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财务报表概述 预计财务报表是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表的总称。 预计财务报表是在企业的各项预算和预测基础上编制的,它的作用是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提供控制企业资金、成本和利润总量的重要手段,它涉及企业的采购、生产、管理、销售、资本等各项活动,因此,它可以从总体上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活动的全局情况。 预计财务报表的作用 预计财务报表的作用与实际财务报表不同。所有企业都要在年终编制历史实际的财务报表,这是有关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其主要目的是向外部报表使用人提供财务信息;而预计财务报表主要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服务,是控制企业资金、成本和利润总量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从总体上反映一定期间企业经营的全局情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有企业“总预算”的意义。 预计财务报表的编制 预计财务报表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包括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预计现金流量表平时可以现金预算代替。 (1)预计损益表的编制 预计损益表又称损益表预算,是反映企业预算期的财务成果报表,其内容、格式与实际的收益表完全相同,只不过数字是面向预算期的,以上述各有关预算为基础来编制的。 预计损益表是在汇总预算期内销售预算、产品成本预算、各项费用预算、营业外收支预算、资本支出预算等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的。资料来源详见表内摘要说明。其中所得税项目为估算数,不是根据利润总额乘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原因是利润总额存在一些纳税调整项目,为避免引起后面一系列的连锁变动。预计损益表及利润分配表如表5—14所示。 通过编制预计损益表,可以了解企业在预算期的盈利水平。如果预算利润与企业的目标利润有较大差距,就要调整部门预算,设法达到目标利润,或者经企业领导同意后修改目标利润。 (2)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预计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预算期末财务状况的报表。 它是以本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各项经营业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以及财务预算为基础来编制的。其内容、格式与实际的资产负债表完全相同,只不过数据是面向预算期的。 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预算汇总法,二是销售百分比法。其中:预算汇总法是依照实际资产负债表调整而来。首先按照下列会计方程式逐项调整出每一项目的金额,然后根据会计恒等式验证其左右方,使之达到平衡即可。这两步的公式是: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上式中的期初余额可自己取自预算年度前的实际资产负债表,本期增减数则取自各有关的预算表。可见,预期资产负债表的保证必须和其他各项预算同步进行。 销售百分比法是假定某些资负项目与销售额保持一定的百分比率关系,随着预算年度销售额的增加,这些资产和负债项目也需要随之增加。因此该方法对销售额的依赖性较大,所以,运用此法,首先要用统计方法计算出预计销售额;其次,判断各项目与销售额是否存在固定的比率关系,这也是运用此法成功的关键;最后,再对除了调整项目以外的其他项目,按照会计衡等式原理进行资产负债表的左右平衡。 (3)预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预计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预算期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状况的报表。它是在现金预算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预算期内相关现金收支资料编制的。其内容、格式与实际的现金流量表完全相同。在实际中,往往以“ 现金预算”代替现金流量表,所以在此处不再叙述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过程。
基本定义反映增值形成及其分配的会计报表。增值是一个经济褓在经济活动中以其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和为进行经济活动而购买商品及取得劳务发生的对外支出,两者比较所得的溢余部分。增值表反映增值的形成来源及分配去向。表的上半部分反映增值的形成,下半部分反映增值的分配。销售收入减去外购材料和劳务以及折旧(此项也可以不减)为增值的形成来源;政府所得、职工所得、投资者所得及公司所得等为增值的分配去向。将折旧作为增值形成的减项算出的增值额称为增值净额,由此编制的增值表也称为增值净额概念下的增值表或增值总额表。相同与不同之处增值表与利润表既有相同或相惟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或相似之处是两者都基于会计原则,所反映的收益或净收益,都可以说明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不同之处是两者的着眼点不同。利润表着眼表股东权益,视股东为企业的最终的受益者。而增值表着眼于参与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职工、贷款者、政府等,他们与股东一样,都是企业受益者。谋求参与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的共同利益,是编制增值表的主要目的。也即增值是为全体受益者计算的而不只是为投入资本的股东而计算的。另外,利润表只适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亦即只有企业才需要编制利润表;而增值表的编制并不限于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非盈利组织同样也可以编制增值表。增值税与增值表两者所指的增值的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增值额是除利润外考核企业经营成果的一个指标。而增值税是企业就增额部分缴纳的一种流转税。编制增值表的企业,未必缴纳增值税;缴纳增值税的企业,也不一定要编制增值表。就是既缴纳增值税,又编制增值表,增值表的内容也未必和纳税的要求完全一致。因为税法的规定往往比较具体,例如有判别税率,有免税和零税等规定。而增值表有它自己要反映的内容。除此之外,增值税的征收对象只是盈利性的企业或公司,而增值表的编制可以盈利性的企业或公司,也可以是非盈利性的政府或事业单位。增值的作用增值表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增值表扩大了计算企业获益的视野。与传统的利润表相比,利润只计算所有者或股东的所得。而增值表计算的是整个企业的所得,它归属于所有有权分得它一定份额的各个方面,包括职工、政府、债权人、股东等。增值表立足于社会,反映企业对社会作出的贡献。(2)增值额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得营业收入相对于物质消耗的关系。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每单位物质消耗所产生的增值额越大,说明企业的“生产率”越高,经营管理的效益越好。(3)根据增值表的资料,可以算出很多有用的比例。例如,薪金与增值额的比例,可以说明职工所得在整个企业所得中所占的比例。再如,税款与增值额的比例、销售与增值额的比例、全年平均投资与增值额的比例,等等。这些比例都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有关的决策。(4)增值额是衡量企业规模和重要性的一个较好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企业规模与重要性的指标有很多,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各自的缺陷。例如销售收入,其绝大部分只不过是回收转售商品的成本。再如投入资本净额,它不能顾及企业资本结构上的差异。还如职工人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规模和重要性会被不适当地夸大。相比之下,以反映企业增值形成成及其分配的增值表作为衡量企业规模和重要性的单项指标,具有其独特的好处。(5)提供增值额信息,有助于促使职工更加勤奋地工作。因为是分享增值,而不是被支付劳动报酬的的。(6)根据增值额,可以轻易实施“”生产率“”资金办法,即规定工资薪金与增值额标准的比例,超标准给资超额越大,给奖越多的奖励办法,促使职工加倍努力工作。但也有人不造成编制增值表,其理由主要是:(1)增值表与利润表并举,往往会使不熟悉财务与会计的人士感到困惑,觉得不好理解。在增值额有所增长而利润却有所下降,或者增值额为正数而利润却为负数时,尤其如此。而这些情况又并非属于罕见。(2)以增值额为依据,可能会使企业经理作出错误的决策。增值额作为衡量企业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一个指标,乍看起来,似科企业追逐最大的增值额,优于追逐最大的利润。其实不炙,单纯以增值额来决策带有片面性。如企业有一项建筑工程需耗用材料40万元,支付薪金25万元。要否接受该承包?着眼于增值额,该项工程可使企业增值额增加20万元(60万元-40万元-25万元)。(3)按企业集团计算增值额时,往往不易确定企业集团的成员。在企业集团内部,上下左右,关系错综复杂,要正确计算其增值额确非易事。如在企业集团内部,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往往几经转手。再如企业集团中往往包含有独立的金融机构,负责对集团内部成员贷放资金等。因为成员关系不明确,勉强计算增值,其结果是不足为信的。(4)增值表的内容与编制方法至今无准则可循。影响所及,使各企业计算的增值额可能出入很大,无法比较。增值的形成包括销售收入、外购商品的劳务以及折旧三个方面。销售收入方面的主要问题有:(1)自制固定资产。有两种做法:一是将新建固定资产的成本价值贷记“销售收入”科目,同时,这部分成本分别归入增值表的“外购商品和劳务”及“职工所得”等栏目。二是从以上各栏目扣除固定资产成本。在第一种做法下,增值额较高,较为合理。因为它反映了自制固定资产过程中,职工的努力所创造的财富。(2)长期合同工程。根据公认会计原则,长期合同工程可以采用全部完工法或完工进度法确认营业收入,增值表中长期合同工程营业收入的确认,也应遵循同样的会计准则。(3)实物奖励。公司可能会免费向职工提供各种实物,作为对职工的奖励。如啤酒厂免费向职工提供啤酒、旅馆免费向职工提供食品或居室等。此金额可贷记“销售收入”科目,相应的借记“雇员津贴”科目,列入增值表的下半部分。但如果为数甚少,就不值得这么做。(4)流转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资源税等。其处理方法与利润表对各种流转税的处理方法一致。外购商品和劳务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有:(1)商品与劳务的范围。商品仅指外购的原料、材料、燃料等,不包括外购设备或其他固定资产。劳务不包括公司雇员提供的劳务。金融机构提供的劳务也不包括在内。(2)应计制的运用。此栏目包括的是应计的外购商品和劳务成本,而不是已付的外购成本。(3)资本性支出。应区分资本业务支出和经营业务支出。(4)消费税。如果为数甚小,通常作为外购成本的一部分。否则,就在“外购商品和劳务”之后,单项列示。(5)租金。若为营业租赁,所付租金 列为“外购商品和劳务”。若为融资租赁,根据公认会计准则,承租方应在租赁日开始日,将租入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入几。在租期内,应确认融资利息,并随资产耗用情况,计提折旧。企业应将确认的各期利息费用归入“债权人所得”项下,所提折旧归入“折旧”项下。由于采用应计制,支付租金与增值表的编制无直接关系。(6)坏账。坏账金额减去商品外购原料的金额,作为增值列示在增值表的上半部分;坏账金额作为增值分配列示在表的下半部分。折旧应否计入增值额的形成中,有不同的看法。若在增值额的形成中计入折旧,所得的增值额称为增值净额。若在增值额的形成中不计入折旧,所得的增值额称为增值毛额。增值毛额具有以下优点:(1)增值毛额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因为外购商品和功务支出是由客观经济业务决定的,而折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判断。(2)增值毛额下的增值表将折旧与留利并列,表明了企业可用于再投资的经营所得。(3)增值毛额与经济学家偏爱的国民收入总额指标十分吻合。纵然增值毛额具有以上优点,但采用增值净额的理由似乎更为充分:(1)折旧的性质和外购商品及外购劳务相同,也是生产经营中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外购商品、劳务要扣除,折旧也要扣除。(2)增值的分配是对企业增值的创造者作出贡献的各个方面,如职工、债权人、政府、投资者等。采用增值毛额,似乎把固定资产也人格化了,这是令人费解的。(3)增值额是企业在一定期间从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和为经营活动而购买商品、取得劳务所发生的对外支出之间的差额。从这个性质上分析,如果不扣除折旧,就多计了增值额。按照增值毛额进行分配,势必影响投入资本的完整。(4)从会计处理的一致性与配比原则来看,扣除的外购商品,实际上是外购而本期耗用的商品,而固定资产折旧事实上与外购而本期耗用的商品在性质上是一样的。(5)从购销双方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增值净额更容易让人理解。例如,甲公司从乙公司购入一项固定资产,乙公司增值额增加。如果甲公司的增值表计列增值毛额,则将甲乙两公司的增值表合并,增值额就不等于零。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单纯的购销活动不会产生价值的增值,价值的增加只有在生产了产品或提供了劳务之后才产生。如果甲公司在增值表计列增值净额,则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甲公司的增值额减少数恰好等于乙公司的增值额增加数。增值的分配 分为职工所得、债权人所得、政府所得、股东所得和留利等方面。职工所得栏目归集的是与销货收入相关的人工成本。首先,此栏目应归集的是应计而非实付的工资薪金等;其次,此栏目应归集的是已销产品而不是已完工但尚未出售产品的人工成本。在实际归集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职工工资的金额应是减除预扣工薪所得税和职工应负担的社会保险税之前的金额。此外,还应加上企业支付的各种社会保险税等。(2)应付给只有一个人的转承包商的金额,应在“职工所得”项下列示,而非“外购商品和劳务”项下列示。(3)企业自制的固定资产,应将其资本化价值记入“销售收入”项目中,若数额庞大,还应单独列示。资本化价值中的原材料成本记入“外购商品和劳务”项目中,人工成本记入“职工所得”栏目。(4)企业向职工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津贴,可以作为“销售收入”栏目的一部分,同时设法计算出相应的“外购商品和劳务”、“职工所得”等。但这样做过于主观武断,又过于烦琐,金额不大时尤其如此。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仍将它们留在原先的栏目中。这样,职工分享的增值额史包括职工工资、退休金以及企业为职工付出的各种社会保险税等。债权人所得有几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将短期借款成本作为“外购商品和劳务”支出,长期借款成本列作“债权人所得”项下。显然,后一种作法比较符合增值表赖以建立的集体概念。另外,应否将应收利息和应付利息合在一起,差额归入“债权人”债权人所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将应收利息单独列作增值的加项,而“债权人所得”只包括应付利息比较合理,尤其是当应收利息数额庞大时。政府所得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问题:(1)应纳入此栏目的税种主要有哪些?仅仅是企业所得税,还是进一步有诸如增值税、社会保险税等其他税种?一般认为,政府所得栏目应当排除所得税等其他税种?一般认为,政府所得栏目应当排除所得税以外的所有税种,只将企业所得税纳入其中。(2)如何处理政府拨款与补贴?政府拨款和补贴,无论是资本性的,还是收入性的,都应留在现有的账目中,而不能作为所得税的抵消项目。(3)应计制概念如何运用?当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不一致时,所得税费用与应付所得税不不相一致,差额为递延所得税。“政府所得”栏下应列示按应计制算得的所得税费用。当递延所得税为数宠大时,递延所得税还应和本期应付或已付所得税分开列示于“政府所得”栏下。股东所得栏目的数据应注意以下几点:(1)是本期宣布发放而非实际发放的股利数。(2)只包括现金股利、财产股利和股票股利等,不包括股票割、清算股利等。(3)财产股利应以所付财产的公允市价计价,而不能以它们的账面价值计价。(4)代扣股利所得税,也应包括其中。留利栏目是企业的增值额减除以上四个方面的分享后的余额。
资金平衡表balancesheet反映工业企业某一日期(月末、季末、年末)全部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情况以及资金变动情况的资金类报表。工业企业的主要会计报表。它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关的资金信息;了解企业资金占用结构及其合理程度;各项资金计划的执行结果;为企业主管部门和其他经济管理机关提供有关资金指标,便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为企业债权人、股东等提供有关资产偿债能力等信息,结合其他报表,从一个侧面检查企业账务处理正确与否,保证会计报表体系的完整性、正确性。资金平衡表分左、右二方,左方为资金占用,右方为资金来源。左、右二方金额平衡相等。通过资金平衡表,可以了解各项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项目之间相应的对照关系和增减变化情况,可以分析资金来源的合法性,资金占用的合理性和财务状况。
目录 1 什么是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 2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意义与作用 3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特点 4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结构 5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编制方法 什么是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月份、季度、年度)生产的各种主要产品单位成本的构成和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执行情况的成本报表,是产品生产成本表的必要补充。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应按主要产品分别编制,它是对产品生产成本表的补充说明。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意义与作用 (1)分析各种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水平和结构比例; (2)比较各种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定额执行情况; (3)寻找产生差距的原因,挖掘降低单位产品成本的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特点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主要特点:按产品成本项目,分别反映产品单位成本及各成本项目的历史先进水平、上年实际平均水平、本年计划、本月实际和本年累计实际平均的成本资料。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结构 第一部分为本表的基本部分,是分别按每一种主要产品进行编制的,表中除反映产品名称、规格、计量单位、产量、售价之外,主要是按成本项目反映单位成本的构成和水平; 第二部分为本表的补充资料,反映上年和本年的几项经济指标,为分析、考核提供简便的资料。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编制方法 表1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 200×年度 单位:千元 产品名称A本月实际产量(略) 规 格HP本年累计实际产量336 计量单位台销售单价10 成本项目历史先进水平上年实际平均本年计划本月实际本年实际平均 直接材料9.60 10.00 8.40 9.80 直接人工 2.00 4.40 4.20(略) 2.00 制造费用 4.00 5.60 5.40 4.20 产品生产成本 15.6020.0018.00 16.00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耗用量耗用量耗用量耗用量耗用量 1.原材料50公斤52公斤56公斤(略)58公斤 2.主要材料 3.燃料 4.动力
目录 1 什么是制造费用明细表 2 制造费用明细表的意义和作用 3 制造费用明细表的结构和编制方法 什么是制造费用明细表 制造费用明细表是反映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及其构成情况的成本报表。表中的各明细项目,应包括企业各个生产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制造费用明细表的意义和作用 (1)考核费用计划执行情况; (2)发现费用项目超支或节约及其原因; (3)为编制计划和预测未来水平提供依据。 企业的自制材料、自制工具、自制设备、生产制造的外售产品,自制半成品或有对外提供工业性劳务的,必须按一定标准负担一部分制造费用。因此,会出现制造费用明细表上的合计数与产品生产成本表中的“制造费用”项目的数字不相等。 制造费用明细表的结构和编制方法 制造费用明细表是按制造费用项目设置的,并分栏反映各费用的本年计划数、上年同期实际数、本月实际数、本年累计实际数。 企业根据管理的需要,也可以将制造费用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1、按制造费用项目 表1 制造费用明细表 200×年12月 单位:千元 费用项目本年计划数上年同期实际数本月实际数本年累计实际数 工资及福利费260 240290 办公费 40.00 22.34 86.74 折旧费140.00120.00120.00 水电费225.00204.32240.00 修理费 79.60 7.72 56.50 运 费 30.00 26.00(略) 29.90 租赁费 18.00 16.42 16.46 劳动保护费 24.00 21.24 24.80 机物料消耗 13.40 13.96 13.60 合 计830672878 2、按成本性态 表2 制造费用明细表 200×年12月 单位:千元 费用项目本年计划数上年同期实际数本月实际数本年累计实际数 变动制造费用: 水电费225.00204.32240.00 修理费 79.60 7.72 56.50 运 费 30.00 26.00 29.90 机物料消耗 13.40 13.96 13.60 小 计348252340 固定制造费用:(略) 工资及福利费260240290.00 办公费 40.00 22.34 86.74 折旧费140.00120.00120.00 租赁费 18.00 16.42 16.46 劳动保护费 24.00 21.24 24.80 小 计482420538 合 计830672878
目录 1 什么是责任成本报表 2 责任成本报表的意义和内容 3 责任成本表的编制 4 责任成本表分析的意义和内容 5 责任成本表的分析方法 什么是责任成本报表 责任成本报表是根据成本责任中心(或单位)的日常责任成本核算资料定期进行编制,用以反映和考核责任成本预算完成情况的内部成本报表。它应以责任单位(如车间、部门等)逐级按月进行编报,主要的责任成本项目还可以按月或按旬进行编报,其资料来源于责任成本计划和责任成本核算。因此,编制这一张报表的前提是有进行责任成本计划和核算的企业。 日常责任成本是指责任者的可控成本,是根据成本管理责任制的要求,按成本划分责任进行管理的成本。 责任成本报表的意义和内容 责任成本报表的编报内容取决于各成本中心(车间和部门)控制成本的责任范围,内容的详简程度应服从于各级成本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在一般的情况下,越低层次的报告越详细,越高层次的报告越概括。 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报表,一般只按该中心可控成本的明细项目列示其计划数(即责任预算)、实际数和差异。其指标可用金额、实物或时间量度表示。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差异的揭示,是考核成本中心对责任成本控制的业绩。如果计划数大于实际数,称为“有利差异”,通常在差异后用符号F表示,表示可控成本为节约;如果出现计划数小于实际数,称为“不利差异”,通常在差异后用符号U表示,表明可控成本为超支。 不可控成本,在报告中可以不予列示,以突出重点或者作为参考资料列示,让管理机关了解该成本中心一定时期发生消耗的全貌,并便于考察责任成本信息与产品信息相互印证。 责任成本表的编制 责任成本报表是根据有关成本中心(即车间或部门)的责任成本记录和有关的计划资料进行编制的。责任成本表的具体格式由于各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内容以及核算方法不同而有所区别,其编制方法也不一样,现按生产车间、供应部门、管理部门分述如下: 1.生产车间责任成本表的编制: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 (1)、按制造成本法 表1 责任成本表 责任单位:加工车间 200×年12月 单位:元 成本项目本月责任成本累计责任成本 计划全部费用 不可控费用 实际 差异 计划实际差异 ①②③④=②-③⑤=①-④⑥⑦⑧=⑥-⑦ 直接材料40 000 44 3001 400 42 900 2 900(u) (略) 直接人工10 000 11 200 11 2001 200(u) 制造费用15 000 13 50013 5001 500(F) 合 计65 00069 0001 40067 6002 600(u) 企业采用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的情况下,其责任成本表可按成本项目列示,反映各项目计划责任成本、实际责任成本和差异。 (2)、按变动成本法 表2 责任成本表 责任单位:加工车间 200×年×月 单位:元 成本性态成本或费用项目本月责任成本累计责任成本 计划实际差异计划实际差异 变动成本 直接材料40 00042 9002 900(u) 直接人工10 00011 2001 200(u)(略) 变动性制造费用 4 500 4 000 500(F) 小 计 54 500 58 100 3 600(u) 固定成本工资及福利费 3 000 3 100 100(u) 办公费 1 000 1 300 300(u) 折旧费 4 000 4 0000 劳动保护费 2 000 2001 800(F) 水电费 300 500 200(u) 其 他 200 400 200(u) 小 计10 500 9 5001 000(F) 合 计65 00067 6002 600(u) 企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的情况下,其责任成本表应分为变动责任成本和固定责任成本两部分。变动责任成本可以按成本项目分别列示,固定责任成本可以按费用项目分别列示。该表也分别反映各项目的计划责任成本、实际责任成本和差异。 2.供应部门责任成本表的编制; 表3 责任成本表 责任单位:供应部 200×年×月 单位:元 成本性态成本或费用项目本月责任成本累计责任成本 计划实际差异计划实际差异 外购材料成本 原材料85 000 89 6004 600(u) 包装物 7 000 6 800 200(F)(略) 低值易耗品 4 000 4 100 100(u) 小 计96 000100 5004 500(u) 管理成本办公费 300 280 20(F) 差旅费 1 500 2 000 500(u) 水电费 100 120 20(u) 运输费 2 000 2560 560(u) 其 他 100 140 40(u) 小 计 4 000 5 1001 100(u) 其他费用 料废损失 代用材料损失 1 4001 400(u) 小 计 1 4001 400(u) 合 计100 000107 0007 000(u) 供应部门责任成本表分为材料采购成本、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三部分,分别反映其计划责任成本、实际责任成本和差异。其中,材料采购成本按材料类别分别列 示,管理费用按费用项目分别列示,其他费用是指由其他责任单位转入由本责任单位承担的损失性费用,也按费用项目分别列示。 3.其他管理部门责任成本表的编制。 其他管理部门责任成本表一般分为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两部分,也分别反映其本月计划责任成本、本月实际责任成本和差异。其填列方法与供应部门责任成本表的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的填列方法相同,不再赘述。 责任成本表应逐级上报和逐级汇总编制,下一级的成本中心编制的责任成本表应定期向上一级成本中心报送,上一级成本中心收到其下属所有的成本中心报来的责任成本表后,应予汇总,再加上直接属于自身的可控成本,编制本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表,并再向更高层次的成本中心报送,直至最后汇编出整个企业的责任成本表,通过责任成本表的逐级上报汇编形成整个企业的连锁责任。 假定某公司设有一个制造部、一个供应部和一个销售部,分别由各部门经理负责;制造部下设铸造、加工和装配三个车间,均为成本中心。则该公司的责任成本 表分为车间、供应部、销售部和公司三个层次,除前述表11-10和11-11所列的加工车间和供应部责任成本表外,下面着重说明由各生产车间责任成本表汇 编制造部责任成本表,以及由各部责任成本表汇编公司责任成本表。 表4 责任成本表 责任单位:制造部 200×年×月 单位:元 项 目本月责任成本累计责任成本 计 划实 际差 异计 划实 际差 异 制造部管理费14 00013 600 400(F) 铸造车间责任成本38 00037 0001 000(F) 加工车间责任成本65 00067 6002 600(u)(略) 装配车间责任成本40 00045 0005 000(u) 可控成本合计157 000163 2006 200(u) 表5 责任成本表 责任单位:公司总部 200×年×月 单位:元 项 目本月责任成本累计责任成本 计 划实 际差 异计 划实 际差 异 公司总部管理费 30 000 28 4001 600(F) 制造部责任成本157 000163 2006 200(U) 供应部责任成本100 000107 0007 000(U)(略) 销售部责任成本 80 000 78 0002 000(F) 可控成本合计367 000376 6009 600(u) 责任成本表分析的意义和内容 通过对责任成本表进行分析,将各责任成本中心(单位)的实际责任成本与计划责任成本进行比较,确定责任成本的节约或超支,并分析其具体的原因是企业按责任归属考核成本中心控制成本业绩的重要方法。每个成本中心必须根据计划期开始前编制的责任预算,和平时责任成本实际发生数额的记录以及所编制的工作实绩报告,进行对比分析,查找发生差异的原因,为进一步改善经营决策和管理提供具体的信息。 对责任成本的分析是通过责任完成实业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对比,考核其责任完成情况。对责任成本的考核过程,也是对责任成本分析和评价的过程。责任成本的分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分析范围包括责任实体的价值指标分析与非价值指标分析,即综合分析。它是落实责任成本指标实绩及奖惩兑现的手段。狭义分析是指责任实体中的价值指标的分析,它是责任成本分析的核心。对责任成本的考核分析必须贯彻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各成本责任中心的利益如何,完全决定于责任履行情况。通过考核分析,把职工利益与经济责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原则,推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实际责任成本包括该成本中心本身归集的可控成本,由其他成本中心按责任归属转来的应由该中心负责的成本,以及下属各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 责任成本表的分析方法 以加工车间的责任成本表为例分析说明责任成本表的分析方法。 分析责任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应剔除计划产量与实际产量统计口径 不一致的影响,如加工车间本月计划产量为100件,实际产量为110件,则应区分成本项目,以产量完成情况调整变动费用,再以调整后的变动费用与实际费用比较,以计划固定费用与实际固定费用比较。 进行调整时,对确定的变动费用项目,可按下列公式调整: 按实际产量调整的变动费用项目计划=(调整前变动费用项目计划/计划产量)×实际产量 对混和费用项目应设法事先确定其变动费用部分与固定费用部分的比重,再进行调整。例如,对未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的制造费用项目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调整: 按实际产量调整的制造费用计划=制造费用调整前计划总额×固定费用部分比重×制造费用调整前计划总额×变动费用部分比重×产量计划完成百分比 以表11-10资料为例,假定其变动费用占30%,固定费用占70%,则: 调整后制造费用计划=15000×70%+15000×30%×(110/100)=15450(元) 根据上述资料,加工车间责任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表如表6所示。 表6 加工车间责任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表 200×年×月 成本项目计划计划调整实际差异差异率 栏 次①②③④=③-②⑤=④÷② 直接材料40 00044 00042 9001 100(F)2.5%(F) 直接人工10 00011 00011 200 200(u)1.8%(u) 制造费用15 00015 45013 5001 950(F)12.62%(F) 合 计65 00070 45067 6002 850(F) 4%(F) 由表6可知,加工车间本月实际责任成本比计划要求降低了2 850元,降低率为4%,在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直接材料实际比计划降低1 100元,材料费用的节约,主要是加强了管理,减少了损失浪费,使消耗水平有所下降;直接人工实际比计划超出200元,主要是生产工人协调不好,产生了个别窝工现象,造成生产工时的浪费;制造费用实际比计划降低了1 950元,是降低幅度最大的成本项目,应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制造费用中固定费用部分,计划为10 500元,实际为9 500元,实际比计划节约1 000元(见表11-10的资料),其原因是由于各项目支出水平变动的影响,虽然工资及福利费、办公费、水电费及其他费用等共超支800元,但由于劳动保护费节约1 800元,仍使固定费用部分节约1 000元。但对这种情况还应进一步分析责任成本单位有无为了降低可控成本压缩劳动保护费合理支出的情况。劳动保护费用与安全生产和劳动条件的改善相关,不能认为越少越好,否则将给企业带来相应隐患。制造费用降低额扣减其固定费用部分降低额后(见表11-10资料)就是变动费用的降低额,根据表12-9资料,本例为950元(即1 950~1 000),主要是由于单位产品工时耗用和小时费用率变动的影响,应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另外,由于产量增加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降低,形成固定总成本的相对降低,产量减少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升高,形成固定总成本的相对超支。其计算公式为: 产量变动相对超支(或节约)的固定费用=(产品计划产量-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计划固定成本 本例中制造费用中固定费用计划数为10 500元,则制造费用由于产品变化而形成的相对节约额为: (100-110)×(4 500÷100)=-450(元)
目录 1 什么是质量成本表 2 质量成本表的意义 3 质量成本表的编制依据 4 质量成本表的编制方法 5 质量成本表的作用 什么是质量成本表 质量成本表是根据企业质量管理的需要,按照质量成本项目计算企业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用以反映、分析和考核一定时期内质量成本预算执行情况的内部成本报表,反映的内容包括:故障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 质量成本表的意义 质量成本信息发生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在每一个环节控制质量成本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涉及许多部门,这就需要确定追踪和控制质量成本的网点。质量成本表的内容就是根据各网点追踪和控制质量成本的具体内容和对质量管理分工的要求来确定的。各网点的质量成本表和汇总的质量成本表,都应反映质量成本有关项目的预算控制数、实际数和差异数。 根据质量管理的内部分工,质量成本的网点确定如下: 质量成本表 质量成本表的编制依据 质量成本表编制的依据主要有: 1. 表中质量成本的实际数一般来源于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如废品通知单、返修单、检验工时报告单、质量事故减产损失计算表及各种台账的统计数等。质量管理各网点的核算人员,应负责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登记、汇总,并据以编制质量成本表。 2.表中质量成本的预算控制数,应根据计划年度企业制订的质量成本预算控制数逐项填列。 3.表中的差异数应根据质量成本实际数与预算控制数逐项计算填列。差异栏中用金额表示的差异应等于实际数减去预算控制数,用百分比表示的差异应等于差异额除以预算控制数求得的。 质量成本表的编制方法 质量成本报表是根据质量成本的日常核算资料进行编制的。进行质量成本核算时,必须搞好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地统计因发生废品而损失的材料、工时等,为正确进行质量成本核算提供可靠的原始资料。质量成本有显见成本与隐含成本之分,显见成本可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对未实际支出的隐含成本,如质量事故的停工损失、产品降级损失、产品降价损失等,很难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只能用统计方法计算确定。因此,质量成本的核算可以说是以会计核算为主,统计核算为辅,相互配合,才能全面、正确、及时地反映质量成本。 根据日常核算的资料进行质量成本报表的编制,质量成本报表可分为两类:一类汇总反映全厂质量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表1); 另一类是分别反映各个责任层次的质量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质分责任层次的内部质量成本报表,编制时,应分别按责任单位(即分级归口单位),分车间(表2)、分科室进(表3)行编报。 1、汇总反映全厂质量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 表1 质量成本表 200×年12月 单位:元 类 别项 目预算控制数①实际数②差 异 金额③=②-①%④=③÷① 内部故障成本 1.不合格品返修费 2.返修产品复检费 3.废品损失 4.质量事故造成停工损失费用 5.降级损失 小 计 外部故障成本 1.折价损失 2.赔偿费用 3.保修费用 4.“三包”管理费 5.退货损失 小 计 鉴定成本 1.进料检验费 2.工序检查费 3.产品检验费 4.检测手段维护费 小 计 预防成本 1.质量管理培训费 2.质量管理活动费 3.质量管理文件制定费 4.质量改进措施费 小 计 质量成本合计 本期产品生产总成本 质量成本率(百元) 2、分车间 表2 质量成本表 车间: 200×年×月 类别项 目预算数实际数差异数差异原因 金额% 内部故障成本 1.不合格品返修费 2.返修产品复检费 3.废品损失 4.质量事故造成停工损失费用 5.降级损失 小 计 预防成本 1.质量管理培训费 2.质量管理活动费 3.质量管理文件制定费 4.质量改进措施费 小 计 鉴定成本 1.进料检验费 2.工序检查费 3.产品检验费 4.检测手段维护费 小 计 合 计 3、分科室 表3 科室质量成本报告 科室: 200×年×月 类别项 目预算数实际数差异数差异原因 金额% 外部故障成本 1.折旧损失 2.赔偿费用 3.保修费用 4.“三包”管理费 5.退货损失 小 计 内部故障成本 1.不合格品返修费 2.返修产品复检费 3.废品损失 4.质量事故造成停工损失费用 5.降级损失 小 计 合 计 质量成本表的作用 质量成本表的主要作用有: 1.利用质量成本表提供的信息,有利于正确处理产品质量与产品成本、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能; 因为产品质量是在设计和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适度地增加预防成本,可能会避免外部和内部故障成本的发生,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如果预防成本增加过度,不仅与增加经济效益发生矛盾,而且会造成质量溢出浪费。进行质量成本核算,编制质量成本表,能够为企业管理机构提供相关的信息,有助于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产品成本和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利用质量成本表提供的信息,有利于分析质量成本各构成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质量成本总体最优化控制; 质量成本各构成项目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预防成本的增加,必然会使故障成本减少;而预防成本的减少,又会使故障成本增加。质量成本表是揭示质量成本各构成项目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这对于研究质量成本构成变化的规律性,寻求质量成本总体的最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3.根据质量成本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企业通过对质量成本表项目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质量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结果,及时发现企业在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了有效措施改善企业的质量监控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4.利用质量成本表提供的信息,可用来分析和考核质量成本的管理责任,推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严格实施,从而促使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健全、完善,也就更有利于对质量成本的控制。
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包括在年度会计报表中,是资产负债表的附表,是这次会计制度改革新增加的。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企业的各项资产是以其账面价值列示的,即扣除了减值部分。为了全面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减值情况,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便于深入分析资产减值情况,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作出预测,要求企业编制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包括表首、正表两部分。其中,表首说明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计量单位等;正表是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的主体,具体说明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的各项内容,包括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等内容。每个项目中,又分为年初余额、本年增加数、本年转回数、年末余额四栏,分别列示其年度变化过程或结果。 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各项目应根据“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