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报酬额(Risk Premium) 目录 1 什么是风险报酬额 2 风险报酬额的计算 什么是风险报酬额 风险是指人们事先能够肯定采取某种行为所有可能的后果,以及每种后果出现可能性的状况。 风险报酬额是绝对量的表现形式,是指投资者因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时间价值的那部分额外报酬。具体体现为投资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差额。 风险报酬额的计算 在知道了风险报酬率后,可以用实际投资额求风险报酬额。 例:假设M股份公司的风险报酬率为2.11%,N股份公司的风险报酬率为7.59%。现在A公司持有M公司和N公司股票的金额分别为100万元与200万元,则: A公司从M公司获得的风险报酬额为:100×2.11%=2.11(万元) 从N公司获得的风险报酬额为:200×7.59%=15.18(万元)
股利分配决策(Dividend distribution decision)/利润分配决策(profit distribution decision-making) 什么是股利分配决策 股利分配决策是企业对有关股利分配事项的决策。企业取得的利润按照国家规定作相应的调整,依法交纳所得税后,才能对税后净利润进行分配。 企业在进行股利分配时,既要考虑到股东对近期利益的要求,也要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股利分配决策应考虑的因素 企业股利分配决策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股利分配与留存利润的关系 (2)股利分配政策及其影响因素 (3)股利分配的时间和方式 企业股利分配的原则 企业股利分配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必须遵守国家财经法规,除应按税法规定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外,净股利分配的项目、顺序及比例都应按规定进行; ②必须兼顾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合理确定提取盈余公积金、公益金和分配给投资者利润的数额; ③要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股利分配要贯彻积累优先的原则,先提取公积金后再分配给投资者利润,当年无利润或以前年度亏损未弥补之前,不得分配利润。 企业股利分配的顺序 企业股利分配的顺序如下: ①用于抵补被没收的财物损失,支付违反税法规定的各项滞纳金和罚款; ②弥补超过用所得税前利润弥补期限,按规定须用净利润弥补的亏损; ③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④提取公益金; ⑤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取公益金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应先支付优先股股利,然后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再支付普通股股利。 股利分配决策的程序 股利分配决策的程序和方法。股利分配决策的程序包括: (1)计算可供分配的利润; (2)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 (3)计提公益金; (4)计提任意盈余公积金; (5)向股东(投资者)支付股利(分配利润)。 股利分配决策种类和方法 1、剩余股利分配方案 根据企业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先从盈余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盈余作为股利分配。 原因:保持理想资本结构,使资本成本最低。 2、固定或持续增长股利分配方案 原因:树立形象;投资者稳定收入;其他因素。 缺点:股利与盈余脱节 3、固定股利支付率分配方案 原因:使股利与盈余紧密结合,但易引起波动。 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分配方案 原因:有较大灵活性,有稳定股利。 股利分配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 股利分配决策是对分配政策的选择和分配数量的确定,股利分配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分配数量上的弹性。按照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对当年实现的利润,不能“吃光用光”,应该做到“以丰补歉”,除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外,适当地保留一部分未分配利润。 二是分配政策上的弹性。在股利分配政策上通常有固定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股利政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等,一般来说,企业应尽量选择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这种分配政策该政策的灵活性较大,对那些利润水平在各年之间浮动较大的企业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股利分配政策。
简介 股权投资差额是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这里的所有者权益是指属于有表决权资本所享有的部分。从理论上讲,初始投资成本高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可能是由于被投资单位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所有者权益高于账面价值,或被投资单位有未入账的商誉。反之,则可能是由于被投资单位的某些资产高估所致,或因经营管理不善等产生的负商誉。股权投资差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向第三方购买股权时,购买价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份额。这是投资过程投资双方共同自愿形成的结果。 实质 平安京沪高铁股权投资计划获批股权投资差额是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时,投资方投资成本与事有的受资方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可用因素分标法,将其分解为: 股权投资差额Ⅰ: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受资方可辨认净资产中投资方所占份额与受资方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中投资方所占份额时差额。这部分差额表明,由于时间流逝、技术进步反物价变动等因素。受资方的可辨认净资产价值已经改变,而对这部分可辨认净资产双方采用了不同的计量基础,投资方按公允价值确认,面受资方按历史成本确认,因此产生了差额。 股权投资差额II:投资方投资成本与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受资方可辨认净资产中投资方所占份额的差额。产生差额的原因是由于受资方有本人账的商誉,投资方愿意以高于受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金额将其买进。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股权投资差额=投资成本一受资方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中投资方所占份额=(投资成本一受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中投资方所占份额)+(受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中投资方所占份额一受资方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中投资方所占份额)一股权投资差额I十股权投资差额II 会计处理 会计实务中,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下,把投资双方视为一个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整体,对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采取的处理方法是:投资支付的价款高于应享有份额而产生的差额,应按其差额相应调减投资成本;投资支付的价款低于应享有份额而产生的差额,应按其差额相应调增投资成本。 使“投资成本”科目的数额等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目的是使会计信息能真实地反映投资时投资成本与应享有份额的关系,也使投资者对自己投资所付价款的多少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投资时支付的价款大于应享有的份额,意味着该项投资将来应有较大的投资回报(投资收益)来弥补投资时多付价款的“损失”;如果投资时支付的价款小于应享有的份额,则意味着该项投资将来得到的投资回报较小,投资时少付的价款应作为一种收益分期计入投资收益。 关系 股权投资差额、合并价差、合并商誉都与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有关,三者不仅在数值上有联系,并且所反映的经济实质也有相通之处。 张江系基金大布局 股权投资成亮点(一)从数值上讲,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如下两个等式: 1、股权投资差额II=合并价差II=合并商誉。三者都是购买方的购买成本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中属于母公司股权份额之间的差额。 2、股权投资差额=合并价差I十合并价差II。二者都是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数额与同一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属于母公司股权份额之间的差额。 (二)从反映的经济实质来看,股权投资差额II、合并价差II、合并商誉反映了相同的经济实质。购买方愿意以大于被购企业公允价值的金额实施购买行为,是因为预期被购企业存在的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在未来有可能使控股企业获取超额利润。为获得这些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的控制权所付出的代价,在权益性资本投资时确认为股权投资差额II,在合并报表时又确认为合并价差II,但其实质都是商誉。 实际上,从会计处理实务中可以发现三者的同源性:合并会计报表时,将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拥有的份额抵销,借记合并价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中的股权投资差额。II也就转化为合并价差II;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这部分差额在母公司报表和合并报表中都确认为商誉。 无论从内涵上,从会计实务处理上,股权投资差额II、合并价差II和合并商誉只是对同一会计事项的不同表述。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改进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更好地体现会计相关性、明晰性原则。 产生 股权投资差额是指投资企业在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与有表决权资本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股权投资差额=初始投资成本-投资时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投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可能是由于被投资单位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所有者权益高于账面价值或有未入账的商誉;反之,则可能是由于被投资单位的某些资产高估或存在负商誉。 (二)股权投资差额的性质股权投资差额是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项目,调整方式为:当初始投资成本>应享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份额时,应调减初始投资成本当初始投资成本<应享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份额时,应调增初始投资成本即:新的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股权投资差额 股权投资差额调整后的结果为:调整后的新投资成本=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份额股权投资差额的会计处理(一)初始投资时的会计处理投资企业在初始投资时,按所支付的价款借:长期股权投资———某公司(投资成本)贷:银行存款同时对于初始投资成本与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当投资成本>应享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份额时,借:长期股权投资———某公司(股权投资差额)贷:长期股权投资———某公司(投资成本)当投资成本<应享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份额时,所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直接计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账户,不再通过“股权投资差额”明细账户核算。编制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某公司(投资成本)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二)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的会计处理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是指对初始投资成本>应享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按一定的期限平均摊销,计入损益。摊销期的确定原则如下:———合同规定投资期的,摊销期=投资期;———合同没规定投资期的,摊销期≤10年(即上限10年)。[例1]甲公司于2002年4月1日以450万元投资于乙公司,占乙公司普通股的30%,并对乙公司具有重大影响。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如下:股本800万元,资本公积100万元,盈余公积100万元,未分配利润200万元,2002年1-3月的净利润为100万元。根据上述资料,甲公司投资时应作如下计算和会计处理:(1)甲公司投资时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800+100+100+200+100=1300(万元)(2)甲公司应享有乙公司所有者权益的份额=1300×30%=390(万元)(3)甲公司投资成本与应享有乙公司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450-390=60(万元)新的投资成本=450-60=390(万元)(4)投资时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4500000贷:银行存款4500000 注:原股权投资差额尚可摊销年限为9.5年,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按10年摊销。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0.67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股权投资差额)0.67(4)确认10-12月间应享有的投资收益=300×25%=75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损益调整)75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75[1]
财政部:新《企业财务通则》即将实施 新华网北京06年12月28日专电(记者韩洁、刘兵)我国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新《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有关负责人28日表示,新通则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着重解决了政府财务管理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新通则实施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修订后的通则将“由国家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制订具体的财务制度”转变为指导与监督相结合。国家为企业的财务制度提供指引,企业根据通则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这位负责人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不宜过多地采取直接方式管理国有企业的内部事务,而应当通过法律规范对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涉及的财务行为提供指导。因此,需要通过修订通则解决以前过多地直接管理企业财务事项的“越位”以及在新形势下对企业财务制度的指导和服务的“缺位”问题。 我国现行通则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颁发实施,由于当时我国还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期,通则带有“财务决定税务,财务决定会计”的烙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执行了10多年的通则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通则修订一方面还原了财务管理本质,交还会计与税收承担的功能。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中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行为的规范和财务信息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顺应了产权制度改革,清楚界定国家、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财务管理职权与责任,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他指出,新通则还拓宽了财务管理领域,在继承现行有效规定的基础上,将企业重组、财务风险、财务信息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前瞻性。并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部分改革创新,包括明确了政府投资等财政性资金的财务处理方式、规范了职工激励制度等。 这位负责人还强调,目前许多中小型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相对比较落后,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而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内部控制薄弱,资产流失时有发生。为此,通过实施新的《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予以指导和监督,有利于促进企业科学管理和决策,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悉,新《企业财务通则》共分10章、78条,其中第一章、第二章对企业财务运行机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界定了主管财政机关、投资者和经营者不同的财务管理职责;第三章至第八章对与企业筹资、经营、分配、重组清算过程伴生的财务活动做了具体规定;第九章对企业财务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和有关违法行为的处理处罚做了规定。 在适用范围上,新通则明确其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具备法人资格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由于金融企业在资产管理、财务运行、财务风险控制、财政监管等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通则还明确了“金融企业除外”。 据悉,财政部日前已专门发布了《金融企业财务规则》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金融控股公司、担保公司、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信用社,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企业财务正文 企业对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补偿和收入分配的各项活动及其与各方面结成的分配关系和信用关系。是服务于生产经营并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的手段。 内容与性质 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企业财务有着不同的内容与根本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财务是筹集和调度资金、积累资本、取得利润的工具,反映着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对抗性矛盾。它的主要内容是:①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和借款筹集资本;②通过资本的垫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③通过销货进款补偿资本耗费,保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④通过发放和支付股息、红利、各种借款利息和缴纳税金,进行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财务体现着国家、企业和职工之间在利益上的一致性和差别性。它的主要内容是:①从国家财政取得必要的固定基金和流动基金,向财政上交税金、利润,按国家规定留用一定的利润,并将其划分为归企业自主使用的各种基金;②接受国家财政的监督和国家银行对流动资金的统一管理等,形成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并构成国家与企业之间的集中领导和相对独立经营关系的重要内容,从专业银行取得借款和还本付息,形成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存贷关系;③同其他企业和单位结算购买原材料、商品或劳务价款,以及售出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款,形成企业和企业之间实行等价交换的结算关系和商业信用关系;④在企业内部组织资金运用、耗费、补偿,合理分配资金于各部门、各生产环节,严格财务责任制,形成企业内部资金运用上的权责关系;⑤以工资、奖金、津贴等形式支付职工报酬,形成企业与职工的分配关系等。 企业财务分配 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运用价值形式分配总产品价值的活动。中国国营企业的总产品价值,是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和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下,通过财务分配,补偿资金耗费,形成补偿基金、职工工资基金和企业纯收入。企业纯收入又分解为上交税金、上交利润、利息、保险金和企业留用利润,并从留用利润中建立企业后备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生产发展基金、职工奖励基金、职工福利基金;此外,属于补偿基金的折旧基金,酌情酌量上交或留用,也属于财务分配范围。企业纯收入和折旧基金分配,既是企业财务分配过程,又是财政分配过程,两者密切联系在一起。企业财务分配是财政分配的基础,又是在财政分配的制约下进行的,是财务分配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方面,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和企业经济责任制是反映和规范上述分配关系的主要形式。 企业资金周转 社会主义企业中资金从货币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又回归到货币形态的过程,称为资金循环,把资金循环当作一个不断重复的周转过程,就是资金周转。企业财务分配,是企业资金周转顺畅进行的前提条件。企业通过财务分配把资金总价值分解为补偿基金和职工工资基金,形成企业资金下一个循环的起点,随着总产品价值的实现,不断分配和形成补偿基金和职工工资基金,使企业资金循环得以不断重复,资金周转顺畅,从而保证企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如若企业发生补偿不足,必然造成资金周转停滞,影响再生产。企业留利中的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以及企业从国家获得的拨款和从银行取得的新增借款(投资借款和流动资金借款)的投入,形成资金增量,即追加投资,实现内涵的或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社会主义企业财务既服务和保证再生产,又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发挥监督作用。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可以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健全经济责任制,提高经济效益,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见国营企业财务管理)。配图相关连接
风险接受策略概述 风险接受策略是一种由企业自己承担风险事故所致损失的一种财务风险管理技术。其实质是将企业自身承受的风险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承受下来,并采用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程度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企业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特定财务风险的关键变量并加以控制,减少风险程度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使财务活动朝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风险接受是处理剩余或残余风险的一种技术即残余技术(Residual Method)。当其他风险管理技术均无法实施,或者既便能实施,但成本很高且效果不佳时只能选择风险自留,与其他风险管理技术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它是一种积极、有效、合理的风险管理技术,如我国财务会计中为防范应收账款不能收回风险(即信用风险)提取坏帐准备金,即是企业主动接受风险的一种方式。 风险接受策略的使用条件 风险接受策略的适用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企业财务能力足以承担风险损失的极限值; 其二是采取其他风险管理技术的费用大于自我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 其三是风险管理缺乏处理风险的知识和经验,疏忽处理或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无意识地承担风险。 风险接受策略通过将企业自身承受的风险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承受下来,并采用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企业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特定财务风险的关键变量并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程度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使财务活动朝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风险接受策略的处理方式 从财务管理角度者,风险接受策略的财务处理方式为: 一是将损失计入经营成本,用营业预算来融通风险资本。这种资金融通形式适用于处理中小程度的损失额,属于企业不可避免的经营开支。 二是建立专项风险基金,专门用于风险接受的损失补偿,逐年积累,形成抗风险的有力后盾。
目录 1 什么是预计现金流量表 2 预计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3 预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什么是预计现金流量表 1、预计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情况的一种财务预算。 2、它是从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两个方面,揭示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预计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预计现金流量表是按照现金流量表主要项目内容和格式编制的反映企业预算期内一切现金收支极其结果的预算。它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筹资预算为基础,是其它预算有关现金的汇总,主要作为企业资金头寸调控管理的依据,它是企业能否持续经营的基本保障预算。 预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可以弥补编制现金预算的不足,有利于了解计划期内企业的资金流转状况和企业经营能力,而且能突出表现一些长期的资金筹集与使用的方案对计划期内企业的影响。 预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预计现金流量表 预计现金流量表
传统折衷理论概述 传统折衷理论(The traditional theory)是1952年,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avid Durand) 在《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 趋势和计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是介于净收益理论和净营业收益理论之间的一种折中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尽管会导致权益成本的上升,但在一定程度内却不会完全抵消利用成本率低的债务所获得的好处,因此会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下降,企业总价值上升。但是,超过一定程度地利用财务杠杆,权益成本的上升就不再能为债务的低成本所抵消,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便会上升。以后,债务成本也会上升,它和权益成本的上升共同作用,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上升加快。这样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线呈现U型结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折点,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最低点,这时的负债比率就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图:传统折衷理论相关条目净收益理论营业收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