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多经济周期模型 定义 卡尔多经济周期模型可以看成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一个延伸。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为了分析的便利,我们假设了投资只取决于利息率.它是利息率的减函数。事实上,投资不仅仅取决于利息率,还取决于国民收入。一般说来,收入越大,投资也就越多;反之,收入越小,投资也就越少。将投资决定结合起来,投资函数可以记为: I = I0 + eY 其中,I0为自主投资,它取决于利息率,与收入无关;eY是由收入引致的投资,e大于零表示边际投资倾向。 以上述方式扩展投资函数后,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由下列模型所决定(以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条件): 储蓄函数S = − a + (1 − b)Y 投资函数I = I0 + eY 均衡条件I = S 卡尔多经济周期模型 如上图所示。投资等于储蓄决定均衡国民收入Y。在图(a)中边际投资倾向小于边际储蓄倾向。当经济处于均衡点Y0的左边时,投资大于储蓄,从而经济扩张,即经济趋向于均衡点Y0;反之,当经济处于Y0的右边,投资小于储蓄,经济向Y0收缩。所以,(a)图表示的均衡是稳定均衡。在(b)图中,边际投资倾向大于边际储蓄倾向。当经济处于均衡点Y0的左边时,投资小于储蓄,经济会收缩,从而离Y0越来越远;反之,若经济处于均衡点Y0的右边,经济会因为扩张而远离Y0,所以(b)图表示的均衡是不稳定均衡。 具体分析 虽然引入边际投资倾向可以说明稳定均衡和不稳定均衡,但经济并没有因此出现周期性运动。因此,线性方式的投资函数不能说明周期现象。在这里,卡尔多引入了非线性的投资函数,并且认为投资不仅取决于收入Y,而且取决于现有的资本存量K。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资本存量越大,所需要的投资就越小;反之,资本存量越小,所需投资越大。在资本存量既定条件下,收入越大,投资就越大,投资与收入呈同一方向变动。如果我们忽略利息率的变动,则投资函数可以写成: I = I(Y,K) 卡尔多经济周期模型 如上图所示。当投资取非线性形式时,在某一既定的资本存量上下,投资曲线与储蓄曲线的交点不能多于一个。以I1(K = K1)为例,I1所决定的均衡点为A、B和C三个点。在A点、C点,由于边际投资倾向小于边际储蓄倾向,因而它们是稳定均衡。而在B点,边际投资倾向大于边际储蓄倾向,因而B点是不稳定均衡点。 假设经济开始时的投资曲线由I1表示,并且最初的国民收入量为Y4。在Y4处,由于投资大于储蓄,从而经济扩张,国民收入朝着A所示的方向增加。由于A是I1所决定的三个均衡点中收入最高的,所以它以及左边附近所决定的投资也高。连续的高额投资使资本存量增加,从而投资曲线下降。在投资曲线向下移动的过程中,A点逐渐向左移动,B点逐渐向右移动,最终重合于D点。这时,投资由I1下降到I2,资本存量为K2。在D点,由于投资小于储蓄,经济会收缩,即由I2决定的经济会趋向于E。由于E点决定的国民收入低,从而经济处于萧条状态。随着经济向零点移动,收入越来越小,从而投资也就越来越小。投资越少,资本存量也就越少,从而促使投资曲线向上移动。随着投资曲线向上移动,E点向右移动,D点向左移动,经济逐渐扩张到I3曲线上的F点。在F点,投资大于储蓄,经济将继续朝着G所示的方向扩张。当然,在经济扩张过程中,G点会随着I3一起朝着A点移动。可见,经济由Y4到Y1是一个扩张过程,Y1是繁荣阶段;由Y1经Y4、Y2到Y3是衰退过程,Y3是萧条阶段;从Y3经Y5到Y1则是新一轮的扩张,如此下去。以非线性的、包含收入和资本存量为变量的投资函数,卡尔多说明了起因于投资的经济周期。
论点 小说《不小心的旅游者》(Le Voyageur Imprudent) 祖父悖论是一种时间旅行的悖论,科幻故事中常见的主题。最先由法国科幻小说作家赫内·巴赫札维勒(René Barjavel)在他1943年的小说《不小心的旅游者》(Le Voyageur Imprudent)中提出。情景如下: 假设你回到过去,在自己父亲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杀死;因为你祖父母死了,就不会有你的父亲;没有了你的父亲,你就不会出生;你没出生,就没有人会把你祖父母杀死;若是没有人把你的祖父母杀死,你就不会存在并回到过去且把你的祖父母杀死,于是矛盾出现了。 解释 物理 霍金也无法解决“祖父悖论” 平行宇宙 物理学家认为,也许世界是由无数个平行宇宙组成的,而当你回到过去杀你的祖父母时,你杀的其实是另一个宇宙的人(或者你的这个举动也可以创造一个新的平行宇宙),而这个人(你的“祖父”或“祖母”)的死只会使那个平行宇宙的“你”不再存在,而这个平行宇宙的“你”则平安无事。 1、在量子物理中,“多个世界”理论可以如此理解:对于每一个似乎随机的事件来说,只要它的可能性不是零,它所有可能的情形都会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中发生,造成历史的分支。物理学家大卫·多伊奇认为,当你回到过去去杀你的祖父母时,你其实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杀的是另一个世界的人。(那个世界与你的世界的差别仅在于你祖父母死了) 2、M理论,作为至今最有可能结合5种不同的弦论的理论,是如此解释平行宇宙的:多个三维的“膜”可以同时在一个四维的宇宙中存在;这些膜之间的撞击会在膜中产生大量的能量——这也可以解释大爆炸是如何起源的。可是,M理论并不能解释不同膜的历史之间的关系,也不能肯定,当你回到过去时,你会进到另一个膜里面。 霍金 霍金把“祖父悖论”的结论置放在“不能干预物理律”,既不能干预历史的层面上,应该说是不错的。但他不明白一个更为深层的理论,那就是顺向的逻辑顺序的物理衍生并不是理论上的逻辑定义。 因为,那种线性的逻辑思维的顺序,恰恰是一个狭隘的三维空间的思维顺序,是人们在一般状态下的人类的思维顺序,这种思维的基础是建立在三维空间的地球引力之上的线性思维,而不是宇宙思维,不是超出了引力场之后的,摆脱了线性思维的局限性的空间思维。 因为存在这么一个逻辑悖论,有人提出了“年代保护猜想”,即在我们的宇宙中如果允许时间旅行,又存在改变过去的可能性,那么“时间机器”将不会被发明。在霍金2010年的文章中,并没有对此作出突破性的解释。”[1] [2] 相关联系 与“相对论” 现代概念的时光机 一百多年前(1895年),威尔斯发表了著名科幻小说《时间机器》,它被称为利用科学进行时空旅行题材科幻小说的开山鼻祖。当时及在之前都会被别人看作“不切实际的幻想”。而10年后也就是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发表,则从科学上把这些幻想变为了现实。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首次提出:时间是相对的。并推断:如果人以接近光速旅行,那么时间对他来说就会停滞。 狭义相对论的理论是可以飞越未来,但是不能回到过去。因为当在物体接近或超过光速的时候,时间有可能只很慢或者是静止的,不可能使时光倒流。又过了10年也就是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第一次将时间与空间合并在一起了。广义相对论提出了时空隧道的概念。时空隧道是在一个在引力场下能变化的一个东西,当空间折叠之后,空间折叠的两点中间打开一个洞相通的话,就可能走一个空间的捷径——虫洞。 但随即而来的的疑问则很多,比如如果我们回到过去,自己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或外婆,那我从何而来?这种混乱的逻辑在科学界这被称为“祖父悖论”。但爱因斯坦并未给出回答,包括鼓吹时间旅行可行的时间大师霍金也未能找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与蝴蝶效应 如果用蝴蝶效应来反驳父悖论能得出不同的答案。 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于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蝴蝶效应在混沌学中也常出现。又被称作非线性。所以说不可能存在父悖论。[3]
脏脸博弈概述 三个人在屋子里,不许说话。美女进来说:你们当中至少一个人脸是脏的。三人环看,没有反应。美女又说:你们知道吗?三人再看,顿悟,脸都红了。为什么?因为美女后一句废话点破天机,三个人都知道脏脸的存在,而且推测知道对方也知道了脏脸的存在(因为另两人脸没红,说明他们看到脏脸了),而且知道对方知道自己已经想到上一步……循环开始,知识开始共同化,真相大白:三个人都是脏脸,所有人都脸红了。 脏脸博弈分析 这就是共同知识的作用,它的作用显得有点可怕的强大。几乎是一招无影腿,杀人不见血。在台面上的博弈之前,私下的算计已经置对手于死地。不过,很可能对方也预料到这一点,早也想到这一点,同时杀来。终于,形成双死局面。 当然,现实虽然存在类似现象,不过共同知识更大的作用在于减少交易成本。因为某些规则人尽皆知,双方只要各自依之行事就可以了
理论介绍 相关书籍一、有两个基本假定为前提: (1)厂商和工人被视为利益一致的一个集团; (2)生产者所掌握的经济信息是不全面和不充分的。卢卡斯认为,经济波动取决于生产者对其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 二、他从两个方面阐述: (1)由于基本工人的劳动供给对于实际工资持久性变动的弹性很小,而对实际收入短期变动的弹性很大,因此,产品售价在观点上的短期变动就会引发就业量的巨大波动。而产品售价在观念上的持久性变动不会引起就业量的重大变动。因为生产者情愿在他的产品售价高的时候工作以取得较高的补偿,而把“休息”推迟到以后,反之,他会去“度假”,因为这时他的时间机会成本比较低。由此,工资或物价的短期微小变化,就能引起产量与就业量的显著波动。 (2)卢卡斯认为应引入“名义价格”的不确定性。即在物价总水平不确定环境中,生产者必须推测其中有多少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又有多少是因其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所造成的。这是生产者决定增加还是减少劳动供给量或产量的关键。总起来看,就业波动的幅度取决于生产者意识上的短期相对价格变动的程度。既然这种意识上的判别是依据其本身的经验作出的,这就可能混淆一般的物价水平与各自的相对价格水平,以及价格的短期变动与持久变动,从而导致经济全面波动的发生和发展。当货币存量意外地增加时,预期的一般价格水平将比实际水平低。这时!生产者误认为是其相对价格的短期上涨而增加生产,进而引起总产量和就业的增加;反之,当预期的一般物价水平比实际水平高时,生产者误认为他们相对价格暂时下跌,厂商减产,经济就进入衰退。 理论产生 弗里德曼卢卡斯在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早期经济周期理论,即“均衡经济周期理论”。他试图将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均衡分析的基本理论协调起来,也就是说经济的周期波动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体行为和市场连续出清的价格机制并不矛盾。这里的关键在于,他用“理性预期”代替了弗里德曼的“适应性预期”。因为适应性预期意味着经济主体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采取的资产组合调整存在系统的误差和较长的滞后效应,理性预期假说则是经济主体根据已知的信息所做出的最优预期,并且隐含地认为,预期误差本质上是随机的。 在新古典理论中,产量和就业水平偏离其自然水平被归因于“随机冲击”,这种冲击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中主要是“技术冲击”,在卢卡斯周期理论中则主要是意外的、或者没有预期到的货币供应的变化,它会对造成意外的总需求“冲击”,假如市场参与者仅仅拥有局部市场价格信息,错误地将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当成他们个别产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引起价格预期误差,这种“价格失察(Misperception)”导致产量和就业偏离其长期(完全信息)均衡(自然)水平,经济出现波动。 拓展了理性预期假说。 理性预期学派的先驱者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中首先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他说“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测,所以它们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本质上是一样的。人们把这种预期叫做理性预期。”在预期和现实相互关系的视野内,理性预期和其他预期观点的突出区别在于,理性预期的重点是预期和现实行为结果的一致性。由于经济行为是人的理性行为,每个人都将有效地利用他获取的信息来谋取效用最大化,因此,卢卡斯认为,建立包含人们主观概率分布与支配系统的真实客观概率分布一致性的模型是可能的。这意味着理性预期假说和经济行为者主观概率分布等于系统的客观概率分布命题的等价性。根据这个思想,可以得出几个推论: 第一,对某一经济变量的预期值必须是该变量的数学期望值。这一期望值即是该变量可能在长时期出现的平均数值的最精确的估计。 第二,求出某一经济变量的数学期望值时,经济当事人必须有效地掌握和利用一切可能得到的信息。 第三,可以利用的信息包括有关的理论与模型。 对某一经济变量的理性预期值,必须与预期者根据自己所使用的经济模型推算出来的数值相等。同时,卢卡斯指出,一旦人们发现错误,会立即作出正确的反应,调整至与有关变量的实际值相一致的水平。因此,理性预期并不意味着是经过复杂计算后所作出的预期,而是指若进行计算其结果也大致相似的预期,隐含着进行分析比较和估算的主观预期,它是在不同的已知条件下所作出的不同程度的判断。卢卡斯将理性预期学说引入经济学的分析中,其意义是深远的:假说赋予每个经济当事人,不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有同样的预期能力,只要他们具有同样的主观模型结构,同样的信息成员的福利。 理论贡献 卢卡斯著作卢卡斯提出的上述理论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从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角度评论卢卡斯学说的学术特点与理论贡献。 第一,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化。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作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反对者而出现的。凯恩斯主义财政与货币政策影响就业与产量的分析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是不能奏效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建立在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之上,它假定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是理性的,所谓的完全竞争实际上暗含着假定经济主体掌握了与决策有关的充分信息,而且假定经济主体在进行决策时所预计的未来含有的情况总是符合于未来的现实。这种所谓的完全的信息和完全的预测实际上抽象掉了关于未来的任何不确定性。理性预期学派把分析的重点放在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的行为上,分析这些经济活动者如何按照理性预期进行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分析各种市场的供求变动、产量、价格和就业的决定。在对总量的分析中,是从分析微观的经济行为、经济变量归纳和概括出宏观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关系,这样,便把宏观经济分析变成了一种纯然的微观经济主体分析,建立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内在一致的逻辑基础。 第二,时间序列分析与理性预期相结合,实现了宏观经济分析的长期化和动态化。 把预期作为影响经济的一个因素引入经济分析之中,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静态预期的形成过分简单,因而这种主观的预期与客观的经济过程相差较远。外推性预期比较接近于现实,但因为是非理性的,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预测者当时是悲观还是乐观的情绪,并不能完全如实地反映客观经济过程。最典型的是凯恩斯的非理性预期。适应性预期以过去预期的误差,实际以过去的经验为重要依据,强调了主观预期对经验的依从关系,因而易为人们所接受,但忽视了经济主体的认识能力与主观能动作用。而理性预期强调了对现实一切有用信息的充分掌握和运用,较科学地反映经济行为主体预期的形成过程。卢卡斯强调了理性预期并同时间序列分析结合起来,对宏观经济学的长期化作了独特的贡献。作为具有经济理性的经济人,为了进行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活动,就必须对经济变动的趋势做出合乎理性的预期,并根据这种理性预期,进行相应的决策。所以理性预期是在时间序列中进行经济活动的经济人所采取的理性行为。 70年代以来,理性预期学说被富有成效地运用于一些“市场出清”的市场分析,例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说明理性预期学派强调理性的经济主体不会在同一方向重复其错误而不改正的论断是正确的。而在一个信息社会中,政府企图长期利用欺骗公众的手法来实现其政策目标是困难的,因为它损害了经济当事人的根本利益。 第三,维护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理论上揭示了菲利浦斯曲线的无效性。 传统的市场理论没有包括不确定性因素,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始终是责难传统市场理论,表明市场失败的重要论据之一。 [1]
简介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创新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是创新引起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太阳黑子理论认为是太阳黑子的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与整个经济而引起了经济周期性波动。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新领土开拓、技术发明或人口增加等所引起的投资过度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政治性周期理论则认为政府出于政治目的的(如选举等),周期性地制止爬行的通货膨胀或用通货膨胀来消灭失业引起了经济周期。 此外,还有用战争、革命、移民、偶然事件等来解释经济周期的。这种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中内在因素(如投资等)的重要性,但它们强调引起这些因素变动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而且,这些外生因素本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成因分析 (一)外因论 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 太阳黑子理论1、太阳黑子理论 太阳黑子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因为据说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而这又会影响农业收成,而农业收成的丰歉又会影响整个经济。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大约每十年左右出现一次,因而经济周期大约也是每十年一次。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S. Jevons)于1875年提出的。 2、创新理论 创新(Innovation theory)是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释经济波动与发展的一个概念。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而一旦用新组合的技术扩散,被大多数企业获得,最后的阶段——停滞阶段也就临近了。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这种情况直到新的创新出现才被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的出现。 总之,该理论把周期性的原因归之为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可能始终如一地持续不断的出现,从而必然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3、政治性周期理论 外因经济周期的一个主要例证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的决策(主要是为了循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政治性周期的产生有三个基本条件: ①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经济的工具。 ②选民喜欢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以及低通货膨胀的时期。 ③政治家喜欢连选连任。 (二)内因论 内因论认为, 周期源于经济体系内部——收入、成本、投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现象。 1、纯货币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流通度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而且极端地认为,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货币主义者在分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时,几乎一脉相承地接受了霍特里的观点。但应该明确肯定的是,把经济周期性环惟一地归结为货币信用扩张与收缩是欠妥的。 2、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归因于投资过度。由于投资过多,与消费品生产相对比,资本品生产发展过快。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资本品过度生产从而导致的过剩又会促进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3、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的出现较为久远。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近代则以霍布森为代表。该理论把经济的衰退归因于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这种不足又根据源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过度储蓄。该理论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释了经济周期危机产生的原因,而未说明其他三个阶段。因而在周期理论中,它并不占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联的。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循环周期取决于投资,而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代表理论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包括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创新理论)、太阳黑子理论等。 1、创新经济周期理论 创新经济周期理论源于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流转。那么如何才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呢?有两条途径:一是进行技术创新,导致生产要素比例变化,如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二是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发生产要素更大的生产潜力,如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者实行年功工资制度等。 这种理论首先用创新来解释繁荣和衰退,这就是,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张,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和盈利机会的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这就引起了经济衰退,直到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再次繁荣。 但经济周期实际上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创新理论用创新引起的“第二次浪潮”来解释这一点。在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了对资本品需求的扩大和银行信用的扩张,这就促进了生产资本品的部门扩张,进而又促进了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这种扩张引起物价普遍上升,投资机会增加,也出现了投机活动,这就是第二次浪潮。它是第一次浪潮的反应。然而,这两次浪潮有重大的区别,即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这样,在第二次浪潮中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这就在衰退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失衡的阶段——萧条。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经济转向复苏,要使经济从复苏进入繁荣还有待于创新的出现。 熊彼特根据这种理论解释了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他认为重大的技术创新(如蒸汽机、炼钢和汽车制造等)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的影响,这些创新引起的繁荣时间长,繁荣之后衰退也长,从而所引起的经济周期就长,形成了长周期。中等创新所引起的经济繁荣及随之而来的衰退则形成了中周期,那些属于不很重要的小创新则只能引起短周期。 2、太阳黑子理论 太阳黑子理论是利用太阳黑子的活动来解释经济周期,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父子提出并加以论证。该理论认为,太阳黑子是活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而农业生产的状况又会影响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性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周期性。 具体来说,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就使农业生产减产,农业的减产影响到工业、商业、工资、货币的购买力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从而引起整个经济萧条。相反,当太阳黑子活动减少时,农业会丰收,整个经济会达到繁荣。他们用中长期中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经济周期基本吻合的资料来证明这种理论,这种理论把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太阳黑子的活动,是典型的外生经济周期理论。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太阳黑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而农业生产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更是有限的,因此,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这种理论没有多大的说服力。[1]
博弈论中,用来描述两个人或多个参与人的策略和支付的矩阵。不同参与人的利润或效用就是支付。
名称 心理理论 相关资料“心理理论”广义上是关于心理的各种知识,狭义上是指一种抽象的、连贯的、可解释因果关系的系统。狭义上是儿童对信念和愿望等基本心理成分的理解,以及儿童关于这些心理成分与知觉输入和行为如何相互影响的知识,是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心理理论”是儿童关于心理世界的知识,是关于知觉、情绪、愿望和信念等概念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
博弈的定义 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 什么叫博弈?博弈的英文为game,我们一般将它翻译成“游戏”。而在西方,game的意义不同于汉语中的游戏。在英 《博弈圣经》新加坡·经济学世界十部经典著作之一 语中,即是人们遵循一定规则下的活动,进行游戏的人的目的是使自己“赢”。 博弈 经济学概述 竞争就是博弈,博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自私的学说,使人的行为私下勾结,在理性地尊重事物之后,便腐蚀家庭和所有人的行为,所以,一直被人咒骂。经济学是掠夺和救济的游戏,两对手之间主导着人类的不同行为价值,不管你是否愿意要,一定会得到前所未有的那一部分。 经济学是一个二特性竞争结构,也是人与自然的博弈进程。里面的非物质文化思想,它的美妙之处在于大自然可以分开为每一个人单独运行,又不会产生竞争性,它可以一次次地重复使用而不会降低效用。这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可以感知、可以思想,不能触摸,诱发创造。假如这个与竞争基本对立的文化思想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它将会繁荣整个世界。摘自《博弈圣经》 概言 百年的盛宴 《博弈圣经》的出版,这是发生在21世纪的一桩奇特事件,不管后人如何评价里面的定理、定律、发明和发现,它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概率平行法则;它影响着人类的竞争行为,影响着经济学的价值,并直接影响着经济学里输赢与均衡的结果。 这部著作,创造了人人为它思考的一瞬,这历史上的一瞬,可能是几百年! 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 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赢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赢得道德,就缺少博弈。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默认。超智慧的领导人知道多少忍让,又何时竞争。他们总是寻找战略主题,制定规则,让他人竞赛。 《博弈圣经》里的博弈哲学思想是从大自然中获取题材、精心制定的一种博弈的世界观。读者不要认为我有一套自明的原理着手推演,或者靠纯粹的反思达到自然的图景,也不必认为我所描述的表达和举例说明的东西都是受幻想的支配。它是通过我发明的高熵赛棋,建立了二人对局,发现有一方占优,出现了不平等特性。就是这样的一个启发,就可以有意让参与博弈的一部分人变成了赌场获胜的性质。 博弈的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有:决策人、对抗者、国正论、生物亲序、支付函数、信息等。 决策人:在博弈中率先作出决策的一方,这一方往往依据自身的感受、经验和表面状态优先采取一种有方向性的行动。(博弈圣经) 对抗者:在博弈二人对局中行动滞后的那个人,与决策人要作出基本反面的决定,并且他的动作是滞后的、默认的、被动的,但最终占优。他的策略可能依赖于决策人劣势的策略选择,占去空间特性,因此对抗是唯一占优的方式,实为领导人的阶段性终结行为。(博弈圣经) 国正论:它是一个实体性质的地域似的区间,具有复杂的结构,用情、理、法、力都不容易分割的一个不知大小的抽象体。从中我们可分出正确和期望得到的那一小部分,与反相对、与负相对,又可以判断事物的道理。世界上的万物、事件的结果,都是不平等的、非绝对对立的两块,大的那部分是国,小的那部分是正。(博弈圣经) 生物亲序:所有生物在恶劣、未知的环境中都有寻找规律和有序的本能。在博弈中指参与者有从混乱的环境中等待、寻找有序的亲近行为。(博弈圣经) 博弈的起源 博弈论(GameTheory)又称对策论。起源于上世纪初,最早是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1949年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恩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奠定了博弈论的理论基础。 我最早接触对策论三个字是在1989年的香港《文汇报》上,一篇介绍我的舅舅数学家樊教授赴港讲学的一段话:“樊教授在数学上的成就卓越,特别是在非线性函数分析的研究方面,一直居于国际上的权威地位。而他在对策论(GameTheory)的理论更对近代数理经济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又读了《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科学出版社),关于舅舅的学术成就更有详尽的介绍:“从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从有限维空间到无限维空间,从纯数学到应用数学,都留下他辉煌的科学业绩。以樊畿命名的定理、引理、等式和不等式很多。他在非线性分析、不动点理论、凸分析、集值分析、数理经济学、对策论、线性算子理论及矩阵论等方面的贡献,已成为许多当代论著的出发点和一些分支的基石”。博弈论是以数学为基础的,是数学与经济学的行为相结合的边缘科学。经半个多世纪许多科学家的努力,日趋完善。近几年来,博弈论把高熵赛棋作为分析和解决冲突的理论工具,发现了单方占优。《博弈圣经》的二人对局单方占优理论在政治、经济、管理科学乃至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不管人们如何用双赢、共赢美化这种合作都有可能出现利益上的纷争,也有可能会出现关系的突变和负面行为,矛盾、争吵甚至战争。在此过程中,大部分人会忽略了博弈实体中实体与性质的关系,而是一直围绕着博弈论中的矛盾概念在性质的对决中做出竞争性的对抗。 博弈论的定义 《博弈圣经》中《人类未知的蓝色档案》一文给出了博弈论的定义:“我们把动物利用大自然移动的瘾魂,在决策人期待的空间里,形成相对均衡的语文学理论,称为博弈论。” 取胜的意义 目前,博弈的形式仍是直接强权、威慑、恐吓、掠夺,只知道残暴地把棒子加粗、炮加大。实际上,粗暴的简单性成了各国首脑和军事家之间显示博弈优势的全部思维和博弈行为的直接内容。 《博弈圣经》中《人类未知的蓝色档案》一文中写道:“谁能让现代的博弈行为接近野蛮,谁能让友善与凶残之间的距离大到令人不解,谁就在博弈中取胜。” 古代的棋牌与现代的高熵赛棋 博弈是中国古代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有:六博、双陆、打马格、围棋、和象棋,是古人展现智慧、运筹争胜的重要方式。六博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双陆源于西域,是三国至宋元间流行的棋类游戏;打马格是宋代极其流行的游戏;围棋和象棋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意志的结晶,发展到现在的高熵赛棋,一方小小的棋盘包含了数学、军事、哲学等诸多内涵。 21世纪是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与此同时各种错误的观念都在转变。未来的专家不必用围棋、象棋和多米诺骨牌表示博弈对局,这些都不是博弈的实战模型。那些在媒体上拿着棋子在棋盘上比来比去的人,他们急待想表达一大一小的结构,最终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能讲出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术?什么是决策人和对抗者?他们怎样能单方占优?怎样把赛棋占优的一方移植到百家乐的庄或闲?怎样把百家乐赌台当棋盘?怎样转换特性才能赢? 更为滑稽的是,一个博弈论专家、矛盾论专家、概率论专家,竟没有创造一个词,也没发明一句经典的话,更不要说定理、定律、定义和法则,所以没有一个人敢公开说怎么能赢。 发现的价值理论 未来的政治家、军事家不能仅仅喊几句博弈口号或知道一点散落在民间的博弈小常识和几个博弈词汇,也不是讲几个博弈的小故事。如果不知道高熵赛棋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文化价值,没有真正用高熵赛棋的二人对局对其进行深入地实战性研究,就不知道在二人对局中如何战胜对手,更不知道在未来的大博弈中取胜,对一个国家的各级CEO,那将是一个灾难性的未来。 《博弈圣经》上说:“21世纪博弈的大事是精确地测量,科学家可以对未来100年的科学进行预测,没有一个人敢预测博弈的未来,可见难度非同一般。不经过测量的东西是粗糙的、杂乱的、不符合意愿的、难以控制的。” 《博弈圣经》阐述的理论和高熵赛棋,不是虚构的文学故事,也不是官员的形式空话,更不是大学里抄来的论文,这是公开于世的发现,它所有的理论都受到知识产权的法定保护。 粒子基因的映射均衡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道金斯的基因,普里戈津的耗散,《博弈圣经》的映射均衡,它们都是说,一个系统会自动地维持着内部的均衡。当我们随时观察一个人的博弈行为在社会中、在股市中、在赌台中、在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里,把他们一次次决策行为都量化成粒子记录在高熵赛棋上,当计算它的时候,发现在实体内发生的好事和坏事、成功与失败既不是均衡,也不是暂时偏离均衡,而是博弈实体里的偶然个别现象,也就是巧合。 《博弈圣经》里《人类未知的蓝色档案》一文中说:“想赢得未来,不是数学家的映射方程,而是映射均衡。” 在高熵赛棋上每一次发生的事件分别用红蓝粒子进行记录,可以看成是一个粒子行为的一次涨落,也是自己的智慧作出与大自然竞赛结果的记录。当同色粒子连续出现三次之后就另外加上一个粒子,通过这样一个粒子插值,有可能产生一个基本粒子单元,也就相当于结束了一个事件或一个阶段。这个虚拟的粒子插值组成了一个粒子大分子,这个插值相当于正常机体里的癌细胞,它的增值会使这个健康的大分子染上与它同样的性质,已经失去真实大分子的价值,根据国正论系统的辩证法原理,人们把这个虚拟癌化的大分子看成“国”,把它映射均衡的空间看成一个“正”的稳定区间,这是博弈取胜的空间,在事件发生之前一大半的信息可以被人掌握。 人们通过高熵赛棋,给决策人和对抗者双方行为定性,然后把虚拟的插值归类到一个大分子里,也就是归属到国正论的“国”里,在“国”的后边界上找到那个映射均衡的空间,可以得到“正”的启示。人们在研究双方对局中这就改变了认识自然科学的模式,也会改变对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科学发展观里的博弈结构以及它的对象。《博弈圣经》中决策粒子二特性平行法则——映射均衡的原理告诉我们:“一切成败都是来自它的对象。”如果一个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粒子,对博弈实体里的某一具体性质的空间提前确定,他的决策行为才算是预测,才称其为预言,但其实无论谁的预言一大半都是不准确的。 取胜的证据 经济学家缺少认识政治本质的理论基础,如果不知道科学发展观是博弈实体政治,他也就不知道未来经济学的本质就是博弈实体经济学,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个经济学家发表让人信服的经典理论,想预测大自然包罗万象的未来就没有进展。尽管一个个经济学家对自然界的奇特经济现象进行了各种解释,发现价值理论与科学之间仍是一片混沌,至今只有《博弈圣经》著作人真正利用科学的内在知识,利用粒子基因的结构和原理设想在整体粒子系统中进行的映射均衡达到了博弈取胜的证据。 现在经济学家、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测,就像从考古博物馆里拿出一块岩石或骨片,让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猜它是哪个年代一样,他们和普通人一样,都是瞎猜,乱猜。自从弗兰德•利比发现了碳14测定岩石的方法之后,一切才被科学统一了。一切事物未被认识之前是复杂的,一旦被认识也就简单了。科学发展观的定义作为认识一切事物的标准认识社会的事物也就简单了。 人们通过高熵赛棋记录盘上给出的粒子状态找出国正论后边界,知道了边界常数1.992187,这里的粒子信息量失去了平衡,人们在这里应该断定粒子会作出道德协同,这里是不能诋毁的平衡,它符合大自然的均衡统一理论和系统的完备性,这个被人向往的取胜空间表现在《博弈圣经》的博弈图形报告里,它是博弈创新的文化思想,以上这些都有固定的样式和平衡预期,如果我们把《博弈圣经》的映射均衡原理应用到红蓝粒子记录成的任何股票或证券交易的随机系统中,我们再对粒子基因的映射均衡空间作出的选择就会大于一半。如果经过计算机对粒子系统多次“迭代”,在重组的每个粒子系统中使用映射均衡的单方占优模型,就是把证券市场所有的股票涨落信息按照基因粒子的记录方式输入,未来股价上涨与下跌在场景中的一大半实在的信息在事件发生之前已经被人所知。 粒子基因是打击经济的武器 这个模型映射均衡的空间,不是计算,不是分析,也不是破译,更不是预测,这是利用粒子基因的映射均衡解剖了大自然,也就是把粒子状态变成一种图谱,根据国正论的一系列理论和映射均衡的大自然法则,确认出了粒子基因大分子,它们一个个粒子基因大分子的图谱就是对自然随机系统的解剖图,这将是一个震惊的消息,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个博弈的大发现有摧毁世界经济现有运作模式的可能,如果谁有意将这一博弈的大发现作为粒子基因武器,本国的股票,证券市场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打击。假如谁用它打击世界经济,谁就是未来超级经济大国。 经验和规律不能预测未来 高熵赛棋这个二人博弈对局的模型认识粒子基因行为的映射均衡原理,它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不可约化的复杂性,科学家越来越多的努力在这里遭到了莫名奇妙的失败。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定义里可以看出,任何一个人在博弈实体中发生的事件都是前所未有的,也不可预测。谁通过观察高熵赛棋上的粒子状态,谁用历史上自然显示出来的粒子规律和经验预测未来,谁将失败。 创新的设计和预测没有固定的章法,也没有不变的模式。 经验是个人可复制的历史文明行为。 规律是领袖对未来秩序的文化思考。 随着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认识不断地深化,利用高熵赛棋的原理也会不断地被接受,人的决策行为携带的熵在高熵赛棋上记录了下来,人们会发现熵是在对国正论区分时产生的。熵是区分的量具,万物的区分都会使用规则、货币、飞秒瞬间和熵这四大量具。生命行为的熵增过程会使混沌达到最大值,这里的边界常数远离了平衡,国家经济来源和赌场的收益就是靠这唯一平衡的边界赢得资本,赌客就是在这里失败。环境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都是沿着这一现象的概念在这里凭主观臆断乱猜测。如果领导人不知道博弈系统里粒子行为论的熵原理、熵结构、熵功能,也就谈不出管理的科学依据。从粒子行为大分子里的国正论后边界可以看出,它与前边界的状态是非绝对对立的,所以我说粒子行为有方向性,它不可能周而复始,暂时的粒子序列都有边界,它会一次次地碰壁。也就是说,行为大分子的终结就是结束一个事件,或者是结束一个阶段。我们把高熵赛棋上发生的具体事件和科学发展观一起研究,看它的混沌和秩序,这是人类识别高熵行为世界的文化概念,从中寻找科学发展观来自大自然的科学原理,看它如何表现大自然的特征,利用它的原理和特征可以达到博弈取胜的目的。 我们用高熵赛棋认识粒子行为论,就是认识人的行为,它和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提示我们认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不是部分之和那样简单。《博弈圣经》上说:“实体一元论在数目上的同一性,发生的因果次序不属于个人的部分本性,这种属性是实体的性质。”由此看出,人是代表了实体。如果认识科学发展观是用博弈实体的理论,就可以确定人性与物的对局是决策粒子二特性,也是大自然的平行法则。如果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理解科学发展观和博弈实体相关联的许多事物并把它应用到社会中的具体事件上,用四种量具作出的区分,那才是完美的知识论。由此,我们也看出了三笔糊涂账: 中国的孙子兵法:运筹帷幄,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知己知彼,至今却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尺度,也没严格的数据。如果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度量它们,它是一笔糊涂账。 现代人对社会的认识:什么是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与综合平衡,什么是精确思维和模糊思维的对立统一,什么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综合思考,什么是定性定量相结合,什么是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什么是单极思维与综合思维。我们对每一句话进行追踪,发现它们抽象、空洞,没有具体内容。谁也不知道表述的一大半一小半是什么结构,没有实体,就没有性质,没办法定性就没办法区分,没办法量化就没办法计算。如果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度量它们,它又是一笔糊涂账。 近代科学家的理论: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牛顿的力学和绝对时空观、弯曲时空、坐标对应、平衡对称、四维时空、场属性等这些概念,如果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度量它们,它是科学家的一笔糊涂账。 无论他们用什么方法,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列,也是在进行博弈的重组。几百年来,人类探索博弈取胜之道毫无进展,理论思维极度混乱。 今日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再看博弈论、矛盾论、概率论,还有所谓的经济学名著,无论多么伟大的经济学天才,使用上述的这些理论,都不知道怎么占优,不知道怎么能赢。 既然他们在预测未来上毫无进展,那么在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就应该对高熵赛棋研究博弈单方占优的理论有所关注。即使总统竞选也是使用了高熵赛棋二人对局的博弈机制。以往谈囚徒困境和纳什均衡的人都是用一个模糊的概念搬来搬去,坐在办公室里凭空假想,从无知到无聊争论了半个多世纪。 博弈论是赌徒理论,是真正赌徒的矛盾对决,用筹码表现输赢与均衡结果的语文学理论,那才是真正的赌徒经济学理论。看看《博弈圣经》,怎样区分决策人和对抗者的先后次序,为什么对它们进行了不同的称呼,满足了托马斯•谢林多年的困惑,实现了单方占优。更为讽刺的是,一本本博弈论著作,古老的内容千篇一律,里面没有几句精彩的话,没有几个经典的词,更没有定理、定律、定义和法则。至今一个个博弈论专家、矛盾论专家、概率论专家和外行知道得一样多。从《博弈圣经》的出版,人们才知道博弈的二人对局中优先的一个是决策人,滞后的一个是对抗者,《博弈圣经》在166节中写道:“那些身穿黑色礼服,年迈的绅士们,为博弈的进步捧走了人类最高的诺贝尔奖,这是人类博弈的最高水平,假如他们进入娱乐场,在百家乐的赌台上搏击,我想他也会像拳击运动员一样被击败在拳台上,这一定是一个事实,他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一定会被裁判渎秒。” 以往经济学家为了降低风险,建议投资多元化,“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分散投资的经济思想,实在是经济学家对博弈取胜的无奈。我们从高熵赛棋实际操作的输赢结果中得出一个匪夷所思的结论:一个资深的经济学家在高熵赛棋上的表现比一个智力不全的人还占弱势,这是无情的博弈事实。《博弈圣经》在453节有一段风趣的表述:“我们根本不能完全理解大自然,或许人们不如老鼠在寻找食物时能选择最近的路程,那是大自然的拓扑几何图像的捷径。” 你想让经济学家难堪,你就让他预言。 外交的本质 《博弈圣经》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外交的本质: “外交不是交易,外交不是科学,外交的博弈结果是徘徊在双方第三空地里的教训。 外交部长杨洁篪——我在思想外交的本质 外交语言正理均赢论 我们在任意的时间和空间,都可看到两国建立的正常合作关系,宣称为战略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实际上就是两国建立一个临时的博弈平台,就是一个博弈实体。两国临时的文化战略没有友谊,只有博弈。它们的博弈文化战略就是在高熵混沌的世界里寻找和谐的正理均赢文化。 正理均赢论才是当之无愧的外交博弈理论,是通行世界的国家外交词汇,是外交语言的文化核心。 在各种形式相互的合作中,用“正理均赢论”一词,能够揭示合作伙伴的人格、个性和思维特征,它合情合 你的外交博弈理论——正理均赢论,有幸福感 理,又强调了人的尊严。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合乎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它能显示首脑们在高熵混沌社会中建立和谐社会的智慧,也可增进合作伙伴们的幸福感。 《博弈圣经》中说:“信任并自由地给予和欲意的收入,定义为幸福。” 外交部长的外交理论——正理均赢论,在贵宾的精神上表现出幸福感! 外交战略自信 一个大国家的经济外交不是追求眼前的鲜有成果,无私援助也不是共产主义大家庭的义务,而应该是首脑博弈国际关系的筹码,用它展示博弈战略和科学理性的民族主义,用它表现博弈实体政治的大外交行为,让盟友在精神上获得自信的性质。《博弈圣经》中写道:“自信是对自己一次胜利的预言。”现在谁都可以深思:我们的伙伴在哪里?友邻在哪里?话语权在哪里?谁来掌握国家战略外交的棋子?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国家的最高战略文化机制是由什么单位构成的?这些为领袖提供智力的专家对战略与战术、博弈与道德作出博弈取胜的判定,依据了的什么理论?什么知识?什么模型?至今大社会小政府封闭的小机制也只是几个人的游戏,缺少大社会里的人才智力的支援,也就是缺少了战略文化大教堂。外交人士不知道外交的本质定义是什么?它的表现就是大小不分,上下不分,各自独立,群龙舞动,一旦遇到问题,才突然发现不能保持与国家博弈实体政治大战略大系统的协调一致。 如果一个国家的外交理念不能把凝聚各国情感的精神作为动力,外交活动就不得人心,国际关系的大战略就无从谈起。 一个缺少精神文化作为动力的外交战略,无论怎样高喊双赢、共赢的口号,别人都会不屑一顾。 任何国家奉行的不结盟外交政策,今日看来是一个外交行为悖论。谁能突破不结盟理念用博弈实体政治的大外交战略作为国策,用正理均赢论的合作理念推进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谁就能在春风得意中成长壮大。一个不要朋友的外交,国家再大也没有大外交,更不会有良好的国际关系,一定被人鄙视,陷入孤立,背后贬损,当面捧杀,被人围攻甚至挨打。 我的外交理论——正理均赢论 让盟友精神上——获得战略自信 我的外交理论——正理均赢论,让盟友精神上——获得战略自信 无聊的囚徒困境和无效的纳什均衡 但通过一个通俗无聊的例子,可使我们理解博弈论的精要。最为泛滥的例子就是著名的“囚犯两难”模型,包含了在给定信息下的决策理论。例如,两名嫌疑犯被分开监禁。检察官确信他们犯下一桩罪案,为了尽快招供,检察官分别对囚犯说,如果没有人招认,从轻判决,每人判1年;如果一个人招认而另一个人不招,招认的人将得到轻判,另一人则重判;如果两人同时招认,那么就折衷,各判5年。理性思维和信息的封闭隔绝无法帮助两囚犯决策。如果两人中任何一个基于害怕或贪心而做出不招供的选择,结果是两败俱伤。于是,大多数囚犯会选择同时招供,但是这个选择显然不是两个人的最佳选择。如果运用了信息,两个人串供的话,他们会选择都不认罪,那么他们只用坐牢1年,那么这显然是最佳选择。实际上,博弈论尽管不是起源于中国,但我国古代许多对策中包含了博弈论朴素原理。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春秋时期的“田忌赛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运用策略的重要,在实力、条件均等的情况下,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会得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当然在博弈中必须隐藏自己的底牌,否则,一旦让对方猜中自己的策略,那是必败无疑,这也包含了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博弈论应用广泛,远远超出经济学领域。谢林的博弈论研究就始于二战后帮助重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他参与了一项防御战略的制定和研究工作。如,假设一座城市被空袭,研究人员需制定出一套防守战略,并就此展开研究,包括火力点的最佳布置,人员疏散最优方案,抢救最有效实施计划……。并以此扩大到冷战中,研究对方动机与策略。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冲突的策略》。主要讨论军事战略、核战争、武器竞赛等方面问题,出版后受到非常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西方自1945年以来影响最大的100本书之一。再例如,谢林用博弈论解释决策者怎样找到令对手妥协的优势,也就是用高熵赛棋发现的单方占优理论。另外,他的研究工作还扩大到冷战范畴以外的很多领域。如“冲突经济理论”成功地化解了许多国际贸易纠纷,解决了国内外许多经济难题。此外,他还将药物成瘾解释为对自己的博弈。比如,决心戒烟的人会把香烟冲进马桶,因为他知道自己稍后很难抵御吸烟的诱惑……。为了解释这些广泛现象,谢林教授对无聊的“囚徒困境”模型进行了扩充,得出了一个称为“多人囚徒困境模型”(MPD)其重要特征是,进一步说明如果每个人都按自己最优策略选择,最后的结果将是非合作性的占劣均衡,即劣于每个人都选择非最优策略时的合作结果。但是后者并不是一个稳定均衡,而前者的占劣均衡却是一个稳定均衡。所以为了维持囚徒困境博弈中的非稳定均衡,常常需要一定强制性协议、外部力量的存在,或通过重复博弈以生成有利于合作均衡的形成。学习博弈论有关知识,特别是通过一些通俗易懂,富有哲理的例子,能启迪我们对很多社会问题进行广泛思考。能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的决策,无论在军事的对峙,外交的谈判,复杂的社会抗衡,还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让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力求“正理均赢论”,“共同发展”,取得“国正双赢理论”达到“共赢”的均衡。相对照我们一直来所坚持的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显得十分幼稚、可笑、狭隘、荒谬,而所造成的恶果更是有目共睹,刻骨铭心的!如今我们更应多加思考人如何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创建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也只有这样的思考才是全人类应该不懈努力的目标,是实现世界大同的康庄大道。对于个人来说,当每个个人将自己放在集体或整个社会环境下来思考问题的时候,这种思考对于邻里社区(博弈实体)的形成,对于社会风气的产生和维护,对于整个民族(集体)的凝聚力的产生,以及众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促进不可或缺。 博弈的故事 成语:(1024连胜法则)高熵赛棋是一个大发明,它是一个博弈的取胜模型, 总统候选人用它获得竞选宝座,科学家用它有所发现,傻子用它改变智力的结果 麻将店老板得知这一消息,就买了几套高熵赛棋放到店里,结果很少有人玩,该店就决定通过一次竞赛让人们了解高熵赛棋。当竞赛信息发出后,奇怪的是前来报名参赛的人有总统候选人、科学家、还有一些傻子。由于赛期和总统竞选日期冲突,候选人就不来了,科学家担心自己发现的成果会泄漏,科学家也不来了,最后有1024个傻子参加竞赛,他们使用末尾淘汰制,经过八轮淘汰之后,剩下四个傻子连续八次不败,让人无奈的是他们遵照了“1024连胜法则”,其中的一个傻子对麻将店老板说:“博弈不讲智力,只要参与就有机会。” 国务院的战略版本 《博弈圣经》中说:"一个民族博弈知识的落后,也会落后其他民族。无论是穷国和富国,还是穷人和富人,都会要求改善博弈的结果。""穷富的区别就在于分享博弈正理的多少。"科学发展观正在利用道德与博弈的版本作为战略;整合人才、知识、科技、创新的一切优势,推进着国家的富强,并向未来发出挑战 。 一个国家的高端人群和各界精英如果掌握了更多的博弈知识,掌握了博弈方法论,就会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成就。也许在某一时期,他们参与世界博弈的混战,世界经济也会为此颤抖。 道德与博弈的共存一元论是经济学里的默认定律。 这零和游戏的原理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 (-1)=0。 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但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国正双赢理论”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国正双赢理论”描述的博弈结果,这就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国正双赢理论”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合作互助的模式 在现在高度竞争的社会里,生存的游戏就是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间的博弈,人性中的合作互助的模式,不是有意的,而是生物亲序防止衰变的本性。科学发展观的均赢文化,在《博弈圣经》中这样描述:"真正体会到博弈的乐观主义和伟大高尚的利他主义行为,博弈的取胜结果就无可争议。"从每个人的精神到行为,处处表现出利他主义,会提升被别人帮助的几率。 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就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的动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业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21世纪将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真诚合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学习合作。 邦尼人力定律: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种却挖不了一个洞。 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 奥卡姆剃刀定律 如果你认为只有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错了。 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奥卡姆剃刀:如无发要,勿增实体。 12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对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威廉本人也受到伤害。然而,这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奥卡姆剃刀定律在企业管理中可进一步深化为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这个定律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认清博弈实体,区分出实体与性质,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青蛙实验 19世纪末,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名的青蛙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在那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里,青蛙用尽全力,一下就跃出了那势必使它葬身的滚烫的油锅,跳到锅外的地面上,安全逃生!半小时后,他们使用同样的锅,在锅里放满冷水,然后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到锅里,接着用炭火慢慢烘烤锅底。青蛙悠然地在水中享受“温暖”,等到它感受觉到热度已经熬不住,必须奋力逃命时,却发现为时已晚,欲跃乏力。青蛙全身瘫痪,终于葬身在热锅里。 猴子道德实验 科学家将四只猴子关在一人密闭房间里,每天喂很少食物,让猴子饿得吱吱叫。几天后,实验者在房间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大猴子一个箭步冲向前,可是当它还没有拿到香蕉时,就被预设机关所泼出的滚烫热水烫得全是伤,当后面三只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时,一样被热水烫伤。于是众猴子只好望“蕉”兴叹。几天后,实验者换了一只新猴子进入房内,当新猴子肚子饿得也想去吃香蕉时,立刻被其他三只老猴子制止,并告知有危险,千万不可尝试。《博弈圣经》中说: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 实验者再换一只猴子进入房间内,当这只猴子想吃香蕉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次不仅剩下的三只猴子制止它,连没被烫过的半新猴子也极力阻止它。实验继续着,当所有猴子都已换过之后,没有一只猴子曾经被烫过,上头的热水机关也取消了,香蕉唾手可得,却没有一只猴子敢前去享用。 农夫的爱情 有些人牺牲现在而倾向于将来,像一位农夫辛勤地喂养自己的绵羊,突然有一天,毫无敌意的绵羊被砍下了头颅。这是博弈精神伟大之处,也是令人不解之处,这就是爱情。其实这是一种自私,一个接一个爱情的连续,游戏才继续下去。 我们把文化进程中被瘾魂驱动的欲望抛弃了自我之后,自由给予的真、善、美,定义为爱。 爱是精神文化过程,真、善、美表现出的高尚感,在瘾魂的作用下,它会俘获,也会出现极小极大地自由跟随,暂时的信任就变成了全部意义。 信任并自由地给予和欲意的收入,定义为幸福。 人们提倡的浪漫与自由,是动物的本能特性。一个人和多少异性对局,就有多少个行为印象,男女之间对这种印象行动称为感情。 感情是依赖,是瘾魂驱动欲望过程中的殷勤创作。 感情是精神疫情,发作时使人疯癫成为怪物,这种怪物行为的畸变反而成了鲜活浪漫的感情作品,不然会导致淫乱、婚变、家庭悲剧、自杀、情杀、道德和法制压力。爱的文化进程就是博弈,它的结果是情,爱与情是一个象物又象魂的物势影像,我定义为爱情。所以,谁也说不清人的一生在寻找什么,最终好像在寻找一种废物。 摘自《博弈圣经》曹•国正著(新加坡)经济学高级学术著作世界十部经典著作之一 世界著名图书馆、著名大学收藏----海外中文图书 老农与石头 有一位老农的农田当中,多年以来横亘着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还弄环了他的中耕机。老农对此无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头打环坏之后,想起巨石给他带来的无尽麻烦,老农终于下决心要了结这块巨石。于是,他找来撬棍伸进巨石底下。他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并没有想像的那么深,那么厚,稍使劲就可以把石头撬起来,再用大锤打碎,清出地里,老农脑海里闪过多年来被巨石因扰的情景,再想到可以更早些把这桩头疼事处理掉,禁不住一脸的苦笑。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我们会领悟出企业管理中的道理:遇到问题应立即弄清根源,有问题更需要立即处理,绝不拖延。企业管理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反复出现的问题或不良现象,如若讳疾忌医或拖延了事,积压下来,就必然给企业造成困难,甚至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严重时还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所以,对企业管理中出现频率较多的问题,不应回避,而应抓住苗头,及时调查,追根溯源,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