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网友投票、第三方调研、专家评分等层层筛选,厦门国际银行凭借对金融科技的精准把控,在智能金融中台方面的成功应用,摘得“2020金融界领航中国年度评选杰出金融科技创新奖”桂冠。 多年来,厦门国际银行秉承“科技引领”发展战略, 构建智慧运营体系,推进运营管理向数字化转型升级。据悉,厦门国际银行集中作业运营监控平台定位于智慧管控层,承载着打造卓越运营管理能力的使命,通过打通集团跨实体、跨渠道的生产系统数据壁垒,实现运营数据感知及管理决策支持能力,围绕效率、质量、成本、体验核心指标,建立集团全景实时监控视图,借助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技术、人工智能预测模型,构建运营“智慧大脑”,精准识别流程痛点、反哺银行业务经营,为客户服务体验提升、服务成本计价、资源优化配置、团队绩效考核提供数字化依据,推动智慧运营体系的客户接触层服务流程、资源配置持续优化,促进作业交付层服务质效、服务成本持续优化,切实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及服务理念。
北京银行(行情601169,诊股)积极响应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上海清算所推出的小币种回购业务,与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合作开展银行间市场首单加元回购交易,进一步丰富小币种流动性管理工具。2020年,北京银行聚焦提高外币资产负债精细化管理能力,灵活运用各类外币流动性管理工具,提高资金运作效率,持续探索银行间市场交易新业务、新流程、新功能,充分发挥外币货币市场对于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边际调节作用。
2021年是北京银行(行情601169,诊股)成立25周年。为迎接成立25周年,北京银行在城市副中心设立金融创新实验室,推进体制升级创新、项目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打造中小银行创新典范。同时北京银行正在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商谈合作,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开展联合创新。此次设立金融创新实验室,是北京银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发展战略部署,全力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两区”建设的又一务实举措。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也明确提出更加突出创新发展,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两区”“三平台”建设。特别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不断深入,在完善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服务、加强城市管理等领域蕴含着巨大金融需求。这些都为商业银行推动金融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北京银行是一家立足首都、服务首都的城市商业银行,从1996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25年来,北京银行紧跟首都发展战略和城市建设步伐,用真诚和专注打造了首都金融业的亮丽名片。截至2020年9月末,北京银行总资产达2.87万亿元,在全国134家城市商业银行名列第一,品牌价值597亿元,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第62位,连续七年跻身全球银行业百强。25年来,北京银行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谋发展,用服务和探索打造了中小银行的创新品牌。2012年,北京银行就建设了创新研发基地,围绕创新体制机制升级形成了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北京银行在太阳宫支行借鉴ING先进理念建设了智慧银行,在顺义建设了高水平的科技研发中心,创新转型的基础不断夯实。随着金融创新实验室的落地,北京银行的创新研发体系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将金融创新实验室设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体现了北京银行服务首都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积极探索与使命担当。 北京银行金融创新实验室将坚持三个研发方向:一是依托北京银行的丰富业务场景,围绕业务数字化转型、服务场景化升级、流程智慧化再造,推进数字金融创新。二是依托北京地区的丰富科创资源,围绕产学研协同、前瞻性技术研发、前沿技术应用,推进跨界融合创新。北京银行将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开展对接,探讨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大数据挖掘等领域技术的金融应用。三是依托城市副中心的良好创新环境,围绕区域性需求、特色化场景、重大项目工程,推进本地化特色创新。北京银行将为金融创新实验室量身打造项目准入机制、敏捷研发机制、沙盒试点机制,推动创新成果快速上线、快速迭代、快速推广,打造全行创新转型的“增长极”。 未来,在城市副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北京银行将总结经验、完善机制,推动金融创新实验室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复制推广,形成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的创新平台,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全行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2020年12月22日,证监会提出了2021年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强调要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助力扩大内需。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也表示,银行要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支持理财子公司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 虽然储蓄向投资转化并非易事,但存款搬家在过去几年均时有发生。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加速,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收益。对于消费者而言,2021年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非标、债券、权益类资产等概念会经常碰到,储蓄向投资转化已势不可挡。 净值化转型加速 2020年7月,央行发布资管理财新规延期公告,这给银行理财业务整改争取了更多的可操作空间。然而,延期不是停滞。2021年,银行理财产品转型任务依然艰巨。 普益标准的研究显示,2020年1-4月,全市场银行机构净值化转型进度为51.4%;4-7月为53.82%;7-10月为57.98%。其中,1-4月全国性银行净值化转型速度较快,转型进度为52.45%。4-10月,农村金融机构净值化转型加速,增速始终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随着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增加,保本型理财产品加速退出。记者注意到,2020年已有部分银行保本产品到期后不再滚动续发,少数银行甚至直接开启未到期理财产品的“强退”模式,越来越多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已宣告彻底清零。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殷燕敏指出,未来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净值化产品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银行给客户展示的收益率是业绩比较基准,而非银行到期一定会给客户兑付的收益率。对于购买者而言,“破净”将会成为新常态。 权益类产品发力 净值化产品背后,对应的往往是某一类或几类具体资产,其价值随着资产价格的波动而波动。2020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大幅下跌,让底层资产为债券的理财产品出现较大亏损。因而,2021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不能再凭着预期收益率来买买买,而必须关注其底层资产结构。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1月末,我国共有23家理财子公司获批,其中21家已开业。其中,2020年开业的有徽银理财、平安理财、信银理财、渝农商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 理财子公司不断登上舞台,为资管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中国理财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287款;2020年以后,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数量达到2464款,是2019年全年发行量的8倍多。 上海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2020年该行发行的拳头产品是“债项”混合类系列产品,其底层资产包括了非标和债券类资产。另外,以优质非标资产和债券资产打底,也配置一定比例的权益类资产,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中国理财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部银行机构(包括中外资银行和理财子公司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行的存续权益类理财产品共有248款,其中由中资机构发行的有183款。而以10月份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投向情况为例,投资债券的产品有3299只,占比47.57%;投资股票的产品有192只,占比2.77%。 记者统计发现,在银行权益型理财产品中,从业已公布净值的部分权益型银行理财产品来看,绝大部分产品的净值目前都在1以上,仅个别理财产品净值低于1,但也超过了0.99。其中,净值最高的是工银理财的一款3年以上的理财产品,公布的净值为2.0550。 植信投资研究院预测,未来一段时间,银行理财权益类产品的发行数量与占比还将继续增加,尤其是理财子公司应该会将打造完善的产品体系和适当增加权益性产品、长期产品作为长期发展方向。 销售体系有望重塑 在西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宇看来,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考验的不仅仅是理财子公司的专业水平,更考验整个银行系统理财营销、客户服务的水平。未来的银行理财格局将不再是粗放式营销、产品思维,而是以客户为中心、净值化和专业性,依托理财子公司的投研、专业化营销和客户资产管理做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 监管部门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20年12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销售做出明确规定。 《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厘清了理财子公司和代销机构的销售责任。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新规落脚点在“销售”,对销售渠道、销售流程、销售人员等理财子公司相关业务的销售管理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规范,有利于从源头把控销售风险,避免不当销售、诱导销售等行为侵害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银行已加强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培训,并开展相关整改工作。 邓宇表示,依靠高收益吸引客户的营销方法已逐渐被淘汰,因此销售体系也应重塑。银行应根据产品风险,重新划分客户类别,根据不同类型客户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资产配置,实现分层分类营销,提升客户体验和营销专业度。
金融界网1月5日消息 日前,邮储银行(行情601658,诊股)发布公告称,郭新双先生因工作调动,辞去该行执行董事、行长、董事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席及委员、董事会战略规划委员会委员及董事会提名和薪酬委员会委员职务。该辞任自2021年1月4日起生效。 公告显示,郭新双先生已确认其与该行董事会无不同意见,亦无就其辞任需要通知该行股东及债权人的任何事项。 邮储银行表示,郭新双先生在该行任职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各项要求,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紧紧围绕该行战略定位,严格执行董事会各项决议,带领管理层加大创新力度、加快转型步伐、加强内部管理,为该行打造一流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做出了卓越贡献,该行董事会表示衷心感谢。 公告指出,在委任新任行长、董事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席前,该行董事会指定张学文先生(执行董事、副行长)代为履行行长职务;指定姚红女士(执行董事、副行长)代为履行董事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席职务。 郭新双,生于1963年11月,河南新野人,吉林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经济学博士学位,1986年7月参加工作。 曾任国家开发银行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副局长、考核评价组专职副组长、吉林省分行行长、综合计划局负责人、规划局局长兼规划院常务副院长,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副市长、代市长、市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副市长、代市长、市长,黑龙江省第十一届省委委员,国家开发银行信贷管理局局长,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等职务。 资料显示,郭新双2020年2月起任邮储银行行长。时隔一年,因工作调动,辞去该行执行董事、行长等职务。目前,邮储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人员共有8位,分别有张学文、姚红、曲家文、徐学明、邵智宝、杜春野、梁世栋、牛新庄。
国有银行又现高管变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下称“邮储银行(行情601658,诊股)”)行长郭新双辞任,履新中国人寿(行情601628,诊股)保险(集团)公司(下称“国寿集团”)监事长。 要参君 1月4日晚间,邮储银行发布一则公告,公告称该行董事会收到郭新双的辞职报告。郭新双因工作调动,辞去邮储银行执行董事、行长、董事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席及委员、董事会战略规划委员会委员及董事会提名和薪酬委员会委员职务。该辞任自2021 年 1 月 4 日起生效。 同时,公告表示,在委任新任行长、董事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席前,邮储银行董事会指定副行长张学文代为履行行长职务;指定副行长姚红代为履行董事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席职务。 公告对郭新双在邮储银行任职期间所做贡献予以肯定。公告称,郭新双在该行任职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各项要求,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紧紧围绕该行战略定位,严格执行董事会各项决议,带领管理层加大创新力度、加快转型步伐、加强内部管理,为邮储银行打造一流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做出了卓越贡献,该行董事会表示衷心感谢。 “行长要参”了解到,郭新双的下一站已经确定,接替已到退休之龄的陈方磊出任国寿集团监事长一职。国寿集团官网目前已更新郭新双的简历,相关任职资格尚待核准。 郭新双履新国寿集团监事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郭新双辞职距离其履新邮储银行行长不到一年时间。2020 年 1 月 16 日,邮储银行董事会聘任郭新双先生为该行行长。2月18日,邮储银行收到批复,中国银保监会核准郭新双先生担任该行行长的任职资格。 公开资料显示,郭新双1963年11月生人,现年57岁,毕业于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高级经济师。 郭新双的履历较为丰富,在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均有涉猎,也曾在多地担任过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等职。 1986年7月至1994年5月,郭新双先后任职于核工业部审计室干部、能源部经济调节司调节处干部、国家计委长期规划司、产业政策司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等职务。 1994年5月,郭新双加入国家开发银行,正式进入金融系统。历任国家开发银行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副局长、考核评价组专职副组长、吉林省分行行长、综合计划局负责人、规划局局长兼规划院常务副院长等职。 2010年11月,郭新双转战地方,任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委副书记、市长,齐齐哈尔市委副书记、市长等职。2014年1月,郭新双短暂地回归国家开发银行,任信贷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同年7月,郭新双担任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党委委员。两年后进入保险业,担任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出任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党委委员等职。 2019年10月开始,郭新双出任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并从12月起任邮储银行党委副书记。2020年1月16日,郭新双接任邮储银行行长,至今不到一年时间。1月4日晚间,邮储银行发布公告显示,在委任新任行长前,由副行长张学文代为履行行长职位。这样一来,行长空悬的国有大行又添一员,邮储银行也加入工行、建行行列。 这样一来,邮储银行的“一正六副”高管架构打破。目前的六名副行长分别为张学文、姚红、曲家文、徐学明、邵智宝和杜春野。 60岁陈方磊到龄退休 行长要参了解到,此次郭新双履新国寿集团,是“接棒”陈方磊出任集团监事长一职,陈方磊已到龄退休。2021年1月4日下午,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中组部有关负责同志宣布陈方磊因到龄退休不再担任公司党委副书记、监事长职务。 公开资料显示,陈方磊出生于1960年,现年60岁,有丰富金融监管部门领导经验。历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管理部副主任(正局级)等职务; 2006年4月至2007年8月,陈方磊担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监事会工作部)副主任(正局级);2007年8月至2011年9月,升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监事会工作部)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担任国家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副部长级)。2012年9月,担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监事长(副部长级),2012年9月,免去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职务。 目前,国寿集团的领导班子为董事长王滨、总裁袁长清、监事长郭新双、副总裁刘慧敏、盛和泰、苏恒轩、王凯,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公司党委委员李眈陆。
1月4日,恒生银行发布公告,钱果丰将退任该行董事,并不再出任董事长及提名委员会主席,以及薪酬委员会委员,以便有更多时间专注其他个人事务及兴趣。上述变更将于2021股东周年常会结束时生效。 董事会已议决通过委任利蕴莲(现为该行独立非执行董事)接替钱果丰出任该行董事长及提名委员会主席,以及薪酬委员会委员,上述变更将于2021股东周年常会结束时生效。 同时,彼将调任为风险委员会委员并留任为审核委员会委员。此外,彼自2020年12月28日起已获委任为提名委员会委员,直至该行2021股东周年常会结束,届时彼将被调任为提名委员会主席。 公开资料显示,恒生银行于1933年3月3日,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伟、盛春霖及何添创立,是一间以香港及中国大陆业务为重点的银行,是汇丰集团成员之一。 根据其2020年半年报,恒生银行总资产较2019年底同比增长3%,为港币1.73万亿元。报告期内,扣除预期信贷损失变动及其他信贷减值提拨前的营业收入净额为191.87亿港元,同比减少14%,原因为净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有所减少。此外,营业溢利为111.34亿港元,同比减少28%;股东应得溢利为91.43亿港元,同比减少33%。 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2020年6月30日,恒生银行资本充足率数据有所下降,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为16.3%,而⼀级资本比率为18.0%,此两项比率于去年年底,分别为16.9%及18.7%;总资本比率为19.7%,而2019年底则为20.8%。
房地产贷款市场再次迎来重磅新规。 2020年12月31日,央行及银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将银行划分为五档,分别对各档银行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在本行总贷款的占比做出上限要求,但住房租赁相关贷款暂不纳入统计,同时允许地方监管机构对第三、四、五档银行的上限做上下2.5个百分点的浮动;二是对超限银行规定了整改要求,即超限两个百分点以内的,过渡期两年,超限两个百分点及以上的,过渡期四年。调整结构,控制资金供给端 总体来看,《通知》是银行的“两条红线”,与监管对房企融资的“三条红线”相互配套。“三条红线”控制房企债务规模,压缩资金需求端。“两条红线”限制银行房贷业务占比,收紧资金供给,仍然延续“房住不炒”的调控思路,限制贷款流入房地产行业的规模。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9月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1万亿,房地产贷款49万亿,占比28.8%,其中个人住房贷款34万亿,占比20%。从这个角度而言,监管设计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已经充分考虑了当前的房地产贷款比例,对于银行的管理要求也是在平均值上下浮动,大行自由度更高,而中小行限制更严格。调控思路更偏向于结构的调整,而非整体规模的压降。 分银行具体来看: 各银行2020半年报显示,碰到红线的银行占比在30%左右,主要是中小银行,这些银行在2021年必须降低房贷业务占比。如果考虑到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速,到2020年底,接近或触碰红线的银行数量将在40%左右,这些银行则需要严控房贷的规模。 结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11月撰文《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中,对于“房地产是当前金融风险中最大灰犀牛”的定调,以及“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39%”的比例,温和稳步地对房地产行业去杠杆,将是未来几年的主旋律。 新规背后的三点原因 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一直是近些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的管理,属于首次。其背后的原因可以从支持实体经济、资金流向、风险防控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银行贷款需要更加偏向实体经济。 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众多机构曾预测2020年房地产销售规模将下降最多10%,但现实恰好相反: 成交量方面,2020年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14.9万亿,同比增加1万多亿元,与2019年全年销售额仅差1万亿左右。2020年全年有望创下17万亿元的历史纪录。 价格方面,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投资方面,2020年1-11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5.0%…… 可以看到,无论是投资、销量还是价格,房地产行业都在逆势大幅增长。但在这些数据的另一面: 2020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4.8%;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3.5%,基建投资累计同比1.0%,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0.1%…… 因此,总结起来,房地产仍然快速增长,消费仍然萎靡不振,实体经济仍然恢复缓慢。房地产对于消费和其他行业的挤出效应已经毋庸置疑,如果仍然任由贷款向房地产领域流去,这种趋势无法得到遏制,一个向下的螺旋将逐渐形成: 实体经济没利润资金流向房地产,推高房价高房价挤压消费,增加工业成本,抽空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没利润,资金进一步流向房地产…… 遏制这种循环,需要保证房地产贷款规模不再继续高速增长。通过控制银行中涉房贷款的上限,推动银行将信贷资源投放于消费,或房地产之外的其他生产、制造领域,保证实体经济领域融资的可得性。 第二,进一步控制住房地产行业发展,保证在经济逐渐恢复的情况下,资金不过度流入房地产。 为了应对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全球各国都向市场投放了天量货币,我国的M2、社融存量同比也都大幅度增长。 一揽子货币政策的实施虽然有效地为经济托底,但是当经济逐渐恢复时,如何退出货币政策,保证过量投放的货币不流入房地产,也是一个难题。而从今年楼市特别是一线楼市的情况来看,这种调控已经刻不容缓。 以北京为例,二手住宅2020年全年成交168839套,同比上涨16%;成交面积1516.18万㎡,同比上涨18%。12月份,网签数量更是单月突破2万套,创下近三年新高。市场已经普遍预期在阴跌三年后,2021年会迎来快速反弹。 而此次《通知》给银行划定的两道红线,就是限制银行贷款大规模流入房地产领域。通过资金供给端的控制,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流向制造业、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最后,控制中小银行风险。 与其他监管指标不同,在房地产贷款的集中度上,监管对于中小银行的要求要远高于大行,图2中列出的部分银行中,中小行的超限情况要比大行严重得多。 究其原因,房贷业务作为传统优质业务,一直都被银行看重,各种资源都会优先倾向于房贷业务。中小银行由于其展业范围限制,其房贷业务也大多集中于本地城市。 而当下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往往并不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楼市行情,也渐渐呈现两极化的发展趋势。经济不振、人口被大城市虹吸、城市活力不足,中小城市房地产崩盘的概率远远大于大城市。 而一旦某一地区的房价下跌幅度过大,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过高的本地中小银行,极易被牵连,造成大量坏债,导致银行的危机。 同时,中小行本身治理机制的不健全,也容易滋生房地产相关风险。2019年银保监会在对地方中小行现场检查时,曾提出中小行房地产业务的违规情况:违规为“四证”不齐房地产项目提供融资,以及违规向资本金不足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 在房企融资“三条红线”的压力下,中小房企本就加大了风险的暴露。如果再叠加中小城市房价下跌、中小行风险治理机制不健全、疫情导致的资产质量下滑等问题,本就风险抵御能力不足的中小行,无疑是当前金融系统中的大问题。 因此,控制这些中小银行的房贷占比上限,也是在提前排除风险。 楼市影响几何? 国内房地产是一个与信贷资源高度同步共振的行业,银行又是房地产融资最主要的渠道,因此资金供给端的限制,必然会对整个房地产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个人房贷的政策红利期结束,短期内对个人房贷利率的影响较小。 2020年3月,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10多年来首次高于一般贷款利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人房贷作为一种低风险产品的政策红利期已经消失。未来,个人房贷利率高于一般贷款利率或许会成为普遍现象,而且随着银行对于个人住房贷款规模的限制,有限的供给也会抬高房贷利率。 但是,鉴于当前多数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距离上限都有一定距离,银行无需刻意收紧房贷,因此短期内对个人房贷利率的影响很有限。 其次,中小房企面临更大的压力,房企头部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对于房企而言,在“三条红线”的政策下,本就是以降低负债比例为主要目标,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规模会随之下降,新开发房产减少后,个人住房贷款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即便没有《通知》对银行“两条红线”的划定,房地产贷款增速也会逐渐下降。 但对于中小房企而言,本就缺少融资渠道,主要资金方中小银行又面临更低的房地产贷款上限。因此,中小房企会加速退出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再次,房价整体大涨的可能性基本杜绝,城市间分化的趋势会更加明显。之前每次全国性房价大涨,都必然伴随着住房贷款的高速增长,而在住房贷款增速有限的情况下,房价整体大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对于大城市而言,本就是信贷资源供给过剩的局面,信贷要求对大城市房价的影响较小,影响其房价的基本面在于人口、城市发展、户籍、限购等政策,长期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化。而中小城市的信贷资源的受限,则会导致需求的减少与中小房企抛售的可能,进而导致房价与大城市进一步分化。 最后,一部分信贷资源会流向住房租赁。央行及银保监会在答记者问中,特别强调了“住房租赁有关贷款暂不纳入房地产贷款占比计算”,这也打消了银行发展住房租赁有关贷款的顾虑,进一步推进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