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水平价差 水平价差,也称为日历价差(calendar spread)或时间价差(time spread),是指投资者买进离到期日较远的期权(简称远期期权),同时又卖出相同协议价格、相同数量但离到期日较近的期权(简称近期期权),以获得利润的期权交易方式。水平价差的分类 水平价差有四种类型: ①一份看涨期权多头与一份期限较短的看涨期权空头的组合,称看涨期权的正向差期组合; ②一份看涨期权多头与一份期限较长的看涨期权空头的组合,称看涨期权的反向差期组合; ③一份看跌期权多头与一份期限较短的看跌期权空头的组合,称看跌期权的正向差期组合; ④一份看跌期权多头与一份期限较长的看跌期权空头的组合,称看跌期权的反向差期组合。水平价差的分析 以看涨期权的正向差期组合的盈亏分布来分析水平价差交易。令C1,C2分别代表期限较长和较短的看涨期权的期初价格;C1T代表丁时刻期限较长的看涨期权的时间价值;T表示期权到期时刻;ST表示丁时刻标的资产的价格。当时,空头亏ST − X − C2:而多头虽未到期,但由于此时ST已远高于X,故其价值趋近于ST − X,即多头赢利趋近于ST − X − Cl,总盈亏趋近于C2 − Cl。当ST = X时,空头赚C2,多头还未到期,尚有价值C1T,即多头亏ClC1T,总盈亏为C2 − Cl + C1T了。当时,空头赚C2,多头虽未到期,但由于ST远低于X,故其价值趋于0,即多头亏损趋近于Cl,总盈亏趋近于C2 − Cl。把上述三种情况列于下表: 从理论上讲,水平价差之所以能够获利,主要是因为远期期权和近期期权有着不同的时间价值的衰退速度。在正常情况下,近期期权的时间价值比远期期权的时间价值的衰退速度要快。这是因为期权的时间价值是期权的剩余期限的非线性函数。随着到期日的逐渐临近,期权的时间价值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递减。在水平价差中,投资者买进的期权和卖出的期权有着相同的标的物和相同的协定价格,因此,它们的内在价值必然相同。然而投资者买进的期权为一远期期权,卖出的为一近期期权。远期期权显然比近期期权有着更高的时间价值。所以在内在价值相同的条件下,远期期权的期权费显然要高于近期期权的期权费。于是投资者在建立水平价差部位时将发生期权费的净支出。但是,由于近期期权的时间价值消失的较快,远期期权的时间价值消失的较慢,因此在近期期权到期时,两期权费之差将大于期初时的期权费之差。 于是,投资者若在此时平仓,则其所得到的期权费净收入将大于其开仓时发生的期权费净支出。水平价差的利润来自于此。与垂直价差不同,水平价差的盈亏图形往往难以描绘。这是因为在水平价差中,投资者的最大利润只能近似的确定。在实际交易中,水平价差的盈亏图形往往通过电脑来绘制。
LME 指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知识大全 概况 伦敦金属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LME) 是一家有着125年历史的世界最大的基础金属期货交易市场,其年交易额达2万多亿美元。世界上大部分的重要矿业公司和金属生产商、商业和投资银行以及许多与金属贸易相关的公司和制造厂商都是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会员。 LME,SHFE以及SMM是有色金属行业的三大知名机构,其中SHFE全称为shanghai futures exchange(上海期货交易所),SMM的全称为shanghai metals market(上海现货行情 )。 LME历史 交易所成立伊始,只交易铜和大锡。当时英国对铜和锡的需求很大,需要大量从智利和马来亚(现在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了避免价格起落的风险和船运途中的其他风险,交易所确定以三个月为标准交割日期(因当时从马来亚和智利海运至英国一般需要三个月时间)。 截至到2004年,交易所走过了127个春秋。随着历史的发展,交易所适时适势地逐步增加了新的交易品种和修改交割商品的品质。1981年铜的标准提高至高级铜(high grade),1986年又提高至目前仍然执行的A级铜标准(Grade A)。1989年6月份,LME把大锡的交割标准提高到目前的99.85%。 1920年交易所正式引进铅锌。在此之前为非正式交易。 铅 的交割标准从开始交易至今基本没有改变。锌锭从引入交易所后几经提高交割质量,1986年正式确定为99.995%. 1978年伦敦金属交易所正式引入原铝交易,交割质量标准为99.50%,1987年提高至目前的交割质量99.7%。1979年引入镍商品,1992年,铝合金,1999年5月,白银。但白银目前基本为OCT交易,非LME正式交易。 2000年4月10日,在铜、铝、镍、铅、锌、锡六个商品的基础上创立了LMEX-伦敦金属交易所期货指数。指数交易不能进行实物交割,与股指市场一样。 LME会员(经纪公司) 1、 会员的构成 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会员由7种会员构成,呈阶梯式分布: 具体为:1、Ring Dealing, 2. Associate Broker Clearing, 3. Associate Trade clearing, 4. Associate Broker, 5. Associate trade, 6, 7, only for individual and honorary member. 目前伦敦金属交易所拥有11个圈内会员-即正式会员。由于交易所正式交易时围成一圈,故称圈内会员-Ring Member。 圈内会员:AMT(德资), Barclays(英资), Carr Future(美资), Credit Lyonnais Rouse(法资),Man Financial(英资),Metdist Trading (印度, LME前主席Bagri控股),Natexis metals(法资),Sempera metals (美资),Societe Generale(法资), Sucden(UK) Ltd (英资),Triland metals Ltd(日资)。 2、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种:圈内会员ring member:伦敦金属交易所圈内会员必须是伦敦清算所的会员,同时也是英国金融监管局FSA的会员,获得英国2000金融服务与市场准则法授权。可以进入圈内进行公开叫价交易,可以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Interoffice trade,可以签发客户合约,即成为客户的“ 对睹家”或‘ 庄家”。 第二种:准经纪清算会员-Associate Broker Clearing:伦敦清算所会员。第二种会员性质基本与第一种会员一致,除不能在圈内交易外,享有与第一种会员的全部权利和义务。其会员如:AIG, Cargill, 花期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高盛(Goldman Sachs)等国际大型投资银行或投资公司。 第三种:准交易清算会员-Associate Trade Clearing。伦敦清算所会员。只能通过一、二类会员进行交易,不能在圈内交易,也不能签发客户合约,其实质基本与客户一样,但可以自行与伦敦清算所进行自行业务的清算。其会员如:瑞士贸易商Glencore,挪威Hydro铝业公司,以及荷兰Hunter Douglas公司等国际大型贸易或工业公司。 第四种:准经纪会员-Associate Broker,除不是伦敦清算所的成员和不能进入圈内进行交易外,其权利和义务基本与第一和第二类会员一样。是英国金融监管局FSA的会员,获得英国2000金融服务与市场准则法授权。可以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Interoffice trade,可以签发LME合约。其会员如ADM投资服务公司、Carr 期货公司、Fimat国际银行等专门经纪公司。 第五种:准交易会员-Associate Trade,向交易所缴纳少量的年费,享有一定的知情权,除此无其他权利。其成员主要为智利铜公司、美铝、加铝以及Billiton 等国际知名的消费商和生产厂家。 第六种和第七种会员为个人会员和荣誉会员,没有任何权利,没有实质意义。犹如,“ 荣誉博士” ,“ 荣誉市民”, “ 荣誉主席”等等。 3、如何申请成为LME会员 由于伦敦金属交易所是由其会员组成,交易所本身只是一个“ 空架子”。交易所实施董事会负责制,以董事会主席为领导,董事会由各会员派代表组成,实际上主要由第一、二类特别是圈内会员的总经理组成。会员资格一般只对公司,不对个人。交易所规定:所有公司只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从事金属行业或相关行业(生产、消费或贸易方面)具有一定时间,符合英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有关法律和伦敦金属交易所的规定,并缴纳一定费用,都可向交易所申请成为其会员。申请需要通过英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批准,伦敦金属交易所董事会的一致通过。由于会员种类不一,会费也不一样,加之每年的年费不一,在此不具体阐述。 两种途径成为LME会员: 第一、向英国金融监管局-FSA或LME直接递交申请,准备所需要的材料。此种方法耗时,且复杂。? 第二、通过收购LME现有的会员单位,直接成为LME会员。此方法直截了当,但需要一定实力,同时也需要经过英国金融监管当局FSA和LME董事会的通过。 国内企业如何从事LME交易? 虽然中国证监会批准的从事LME期货交易只有16家,但就个人所知,目前从事LME期货交易的国内企业远不止16家,基本都是通过香港经纪公司进行操作,少部分直接与LME经纪公司建立保证金项下的交易。 国营企业(有色相关行业)可首先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批复后,正式公开与伦敦经纪公司开立帐户进行交易。 私营企业如何从事LME期货交易?由于中国目前实施外汇管制,因此如果能解决外汇境外汇出和汇入,即能解决LME交易的问题。 具体途径:在香港或国外有外汇帐户,国内企业通过LME经纪公司或香港的经纪公司开立帐户,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即可交易。目前国内从事LME期货交易的企业基本都通过香港经纪公司。 三种交易方式: Interoffice trading 场外 Open outcry trading 公开叫价/手势交易(ring & kerb) LME Select交易 电子盘 前两种尤其是第一种交易方式为主要,第三种交易方式主要针对经纪公司之间进行对冲头寸所开发的一套电子交易系统,并不能直接针对客户。 Interoffice trading Interoffice Trading -办公室之间的交易:目前,伦敦金属交易所场的真正意义上的场外交易就是interoffice trading,它是经纪公司之间的交易。主要是交易所场内交易停止后,市场的延续。虽然字面上为经纪公司之间的交易,但实际上是客户通过经纪公司在进行交易,当然其中也不排除经纪公司自身的部分交易。最近几年来,这种交易已经成为LME的主要交易方式,其交易量约占每日交易量的60%-80%之间。此种交易一般通过电话进行,也有部分网上交易。 Inter-Office Trading是全球性24小时循环不间断的交易-其主要市场有伦敦-纽约-亚洲(东京、悉尼、新加坡)。正是这种跨地区的不同市场存在给市场带来了流动性,吸引了大量的客户。 Open Outcry trading 公开叫价交易-即Open outcry或手势交易。公开叫价交易基本上是在Ring and Kerb Trading-圈内交易中进行,而Interoffice trading交易中因是电话交易,所以无法进行公开叫价或手势交易。 公开叫价的两个主要市场-Ring and Kerb Trading:今天LME的圈内(Ring)和(kerb)其实都是圈内交易,真正的场外交易是经纪公司之间的Inter Office Trading。交易所刚成立后,在很长时间内,大部分交易基本在场内进行,即分节进行。当时只有ring trading。交易所收市后,交易自行停止。 公开叫价-随着交易量的逐步扩大,市场参与者的增加。交易所关闭后,圈内交易ring trading 结束,而此时的交易商余兴未尽。人们自然而然转移至交易所外的马路旁继续交易,由此产生了Kerb trading,即当时的场外交易。随着交易机制的改进,kerb trading移至交易所圈内进行,形成了目前的圈内交易。目前Ring Trading和Kerb Trading的唯一区别就是:前者为单个商品的圈内交易(单个品种轮流交易),而后者是所有商品混合交易的圈内交易(所有品种同时交易) 公开叫价-从交易所开始交易至今,open outcry交易-手势交易(即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手势表示卖或买、数量以及交割日期等)已经整整127年了,且没有被电子交易取代的迹象。目前这种交易形式只限于LME圈内交易(floor trading)-即Ring Trading和Kerb Trading。 与我国目前的交易所的区别:目前我国各期货交易所全部是电子化交易,即通过电脑系统,没有公开喊价交易。交易时间也是根据交易所的正常交易时间进行。交易所闭市后,交易停止。而LME则是24小时不间断交易。 LME圈内交易时间 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圈内公开叫价分为上午和下午两节-即First session和Second Session。上下午两节各分为两个分商品专门小节(又称为ring trading)和一个各商品混合交易小节(kerb trading)。 上午交易First Session:每个商品各有两个ring trading(每个商品5分钟),一个混合交易-Kerb Trading。上午混合交易持续时间从13:15至15:10。下午混合交易时间为16:35至17:00 具体参见下表: 上午-First Session交易时间: First ring Second ring AA/NA 11:45-11:50 Cu: 12:30- 12:35 上午第二轮,官方 Sn: 11:50-11:55 AA/NA: 12:35-12:40 结算价格公布 Al: 11:55-12:00 Sn: 12:40-12:45 Cu: 12:00-12:05 Pb: 12:45- 12:50 Pb: 12:05- 12:10 Zn: 12:50- 12:55 Zn: 12:10- 12:15 AL: 12:55- 13:00 Ni: 12:15-12:20 Ni: 13:00- 13:05 休息 Kerb: 13:15-15:10 有意思的是上午交易First Session和下午Second Session两个圈内交易的商品交易序列却都不一致。 下午- Second Session交易时间: AA/NA 15:15-15:20 Pb: 15:20-15:25 Pb: 16:05-16:10 Zn: 15:25-15:30 Zn: 16:05-16:10 Cu: 15:30-15:35 Cu: 16:10-16:15 Al: 15:35-15:40 Al: 16:15- 16:20 Sn: 15:40- 15:45 Sn: 16:20- 16:25 Ni: 15:45-15:50 Ni: 16:25- 16:30 AA/NA: 16:30-16:35 休息 Kerb: 16:35-17:00 LME与国内期货交易所的区别 虽然伦敦金属交易所与我国目前的期货交易所都实施会员制,但却有天壤之别。伦敦金属交易所采取的是会员自行管理制,交易所是由各会员组成,董事会负责制,董事会由各会员组成。清算也由相对独立的部门进行清算。伦敦清算所-London Clearing House负责LME的清算。而众所周知,我国期货交易所虽然也采取会员制,但交易所本身不受会员管理,而是有自己独立管理层。 主要区别之一:LME与我国经纪公司最大区别:LME一、二类经纪公司都是market maker:即做市者,也即市场风险的承接者和转移者。在中国,我们称之为客户对睹家或庄家。而目前我国法律明文规定,不允许国内期货经纪公司成为客户的庄家。 Market Maker:正是由于LME这种特别的交易机制,使得参与者云集,也使得24小时不间断交易成为可能。作为市场的做市者(market maker),LME经纪公司任何时候,交易所法定节假日除外,都必须为市场的参与者报价。而参与者随时可以入市:买入或卖出,不存在没有市场的问题,只存在价格高低的问题。经纪公司作为市场的做市者,随时可以作为你的买方或卖方(对赌方)。如果你向经纪公司要求报价,而经纪公司因为市场波动太大或其他原因不报价,这种经纪公司将毫无竞争力,无法生存。 主要区别之二:授信交易-credit trading和保证金交易 margin trading。目前LME的经纪公司对大客户和常客户一般都采取授信交易,即客户与经纪公司开立交易帐户后,客户不需要向经纪公司缴纳保证金和维持保证金,即可交易。经纪公司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给予客户一定额度。经纪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合约是Principal to Principal,伦敦金属交易所和英国的监管机构一般不予干涉,风险自担。但对中小客户,LME经纪公司一般也要求缴纳足额保证金。 国内监管机构不允许国内经纪公司进行授信交易,只能是保证金交易,即客户开立交易帐户后,必须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和维持保证金。但目前也有少部分国内经纪公司给客户提供额度进行交易,他们之间的风险自担。 4、 LME铜铝注册品质标准 如何申请注册LME品牌: 目前我国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的铜、铝、锡、锌、铅品牌不少,但随着产量的不断扩大,仍有不少生产企业希望在LME注册其产品。在此,主要介绍申请注册的基本过程。 申请注册品牌的基本程序:1、自身全面检查是否符合条件。2、向LME圈内会员或准经纪清算会员-即一、二类会员提出申请。由经纪公司负责初审。3、经纪公司初审后,提交LME董事会初步通过。4、董事会初步通过后,生产厂家送检样品。5、LME交易所指定消费厂家进行检验。6、经纪公司通知初步结果,初步合格后,生产厂家缴纳一定费用,具体费用可商经纪公司。7、LME董事会最后做出决定是否同意注册。 需要注意的是,在申请过程中甚或注册批准后,如果发现,品质不符,不稳定,或者有任何变化、改变,消费者投诉等等,交易所董事会或任何董事都有权暂停、终止、或取消注册品牌,以保证交易所和消费者的利益。 铜铝注册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交易所规定,如果欲在LME申请注册可交割品牌,生产厂家必须具有一定规模,三年以上的连续生产,且产品质量连续三年保持稳定。铜年产量不低于2.5万吨,铝的年产量不低于5万吨。当然具备上述条件并不等于即可申请注册,还取决于其他众多的条件。说条件复杂,实际不复杂,说简单,却也不简单。LME具体注册条件,可通过经纪公司索取,并全权委托经纪公司代理申请。在此不赘述。 5、 LME 实物交割及LME仓单 伦敦金属交易所成立伊始,其初始目的就是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交易平台。无论是理论上抑或是实践中,任何买单或卖单都可通过LME指定的仓库进行实物交割,也可通过期货市场中的反向操作进行对冲了解。虽然发展到目前,由于市场的参与者越来越广泛,来自不同领域,交易所的实物交割量只占总交易量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成交最终并未能进行实物交割。? 1). LME仓单:仓单,伦敦金属交易所称之为warrants。 LME仓单是物权证明,不记名,不挂失。仓单本身可以买卖,从某种意义上等于货币,一般由LME指定的仓储公司出具。每一张仓单为一个标准合约。以铜铝为例,每张仓单的数量一般为25吨(溢短装不得超过2%)。仓单的内容一般为:商品名称,数量、件数,存放地址、入库日期、生产厂家、仓储公司、费率。仓单中所列货物必须是同一品牌、同一国家所产、形状和规格一致,存放在同一仓库。包装结实、安全,标识明显,易于装卸。 2)、实物交割: 实物交割实际上就是仓单的交割。LME市场的参与者在交易后可以选择实物交割来履行合约,以此对冲期货头寸。例如,生产者通过LME进行的保值抛盘,到期后如果不进行买入对冲,可以选择实物交割。把生产的LME注册品牌交运至LME的指定仓库,并通过C. Steinweg、Metro或Henry Bath等LME认证的仓储公司制作仓单。仓单制作完成后,即可交于LME经纪公司,冲抵期货合约。同样,消费者在LME的保值买盘,也可以通过经纪公司,把货款付给经纪公司,然后通过经纪公司收受仓单,完成LME的期货合约义务。 3)、实物交割的具体程序: 例如:某一铜生产者通过经纪公司在LME抛出1000吨2004年12月20日到期的合约,欲进行实物交割。生产者负责在12月20日之前把1000吨铜(当然货物必须是LME注册品牌)运至LME在欧洲或新加坡或美国的任何仓库。货到目的港后,传真指令国际大型仓储公司(一般为LME认证的如C. Steinweg等)代理入库,包括港口至仓库的运输、质量检验、过磅、标码、重新包装,然后制成仓单。向仓储公司缴纳一定费用。仓储公司制作仓单后将及时通知客户。 12月18日-(即到期前的倒数第二个交易日),为现货日(cash day),生产商通知经纪公司将进行实物交割。12月20日之前生产商指令仓储公司把仓单转移给经纪公司,并通知经纪公司接受仓单。经纪公司确认收到仓单后,把货款支付给生产商。至此,生产商通过经纪公司卖出的1000吨期货合约以实物交割履约完毕。 例子二:某消费者通过经纪公司在LME买进1000吨铜,交割日期为12月20日。 在12月18日-即到期前的倒数第二个交易日,为现货日(cash day),消费者通知经纪公司将进行实物交割。12月20日之前把货款(以当时买入的合约价格计算)电汇经纪公司帐户。经纪公司确认收到货款后,负责把仓单交付消费商。 4)、仓单的串换: 需要指出的是,LME仓单是卖方市场,如果买方不提出具体要求,经纪公司(作为仓单拥有者的代理)有可能交付不同品牌、不同仓库的货物。如果买方要求同一品牌、同一仓库的货物,买方可以向经纪公司提出串换仓单,把不同品牌,不同仓库的仓单串换成同一仓库同一品牌的仓单,但有可能还需要支付一加价(premium)。 5)、仓单转现货实物: 可以通过实物贸易商,把仓单交与实物贸易商,由贸易商进行仓单串换成符合客户要求的实物,并负责把货物运到客户指定的地点。 Cancelled warrants 说明什么? 一般来说,实物交运至LME仓库后,仓储公司根据拥有者的要求可以制作成仓单。此时仓单可以买卖。仓单的买方在可以向LME仓库提出将进行实物出运,此时货物仍然在仓库,但仓单已经被取消,成为cancelled warrants。说明今后一定时间内,库存将减少。当然,买方在购买仓单后并取消仓单后,如果价格上扬,买方可以再把仓单出售,并取消已经被取消的仓单(uncancel the cancelled warrants)。这样,库存将不会下降。 总之,仓单被取消,今后一段时间内库存可能会下降,但并非绝对会下降。 6)、期转现: 目前伦敦金属交易所批准的交割仓库有40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美国、中东和远东等地区的32个港口或地区。不同金属仓库也不同,有些仓库只允许交割某一种金属。以铜为例,LME可交割仓库为75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国,少量分布在亚洲国家。 6、 LME仓库 目前伦敦金属交易所批准的交割仓库有40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美国、中东和远东等地区的32个港口或地区。不同金属仓库也不同,有些仓库只允许交割某一种金属。以铜为例,LME可交割仓库为75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国,少量分布在亚洲国家。 1). LME仓库的运营和管理: LME仓库不属于交易所,交易所只负责批准和认定,不负责其他任何具体的经营活动。具体经营活动由国际大型仓储公司负责。 伦敦金属交易所既不拥有LME仓库,也不负责日常的管理和营运,更不负责仓库的盈亏。但是,交易所负责批准交割地址,仓储公司以及具体仓库。未经交易所批准的仓库仓单不能有效交割。 2). LME对仓库所在国家及仓库本身的基本要求或原则性要求 伦敦金属交易所对LME仓库的库址、仓库本身以及经营单位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只有符合要求,交易所才考虑批准其为LME可交割仓库和LME仓储运营商。某种金属的仓库所在国家或地区必须是该种金属的净消费地区,拥有便利的交投条件、发达的金融体系,完善的法律监管系统,贸易自由无关税,政治经济稳定。 3). LME对仓储公司的原则性要求: 从事金属行业的贸易、运输、仓储多年,具有丰富的经验,信誉卓著,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其他硬件条件,如具有良好的仓储设施,丰富的专业知识等。LME对一般仓储公司欲成为LME仓储公司的要求严格,很难获得批准。 目前LME批准的著名仓储公司有C. Steinweg, 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 Henry Diaper & Co Ltd, Henry Bath, Pacorini USA Inc, North European Marine Service等。 4). 中国企业如何申请设立LME仓库 近年来,我国有些企业就在中国设立LME仓库曾做过一些努力,但效果不大。在我国设立LME仓库涉及面广,程序复杂,需要假以时日。目前C. Steinweg和Henry Bath公司在我国上海都设有保税库仓库,但尚未获得LME批准,不能作为LME的可交割仓库。 作为企业如果欲申请成为LME的仓储公司,可以通过经纪公司向LME董事会提出申请,但我国目前尚没有企业做出这方面的尝试。需要提醒的是:申请将耗时耗力,且最终结果有可能无功而返,这主要与我国目前的大环境有关。 7、 LME结算 在介绍LME的结算或清算系统之前,简单介绍伦敦清算所-London Clearing House。因为所有LME合约必须经过伦敦清算所进行清算。 1). 伦敦清算所 伦敦清算所由伦敦三个交易所组成,并隶属于此三个交易所。他们分别是伦敦国际金融和期货交易所-LIFFE,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和国际石油交易所-IPE。 伦敦清算所采取会员制,各交易所的清算会员均为清算所会员。清算所为非盈利性质,采取保证金制和董事会管理制。每个清算所会员必须拥有1.5亿美元的银行担保,同时必须缴纳同等金额的违约金。通过此种保证金制度,清算所自然而然成为每一个会员每一笔的买方或卖方,从而保证每一份合同的履约(庄家)。非清算会员之间的合约以及LME客户合约不受清算所清算影响,它们为主体之间的合约,风险由合约方承担。 由于清算所承担会员的风险,所以当清算所接受会员的交易时,要求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当清算所根据市场情况要求会员追加保证金时,清算所查核会员的所有潜嬴和潜亏的头寸,然后根据会员的净潜亏额要求缴纳保证金( call margins).。保证金可以是现金或银行担保。 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结算分为:1、清算会员与清算会员之间的结算,2、清算会员或清算经纪公司与其客户之间的结算。 2)、 清算会员之间的结算 清算会员之间的结算一般只针对LME合约(其中包括代理客户成交的LME合约以及会员之间的LME合约)。具体清算过程如下: 一清算会员从另一清算会员购买金属。双方把交易的具体细节输入伦敦清算所的电脑配对系统。假设双方对交易细节如价格、到期日、合约方、数量和商品等无异议,交易被系统接受后自动配对(matched)并自行清算,以结算出盈亏。 3)、清算会员与客户之间的清算 清算经纪会员与客户之间的合约分两种:LME合约-1、即必须进入伦敦清算所进行结算的合约,2、LME客户合约,此种合约一般为OTC合约,不进入清算所清算,伦敦清算所也不担保合约的履行。风险由合约方自行承担。 4). LME结算日 由于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交割是按日交割,并非象上海期货交易所按月交割结算。标准交割日一般为三个月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个月期货价。以三个月为标准,根据日期之间的差价,可以调至任意日期。例如,2月18日买入的三月期货,到期日或交割日为5月18日。交易成交后,客户根据自身需要可以调至任何日期(任何工作日,最远期为63个月以后),比如调至3月4日,或4月28日等等。 5). 到期结算制 无论进行实物交割抑或是市场对冲平仓,都是到期进行结算。比如,2月18日客户买入的40手三月期货铜,到期日为5月18日,3月22日客户卖出40手铜调至5月18日后平仓。平仓后无论出现获利抑或亏损,都将在5月18日进行结算。 6). 交割日或到期日一致制 在LME的对冲机制中,到期日必须一致。由于LME灵活的交易日、交割日和结算日,与上海期货交易所一样,客户在LME交易后,如果不愿发生实物交割可以选择进行相反操作进行平仓。但与上海不同的是,在买入上海相应月份时,卖出同样月份,即可平仓对冲。而由于LME是按日交易,按日交割,在平仓时必须把交割日调至一致。例如:2月18日买入10手三月期货铜,到期日(交割日)为5月18日,3月9日客户卖出10 手三月期货,到期日为6月9日。此时客户客户欲把此两笔交易对冲,就必须把空头的到期日调至5月18日,才能把此两笔交易对冲了结。如果不把日期调至一致,虽然该笔交易虽然一买一卖,但永远属于敞口(open),无法平仓。 (类似于锁仓) 8、期差交易-Spread trading Spread-Spread这个字本义比较广泛,有人简单的称之为基差。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它既可以指不同市场相同商品之间的差价,不同市场相关商品之间的差价,同一市场不同商品之间的差价,也可以指买卖差价(bid- offer)。但这里特指日期之间的差价,我们暂且称为期差。Spread-期差,实际上是不同日期,也即不同交割日之间的价格之差。虽然LME的标准合约是三个月期货,但根据不同日期的价差-即spread,交易者可以买卖任何一天到期的期货。 Spread 期差的两个市场或两个概念-Contango和backwardation。Contango-升水:远期价格高于近期价格。正常情况下,市场一般处于contango,这是因为远期交割的货物会有利息和仓储费用,所以高于近期。 但受多头挤兑空头、短期内供需缺口、突然事件等因素影响,三月期货市场可能出现贴水,也即我们常说的backwardation。 各日期之间是否Contango或backwardation,没有固定规律,完全取决于市场。 天与天之间的差价(spread)分布:各日期之间的差价分布一般没有规律可寻,差价的大小取决于市场多空力量的分布,该段时间内供需状况、突发事件、交货情况或提货情况、基金的参与等等因素。有时在三个月期货对现货整体contango的市场中,某一特定时间内会出现back。比如目前三月期货铜价对现货价为c,但12月15日与12月17日却出现back,即12月17日交割价格低于12月15日。 同样在三个月期货对现货整体Backwardation市场中,某一特定时间内会出现contango。举例说明。 如果一定要寻找规律,那么back和contango一般为平均分布,即自然天计算。如铜三月期货对现货的contango为,按90天计算,20÷90=.222。即天与天之间的差价.22。按自然天计算,主要是考虑到利息因素。 期差的两种交易方式-lending and borrowing。 期差在LME中是与三个月期货和现货市场并行的一个市场,每天市场参与者通过lending和borrowing来进行期差交易,实现获利或亏损。无论采取lending抑或是borrowing进行期差交易,都存在获利和亏损的可能。由于每天市场成交量大,各日期之间的差价spread也和三月期货价一样,上下变动非常频繁,且没有规律可寻。 Lending-顾名思义,借出。在LME期差交易中,它指卖出近期交割的期货,买入远期交割的期货,从而赚取差价。在back市场中,只有期差缩小,才能获利,否则亏损。例子:假设,某客户12月1日在LME卖出交割日期为12月22日的铜期货,价格为3260美元,同时买入交割日为05年2月12日的铜期货,价格为3180美元。上述两个日期之间的期差为80美元,近期高于远期。理论上看,客户似乎每吨赚取了80美元,实际上,客户没有赚钱,且面临风险,因为只有两笔交易进行相反交易后,才能体现出盈亏。假设客户交易后,12月12日,上述两个日期之间的期差缩小至?40美元,也即客户把12月22日到期的空头,以3240美元买入平仓,05年2月12日到期的多头,以3200卖出平仓,这样客户的gross profit为每吨40美元。但如果客户交易后,两个日期之间的差价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这样客户将面临亏损的风险。如果在contango市场中,lending之后,只有价差扩大才能获利,否则将亏损。 Borrowing-顾名思义,借入。在LME期差交易中,它指买入近期交割的期货,卖出远期交割的期货,从从而赚取差价。在contango市场中,借入后,只有期差缩小,才能获利,否则亏损。在back市场中,借入后,只有期差扩大,才能获利,否则亏损。期差必须扩大,才能获利,否则将导致亏损。 同样例子:假设LME铜市场目前处于contango,某客户12月1日在LME买入交割日期为12月12日的铜期货,价格为3100美元,同时卖出交割日为05年2月12日的铜期货,价格为3120美元。上述两个日期之间的期差contango为20美元,远期高于近期。理论上看,客户似乎每吨赚取了20美元,实际上,客户并没有赚钱。假设客户交易后,12月6日,上述两个日期之间的期扩大至50美元,并由contango变成了back,也即客户把12月12日到期的多头,以3150美元卖出平仓,05年2月12日到期的空头,以3100买入平仓,这样客户的gross profit为每吨50美元。但如果客户交易后,两个日期之间的contango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这样客户将面临亏损。 例子:上述例子中:contango由 20c 变成为50c,这样客户就面临每吨亏损30美元。 由于期差相对于三月期货价格,金额较小,风险相对小,在实际操作中,经常有经纪公司和客户利用时间差获取小额利润,一旦有风险,也是相对有限。 点价-Pricing及其相关术语 Pricing-点价,又称作价。实际上,点价并非LME交易中的术语,而是实物贸易中的一个常用术语或常用方式。随着LME被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家、消费厂家和贸易商所利用,价格的不确定性也就越来越大。为了锁定住一定的价格水平,实物贸易中适时地利用了LME价格基础,由此产生了点价。因为正是LME为实物点价提供了一个价格基础。如果没有LME市场,实物贸易将不可能存在点价,而是买卖双方在签订合同时直接确定价格。 点价的基价-Price Basis。由于LME的金属价格代表了全球的基本金属价格。全球的基本金属实物贸易基本以LME价格作为点价的基价,铝也不例外。 基价的分类:LME均价(包括月平均价,周平均价和买卖双方商定的一定时间内的平均价〕,LME现货结算价,LME三个月期货结算价、任意价格-any unknown LME price (both cash and three month)。 LME均价:一般指某一时间段内LME官方现货结算价或三个月期货结算价的加权平均。也可以是一定时间段内,LME收盘价(either offer or bid)的平均价。 LME官方价格:由于LME是一个24小时循环式市场,价格总是处于波动之中,这样就需要一个公认的各方都能接受的当日官方价格;由此产生了每日的官方价格:即每日上午第二轮圈内(Ring Dealing)交易中最后一时刻的收盘价或成交价,一般指卖价(offer)。该价格的现货收盘价即为现货结算价(cash settlement price),三月收盘价即为三个月结算价(three month settlement price)。 实物贸易中的点价运用:在实物贸易中,买卖双方一般在规定的定价期或作价期(QP-Quotational Period)内,预先商定按照不同种类的基价进行作价。 在实物贸易中,应该运用何种基价合适主要取决于买卖双方事先商定,没有固定的模式。 买卖方点价的权利:即由谁来决定在规定期限内点价。通常是买卖双方预先商定,可以是卖方的权利( at sellers option),也可以买方的权利(at buyers option)。 点价基价的确定:没有固定模式,可以是均价,也可以是现货或三月期货结算价,也可以是LME任意一个价位。通常的做法是:按照货物预计到港的日期-即ETA,该日期LME的现货价作为基价。此基价对买卖双方都比较公平。 通常的几种作价方式: M-1,-2, -3, 即装船前的1个月、2个月、3个月LME的现货结算平均价 M+1, +2, +3,即装船后1个月、2个月、3个月LME的现货结算平均价 M+0 不加不减,即装船当月份LME的现货结算平均价。 一般来说,氧化铝点价为M-1,即装船前一个月LME的现货铝结算价均价作为点价基价。原铝贸易的点价基价则随行就市,双方协商。 虽然作价的基价由买卖双方商定,但就LME市场而言,大部分时间内,市场处于Contango状态,即远期高于近期。因此我们作价时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基价。至于是选择均价,结算价,或是任意价,完全取决于对市场走势的判断。
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内的青年人口在某一年附近达到顶峰,随后生育率的下降使这些人需要供养的子女和老人相对较少,于是劳动力队伍的扩张提供了一个把钱花到其他方面的机会窗口。人口红利有利于经济发展。 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报告会上说,中国的青年人口在1978年左右达到顶峰。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这种赡养率下降的窗口可以保持大约40年,取决于生育率下降的速度,然后会重新关闭。 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这个窗口里。这一窗口在中国和泰国将于10年内关闭,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关闭。 根据一些中国机构的研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27%得益于“人口红利”,与此前“人口红利”对日本、新加坡等国经济腾飞的贡献率基本相当。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人口红利是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经济后果,积极的后果通过三个方面体现。首先就是劳动力供给。其次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有储蓄的增加,储蓄如果变成资本,也会对经济带来好处。第三则是人力资本的投入与回报上升。 研究表明:1982年到2000年期间,接近20年的经济增长期中,至少有15%是由于人口红利带来的。 在2000年之后,人口红利呈现渐渐消失的状态,至现在中国已处于人口红利的残余年段,人口红利对经济的贡献率仅为2000年前的五分之一左右。 最晚在2013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将转入第三阶段,即由正至零并变成负数。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我国总人口(含港澳台)为13.7亿多人,十年增长5.84%,年均增长0.57%.这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均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中国人口数量增长明显放缓,人口结构问题也日益凸显。 抚养比 从人口普查数据的公报也可以看出: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结构深刻转型时期,即从劳动年龄人口占优势的人口结构转变为老年型人口结构。中国人口红利获利期即将结束,取而代之是老年人口负担呈累进式加重趋势的人口负债期。但人口老化对经济和社会影响远远不止这些。 “人口众多、资源缺乏,这是我们过去提到的国情,但是现在,中国的基本特征不再仅仅是人口众多,而且人口快速老化,这是我们新的国情,它也将决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2000年,社会抚养比约是每6个有工作的人对应一个退休的人。2010年,这个比例已经变为5:1.到2030年,不是很远的未来,这个数据将刷新为2:1.即20年间纳税人跟拿退休金人的比例,会从5:1降至2:1.“如果你现在觉得税负比较重的话,那我只能说,这还没有开始”。 需要全方位深化制度改革 除了红利窗口期的关闭,人口老龄化之外,中国还有一个特定的条件,即中国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或者没有孩子。根据2005年全国普查的数据来看,中国大约有40%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城市里这个情况尤其严重,接近70%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中国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人口抚养比变化、人口的老化、劳动力的变化,而且还有家庭的影响,这个影响恐怕是花多少钱都弥补不了的。” 此外,放开生育政策,也不会像房地产市场管控开放的效果一样,马上起到效果,因为生孩子大家会更为理性地考量,除了生得起还要养得起等等。 除了人口结构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外,政府还“需要尽快地全方位地深化制度改革,从金融体制、劳动力市场体制、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尽快进行改革”。 “(全方位地深化制度改革)不要等到已严重老龄化后再开始,因为这个问题就像是海啸一样,其力量非常大,而且不会向反方向走。当它真正上岸时,我们连房子都会一起被卷走。”
保证金账户(margin account) 什么是保证金账户 保证金账户,亦作:透支账户;信用账户。投资者在证券公司开设的一种账户形式。通过该账户,投资者可以用股票作抵押,按账户资产总市值的一定比例借用证券公司资金进行投资。如果市场出现下跌,股票市值达不到抵押的最低标准,投资者必须追加保证金或抛售股票。在美国透支账户由联邦政府法规管辖;联邦储备局对透支比例做出特别规定。 例如,规定帐户的保证金比例为65%,意味着商户在购买证券时应即支付65%的证券价款。余下的35%的价款,并支付利息。利息按证券提供的借款成本为基础折算。
保证金比例(Margin level) 什么是保证金比例 保证金比例是指投资者交付的保证金与融资、融券交易金额的比例,具体分为融资保证金比例和融券保证金比例。 保证金比例用于控制投资者初始资金的放大倍数,投资进行的每一笔融资、融券交易交付的保证金都要满足保证金比例。在投资者保证金金额一定的情况下,保证金比例越高,证券公司向投资者融资、融券的规模就越少,财务杠杆效应越低。 保证金比例的分类 融资保证金比例是指投资者融资买入时交付的保证金与融资交易金额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融资保证金比例= 保证金 X 100% 融资买入证券数量×买入价格 根据《融资融券试点交易实施细则》,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时,融资保证金比例不得低于50%。 证券公司在不超过上述交易所规定比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融资买入标的证券在计算保证金金额时所适用的折算率标准,自行确定相关融资保证金比例。 例如,假设某投资者信用账户中有100元保证金可用余额,拟融资买入融资保证金比例为50%的证券B,则该投资者理论上可融资买入200元市值(100元保证金÷50%)的证券B。 融券保证金比例是指投资者融券卖出时交付的保证金与融券交易金额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融券保证金比例= 保证金 X 100% 融券卖出证券数量×卖出价格 根据《融资融券试点交易实施细则》,投资者融券卖出时,融券保证金比例不得低于50%。 证券公司在不超过上述交易所规定比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融券卖出标的证券在计算保证金金额时所适用的折算率标准,自行确定相关融券保证金比例。 例如,某投资者信用账户中有100元保证金可用余额,拟融券卖出融券保证金比例为50%的证券C,则该投资者理论上可融券卖出200元市值(100元保证金÷50%)的证券C。
远期股票合约 (Equity forwards) 什么是远期股票合约 远期股票合约是指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按特定价格交付一定数量单个股票或一揽子股票的协议。远期股票合约在世界上出现时间不长,总交易规模也不大。 远期股票合约(Equity forwards)是指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按特定价格交付一定数量单个股票或一揽子股票的协议。 远期合约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保值工具,它是一种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以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合约中要规定交易的标的物、有效期和交割时的执行价格等项内容。 远期合约指合约双方同意在未来日期按照固定价格交换金融资产的合约,承诺以当前约定的条件在未来进行交易的合约,会指明买卖的商品或金融工具种类、价格及交割结算的日期。远期合约是必须履行的协议,不像可选择不行使权利(即放弃交割)的期权。远期合约亦与期货不同,其合约条件是为买卖双方量身定制的,通过场外交易(OTC)达成,而后者则是在交易所买卖的标准化合约。远期合约规定了将来交换的资产、交换的日期、交换的价格和数量,合约条款因合约双方的需要不同而不同。远期合约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合约、远期股票合约。 远期合约是现金交易,买方和卖方达成协议在未来的某一特定日期交割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商品。价格可以预先确定或在交割时确定。 远期合约是场外交易,如同即期交易一样,交易双方都存在风险。因此,远期合约通常不在交易所内交易。伦敦金属交易所中的标准金属合约是远期合约,它们在交易所大厅中交易。 在远期合约签订之时,它没有价值-支付只在合约规定的未来某一日进行。在远期市场中经常用到两个术语: 1、如果即期价格低于远期价格,市场状况被描述为正向市场或溢价(Contango)。 2、如果即期价格高于远期价格,市场状况被描述为反向市场或差价(Backwardation)。 远期股票合约内容 远期股票合约是指双方约定,在某一时期按即定价格进行一定数量的,某种股票的交易协议。这种交易与远期外汇的交易相似,其条款一般包括: 交易的股票名称、数量 交易的结算日期 在结算日的特定价格 双方违约责任 相关条目远期合约 远期利率协议 远期外汇合约 远期股票合约
亚洲金融危机(Asian Financial Crisis) 目录 1亚洲金融危机概述 2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3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阶段 4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5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 6亚洲金融危机十年 7亚洲金融危机十年后的警示 亚洲金融危机概述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国内学者的分析: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 一、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太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 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1、直接触发因素包括 (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2、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 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3、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阶段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 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 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伴; 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 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 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 1997年7月开始,发生于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韩国等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这些国家的经济在1998呈现负增长,而在1997年之前,增长率超过5%在写这篇文章时,还不清楚这些国家的经济什么时候能扭转颓势,重新开始增长。 这些国家曾消灭了大量贫困,是"亚洲奇迹"的一部分,然而现在却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其原因何在?本文探讨这一问题。金融市场信息的弱化是导致这场危机的关键因素。在勾画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不对称信息分析框架后,本文将用此框架探讨此危机的教训。 1、亚洲危机的不对称信息分析框架 金融系统在经济中扮演关键的角色,这是因为当它正常运行时,可以将拥有富余储蓄的人的资金导向需要资金进行生产性投资的人.金融系统圆满完成这项工作的主要障碍是信息不对称,即金融合约的其中一方与另一方得到的信息存在差异,这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理解金融危机,可以次金融危机定义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对称信息问题严重恶化,使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导向那些拥有最佳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 在此,用不对称信息分析来解释东亚金融危机。这一分析强调危机是由一些基本因素决定的,特别是金融体系中的问题。这与Corsetti、 Pesenti和 Roubini(1998)、Goldstein(1998)和Krugman(1998)等人最近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然而,这一分析并没有否定由 Radelet和Sachs(1998)提出的非流动性和多元平衡也在其中起一定作用的观点。但是,这里的分析重点研究东亚金融危机造成经济活动严重衰退的机制,这是超越其他论文的地方。 对绝大多数危机,尤其是东亚金融危机,促使不对称信息问题恶化并导致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是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特别是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与以前的金融危机一样,例如进行过类似分析的1982年智利金融危机和1994- -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导致由资本流入支持的借款猛增是危机过程的开始。一旦放松利率封顶和借款类型的限制,借款急剧增加。正如 Corsetti、 Pesenti和Roubini(1998),Goldstein(1998),世界银行(1998)和Kamin(1999)提到的,亚洲危机国家信用扩张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借款激增问题并不是借贷的扩张,而是扩张得太快以致造成过大风险,以及相应的未来的贷款损失。 在东亚金融自由化后发生承担过度风险问题,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当面对金融自由化后新的贷款机会时,金融机构的管理者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经验。而且,随着信贷的迅速增加,金融机构无法迅速增加必须的管理力量(如受过良好训练的贷款员,风险估算系统等)来有效监控这些新的贷款。 承担过度风险的第二个原因是规章/监管体系不健全。即使不存在明确的针对银行系统的政府金融安全体系,也很明显存在内部隐含的安全体系,从而导致道德风险问题。存款人和那些贷款给东亚银行的外国贷款者知道政府很可能会出面保护他们,所以没有监督银行的动力,这样导致这些机构承担过度风险并主动地寻找新的贷款机会。 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那些东亚国家,在金融法规和监管方面十分欠缺。当金融自由化带来新的冒险机会的时候,这些规章/监管弱化的体系无法控制由政府保护体系造成的道德风险,并形成承担过度风险的局面。因信贷快速膨胀,银行监管者的资源局限性,从而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严重。因为银行开展新业务,业务的发展速度很快,所以银行监管单位同样无法迅速增加监管力量(受过良好训练的检查人员和信息系统)来跟上其增加的监管责任。 资本流入使这一问题进一步恶化。一旦实行金融自由化,因为能获得高收益并能得到政府性安全体系的保护,国外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这种政府性安全体系由新兴市场国家政府或象IMF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提供。这样,资本流入会促进信贷激增,导致部分银行承担过度风险。这正是东亚国家的情况,从1993年到1996年,每年的资本流入量为500到1000亿美元。Folkens-Landau发现,有大量私人净资本流入的亚太地区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体系也有可观的膨胀。 金融自由化之后信贷激增的结果是巨额贷款损失和随之而来的银行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对东亚国家来说,未偿还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上升到15%到35%。银行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是使这些国家陷入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 在象东亚国家那样的新兴市场国家中,银行业的问题导致金融危机有两条途径。首先,银行机构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会导致银行限制贷款范围以改善资本充足率,或者甚至会直接导致全面的银行危机,这种危机使许多银行无力偿付债务,从而直接削减了银行体系贷款的能力。 第二,银行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会促使货币危机,因为中央银行很难在面临投机袭击的时候捍卫其汇率。因为利率的提高会对银行资产负债表造成损害,所以任何提高利率来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措施都会进一步打击银行体系。因为资金到期日不一致以及在经济衰退时会增加信贷风险,所以会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造成负面影响。这样,当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遭到投机性袭击时,如果中央银行将利率提高到足以捍卫汇率的水平的话,其银行系统就会崩溃。当投资者认识到一国脆弱的银行体系使中央银行不太可能成功捍卫本国汇率的时候,在卖空此国货币的预期利润的吸引下,他们会更加积极地袭击货币。所以,在银行体系脆弱的情况下,货币投机性袭击很可能得逞。很多因素会激发这种袭击行为,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就是其中一种因素。可见,银行体系状况的恶化 是造成货币危机的关键因素。 因为债务合约的两个关键特性,货币危机和贬值会在新兴市场国家引发全面的金融危机。在新兴市场国家,债务合约的期限很短,而且经常是用外汇计价的。债务合约的这些特性造成了三种机制,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危机通过这三种机制,使信贷市场的不对称信息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促使金融危机的爆发。第一种机制是货币贬值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带来的直接影响。当本币贬值时,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合约会加重国内企业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因为资产主要以本币计值,公司资产不会同时增加。结果贬值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恶化和净资产减少。而这会加重逆向选择问题,因为有效抵押的缩水会降低对贷款人的保护。而且,净值的减少将增加道德风险,企业有承担更大风险的动力,因为如果贷款增加它们将损失的东西就更少了。因为贷款者面临更高的损失风险,信贷便会降低,于是投资和经济活动下降。 和1995年墨西哥的情况一样,外汇危机导致的贬值对资产负债状况的损害也是东亚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印度尼西亚的货币贬值了75%,外汇计价债务的卢比价值是原来的四倍,所以这种机制就特别明显。如果一家企业 有大量外债,在这种冲击下,即使原来的资产负债状况很好,也会陷入破产境地。 第二种联系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机制是,贬值可能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因为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曾经历过高且不稳定的通胀,它们的中央银行并不是值得信赖的通胀斗士。这样,投机性袭击后汇率的大幅下降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会导致现实或预期通胀的迅速增加。墨西哥在1994年外汇危机之后,其通胀率在1995年上升到50%,我们在印度尼西亚这个遭受打击最重的东亚国家已经看到了类似的情况。货币危机之后预期通胀率的上升将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因为它将导致利率的上升。短期债务与利率上升的交互作用将大幅增加企业利息支出,从而恶化企业现金流量头寸,并进一步损害资产负债状况。于是,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不对称信息问题更严重,信贷和经济活动都大幅下降。 第三种货币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机制是,本币的贬值导致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状况进一步恶化,触发大面积的银行业危机。在新兴市场国家发生贬值时,银行有许多以价值大幅增加的外币计价的债务。另一方面,企业和家庭部门的问题意味着它们无法偿还贷款,这也会造成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的贷款损失。结果是,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受到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挤压,银行的净值随之减少。银行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许多外币计价债务期限很短,所以债务的突然大幅增加会造成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因为这些债务很快需要归还。进一步恶化的银行资产负债状况和被削弱的资本基础导致银行削减信贷。在极端情况下,资产状况恶化导致的金融危机迫使许多银行关门,从而直接限制银行体系创造信贷的能力。因为银行是信贷市场上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重要角色并且是许多企业的唯一信贷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十分特殊,所以一旦银行信贷崩溃,经济崩溃随之而来。 从这一不对称信息分析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东亚金融危机是一个系统性崩溃。此崩溃是由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恶化,加重了不对称信息问题而造成的。其结果是金融市场无法将资金导向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那里,造成对这些国家经济的破坏性影响。 2、教训 上述关于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成因的不对称信息分析,可被用来总结出几个教训, 以防范此类危机再次发生,以及在发生危机时该做些什么。从危机中总结的第一个教训是应该通过政府合理的干预使金融系统恢复稳定: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这需要国际最后贷款者。第二个教训是国际最后贷款机构必须制定合适的贷款条件,来避免形成造成金融不稳定的过度道德风险。第三个教训是,虽然资本流动与危机有关,但这只是现象,而不是造成危机的根源:所以外汇管制对于防范今后的危机不大可能奏效。第四个教训是钉住汇率制对新兴市场国家十分危险,它使金融危机更易发生。我们分别来阐述这几点。 关于国际最后贷款者 我们已经看到,金融危机发生时金融系统的信息失灵导致经济的灾难性后果。为复苏经济,金融系统需要重新启动,以便完成将资金导向生产性投资的工作。在工业化国家,中央银行可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进行最后贷款来完成。 不对称信息观点认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为了应付发生在这些国家的金融危机,就需要在国际上存在一个最终贷款人。然而,即使存在这样一个最终贷款人,最终贷款人的行为也会引起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增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国际最终贷款人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道德风险问题,就可能把情况搞得更糟,这一点将在下一部分讨论。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体系有自己的制度特征,这就使得中央银行很难推动经济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前文已经提到,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债务以外币计值。而且,他们过去有过不稳定的高通货膨胀,债务合约的期限都很短,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又会引起预期通货膨胀迅速攀升。 作为其制度特征的结果之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在面临金融危机时无法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推动经济复苏。设想一下,在一个具有上述制度结构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里,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很容易引起高通胀预期,和本币急剧贬值。我们已经看到,本币贬值导致公司和银行的财务状况恶化,因为他们债务很大部分是以外币计值,由此债务负担加重,净值下降。而且高通胀预期会使利率上升,因为贷款人补偿其购买力的损失。我们也看到,利率上升引起利息支出增加,而同时居民和公司的现金流入都下降了。这又使居民和公司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了,银行业潜在的贷款损失也增大了。 在一个具有上述制度结构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最终结果是居民、公司和银行的财务状况都受到了损害。所以,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财务状况恶化,并使金融危机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更加复杂化。由于类似的原因,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作为最终贷款人的举措,可能不会如工业化国家那样成功。当联储进行最终贷款人的操作时,比如1987年股市崩溃时,市场情绪并不认为这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然而,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却并不是这样。给定以往的通货膨胀记录,中央银行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向金融体系贷款,扩大国内信用量,可能引发对通货膨胀失控的担心。我们已经看到,如果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将导致利率提高,本币贬值,现金流和财务状况恶化,这一切都使得从危机中复苏更加困难。 在一个具有上述制度结构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最终贷款人角色的作用很有限,因为中央银行现在的贷款是一柄双刃剑。 上述观点认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只有很有限的能力从金融危机中解救他们的国家。事实上,经济的迅速恢复需要国外的援助,因为从国外获得的流动性不象本国当局供给的那样会导致不利的后果。国外援助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从而不会通过现金流损害财务状况,这有助于本币币值稳定,改善财务状况。 既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需要最终贷款人,而后者又不能产生于国内,只能由国外提供,这就为国际最终贷款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亚洲金融危机十年 十年前的那场金融风暴把笙歌一片的东南亚带向了一个万户萧疏的时代。今天当这个仍然带着伤痕的巨人坚强地站起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懂得并且渐渐学会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金融产业和日益国际化的资本市场。 金融安全——不只是维系着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强盛,离开了强有力的金融体系的支撑,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固若金汤的产业帝国,其足下也不过是一片暗流涌动的沙丘。 公元2007年的初春,不论以何种姿态,回望1997年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都显得意味深长。10年前,危机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其波及之广、速度之快、破坏之深,令全球为之震惊。 这场给亚洲甚至整个世界带来深刻创伤的危机,再一次表明:国家安全并非简单地表现为国防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安全,而经济安全的关键在于金融安全。 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史来看,它们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债权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到衍生品市场,大约经历了200年的历程。每种市场、每种机制和制度工具,都是千万人在经济实践中根据活动的需要而协议采取的,并通过千万人的实践才逐步形成共同的制度、机制和工具,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运行、监管的制度与规则。 但东亚发展中国家在短短20—30年间,不可能完成发达国家两百多年所完成的事,也不可能通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让各类市场形式、机制、制度工具依序发育、成熟,而是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同时出台。当经济货币化的进程尚未完成时就已开始证券化,证券制度还未发育成熟甚至有关运行规则还未确定时又出台了期货和衍生品市场——这一切导致各种市场、机制、制度工具不能不带有不同程度的夹生性。正是由于这些制度性弱点,构成了“赶超型”经济所固有的先天性不足。 日渐融入全球化的中国金融市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建设,中国在金融领域取得了无可争辩的成就,这其中就包括银行、股市、期货和衍生品在内的金融工具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另一方面,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等原因,金融市场也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潜伏着诸种危机,中航油、国储铜事件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如何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在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之际,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 亚洲金融危机十年后的警示 金融的开放和全球化,并不必然带来十年前那样的深重危机,导致金融灭顶之灾的恰恰是缺乏开放的制度设计,并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道路上裹足不前。 2007年岁初回望1997年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意蕴颇深。 10年前,危机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其波及之广、速度之快、破坏之深,令全球为之震惊。 金融危机衍发效应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金融全球化确实加大了市场风险: 其一,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亚洲人民资产大为缩水。1997年3月2日索罗斯攻击泰国外汇市场,引起泰国挤兑风潮,挤垮银行56家,泰铢贬值 60%,股票市场狂泻70%。由泰国引起的金融动荡一直蔓延到亚洲的北部乃至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台湾、日本、香港、韩国均受重创,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亚洲人民多年来创造的财富纷纷贬值,欧美国家利用亚洲货币贬值、股市狂泻的时机,纷纷兼并亚洲企业,购买不动产,以其1%的代价轻易获取了百分之几百的财产。 其二,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亚洲国家的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由于银行倒闭,金融业崩溃,导致经济瘫痪。经济衰退,激化了国内的矛盾。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社会动荡,人心涣散,秩序混乱。 其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国家政权不再稳定。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导致人们对政府信任度下降。在野党、反对党纷纷指责执政党,于是,泰国的政府被推翻了,印度尼西亚的政府被推翻了,日本桥本龙太郎下台了,俄罗斯一年之内换了六届总理。政治不稳定,破坏了亚洲经济增长的良好环境。此前,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就在于政治经济环境稳定,后来由于金融危机破坏了这种稳定,引发社会波动,差点危及到各国的国家安全。 10年来,亚洲各国采取了很多措施,来补救导致金融危机的缺陷以及危机所造成的破坏。银行冲销了坏账,重组了资本结构,强化了审慎控制。企业对资产负债状况进行了重新整理,金融危机前的过度投资被逐一清理。更为审慎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占据了主导地位,外汇储备日益上升,取代了以往严重依赖海外短期资金流入的局面。 但10年前危机给亚洲带来的创伤不可谓不深刻,它警示我们:国家安全并非简单地表现为国防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安全,而经济安全的关键在于金融安全。 但是,我们不能把金融开放视之为“洪水猛兽”,不能据此而锁国;恰恰相反,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是因为开放而衰退,只有因为封闭而落后的例子,这已为人类的历史所证明。 那么,为何开放体系的整体风险低于封闭的体系呢?因为,开放体系中有一整套健全的市场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主体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宏观和微观主体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亚洲“四小龙”成功的经验表明,对外开放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亚洲金融危机出现的原因并不在东南亚经济开放上,而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内资本市场不合理、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为国际金融危机商业炒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人们看到:一方面许多东亚国家的信贷市场畸形发展,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国内信贷额与GDP之比均高达115%—200%;另一方面,其资本市场又不成熟或发育不全,致使企业过度依赖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而银行又过于依恃政府的“主导”与担保,导致银行信贷过度扩张,银行不良债权或坏账过大。如韩国、泰国的银行不良资产占到其GDP的34%—40%。与此同时,东亚银行制度的不成熟性还表现在金融监管不力、法规不健全上。许多东盟国家的中央银行并没有随着不良债权增大而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金,菲律宾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三年间银行贷款增大了38%,而贷款损失准备金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却从 3.5%减到1.5%,比重最高的马来西亚也只有2%。这么孱弱的金融体系,一旦风吹草动,如国际收支锐减,便造成人心浮动,国内资金外送和外资迅速撤离,金融风暴随之即来。 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史来看,它们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债权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到衍生品市场,大约经历了200年的历程。如:纽约证券交易所,是200年前由24名商人在曼哈顿南段一棵梧桐树下签订一份定期交换各州政府发行的债券协议开始的,过了25年才成立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理事会,1863年成立纽约证券交易所,之后又发展起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及期货市场,战后又发展了衍生品市场,因此,每种市场、每种机制和制度工具,都是千万人在经济实践中根据活动的需要而协议采取的,并通过千万人的实践才逐步形成共同的制度、机制和工具,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运行、监管的制度与规则。但东亚发展中国家在短短20—30年间,不可能完成发达国家两百多年所完成的事,也不可能通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让各类市场形式、机制、制度工具依序发育、成熟,而是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同时出台。当经济货币化的进程尚未完成时就已开始证券化,证券制度还未发育成熟甚至有关运行规则还未确定时又出台了期货和衍生品市场—— 这一切导致各种市场、机制、制度工具不能不带有不同程度的夹生性。正是由于这些制度性弱点,构成了“赶超型”经济所固有的先天性不足。同时,后天又过度利用境外短期资金,而不是先贸易、后投资;先实业后金融;先关税,后非关税;先经常项目,后资本项目。过度、过滥、妄用金融手段,势必招致风险。如:泰国在本地银行累积巨额不良债权,经常项目连年逆差的情况下,过早放开资本项目,结果给国际短期游资大开方便之门,因此,自身的脆弱风险最大。 由此看来,金融危机不在开放本身上,正如防范危机的根本措施,不再货币之内而在货币之外一样。新加坡是小型开放型经济国家,极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亚洲金融风暴所产生的巨大冲击,极有可能对其经济产生灾难性的打击。然而,在整个东亚经济一片萧条时,新加坡相对而言未受太大的影响,虽然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遭受了冲击,但整个经济发展状况良好。1998年,经济增长率为正值,但不高;到1999年就上升到了5.4%。那么,为何新加坡能经受住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呢?这是因为新加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特别是一个良好的银行系统和监管体系。新加坡银行的资本状况达到了国际水平。尽管多年来提取了大量的准备金,但它们的资金充足率仍从1996年的16%上升到1998年的18.3%,1998年新加坡银行甚至获得了14.5亿新加坡元的利润,尽管这比1997年的水平下降了40%。因为银行在当地的资产仅占其全球资产的不到20%,因此新加坡没有发生银行系统危机的可能。银行的贷款大部分面向国内,国内的贷款企业由于具有良好的资产负债情况,因此能很好地抵御金融风暴造成的资产价格和国内需求的负面冲击。 完善宏观金融调控机制 新加坡的经验表明,东南亚金融危机并不是改革开放的结果,而是经济环境、经济政策、经济手段的夹生性所致,只要处理好开放进程中政策之间、体制之间的协调问题,进一步经济开放并不会导致金融危机。 因此,不能因为东南亚地区发生了金融危机,就认为我们因金融开放放慢而得到了好处,因此进一步放慢,这种倾向是不对的。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资本项目总是不放开,对整个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中国之所以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基本上没有受到明显的冲击,主要的原因不是中国的金融体制放慢开放所致,而是 1994年以来中国的外债结构比较合理。中国在稳定货币和规范金融市场等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进步,通过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外汇体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抗风险能力。所以,在亚洲金融危机10年后,应通过推进经济开放,特别是金融领域的开放促进国内的经济发展。 再从开放的实践看,中国的金融开放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近370亿美元。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到 2005年底,中国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3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超过40%。资本的流动,增加了就业,扩大了税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国市场化进程,制度化改革步伐。 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对金融全球化怀有恐惧心理。更何况,入世5年过渡期后,金融业还有5年左右的保护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金融业是幼稚产业,它可以有一个保护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5年时间,加快金融业改革,迅速培育起金融市场,增强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我们完全可以在5年后与全球金融机构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竞争。 由此看来,汲取东南亚金融危机教训,在完全融入经济全球化之前,建立健全的微观金融竞争体制、完善市场性宏观金融调控机制就显得刻不容缓。从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看,很难说我们已经做好准备,更不用说作好资本市场开放的准备。金融全球化要求商业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垂直的报告路线和矩阵式的管理,对中资银行经营体制将带来重大冲击和挑战。目前,中资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国家政策的保护,市场竞争的观念并没有多大改观,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优势并没有形成。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现状是垄断特征仍明显,四大国有银行仍未商业化,仍未摆脱经济体制转型所担负的沉重历史包袱,仍未形成有效的内外部激励约束机制。 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留给我们调整和改革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我们应该有紧迫感。入世5年后在改革国有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机制上取得突破,同时对民营资本开放金融领域,在外资大举进入前形成包括民营、国有等多种所有制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以强健的国内金融机构去迎接入世5年后的竞争。 还原人民币的杠杆作用 同时,应当加速金融市场改革,允许人民币稳步升值。应当肯定,人民币具备稳定的国际国内条件。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并不是说不动,人民币汇率仍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才是正常的。 从经济学来说,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如果强行将人民币保持在一个数值上不变,它就不能反映外汇市场的变化,不能反映国内要素市场的变化,可以说丧失了反映市场信号的功能,失去了资本配置的功能,在开放的国际社会中等于放弃了一种强有力的宏观调节手段。因此,人民币作为价格信号,它的走势取决于国际收支状况和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变是绝对的,有涨有落才是自然法则,才是正常的。 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走向一个新的制度平台时,还原它的宏观经济调节的杠杆作用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入世5年后,外贸和外资的总量、流向和结构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市场外汇的供求基础产生深刻影响。如果灵活性不够,不能通过人民币调节外汇市场,那将是不利的。 由此看来,入世5年后,人民币具备稳定的条件,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利用人民币反映外汇市场和国际收支的状况,逐步回归它的价格信号功能,从而发挥人民币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 解决储蓄率、投资率“双高”问题 必须指出,高储蓄率、高投资率,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但不能靠无限度地牺牲当前消费而获得经济增长。中国目前的储蓄率高达46%,投资率高达40%左右。政府拥有的财富比家庭的财富更多,而政府持有资产所得到的收入,变成了投资而不是消费。从经济学角度说,这种高投资率下的经济增长速度已是极限。为维持GDP的增长,就必须不断提高投资率。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经济可以承受如此之高的投资率。 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反映了中国资金配置体系的粗糙以及货币政策的低效。一旦中国经济陷入低迷,可能会再度产生庞大的银行坏账,使中国缺乏强劲资本市场的脆弱金融体系,面临巨大压力。 因此,汲取东南亚金融危机教训,如何解决过度储蓄和过度投资的问题呢?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退出要素市场。政府应通过提供公共品提高经济效率,通过向弱势群体实行倾斜的收入再分配,从而增进公平。 其次,利用财政和分红政策,压缩企业的利润,限制它们在产能过剩领域的再投资。 再次,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中国社科院2006年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对7140个居民家庭进行了调查,其结论是:200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96。相比之下,印度的基尼系数为0.33,美国为0.41,巴西为0.54。如果高收入者的收入是合法收入,应该鼓励创富;但问题是部分高收入的获得,是由分配体制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借助于权力和垄断、违法违规和不平等竞争手段而获得的。这种收入差距,既不体现效率原则,又严重损害社会公平。从经济学上说,它直接导致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增加了交易费用,降低了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不利于扩大内需,影响了社会稳定——长此以往,社会的产出会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移至边界之内,最后整个国家处于低效率。 最后,必须解决与医疗保健、教育和住房相关的支出过度不确定的问题。日益上升的医疗成本已成为中国人一大担忧,目前医疗支出已经占到居民家庭消费总额的11.8%,高于交通或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同时,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刚建立不久,资金可持续性仍然面临挑战。对社保体系信心不足,是家庭储蓄高企、不愿消费的原因之一。信心不足,消费何来? 汲取东南亚金融危机教训,关键之关键,是一定要符合国际规范。国际规范是金融业的生命,是必由之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小产权房(small property room;the housing of small property right) 目录 1什么是小产权房 2小产权的几种解释 3小产权房的特点 4“小产权房”交易就是违法 5小产权房的社会问题 什么是小产权房 房地产市场中广泛提到的小产权房是指建立在农村集体土地基础上的,没有交过土地出纳金 的,也没有交过各种税费的这样的一些建筑物,拿不到国家发的产权证,一般只能拿到乡政府或者村一 级政府发的所谓的产权证书。我们把这些乡政府村政府发的所谓的产权证明,这样的房子叫小产权房。也就是所谓的乡产权房。 所谓的乡产权房是指在农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其产权证不是由国家房管部门颁发,而是由乡政府或村政府颁发,所以叫做乡产权房。 小产权的几种解释 对小产权的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解释,目前面临整治的小产权房,指的是下面的第三种。 第一种解释是针对发展商的产权而言,将发展商的产权叫大产权,购房人的产权叫小产权,这种叫法是因为购房人的产权是由发展商一个产权分割来的。 第二种解释是按房屋再转让时是否需要缴纳土地出让金来区分的,不用再缴土地出让金的叫大产权,要补缴土地出让金的叫小产权。按这种解释普通商品房就是大产权房,经济适用房就是小产权房。 第三种解释是按产权证的发证机关来区分的,国家发产权证的叫大产权,国家不发产权证的,由乡镇政府发证书的叫小产权,又被称为乡产权,乡产权并不构成真正法律意义上的产权。 第一种和第二种解释的小产权是合法的,只要交足购房款,或转让时补缴土地出让金就可以自由买卖,其法律规定较为明确。而第三种解释的小产权的法律属性存在较大争议,而且拿不到真正法律意义上的产权证。 小产权房的特点 从价格看,乡产权房价格只有同样位置商品房价格的40%至60%。 从住房形态看,一样是普通住宅。 从买卖手续看,没有缴纳商品房买卖的契税。 从使用成本看,物业费便宜、水电费便宜、采暖费便宜。 从物业管理看,由乡政府指定的开发商成立物业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服务管理水平不是很高。 “小产权房”交易就是违法 很多小产权房是合法的,有批准、有小城镇规划、有建设规定,但是他交易是违法的。因为我们是在两种土地管理制度的条件下,一种是集体土地的管理办法,一种是国有土地的管理办法,但是要把它变成商品房,就只能服从房地产法,上面明确写着什么样的情况房屋才能进行交易。 法律体系和福利制度分配中,规定非常清楚,农民的土地在国家政策中给予优惠,所以不收土地出让金。政府对农村是没有各种税费的,政府对农村是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免费,靠卖“小产权房”致富是站在别人的利益基础上的。 小产权房的社会问题 “小产权房”主要是四个问题,一个是法,一个是理,一个是权益,一个是利益。 从法上讲,国家法律土地制度规定的非常明确,集体土地它的宅基地包括它的土地转让性质,就是只能在属于农民范畴内运转,城市不能运转。因为这是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一条不能动。 第二方面就是理,农民卖“小产权房”能够致富,为什么不让?城里人买“小产权房”便宜,为啥不让买?其实,这里涉及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小产权房”就这样卖了,没有把它的土地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再就是权益问题和利益问题。农民的问题,就是城乡差别,两元结构的问题,以及农民保障问题,在没有解决和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最主要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问题。 农村的宅基地是有限的,如果把大批农村的宅基地叫城市居民买到以后,将来可能出现他们的居住、生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