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资本邦了解到,昨日上海机场(行情600009,诊股)罕见一字跌停,跌停之后,上海机场现价71.1元/股,最新市值1370亿元,一日之内市值蒸发逾150亿元。即使是在去年遭疫情重创、民航业转暖前的严峻时期,上海机场也未有过如此大跌。2020年全年,上海机场股价也仅下跌近3%。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1月29日盘后,上海机场与中国中免(行情601888,诊股)同时公告,双方签订了关于免税店租金的补充协议,根据协议,中国中免去年向上海机场交纳租金同比减少七成。同时,上海机场披露2020业绩快报,预计将亏损12.9亿元至亏损12.1亿元,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14.1亿元至亏损13.3亿元。随后,多家机构“组团”下调上海机场目标价,甚至于下调上海机场评级等级。 从股东来看,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合计有27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共59只基金产品持有上海机场股票。其中不乏头部基金公司和旗下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产品“踩雷”上海机场。
“北京政策具有很强的信号意义,近期不排除一些炒作过多的城市也会面临房贷检查的工作。”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2月1日对时代财经表示。 楼市政策密集出台,信用紧缩之忧开始升温。 “停贷了,你要不要考虑换银行?”1月31日,在广州打工5年,好不容易凑齐首付“上车” 二手楼的林曦(化名)忽然收到房屋中介的电话,脑袋一下子懵了。 近日,由于去年年底出台的《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落地,一线城市多家银行传出由于触及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的“红线”,不得不停止或延后发放贷款。林曦万万没有想到,1月下旬,她的银行同意贷款书已经获批,却卡在“银行停止盖章”这一环节。 当人们还在观望个人按揭贷款政策的走向,1月29日至31日,信用紧缩的政策密集发布,一线城市楼市被泼了一盆冷水。 1月29日,上海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1月30日,北京银保监局严查个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紧接着深圳严查购房资格,直指“待持炒房”违规资金。上海作为一线城市当中唯一一个法拍房不限购的城市,也被限…… 在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中,北京严查个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引起了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的极大关注。他在2月1日对时代财经表示,北京要求各银行对2020年下半年以来新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合规性开展全面自查,这说明大城市对于违规资金流入房地产的现象进行了管控。 “北京政策具有很强的信号意义,近期不排除一些炒作过多的城市也会面临房贷检查的工作。” 严跃进还指出,多地针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政策,造成停贷或是贷款利率上升,确实有可能误伤刚需族。 北京全面自查或在全国推广 据人民银行公布的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数据,房地产贷款增速连续29个月回落,但住户经营贷录得20%的罕见增速,在2020年下半年新增贷款中占比14%,是2019年同期2倍。 东吴证券(行情601555,诊股)宏观分析师邵翔对时代财经分析,“监管部门在银行房地产贷款的口径上并没有放松,个人购房贷款同比增速继续下降。2020年下半年利用低息的经营贷违规操作是部门核心城市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这意味着首付资金来路不明,悄然地扰乱市场秩序。 “我认识一个在东莞帮人做首付‘过桥’的朋友,部分人通过这种方式交纳房屋首付,并获得银行的住房贷款。”一位从事民间借贷、不愿透露姓名的人事告诉时代财经。 “过桥资金”付首付似乎成为了业内“潜规则”。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近日在媒体也揭露了类似的乱象:“由于实体贷款特别是中小微的融资利率很低,比按揭利率还要低。围绕红本在手的房产,金融产品很多,利率还很低。近期,很多深圳购房者先过桥融资,然后一次性付款买房,再抵押融资,最后还掉过桥资金。” 更有甚者,某些住房中介帮助购房者利用“抵押经营贷”购房,并已形成一条成熟的灰色产业链。 据中国证券报近日报道,在北京、上海、深圳多地,存在中介联合“包装公司”协助伪造贷款资质和收入证明等违规行为。中介可以提供设立壳公司、做账和申请贷款等全流程服务。而在关键的贷款审批环节,银行监管和产品的漏洞隐约可见。 早在去年4月份,政府出台应对疫情的纾困政策。就中小企业反映融资难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曾在接受时代财经专访时指出,“中小企业要渡过疫情难关,不能完全指望银行信贷,同时还要严防企业利用低息贷款用于‘炒房’而非扩大再生产。” 在严跃进看来,北京出台全面自查的政策恰恰是对症个别企业利用低息贷款“炒房”的有效有段。严跃进对时代财经分析,该政策的核心是明确了对个人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等问题保持监管高压态势。 “运用大数据技术主动出击,结合非现场监测数据,综合采取窗口指导、现场检查等多种措施督导信贷业务规范发展,持续开展房地产业务专项检查。针对检查发现的个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等问题,对违规银行机构依法从严顶格处罚,同时严格执行机构与人‘双罚’制度,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和禁止一定期限从事银行业工作等行政处罚,加大监管震慑力度。” 严跃进认为,北京的做法值得全国其他大城市的学习和借鉴。“严查违规资金流入房地产,意味着银行系统和房管系统的组合拳将更有力出击,有助于稳定房贷市场。” 同时严跃进指出,全国各地银行在“两道红线”下,暂停或延迟放贷,同时贷款利率上调,确实有可能误伤刚需,“这是监管部门需要去注意的”。 房地产信贷紧缩至少持续半年 央行的“两道红线”严格控制了银行贷款在房地产贷款以及个人按揭贷款的投放,而北京严查经营贷、消费贷等资金违规入楼市等政策可能进一步推广,市场各方担心,后续信贷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收紧。 严跃进认为,近期很多大城市购房政策明显收紧,预计信贷政策收紧概率也会增加。相关市场参与主体后续也需要关注银行贷款额度、贷款规模、放贷节奏等内容,进而合理安排销售和购房行为。 “至少今年上半年,管制会比较紧。”严跃进对时代财经预估。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近日对媒体表示,从过往经验看,信贷增速往往是房地产价格增速的领先指标,政策层通常通过信用投放的收缩以及配套的限购限贷政策来调控房地产价格,以防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出现。在房地产相关信贷供给有所收缩的情况下,房地产贷款利率也将会有上行的动力,从而“结构性”调控地产相关信贷。 “不过,由少投放房贷所腾挪出的信贷缺口短期内无法完全被其他信贷需求所弥补,预计2021年信用投放将呈现平稳收缩的态势。”明明称。 东吴证券宏观分析团队也认为信用会收缩,但不会带来信用超预期紧缩。“从监管机构的论调来看,压降的主要目标是2020年下半年新增的‘违规’贷款:去年下半年新增消费贷3.25万亿,新增住户经营贷1.06万亿。不过,同期固定资产贷款新增1.73万亿,绿色贷款新增0.94万亿,我们认为央行的信贷政策依旧是‘有保有压’。” 东吴证券宏观分析预计,今年年内可能会推出“绿色经济”相关的信贷支持工具,叠加投资周期的起底回升带来制造业固定资产贷款需求的上升,房地产信贷收缩冲击仍可控。 “预计中性预期下,2021年的社融增速为11.2%,较去年下跌约两个百分点,2020年为13.3%;本外币贷款增速约为10.9%,较去年下跌也是为两个百分点,2020年为12.8%。 ” 去年年末,中泰证券(行情600918,诊股)政策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杨畅在接受时代财经专访时注意到去年下半年一线城市房价出现过快上涨迹象,或对货币政策的制定造成两难。 2月1日杨畅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货币政策还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急转弯”的基调下进行,流动性仍然保持相对充裕,但对于短期的市场流动性紧张,采取了针对性手段予以对冲。 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有保有压” “严查不会是‘运动式’行为,是长期坚持不懈的要求。对房地产行业而言则是一个镇痛式调整,最终会形成理性健康发展的格局。”尽管各方分析表示信贷紧缩可能会持续半年,但在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经济法研究所副教授范世乾看来,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本身就是金融系统违规问题,严查会一直持续。 范世乾2月1日在接受包括时代财经在内的媒体群访时表示,政策密集出台遏制一线城市房价猛涨,更多是从维护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进行考虑。 范世乾分析,一方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会严重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使得国家本要支持的中小经营者资金缺乏问题难以解决,还会阻挠国家房地产调控目标的实现,推高房地产价格。另一方面,违规资金投入会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将金融市场与房地产捆绑在一起,降低国家房地产调控手段的有效性。 范世乾认为,“目标严查也可以看做是对房地产行业去杠杆要求的督促,是促进房地产市场长远有效发展的必要手段。这一态度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长期态度。” 据悉,去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关于住房消费有如下表述:“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东吴证券宏观分析团队2月2日在接受时代财经在内的媒体群访时分析,连日来银保监会、央行等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极具灵活性和差异性,针对不同城市不同情况进行施策。在国家”十四五“框架下,住房具有促进消费的作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是“有保有压”。 “目前对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城市进行调控,也是出于引导资金向制造业回归,投向实体经济。” 至于房企,资深信托理财师武苏伟对时代财经分析,对本就资金紧张的房企来说,压降、控制新增房贷规模,对地产销售产生不利影响,资金将会愈加紧张。“长期来看,一方面销售回款减少,另一方面,房企的融资渠道不断收紧,两头压缩,对房企的资金链将会是极大的考验。” 睿资投资俱乐部创始人吴疌也较为认同本次密集调控对稳定房价和维护金融系统安全的作用。他对时代财经表示,“房地产相关信贷比例过高会影响金融稳定,如不严控,楼市风险就变成了金融风险,社会危害极大。部分银行对按揭贷款的限制,的确影响部分人买房,但保护了广大银行储户的利益。” 严跃进进一步对时代财经指出,本轮调控对于房价过快上涨有抑制的效果,对炒作过热的楼盘进行打压。“但由于现在房价构成的成本,如房源的土地成本、市场预期等,房价往下跌的空间并不大。”
核心观点: 1. 资金的溢出效应是港股风起的直接动因。 2. 资金南下有三点驱动:首先,全球经济共振复苏是基础;其次,中概股回归与新经济转型是增量;最后,南下资金抢夺定价权,有望打出“双击”。 3. 收益端三重驱动,成本端低估值,二者合力,为港风赋能。港股配置正当时。 2021年开年来,港股市场迎来盛况:南下资金连续19个交易日维持净流入,且其中18天净流入均超百亿,单日净流入最高达265.9亿港元。截至2021年1月28日,今年累计净流入已达2981.6亿港元,相较去年同期的278.7亿港元,净流入规模同比暴增979%。(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1/01/28) 图:南下资金2021年来净流入统计(亿港元) 数据来源:Wind, 截至2021/01/28 与此同时,港股各大指数也有不俗表现。尽管前两天港股出现了一些调整,但截至1月28日收盘,恒生指数今年累计涨幅仍有4.85%,港股通100指数涨幅达6.32%。 图:港股主要指数2021年以来涨跌幅(%) 数据来源:Wind, 截至2021/01/28 港股如此罕见的火热行情昭示着,港风已经猛烈吹起。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从微风到飓风,是什么在吹动? 1.资金溢出效应 首先,资金的溢出效应是直接动因。 疫情背景下,各国均实行强有力的量化宽松与财政扩张政策,流动性繁荣引爆市场。国内,大量资金涌入A股市场,基金成为主要渠道之一。截至2021年1月28日,仅公募基金的累计资产净值就已达20.5万亿,而今年开年不到1个月,就增长了逾4800亿。如此庞大的增量资金在A股市场消化,自然谱写了一个个市值神话,沪深300、上证50指数的估值几乎处于历史最高分位水平。 图:国内公募基金累计发行情况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1/01/28 面对“有点贵”的A股,来自机构、甚至来自监管的隐忧逐渐浮现。“抱团”一词成为财经资讯的常客。而此时,“估值洼地”港股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港股之前一直以“高股息、低估值”出名。成分以金融地产为首的恒指,在估值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前两年,港股市场先后经历了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形式动荡、全球新冠疫情爆发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外资流出,指数下挫,港股性价比进一步提升。“便宜”的港股成为了价值优选。 图:全球主要指数估值及股息率 数据来源:Bloomberg,华安基金,截至2020/12/31 因此,逐渐地,尤其是今年以来,溢出资金纷纷涌入港股。资金南下轰轰烈烈,港风吹成了飓风。 2.便宜不是南下的深层驱动 从表面看,港股的微风由“便宜”吹起。那么从深层看,从微风转化为飓风的能量源自哪里?有一句话叫“跟着聪明钱”,机构的南下资金能被成为聪明钱,其聪明肯定不仅仅体现在买个便宜。沙砾也很便宜,但它没有价值。而港股的价值,在于它是便宜的“好货”。 好在哪里? 全球经济共振复苏是基础 2020年第三季度,国内经济初步走出疫情负面冲击,GDP由负转正,率先实现4.9%的正增长。虽然今年开年来,疫情有一些反复,但目前管控得当,国内经济的复苏态势明确。 在国际上,疫苗研制的成功,包括后期的加速落地以及推广,走出疫情的预期也是明朗的。因此,2021年将进入全球经济共振复苏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港股作为兼具离岸属性与在岸属性的市场,基本面上的盈利恢复与增长逻辑较为清晰,为港股的投资价值奠定坚实基础。 中概股回归与新经济转型是增量 2018年以来,港股陆续迎接中概股回归,使得港股的行业市值结构变化,从以传统金融地产为主导,正在逐步转型为以科技、医药、新消费等新经济为主导的市场。 图:港股行业市值结构变化一览 数据来源:DataStream,兴业证券(行情601377,诊股) 相比港股传统行业低估值、高股息率的特点,新经济的成长性较为突出。例如以腾讯、美团、小米为代表的科技型公司,市盈率较高,成长红利高。新经济转型为港股市场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在未来,随着中美在科技领域的摩擦持续,美股市场审查力度趋严。港股市场由于交易制度、规则与美股相近,对中概股吸引力将不断增强。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中概股回归、以及更多新经济龙头赴港上市,为港股市场不断注入活力。 表:2021年港股 IPO展望 数据来源:Bloomberg,兴业证券 可以看到,2021上半年有望在港股IPO的公司以新消费、医药、传媒为主,其中不乏滴滴出行、哔哩哔哩、快手、拼多多、爱奇艺、字节跳动等明星企业。港股有望在未来分享这些新经济公司的成长红利,在增量上也有较好预期。 南下资金抢夺定价权,有望打出“双击” 估值偏低是港股市场特色,但估值涨不起来,也使其受到一些质疑。这主要是因为,之前的港股市场,长期由以英美为首的外来资金所主导。外资由于意识形态、偏好方面的差异,相比内资要大大低估港股。这一点或许可以从A+H公司的A/H溢价窥见一斑:截至目前,A股相较H股平均仍有逾30%的溢价。 图:恒生AH股溢价指数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1/01/28 但随着近年来内资持续南下,愈发壮大,其已成为港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据国盛策略测算,2020年来自中国内地的资金占港股市场总成交金额的比重已提升至15%左右,占港股外地资金比重的1/3 以上。 而今年以来,南下资金以更汹涌的态势进入港股市场,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内资比例的提升,对估值会有很好的促进。 图:2020年至今南下资金每日净买入(单位:亿港元)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1/01/28 因此,随着内资涌入带来港股估值的提升,再加上之前提到的盈利方面的预期增长,港股2021年有望打出“戴维斯双击”。 总言之,在三重利好、估值与盈利的双击驱动下,在收益端,港股的配置价值凸显。这才是资金南下抢筹的深层驱动。再加上成本端,“便宜”是金科玉律。二者综合起来,资金溢出流向港股,确实是“聪明钱”,港风也因此越吹越大。 3.大风已起,如何乘风而上? 港股作为境外市场,不论是在开户还是研究上,都具有一定门槛。如果偏好的是省心的操作,透明化的管理方式,以及相对较低的管理费率,不妨考虑投资指数基金。一“指”覆盖港股通主要龙头股,均衡配置,分散风险。 在这里推荐关注港股100ETF。 首先,它是纯粹香港概念的投资,剔除了内地香港两地上市的A+H公司,能够真正追踪A股市场上买不到的股票。 其次,在行业分布上,体现出重质量、重成长,攻守兼备的特点。金融和信息技术、可选消费板块位列前三。既有传统优势行业,也有新兴行业;既有高股息率板块,又有高成长性板块。 同时,在历史表现上,港股100ETF跟踪指数过去5年的涨幅超越了同类型,如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等,业绩表现优异。 数据来源:Wind,华安基金,截至2021/01/28 风险提示: 1.本基金可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从而面临港股通机制相关风险、汇率风险、境外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交易风险、股价波动较大风险、交易日不连贯风险),详情请查询基金相关法律文件。 此外,本基金存在基金份额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折溢价的风险。 2.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策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
2月2日,资本邦了解到,昨日A股三大指数昨日集体收涨,迎来2月开门红,其中沪指收盘上涨0.64%,收报3505.28点,收复3500点;深证成指上涨1.36%;创业板指上涨0.99%。市场成交量萎缩,两市合计成交8567亿元,北向资金净买入34.59亿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机构抱团股纷纷迎来调整,公募基金前50大重仓股PE中位数已经达到66倍,16只股票PE超过100倍。 2020年年底以来,基金发行出现阶段性高潮,爆款基金挟大量资金入市,多只龙头股涨幅惊人。然而,由情绪带来的增量资金缺乏稳定性,上周新发基金降温,叠加货币政策出现边际收紧信号,直接导致了市场出现回调,多只龙头股大幅持续下挫。 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流动性收紧,抱团股必然会出现大的分化,前期业绩不符合预期的个股还会回调,整个一季度可能会维持震荡走势。 对于抱团股短期走向,机构看法不一。 部分机构认为,多数抱团股短期内难以瓦解。北京某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认为,抱团是公募基金研究框架相似的结果。而抱团能否成功,核心在于标的公司的行业景气度和利润增长是否符合预期,至于估值层面的问题其实是次要的。
在短暂的调整后,白酒、汽车、家电股等前期机构的抱团板块再次“王者归来”。今天早盘,A股、港股又迎来喜人的上涨行情。但千亿大白马上海机场(行情600009,诊股)又跌停,多只基金踩雷。 A股港股双双走强 创业板指涨超2%、恒生科技涨超3% 上证指数午盘涨0.55%;创业板指涨超2%,收复3200点。 港股方面,指数再度集体上涨。 截至记者发稿,恒指涨近2%,恒生科技涨超3%。 而从港股通情况来看,截至记者发稿,北向净买入16.76亿元,南向净买入91.75亿元。 白酒、汽车股“王者归来” 白酒股震荡攀升,酒类指数大涨2.49%。 其中泸州老窖(行情000568,诊股)大涨超7%创历史新高,山西汾酒(行情600809,诊股)大涨6%,水井坊(行情600779,诊股)、今世缘(行情603369,诊股)跟涨。 汽车股也持续走高,整车指数涨超6%。 新能源整车指数涨4.67%。 宇通客车(行情600066,诊股)、长安汽车(行情000625,诊股)、江铃汽车(行情000550,诊股)先后封板,长城汽车(行情601633,诊股)涨超7%,比亚迪(行情002594,诊股)大涨6%。 旅游板块暴涨 中国中免(行情601888,诊股)又创新高 旅游板块表现强势,指数大涨近6%。 其中,中国中免涨超7%刷新历史新高,最新市值近6500亿元。 千亿白马股上海机场又跌停 59只基金“踩雷” 虽然旅游板块暴涨,但今天早盘,上海机场再次一字跌停。在经历2个一字跌停后,上海机场的市值从原本的1522亿跌至最新的1233亿元,两天蒸发289亿元。 这和两则消息有关:上海机场的业绩预告以及免税店合同修订。此前1月29日盘后,上海机场发布业绩预告及签订免税合同补充协议,受疫情影响2020年预亏超12亿;免税店合同补充协议,就日上上海在浦东机场经营免税店所需向公司支付的费用等相关条款进行了修订,新修订将使得上海机场租金下滑。 上海机场表示,预计2020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9,000万元到-121,000万元。 中金表示,上海机场去年业绩预告低于预期,同时未来五年免税收入也低于此前预期,下调公司评级至中性,并调降目标价6.7%至70元。 随后,又有海通国际、西南证券(行情600369,诊股)等下调了对上海机场的评级。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机场是机构重仓股。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合计有27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共59只基金产品持有上海机场股票,合计持有4887万股。 其中,张坤执掌的易方达中小盘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买入上海机场最多,持有数量达到2180.01万股。不过,易方达中小盘规模超400亿元,上海机场的占比约在4%,而昨天,在上海机场跌停后,易方达中小盘在其它重仓股的提振下,净值仍涨超1.3%。 其次是汇添富基金、广发基金,两家基金公司旗下的产品合计持有上海机场股份数量也超过了1000万股。 A股首例可转债上市中止! 中签缴款要原路退回:股价20%跌停 创造A股首例可转债上市中止的东方日升(行情300118,诊股),早上开盘迅速20%跌停,最新股价为15.43元每股,市值139亿元,蒸发近35亿。 1月29日、1月31日,东方日升先后披露2020年度业绩预告以及业绩预告补充公告,公司2020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为16000万至24000万元,同比下滑75.35%-83.57%;扣非净利润为亏损6000万至14000万元,同比下降107.29% - 117.00%。 东方日升公告称,由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预计亏损,公司决定中止其可转债上市。公司此前发行的可转债简称为“日升转债”,代码“123095”,发行总额为33亿元。原股东优先配售及网上中签者缴款工作已分别于1月22日、26日完成。据证券时报,这也是A股历史上首个发行可转债募资结束但中止挂牌上市的案例。 “C字头”行情迅速熄灭 多股跌近20% 借助上市后5个交易日内不受涨跌幅限制的规定,创业板注册制次新股C秋田微(行情300939,诊股)、C信测、C药易购(行情300937,诊股)、C中英在此前轮番暴涨的行情,在今天终结了。 今天早盘,C字头行情迅速熄灭,多股一度暴跌超20%。截至收盘,C药易购仍跌超18%,C信测跌超16%。 港股科技股再度爆发 美团再创新高 港股方面,指数再度集体上涨。 截至记者发稿,恒指涨近2%,恒生科技涨超3%。 其中,美团在昨日大涨近10%后,今天一度涨近5%,最新股价为408.4元每股,市值为2.4万亿港元,再创历史新高。 瑞信发表研究报告指,预计美团去年第四季收入同比升30%至367亿元人民币,而经调整净亏损将为17亿元人民币,主要由于“美团优选”快速增长方面的投资。瑞信将今年“美团优选”亏损预测上调至200亿元人民币,以反映GMV提升的影响,去年及今年的每股盈测则分别降43%及82%,决定上调对美团目标价,由400港元升至436港元,以反映估值提升,维持跑赢大市评级。 此外,腾讯涨4.6%,股价为745港元,市值超7.15万亿港元。 京东也涨超4.5%。 阿里涨近4%。 港股餐饮又走强 海底捞涨近9%又创新高 除了科技板块,港股餐饮股延续强势。板块大涨近4%。 海底捞大涨近9%,刷新上市新高。 此外,九毛九、呷哺呷哺刷新上市新高,颐海国际涨近10%,农夫山泉涨超5%。 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年报披露:营收超1500亿 代销基金成增长最重要的支撑 昨晚,首份上市银行年报出炉了:平安银行以净利润289.28亿元的业绩率先和投资者们报平安。 报告显示,平安银行2020年全年业绩已恢复正增长,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535.42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减值损失前营业利润1073.27亿元,同比增长12.0%;实现归母净利润289.28亿元,同比增长2.6%。 平安银行副行长项有志在早上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平安银行代销基金成2020年收入增长方面最重要的支撑。数据显示,2020年平安银行代销私募手续费收入达38.2亿,同比增长超80%;代销公募手续费收入达8.5医院,同比增长超144%。合计代销公募、私募的手续费收如高达46.7亿元。这也侧面反映2020年基金热卖的情况。 资产质量方面,平安银行全面好转。截至2020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18%,较上年末下降0.47个百分点,较2020年9月末下降0.14个百分点。 而平安银行的股价也成为银行中“战斗机”。虽然今天稍有回落,但年初至今仍涨超20%。
股神巴菲特在中国的衣钵传人李录,大手笔建仓邮储银行(行情601658,诊股)H股的动作,将沉寂已久的银行股重新推向投资者视野。种种迹象显示,李录建仓银行股或思虑已久,且步伐仍未停下,最新披露的调研纪要显示,在建仓邮储H股前,李录执掌的喜马拉雅资本调研了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在建仓邮储H股后,又调研了无锡银行(行情600908,诊股)。 去年11月李录调研平安银行 2月1日晚间,平安银行披露A股2020年度首份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该行2020年实现营收1535.42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减值损失前营业利润1073.27亿元,同比增长12.0%;实现净利润289.28亿元,同比增长2.6%。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与此同时,平安银行还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披露了调研活动信息,显示公司于2020年11月9日在深圳接受了喜马拉雅资本的调研,接待调研参与人员包括行长特助蔡新发、副行长郭世邦、董秘周强等。 在调研中,喜马拉雅资本提出了13个问题,分别是: 1. 请问贵司战略方向和经营策略? 2. 疫情下贵行营收保持良好增长,未来趋势? 3. 非息收入表现如何,主要是哪些贡献? 4. 如何看待净利润下降? 5. 负债成本优化明显,未来趋势? 6. 拨备覆盖率指标? 7. 介绍贵行零售转型升级的计划? 8. 今年有哪些推广信用卡的策略? 9. 新一贷未来如何定位? 10. 疫情期间AUM表现如何? 11. 疫情下资金同业的新交易表现如何? 12. 小微企业贷款情况? 13. 对公综合金融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喜马拉雅资本已于2020年2月12日获批成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在平安银行最新公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前十大股东名录中,尚未出现喜马拉雅资本。 上周曾调研无锡银行 1月28日无锡银行(600908)发布的投资者调研报告显示,1月27日,国盛金融、汇添富基金、华泰保兴基金、喜马拉雅资本、长江养老、中信建投(行情601066,诊股)等机构参与了调研,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喜马拉雅资本。接待人员是董秘,交流方式为线上。 根据无锡银行发布的会议纪要,当日调研提问集中在两个方面。 1、无锡高净值客户的主要集中在哪些职业、哪些领域?这对我们零售业务的开展带来了哪些帮助?我们会针对性的采取哪些打法? 公司回答:我行高净值客户主要来源于市民和中小企业客户,包括白领、教师、医生、 私企法人等,均衡分布在各行各业。高净值客户数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有利于我行零售业务较快发展,增加业务盈利能力。 我行高度重视高净值客户的获取、开发及客户关系管理维护工作。一方面, 我行通过场景化、多样化的营销获客渠道和特色化、定制化的产品及金融服务,不断向外获取高净值客户;另一方面,我行依托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针对我行高净值客户进行分层分类精细化、差异化管理,为我行高净值客户提供定制化、 特色化的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方案,在客户获得良好体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客户在我行的各类金融资产。 2、如何看待2021年的资产质量趋势,目前来看疫情对我们行的还会有后续影响吗,资产质量的真实拐点预计什么时候能见到?我们小微还本续贷的规模大概有多少,预计明年什么时候到期?这块实际风险怎么样? 公司回答:我行延期还本付息根据企业的资信和实际经营现状,一户一策制定延期还本付息方案及到期日,避免集中到期还本付息压力。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后,预计不会对我行经营产生不良影响。 持有邮储银行H股6.42% 目前,A股2020年年报披露伊始,虽尚未见到喜马拉雅资本的身影,但在港股市场上,李录已数据增持邮储银行H股。最新的一次是,1月15日,邮储银行获得喜马拉雅资本增持8354万股,涉资4.47亿港币,每股作价5.3479港元。此前的2020年12月18日,增持1326.2万股邮储银行H股,累计持股达到10.06亿股。 截到目前,李录共持股邮储银行H股约10.90亿股,持股市值约60亿港元,浮盈超13亿港元。 李录并不是看好银行股的唯一大佬。1月25日,由明星基金经理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润混合基金发布上市交易公告书,公告显示,谢治宇在1月大幅加仓了兴业银行(行情601166,诊股),目前该股是兴全合润的第四大重仓股,而在早前发布的截至2020年12月31日年报中,兴业银行尚未现身,可见,谢治宇的兴业银行应该大多是在1月份的10多个交易日集中购买。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业配置上,金融业已跃升至兴全合润的第二大重仓板块,占比高达13.55%,仅次于制造业的59.71%,相比去年年末大幅提升了8.74%,成为加仓最多的一个板块。 兴业银行1月14日晚间发布2020年业绩快报显示,该行年度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031.37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6.26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15%;总资产7.90万亿元,同比增长10.49%,继续稳健增长。 有意思的是,作为公认学巴菲特最像的两个人,李录被称为“巴菲特在中国的衣钵传人”,张磊被称为“中国的巴菲特”,两人都在2020年出书,李录在4月份出版《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张磊9月份出版《价值:我对投资的思考》,目前李录一头扎进银行股钻研,张磊则瞄上了新能源,最新调研纪录显示,张磊执掌的高瓴资本,在上周调研了三家与新能源相关的公司。
经过几日调整后,A股做多氛围开始回暖。 2月2日,截至午间收盘,沪指涨0.55%,报收3524点;深成指涨1.54%,报收15256点;创业板指涨2.04%,报收3224点。沪股通净流入1.99亿元,深股通净流入18亿元。 盘面上,新能源车、酿酒、食品饮料等板块涨幅居前,注册制次新、机场航运、煤炭等板块跌幅居前。不过,市场资金轮动也在加快,一些高位股出现资金出逃,祥源文化(行情600576,诊股)、上海机场(行情600009,诊股)以及昨日大涨的注册制次新股纷纷大跌。 在业内人士看来,春节前市场大概率将以震荡行情为主,但持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较小,建议关注成交量以及板块轮动持续性。 新能源车板块掀涨停潮 截至午间收盘,新能源车板块中,长安汽车(行情000625,诊股)、春风动力(行情603129,诊股)、江铃汽车(行情000550,诊股)、合兴股份(行情605005,诊股)、宇通客车(行情600066,诊股)、神通科技(行情605228,诊股)涨停,苏奥传感(行情300507,诊股)涨幅超过13%,福田汽车(行情600166,诊股)、郑煤机(行情601717,诊股)等涨幅也超7%。 来源:Wind 消息面上,1月车企销量大增,其中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1月汽车交付量均创下历史新高,长安汽车1月销量同比增长87%。 2月2日午间,理想汽车公布1月交付数据显示,理想ONE在1月交付5379辆,同比2020年1月增长355.8%。 华泰证券(行情601688,诊股)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优质供给和电池降本带动,国内新能源车从补贴退坡影响中恢复,非限购市场渐为中国主力,行业内生增长动力凸显。碳排放政策和补贴等政策多管齐下,欧洲加速电动化进程。考虑到2021年补贴退坡幅度有限,2021年一季度新能源车产业链有望淡季不淡。 此外,需要关注的是,以食品饮料和白酒为首的抱团股再度走强。 来源:Wind 此外,休闲服务板块表现同样出色,中国中免(行情601888,诊股)涨幅超过7.5%,刷新历史新高。 来源:Wind 此前,中国中免公告称,202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26.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2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07%。同时,根据中国中免和上海机场的公告,双方签订了关于免税店租金的补充协议,根据协议,中国中免去年向上海机场交纳租金同比减少七成。 上海机场再度跌停 今天早盘,基金重仓股上海机场再次一字跌停。 多重消息打击了公司股价,此前公告称,上海机场与中国中免签订免税店项目经营权转让的补充协议以及业绩大幅预亏,随后公司股价出现了连续一字跌停。根据《补充协议》,上海机场的中国中免收入提成将与国际客流量直接挂钩,新修订将使得上海机场租金下滑。 上海机场是机构重仓股。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合计有27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共59只基金产品持有上海机场股票,合计持有4887万股。 其中,张坤执掌的易方达中小盘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买入上海机场最多,持有数量达到2180.01万股。不过,易方达中小盘规模超400亿元,上海机场的占比约在4%,而昨天,在上海机场跌停后,易方达中小盘在其它重仓股的提振下,净值仍涨超1.3%。 来源:Wind 祥源文化今日开盘迅速跌停。截至上午收盘,总市值为28.7亿元,半日成交额为9014.32元,换手率为2.92%,跌停板上封单达31.25万手。 来源:Wind 祥源文化2月1日晚间公告称,受疫情反复影响,文化传媒行业仍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疫情影响时间及范围的不确定性对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及市场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线下文娱消费市场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对公司动画影视等业务的开展都带来一定困难,业务收入面临不达预期甚至下滑的风险。 此前在公司年报预告中,预计2020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50万元至180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同样跌停的还有林洋能源(行情601222,诊股),今日开盘后林洋能源快速封跌停,截至收盘,该股报6.55元/股,跌停板上封单达31.55万手。此外,林洋转债大跌超18%。 林洋能源今日早间公告称,公司接到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陆永华家属的通知,陆永华接到留置通知,正在协助监察机关配合相关调查事项。公司对该事项进行核查,陆永华可以与管理层保持联系,并依程序参与董事会、股东大会及相关经营管理的决策。目前,公司未能知悉该事项是否与上市公司存在关系。 来源:Wind 市场波动或明显加大 针对目前的市场,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指出,当前市场估值整体处于历史高位,经济虽持续复苏但其上行空间有限,货币政策和信用政策边际收紧在方向上是相对确定的,目前市场关注点在于宽松政策收紧的速度和幅度。在这种背景下,市场大概率将以震荡行情为主,市场波动可能会明显加大,但持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较小。 东莞证券认为,大盘出现高位震荡反复,个股板块走势有所分化,技术面有所走弱,而2月份春节因素使得交易日相对较少,加上假期避险因素存在,成交活跃度或有所下降,不过在市场对政策预期较强以及央行流动性释放支持带动下,预计2月份大盘将逐步震荡企稳,关注成交量以及板块轮动持续性。 国金证券(行情600109,诊股)表示,当前极致的估值分化趋势或迎来逆转。首先,各大行业业绩开始同步回升,那么今年以来行业业绩分化或有所缓和,部分高估值板块的相对基本面优势或并不显著。其次,在后续流动性由松趋紧的背景下,高估值板块或存在一定的调整压力,低估值板块安全边际凸显。无论是基本面还是流动性的角度,低估值价值股或重新占优。
2月1日,上海机场(行情600009,诊股)在中国中免(行情601888,诊股)签订免税店项目经营权转让的补充协议、未来盈利预期下降,以及业绩预亏的双重打击下,出现了“一字”跌停。 根据《补充协议》,上海机场在中国中免的收入提成将与国际客流量直接挂钩。 在海外疫情暂时没有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上海机场的提成收入或将锐减。在上海机场突然“暴雷”的情况下,券商也纷纷下调了评级和业绩预期,中金公司(行情601995,诊股)将目标价下调到了70元。照此预测,上海机场在跌停后或许还将有所调整。 免税补充协议+业绩预亏 上海机场闪崩引投资者关注 2月1日,上海机场在二级市场一字跌停,截至收盘,跌停板的封单达到了45万手之多,报收71.1元。按照收盘价,公司总市值为1370亿元,较1月29日收盘缩水超150亿元。 2014年至2019年间,上海机场的股价翻了近6倍。2019年,该股股价最高达到了88元,而且公司的营业收入也逐年增长,公司当之无愧隶属于白马蓝筹之列。2020年受疫情影响,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表现低迷, 公司股价一度接近60元整数关口。但是此后公司股价实现反转,年底股价一度触及83元一线。如是背景,这只千亿市值的白马股突然“暴雷”也让各路投资者措手不及。 而造成上海机场跌停的“元凶”则是一纸补充协议。1月30日晚,上海机场发布了“关于签订免税店项目经营权转让合同之补充协议的公告”(以下简称“《补充协议》”),相关费用修订自2020年3月1日起实施,公司据此确认2020年度免税店租金收入11.56亿元,较疫情前有大幅下滑。2021年-2025年免税店业务收入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的进展及浦东机场国际及港澳台地区航线客流的恢复情况,具有不确定性。 根据协议的主要条款,上海机场从中国中免的提成收入,将根据国际客流的实际流量来决定。而目前,国外疫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上海机场的国际客流量在短期内也难以恢复。 《红周刊》记者注意到,自2018年上海机场与日上上海签订《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免税店项目经营权转让合同》后,免税店的提成收入一直在上海机场的收入构成中占据了重要的比重。 根据当时的预计,合同的顺利实施预计将对公司2019年至2025年营业收入产生积极影响,预计2019年-2025年每年保底销售提成35.25亿元、41.58亿元、45.59亿元、62.88亿元、68.59亿元、74.64亿元、81.48亿元,7年保底销售提成合计达到410亿元。 《红周刊》记者了解到,在疫情期间,中国中免旗下的免税店已经纷纷开启了线上业务,例如“日上免税行上海”、“CDF会员购海南”等微信线上购物平台已经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而考虑到上海机场为中国中免的业绩贡献度降低,补充协议的出台也在情理之中。 附图 协议主要条款具体内容 与此同时,上海机场也披露了2020年年度业绩预告。根据业绩预告,上海机场在2020年扣非后的净利润预计亏损在13.26亿到14.06亿之间。 券商纷纷下调盈利预测和评级 中金报价70元 在上海机场发布了业绩预告以及《补充协议》后,券商也纷纷下调了公司的评级和盈利预测。 招商证券(行情600999,诊股)预计上海机场 2020-2022 年归母净利润为-12.5/14.1/31.5 亿元, EPS 为-0.65/0.73/1.63 元/股(前次为 0.01/1.49/2.64 元/股),维持“强烈推荐-A”投资评级。而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证券下调的幅度则更大,下调上海机场2020-2022 年 EPS 预测至-0.63/0.05/1.60元/股(原 0.29/0.91/2.52元/股),维持中性评级…… 中金公司则表示:考虑 2020 年公司公告确认免税店租金收入 11.56 亿元,低于我们此前的预期(41.6 亿元),将 2020 年盈利预测由 17.65 亿元调整为-12.46 亿元。由于国际线恢复尚需时日,参照《补充协议》,我们预计 2021 年免税收入仅 12 亿元,低于此前预期,下调 2021 年盈利预测 95%至 1.5 亿元。首次引入 2022 年盈利预测 35.2 亿元,当前股价对应 2022 年 43.3 倍市盈率。 假设 2025 年之后公司免税收入年均增长 10%, WACC 采用7.2%, DCF 得到公司价值 1400 亿元左右(低于此前 1600-1700 亿元)。考虑短期盈利恢复尚待时日、未来 5 年免税收入均低于此前预期,且当前估值较高,下调评级至中性,相应下调目标价 6.7%至 70 元人民币,对应 2022 年 38.5 倍市盈率,对应 11.4%的下行空间。 第一大重仓基金或收益缩水1.7亿 四季度新进基金成为主要“受害者” 此前公募基金的四季报也披露了公募基金对上海机场的持仓情况。Wind数据显示,2020年四季度末,来自27家基金公司的59只基金重仓持有了上海机场,持仓数量为4887.24万股。 其中,由张坤挂帅的易方达小盘精选是持股数量最多的基金。四季度末,该基金持有上海机场的股票数量为2180.01万股,较三季度末还增加了220万股。假设该基金的持股数量不变,本次跌停可能让基金回吐之前的部分收益。 不过,自2016年三季度以来,易方达中小盘重仓上海机场已经多达17个季度,持仓期间,上海机场的涨幅也已经超过了170%。拉长时间线来看,在投资上海机场的过程中,该基金仍然获益匪浅。 表1 四季度末持仓市值前5的基金 但是,对于在去年四季度新进上海机场的基金而言,本次下跌无疑是当头一棒,例如广发稳健优选六个月持有、汇安消费龙头、信达澳银蓝筹精选、鹏华弘嘉等多只基金,即便是一个跌停或许也会让它们坐卧不宁。 表2 四季度新进上海机场的基金 当然,也有不少“聪明基金”在四季度悄然将上海机场调出了基金重仓之列,例如新华优选消费、招商战略配置……或许它们幸运地避开了这次的“黑天鹅”事件。 表3 将上海机场调出重仓股之列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