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什么是国债偿债率 2国债偿债率的计算 3我国的国债偿债率 4参考文献 什么是国债偿债率 国债偿债率是指一国国债的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规定的10%的警戒线。 国债偿债率的计算 国债偿债率的计算公式为1: 国债偿债率=(国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100% 这一指标反映了国债发行规模与财政收入的适应度,指标值越低,说明该国的财政偿债能力越强;指标值越高,说明中央政府支出的相当一部分是用来偿还债务的,偿债能力越弱。 我国的国债偿债率 1989年以前我国的国债偿债率在3%左右,其原因在于我国从1986年才开始进行国债的还本付息。从1990年起国债偿债率呈迅速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11%直线上升到1992年的35%,以后虽有所下降,但从1995年起又开始回升,到1998年达到最高水平46%。这表明,中央政府的偿债能力越来越弱。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各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差异。以2001年为例,我国2001年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6.52左右,而西方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为30%—40%.如果考虑我国的财政集中度,我们在评价国债偿债率时,就不能简单地拿10%警戒线来作为我国的标准。因此,根据我国目前国情,将国债偿债率上限修正为 20%。但即使这样,我国近几年的国债偿债率仍然高于警戒线。1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两点:一是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较低,而中央政府自1994年以来即不允许向银行透支;二是我国的国债以中期债务(3—5年)为主,因而中期国债的偿债率相对来说显得比较集中和庞大。这些因素都促使我国的偿债率较高。在中央财政的困难始终得不到扭转的情况下,国债规模势必会越来越大,财政危机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2 参考文献 ↑ 1.0 国债和国债市场 <a href="#_ref-0" title=">↑ 赵谦.我国国债风险及其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5年第12期
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这一指标着眼于国债存量,反映了整个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计算公式 国债负担率的计算公式为: 国债负担率=(累积国债余额/ 年度国内生产总值)×100% 这个指标反映着国家累积债务的总规模,是研究控制债务问题和防止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依据。一国的GDP值越大,国债负担率越小,则国债的发行空间越大。 我国的国债负担率 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呈上升趋势,基本上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但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一直很低,一直都低于20%,远小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要求欧盟国家的60%。 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国债规模还可以进一步扩张。首先,相对我国GDP的平均增长率,国债余额年增长率是很高的。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国债规模很可能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这一点无法与有着悠久国债历史的发达国家相比。其次,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债负担率较高,但他们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高,一般为45%左右,而我国财政收入即使加上预算外收入,也只占GDP的20%左右。因此,我国对外债务的承受能力要弱一些。 参考文献 1.0 1.1 赵谦.我国国债风险及其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5年第12期
目录 1什么是国民应债率 2国民应债率的计算公式 3参考文献 什么是国民应债率 国民应债率即当年国债余额与当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或年度国债发行额与当年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的比例关系,该指标反映应债主体对债务的承受能力,一般认为,这一指标小于100%即可1。 国民应债率的计算公式 国民应债率的计算公式为: 国民应债率=(某一地区人均公债量/人均存款)×100% 该指标越高,表明某一地区居民年收入中购买公债的比率越高,但潜在的购买力不足。这个指标可作为参考。 我国城乡居民持有国债的数量与其存款余额相比很低。如2003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104000亿元,同期发行国债6153.53亿元,居民个人负担率为21.17%。在一定程度上,它表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居民储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养老用的,所以对居民的应债能力不能做过高的估计。1 参考文献 ↑ 1.0 财政赤字和赤字率?如何计算?(记者:张旭东、韩洁、周英峰)
目录 1什么是国债使用风险 2国债使用风险的原因分析 3参考文献 什么是国债使用风险 国债使用风险是指由于国债资金管理使用导致的资源配置无效的损失。所谓国债使用风险包括国债资金的投向,也包括国债基金的使用效益1。 国债使用风险的原因分析 国债的举借是建立在政府信用的基础上,而且国债的偿还是以税收收入为保障的。国债的使用一般都是以安排财政支出方式实现的,所以存在政府预算软约束。这种软约束造成国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部门,在掌握资源后出现浪费、腐败、寻租等行为,不仅会降低资源使用效率,而且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造成伤害。故国债资金的使用风险主要隐含于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选择的不确定性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主体,政府的职能只是弥补市场缺陷,提供公共服务,而不能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因此,大规模地发行国债来支持经济的增长,有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我国国债利用的收益率较低,同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本身具有投资额大、周期长、效益低的特性,存在较大风险;二是我国现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具有较明显的市场性特点,而资金的使用却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特点,也影响其效益的发挥;三是存在工作组织不力,建设环境不佳,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管理松弛,不能按期建成投产等情况。1 参考文献 ↑ <a href="#_ref-a_0" title=">1.0 <a href="#_ref-a_1" title=">1.1 赵谦.我国国债风险及其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5年第12期
目录 1什么是国债发行风险 2国债发行风险的内容1 3参考文献 什么是国债发行风险 国债发行风险是指国债发行数量引起损失的可能性1。 国债发行风险的内容1 国债发行风险,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债发行的“挤出效应”;二是国债增发的融资风险。 1、国债发行中存在“挤出效应”。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时,购买国债的资金一部分是社会闲置资金,另一部分是流通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资金。社会暂时闲置的资金购买国债无疑有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某一时期内社会闲置资金是一定的,如果对国债投资势必挤占部分私人部门的可利用资金,进而引起私人部门投资和消费的减少,即发生国债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社会闲置资金大多是存入银行的,购买国债支出会使银行的存款减少,相应地银行的可贷资金会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增加,最终导致私人部门投资被挤出。 2、国债增发的融资风险。融资风险是指在国债发行过程中,国债不能足额销售的可能性,即政府因债券销售困难所导致的财政资金募集不足的可能性。政府盲目扩大发债规模,甚至提高新发国债中用于偿还旧债的比例,很可能造成发行成本增加,投资者购买意愿降低。国债的发行量一旦超过个人和机构的应债能力,必然使国债无法足额售出,政府信用随之下降,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1.0 山东大学.2006年
目录 1什么是国债流通风险 2国债流通风险的原国分析1 3参考文献 什么是国债流通风险 国债流通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波动和结构设计缺陷,而导致的国债到期偿还实际数额、国债价格和收益率等的重大变化,对国债管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1。 国债流通风险的原国分析1 国债流通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由市场上的利率、汇率等因素变动所造成的。 对于在国内金融市场上流通的国债,其筹资成本的水平高低和波动幅度受到国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的直接影响;而对于经济高度开放的国家,其国债所面临的风险不仅与国际利率水平密切相关,而且其到期偿还的负担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汇率的剧烈波动将对一国国债和外债偿还造成直接冲击。 参考文献 ↑ 1.0 山东大学.2006年
国债利率表 年份收益率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97年发行8.64%9.18%10.17%98年发行 7.11%7.86%99年发行第一期 4.72%5.13%第二期 3.02%3.25%第三期 2.78%2.97%2000年发行第一期2.55%2.89%3.14%第二期2.55%2.89%3.14%第三期 2.89%3.14% 相关 经济 金融 利率 国债 股票
公债负担是人们增加纳税而减少个人消费福利而承受的牺牲,是由于公债抽走了部分社会发展自己能而使得社会事业得不到发展而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使由于公债负担转移使得上下两代人之间的收益和负担的不公平。 类型 (1)债权者负担和债务人负担; (2)直接负担和间接负担; (3)货币负担和实际负担; (4)当代负担和后代负担; (5)国内负担和国外负担。 主要观点 对于公债的负担问题,西方经济学界经历了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早期重商主义者代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适应资本主义生长中对货币积累和扩大的市场的需要,宣扬国家发行公债不会增加人民负担,认为支付公债的利息,有如右手支给左手,所有货币资财都未流往国外,那不过是把一国居民某阶级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其他阶级罢了,国家不会因此比以前更穷一文。 亚当·斯密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批驳,指出这一辨解,是重商主义的诡辩。他认为公债会增加国家的负担,“举债的方策,曾经使采用此方策的一切国家都趋于衰弱。”他认为举债也会增加人民的负担。“巨额债务的增积过程,在欧洲各大国,差不多是一样的,目前各大国国民,都受此压迫,久而久之,说不定要因此而破产。”因为偿债往往会加重人民的税收负担,而当公债增大到某种程度时,几乎会完全丧失偿还的能力。既然举债弊害很大,这实际构成了他反对国家举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认为,公债是国民资本被浪费的因素,因而主张迅速地消除公债———“最可怕的灾难之一,无论什么时候,它都是为压迫人民而发明的。” 随着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衰退的爆发,在公债理论上,大多数经济学家对公债的态度开始由否定转向肯定,产生了所谓的公债新理论,其代表人物就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公债是否为负担的问题上,凯恩斯主义根据政府借债与个人或家庭借债完全不相同的某些假定而提出新的观点。在他们看来,个人或家庭的理财习惯和政府职责在指导思想上有区别,预算平衡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十分必要,但对政府来说则无关紧要。对个人或家庭来说,借款提供了一种推迟现行支付的方法,但最终结构仍须支付其原应负担的款项。但是,对于政府就不存在这种负担的时间转移问题了。由于政府包容了一个社会的全部成员,它不可能实现成本或负担的转移。而且,只要公债全部是内债,国内人民拥有自己的债务,借贷双方的损益会相互抵消。所以,他们的看法是,公债并不构成一国的实际负担。 作为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的国债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债务负担问题的分析上。通过这一分析,他认为政府举债并不会形成沉重负担。政府债务负担问题之所以成为西方国债理论中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直接关系到政府要不要举债。萨缪尔森认为分析债务负担: 一方面,必须避免由于私人债务构成沉重负担而假设公债有不利影响的习惯做法; 另一方面,也不能轻视运用国债可能带来的问题。 为了使人们对债务负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分析了政府债务的“真正负担”。他认为,政府的真正负担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为支持债务利息而征税会造成效率损失。 其次,会产生资本替代效应。他认为,“也许,大量公债的最严重的后果是由于公债代替了一国财产存量中的资本而引起的。”也就是说,“私人资产可以被政府债务所取代”。 再次,债务会对人们的情绪和私人投资产生影响。 萨缪尔森的公债思想,既同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反对公债的观点不一致,又同凯恩斯学派极力赞同政府举债的观点有所区别,从其实质看,他是从否定的角度来肯定公债的。他分析了所谓的“真正的债务负担”,并提醒人民加以注意。但这并不是他真正的目的,他的真正目的在于要击破那些“有关债务负担的神话”,而使人们对真正的债务负担有一个真正的认识。他想让人们认识的就是真正债务负担并不象人们所说的那么可怕,这与凯恩斯从肯定的角度来肯定公债的结果是一样的。 因此,萨缪尔森的最后结论是,公债并没有把重担施加于一个国家,就象该国公民被迫背负重石那样。而且,他还认为“并不存在一个魔法似的比率,把一国的债务同他的光荣和衰落连结一在起。”所以,这同斯密的债务使欧洲大国走向衰落的观点截然不同。 通过上述关于公债负担问题的争论可以看出,究竟什么是公债负担,各种学派的观点也是各不相同的。主要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公债负担是指生产资本的损失。这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他们基于政府支出为非生产性的理论,认为公债是将生产性资本转作非生产性的用途,从而助长消费,忽视节约,造成生产资本的丢失,阻碍生产的发展。 (2)公债的负担是指公债的本息支付。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借债还债是理所当然的,借债时获得收益,还债时构成负担。还债时包括本金和据此按一定的利息率计算的利息两项。 (3)公债的负担是指公债利息的支付。政府发行国内公债时,国内认购者会将其真实资源转移给自己的政府,政府对外发行公债时,外国认购者也会将其真实资源转移给举债国政府,两者都表现为可供本国政府支配的真实资源增加。债务发生后,政府按规定支付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将真实资源转移给债权人。假如扣除物价、利息、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那么,偿本所减少的一国政府所掌握的真实资源,与其举债的所获得的真实资源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仅仅增加了一笔政府支付的公债利息。所以从公债的发行到偿还的整个过程来看,公债本金收支相抵,只有利息支付才有可能构成政府公债负担。 (4)公债负担是指由于公债的存在而引起的产量的损失。政府为了支付利息,就必须征收额外税收。“这些税收因歪曲和抑制的作用而常引起一定程度的产量损失。” 此外,如果用公债方式为政府筹借资金而引起投资的下降,那么,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出现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产量损失。“我们以后各代的人将继承很小的资本蓄积,一个具有较小生产能力的经济,从而继承一个较小的产量。”如果债务早期没有发生,也就不会遭受此种损失,因此,这是一种真正的负担。 上述各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债负担进行了阐释,不论其定义如何,公债是一种负担(无论是直接负担还是间接负担、形式负担还是实质负担、当代负担还是后代负担)的见识已在当今理论界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对于公债究竟是由当代人负担、还是由后代人负担以及是否存在负担转嫁的问题就成为争论的重点。 公债是否构成不同代人之间的负担亦或是公债负担是否可以转嫁,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根据新正统派经济学家的观点,一般职能的财政就是赤字财政,并解释为在某种特定的经济情况下,作为赤字财政把“平衡经常费用的借入”正规化,从而导致公债的发行。而职能财政的根据应是下述3个命题: (1)公债的发行并不含有向下一代的转嫁负担; (2)把各自的或私人的债务与公债看成是相同的,从所有者来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内债与外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以上3个命题中,(1)和(2)说的就是公债的负担问题。对公债持否定理论的,始终强调公债是对下一代的转嫁负担,而上述的看法与这种观点恰恰相反。在内债的发行中,天然资源、生产设备并没有因为借款而增加,随着公债发行而增大的支出,只是在发行当时的经济负担,因而不产生转嫁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外国债务(外债)而增加外债券的发行,而意味着借入国的贫困和借贷国的富裕。这是因为借入的资金一方面获得的实际利益和发行内债所能确保的任何利益都不同。但同时,它的偿还也会造成借入国的实际负担,这种情况明显地显示出会对下一代的转嫁负担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和皮吉·B.马斯格雷夫认为,把公债的负担转嫁到下一代是“公平合理的。”因为下一代所获得的物质财富是现在这一代的遗产,他们应该因公债偿还而产生的高税收在财政上做出贡献。保罗·萨缪尔森更认为:“一代人把负担加给下一代的主要方式是耗费掉国家现有的资本品的总量,而不对资本品添增通常的投资,但公债由于具有生产性之特征,确定直接增加国家的物质财富。这种公债实际上代表着一种负数的负担。因为,它能够在目前导致出更大数额的资本形成和消费。”因此,公债新哲学认为公债的还本付息非但不会增加下一代的负担,而且还可以通过促使更大数量资本形成和消费的增加,为下一代增加可继承的遗产。 因此,讨论公债是否对后代造成负担,要看公债资金的来源及用途,并可根据其来源和用途的不同,分别有3种不同的情况: (1)在私有部门购买公债的资金原为投资基金,而政府筹得的该公债资金作为消费之用的情况下,就可能发生公债的后移负担。 (2)无所谓负担。即现今世代,私人部门购买公债的资金原为消费基金,政府将筹得的公债资金作为消费之用,或私有部门购买公债的资金为投资基金,相应的是政府将筹得的公债资金作为公共投资之用。 (3)如果私有部门对公债的承购出自消费基金,公共部门将筹资用于生产性的公共财产和准公共财产,则对现今世代和未来世代的实物供给能力有所增加,导致实质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对后代产生的将是负的负担。因此,债务所形成的负担如何,将取决于大体上独立于债务本身的一些情况,如生产结构的现代化、世界经济的演变情况、各国税收和支出计划的明智程度等。如果这些问题都得到恰当的处理,债务就不应该形成负担。此外,债务的负担也不会造成子孙后代的贫困。因为“我们为国债所付利息的绝大部分,都把资金从我国纳税人转移到我国的收取利息人手上。 参考资料 [1] 期刊网 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filename=JJTG200004031&dbname=CJFD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