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Creditmetrics模型的提出 2 Creditmetrics模型的基本思想 3 Creditmetrics模型分析 4 Creditmetrics模型与KMV模型的比较 Creditmetrics模型的提出 Creditmetrics模型(信用计量模型)是J.P.摩根在1997年推出的用于量化信用风险的风险管理产品。与1994年推出的量化市场风险的Riskmetrics一样,该模型引起了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是当今风险管理领域在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Creditmetrics模型的基本思想 1、信用风险取决于债务人的信用状况,而企业的信用状况由被评定的信用等示。因此,信用计量模型认为信用风险可以说直接源自企业信用等级的变化,并假定信用评级体系是有效的,即企业投资失败、利润下降、融资渠道枯竭等信用事件对其还款履约能力的影响都能及时恰当地通过其信用等级的变化而表现出来。信用计量模型的基本方法就是信用等级变化分析。转换矩阵(Transition Matrix一般由信用评级公司提供),即所有不同信用等级的信用工具在一定期限内变化(转换)到其他信用等级或维持原级别的概率矩阵,成为该模型重要的输入数据。 2、信用工具(包括债券和贷款等)的市场价值取决于债务发行企业的信用等级,即不同信用等级的信用工具有不同的市场价值,因此,信用等级的变化会带来信用工具价值的相应变化。根据转换矩阵所提供的信用工具信用等级变化的概率分布,同时根据不同信用等级下给定的贴现率就可以计算出该信用工具在各信用等级上的市场价值(价格),从而得到该信用工具市场价值在不同信用风险状态下的概率分布。这样就达到了用传统的期望和标准差来衡量资产信用风险的目的,也可以在确定的置信水平上找到该信用资产的信用值,从而将Var的方法引入到信用风险管理中来。 3、信用计量模型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从资产组合而并不是单一资产的角度来看待信用风险。根据马柯威茨资产组合管理理论,多样化的组合投资具有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的作用,信用风险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系统性风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被多样性的组合投资所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体系中共同的因素(系统性因素)的作用,不同信用工具的信用状况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由此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是不能被分散掉的。这种相互联系由其市场价值变化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矩阵一般也由信用评级公司提供)表示。由单一的信用工具市场价值的概率分布推导出整个投资组合的市场价值的概率分布可以采取马柯威茨资产组合管理分析法。 4、由于信用计量模型将单一的信用工具放入资产组合中衡量其对整个组合风险状况的作用,而不是孤立地衡量某一信用工具自身的风险,因而,该模型使用了信用工具边际风险贡献这样的概念来反映单一信用工具对整个组合风险状况的作用。边际风险贡献是指在组合中因增加某一信用工具的一定持有量而增加的整个组合的风险(以组合的标准差表示)。通过对比组合中各信用工具的边际风险贡献,进而分析每种信用工具的信用等级、与其他资产的相关系数以及其风险暴露程度等各方面因素,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种信用工具在整个组合的信用风险中的作用,最终为投资者的信贷决策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Creditmetrics模型分析 (一) 在险价值(VaR)方法: 在险价值模型就是为了度量一项给定的资产或负债在一定时间里和在一定的置信度下其价值最大的损失额。 一支交易股票的在险价值 Image:CR1.jpg VaR方法度量非交易性金融资产如贷款的在险价值时则会遇到如下问题: 1.因为绝大多数贷款不能直接交易,所以市值P不能够直接观察到。 2.由于贷款的市值不能够观察,也就无法计算贷款市值的变动率σ。 3.贷款的价值分布离正态分布状偏差较大。 (二)“信用度量制”方法(CreditMetrics) 信用度量制是通过掌握借款企业的资料如: (1)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资料 (2)下一年度该信用级别水平转换为其它信用级别的概率 (3)违约贷款的收复率 计算出非交易性的贷款和债券的市值P和市值变动率σ,从而利用在险价值方法对单笔贷款或贷款组合的在险价值量进行度量的方法。 Creditmetrics模型与KMV模型的比较 KMV模型与creditmetrics模型是目前国际金融界最流行的两个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两者都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等授信业务时衡量授信对象的信用状况,分析所面临的信用风险,防止集中授信,进而为实现投资分散化和具体的授信决策提供量化的、更加科学的依据,为以主观性和艺术性为特征的传统信用分析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补偿。然而,从上述的介绍和分析中,我们又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两个模型在建模的基本思路上又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KMV模型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衡量指标edf主要来自于对该企业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有关数据的分析,而creditmetrics模型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衡量来自于对该企业信用评级变化及其概率的历史数据的分析。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之一。 2、由于KMV模型采用的是企业股票市场价格分析方法,这使得该模型可以随时根据该企业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化来更新模型的输入数据,得出及时反映市场预期和企业信用状况变化的新的edf值。因此,kmv模型被认为是一种动态模型,可以及时反映信用风险水平的变化。然而,creditmetrics采用的是企业信用评级指标分析法。企业信用评级,无论是内部评级还是外部评级,都不可能象股票市场价格一样是动态变化的,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静态特征。这有可能使得该模型的分析结果不能及时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变化。 3 、同时,也正是因为kmv模型所提供的edf指标来自于对股票市场价格实时行情的分析,而股票市场的实时行情不仅反映了该企业历史的和当前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市场中的投资者对于该企业未来发展的综合预期,所以,该模型被认为是一种向前看(forward-looking)的方法,edf指标中包含了市场投资者对该企业信用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这与creditmetrics模型采用的主要依赖信用状况变化的历史数据的向后看(backward-looking)的方法有根本性的差别。kmv的这种向前看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依赖历史数据向后看的数理统计模型的“历来可以在未来复制其自身”的缺陷。 4 、KMV模型所提供的edf指标在本质上是一种对风险的基数衡量法,而creditmetrics所采用的与信用评级分析法则是一种序数衡量法,两者完全不同。以基数法来衡量风险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仅可以反映不同企业风险水平的高低顺序,而且可以反映风险水平差异的程度,因而更加准确。这也更加有利于对贷款的定价。而序数衡量法只能反映企业间信用风险的高低顺序,如bbb级高于bb级,却不能明确说明高到什么程度。 5、creditmetrics采用的是组合投资的分析方法,注重直接分析企业间信用状况变化的相关关系,因而更加与现代组合投资管理理论相吻合。而kmv则是从单个授信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的价格变化信息入手,着重分析该企业体现在股价变化信息中的自身信用状况,对企业信用变化的相关性没有给予足够的分析。
利润分配表反映的是某公司当年的净利润的分配情况和年末分配利润的情况。该表的编制是从公司净利润额开始的。其科目分析如下: 可分配的利润在公司的净利润中扣除职工福利及奖励基金,再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后即得可分配的利润总额。用公式表示为: 可分配利润=净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中外合资企业提取职工福利及奖励基金 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在可分配的利润中扣除按规定提取的法定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后即是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用公式表示为 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可分配的利润—法定公积金—法定公益金 其中法定公积金是指按照公司法规定,公司必须根据当年税后利润减去弥补亏损后所剩余额的10%强制计提的公积金;法定公益金是指公司按照公司法规定,按5%一7%的比例从当年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用于职工福利设施支出的基金。 未分配的利润未分配的利润指的是在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中扣除已分配优先股股利、任意公积金和已分配普通股股利后的余额。用公式表示为 未分配利润=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已分配优先股股利—任意公积—已分配普通股股利 式中,已分配优先股股利是根据股东大会决议派发给优先股股东的利润额;任意公积金是指根据公司章程或股东大会决议而从可分配利润中自由计提的公积金,其目的是为了应付经营的风险和不测;已分配普通股股利是根据股东大会决议而派发给普通股股东的利润。 未分配利润额权益归公司投资者所有。
初始现金流量 初始现金流量是指开始投资时发生的现金流量。初始现金流量通常包括投资在固定资产上的资金和投资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两部分。其中投资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一般在项目结束时将全部收回。这部分初始现金流量不受所得税的影响。初始现金流量通常为现金流出量。 组成 一般包括如下的几个部分: 1、固定资产上的投资。包括固定资产的购入或建造成本、运输成本和安装成本等。 2、流动资产上的投资。包括对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现金等流动资产的投资。 3、其他投资费用。指与长期投资有关的职工培训费、谈判费、注册费用等。 4、原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更新时原有固定资产的变卖所得的现金收入。 公式 初始现金流量用公式表示为: 初始现金流量=投资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投资在固定资产上的资金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投资在固定资产上的资金是以企业原有的旧设备进行投资的,在计算现金流量时,应以设备的变现价值为其现金流出量。即在对某一独立方案进行评价时,假设将该设备出售可能得到的收入作为现金流出量,并且要考虑由此而可能支付或减免的所得税。用公式表示为: 初始现金流量=投资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设备的变现价值-(设备的变现价值-折余价值)×所得税税率 参考资料 [1] MBA智库百科 http://wiki.mbalib.com/wiki/%E5%88%9D%E5%A7%8B%E7%8E%B0%E9%87%91%E6%B5%81%E9%87%8F [2] 亿维网 http://www.yeewe.com/doc-view-19752.html
简介 银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控制借款规模和期限结构。存款数量多少、期限长短主要由存款方的意愿主导,而借款的主动权则掌握在银行手中。其次,银行可以精确地安排借入资金的运用及偿还计划。存款的提取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和不规则性,而借款合约对偿还期限和金额的约定十分明确,一般不能要求提前偿付。由于借款资金的稳定性强,为银行预测债务偿付的流动性需求提供了便利,从而可以提高借款资金使用效率。最后,借款突破了银行现有存贷关系的束缚,筹资范围更加广泛,不受银行所在地区资金状况和银行网点分布的限制。银行可以随时购买资金以获得流动性供给,从而得以减少对低收益高流动性资产的持有,将释放出来的资金用于贷款和投资。 种类 银行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借款方式,总体上分为从短期货币市场借入资金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长期债券两类途径。 (1)短期借款商业银行可以向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企业借入短期资金,或是从中央银行获得短期资金支持,既可以在国内借贷,也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短期借款最初主要用于调剂头寸和满足银行临时性资金周转需要,随着银行管理技术的改进,短期借款的连续使用实质上将其转化为长期资金使用。短期借款的主要方式有: 同业拆借 同业拆借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临时性借贷行为,同业拆借是商业银行最为便捷的借款方式之一。 1)同业拆借的产生 同业拆借最早源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不能用于放贷、投资等盈利性业务,而且一般不计利息或利率较低。商业银行为减少机会成本损失,可以将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超额储备拆借出去,而头寸或准备金不足的银行则需及时拆进资金。随着同业拆借的发展,货币中心银行逐渐成为净借款方,它们不再只是调剂短期资金余缺,而是借助循环拆借的方法将拆入资金作为一种长期资金来源,以此作为支撑扩大信贷能力,而中小银行由于缺乏信贷机会,通常作为净拆出方对大银行拆出富余资金。 2)同业拆借的交易方式和主要类别 借款管理拆借双方可以直接联系并协商成交。小银行由于拆借规模不大,通常以大银行作为代理银行。这些代理银行往往是双边报价的造市商,同时买进并卖出拆借资金。拆借经纪人或短期融资公司等专门中介机构也可以充当资金供求双方的媒介。虽然直接交易的成本较低,但通过中介机构进行拆借,不仅可以降低搜寻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还有助于保障同业拆借的秩序和安全。 拆借按期限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隔夜拆借,即“日拆”,双方一般通过电话、电传或网络沟通,不签订书面合同;二是指定日拆借,在书面合同中预先确定某日为清算日期,期限一般为1天以上,1年以内,中途不得解约或延期;三是续期拆借,这是一种期限较为自由的拆借方式,一般当日借次日还,但若拆借双方都不发出要求收回或返还的通知就自动展期。在融资期限很短的情况下,为方便交易,拆借双方大多在良好的资信和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信用拆借,倘若彼此缺乏了解或借方信用不足、借贷时间较长,可采用有担保拆借方式。 3)同业拆借的价格与运作过程 同业拆借利率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拆借者的信誉和实力以及拆借期限自行协商确定。同业拆借由于违约风险低,且拆借利率能较灵敏地反映金融系统头寸或银根的松紧情况,可作为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利率。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因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及其严格规范的形成程序而成为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基准利率,具有代表性的还有纽约同业拆借利率(NIBOR)、香港同业拆借利率(HIBOR)和新加坡同业拆借利率(SIBOR)等。同业拆借一般通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立的存款账户进行资金划转,拆出行通知中央银行将款项从其存款账户转到拆入行账户。中央银行贷记拆入行的账户,同时借记拆出行的账户,借款到期后,再将资金连本带息划回拆出行。 4)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活动始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新型信贷管理体制,鼓励银行间利用资金的行际差、时间差、地区差进行拆借。1986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之间可以相互拆借,同业拆借市场得以正式启动,在中国范围内形成了以上海、武汉、重庆和广州等中心城市为主的有形市场。此后,中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过程。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拆借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违规现象,大量短期拆借资金被用于房地产投资、炒股票,或实业投资,延长拆借期限,哄抬拆借利率,扰乱了金融秩序。而且,市场存在系统分割和地区分割,降低了融资效率。为了从根本上纠正同业拆借市场的混乱现象,中国人民银行于1995年撤销各商业银行及其分行开办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1996年1月,依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电子交易系统和信息服务,中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在上海建立,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作为市场中介组织,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安全、高效、方便、低廉的服务。中央银行在加强对交易主体市场准入及交易行为规范的同时,于1996年6月取消了对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管制,确立了交易双方自由议价的市场机制。拆借利率一般高于在中央银行存款的利率,低于商业银行短期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包括1~7天的头寸交易和期限在120天内的借贷交易,人民银行每日公布的“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CHIBOR)是各交易品种每笔交易利率的加权平均值。 1996年建立的中国银行同业拆借交易系统最初包括两级交易网络。进入一级网络的交易主体是经中央银行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总行(20家)和中央银行各省市分行组建的融资中心(35家),以及中国性金融信托投资公司,它们之间的交易利用中国计算机网络进行;二级网络由35家融资中心组成,交易主体为各商业银行总行授权的分支机构以及在各地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信托投资公司、城乡信用合作社、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中心接受省内金融机构拆出拆入的报价,就地交易,在本地市场无法平衡的情况下,将差额通过一级网络平衡,并将成交银行、数量、期限、利率等交易信息反映到一级网上,同时将一级网的报价传到省内机构,以保持一级网、二级网拆借利率的大体一致。各地融资中心既是一级网络成员,又是二级网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成为沟通一级网络和二级网络的桥梁。1998年2月后,融资中心退出拆借市场,二级网络宣告终止。此后,中央银行在增加入市主体、完善相关法规等方面积极推进同业拆借市场建设,使同业拆借市场成员的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更加广泛,交易规模日趋扩大,除了国内金融机构外,一些外资银行已获准进入拆借市场。 目前中国金融机构间同业拆借全部在无形市场上进行,交易双方可以通过数据专线及其他通信方式进行格式化的报价、询价,就各种交易要素进行多轮对话磋商,最后确认成交。虽然中国同业拆借的交易系统在技术上是先进的,但国内尚未形成对银行进行资信评级的权威机构,银行之间相互授信的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信用拆借的风险较大,交易还不够活跃的问题。2000年6月,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推出中国货币网,开辟了报价窗口,使网上报价服务从专线网延伸到互联网,为市场成员拓宽了联系桥梁。同时,拆借中心也加强了市场成员资信和相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在专线信息网上公布交易成员的背景信息,帮助市场成员披露财务报表,并设置了交易成员之间提供最新资信信息的定向通道。 转贴现 借款管理贴现是票据持有者将未到期的票据交给银行,银行按票据面额扣除贴现利后,将票面余额付给票据持有人的买进票据的行为。贴现实际上是银行的一种短期放款,票据持有人提前取得现款,而银行垫付了资金,票据到期后贷款便可收回,如果票据债务人违约,银行可以向前手追索。当银行资金紧张,周转发生困难时,可将已经贴现但尚未到期的票据转让给另一金融机构,要求给予转贴现,以取得资金融通。由于转贴现涉及的关系人较多,手续复杂,法规对其一般有较严格的规定。中国规定转贴现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商业票据应以真实、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转贴现利率由双方自由协定。 向中央银行借款 在各国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都充当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在惯例上只能用于补充预期之外的准备金不足和资产结构的临时性调整,若商业银行长期依赖向中央银行借款以满足盈利性放款和投资的需要,将招致中央银行的处罚。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直接贷款或再贴现的方式向商业银行提供信用支持,二者同时也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 1)直接借款 借款管理商业银行可以将自己持有的票据、政府债券等作为抵押品向中央银行申请信用借款。中国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借款按期限和用途不同分为下列三种: 第一,年度借款,主要用于解决商业银行因经济合理增长或承担政策性贷款而引起的信贷资金不足,期限一般为一到两年。实际上,这部分借款是中央银行在年度内为商业银行增拨的可较长时期占用的基础货币。这部分贷款指标目前控制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由商业银行总行统一向人民银行总行借款和还款。 第二,季度借款,主要解决商业银行因信贷资金先支后付或存贷款季节性变化等因素导致的暂时资金不足。该项借款期限一般为两个月,最长不超过四个月,也是由商业银行总行统一向人民银行总行借款和还款。中国人民银行对这种贷款的管理原则是“合理供给,确定期限,有借有还,周转使用”,即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实际情况和宏观金融调控的需要适当地发放这种贷款,在规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商业银行可反复借还使用。 第三,头寸借款,主要解决商业银行因汇划款项未达或遇到意想不到的存款提取或借款需求突增情况而造成的临时性资金短缺。这种调剂性借款的期限多在10天以内,最长不超过20天,金额相对较小,贷款次数较频繁。商业银行省分行可直接向中央银行省分行借款,但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总行规定的数额和期限。 2)再贴现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从而获得资金融通的行为。中央银行除对商业银行进行审查外,还对票据质量、期限及种类有严格要求,并根据货币政策调控的需要适时调整再贴现率和再贴现限额。美国12个区域的联邦储备银行通过贴现窗口对商业银行提供三类贷款:一是短期调整贷款,帮助商业银行解决存款意外流出或其他突发原因引起的短期流动性需要,通常是隔夜借款;二是季节性贷款,协助小银行解决存贷正常季节性变化产生的资金需要,如主要为农业或旅游业服务的银行通常符合借款条件;三是延期贷款,用于救助那些因存款持续外流而面临资金困难的银行。借款银行需提供贴现窗口认可的担保品,包括合格商业票据、美国政府债券等。 风险 借款的资金分布不像存款那样分散,单笔借款的平均金额远远高于存款的平均金额,而且期限确定,因此借款的流动性需要无论在时间上和金额上都比存款集中。如果银行不能在约定期限归还借款,就会极大地丧失信誉。就这点而言,其流动性压力要高于存款。借款还面临相对较高的利率风险。存款利率可能受到监管当局的管制或同业组织的协调,相对稳定,而借入资金的价格是随行就市,与市场资金价格波动密切相关。当市场银根普遍紧张 借款管理时,借款利率将急剧上升,使借款成本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货币市场中的资金供给者对利率非常敏感,如拆借、CDs等均易受市场心理影响,市场利率预期上涨时可能要价很高。 借款还可能遭遇信贷可得性风险。当资金紧缺时,市场上资金有效供给不足,银行的借款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尤其是当银行遭到财务困难,急需大量资金时,却可能由于其信用等级下降而很难借到资金。例如,美国大陆伊利诺银行,在扩张贷款时大量借入资金,其中CDs、欧洲美元存单、商业票据和隔夜借款等易变负债占总负债的64%,后该行陷入经营困境,其筹资能力骤然下降,银行同业中止对其贷款,并拒绝购买新发行的CDs,迫使该行不得不向美联储申请巨额借款,结果失去了存款人的信任。 借入资金除了面临上述风险之外,借款的成本也相对昂贵。虽然没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要求,但借款利率一般要高于同期存款。同时,借款银行除需支付利息外,还要承担一定的融资费用,尤其是金融债券的发行费用较高,包括前端费用和期中费用,前者有承购手续费、差旅费、通讯费、印刷费、上市费用、律师费等,后者则是债券管理费、付息手续费、还本手续费和其他服务费等。从上述角度看,借款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比存款管理更为复杂。借款能够提高银行资金的营运效率,但同时也对银行的负债管理提出了挑战。 成本 1.确定借款的适度规模 借款管理银行首先要科学地预测流动性需要量和存款量之间的资金缺口,保证借入资金能够合理使用,避免资金闲置,同时也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成本,如果成本较高则不宜过多借款。银行借款量须以自身的清偿能力为度,避免为填补资产超负荷扩张形成的营运资金缺口而过量借款。如果利用借款所承担的成本与风险过高,则不应考虑继续利用借款渠道,而应通过调整资产结构的办法来保持流动性,或者通过进一步挖掘存款潜力扩大资金来源。 由于借款不是一个稳定的筹资渠道,小银行通常对借款持谨慎态度,更多地采用保守型的资产转换策略,也即依靠二级准备维持流动性。大银行由于能够在金融市场上凭借其实力和信誉以较低价格大规模筹集资金,故常采用主动借入资金的进取型策略。更成为普遍的选择是在两种策略间综合平衡,确定适度借款规模。 2.安排合理的借款结构 银行在选择借款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1)各种借款来源的相对成本。利息成本是借款的主要成本,但非利息成本也不容忽视。银行需要测算各种借款方式的实际成本,寻找便宜的资金来源。 2)借款的风险因素。其一是流动性风险,银行要有计划地将借款到期时间和金额分散化,以减少流动性需要过于集中的压力;其二是利率风险,银行管理人员必须有丰富的市场经验与知识,反应灵敏,能够对市场利率的走势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并作出恰当反应;其三是信贷可得性风险,经验显示,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和欧洲美元市场对借款人的信用品质变化十分敏感,当银行风险过大时,价格就会急剧抬升,贷款甚至可能遭到拒绝。 3)所需资金的期限长短。同业拆借、回购协议适合应付紧急的临时性资金需要,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金融债券的发行成本虽然较高,但可以满足银行更长时期的资金需求。[1]
CSFP信用风险附加模型(CSFP Credit Risk Plus Model) 目录 1CSFP信用风险附加模型概述 2CSFP信模型、KMV模型及Credit Metrics模型的区别 CSFP信用风险附加模型概述 基于保险思想的CSFP信用风险附加模型。瑞士信贷银行开发的信用风险附加模型,与家庭火险的财产险承保人在为确定保险费时所使用的模型相似。其重点度量在违约和不违约两种状态下的预期到的损失或未预期到的损失,是一个违约模式模型(DM)。 CSFP信用风险附加模型不把信用评级的升降和与此相关的信用价差变化视为一笔贷款的VAR(信用风险)的一部分,而只看作是市场风险,它在任何时期只考虑违约和不违约这两种事件状态,计量预期到和未预期到的损失。在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违约概率不再是离散的,而被模型化为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连续变量。每一笔贷款被视作小概率违约事件,并且每笔贷款的违约概率都独立于其他贷款,这样,贷款组合违约概率的分布接近泊松分布。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考虑违约概率的不确定性和损失大小的不确定性,并将损失的严重性和贷款的风险暴露数量划分频段,计量违约概率和损失大小可以得出不同频段损失的分布,对所有频段的损失加总即为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 CSFP信模型、KMV模型及Credit Metrics模型的区别 1.在风险的界定方面 Credit Metrics模型属于盯市模型(MTM);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属于违约模型(DM);而KMV模型既可被当作MTM模型,也可被当作DM模型。 2.在风险驱动因素方面 在KMV模型和Credit Metrics模型中,风险驱动因素是企业资产价值及其波动性;而在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关键的风险驱动因素是经济中可变的违约率均值。 3.在信用事件的波动性方面 在Credit Metrics模型中,违约概率被模型化为基于历史数据的固定的或离散的值;而在KMV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违约概率是可变的,但服从于不同的概率分布。 4.在信用事件的相关性方面 各模型具有不同的相关性结构,KMV模型和Credit Metrics模型是多变量正态;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是独立假定或与预期违约率的相关性。 5.在回收率方面 在KMV模型的简单形式中,回收率是不变的常数;在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损失的严重程度被凑成整数并划分为不同的频段,在频段内回收率是不变的; 6.在计量方法方面 Credit Metrics模型对个别贷款或贷款组合采用分析方法进行计量,对大规模贷款组合则采用蒙地卡罗模拟技术进行计量;KMV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采用分析方法进行计量。
所有者论所有者论概述 这一理论最早出现于复式薄记的解释。在会计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中,业主(即所有者)居于权益的中心位置,企业的资产只被假定为所有者拥用,而企业的负债被视为所有者的义务。早期的会计学者认为,负债是资产的负数,而资产“在早先的薄记等式中,表述为业主的净财富”。这种理论不太重视债权人权益的确认与计量,而是将注意力置于所有者权益上,认为所有者权益代表着业主对拥有企业的净值。该理论认为,当企业开业时,企业的净值等于所有者的投入资本;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企业的净值等于所有者的原始投资加上其追加的投资,再加上累积净利润,减除所有者从企业的提款。可见,所有者论体现着传统经济学中的财富观念。 所有者论分析 在这种理论支配下,收入(营业收入,下同)视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费用则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收入超过费用的净利润,反映了所有者财富的增加。据此推论,净利润是所有者追加资本的来源,现金股利则视为资本的撤出,股票股利作为资本内部结构的调整,而留存收益作为待转或待撤出之资本金额;由负债而产生的利息作为所有者的费用,同样,所得税也作为所有者的费用确认。 显然,所有者论对私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来说是最为适用的,因为这类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般合一,企业即业主、业主即企业的观念要根深蒂固。企业财务上的收支在会计主体假设比较模糊的情形下,往往被视为所有者个人财富的增减。因此,会计在为这类企业处理所有者权益时,往往将一定时期所产生的将利润追加到每一个业主的个人资本账户,这实际上等于提示了所有者个人财富的净增额。此外,从法律主体的观点而言,这一理论对私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来说也是适宜的,这类企业的法律主体即为独资个人或合伙人。所以,所有者论认为,企业交纳所得税,便是所有者在交税,视企业交纳的所得税为所有者的财务支出、财富的耗费-费用,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所有者论的适用性 学术界一般认为所有者论主要适用于独资、合伙企业,而很少提及适用于股份制企业。透过股份制企业产权关系的面纱可以发现,缴入股本与留存收益总额构成了全体股东的财富,其中无不隐含着所有者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的“综合性收益(comprehensive income)概念,就是建立在所有者论基础上的。根据这一定义,收益包括了一定期间除股利分配和涉及资本交易之外的所有影响所有者权益的项目。 事实证明,现代公司会计实务中不难发现来自于所有者论的影响。例如,公司的净利润被分摊到每一股份上时,就被理解为股东的财富;而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时也被要求揭示和股东财富有关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此外,企业对外权益性投资(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所采用的权益法,也与所有者论有关。在权益法下,与其说是为了全面反映一个会计主体股权投资上的价值总额,也可以说是为了准确反映投资企业权益持有者所拥用的财富。
财务综合分析(Comprehensive Financial Analysis) 目录 1 什么是财务综合分析 2 财务综合分析的特点 3 财务综合分析的方法 什么是财务综合分析 所谓财务综合分析,就是将企业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分析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分析系统之中,全面的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进行解剖和分析,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与判断。 财务综合分析的特点 一个健全有效的财务综合指标体系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评价指标要全面 设置的评价指标要尽可能涵盖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等各方面的考核要求。 2、主辅指标功能要匹配 在分析中要做到:要明确企业分析指标的主辅地位;要能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揭示企业经营业绩。 3、满足各方面经济需求 设置的指标评价体系既要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者决策的需要,也要能满足外部投资者和政府管理机构决策及实施宏观调控的要求。 财务综合分析的方法 财务综合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法和沃尔比重评分法。 1、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法 这种分析方法首先由美国杜邦公司的经理创立并首先在杜邦公司成功运用,称之为杜邦系统(The Du Pont System),它是利用财务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对企业综合经营理财能力及经济效益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这样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经营业绩。 杜邦体系各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其中:主营业务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1-资产负债率) 2、沃尔比重评分法 亚历山大·沃尔在本世纪初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他选择了7个财务比率即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自有资金周转率,分别给定各指标的比重,然后确定标准比率(以行业平均数为基础),将实际比率与标准比率相比,得出相对比率,将此相对比率与各指标比重相乘,得出总评分。 沃尔比重评分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选择评价指标并分配指标权重; 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对各项评价指标计分并计算综合分数; 形成评价结果。 沃尔比重评分法有两个缺陷:一是选择这7个比率及给定的比重缺乏说服力;二是如果某一个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
联合会计报表(Combined Financial State-ments) 目录 1 什么是联合会计报表? 2 联合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什么是联合会计报表? 将总与分支机构视为一个企业整体而编制的会计报表。 企业总部及共分支机构通常都是各自独立的会计个体。它们分别拥有完整的会计系统,记录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业务。会计期终了,总部和分支机构各自编制会计报表,反映其各自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总部及分支机构各自的会计报表。因此,总部应以本部和各分支机构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为基础,编制能反映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联合会计报表,作为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有关方面的需要。 联合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编制联合会计报表的简便方法,是将总部与分支机构各自的会计报表汇入联合会计报表工作底稿中,在联合会计报表工作底稿中: 1、抵消相对账户,即抵消总部账上“分支机构往来”账户借户借方余额和分支机构账上“总部往来”账户贷方余额; 2、抵消内部损益,即抵消分支机构存货中的未实现利润; 3、抵消内部债权债务,即抵消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的应收款项、应付款项; 4、汇总相同的资产和负债的的余额,根据汇总金额,编制联合会计报表。这样,联合会计报表把总部与分支机构联为一体,内部业务全部抵消。联合会计报表只反映整个企业与外界发生的交易事项及其结果。 如果总部与分支机构内部业务较为简单,抵消方便,也可以不通过编制联合会计报表工作底稿,直接编制联合会计报表。但有关内部业务必须全部抵消,联合会计报表必须只反映整个企业与外界发生的交易事项及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