加粮价不确定性 世界粮食价格是长期问题 粮食领域的新供求关系 粮食价格将可能继续攀升,至少会维持在高位。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今年1月份预测,今年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将会低于需求量约3000万~4000万 吨,约占全年总产量的1.5%~2%左右。另一方面,全球粮食库存在最近30年间不断下降,2007年已经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供需结构和库存水平共 同决定了2008年粮食价格走势。 在短期,也有很多因素促使2008年粮价甚至2009年粮价上涨。石油价格已经突破100美元,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就会使得粮食价格出现上涨。另外,异常气候的因素可能使粮食短缺问题雪上加霜,可能会使今年的粮食价格产生巨大震荡。 最后,从长期来看,目前的粮食价格上涨的趋势将会持续。根据IFPRI建立的模型,在10年之内谷物价格将至少上涨10%,可能达到20%。 生物能源挤占粮食种植资源 气候变化影响粮食供给 担忧粮食贸易壁垒 要保持一定的粮食库存 粮价上涨将影响穷国粮食安全 四大措施缓解粮食问题 首先,需要加强对农业的投资,特别是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投入,这种投入要选择那些见效尽量比较快的项目。在加大对农业和农业市场的投资力度的同时,要特别加大对耕地的投资。 其次,需要开放粮食市场,促进粮食贸易而不是对其加以限制,这样对粮食出口国和进口国都有好处。 第三,本国政府要利用社会保障体系和其他项目,对本国的贫困人口和家庭进行补贴,或采取其他手段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以保护对粮食价格上涨最脆弱的贫困人群。 第四,要将农业与粮食问题置于气候变化政策讨论的议题内,通盘考虑生物能源生产与粮食价格的关系。 中国粮价越来越与世界同步 中国粮食工作将把维护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切实保障粮油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 着力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保障粮油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同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继续完善和健全体制机制。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家 粮食购销政策,更好地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要把维护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作为今年粮食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下,通过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中国粮食市场保持基本稳定。与此同时,中国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 势更加复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任务仍然艰巨。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粮食质量卫生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 粮价上扬成因 关于粮价上涨的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导致产量下降、世界粮食市场供需出现变化以及农产品期货市场投机活动增加等。 国际市场油价高企和生物燃料产业兴起也是造成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油价上涨不仅推高了化肥和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而且导致运输等农业综合成本上升。正在兴起的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和土地资源的消耗正在加大。 世界粮食储备正在减少 “民以食为天”,粮价飙升涉及到千千万万人的利益。 从公众利益讲,粮价上涨将增加人们的生活成本,从而直接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油价高企的大背景下,粮价飙升还会增加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得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发展委员会13日在其春季会议结束前发表公报说,粮价大幅攀升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到冲击。世行行长佐利克警告说,粮价飙升有可能导致全球贫穷国家中1亿人口陷入更贫困的状态,也可能使一些国家在过去几年通过艰苦努力所取得的减贫成果出现转折。 更严峻的是,在粮价上涨的同时,世界粮食储备正在减少,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据粮农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本月9日在印度访问时说,一些非洲国家和海地因食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出现骚乱,“我们已真的面临一个紧急状态”。 积极应对克服难题 分析人士指出,国际粮价上扬已经影响到一些国家的粮食安全,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避免引发广泛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目前,许多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都提出了应对粮价上涨的计划,这些计划可以分为短期措施和长期战略两大类。从短期看,世行等国际机构都提出,应采取紧急措施,加大对低收入国家的援助力度,以减轻粮食短缺对贫困人口的威胁。 世行呼吁国际社会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增加5亿美元援助,以满足低收入国家人群的紧急需要。此外,世行还计划在2009财政年度将其对非洲的农业援助贷款从4亿美元增加到8亿美元。粮农组织指出,在一些低收入国家,50%到60%的居民收入被用于支付食品开支,粮价飙升对这些国家的危害尤其严重。粮农组织呼吁发达国家加大援助力度,帮助这些国家应对目前的局面。 此外,一些国家还提出暂缓生物燃料产业发展和减少粮食浪费等措施,以确保食品粮供应。 不同领域的解读 哲学 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和同一事物各要素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国际粮价持续在高位运行,导致国际粮食储备降低,导致贫困国家贫困人口吃饭问题日益严重,这正式普遍联系的体现。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弄清楚事物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参考,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抓住关键部分,是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把握好事物的因果关系。许多国家针对粮价走高问题采取应急措施,正使用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具有客观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又积极的促进作用。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管符合客观。许多国家针对粮价走高问题采取应急措施,正体现了这一点。 3. 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体现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各种矛盾的侧面都存在不一样的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在矛盾的特殊性的指导下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分析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把握好矛盾的主要发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要用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经济 在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紧急状态,我国应该怎么做? 1.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一切建设事业的物质基础。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将人民的权利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文明发展道路。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三大产业的合力发展,实现文明生产。坚持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新兴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3.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起着基础的作用,农业是人类衣食生存之源,农业中的粮食生产不仅关系着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走高产、高质的现代化农业道路。提高农村劳动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4. 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农业生产方面提高科技的贡献率,扩大粮食产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5. 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完善我国的宏观调控。利用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我国粮食市场,配合使用国家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发挥税收经济调节的杠杆作用,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保证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 7.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坚持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内生产力,弥补国内市场资源不足。 8. 改善生活方式,树立全体公民节约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政治 一.在国际粮价持续走高的过程中,国际组织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组织是发展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交往合作的纽带;是协调国际经济、政治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的主要力量;是争取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它们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在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紧急状态,我国应该怎么做?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履行国家职能。实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职能,我国国家政权要有效地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完善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所有国家发展有好合作关系。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支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国际多级化发展。 3.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4.继续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职能。 国际粮价与中国粮价的走势关联不大 2010年8月,海通证券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粮食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远超过国际公认17~18%的安全水平。国土资源部网站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中国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 依靠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粮食库存消费比和95%以上的自给率,中国的粮价走势与国际粮价的走势关联性并不大。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显示,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这三个月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15%,而根据大陆统计局公布数据,2011年1月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15.1%,同样的涨幅,中国花了12个月。 过去几年数据显示,国际粮价与中国国内的粮价走势也大有区别。2010年,国际麦价因俄罗斯等地灾害原因全年上涨近45%,但中国国内麦价仅上涨5.1%;2007年,全球麦价同样因减产而上涨88%,而中国仅上涨6%。 显然地,中国的粮食价格与国际粮价的走势不太相关,二者之间互相略有影响,但不存在决定性的关系。高粮食库存消费比和95%以上的自给率为中国粮食市场和世界粮食市场构建了“隔离墙”。 干旱是粮价炒作藉口 年初,“中国主要产粮区面临60年以来最严重大旱”,“中国缺水麦田已达640万公顷,超过三分之一”,这类新闻在中国的媒体上广泛宣传,将干旱导致的粮食减产预期看成是粮价上涨的主因,这是误导。 尽管今年中国的旱情持续时间较长、受旱区域主要集中在主产区,但是,据东方艾格粮食分析师马文峰的估计,如果按照当前的旱情,预计今年小麦产量比正常年份将会减产170万吨。如果遇到旱情持续到4月份的极端情况,冬小麦的减产幅度甚至会超过1,000万吨。即便这样,相对去年,减产幅度也仅1.83%。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专家李国祥认为,对于此次旱情造成的粮食减产,最多动用国库库存,甚至无需增加进口。 而中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如果按照这个数据计算,此次旱情根本对供求产生不了多大影响,也不会使国内粮食价格产生太剧烈的波动,最多只是有个炒作的空间。 事实上,官方媒体严重炒作旱情的结果给了国际炒家提升粮价的口实。2月8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下称FAO)发出警告称,作为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中国正面临严重干旱,而这可能给世界粮食市场造成影响。受此影响,美国小麦期货8日创下30个月来的新高。 国际炒家预期的是,没有人会忽视13亿人口大国的吃饭能力,但这番炒作毕竟与事实相差甚远。 货币泛滥是祸源 如果说国际上粮价的上涨来自于异常天气和天灾,那中国的粮价上涨则更多来自于货币滥发导致的流动性过剩。 2008 年至2010年,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引爆了中国的通货膨胀,使中共央行超发43万亿人民币的恶果浮出台面。货币的滥发导致流动性泛滥,所有物品及资源统统涨价,粮食并不例外。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12月,粮食价格同比上涨15.6%,CPI同比上涨4.6%,通货膨胀显而易见。 其实,通货膨胀导致的粮食的涨价早在2008年前就已现端倪。2006年,中国粮食产量超过49,000万吨,2007年粮食总产量冲高到50,150万吨,粮食产量的提高本应导致粮价的下跌,但与此相反,2006年和2007年的粮食价格却分别上涨了9%和40%。 尽管中国目前并不缺粮,粮食为民生最重要的资源,必然走在此轮通胀的最前列。粮食的涨价对高收入阶层影响不大,但对广大低收入城市居民而言,更像是一场人祸。将人祸转化为天灾,这并非没有“前科”。 非农人口增加 助升粮价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扩张与发展,导致非农人口迅速增加,加剧了粮食的需求,这是粮价上升的又一原因。 近几年,中国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地搬迁征地建楼如火似荼,农民“被上楼”事件屡见媒体。原本的农业人员失地之后,成为一个城镇居民,由种粮吃改成买粮吃,进一步推高了粮价。 可查资料显示,2010至2011年,重庆计划新增城镇居民300万人;十年后准备使城镇居民增加1,000万人。重庆如此,其他地方也可想而知。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必将增加更多的非农人口,大大增加的粮食购买需求,令粮价步步高。 食物消费结构改变 粮食需求大增 不可忽视地,近些年城乡居民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从而导致食物消费结构明显变化。从食用油到各种肉类、禽类,以及蛋奶和糕点等加工食品消费量不断增长,从而导致生产用的饲料原粮需求大幅增加。 2010 年12月资料显示,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饲料消费的增加及玉米深加工业的扩大,国内玉米消费量达到3,158.4亿斤,同比增加269.4亿斤,增幅 9.3%。大商所总经理刘兴强在第五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透露,2010年大豆的消费量为6,419万吨,约是1999年的3.5倍。 根据统计局的数字,1989至2009年,中国肉禽蛋奶产量由约3,200万吨增长到14,164万吨,增长了343%,年均增长速度是7.7%。 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粮食需求的变化,也是推升粮价的重要原因。 农民成本过高 推升粮价 从另一方面看,种地成本过高,农民收入过低也是粮价上涨的又一个原因。 在中国,目前农民收入相较于其他阶层收入来讲,相对较低。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表明,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比约为1.5:1,超过2的非常罕见,但中国城乡居民2010年收入比高达3.23:1。 粮食的涨价对高收入阶层影响不大,但对广大低收入城市居民而言,则是影响重大。(Getty Images) 在城乡收入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对许多农民来讲,在家种田一年的收入还赶不上外出打工三个月的收入。今年农民工打工的工资大幅度上涨,更加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加上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更令农民苦不堪言。以玉米生产为例,每亩玉米生产成本呈逐年增加趋势,从1995年~2007年,总成本上升了50.4%,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分别上升了34.1%和260.7%。生产成本构成中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分别上升了26.9%和43.6%。 为了保证成本及增收,农民们适当提高农产品及粮食价格也就成了必然。 耕地减少是炸弹 2011年2月24日,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了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18亿亩是中国耕地面积不可触碰的红线。 然而近年来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的加快,媒体也不断曝出农民土地被强占的案子。事实上,各地将耕地开发,将贫瘠地转换成耕地,私下占用耕地建厂房,别墅、开发新城、建大广场、高尔夫球场等并不鲜见,非法占地案件不时见诸报端。 《中国青年报》曾报导,从2003年至2008年,中国耕地面积年均下降0.7%。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报告也显示,最近五年来,中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年均下降0.65%。 中国究竟耕地是否已经突破18亿亩红线,我们不得而知。但耕地的减少必将是导致未来粮价上升的炸弹。 油价高涨推高粮价 由于石油价格影响种粮成本,油价与粮价有着极大的连动性。 中国的能源70%的消耗是要靠进口,而国际石油价格因中东乱局不断上涨创新高。3月11日,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4月交货价格已高达每桶115美元,接近两年半来的最高价。但这并不是高点,中东及北非地区反独裁的风潮越来越烈,局势并非迅速能够平复。世界石油主产区国家的动乱必然会影响到石油的供应链稳定,进而使石油价格走向更高。 石油价格的走高会带动化肥价格,运输成本的提高也会传导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粮食生产运输人力成本的提高必将导致价格的走高。 由石油价格带动的又一轮通胀已经箭在弦上,粮食价格必将不断上涨。
概述 公众在对房市走势和房价预期观望的同时,也对政府的调控行为和调控效果予以观望。2010年中国房地产政策引已由此前的支持转向抑制投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并且先後采取了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 房价调控 政策盘点 2010年中国房地产政策引已由此前的支持转向抑制投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并且先後采取了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不过,频频刷新的地王记录,以及仍在不断上涨的房价令政策执行效果和政府公信力屡遭诟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3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引同比上涨11.7%.1-3月,中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594亿元,同比增长35.1%;房屋新开工面积3.2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0.8%;商品房销售额7,977亿元,同比增长57.7%. 新国十条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建立考核问责机制; 3、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4、发挥税收政策对住房消费和房地产收益的调节作用; 5、增加居住用地有效供应; 6、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7、确保完成2010年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的工作任务; 8、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地和融资的监管; 9、加大交易秩序监管力度; 10、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政策发布 2010年4月18日,国务院发布通知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 4月17日,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提出十条举措,被称为房地产“新国十条”。 4月15日,国土资源部公布2010年住房供地计划,今年拟计划供应住房用地总量同比增长逾130%,其中中小套型商品房将占四成多,超过去年全国实际住房用地总量. 4月15日,国务院出台具体措施,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 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坚决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并将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的税收政策。并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另外,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 4月11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要求所有银行在6月底之前提交贷款情况的评估报告,并称房地产风险敞口大,要严控炒房行为.银监会表示,银行不应对投机投资购房贷款,如无法判断,则应大幅提高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北京部分银行已将二套房首付比例提升至60%. 4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点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支持普通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大力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 4月2日,财政部下发通知称,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共同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其中一人或多人已有购房记录的,该套房产的共同购买人均不适用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契税优惠政策. 3月23日,国资委要求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要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後要退出房地产业务,并在15个工作日内制订有序退出的方案。 3月22日,国土资源部会议提出,在今年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没有编制公布前,各地不得出让住房用地;将在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开展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完善试点;各地要明确并适当增加土地供应总量;房价上涨过快、过高的城市,要严控向大套型住房建设供地。 3月12日,国土资源部称,将于今年3月至7月在全国开展对房地产用地突出问题的专项检查,本次调查重点针对擅自改变房地产用地用途、违规供应土地建设别墅以及囤地炒地等问题。 3月18日,国资委表示,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正在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退出房地产业务。 3月12日,国土资源部称,将于3月至7月在全国开展对房地产用地突出问题的专项检查,本次调查重点针对擅自改变房地产用地用途、违规供应土地建设别墅以及囤地炒地等问题。 3月10日,国土资源部再次出台了19条土地调控新政,即《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开发商竞买保证金最少两成、1月内付清地价50%、囤地开发商将被冻结等19条内容. 3月9日,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其中,提出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办法,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2月20日,银监会正式发布《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打击炒房者和投机行为。 1月2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申报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申报住宅用地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占住宅用地的比例不得低于70%. 1月10日,国务院出台国十一条,严格二套房贷款管理,首付不得低于40%,加大房地产贷款窗口指导. 中国国务院称,对二套房不再区分改善型和非改善型,一概执行40%首付;明确要求央行及银监会要加大对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业务的监督管理和窗口指导;加强监控跨境投融资活动,防境外热钱冲击中国市场. 调控后招 房价调控攻坚战已经开打 一如此前的多次预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精神,反击房地产市场回暖炒作,打击房价重新上涨预期,在“国庆”长假到来之际,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监察部相继出台了进一步强化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措施,加码房地产调控。 在这组政策“组合拳”中,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面向全国范围,新政策“一刀切”地规定,贷款购买首套自住房商品房,不论面积大小,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的三套房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的管理,禁止用于购买住房。同时,新政策还要求,各地要立即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新国十条”的实施细则,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到全国…… 紧接着,深圳、厦门、上海等地相继出台“限购”政策。9月30日晚,深圳紧急出台《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补充通知》规定:对于深圳市户籍居民家庭(含部分家庭成员为本市户籍居民的家庭),限购2套住房;对于能够提供在深圳市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暂停在深圳市拥有2套以上(含2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以上(含1套)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在深圳市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在本市购房。 10月7日,上海市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严格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明确期限)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本市及外省市居民家庭(包括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只能在本市新购一套商品住房(含二手存量住房);按照国家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的工作要求,本市将积极做好房产税改革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 此前,北京已经出台了“限购”政策,暂定同一购房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据悉,南京可能也将出台配合二次调控的地方细则。还有舆论称,因新政策明确要求各地“立即”制定执行细则,已发细则的地区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将来有可能在全国同意推行“限购”政策。 如此看来,如不出意外,一场由中央政府发起、强化地方政府落实执行中央政策为重点的房价调控攻坚战,已经开打。 新政策及时“灭火”房价反弹苗头 诚然,因此前舆论炒作市场“回暖”、调控政策执行不到位、调控效果有限和通货膨胀加剧、负利率等因素的作用下,房价再次上涨的预期确实有所上升,部分人甚至开始对调控的信心产生了动摇,对调控的效果产生了质疑,放弃或准备观望。但应该看到的是,这些终究不是主流,不是市场大势。本文作者陈真诚认为,实际上,市场主流是绝大多数人在继续观望,投资投机者依然在远离市场,市场大势是在继续调整,调控政策已经开始显效并在储蓄发酵。 很明显,这次出台的调控政策,延续并强化了4月份出台的“新国十条”的政策内容,使此前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更易执行,堵住了此前一些政策因具有可选择性而出现的执行漏洞。诸多人认为政策变化最大的内容,将贷款购买首套自住房商品房的首付款比例一律调整到30%及以上,其实是回归至2008年救市前的正常政策,等于是撤消了此前的这个降低首付比例的救市政策而已。不难看出,这次出台的调控政策,其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已有的调控成果,并为深化房地产调控、促使房价合理回调加把推力,并不是所谓的“二次调控”。 只是,尽管如此,政府并不是启动“二次调控”,而是在继续深化一直在进行的调控,但也应该看到,在目前这个调控正处于爬坡阶段、市场局势微妙的关键时期,在9月29日及时出台新政策,其意义不可小视。 9月29日出台的新政策,说明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态度一如既往,此轮调控不曾间断、终止过,短时间内也不会间断、终止,传达出中央政府在短时期内不会松动房地产调控政策而将继续深化调控的信号,表明了中央政府捍卫政策公信力、反击近期房市回暖房价上涨炒作、强化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打击房价上涨预期的态度与决心,不但使得调控加速深化,还对市场此前的“回暖”炒作、房价反弹苗头进行了及时“灭火”。 新政策重创市场预期 不出所预料,9月29日新政策出台后,房价预期进而整个市场大势预期立即遭受进一步的空前重创。除部分城市外,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政策反应,传统的“金九银十”已注定风光不再。 在“十一”黄金周期间,除广州、深圳、南宁、昆明等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继续火爆外,全国市场均普遍“遇冷”。其中,北京、南京、哈尔滨、合肥等城市的市场表现最为典型,交易量明显下滑。如北京,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10月1日-7日期间,除经适房、限价房外,商品住宅累计成交986套、成交面积10.71万平米,环比前一周分别减少47.07%、50.62%。二手房成交量为282套,环比前一周的5544套下降超过9成。 事实说明,此前被一些人炒作的“回暖”,在9月29日新政策出台后就突然蒸发不见了,也说明所谓的“回暖”其实只是假“回暖”,否则,如果真是真“回暖”,又怎么会是如此“短命”?如此经不住调控政策的冲击?更何况,正如前面所说到的,新政策只是延续并强化了4月份出台的“新国十条”的政策内容,真正严厉的未出政策即开征房产税和加息这两只靴子并没有落地。本文作者陈真诚认为,一旦这两只靴子落地,房地产预期还将进一步遭受打击,房地产调整还将继续深化,调整的周期还可能继续拉长。 不过,也要看到的是,尽管“十一”长假期间绝大多数城市因新政策出台而成交量大幅下跌,但依然有部分城市的成交量持续走高。而且,与绝大多数城市房地产成交量大幅下降相比,房价下降的幅度并不明显。这说明,尽管房地产预期遭受了空前重创,市场重回观望,房价反弹的苗头被及时掐灭,但房价预期依然如此前般坚挺,调控政策并未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此轮房地产调控效果依然有限。 新政策依然是相对“保守疗法” 应该说,导致目前房价依然坚挺、市场陷入的调控僵局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因素: 一是,多年来,房地产调控均见成效、房价越调越涨的严酷事实,让市场各方对调控产生了经验性“抗体”。 二是,多年来,房地产调控无效而终,所出台的诸多政策执行不到位,尤其是政府在2008年的救市举措,让公众对政府的调控及调控的决心产生了质疑甚至不相信的心理反应。 三是,尽管不断出台各种调控政策,但并没有触及土地财政这个问题。 地方政府出于拉动经济增长、确保土地财政等目的,对调控政策执行不到位,乐于维持、保护甚至推高本地房价,不断推高并极力维持高地价。 高高在上或并未明显下降的地价,依然在支撑着房价上涨预期,也让舆论、开发商及消费者找到了维持高房价、看涨房价预期的理由。 四是,多年来,住房保障工作严重滞后,欠账太多。虽然中央政府在此轮调控中强调了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对整体市场来说一时难见成效。即便各地能完成计划,但离满足市场需要还将相差甚远。而且,这种情况短期内还难以解决。 五是,政府出于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大量投放货币和信贷,造成市场流动性持续过剩,同时经常化维持负利率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容忍乃至放任投资泡沫和通货膨胀。 日趋见甚的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负利率,不断推高房价预期和房地产投资预期,使得公众选择购买房地产等资产,以求保值增值,应对通货膨胀,强化了房地产的投资功能。 六是,总体来说,此轮房地产调控,政府既想调控房地产又想不伤害GDP增长,既想控制房价上涨又不想触及政府自身以及银行、开发商、已购房者等利益群体的利益,采用的带有投机性的“中庸思维”,采取的依然是相对“保守疗法”措施。 就连此次新政策,政府深化调控的主要措施,也只要是行政手段和强化了的信贷调控政策,完善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 此前讨论了多年的物业税事实上已经是无果而终,代之而起的房产税目前也依然只是高悬未着。对通货膨胀、负利率现状等继续“容忍”乃至“放任”,并没有采取加息等措施来旗帜鲜明地打击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膨胀。 因此说,虽然政府这次新政策相对强化了房地产调控,对公众的市场心态和房价预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公众还无法准确量化出政策可能对市场成交量以及房价所可能产生的效果。本文作者陈真诚认为,事实上,公众在对房市走势和房价预期观望的同时,也对政府的调控行为和调控效果予以观望。这样,如果政府不继续采取更强力的措施以深化调控,房价预期很可能继续坚挺,下调的幅度和速度将依然有限。 未来应通过有效的经济手段来深化调控 接下来,政府如果要采取更强力的措施以深化调控,切实让高高在上的房价降下来,除继续强化信贷调控政策和行政手段外,更应采取更有力的市场调控措施: 首先,强化税收调控手段,加大税收调控力度,加快出台、实施房产税实征方案。同时,要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如果采取一套免征、税率过低的方案,就可能导致有限的税金最终转嫁到租房者身上。否则,其结果将可能是,不但对持房者产生不了调控作用,未能达到所设想的通过增加持房成本而调控房地产的目的,相反却可能推高租金。 其次,在经历一段经济增长时期、经济总量基础增大后,政府应正视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正常化放缓的事实,不妨合理下调经济增长速度的目标。 应该说,时至如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现状较此前多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未必一定要设立确保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或10%甚至以上的目标。事实上,即便将增长速度下调至5%或6%,也将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可以预期,一旦政府合理下调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提高让老百姓切实受益在社会经济大盘中的份量,公众对房地产市场的心态、房价预期将会产生相当大的变化,有利于房价调控,其效果甚至会比出台任何一个专门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要强。 第三,政府应正视中国社会经济实际情况,正视社会保障确实不力、老百姓对养老着落的担忧的现实和老百姓储蓄的习惯,科学看待刺激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与容忍老百姓习惯性储蓄的关系,容忍老百姓保持一定的储蓄,并让老百姓能通过储蓄获取合理的利息回报。 第四,政府应合理压缩货币投放和信贷规模,适当、有效地收紧市场流动性,遏制投资过热,打击资产泡沫。近年来,政府采取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社会流动性过剩,民间资金充裕,客观上成为了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对房地产等市场的影响力会持续多年。 第五,及时采取加息措施,逐步使负利率转正,打击通货膨胀。 为刺激经济增长,确保经济增长速度,多年来政府客观上一直在实行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投资过热、经济泡沫和间歇性负利率的政策。 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对调节资金配置、资源配置、通胀或通缩、财富二次分配以及影响资产价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与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对照来看,从2月份开始,CPI已经连续7个月高于一年期定存利率2.25%,负利率已经持续了7个月。 目前,通货膨胀日趋严峻,银行利率持续为负,是两个无法回避的最现实问题。现实性的通货膨胀,持续而严重的负利率,客观上会扭曲公众的消费和投资心理以及实际行为决策,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拉升资产价值估值。 尽管目前房地产调控还在进行中,但如果政府继续维持低利息、负利率、高通胀,从确保财富保值或资产升值等角度而言,老百姓投资买房可能依然是有利可图的,这样就导致老百姓采取逆政府调控的投资行为,将诸多资金投入到购买房地产,以求实现财产保值增值,对抗通货膨胀。其结果将是,进一步推高本来已经很高了的房价、地价水平,对冲已经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利于房地产调控。因此说,将来政府如要继续深化房地产调控,就应及时加息,不能继续维持负利率。 据悉,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调控还留有更严厉的后招。在后备调控政策中,就包括了实征房产税和直接加息等经济措施……引 兰州典范 2011年3月25日,甘肃省兰州市公布了房价调控目标。据介绍,今年兰州市房价控制目标是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涨幅不超过9%。按照甘肃省已经出台的楼市调控政策,甘肃省其他市州确定的新建住房价格涨幅将低于9%。 在今年的楼市调控政策中,甘肃省首次提出在全省各市州实行商品房价格区域控制。今年甘肃省各市州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市州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3月25日前向社会公布。 同时,在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指导下,省会兰州市确定了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要求其他市州确定的新建住房价格涨幅不高于兰州市,因而甘肃省其他市州确定的新建住房价格涨幅将低于9%。引
"东亚骗夫" 针对中国企业在美国频频作假的蔑称. 美投资机构针对中国在美上市企业财务虚报问题频频发难,上海双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金生物”)首当其冲。8月31日,美国一家名为CitronResearch的机构发文《双金生物:门店在哪里?》,质疑该公司涉嫌销售业绩造假。当日,双金生物的网页突然更新,罗列出100多家门店的地址。9月1日夜,一份新的调查报告被发往许多基金经理的邮箱,调查报告指称这些突然出现的销售门店多数为子虚乌有,报告甚至配上了门店照片——有的并不销售生物制品,而是零食店。Citron再次质疑双金生物“门店在哪里?”而美国证监会(SEC)文件显示,双金生物在2006年以前即进入美国柜台交易行情公告榜(OTCBB),2009年10月超额配发69万股股票,估值约7490万美元。今年8月23日成功转板纳斯达克。 这场罕见的闪电战顿时引起了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质疑,继而引发越来越多针对中国概念股的指控。在诸多线索中追根溯源,中国概念股背后的操控者——以徐杰为首的“贩壳圈”浮出了水面。 低调“壳主”徐杰 徐杰,46岁,在美国化名“KitTsui博士”,10年前曾是深圳无绳电话巨头“万德莱”的掌门人。万德莱曾被深圳市政府钦点为“创业板拟上市”企业,一度因资本运作迅猛闻名一时。2003年,万德莱因高达6亿元的负债案发人去楼空。此后,徐杰潜往美国,低调运筹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成为反向并购(RTO)上市的推手。而现在中国上市公司面临的这场信任危机,无不指向像他这样的“壳主”。 “这些股票的短暂繁荣与个人投资者几乎无关。”8月26日,美国知名财经杂志《巴伦周刊》刊文称,中国公司RTO上市中问题繁多。美国沃特财务集团推出的USX中国指数显示,从2003年至今,通过这种方式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为349家,但它们的市值却平均在RTO成功150周后缩水75%。调查显示,其中近10家企业的上市过程,与徐杰和他当年在国内敛资的“家族式”团队密切相关。他们帮助中国企业收购壳公司,制造财务数据,并以众多的离岸公司炮制诱人的业绩幻象。 因徐杰团队陷入争议的上市企业还包括东方纸业、佘太翠玉集团有限公司、旅程天下集团、中国3C集团、中国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亚洲生物制药、家庭系统集团等。 据知情人士透露,虽然身在美国,徐杰的资本运作中心仍是深圳,他在深圳操持有一家注册名为“深圳市华银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称“深圳华银”)的企业。 本刊记者从深圳市工商局查阅公开资料后得知,深圳华银的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法人代表为徐细友,从2009年10月至今,已接连更换了四任。而这之前的法人代表曾长期为余国琼、徐志勇。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深圳华银的控股股东不断变换,且多是一些怪异的离岸公司,但一家在美国柜台交易公告榜上市的公司ChinaFinance,Inc(以下简称“中国金融”)则多年来一直在其交存美国证监会的文件中称自己完全控股深圳华银。 “中国金融”公司在美获得注册认可的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原壳名为KublaKhan,Inc,在2004年被徐杰团队买入,上市OTCBB。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后由徐杰团队主导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已达到12家,他们也都获取了一定比例的股权——这是徐杰等人在推动中国企业成功上市后的报偿。 事实上,深圳华银和“中国金融”均不直接与壳公司交易,徐杰团队所有的壳买卖,几乎都是通过ValueGlobal和TopInterest等离岸公司完成,然后再转卖给中国的拟上市公司。 此前因虚报财务被曝光的问题公司东方纸业,就是由离岸公司MTE在2007年购买壳公司Carz后,再转为卖予河北保定的东方造纸有限公司。上述陷入争议的公司也都通过类似方式成功上市。 其中一些公司的股价,在经历短暂上涨后,已有多家在低位徘徊,它们还将面对更多质疑。“他们还通过离岸公司制造了一些虚假业绩预期,推销给机构投资者。”一位美国私募基金负责人说。 正因为环环相扣,徐杰等人在资本市场上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贩壳圈”,但它在美国又不轻易为外人所知,因此它得以逃避美国的监管体系。长期以来,“贩壳圈”里的庞大利益已经吸引了全球知名的审计机构、专注于中国企业的投行和律师事务所。 圈子的利益 “外界对我们有误解。” 9月1日晚,徐杰对国内媒体诉说了自己的委屈,他认为自己一直在为中国的中小企业寻找上市机会,“我们往公司里投了钱的,怎么会让它造假?” 徐杰竭力声称自己没有其他意图,而他的一位旧部却在8月31日主动爆料称“徐杰等人拿走了上市公司35%以上的股权”的事实,不得不让人怀疑“贩壳圈”的人做事并不单纯。 对于拿走股权的理由,徐杰的解释一是作为上市包装所需费用;二是在增发、承销中需要“打点”相关机构。 “我们拿10%~30%不等。”徐杰回应称,企业上市中,他的出资用于支付壳、律师、公关等费用,“以这些入股上市公司。”徐杰举了一个“海湾资源”(GulfResources)的例子,“我们之后还继续往里投入上千万。”徐杰称这些投入都可以在上市公司公告中查到,“都是离岸公司注资的。” “许多企业因此埋怨徐杰,特别是他并不能让所有股票都成功运作增值。”知情人士透露。 据《IT时代周刊》记者多方了解,徐在国内的团队中,有一部分专门负责寻找各种企业资源,包括与地方政府走访合作。从徐团队的网站看,他们通过中美投资战略集团、中国桥梁资本、深圳华银投资担保公司等主体,与许多地方政府接触甚密。另一部分人则专门负责做账等包装,一般是2~3人一组。“做成功一例,团队可以有5万美元奖励。” 毕竟徐杰无法只身获取美国市场信任,“他在美国寻找了更多的合作者。徐杰的圈子能够在上市公司占有30%以上股权,而不在SEC文件中引人注意,主要方式是通过离岸公司分散持股。”上述徐杰旧部称。 而徐杰圈子所涉一些公司,的确存在一些难见于公开资料的投资机构在首发或增发中占有公司股份。 “其实,徐的做法就是利用两国信息不对等,致使问题企业屡屡逃避承销尽职调查环节。”财经评论员谈勇对本刊记者分析说,他同时也发出疑问“即便逃过了承销环节,那此后负责审计监督的环节又在哪里呢?” 更长的利益链 东方纸业的独立董事伯恩斯坦就显现出会计师在圈子里的状态。 伯恩斯坦在就任东方纸业的独立董事后,东方纸业决定由BDO香港会计事务所代替原有审计所。伯恩斯坦是BernsteinandPinchuk事务所的合伙人,这家审计事务所1983年成立于纽约,是BDOSeidman联盟的成员,联盟内客户信息共享,在北京、广州都设有办事处。BDO长期在会计事务行业内处于第五的地位,但其规模扩张主要靠联盟完成。 “海湾资源”公司以BDO香港为现任审计事务所,双金生物也从2006年至今由BDO审计上市业务,但双金工商资料却显示,其附属子公司各项财务数据与上市公司相去甚远。此外,另一家BDO香港承接审计的中国高速频道公司(CCME),近日也被指责存在工商资料财务数据与上市公司差距过大。 “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原则上肯定是要做外部调查的。”对于BDO屡屡出现同一类问题,香港一位会计师认为“有可能是中国公司漏税,但如果差距过大,则要质疑上市公司的数据真实性。” 据一份深圳华银的服务公告称,他们并不收取上市业务的费用,其获利的要点在于,炒高其客户的股价,在高点减持套现。“中国金融”业绩最佳的2007年财报显示,公司获得了当年成功上市所有企业的股权。“显然这都需要有投资中介机构、审计事务所的某种支持。”纽约一位承担东方纸业集体诉讼的律师表示。 事实上,深圳华银的服务公告也提及深圳华银会全面处理上市公司的财务、资产、业绩等情况,并寻找美国方面“合适的”中介机构。根据本刊记者了解到的资料显示,与中国概念股造假有关联的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中,不乏在全球享有声誉的机构。 “造假”的成本并不高。美国证监会无力就众多中国公司的日常财务情况进行核查,美国司法部门也无法挨个传唤中国公司责任人。“但只要(造假)成功一笔,几乎就够半辈子花了。”一位多次在网络上举证“打假”的加拿大私募基金负责人说。 据称,徐杰于2003年运作成功的一家公司曾被美国证监会注意。此后,谨慎的他不再让自己的名字出现于中国上市公司在证监会的备案中,但他却并未减缓通过“身边人”来扩大投资版图。 “中国和美国间的长期产业链可能已经形成了。”有律师在进行过多次针对中国概念股的诉讼后称,而徐杰们的中国同事只需要不断寻找更多的在中国企业资源。 圈子越来越大,壳越来越厚,不知中国概念股在如此资本生态环境中将何去何从? 对数百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来说,2010年的圣诞或将是一个“红色”圣诞。 北京时间12月23日,中国阀门成为又一个因股价下跌而染红的股票。尽管同一日,这家公司刚宣布旗下子公司制定出一项行业标准,将推动公司向高科技企业转型,但是美国投资者依然对此利好视若无睹。截至收盘,该股票大跌6.67%。 同在这份“红色”名单上的还包括保定的东方纸业(ONP)、深圳的旅程天下(UTA)、北京多元印刷(DYP)等。 它们拥有一条共同的“借壳上市”捷径——有着模糊的财务报表,疲于应付财务造假的指控。 但第一个倒下的,却是来自大连的绿诺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RINO,下称绿诺)。 绿诺惨案 11月10日至12月9日,绿诺在纳斯达克最后30天的表现,足以覆盖掉其在美上市三年的痕迹。 11月10日,一家名为浑水(Muddy Waters)的美国研究公司突然向绿诺发难。 在一份长达30页的研究报告中,浑水公司列举系列证据,直指绿诺欺诈。 包括绿诺公布的2009年1.93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实际仅1500万美元;公司伪造虚假合同,在其披露的9家客户中,包括宝钢、莱钢、重钢、粤裕丰钢铁等5家公司否认向绿诺购买产品。而根据绿诺财报,仅粤裕丰一家的合同额就高达1270万美元。 在浑水公司的描述中,绿诺的管理层行径更不光明。 报告显示,公司登陆纳斯达克获得1亿美元的融资后,管理层“借用了”数千万美元公款,其中包括花费320万美元在美国橘子镇(Orange County)购买豪宅。 绿诺涉嫌欺诈的行为还包括伪造客户量、吹嘘技术水准等。因此,浑水公司给出的目标价位仅2.45美元,并将其评为“强力卖出”。 指责立竿见影。11月9日,绿诺报收于15.52美元,10日开盘后公司股价暴跌。 反观绿诺公司,似乎在这一系列打击下手足无措。 11月11日,绿诺首度回应浑水公司报告,但仅表示公司将进行内部审查。 15日,绿诺公布2010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总营收、运营利润、净利润、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同比均出现大幅下降。 17日,绿诺早盘申请停盘,此时的最后一笔交易为6.08美元。 同一天,绿诺做出最为失败的一次自我救赎——该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Frazer Frost提交一份审计报告披露,绿诺CEO邹德军不仅承认浑水公司提到的合同确系造假,还表示剩余合同中大约有20%到40%很可能出问题。 在上述报告中,Frazer Frost建议公司2008财年、2009财年、2008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三季度的季度财报不应被采用。 至此,绿诺的命运已无可挽回。 12月3日,纳斯达克向绿诺发出退市通知,批评其未能回应市场质疑。 9日,绿诺摘牌,转至粉单市场。截至12月22日收盘,其最新股价为3.55美元。 在此之前,绿诺讲述的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创业故事。 这是一家位于大连的环保企业,其生产的设备主要用于降低钢铁企业在冶炼过程中的废弃物污染;发展至今,它已从最初的单一设备制造商向钢厂工程承包商方向发展。 2006年,绿诺因产业扩展遭遇资金困境;当年底,公司聘请香港致富资本集团为其上市财务顾问,决定赴美上市。 和许多中国企业一样,绿诺选择一种被称为“反向收购”(reverse takeover)的迂回方式,可以理解为中国A股的借壳上市,即购买一家处于休眠状态的美国壳公司资源,将自家公司资产注入实现上市,这也是非传统上市融资方法(APO)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10月11日,绿诺在美国OTCBB(美国场外柜台交易系统)挂牌上市。凭借这一步,绿诺拿到一笔总计2500万美元的私募融资,公司股价上市首日为4.48美元,及至2008年,已涨至13美元上下。 2009年,新的资金缺口再度出现。这次,绿诺瞄准主板市场,聘请罗德曼投资银行(Rodman & Renshaw)操刀。同年7月,绿诺转板纳斯达克。12月,绿诺以每股30.75美元的高价增发,再次融资1亿美元。 但恰好是这笔融资,使该公司成为浑水公司的猎物。 实际上,浑水公司同样名不见经传。其公司网站显示,尽管标榜为研究机构,但该公司仅推出两份报告,其一为东方纸业,最新的就是绿诺。 从内容看,浑水公司研究重点是中国概念股票,且无一例外是找出公司内在问题,然后穷追猛打。 公司负责人为卡森·布洛克(Carson Block),实际上,不论是浑水公司还是卡森,其生意的重点都是在中国,卡森甚至还在上海拥有一家仓储公司。 空军阴谋? 事态的进展变得更加混乱。 《华尔街日报》引述知情人士话语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开始整顿帮助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反向收购”市场的行为;此外,SEC也已开始有针对性地调查个别中国公司是否存在会计违规和审计不严的问题。 当前,中国赴美上市企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一轮信任危机。 “SEC调查中国公司历年皆有,但是大规模的调查属于首次。这可能是因为在美国上市的企业日益增多,问题迭出,从而引起SEC的注意。”新加坡一大型律师行负责人评点称。 而对于穿梭于中美之间、四处寻觅中小企业赴美上市的中介机构而言,这种感觉并不好受。 “准确地说,对中国企业的质疑从今年七八月份就开始了,但SEC的调查加剧了这一进展。”12月23日,贝尔蒙合伙人(中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韦薇对记者表示。 贝尔蒙是运作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企业之一,尤其侧重于“反向收购”。其官网介绍,截至2010年9月,已为25家中国私企提供服务。 “自传出SEC调查的消息后,交易所对已在OTCBB的企业提出的转板申请考察更严格,涉及财务、税务等具体细节;另一方面,审计所也需要更加尽职,以往多依赖基层员工完成尽职调查,但如今,包括合伙人这一级别都必须亲临现场,为项目把关。”韦薇举例称。 “长远来看,SEC的调查对改善中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是有益的,这也能加强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信息,上市时可以获得更高的PE。”她对记者表示。 但对于漩涡之中的中国企业来说,如何摆脱困境才是当务之急。 日前,天星生物(SKBI)换掉了麻烦缠身的Frazer Frost。其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批准由Crowe Horwath LLP代替Frazer Frost出任公司独立审计,该决议于12月13日生效。 而包括东方纸业在内的一些公司,则将矛头转向市场做空机构,指责他们利用研究报告来打压股价,从中获利。 这并非空穴来风。在浑水公司对绿诺出具的报告首页,即毫不掩饰地声明,该公司客户长期持有绿诺股票的空头头寸。 而在2009年浑水公司发布看空东方纸业的报告后,东方纸业的回应之一,就包括浑水公司和做空机构关系匪浅,且还存在索取30万美元的“封口费”的行径。 “浑水公司的做法并不违法。因为他是基于真实信息而做出的报告,这属于公众监督的一种形式,而且各国证券交易所通常会欢迎和考虑这种经证实的举报”。新加坡一位资本市场领域的资深律师回答记者。 “对中国企业来说,应吸取这次教训。上市后的持续合规义务远比上市标准复杂,海外上市企业应当培养相应的自律意识。鉴于中国法律对于非上市企业的监管非常薄弱,一旦上市如同进入透明的玻璃房内,一举一动皆得接受公众监督。企业家应遵守上市地的游戏规则,若过于随意,将可能招致股东诉讼、监管部门处罚、甚至招来刑事责任。”该人士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