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股票承销协议 股票承销协议指发行人和主承销商之间签订的,明确股票承销过程上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合同。股票承销协议的内容 股票承销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和条款: 1、协议当事人情况。如证券发行人和证券公司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及联系地址。 2、鉴于条款或背景条款。主要描述双方当事人的签约背景,包括注明拟发行股票尚待证券监管机构核准等内容,此类条款对于限定协议条款效力、解释当事人真实意思,具有重要意义。 3、定义条款。即解释承销协议使用的特定概念。 4、标的条款。即指明承销股票的种类和数量。 5、承销方式条款。根据规定,证券承销方式分为包销和代销,承销协议应明确承销属于包销或代销,并可就证券发行人以及证券公司的具体责任作出约定。 6、发行价格条款。根据《证券法》第28条规定,股票发行采取溢价发行的,其发行价格由发行人与承销的证券公司协商确定,报请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实践中,也可明确约定每股发行价格或其价格确定方法。 7、股票分销条款。拟公开发行股票的面值总额超过3 000万元或者预期销售总额超过人民币5 000万元的,应组织承销团进行承销。通常由三家以上证券公司组成的承销团,由主承销商与之签署分销协议,分销协议中应对所承销股票的分派方式和原则作出约定。 8、承销日期条款。应指明承销期的起止日期。根据现行法律,承销期不少于10日,最长不得超过90日。 9、承销费用条款。具体规定承销费用计算标准和支付方法。证监会为了平衡证券发行人与承销商之间的利益关系,曾专门发文限定承销费用的幅度。 10、承销付款条款。规定承销商收取认购款项后,向证券发行人付款的时间和方式。 11、股票推介和发售限制条款。发售限制条款主要用于限定股票发行的区域及募集对象的身份和资格的条款;推介条款则规定证券公司向证券发行人承担的宣传和介绍等义务。 12、保证条款。证券发行人对有关股票发行和承销方面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特别保证,主要包括发行人向承销商全面、真实、准确地提供资料的保证等。 13、不可抗力条款。承销协议当事人为了限定发行和承销风险,可协商列举不可抗力的具体范围。 14、违约条款。 15、证券监管机构规定的其他条款。
什么是股票成交额 股票成交额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同上),在交易所交易市场成交的某种股票的金额,其单位以人民币“元”计算。 例如,卖方卖出10亿股,买方向卖方支付10亿股的价款,即为成交额。如:某投资者以每股100元的价格成交了12股,又以每150元的价格成交了另10股,股票成交额为:100×12+150×10=2700(元) 股票成交额在证券市场上起的作用同股票成交量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成交额之成交量更符合市场实态。在成交量相同的情况下,因股价的不同会出现成交额的不同的情况。比如,同时成交两笔100股的买卖,若前者股价每股50元,后者股价每股100元,则后者成交额比前者成交额多出一倍。这说明,用成交额指标较之成交量指标更能准确把握市场情况。股票成交额与成交量 成交额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交易所交易市场成交的某种股票的金额,其单位以人民币“元”计算。成交量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报纸公布的是前一日一个交易日的),在交易所交易市场成交的某种股票的数量,其单位以某种股票的股数计算。 简单的说就是成交量是指成交的股票手数换手率和成交量的关系;成交额是指成交量所有买入.卖出的金额股票价格与股票成交量的关系。这两个概念其实是一码事,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将买者买进股票算成交金额,卖者卖出股票算成交数量。这两个数字大,说明股票交易活跃,换手率大,如数字小,说明交易平淡。股票成交量怎么看成交量上涨,成交额下降,代表股价在低位交易的多,通常为股价处在下滑趋势中;成交量下降,成交额上涨,代表股价在高位交易的多,通常为股价处在上升趋势中。这种情况是比较特殊的(反常规),正常的是价量配合,常说的“地价地量、量价突破”等是规律性的趋势。
什么是股权集中度 股权集中度是指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还是股权分散的数量化指标。股权集中度是衡量公司的股权分布状态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公司稳定性强弱的重要指标。">编辑]股权集中度的历史变迁 股份公司作为一种企业制度自从诞生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演进,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相应的,股权集中度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相对集中阶段、高度分散阶段和重新集中阶段。 1.相对集中阶段。 最早成立的股份公司可能要算英国于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用于垄断英国的海外贸易并管理其东方的殖民地。到19世纪末,股份制度在银行业、保险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一切公共事业部门得到了发展,逐步成为了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 这一时期的股份公司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股份持有相对集中,在私人股东中,主要是少数私人家族持有大多数股票,一般超过50%。由于是家族控股,所以此时的大财团都有私人家族背景。在美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著名的私人家族就有杜邦家族、福特家族、梅隆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等,这些家族控制的大财团在制造业、金融业、铁路及石油开采和提炼等行业均居于支配地位。 2.高度分散阶段。 进入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进入大公司时代。公司规模不断扩大,而公司股票持有呈现高度分散趋势。在美国,从1929年到1976年,在大约一半以上的公司中,私人家族的持股比例下降了约75%以上,在五分之四的公司中,私人家族的持股比例下降了50%多。以美国最大200家非金融公司1929年12月到1974年12月股东数目为例。1929年,在这200家公司中,有47%的公司股东人数在2000人以下,而1974年拥有同样股东人数的公司的比例只有4.5%;1929年拥有200,000—499,999个股东的公司占200家公司的比例只有1.5%,1974年该比例已上升到10.5%。这意味着美国200家最大非金融公司从1929年到1974年股东数量大幅度增加,持股分散化程度大大提高。 3.重新集中阶段。 自二战结束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以退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机构、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共同基金等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逐渐崛起。它们以灵活的经营活动、广泛的业务范围、新颖的服务方式见长,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投资场所,从而吸纳了巨额的社会闲置资本。在此基础上这些机构投资者又将资本投向股票市场,成为股票市场的主要交易者。随着公司股票逐渐向机构投资者手中集中和机构法人持股比例的不断上升,大公司的股东主体亦由大量的个人股东转变为少数机构法人股东,公司股票持有重新集中化的进程已经开始。在美国,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重在战后初期仅为百分之十几,70年代中期达到30%左右,80年代中期进一步上升到40%,进入90年代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机构投资者比重首次超过个人股东而居优势。1995年,美国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重已经超过50%,在最大1000家非金融公司中的持股率已从1987年的46.6%上升到57.2%,在个别大公司中的持股率已达到70%以上。在日本,战后初期个人持股的比例曾达到70%,但在以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股票逐渐向法人股东集中,法人股东取代个人股东成为大公司股份的主要持有者。法人持股的比例,1960年为53.2%,1970年为59.6%,1980年为70.5%,1990年为72.1%。在德国,机构持股的比例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包括非金融公司、保险公司、养老金和银行在内的机构法人持股比例,1970年为52%,1990年达到64%。 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股权集中度从相对集中到高度分散再到重新集中,经历了一个轮回。认清这一历史背景,对于研究股权集中度的决定因素意义重大。其一,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历史变迁可知,股权集中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适应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与制度环境的产物。其二,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历史变迁过程探寻其变迁的内在力量,也可以给我们的研究提供许多启迪和帮助。">编辑]股权集中度的决定因素 在影响股权集中度的诸多因素中,有四种力量应受到特别重视,它们分别是企业规模、公司绩效、所有者的控制权偏好以及政治力量。 1.企业规模 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所需的规模是不同的。但是如果其它情况相同,一般说来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其规模是与其竞争力大小正相关的。而竞争力越强,企业的市场价值也就越高,较高的市场价值会吸引众多的投资者,从而降低股权的集中程度。另外,当企业的规模变大时,如果一小群所有者企图保留有效的、集中的股权结构,则面临着两个不可避免的矛盾。第一,企业规模的变大意味着对更多资本资源的需求,这一小群所有者可能无法满足这种需求。钱得勒所谓的第一个现代企业———铁路企业的产生,就是因为铁路企业所需的巨大资本不是少数几个投资者可以提供的,这种资本供求的客观矛盾推动着企业股权结构的分散化。第二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就是:为了保留在企业中有效的、集中的股权结构,这一小群所有者必须向一家企业投入更多的财富。出于正常的厌恶风险的心理,他们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来购买企业的股份,这样对所承担的风险才具有补偿的作用。而股价一旦降低,就意味着企业筹资成本相对上升,从而阻碍企业规模的扩大。因此,这两个矛盾的存在使得企业处于一个两难境地:要么扩大企业规模,分散股权结构;要么保留集中的股权结构,使企业难以扩张。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使得企业只能选择扩大规模和降低股权集中度,否则就无法生存。一旦股权出现分散化的趋势,股权主体也就多元化起来,这样一来当控制程度一定时,即使是较小比例的股份也可以控制大的企业。这一效应使得原来股权集中的企业对分散的股权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总之,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随着企业的逐步扩张,一般来说股权集中程度也就逐步降低,二者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2.公司绩效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存在一定程度分离的现代企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所谓的代理问题,即代理人可能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为最大化自身效用而侵占或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第一,激励不相容。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定完全重合,其行为动机或激励不统一。第二,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与代理人掌握的企业内部信息和有关代理人本身的信息极不相同。第三,契约不完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加上不确定性的存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必定是不完全的。 为了治理代理问题,提高企业绩效,人们发展出了一整套公司治理机制。一般来说,公司治理机制可以分为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以所有者控制为核心,而外部治理机制则以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为核心,内外机制互相补充,又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组合成一套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是影响公司绩效的关键因素,这是不容置疑的。问题是公司治理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呢?影响公司治理的主要因素正是股权集中度,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证明了不同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从而对绩效不同的影响。反过来,我们同样可以认为公司绩效对股权集中程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二者是互动的。因为股权集中度通过公司治理机制对绩效产生重要影响,那么股权集中程度是否适当是可以通过公司绩效表现出来的,通过绩效的变化可以促使人们对股权集中度加以调整,使之适合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环境。从股权集中度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到,股权集中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迁不断调整的,而调整的依据就是公司绩效。而当今世界不同治理模式存在的趋同化趋势,从股权集中程度的角度来看,也是对不同国家企业绩效的一种适应性调整。 3.所有者的控制权偏好 钱得勒(1976)在分析经理式企业替代家族式企业的原因时认为,随着多单位工商企业的成长,家族要想继续取得对企业的控制就必须有家族成员成为专职的高管人员,否则会由于企业管理经验和信息的缺乏,逐步丧失对企业决策积极的作用。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家族成员在享受职业经理成功的管理协调所带来的利润时,懒得在经理晋升的阶梯上多花时间了,于是公司逐渐变成了一个收入的来源,而非可管理的公司。而作为一个收入来源,家族也就没有必要把股权集中于一个企业。这样,最终导致了经理式企业的胜利。可以看到,钱得勒的分析并未考虑到所有者对控制权的偏好这一因素,从而使其认识存在一定的偏颇之处。 实际上,企业的收益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难以度量的非货币形态的收益,另一部分是容易度量的货币形态的收益。非货币形态的收益与控制权相联系,故又称为控制权收益。正是由于控制权收益的存在,才导致了所有者对控制权的偏好,而所有者对控制权偏好程度的不同,也就影响了股权集中程度。 控制权收益包括了诸如指挥别人带来的满足感,名片上印上“总经理”的荣誉感,当总经理可享受到有形或无形的在职消费,以及可以影响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种类所提供的效用。这些收益离开了控制权就无法存在,不同的所有者对控制权收益追求程度不同,反映在对控制权偏好程度的不同。所有者控制权偏好程度大,则企业股权集中度相应较大。反之,则相应较小,二者成同方向变化。哈罗德.德姆塞茨(1998)就指出在国外职业体育俱乐部和新闻媒体这两个行业中,股权集中度就高。原因就在于赢得世界冠军或相信自己能够有步骤地影响公众舆论,似乎就能够带给某些所有者这样一种效用,即使由此得到的利润要比在其他行业投资所能得到的利润低。 4.政治力量 一般认为,以美国公司为代表的分散的股权结构是技术和经济因素导致的不可避免的后果,是一种标准范式。如果真的这样,在日本和德国为什么又存在不同的股权结构呢?对此马克.J.洛认为(1999),仅有经济分析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到企业演进过程中的政治因素。金融机构对公司股权集中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出于对集中的金融机构的力量的厌恶,美国的政治家选择了严格限制金融机构权力的作法,从而使伯利———米恩斯型的公司不可 避免的形成。而在日本和德国,金融机构的力量则强大的多,通过自己掌握的股票以及代理的别人的股票,它们在企业中与公司经理相互制衡,分离着权力,从而形成了较为集中的股权结构。中国的情况同样可以验证政治力量在公司股权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中国股市当初创立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定位于帮助国有企业解困,因此在开始的几年,上市公司几乎全是国有企业,国有股和法人股占了绝大部分。十五大提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安危的关键部门,非关键部门比如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经济应逐步退出。反映在股市上,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上市公司才逐渐开始了持股主体多元化与股权分散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政治力量在股权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编辑]我国股权集中度的现状与比较分析 (一)我国股权集中度的现状 1、股权离度集中 股权集中度一般通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指标,即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在公司总股份中所占比重来衡量。 我国第一大股东各股权比例区间公司数量及比例表 由上表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比例在30%以上的有802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71%;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在50%以上的公司有455家,占40%;有85家公司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在70%以上,占7%。另外据统计,调查范围内的1135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股权占上市公司总股权的49.9%,第一大股东所占的平均股权比例为43.93%。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 2、国有股占比重大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另一特征就是这些股权又主要集中在国家和国有法人股东手上。据调查,上述1135家上市公司中,占上市公司总股权的49.9%的第一大股东中80%以上是国家机构和国有法人。这主要由于我国最初股市融资的对象以国有企业为主及股票的计划额度制管理模式等因素。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国有股比重大的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中外股权集中度的比较分析 1、中日高度集中的股权模式分析 我国和日本都呈现出股权集中度高,社会公众股比重偏小的特征。从产权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在这种模式下,上市公司的剩余控制权(经营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收益权)主要集中于国家股股东或法人股股东,广大社会公众股股东只能分享一点微不足道的剩余索取权。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和资本运做都是在这样一种极不对称的权利结构的支配下进行的。以”圈钱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上市公司,往往很难考虑到中小股东的利益。当控股股东的利益和外部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甚至产生冲突时,若没有足够的外部控制威胁,大股东就可通过自己的控股地位以牺牲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从中国上市公司的运作看,我国证券市场上的高股权集中度也导致了大股东控制上市公司、操纵上市公司利润、占用上市公司资产的一系列不正常现象。据统计,在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中,70%存在控股股东侵占资金行为.在已退市的15家中,其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根据上市公司2003年年度报告统计,控股股东及其它关联方通非经营性方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余额为577亿元,尽管通过有关部门的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已呈下降趋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仍很严重。 2、中美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分析 股份公司的两权分离形成了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美国分散式股权模式下,由于股东所持股份相对分散难以发挥股权的作用,委托代理关系往往会引发内部人控制问题。我国的股权集中度高本不应有此问题,但由于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主要为国有股,而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大致为: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一一全体人民,全体人民又不可能直接对资产进行管理,要通过所有者的代表一一国务院,国务院又将资产的管理权逐层下放到具体的所有者代表一一各个部、省、市、县等具体政府机构,所以对国有股的管理不再是简单的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管理,而是一层层的委托,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对整个国有资产的监督失控,实际结果也证明,我们这种国有资产管理格局使得最终所有者根本不可能有约束力。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使得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主体缺位,从而产生了在分散式股权模式常见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美国由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和透明度较高的证券市场,可通过外部环境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例如:美国的外部接管市场就能对公司管理层产生很大的外部压力促进其为股东利益尽心工作。我国由于证券市场透明度较低和外部环境及法制环境不成熟,依靠外部环境难以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减少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绩效,上市公司的股权还应相对集中并应有控股股东的存在,这样能使大股东有足够动力和能力加大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约束,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改善.参考文献↑ 1.0 1.1 丁荣清,张洪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股权集中度 .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年11期↑ 2.0 2.1 张华,鄢华.企业股权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
什么是自然人股 社会自然人股是区别于法人股的相对概念,即社会自然人参与募股或以发起设立方式所取得的股份公司的股权,是企业上市前的社会公众股,它与企业内部职工股同属于个人股。自然人股与法人股和国有股的区别 与法人股和国有股相比,社会自然人股的优势是可以在自然人之间自由转让。从理论上及本源上来看,社会自然人股的价值源自自然人所持股权企业的价值(主要是其赢利能力和未来成长空间),以及其上市后套现的高回报。自然人股的投资 在当前证券市场,许多投资者只关注股票市场,忽视了对产权市场的投资。作为在产权市场可以投资的自然人股,前些年由于政策、体制、市场的各种影响,流通性非常差,目前平均交易价格在3-5元,尚在净资产附近,与二级市场的许多“绩差股”价格差不多。但企业的业绩、成长性、投资价值明显不同。资深证券分析人士指出:对自然人股的投资相当于股票市场初期“转配股”投资,很多人冒着风险尝试,但实践证明,其回报远远超过初始投资,投资者的收益超过想象。自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产权市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以来,产权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长远来看,对“以时间换取利润”的投资者来说,通过产权市场对拟上市企业进行投资,必将获得可观的回报。 社会自然人股投资价值分析 1、不但保值,而且保息。购买股份公司自然人股就是购买股份公司的资产,投资自然人股的投资者可以坐享公司的经营成果。在公司上市前投资者持有的股份享有分红的权利,而拟上市公司几乎每年都有分红派息,对于净资产附近投资的自然人股,股息率经常在银行活期储蓄之上,是一笔不菲的投资收益。 2、公司上市带来的收益。公司上市后,首先参与流通的就是社会自然人股,一般来说上市后的价格是初始投资股价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这将成为我们投资拟上市公司社会自然人股的最大收益来源。 3、变相的超值长线投资。我国国民经济每年高达8%左右的增长速度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成为证券市场发展的坚实基础。随着所投资公司的发展,我们以较低价格投资的自然人股必然会换来丰厚的回报。相关条目国有股法人股
股票账户的定义 股票账户是指投资者在券商处开设的进行股票交易的账户。开立股票账户是投资者进入股市进行操作的先决条件。开立股票账户的注意事项如下: (1)所需证件:本人身份证。如开立法人股票账户,需要同时出具企业营业执照原件(或复印件)及法人授权书。 (2)费用包括:申请表费用和开户费。 (3)操作流程:投资者需填写申请表并交纳手续费;持有关证件、申请表及开户手续费收据到开户柜台交柜台承办人;承办人核查上述材料无误后,申请人收回有关证件、收据并领取股票账户卡。 股票账户挂失与补办 1、深市证券账户挂失与补办投资者遗失证券账户卡,可凭身份证到中证登记深圳分公司或其指定的证券营业所办理挂失补办证券账号新号码的手续。如投资者同时遗失证券账户和身份证,需持公安机关出具的身份证遗失证明、户口本及其复印件办理挂失和补办手续。投资者如委托他人代办挂失,代办人应同时出示法律公证文件。 2、沪市证券账户挂失与补办 证券营业部将按照以下程序办理证券账户挂失申请:认真审查投资者的本人身份证(如身份证同时遗失,须提供户籍管辖的公安派出所出具的身份证遗失证明,并贴本人近期证件照盖公章);证券账户所有的证券予以冻结;在投资者提供由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代理机构开出相同证券账户登记资料的新证券账户后,为其办理相应的证券转户手续;证券营业部在受理投资者转户并登记其证券明细账后,于当日闭市前将变更情况传送上证中央登记结算公司用于变更登记;证券营业部可办理投资者撤销挂失申请,但已办理证券转户手续的证券账户不能撤销挂失;证券营业部在受理投资者证券账户挂失的证券账户,上证中央登记结算公司将把挂失账户内的全部证券权益一次变更登记到转入方的账户。
什么是转机股 转机股是指基本面不佳的公司,除了主力炒作之外,很难受到投资人认同。但如果整体产业环境转佳,或因为营运好转,则可预期未来会渐入佳境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转机股的形成原因 转机股形成的原因通常有下列几种: (一)公司内部改变,如财团介入、广受肯定人士入主经营、公司计划重整,都将使公司“体质”转强。 (二)公司推行足以使营运转佳的有效计划。 (三)产业景气回升,市场对公司产品需求转强,造成业绩持续成长。">编辑] 转机股的实例分析 例如:台湾半导体产业从1995年高峰逆转,历经多年的沉寂,从1998年第三季露出曙光,北美半导体协会统计的“订单与产值比”(B/B值)似乎出现由低档翻扬的迹象。 包括外资、法人与某些先知先觉的高手便开始进行布局,结果台湾加权指数到1999年2月才见底回升,但包括茂矽、华邦等半导体公司的股价却早在1998年9月就提前出现最低点了。 到了1999年第一季,这些公司的营收果然脱离谷底,频创新高,可是股价距离底部却已拉80%以上的空间了。 转机股如已获市场认同,则涨幅惊人。但如已尘埃落定,则股价往往已在高档;如事先介入,则公司荣景是否持续?新计划是否成功?新经营者企图心如何?都远在未定之数,所以会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存在。 通常,连续多年营运不善的公司,如果在本业上能持续三个月比去年同期成长25%以上且逐步升高,便可以视为可能性极高的“转机”。">编辑] 怎样寻找转机股 去伪存真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上市公司利润增长点的真实性进行辨别。 1.建立新企业带来的利润增长 一个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不断投入新的资金,建立新的企业,由此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很多上市公司在报告里提到要扩大规模。或者是与外商合资,或者与别的公司共同投资一个新的企业,或者单独投资办企业,并声称这些企业投产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生产能力,给公司带来多少收入,创造多少利润等。通常一个新企业在建立之初需要一笔大量的开办费,其资金来源,除了借贷,主要来自股东,有三种形式:发行新股、配股、利润留存。按照会计处理方法,必须在未来若干年内逐年平均摊销。一般新企业建立之初,生产、管理、销售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背上沉重的摊销费用,导致投产前几年利润不高甚至亏损。只有当企业逐渐成熟,开办费摊销完毕,市场销售网点增多,销售能力增强,市场占有率提高时,企业的利润才会开始大幅增加,进入高速盈利时期。所以,对于新建企业的盈利能力必须有一个正确认识,短期内不要抱有太多的幻想。只有那些建设几年并开始盈利的企业的上市公司,才有可能在以后几年内利润大幅度增加,如果能挖掘出这样的上市公司并加以投资,应有丰厚的回报。 对于那些与外商或其它企业共同出资兴建的企业要注意上市公司所占份额,有些合资企业虽然利润很高,但由于上市公司所占的份额太少,实际上分得的利润寥寥无几,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不知情的投资哲一听上市公司有好的合资企业,便不分青红皂白,一涌而进,再加上主力大户借机拉抬,股价便开始飞涨,等年报或季报出来时,便发现自己踩着“地雷”了。 2.增加新项目带来的利润增长 一个公司的发展壮大也可以在自身内增加新的营运项目并产生利润增长点。由于一个项目建成后的营运情况,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投资者必须对上市公司在建项目的进展情况、投入后的效益以及相应的市场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不少上市公司的扩张建设并不如人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投资不能如期完成,迟迟产生不了利润;投资尚未完成,却已跟不上时代,出现了新的替代产品,只好弃旧换新;投资虽然如期完成了,但产生的效益与预期相去甚远,有的甚至亏损。 因此,分析这些项目时必须判断该项目可能属于哪一种情况并对上市公司资金现状进行分析,注意其财务结构和财务安排:企业用自有的资金安排新项目,而自有资金又来经营利润和年度积累。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发现企业有多少流动资金,新项目已投入资金和目标投人还差多少,看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可以分析企业的举债能力、企业资产的优良程度;通过损益表可以分析企业利润来源和盈利能力,可以考察企业的管理水平,成本控制水平,可以结合其它报表分析企业未来可能的利润增长和盈利情况。有些上市公司,原来的利润水平很低,其经营产生的赢利无法支持新项目,这样的公司新建项目会遇到资金困难,即使投资衍利润水平也不会高到哪儿去。企业通过增资配股来建设新项目。企业通过举债来开办新项目。此时必须注意其资产负债结构,那些资产负债率低的企业容易获得贷款,反之,则很难。另外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也有关,紧缩银根时举债难,放松时则容易。 如果一个企业资金都无法保证,新项目只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已,又哪能谈得上产生出新的利润增长点呢。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将要建立的新项目与其它公司建立的同样项目进行比较,看是否有较大的利润率和盈利前景。 3.资产重组可能带来的利润增长 恰当的资产重组,可以通过企业内部或企业问要素的流动与组合,活化存量资产,提高资产质量,使企业内部或企业间资源配置最优化并借此提高资产运作效率,从而减少亏损或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如果把资产重组的视野收缩到股市,那么它主要以兼并和收购的方式来实现,并成为股票市场炒作的重要题材。 参考文献 ↑ 王义田.股市智慧小百科.ISBN:7-80632-876-9/F830.91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张鸣.初试身手散户入市必读.ISBN:7-81055-506-5/F830.9.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什么是超额收益率 超额收益率是指超过正常(预期)收益率的收益率,它等于某日的收益率减去投资者(或市场)当日要求的正常(预期)收益率。">编辑]超额收益率的计算方法 超额收益率是股票的实际收益率与其正常收益率的差,其中正常收益率是在该事件不发生时的预期收益率。这里我们采用上述的参数估计期数据来估计正常收益率,此处选用市场模型,其表述为: Rit = αi + βiRim + εit 其中,Rit是股票i在t时期的实际收益率;Rim是市场在t时期的收益率,该收益选用天相流通指数来表示;εit为随机扰动项。 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对上式进行回归,用参数估计期数据估计出αi和βi,并假定在事件期里,v和βi保持不变,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事件期的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 ARit = Rit − αi − βiRim 其中,ARit是计算出的事件期股票i在t时期的超额收益率,Rit为事件期股票i在t时期的实际收益,Rim为事件期t时期的天相流通指数(市场收益率),αi和βi为市场模型估计出的参数值,CARit为事件期股票i在t时期累计超额收益率,AARt为事件期t时期内的平均超额收益率,CARt为事件期t时期内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 参考文献 ↑ 李钧.吴婷婷.股改对流通股股东财富影响的实证研究.海南金融.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