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经济增长不确定性是近年来国外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外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对经济增长不确定性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梳理和归纳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它们有以下特点: (1)基于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Arrow)在经济外部性方面的开拓性贡献,从单部门总量增长模型出发,研究劳动和物质资本投入的外部性对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影响; (2)以两部门增长模型为原型,研究人力资本投入的外部性对经济增长多条平衡路径的作用; (3)改变效用函数结构,在效用函数中引入休闲、政府支出等不同的变量,证明在不同的休闲选择和政府支出条件下,经济增长所具有的丰富稳态和多条平衡路径; (4)以小国经济为假设,说明在开放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所具有的不确定性。 生产要素 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一)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性质 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物质资本、技术和知识等。劳动与物质资本具有稀缺性,由于稀缺性,当劳动与物 质资本投入增加时,资源的使用成本在增加,导致经济产出虽然在增加,但增量是逐步减少的,即劳动和物质资本在经济活动中具有报酬递减性。严格地说,报酬递减是对有多种要素投入的系统,保持其他要素投入不变,只增加一种要素投入,所得到的产出增量是递减的。实际上,在经济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受系统组织、人的能力、市场规模等因素制约,即使所有的要素投入都成比例增加,产出的增量也呈现为递减状态。 与劳动、物质资本不同,技术、知识要素不仅丰富,而且可以低成本地生产、复制、传播和利用,对于这类要素,报酬递减假设不再成立。相反,由于技术、知识要素本质上的不排他性和产权上的部分排他性,而具有报酬递增性。不排他性使技术、知识产生了“溢出效应”,部分排他性使技术、知识产生了垄断利润,“溢出效应”和垄断利润均导致了技术、知识投入对于经济产出的正反馈效果。在投入产出的过程中,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和垄断利润交织作用,不仅使单个企业或产业收益增加,而且使整个经济都能获得报酬递增。 (二)生产要素所产生的经济增长不确定性 由于新古典增长理论仅考虑了劳动与物质资本要素,而且认为劳动与物质资本要素投入与经济产出之间是一种循环、迭代关系,对经济产出只具有报酬递减作用,不存在积累和扩散效应。因此,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条件下,劳动与物质资本总是使在平衡态附近不断波动的经济趋于回到平衡态,劳动与物质资本的连续投入不会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经济仅存在着一个鞍点均衡的稳态,稳态领域内只有一条唯一的平衡增长路径,即确定性增长路径。 然而,阿罗的开拓性研究表明,伴随着劳动、物质资本的连续投入,经济实际上可以产生一种与劳动、物质资本连续投入密切相关的积累和扩散效应,如持续的劳动、物质资本投入,可以丰富劳动者的工作经验,提高劳动者的操作熟练程度,改进劳动者的经验曲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使用率。这样,劳动、物质资本的连续投入就具有了经济外部性,对经济产出就不再是单一的报酬递减效应,而是一种报酬递减、报酬递增效应的双重作用,结果是当劳动、物质资本连续投入的积累和扩散效应强于劳动、物质资本稀缺性所产生的报酬递减效应时,经济就呈现出报酬递增占主导的局面。 劳动与物质资本具有报酬递减和报酬递增的双重特性,而技术、知识具有报酬递增性,这样,经济系统就存在着三种作用类型: (1)报酬递减效应强,报酬递增效应弱,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和物质资本的投入,而且,劳动、物质资本连续投入的积累和扩散效应较弱,在这种情形下,受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经济增长只有一条均衡路径和唯一稳定的增长状态,经济增长的路径是确定的。 (2)报酬递减、报酬递增效应均强,经济活动既存在于知识密集型部门,也存在于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部门,或者是劳动、物质资本连续投入的积累和扩散效应与劳动、物质资本稀缺性所产生的报酬递减效应,近似势均力敌。受报酬递减、报酬递增效应的共同影响,经济系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平衡,但由于报酬递减、报酬递增效应不可能始终处于平衡,二者之间的平衡只能是短暂的、瞬间的,所以,经济系统表现出一种动态的波动,也不会出现增长不确定性。 (3)报酬递减效应弱,报酬递增效应强,经济活动主要集中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部门,或劳动、物质资本连续投入的积累和扩散效应十分明显。受报酬递增效应的作用,经济系统存在多条均衡增长路径和多重稳定增长状态,具有显著的增长不确定性。如,在经济发展的低水平阶段,经济活动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低,劳动连续投入的积累和扩散效应弱,经济增长出现了均衡趋势,经济增长的路径是唯一的、确定的。在经济发展的中水平阶段,经济活动集中在资本密集型的工业部门,劳动、物质资本连续投入的积累和扩散效应开始显现,但由于积累和扩散效应并不显著,增长不确定性没有出现。到了经济发展的高水平阶段,随着劳动、物质资本的持续投入,积累和扩散效应增强了,同时,经济活动又逐渐转移到了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部门,报酬递增作用明显提高,经济增长呈现出不确定性。 部门结构 (一)经济增长的多部门组成 按照所生产的产品部类的不同,经济增长的部门可以划分为资本品部门、消费品部门、知识品部门、服务品部门、教育品部门等。不同的部门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要素效率及不同的盈利能力和经济地位。知识品部门、服务品部门和教育品部门是知识密集型部门,知识存量大、知识生产率高、知识创新能力强,是经济系统中的主要盈利者,被认 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为是经济增长取之不竭的源泉,对整个经济增长起着牵引作用。资本品部门是资本密集型部门,资本存量大、资本利用率高、对技术与知识的应用能力强,但受到规模经济和资源稀缺的约束,是经济中的次要盈利者和知识密集型部门的跟随者,对整个经济增长起着推动作用。消费品部门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劳动存量大、技术含量低、资产规模小,在经济中的盈利能力较弱,是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部门的应用者,对整个经济增长起着拉动作用。 (二)生产部门所产生的经济增长不确定性 生产部门对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影响,主要有两个层次: 一是特定时期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变化。在每一个特定时期,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有它的主导部门,主导部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并且通过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趋同力量,带动着其他部门的增长,主导部门的知识禀赋、要素效率是主导部门增长的关键因素,决定着主导部门增长的状态、路径和方式,同时,在部门之间协调力量的耦合下,也决定着整个经济增长的进程,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由于动力结构中的知识禀赋、要素效率是非线性的,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所构成的经济学模型就是非线性动力学方程,这样,动力结构在经济运动中就存在着多个稳定的、不稳定的平衡点。多个稳定的、不稳定的平衡点的存在,使经济增长在平衡点之间的转移,就会出现多条可能的路径。在这种条件下,当动力结构中的知识禀赋、要素效率等关键因素在不稳定的平衡点附近发生连续微小的变化时,动力结构的状态并不一定发生连续、微小的变化,而是出现不连续的、跳跃式的变化,即动力结构从一种非稳定的平衡态突跳到另一种稳定的平衡态,产生了新的动力结构。新的动力结构一旦形成,利用协调和趋同力量,就会重新自动调整和改变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促使经济演化成新的、有序的增长方式。 二是不同时期经济增长部门结构的变化。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具有不同的部门结构,表现为有不同的主导部门、辅助部门和服务部门。主导部门、辅助部门和服务部门之间的更替和重组,也是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产生的一个重要机制。例如,在工业化早期,经济是以纺织业和钢铁业为主的“原料加工”型结构,在工业化中期,经济转变为以制造业和汽车业为主的“精细加工”型结构,到了工业化后期,经济又转变为以微电子和软件为基础的由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构成的“信息处理”型结构。不难看出,在工业化的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是不同的,而且,动力结构的三次变迁引发了经济运行方式的三次变革,使经济增长方式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 产生要素 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要素所具有的报酬递减和报酬递增性,是经济系统产生正、负反馈的根本原因,表现为生产要素对经济系统具有两种自组织效应:一是稳定原有结构,二是改变原有结构。两种效应的此起彼伏、共同作用,这就成为了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产生的基本条件。 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产生的重要机制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即主导部门知识禀赋、要素效率及其相互之间作用关系的变化,决定了主导部门及经济增长的结构、路径与状态。 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产生的基本机制是主导部门、辅助部门和服务部门之间的更替与重组及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趋同。 相关词条 品牌联合 福特主义 货币替代 资本逃避 机会成本 市场预测 企业边界 实体经济 溢出效应 规模效应 品牌效应 财务分析 商品流通 外汇汇率 补偿贸易 财务控制 项目融资 阿罗悖论 破窗理论 服务蓝图 参考资料 (1)《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工会财务会计百科全书》 (3)http://finance.sina.com.cn/.../06524327221.shtml
内容 在理论模型上,罗默认为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是导致其失效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他提出的增长模型中放弃了这一假设。首先,罗默认为在经济增长中知识与资本(是由放弃当前消费来积累的)不同,它是由规模收益递减的研究技术生产的。另外,对知识的投资具有正的外在效应。更为重要的是,消费品的生产作为 罗默模型知识及其它投入的函数,具有递增的规模收益。外部性、产出生产中的规模收益递增和新知识生产中的规模收益递减是罗默增长理论的三要素。根据这些要素,罗默的增长模型实现了技术进步的内生化。 罗默的模型中,除了列入资本和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以外,还有另外两个要素,它们是:人力资本、技术水平。模型中所列入的劳动是指非熟练劳动,而人力资本则指熟练劳动,人力资本用正式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受教育时间长度来表示,这样,就把知识或教育水平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考虑进去了。 关于模型中所列入的技术水平这个要素,罗默认为它体现于物质产品之上,如新的设备、新的原材料等,它们表示技术创新的成果。换言之,知识的进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熟练程度,它在模型中用人力资本来表示;另一方面是体现于新设备、新原材料等物质产品之上的技术先进性,它在模型中用技术水平表示出来。 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企业创造的新知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生产要素,它本身的生产具有递减报酬,而在产出生产中具有递增报酬。另外知识还具有外在性,即一个企业创造的知识会成为公共知识而使其他企业受益。只要企业实现知识生产的最优控制,就可以使经济达到长期稳定的增长。 发展 罗默模型罗默于1990年给出了第二个模型,其中假设有四种投入: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经济中有三种类型的部门:研究部门、中间产品部门、最终产品部门: 1.最终产品Y是劳动力X、物资资本L和用于最终产品生产的人力资本H的函数; 2.中间产品的生产指对资本品的生产; 3.研究部门的投入是人力资本H和已有的知识存量,产出是新技术。 优点 罗默模型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 罗默模型(1)罗默承认知识能提高投资收益,从而说明了一定时期内投资收益率的现象和各国经济增长率的非收敛性及长期收益增长的原因。 (2)新古典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只是外生决定的、偶然的、无成本的资源,而罗默等人的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生产要素,而经济活动中必然像在机器上投资一样在知识上投资。 (3)罗默承认投资促进知识积累,知识又刺激投资,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得出投资的持续增长能永久性提高增长率的结论——这曾是传统理论一直否定的观点。 把R&D理论与不完整竞争整合进增长理论开始于罗默,还包括了阿洪与霍伊特和格罗斯曼与赫尔普曼的重要贡献。在他们的这些模型中,技术进步是有目的的R&D活动的结果,而且这种活动获得了某种形式的事后垄断力量以作为奖励。其中技术涉及新观念的创造。由于新观念是部分非竞争性,因而具有了公共品的特征。如果企业追加的生产要素中包括非竞争的观念(idea),则规模报酬趋于递增。在这个模型中,观念(idea)是生产或投资的无意识副产品,这种机制被描述为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每个人的发现都立刻外溢到整个经济之中。因为知识是非竞争性的,所以这样一个瞬时扩散过程在技术上是可能的,如果经济中不存在这种想法、观念枯竭的趋势,那么增长率在长期中可以保持为正。长期增长率依赖于政府行动,诸如税收,法律和秩序的维护,基础设施服务的提供,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对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其他方面的管制。因而政府通过它对长期增长率的影响具有好或坏的巨大潜力。新的研究还包括技术扩散的模型。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的是,尽管新技术的出现与领先经济中的技术进步率有关,但通过对技术扩散研究能够分析后进经济在这一进步过程中如何通过比创新更便宜的模仿来分享好处。 罗默的理论通过假设知识的创造是投资的一个副产品来消除报酬递减的趋势。他将经验对生产率的这一正向影响称为干中学。其中两个基本假设是:一、干中学要靠每个企业的投资来获得。由此一个企业的资本存量的增加导致其知识存量同样增加。二、每个企业的知识都是公告品,任何其他企业都能无成本的获得。换言之,知识一经发现就立刻外溢到整个经济范围内,这意味着每个企业的技术变化对应于整个经济的变化过程,且与总资本存量的变化成比例。 罗默模型指出,尽管由于知识的非竞争特性,知识外溢是自然而然的,但另一方面企业有动机来对其发明保密以及利用正式的专利措施来保护其发明。网络经济中创新者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有竞争优势,而这种个体优势对于发明创造努力程度的激励是至关重要的,国际贸易中信息技术因素成为贸易国或企业过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国家或企业的信息技术处理效率成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条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和信息产业的规模比重都极大的影响了一国在国际贸易甚至世界经济中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电子商务中,知识外溢和干中学效应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发展中国家原有的自然资源及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的重要性降低,挑战同时并存。 评价 罗默的模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突出了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其实际价值,这与事实相符。但是其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研究初始的人力资本状况和对人力资本总量的不变的假定。 影响 相关书籍1、干中学效应将导致一系列制度创新首先,电子商务有助于形成新的流通组织形式。利用电子商务网,以新的交易方式进行交割、结算、中介、管理、形成生产企业为主,商品流通企业为辅。以会员制为纽带与规则,以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紧密结合为基本框架,以看样定货和网络交易为主要手段的新的流通组织形式。其次,有利于统一有序的中国性大市场的形成。依赖中国联网的交易网络,巨大的现货交易场地和规范化的交易方式,企业可以冲破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市场的限制,进入一种超大型的跨地区、跨省的网络销售,将企业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再次,有助于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通过将传统的分散的产销定货方式转变为现实的集中的产销直接见面的定货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商品的社会流通费用,企业的销售和采购成本可以达到最低。最后,电子商务有助于规范交易行为,提高交易信用。通过先进可靠的结算体系对企业的购销行为为实施严格的信用监督,把交易商品的交割与资金给付统一起来,防止和杜绝非正常信用的交易行为发生。 2、知识外溢效应将产生众多外部经济效果首先,电子商务为中国企事业单位提供全球信息,进一步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信息资源。其次,各级政府、团体、组织、企事业单位发布政策和公告也是网络的服务项目,各种信息和商机能准确快速地被传达给需要它们的人和商家。再次,在网上进行商品交易,不仅降低流通费用,而且通过严格的交易规则,避免了困惑企业的三角债。[1]
名词解释 由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是由人们的行为决定的,也是可以通过政策等加以影响的,在不同的经济中期水平很不相同。因此,当新古典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增长时,我们自然会想将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等重要参数作为内生变量来考虑。从而可以由模型的内部来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率,这些模型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相关介绍 索洛模型在解释经济增长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关键在于模型中储蓄率、人口增长率、资本折旧率和技术进步都是外生变量。
理论概述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由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是由人们的行为决定的,也是可以通过政策等加以影响的,在不同的经济中期水平很不相同。因此,当新古典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增长时,我们自然会想将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等重要参数作为内生变量来考虑。从而可以由模型的内部来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率,这些模型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 内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 理论内容 内生增长理论的内容 1、储蓄率内生 早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假设储蓄率是外生的,Cass(1965年)和Koopmans(1965年)把Ramsey的消费者最优化分析引入到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因而提供了对储蓄率的一种内生决定:储蓄率取决于居民的消费选择或者说对现期消费和远期消费(储蓄)的偏好。 内生储蓄率意味着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供给的内生决定,从而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投入要素(资本)从数量上得以在模型内加以说明。然而,Ramsey-Cass-Koopmans模型对储蓄的内生性的技术处理并没有消除模型本身长期人均增长率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外生技术进步的依赖。Ramsey模型暗示长期增长率被钉住在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值x上。一个更高的储蓄意愿或技术水平的增进在长期中体现为更高的资本或更有效的工人产出水平,但却不会引起人均增长率的变化。 2、劳动供给内生 新古典的另一个关键外生变量是人口增长率。更高的人口增长率降低了每个工人的资本和产出的稳态水平,因而趋于减少对于一个给定的人均产出初始水平而言的人均增长率。然而标准模型没有考虑人均收入及工资率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被Malthus所强调的那种影响——也没有把在养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考虑在内。 内生增长理论的一条研究路线通过把迁移、生育选择和劳动/闲暇选择分析整合进新古典模型中来使人口增长内生化。首先,考虑针对经济机会的移入(immigration)和移出(emigration)。对于给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而言,这一过程改变了人口及劳动力;其次,引入有关出生率的选择。这是容许人口和劳动力的内生决定的另一条渠道;最后,另一条与在一个增长框架中劳动供给的内生性有关的研究思路则涉及迁移及劳动/闲暇的选择——劳动力与人口不再相等。 Becker,Murphy and Tamura(1990年), Ehrlich and Lui(1991年), Rosenzweig(1990年)讨论了劳动供给、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内生技术进步 把技术变迁理论包括进新古典框架中是困难的,因为这样做的话标准的竞争性假设就不可能得到维持。技术进步涉及新观念的创造,而这是部分非竞争性的,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对于一种给定的技术,换言之,在给定有关如何生产的知识水平的情况下,假定在标准的竞争性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和土地中规模报酬不变是合理的,则以相同数量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来复制一个企业从而得到二倍的产出是可能的。但是,如果生产要素中包括非竞争性的观念,那么规模报酬则趋于递增。而这些递增报酬与完全竞争相冲突。特别的,非竞争性的旧观念的报酬与其当前的边际生产成本(等于零)相一致,这将不能为体现于新观念创造之中的研究努力提供适当的奖励。 经济的长期增长必然离不开收益递增,新古典增长理论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稳定均衡是以收益递减规律为基本前提的。内生增长理论在理论上的主要突破在于把技术进步引入到模型中来,其消除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报酬递减的途径有三种: 1、要素报酬不变: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考虑把物质和人力资本都包括在内的广义的资本概念(AK模型) 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函数是研究经济增长的关键。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总量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性质。内生增长理论的关键性质是资本报酬不再递减,其对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关键修正在于将技术因子A看成是经济的内生变量。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中,因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决定了资本的净增长上限必然为零,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了资本投入量的上限,从而使得均衡增长状态的效率人均资本的增长也等于零。如果能够避免资本边际生产力递减现象出现,则有可能使得均衡增长状态的效率人均资本能够持续增长。 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下限不为零仅意味着,在一定的范围内,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现象的消失。一个不存在递减报酬的最简单的生产函数是AK函数。Jones,L. and Manuelli,R.(1990);Rebelo(1991)论证了规模收益不变的生产技术足以保证经济实现内生增长。 具有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单部门模型在某种意义上与AK模型是一致的。而为了区别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差异,许多内生增长模型都假设经济是由两个部门组成的,资源需要在两个部门之间进行配置。Uzawa-Lucas模型是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的代表。 2、干中学与知识的外溢 Arrow(1962)和Sheshinski(1967) 通过假设知识的创造是投资的一个副产品来消除掉报酬递减的趋势。Arrow指出,人们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的,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而学习又是经验的不断总结,经验的积累体现于技术进步之上。一方面一个增加了其物质资本的企业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率地生产,生产或投资的经验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经验对生产率的这一正向影响被称为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或边投资边学(learning-by-investing)。另一方面一个生产者的学习会通过一种知识的外溢过程传到另一个生产者,从而提高其他人的生产率。一个经济范围内的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更大的资本存量将提高对每一生产者而言的技术水平。这样,递减资本报酬在总量上不适用,而递增报酬则有可能。 干中学和外溢效应抵消了单个生产者所面临的递减报酬,但社会水平上报酬是不变的。社会资本报酬这种不变性将产生内生增长。 模型的关键在于:第一,干中学要靠每个企业的投资来获得。特别地,一个企业资本存量的增加导致其知识存量Ai同样增加。第二个关键假设是每一个企业的知识都是公共品,其他任何企业都能无成本地获得。换言之,知识一经发现就立刻外溢到整个经济范围内。这样一个瞬时扩散过程之所以在技术上可行,是因为知识是非竞争性的。Romer(1986)后来证明在这种情形下仍可以在竞争性框架中决定一个均衡的技术进步率,但是所造成的增长率将不再是帕累托最优。更一般而言,如果发明部分地依赖于有目的的R&D努力,而且如果一个人的创新只能逐步扩散给其他生产者,则竞争性框架 将崩溃。 在这样的现实构架中,一种方法是把不完全竞争整合到模型中去。另一种方法是假设所有的非竞争性研究——一种经典的公共品——都由政府通过非自愿的税收来予以融资。 3、人力资本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另一个途径是人力资本的积累。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劳动生产要素的引入,使得有关人力资本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研究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劳动投入是指一般的劳动投入,看不出不同质量或不同技术熟练程度的劳动的投入对于产量所起的作用大小的差异,需要对生产要素的投入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以说明人力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Lucas(1988)引入了Schultz和Becker提出的人力资本概念,在借鉴Romer(1986)的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对Uzawa的技术方程作了修改,建立了一个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模型。 在Lucas(1988)中,企业能获得的知识的多少不依赖于总资本存量,而依赖于经济的人均资本。Lucas假设学习和外溢涉及人力资本,且每一个生产者都得益于人力资本的平均水平而非人力资本的总量。不再考虑其他生产者所积累的知识或经验,而是考虑从与掌握了平均水平的技能与知识的平常人的(自由)互动中得来的收益。 4、研究和开发(R&D)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技术水平可以被诸如R&D支出之类的有目的的活动所推进,这样的内生技术进步将使得我们从总量水平上的递减报酬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特别是如果技术上的进步能以一种非竞争的方式被所有生产者分享的话。对于知识进步,也就是对新思想而言,这一非竞争性是存在的。 将R&D理论与不完全竞争整合进增长框架中始于Romer(1987年;1990); Aghion and Howitt(1991);Grossman and Helpman(1991,chapter3, chapter4)。在这些模型中,技术是有目的的R&D活动的结果,而且这些活动获得了某种形式的事后垄断力量作为奖励。如果经济中不存在想法、观念耗竭的趋势,那么增长率在长期中可以保持为正。然而由于新产品及新生产方法的创造有关的扭曲的缘故,增长率和发明活动的基本数量趋于不再是帕累托最优。在这些框架中,长期增长率依赖于政府行动,诸如税收,法律和秩序的维护,基础设施服务的提供,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对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其他方面的管制。因而政府通过它对长期增长率的影响具有好或坏的巨大影响。 新的研究也包括了技术扩散的模型。虽然对新发现的分析与领先经济中的技术进步率有关,对扩散的研究却属于分析后进经济在这一进步过程中如何通过模仿来分享好处。既然模仿比创新要来得便宜,扩散模型预测了一种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预测类似的条件收敛形式。 理论思路 内生增长理论思路结论 在引进技术创新、专业化分工和人力资本之后,内生增长理论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是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1]
索洛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是现代增长理论的基石。索洛模型描述了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长引起产出的增长,而新古典生产函数决定了在劳动供给不变时,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这一生产函数与储蓄率不变,人口增长率不变,技术进步不变的假设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一般动态均衡模型。 索洛模型强调资源的稀缺性,强调单纯物质资本积累带来的增长极限,在人口增长率不变和技术进步不变条件下的稳态零增长正是这一思想的的体现。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假设{①生产和供给方面:Y=F(K,L),劳动和资本可以平滑替代,规模报酬不变,稻田条件(公式),在生产函数两边同除以L——y=F(k,1)=f(k),所有符号均代表人均产量;需求方面:y=c+i,c=(1-s)y,y=(1-s)y+i,i=sy=sf(k)},资本存量的变化{△k=i-δk=sf(k)-δk},投资、折旧和资本存量的“稳态”,储蓄率对稳态的影响,资本积累能提高产出水平,但是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黄金律水平”{c*=f(k*)-δk*,条件:MPK=δ},一个经济肯定会自动收敛于一个稳定状态,但并不会自动收敛到一个“黄金律水平”的稳定状态。在长期,一个经济的储蓄率决定其资本存量规模,从而决定其产出水平。储蓄率越高,资本存量就越多,产出也越多。储蓄率的提高导致一个迅速增长的时期,但最终当达到新的稳定状态时增长减缓。因此,虽然高储蓄率产生了稳定状态的高产出水平,但其本身不能造成持续的经济增长。稳定状态消费最大化的资本水平被称为黄金律水平。如果一个经济的资本大于黄金律稳定状态,那么,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有事点上的消费。相反,如果经济的资本小于黄金律稳定状态,那么,达到黄金律就要求增加投资,从而减少现在一代人的消费。一个经济的人口增长率是决定生活水平的另一个长期因素。人口增长率越高,人均产出水平越低。
概述 新经济增长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罗默(Paul Romer)和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的出现,。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余年的沉寂之后再次焕发生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他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是:(1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 )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 类型 新增长理论模型中的生产函数是一个产出量和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即Y=F(K,L,H,t)其中,Y是总产出,K、L和H分别是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和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存量,t表示时间。对此有影响的模型有阿罗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以及罗默提出的收益递增增长模型。在阿罗的模型中,只是将技术进步的一部分内生化了。在这一模型中,产出不仅仅是有形要素的投入,而且也是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体现为:资本的贡献要大于传统的贡献,因为增加的资本不仅通过其对生产的直接贡献来提高产量,而且通过其间接推动新思想的发展来提高产量。但在这一模型中技术仍然是外生的,它随着内生的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罗默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充分的重视了知识的作用,将技术进步完全的内生化。他们认为,增长的原动力是知识积累,资本的积累不是增长的关键。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的研究与开发模型。另外还有人将资本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认为资本不仅包含物质资本,而且也包含人力资本,因而资本仍然是增长问题的关键。但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强调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都认为知识或者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而且存在着投资(即资本的积累)刺激知识的积累,反过来知识的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鼓励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在经济中的广泛运用,促进了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已让位于知识和技术进步。
理论概述 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全力解决经济科学中一个重要且令他人困惑的主题:增长的根本原因。新增长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这一融合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重新阐释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泛地跨国差异,为长期经济增比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图景。这一理论自1980年代产生以来,迅速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对世界经济增长,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基本思想 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突破是将知识、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中,提出要素收益递增假定,其结果是资本收益率可以不变或增长,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并且增长在长期内可以单独递增。技术内生化的引入,说明技术不再是外生,人类无法控制的东西,而是人类出于自身利益而进行投资的产物。新增长理论主要有以下五大研究思路: 1、知识外溢和边干边学的内生增长思路 以Romer。P、Lueas。R、Stokey。N和Young,Alwyn等人为代表,强调知识和人力资本是“增长的发动机”。因为知识和人力资源本身就是一个生产投人要素:一方面它是投资的副产品,即每一个厂商的资本增加会导致其知识存量的相应提高;另一方面知识和人力资本具有“外溢效应”即一个厂商的新资本积累对其他厂商的资本生产率有贡献。这意味着,每一个厂商的知识水平是与整个经济中的边干边学,进而与全行业积累的总投资成比例的。通过这种知识外溢的作用,资本的边际产出率会持久地高于贴现率,使生产出现递增收益。也就是说,任一给定厂商的生产力是全行业积累的总投资的递增函数,随着投资和生产的进行,新知识将被发现,并由此形成递增收益。因此,通过产生正的外在效应的投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增长就可以持续。 2、内生技术变化的增长思路 以Romer。P、Helpman。E和Howitt。P等人为代表,强调发展研究是经济刺激的产物,即有意识的发展研究所取得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大量的创新和发明正是厂商为追求利润极大化而有意识投资的产物。由于这一研究与开发产生的知识必定具有某种程度的排他性,因此开发者拥有某种程度的市场力量。可见,创新需要垄断利润的存在,因此,这种经济不尝是完全竞争的,它需要某种垄断力。但是,发明者的垄断地位具有暂时的性质,在新的剖新出现时,它就会被取代并丧失其垄断利润。正是这种对垄断利润的求,以及垄断利润的暂时性质,使得创新不断继续,从而,经济就进入持续的长期增长中。 3、线性技术内生的增长思路 以Rebdo·S和Barm·R等人为代表,其显著特点是生产函数的线性技术(或称凸性技术eonvextechnology),产出是资本存量的函数。与新古典模式不同的是,这里的资本是广义概念的资本,它不仅包括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即两者的复合。它们在生产中未被完全替代,因而虽然每一种投八具有递减收益,但两种资本在一起就具有不变规模收益。从而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产出同比例地增加,致长期增长成为可能,这一研究思路的另~特点是对政府政策的分析,提出政府服务是与私人投入一样的生产性支出,是“增长的催化剂”(catalystofgrowth),政府的活动被完全内生化。同时,政府政策效应——增长效应还是水平效应——取决于各种政策的配套,具有复杂性,由此评估政策效应必须“面面俱到”(lookateverything) 4、开放经济中的内生增长思路 以Romer。P、Grossman。G、Helpman。E和Krugman。R。P等人为代表,他们受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新贸易理论的启发,把内生创新的模式扩张到国际的商品、资本、思想流动:这一研究强调政府贸易政策对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影响,即政府政策对技术投资结构产生的作用,将会使世界经济的增长状况呈现相应的变化。同时由于知识外溢和边干边学的作用,国际贸易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并且偶然的主要技术变化的作用可能会导致后进国家的“蛙跳”式增长,实现赶超。 5、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内生增长思路 Baumgardner。J、borland。J和杨小凯等人为代表,他们在对亚当·斯密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劳动分工不仅如亚当一斯密所强调的那样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而且主要受协调成本(CoordinationCost)以及可获得一般知识的数量的限制,并且分工的扩展与知识的积累相互作用。如果参与分工的人数在协调分工的成本函数的弹性与其在生产函数中的产出弹性之间的相对差异小于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那么,均衡的增长率将大于零,即增长可以无限的持续下去。 理论意义 新增长理论1、填补了西方经济理论中的空白。 新增长理论将经济增长的源泉由外生转化为内生,从理论上说明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并对技术进步的实现机制作了详细的分析,这些研究填补了西方经济理论中的空白。它将技术看做是经济系统的一个中心部分,是“内生”的。并且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投资又使技术进步更有价值,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长期恒定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2、为经济持续的增长找到了源泉和动力。 新增长理论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为经济持续的增长找到了源泉和动力。古典增长理论学家大卫·李嘉图得出经济发展最终处于停滞的悲观结论。凯恩斯学派和新古典增长理论都认为一旦没有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也将停止。新增长理论则认为,专业化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并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从而总的规模收益递增,这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关于要素收益的递减或不变假定,说明了经济增长持续和永久的源泉与动力。 3、对于一些经济增长事实具有相当的解释力。 例如,新增长理论证明了垄断竞争经济中均衡的存在,因为对新技术的垄断以及由此带来的超额利润提供了投资和技术研究的动力。以及由于知识和人力资本有外溢效应,高人力资本的发达国家资本利用率高,从而这些国家的物质资本收益率与人力资本收益率也将较高,因此,当生产要素可以在各国自由流动时,资本和人才可能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此外,国际贸易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同时国际贸易也可能使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品部门,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等等。 4、对制定经济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新增长理论认为,市场力量的作用不足以利用社会可能达到的最大创新潜力,一部分创新潜力被浪费了。政府有责任、有理由进行干预,这样做的结果是提高了经济增长率。但是,政策制定者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周期上,忙于进行“微调”和寻求操纵“软着陆”的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支撑经济周期的是探索发现与创新过程。因此,政府应着力于能促进发展新技术的各种政策。如支持教育,刺激对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以及避免政府对市场的扭曲等。 新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在经济学理论界和各国经济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增长理论目前仍在继续发展,新的理论模型还在不断产生,一些严格的假设条件逐步被放宽,越来越多的新增长理论家开始将政策变量纳入新增长模型,一些学者则利用新增长模型的分析框架对各国经济增长作了经验分析。可以预见,通过这些研究,新增长理论将逐步成熟起来。 理论启示 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所揭示的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经济增长机制及其政策含义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其贸易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1、重视国际贸易的规模经济效应 从国情看,中国很符合传统比较优势战略中传统贸易产品出口国特征,但简单地强调这种贸易模式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不利。很多传统贸易开展国的经济由于传统贸易产品技术进步缓慢、国际市场萎缩,这些贸易部门实际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带动国内经济成长的目的,有的甚至造成国民经济的畸形。新增长理论的贸易发展观强调了国际贸易的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表现在生产厂商的边际生产成本随产出的增加而下降,扩大该产品产量进而扩大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通常认为,在那些与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密切相关的行业才会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特征。这些行业一般比传统贸易部门技术等级要求和资金密集程度高。大规模开展这种贸易的意义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汇和调剂余缺等能概括的,其核心目的应该是通过积极地开拓国际市场,改进技术,提高工艺,在享受规模经济的专业化分工中处于有利位置。另外,还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产业,这些产业面向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技术层次、管理水平一流,可以有效地带动国内其它产业的成长。现时期,人们可以利用东部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人力资本、技术优势,有意识地打“规模经济”牌,扶植起一批强大的集团企业参与国际分工。 2、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贸易可以形成“赶超效应” 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对国际贸易仅从“比较成本优势”或“资源禀赋优势”原则进行解释,无法将贸易纳入经济增长的模型中,从理论上阐述清楚贸易——增长效应。新增长理论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新增长理论家们认为,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贸易可以产生一种“外溢效应”,即国与国之间发展对外贸易不仅可以增加世界贸易总量,而且可以加速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使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能够在贸易伙伴国内迅速积累,从而使贸易国的总产出水平提高,经济加速增长。同时,由于知识传播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各国之间开展贸易还可以节约一部分研究与开发费用,避免重复劳动,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们可以借机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形成一种“赶超效应”,向发达国家的经济逼近。象中国、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参与国际贸易,收益不在于市场的扩大,而在于分享世界上有限的、分配极不均匀的技术人力资源从事技术创新的成果。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那些闭关自守或实行自我封闭的所谓进口替代政策的国家,将会失去迅速积累国内人力资本和专业化知识的良机。只有坚持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才能加速进入知识经济的步伐。 3、政府应加强对国际贸易的管理 新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们都比较强调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当然,这种管理绝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无论是从技术内生论的角度看,还是从知识经济兴起大环境的角度看,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中国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上述产业的发展尚有较大差距,需要通过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干中学”,利用技术、知识的“外溢效应”来提高中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但是,这种宏观的需要往往同微观贸易厂商的短期利益相冲突,难以通过微观厂商的逐利行为自动形成技术升级。所以,要求政府能采取相应措施,制定一些促进技术、知识积累的税收政策和贸易政策,以促进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 克鲁格曼在提出国际贸易的规模经济效应时,也强调一国政府应采用出口补贴、关税等战略性措施,以增强本国具有潜在规模经济优势的产品出口竞争力,更多占据国际市场份额,谋求扩大市场份额带来的规模收益。这种贸易政策观点重新审视了被贸易自由主义者所批判的补贴和关税作用,强调了政府在选择优势产业、保护扩大出口进而扩大国内生产的机制链中的能动作用。 新增长理论4、正确应对经济一体化 罗默通过一系列假设,构建模型论证,在经济一体化内部如果仅有货物贸易和流通,而没有技术、知识思想的传播和扩散,则这种一体化并不能促进其成员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如果允许一体化内部成员国之间的技术、知识思想的自由传播和扩散,那么每个国家的研究部门都可以在一体化实体总知识存量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因而能够提高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产出率。这无疑会推动长期经济增长。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即使一体化成员国之间仅有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而没有货物贸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国的经济增长。例如,当大陆上第一条由欧洲通往中国的道路(丝绸之路)在中世纪被发现之后,由于货物贸易费用极其昂贵,因而这条丝绸之路对货物贸易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然而通过丝绸之路的旅行家却从中国为欧洲带回了新的技术知识思想(如指南针和火药制造技术等),这些新技术、新知识思想对欧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依据新增长理论,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一体化的主要获益不在于拥有更广阔的市场,而在于从外部世界吸收新理念,分享世界上有限的、分配极不均匀的技术人力资源从事技术创新的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长理论承认开放并不一定能保证所有国家的利益。因为内生增长在部门间产生了不平衡,技术进步在各个部门并不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将会产生“好”的和“坏”的专业化,而这种趋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积累中日益明显化。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将有扩大这种不平等发展的趋势。这种不平等发展将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方面会产生短时的冲击,例如货币冲击对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工业和商业政策可能使一些国家受益。总之,无条件支持自由贸易和完全开放的观点受到了挑战。因此,在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一定要从国情出发,采取适当的贸易和开放政策,以免陷入被动局面。 相关词条 品牌联合 福特主义 货币替代 资本逃避 机会成本 市场预测 企业边界 实体经济 溢出效应 规模效应 品牌效应 财务分析 商品流通 外汇汇率 补偿贸易 财务控制 项目融资 阿罗悖论 破窗理论 服务蓝图 参考资料 (1)《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工会财务会计百科全书》 (3)http://www.studa.net/guojimaoyi/080620/11473953.html
基本观点 由美国经济学家麦多斯1972年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如果实际上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不发生重大变化,由于粮食短缺,资源耗竭,污染严重,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等因素的变化,人类社会将要发生非常突然的和无法控制的崩溃。 重大意义 我们应发现人类生存的地球极限性的存在,承认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都关系到全球命运和人类前途,增强人类全球性的意识,使全球性问题成为人们探索和研究的中心热点。 经济增长中,不能仅仅追求产量和速度,不能忽视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等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决方法 麦多斯提出的避免人类崩溃的主要措施: (1)在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增加一个环路,使每年的出生婴儿数等于该年的预计死亡数,从而保持人口不变; (2)在投资和折旧之间增加一个环路,使投资率等于折旧率,从而使工业资本保持不变。从而保持对立力量的平衡,达到“全球均衡状态”。 麦多斯还指出,为了保持持续的均衡状态,还需要有控制增长的技术政策: (1)每一单位工业品的物资消耗量降到1970年价值的1/4以避免不能再生的资源的短缺。 (2)经济重点应从生产物质商品转移到增加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上; (3)污染降低到1970年数值的1/4; (4)为了提高按人口平均的食物量,要将资本投放在粮食生产上; (5)农业资本应优先使用于增加土地肥力和水土保持; (6)由于工业资本用于服务设施、粮食生产、资源回收和污染控制,工业资本存量将处于低水平上。为了抵消这种影响,工业资本的平均寿命就要增加,为此就要改善设计,以便使工业生产中的机器设备耐用、易修理和减少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