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别分析 现代企业财务困境预测(1)单变量判别分析法(Univariate Discriminant Approach,UDA) 最早的财务困境预测研究是Fitzpatrick(1932)开展的单变量破产预测研究。1932年Fitzpatrick的相关文章“A Comparison of Ratios of Successful Industrial Enterprises with Those of Failed Firms”。 他发现在所有指标中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这两个指标。由于当时缺乏先进的统计和计算工具,因此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对失败企业和正常企业的一系列财务比率进行经验分析和比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60年代初期,之后财务风险判别研究才真正进入系统化阶段。 1966年,William Beaver(1966) 在其论文“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中率先提出了单变量分析法,提出了单一比率模型,即利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来预测企业的财务困境。他发现最好的判别变量是营运资本流/负债(在公司破产的前一年成功地判别了90%的破产公司)和净利润/总资产(在同一阶段的判别成功率是88%)。 (2)多变量判别分析法(Multivariate Discriminant Approach,MDA) 美国财务专家Altman(1968) 首先使用了多元线性判别模型研究公司的破产问题。他根据行业和资产规模,为33家破产公司选择了33家非破产配对公司,确定了资产营运资本率、资产留存收益率、资产报酬率、债务权益市价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这5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产生了一个总的判别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程度的概率值即Z值。之后,Altman等 (1977)又提出了一种能更准确预测企业财务困境的新模型?ZETA模型,由于向企业提供这项服务是有偿的,他们并没详细介绍这一模型的具体操作方法。 逻辑和概率比回归 财务困境预测之企业发展多元判别分析模型存在严格的假设条件:如多元变量多元正态分布、多元变量的等协方差以及多元指标变量的平均向量、协方差、先验概率及错分成本必须为已知。但实证发现大多数财务比率并不满足这一要求。且一旦出现虚拟变量,联合正态分布的假设就完全不成立,而且产生的Z 值没有明确的含义。为克服这些局限性,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财务困境研究人员引进了逻辑(1ogit)和概率比(probit)回归方法。从而将问题简化为已知一个公司具有某些性质(由财务比率指标加以呈现),计算它在一段时间里陷入财务困境的条件概率有多大。如果算出的概率大于设定的分割点,则判定该公司在这段时间内会陷入财务困境。 Ohlson (1980)使用logit方法分析了选用的非配对样本在破产概率区间上的分布以及两类判别错误和分割点的关系,认为以前根据行业和资产规模来进行样本配对的选样方法过于武断,将资产规模变量直接放入模型中。用1970-1976年间105家破产公司及2058家正常公司为研究对象。采取9个财务变量来估计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其中4项财务资料对评估破产概率具有统计显著性,依次是规模(总资产/GNP物价指数后取对数);资本结构(总负债/总资产);资产报酬率或来自经营的资金/总负债;短期流动性(营运资金/总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判别正确率也高达92%以上。他构造了两个虚拟变量, OPNEG和INTWO,前者当企业总资产超过总负债时值为1,否则为0;后者当企业破产前两年的净利润负时值为1,否则为0。其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虚拟变量对模型的解释能力甚至不低于某些常用的财务比率。他指出采用破产之后获得的信息来预测破产会高估破产模型的预测能力。 1984年Zmijewski 使用probit分析模型,用逻辑比分析的方法对财务困境的预测进行了新的探索。他研究了两组间样本个体数量分配的问题,认为一一配对会使样本中两类公司的比例严重偏离两类公司在实际总体中的比例,从而高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特别会高估对破产公司的预测能力。他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过度选样所带来的模型偏差的确存在,但并未显著影响统计参数和模型的总体预测精度。 现代分析方法 中信银行的财务困境预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西方研究人员还将人工神经元网络、专家系统、遗传算法等技术引入对财务困境的预测研究。 (1)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ANN) 在1980年代末期,神经网络理论(NN)开始兴起,其影响也及于财务危机预测研究领域。虽然神经网络判别模型可谓是研究方法上的重大创新,但实际效果却很不稳定。例如,Coats 和Fant(1991)对47家财务危机公司和47家正常公司运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判别时,对财务危机公司的预测准确率达到了91%,明显高于多元判别法72%的准确率。然而,Back等人在1994年所做的一项研究却并不认为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比多元判别分析(MDA)和Logistic分析明显更佳的预测效果。Altman, Marco和Varetto(1995)对意大利公司财务危机预测中应用了神经网络分析法。Coats, Fant(1993)、Trippi和Turban,Kevin、KarYanTan和MdodyY.Kiang(1992)采用了神经网络分析法分别对美国公司和银行财务危机进行了预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Altman(1995)在对神经网络法和判别分析法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在信用风险识别和预测中的应用,并没有实质性的优于线性判别模型”。 (2)期权定价理论 Charitou 和Trigeorgis(2000)使用B-S期权定价模型中的相关变量构建了财务危机判别模型,对1983年到1994年期间的139对美国企业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发现到期债务面值、企业资产的当期市价、企业价值变化的标准差等期权变量在预测破产方面作用显著。不过,该研究的基础方法仍然建立于 Logistic回归检验之上,仅仅在变量设计方面引入了期权因子,因此实际的理论贡献不大。 (3)专家系统方法应用(ES) 1988年Messier和Hansen将专家系统首次引入到财务困境预测领域,他们从知识获取角度探讨比较了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 ES)在信用分析领域的应用。通过对71家公司的数据条件下将该方法与线性判别分析(LDA)、群决策等方法加以比较,结果证明专家系统分类效果最好,ES对检验样本的正确分类率为87.5,而DA为57,并且比群决策的正确率稳定。 研究 财务困境预测漫画周首华等利用Compustat Pc Plus会计数据库中1990年以来4160家公司,使用Spss-X统计软件建立了F分 数模式(周首华等,1996)。但他们的研究对象却不是中国的证券市场。 1999年陈静以1998年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为对象,使用1995~1997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了单变量和二类线性判别分析,总体正确率为 92.6%(陈静,1999)。但是由于文章用于检验模型判别正确率的样本就是用于估计模型参数的样本,所以上述的判别正确率有高估的倾向。而且,根据中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制度,上市公司t-1年度的财务报表的公开披露和上市公司在t年是否会被特别处理这两个信息几乎是同时得到的,因此,使用1997年度报表数据来预测1998年上市公司是否会被ST,就预测目的而言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2000年张玲以120家上市公司为对象,使用其中60家公司的财务数据估计二类线性判别模型,并使用另外60家公司进行模型检验,发现模型具有超前4年的预测结果。2000年陈晓等将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引入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预测。2001年黄岩等则采用了费歇尔判别分析建立了中国工业类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并给出了所研究上市公司的值范围。2001年吴世农等则以14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比较了费歇尔判别、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的预测效果,发现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的判定能力最好。杨保安(2001)薛锋(2002)探讨了基于BP算法和LM算法的神经网络在企业财务危机预测上的应用。 [1]
资产潜力指成长性或良好的现金流量,企业资产潜力来自于尽量减少资产沉淀,昼量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尽量降低成本。 目录 1 企业资产潜力的影响因素 2 企业资产潜力分析方法 3 资产潜力概估 企业资产潜力的影响因素 企业资产潜力的不断发挥主要表现在总资产利润率和利润额的不断提高上,我们可以从下列一系列公式中发现影响总资产利润率的具体因素,从而找出影响企业资产潜力发挥的具体因素。 总资产=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流动资产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固定资产利润率=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净额;固定资产利润率=固定资产产值率×商品系数×销售系数×价格指数×销售利润率。 其中:商品系数=商品产值/工业总产值;销售系数=销售产值/商品产值;价格指数=产品销售收入/销售产值。 由此可以看到影响企业资产潜力的具体因素应包括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成本水平、商品系数。销售系数、价格指数、资产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对企业的贡献将越来越大,企业资产潜力的发挥最终要靠无形资产潜力的发挥。所以,在考虑上述几种因素的基础上,还应考虑下列因素:商誉、专利、技术诀窍、特许经营权、运行机制、客户网络、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等。 企业资产潜力分析方法 1.通过对营运能力的分析发现企业资产潜力。企业的资产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营运能力。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快与慢,直接影响企业资产潜力的发挥。根据某企业的财务数据,我们对上述四个指标进行了计算。 该厂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均出现放慢趋势,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放慢的原因。 首先分析流动资产周转率.通过对该厂有关财务数据计算可以看出,1997年销售收入从1996年的89850012.1元增加到93015642.2 元,使流动资产周转天数节约了6天(19-186=6),而由于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的增加却使流动资产周转天多占用了21天(207-186=21),最终使1997年的流动资产周转天数较1996年多占用了15天(21-6=15)。1997年流动资产浪费额为:本期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本期产品销售收入/基期流动资产周转次数)=52810655.49-(930115642.21/1.90)=3855054.33(元),说明企业有流动资产的沉淀和周转不畅情况,有挖掘潜力。 再来分析固定资产周转率。由于1997年销售收入增加,使固定资产周转天数加快了7天(210-203=7),而由于固定资产平均占用额的增加却使固定资产周转天数多占用了29天,最终使1997年的固定资产周转天数较1996年多占用了22天。1997年固定资产浪费额为: 本期固定资产平均余额-(本期产品销售收入/基期流动资产周转次数)=59125759.76-(93015642.21/1.73)=5359432.59(元)说明企业有固定资产没能充分利用的情况,有挖掘潜力。 2. 通过对获利能力的分析发现企业资产潜力。通过获利能力分析,可以直接取得各类资产和损耗的获利水平。根据某企业的财务数据,我们计算了几个指标,用来反映其获利能力。 可以看出,近三年来,该厂的获利能力出现了连续较大幅度下滑的现象。该厂连续三年来的财务状况基本是增产增收不增利,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从流动资产润率入手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可知,由于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使流动资产利润率提高了1.44%(44.36%-42.92%= 1.44%),而由于销售收入利润率降低,使流动资产利润率降低了2.96%(41.40%-44.36%=-2.96%),由于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增加,使流动资产利润率降低了4.27%(37.13%-41.40%=-4.27%)三项因素共同作用最终使流动资产利润率降低了5.79%(1.44%-2.96%-4.27%=-5.79%),其中主要原因是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增加,说明有流动资产沉淀和利用率不高的情况。 然后,从全部资产利润率入手进行分析。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全部资产利润率下降主要是由于全部资产平均总值占用增加造成的,影响程度为-1.54%(12.02%-13.56%=-1.54%),即用于全部资产平均总值增加,使全部资产利润率下降1.54%,说明企业资产有一定潜力可以挖掘。最后,从形成利润的各要素入手进行分析。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销售收入利润下降主要是由于成本利润率下降造成的,影响幅度为-1.50%(21.08%-22.58%=-1.5%)综上所述,企业边续三年来增产、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是。流动资产平均余额增加,全部资产平均总值增加及成本增加。 资产潜力概估 企业资产潜力来自于尽量减少资产沉淀,昼量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尽量降低成本。通过对该厂财务状况的分析,我们发现该企业正是在这些方面有潜力可挖。 在前面我们已经框算出1997年流动资产的沉淀额为3855054.33元,固定资产的沉淀额为5359492.59元 1. 如果以1997年流动资产销售利润率水平为标准,1997年沉淀或没有充分利用的流动资产额能为企业多创造的销售利润为:沉淀的流动资产额×流动资产销售利润率=3855054.33×(19606140.79/52810655.49)=1431202.42元 2. 如果以1997 年固定资产销售利润率水平为依据,1997年由于固定资产没能充分发挥效率所浪费的固定资产额能为企业多创造的销售利润为:沉淀的固定资产额×固定资产销售利润率=5359492.59×(19606140.79/59125759.76)=1777211.27元 3. 如果以较好的1996 年的全部资产销售利润率水平为标准,1997年的销售利润总额应为:1997年全部资产平均总值×1996年的全部资产销售利润率= 111936415.25×20.46%=22896595.53(元),可挖掘的潜力为:22896595.53-19606140.79= 3290454.74元 4. 如果以较好的1996年销售成本利润率水平为标准,1997年的销售利润额应为:1997年的销售成本× 1996年的销售成本利润率=70545041.98×30.35%=21410420.24元,可控掘的潜力为:21410420.24- 19606140.79=1804279.45元 5. 如果以较好的1995年的上级投入资金销售利润率水平为标准,1997年的销售利润额应为:1997年上级拨入资金额×1995年上级拨入资金销售利率=85440981.76×38.11%=32561558.15元,可挖掘的潜力为: 32561558.15-19606140.79=12955417.36元。由此可知,企业可控掘的资产潜力至少为140万元销售利润,为1997年销售利润的7%。
目录 1 什么是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 2 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的编制说明 什么是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 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是一种反映企业多项主营业务的收入、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利润情况的会计报表。该表对分析企业经营成果的形成,判断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及作出以后年度的盈利预测等都有很大的帮助。表中各栏数据可根据相关账户中的资料填制。 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的编制说明 1、本表反映企业各项主营业务的收入、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以及实现利润的情况。 2、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的填报范围,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并相应在各项目中填列。如产品销售部分,属企业主营业务,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将需要反映的已销售产品按产品品种或类别、规格等逐行填列;其他业务部分,如果业务比较稳定,收入、支出、利润数额较大的,也可视作主营业务,在产品销售业务之下分行另行填列。 3、本表各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产品销售成本)”、“主营业务费用(产品销售费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的记录分析计算填列。 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的格式,如下表所示: 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
流动资本 正文 固定资本的对称。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 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的划分,是从资本周转形式不同的角度提出来的。固定资本价值的转移,是经过长时期多次的生产过程,逐步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垫支在固定资本上的预付资本,是相应于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回到资本家的手中。垫支在流动资本上的预付资本,则经过一个生产过程和商品的销售过程,就能全部回到资本家手中来。所以,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较固定资本快得多。在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内,流动资本往往可以周转几十次、几百次乃至更多次。 流动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既有周转快的共性,又有不同的特性。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等劳动资料的那部分流动资本是不变资本。它们的物质形态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掉,转变为新产品,其价值也是一次全部转移到产品上,然后经过流通领域,由商品资本变为货币资本,再变为生产资本,完成一次周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流动资本是可变资本,其价值不是转移,而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者的劳动重新创造出来的。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生产出劳动力价值本身,而且创造了剩余价值。所有这些新价值,都加进产品中,被资本家所占有。 明确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对于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具有重大意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以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提出来的。两种划分各有各的涵义,不能混为一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常只承认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而否认或讳言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其目的是为了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比例的高低及其周转速度的快慢,对整个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影响很大。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越高、周转速度越快,就越能加速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 配图 相关连接
事故损失(Accident Loss) 目录 1 什么是事故损失 2 事故损失的主要内容 3 事故损失的费用确定 什么是事故损失 事故损失是指与工作相关的各种死亡和伤害带来的损失。 事故损失的主要内容 具体来讲,事故损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损失 因事故而带给个人身体、经济和精神三重痛苦,进而会造成心理障碍。员工会更加关心造成伤残或死亡的个人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甚至会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诱发其他问题的发生。伤亡员工虽然参加了企业的保险计划或个人事故险,但某种伤害可能导致不在保险范围内的经济损失。 2、企业的经济损失 企业的经济损失主要有: 管理费用:管理人员和有关部门花在事故调查处理上的时间的工资费用;用于生产重组、生产恢复工作而花费的时间的工资费用。 生产损失费:为弥补减产而多负担的支出(加班等);因未完成合同而支付的延期费等费用;受伤害工人返岗后能力下降或转轻度工作造成的工资损失;新替换的工人能力不足造成的工资损失;减产造成的工资损失(群体);停产、减产造成的利润损失。 缺工期间企业支付的工资补偿:即使有工伤保险,很多企业还是给予受伤害者工资补偿,或者支付其他的补助费用。但这一条是非强制性的。 财产损失费用:建筑物、机械、装置、护具等的维修费用;建筑物、机械、装置、护具等不能再继续使用时的损失费用;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的损失费用;动力、燃料等的损失;其他物质的损失。如有物质(即设备、房屋、车辆)保险,则计人相应费用。 非保险费用: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和其他费用。 其他有关费用:替换受伤害者的工人的雇佣费;替换受伤害者的工人的培训费;罚款;与诉讼有关的费用;清除环境污染的费用;其他因事故造成而由企业负担的费用。 3、无形损失 道德的影响;对劳动关系的影响;顾客的抱怨、不满意;商业形象、企业信誉的损失。但这些要素不能用费用数额来定量。 事故损失的费用确定 在确定费用项目时,应当注意: 1、以不发生事故时的正常运转情况为参照,包括非保险费用在内的事故费用,实际上是事故发生情况下与正常情况下费用的差值。 2、事故可以造成连续损失,可以引起第二次事故;二次事故是指由外部事件或事故引发的事故。因此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考察的事故给以限定。 3、这里所说的事故费用是狭义的,不包括固定的预防费用或变动的预防费用。 4、一些费用的损失因事故出现而提出,但实际上是管理上的失误或预防措施的缺陷所引起的,要适当地划清界限。
概述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 所谓剩余收益是指公司的净利润与股东所要求的报酬之差。剩余收益的基本观点认为企业只有赚取了超过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净利润,才算是获得了正的剩余收益;如果只能获得相当于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利润,仅仅是实现了正常收益。即RIt+1=NIt+1-rBVt,其中RIt+1代表t+1期的剩余收益,NIt+1代表t期的企业净收益,BVt是t期企业权益的帐面价值,r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剩余收益需要进行资本成本的调整从而反映会计上未加确认但事实上存在的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剩余收益模型使用公司权益的帐面价值和预期剩余收益的现值来表示股票的内在价值。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投资者所要求的风险报酬情况下,将企业预期剩余收益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进行贴现以后加上当期权益价值就是股票的内在价值。 计算公式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基本公式是:PV0=BV0+ΣRIt*(1+r)-t 可以进一步的考虑,企业净收益的增加来源是什么?NIt+1=ROEt+1*BVt ROEt+1代表t+1期的净资产报酬率。所以上述模型可以表示为:P0=BV0+∑(ROEt-r)BVt-1*(1+r)-t 而净资产报酬率ROE,可以根据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再分解为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等,所有这些参数都可以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得到,至于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可以根据CAPM模型或者是APT模型进行估算。 评价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这个模型采纳了折现现金流量模型中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收益对等原则的优点,同时与传统的方法又有不同,不是从利润分配角度出发,而是从企业的价值创造(ROE)观点考虑问题。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价值创造进行的,其结果又会在财务报表上得到最终反映,因此更为贴切地反映了企业的真实情况美国学者迈尔斯早在1977年就指出,一个公司的市场价值由两部分组成:在位资产和增长机会的现值之和。运用该模型股票价值等于当期净资产价值加上未来增长机会的净现值,这正是对企业增长机会的期权价值的一种衡量。加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股份公司都趋向于不派发或少派发现金股利,使该模型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从剩余收益概念出发,管理咨询公司创造了经济利润、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等多个方法应用于公司管理及价值评估中,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剩余收益模型使用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数据来计算股票价值,然而在企业会计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会计数字容易受到人为操纵,这样是否会影响股票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呢?完全不会。因为股票价格是以未来收益与当前帐面价值为基础的,而复式记帐原理具有内在的自我调整性质,使会计方法选择的差异也会同时在未来收益和当前帐面价值上反映出来。由于会计数字对该模型具有极其重要性,评估人员需要对会计方法非常熟悉,洞悉企业可能存在的会计调整事项,才能做出客观的估算。金融分析人员热衷于会计基础的剩余收益模型,因为该模型体现了企业价值成长的驱动因素所在。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只有企业的投资活动能够创造高于股权资本成本的收益后,才能提升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投资者才会支付比净资产高的价格。否则,企业的收益低于正常收益水平(权益资本成本),投资者不会对这种股票支付任何溢价。至于企业的“增发”和“配股”等融资活动,虽然增加了企业权益的帐面价值,但同时增加了公司的股份数量,在新的融资不能创造出高于资本成本的财富情况下,企业的股票价值就不会得到提升。因此,企业股票价格与其所代表的净资产价值的偏差依赖于企业创造“剩余收益”的能力。传统的现金流量估价模型“用净现金流量公式来估算公司价值时不使用公司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使该方法失去了实用性(奥尔森)”。事实上,股票价格里面包含了多少会计信息是证券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发挥与否的重要判定基准,是资本市场效率体现的主要标志。传统的现金流量模型其信息不能从财务报告直接获得,会计信息在股票估价中的作用不易显现;剩余收益模型使用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数据来计算股票价值,不需要进行多余的调整,作为基于应计会计信息的估价模型,明确了会计信息在股票估价中的作用。尽管基于历史成本原则的会计信息遭到了诸多证券市场人士的批判,但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会计信息对于股价变动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运用会计信息直接进行价值评估,摆脱了传统现金流量贴现模型从会计数字转化为现金流量数字的“曲折”,增加了实用性。美国会计学会就认为剩余收益模型是一种比贴现现金流量模型更准确的模型,并加以推荐应用。 启示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剩余收益定价着眼于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因曼教授认为这是该模型与传统股利折现和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最大区别。一个公司的投资价值在于它将来赚取收益超过资本成本的能力,价格与帐面价值(P/B)比率将会随着公司增加“经济价值”的能力增强而增加;如果企业不能赚取超过资本成本的收益,那么其股票价格低于净资产也毫不奇怪,恰恰是资本市场对其内在价值的正确反映。传统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通常有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等。但这些指标都没有考虑资本成本因素,不能反映资本净收益的状况和资本运营的增值效益。企业显示正的利润并不意味着企业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核心在于,它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在评价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为股东创造了价值时,只有当公司的税后净利润(已扣除债务利息)大于股东对公司的投资资本时,才能认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为公司创造了价值。由此看来,把权益资本的成本作为考核公司经营业绩的一个要素,正是剩余收益与传统财务分析工具的最大区别。根据传统的“会计利润”计算惯例,很多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都在盈利。但事实上,许多公司并没有真正赢利,因为其所赚取的“利润”往往小于公司全部投入的资本成本。作为一种新的会计核算方式与管理理念,剩余收益纠正了这个错误;并明确指出,管理人员必须“为资本付费”,就像支付工资一样。剩余收益模型对资本成本的重视,使企业可以避免隐性亏损。一般企业投资时,只要回报率高于贷款利率,就认为是一个可行决策;事实上,如果考虑股东要求的报酬,项目预期现金流量未必能全部满足;用剩余收益的方法计量,投资于该项目可能会遭受损失。 此外,基于剩余收益观念,可以更好的协调公司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促使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公司的生产、营销、采购、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着利益冲突;特别是公司的资源有限时,这种冲突更为严重。如果从剩余收益角度思考,无疑为解决这种冲突提高了一条较好的途径。不同的部门目标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投资,如果它能够创造较多的剩余收益,那么就应该被优先满足;如果它不能创造剩余收益或者创造的很少,那么它只能排队等候。建立在剩余收益框架下的企业决策准则,保证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公司价值的来源很多:率先开发出新的产品、进入一个新的行业、现在投入可在未来获益的资本性支出、创新造就的生产成本降低等等。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对于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而言,并不是缺乏投资项目,而是通常面临着太多的项目可供选择;每一个项目经理都会把自己的项目描绘的美妙无比,因为他们在公司总体利益条件下,还具有不同的私人利益需求。这样如何选择一个真正好的项目,就成为高级管理者的难题?在剩余收益面前,所有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采用剩余收益作为财务衡量指标,所有的决策过程归结到一个问题——是否提高剩余收益。任何企业都有其成长生命周期,都要经过起步、快速发展、成熟和衰退这几个阶段。企业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膨胀阶段的高增长最终会归于平庸;根据微观经济理论,除非拥有特殊的技术和产业进入壁垒,当一个行业进入长期竞争均衡的时候,所有的企业只能期望获得与资本的机会成本相等的收益,不多也不少。如果有些企业赚取经济利润,由于新的竞争对手不断加入及本行业内部企业扩大生产的冲动,企业的“经济租金”很难较长时间内维持。因此企业的超常收益并非一定能持续下去,即剩余收益的期限一般不会太长,因此如何保持住企业当前的剩余收益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价值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问题。剩余收益的最大来源无疑是专有技术和产业壁垒,产业壁垒并非每个企业都能具备,创新才是大多数企业的秘诀所在。通过品牌、技术和服务创新,建立更有吸引力的市场、构建更为强健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最终建立“剩余收益的永动机”。基于剩余收益理念的核心的竞争优势和正确的决策准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公司创造价值的必然需要,也是公司基业常青的源头所在。[1]
简介 水平分析法是指将反映企业报告期财务状况的信息(特别指会计报表信息资料)与反映企业前期或企业某一历史时期财务状况的信息进行对比,研究企业各项经营业绩或财务状况的发展变动情况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 水平分析法的基本要点 :将报表资源中不同时期的同项数据进行对比。
什么是泛成本 泛成本是指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活动中,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的或某些价值而做出或应做出的价值牺牲。 泛成本的概述 泛成本是可以用特定方法加以计量的。这里的“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活动”包括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成本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大,不但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管理这些社会科学和社会活动领域,而且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学科、各领域。这里的“人们”包括全人类。这里的“价值牺牲”是指一种受制于投入产出规律的经济行为和成本收益的权衡问题。">编辑] 泛成本的特征 1.多样性 泛成本的学科涉及面十分广泛,几乎包括所有社会经济学科,例如政治学成本、经济学成本、军事学成本、法学成本、社会学成本、管理学成本、会计学成本、教育学成本、农业学成本、环境学成本等。泛成本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行业覆盖面极广,包括农业、采矿业等20个国民经济行业。 2.主体性 泛成本的主体是指成本耗费与补偿的承担者。国家、城市、企业、学校、军队、医院、家庭乃至个人都是泛成本的主体,其中国家、城市、军队、家庭等虽然不是纯粹的经济组织,但是具有经济功能。通常情况下,泛成本的主体可以进行多重分解,如分解成为单一主体、群体主体、集体主体、国家主体和社会主体等,各种主体既可并存又可组合,主要是根据人们的研究目的和层次不同而定。确定泛成本的主体有助于对成本与费用之间的关系做出全新的理解。笔者认为,成本与费用本质上是相同的,均是指主体为一定目的而发生的耗费。泛成本概念依附于一定的成本主体,因此泛成本概念总是相对于成本主体而言的,在认识成本概念体系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成本概念的主体性。确定泛成本主体的目的在于明确规定成本耗费、补偿的界限和空间范围。成本主体不同,从不同主体的立场出发就可以得出不同的成本概念。 3.层次性 泛成本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涉及各层次的各种相关领域。从成本涉及范围看,泛成本由微观经济领域拓展到宏观经济领域,由战术管理领域拓展到战略管理领域,由产品生产经营管理领域拓展到质量管理领域、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环境管理领域;从内容和形式上看,泛成本使不同领域的成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不同于产品成本的内容和形式,如投资决策中的机会成本、筹资决策中的资金成本以及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成本等;从时间上看,泛成本由实际发生的历史成本拓展到正在发生的动态成本和未来将要发生的预测、决策成本;从空间上看,一方面它渗透到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向企业外部的其他领域拓展,形成全方位的成本态势。 4.交叉性 由于泛成本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许多成本概念在内容上会有一定的重叠,在不同的作用范围内会有不同的名称,许多成本概念在满足成本计量目的的职能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也就是一种成本概念并不仅仅具有一种管理职能。同时,成本概念在内容上大多相互渗透、互为前提和互为补充,想找出一种一目了然、划分穷尽的分类标准,将这些变化多样、内容庞杂的成本概念进行明确分类是十分困难的。 5.目的性 泛成本是为实现某一目的而要做出的价值牺牲,甚至在决策过程中可能要放弃相应的收益,由此产生了旨在满足一系列不同目的、不同条件、不同对象和不同性质等特定需要的各种成本概念。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和行业特点下,对成本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成本的经济内容归纳起来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成本的形成是以某种目标为对象的。目标可以是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产品,如新技术、新工艺,也可以是某种服务,如教育系统、卫生系统的服务。二是成本是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发生的耗费。 6.可计量性 泛成本一般都以货币形式出现,即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金额。而进入非物质生产领域,如科研、设计、人才培养、信息产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成本效益的测定和评估则相对复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直接以货币形式来测定和评估,即“钱衡效益”;而另一部分很难以货币形式来测定和评估,即“非钱衡效益”,那么可以采用会计方法、统计方法、技术经济方法、数学模型方法和模糊计量方法等。例如,行政成本不仅包括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成本,还包括政治成本,政治成本对于行政成本的计算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来确定。 7.抽象性 有形成本的特点是具有现实的物质性和直观性,它以消耗“物”为基础,物质的消耗是实在的,能够进行计算和被人们所看见;无形成本的特点是具有本质意义上的不可补偿性,即时间的消耗不可能用时间本身来补偿。法治成本有时是有形的,可以用数学方法计量,比如制定一部法律所发生的财务支出,无论实际统计多困难,总是有一个确定的数量、一个有形的存在形式;而有的时候,法治成本是无形的,既无法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统计,也很难有具体的表现形态,比如法治进程中为了实现程序公正而牺牲的实体公正,牺牲者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无法计量的,也是难以用有形方式来表现的。 8.不确定性 作为有价值的事物,其成效要在事情完结后才会体现出来。泛成本体现了事物的内在价值,也就是所收到的成效,其在事情开始和事情完结之前是不确定的,并且在进行过程中由于泛成本的增减也使其具有不确定性。例如,当行政主体做出的决策损害了政府的权威性或统治的合法性时,必然会增大政府今后决策的执行难度,从而间接增加了行政成本。除此之外,由于行政主体的错误决策或决策失误导致的决策负面效应要在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为减少或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又如,从行政行为的效果与成本关系看,由于对单个行政行为的成本支付的计算一般不能在实施行为时进行并且不能只着眼于某一具体的行为,这与对单个行政行为的经济成本支付进行现时计算相比显然困难得多。 综上所述,泛成本的特征可以用下图表示:">编辑] 泛成本的分类 泛成本具有庞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和界定,具有一维、二维、三维和四维甚至更多维的分类方法。本文尝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泛成本进行分类,根据泛成本的特征推导出泛成本的类别。 我们可以按学科领域、范围、主体、表现形态和国民经济行业对泛成本进行基本分类。在基本分类的基础上,又可作进一步的层次分类。泛成本按学科领域可分为政治学成本、经济学成本、军事学成本、法学成本、管理学成本、会计学成本、教育学成本、农业学成本和环境学成本等;按主体可分为物质生产领域成本和非物质生产领域成本,其中物质生产领域成本又可分为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成本、以农业生产者为主体的成本、以商业企业为主体的成本、以银行为主体的成本、以行政组织为主体的成本、以法务组织为主体的成本、以学校为主体的成本、以医院为主体的成本和以军队为主体的成本等;按范围可分为宏观成本、中观成本和微观成本;按表现形态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将国民经济行业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个层次,共有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和913个小类,我们可根据其对泛成本进行具体的层次分类。">编辑] 泛成本的确认 以泛成本来讲,成本确认的标准要根据特定事项的性质和要求确定。一般来说,作为成本计量对象的特定事项的各项耗费和支出,包括已经发生和未来预计要发生的,都应该作为成本加以确认和计量。同时,由于泛成本计量目的和成本概念多元化,从而对于某一事项,泛成本的计量首先应明确运用哪些相关的成本概念,并要求按不同的成本概念分别确认和计量特定事项的相关内容。对于同一事项的泛成本要分别确认、计量,使企业管理当局能获取完整和各有侧重的各项成本信息,使多维泛成本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泛成本确认标准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主要侧重于定性,但确认标准也会随着经济环境和成本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在泛成本计量中往往会出现泛成本的再确认甚至多次确认,例如要辨别、确认其是否属于泛成本,是否属于特定泛成本计量对象的泛成本以及是否属于当期的泛成本等。">编辑] 泛成本的计量 1.泛成本的计量标准 (1)货币量计量标准 货币量计量标准是会计的基本计量标准,特别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货币量计量标准作为经济计量标准的优越性是其他计量标准无法比拟的。它既能克服实物量计量标准缺乏综合性的缺陷,又不像劳动量计量标准那样过于抽象。 (2)劳动量计量标准 从理论上讲,劳动量计量标准应该是最合理和科学的成本计量标准。它既能克服实物量计量标准缺乏综合性的缺陷,又能避免货币量计量标准由于货币实际购买力的变化而造成的成本计量信息的不真实。 (3)实物量计量标准 在现行的日常成本计量实务中,无处不包含着实物量计量的内容。成本计量的各项信息只有与具体的使用价值(实物量计量标准)相联系,才能真正反映企业特定成本计量对象的“庐山真面目”,否则泛成本计量信息将失去其真实性基础。 2.泛成本的计量方法 (1)会计方法 作业成本法比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它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给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以及顾客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作业成本的思想,依据“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将所耗费的资源通过“作业”这一中介科学、合理地分配给泛成本对象。 (2)统计方法 泛成本计量模式应该突破会计账户系统,在会计账户系统之外构建一个开放系统。计量主要是确定数量和单价,数量的确定主要是运用统计方法,单价的确定相对复杂,要结合数学、经济学、相关产业的基础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 (3)技术经济的方法 技术经济评价的各种方法包括技术创新、价值工程、设备更新、资产评估等,作为参加投资项目论证、评估、决策的工具。 (4)数学模型的方法 通过对有关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从资料中找出一些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然后求解并对这种数学解做出理论上的解释与评价。 (5)模糊计量的方法 要辩证地看待泛成本计量的精确性与模糊性之间的关系。精确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人们在研究事物的过程中按照认识的需要与可能,把本来在几何空间或结构上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加以精简,使事物界线清晰明了,从而获得“质”和“量”的规定性。因此,精确性大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相对于某一参照系而言的,是为了满足一定的误差要求,并对某些模糊部分加以扬弃的结果,不是绝对精确的。相反,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非全面性造成事物的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的。 (6)分析的方法 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相关的技术分析手段,运用各种有效的理论和技术工具,采取专家咨询、证实和证伪等多种有效的科学方法,多方位地对经济社会发展成本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弄清发展中必须支付的成本,寻求有效的成本支付和成本控制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故障树分析技术、价值分析技术、头脑风暴法等方法。 3.泛成本的通用计量公式 首先,泛成本是全面成本,既包括耗费,又包括效果。其通用计量公式为: PC=TE/R 其中:PC为泛成本,TE为总耗费,R为效果。效果是成本的重要内容。人们往往只考虑事物的数量成本,忽视事物的质量成本。当耗费一定时,效果越好,泛成本越低;效果越差,泛成本越高。当效果一定时,耗费越大,泛成本越高;耗费越小,泛成本越低。经济学成本可以具体计算出,泛成本大多只能通过比较得出,即计算比较成本,或者在耗费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其效果,或者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其耗费。若泛成本小于1,便是可行的;若泛成本大于1,便是不可行的。当耗费较大而效果较差时,泛成本势必会比较高,即“事倍功半”;当耗费较小而效果较好时,泛成本势必会比较低,即“事半功倍”;如果耗费和效果相差不大,泛成本就会趋近于1,即趋于“保本”。我们可以把这三种泛成本趋势划分为数学上的两个区间,具体如下图所示:。 不是所有的耗费都有效果,特别是好效果。有效果的耗费是有效成本,无效果的耗费是无效成本,反效果的耗费是反效成本。例如“,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泛成本就是无效成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泛成本就是反效成本。当发生反效成本时,效果也异化成了成本(耗费),可以说,反效成本是极大耗费的无效成本。">编辑] 泛成本的报告模式 1.表内披露与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报告模式 泛成本的报告应采取表内披露与表外披露相结合、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披露方式。财务信息一般是在财务报表主表中定量反映的固定性的货币化信息,这是其局限性之一。由于泛成本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与信息披露的自主性,泛成本信息披露相对灵活,最明显且与主表差异最大的就是定量披露与定性披露相结合,从而能从“质”和“量”两个角度完整地对有关单位的经济事项全貌进行反映,这样也才能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从而应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详细揭示本单位的经济状况。从国内外的财务实践来看,非财务信息多采用文字、表格等表述方式,文字化是其显著的特点。为了说明有关项目的发展趋势,还常常使用坐标图和柱状图等。其披露的载体包括年报、中期报告、临时报告、招股说明书以及新闻发布会等。非财务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与形式的灵活性是相辅相成的,多样化的内容需要披露的形式不拘一格,形式的灵活性反过来又促进内容的多样性。 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难点在于:一是非财务信息披露会加大有关人员的工作量;二是非财务信息披露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三是非财务信息披露可能泄露企业的秘密;四是非财务信息披露缺乏必要的规范。 2.事项法报告模式 以灵活多样的信息报告模式(例如事项法报告模式、数据库报告模式、REA报告模式、多重计价模式、多层界面报告模式等)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泛成本信息,例如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货币信息与非货币信息、历史信息与现时信息、年度信息与日常信息等。事项法主张按照具体的经济事项来报告企业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活动,这种报告模式描述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而不是损益数据的计算,它展示的详细数据较多而展示的综合数据较少,将综合提炼数据的任务交给信息使用者,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事项中取得有用的信息。随着成本信息供给形式的变化,计量方式也向多元化发展,将货币作为唯一的计量方式来提供企业信息的状况将不复存在。由于企业管理的需要,要求采用货币量计量标准对成本进行计量,其他计量标准(例如实物量计量标准等)的采用也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定量的方式,定性方式即描述性的语言也日益增多。 特别是管理部门在解释企业经营数据重大变化的原因时,措辞是否恰当会影响到高级管理层对企业业务变化性质的评价,从而会影响高级管理层对下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的评价。在泛成本报告中可以采用的计量标准不以货币量计量标准为限,但同时要对采用的计量标准进行广义解释。在泛成本的计量问题上若不跳出货币量计量标准的框框,很难在确认和披露上有所进步。">编辑] 泛成本理论与传统成本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一、泛成本理论与传统成本理论的联系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为指导 泛成本理论并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成本理论,没有改变成本的本质,是对传统成本理论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例如,从经济学成本理论的角度分析,法治成本可以细分为生产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等,政府成本可以细分为会计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成本和社会成本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完全以成本为基础的:商品的价值是由人类的一般劳动凝结而成,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成本,即为获得某种物品和服务所付出的代价,也可以说成是所付出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可见,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建立在成本理论基础之上的,“成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2)泛成本理论以传统成本理论为基础 泛成本理论由若干成本概念组成,传统成本理论为科学地建立泛成本理论奠定了基础。二战后,经济学以它无与伦比的技术上的优势迅速地向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扩散,产生了各种处于边缘上的经济学。经济学向哪个学科领域扩散,便产生了所谓的该学科与经济学,而经济学家们把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进一步运用到该学科领域的研究中,便产生了该学科领域的成本概念。如果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活动便会发现,社会活动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受制于投入产出规律的经济行为,是一项能够产生一定效果同时又需要支付一定代价的行为,因而也同样存在着成本投入及效益问题。泛成本理论是对传统成本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演变与完善,是对经济学成本、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的继承和发扬。例如,泛成本理论和传统成本理论都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做出或应做出的价值牺牲,并且两者都可以用特定的方法加以计量。 二、泛成本理论与传统成本理论的区别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泛成本理论的内容比传统成本理论的内容更加广泛 从泛成本的基本特征以及泛成本理论与传统成本理论的联系可以看到,泛成本理论是对传统成本理论内涵的纵向延伸和对其外延的横向拓展。 泛成本理论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建筑设计、机械设计等学科属于工程学,而成本也是它们的重要内容和研究对象。从设计指导思想上看,就要求在保证功能和质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成本;对于每一个零件、每一个部位都要分析其功能与成本的关系,把多余的或者说没有必要的功能删除,这就是著名的价值工程理论。“成本”是若干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边缘学科。 在理论经济学之外,格外关注成本问题的当属会计学学科。一般人们总是把“成本”归属于会计学,将“成本会计核算”或者“成本计算”归属于会计学学科,但如果将整个成本即泛成本划分到会计学学科就不对了。为什么对这样一个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概念会有那么多不相同的定义呢?这并非“成本”这个概念令人费解,更不是“成本”这个概念有不可调和的学术争议。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从成本的学科属性谈起。因为“成本”历来就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理论,每个学科在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都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认识成本、利用成本,约定俗成的就根据自身的需要来给“成本”下定义。 (2)泛成本理论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 传统成本理论源于工业经济时代,而泛成本理论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摆脱传统成本理论但又融合了成本共性的一些新的理念。 多年来,人们在理解“C+V”时,对于活劳动耗费(V)即工资的价格都是没有疑问的。但对于C这部分,一直理解为生产资料的耗费,即有形的耗费。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是凭借高科技进行的,在商品(生产的产品)的价值中,科学技术的含量越来越高,比重越来越大。可以推断,科技含量低的商品的生命周期将日趋缩短,很快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所淘汰。 比如说,现在许多医药生产企业生产的基因工程药物,如干扰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动物生长素、白细胞介素等都是专利产品,医药生产企业购买生产专利技术的价格很高,从而药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也相当高。如果单纯看其成本(即“C+V”部分)是非常低的,而利润理所当然是非常高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成本(C+V)中并没有包含科学技术的价值。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将技术劳动耗费这种无形资产耗费计入期间费用,而不是计入商品生产成本,这就扭曲了成本价格,进而使人们对利润产生错觉。笔者认为,成本的内涵应该包括科学技术转移过来的价格,这也就是说,“C+V”这部分的内涵应该扩大。 (3)泛成本会大于或小于“C+V” “C”“、V”“、C+V”、“C+V+M”都可能是做出或应做出的价值牺牲。泛成本既包括物质消耗的显性成本,又包括精神消耗的隐性成本;既包括货币化成本,又包括非货币化成本。传统成本理论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标准。而泛成本的概念十分宽泛,并不十分强调与具体的成本计量对象相联系,而是强调目标导向。在1885年以前,会计学科体系范围内尚无成本概念,更谈不上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后来,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成本核算对企业管理而言越来越重要,成本核算遂与会计结缘。在成本核算演变的过程中,成本核算经历了与会计融合、与会计分离这两个阶段,有迹象表明,成本核算最终会从会计账户体系中独立出来。 参考文献 ↑ 1.0 1.1 辜位清.泛成本理论探析.财会月刊(理论版),2008,(5)↑ 2.0 2.1 2.2 2.3 辜位清.泛成本的分类、确认、计量与报告概论.《财会月刊》.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