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干什么我来帮你完成,用我的时间来给你办事,然后你支付一定的费用——这就是出售剩余人生!”淘宝网上开店“出售剩余人生”的女孩一度引起了热议。店内目前出售的“1天时间”,一口价为100元,1小时为30元,10分钟为10元,另外还有不同价格的交通费用、物品成本。时间也能买卖?没错,只要是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东西都能进行交换,就如同超市里有各种日常用品,零食、小吃可以进行交换,其他市场也有其他种类的商品。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其实对于时间的买卖并不新鲜,现在的人们对于资产的创新已经到了对未来价值的买卖,如一块荒地上面什么都没有,你却需要花钱才能得到它,那么这时,你买的就不是现在的一块荒土,而是未来它能带给你的一系列的现金流。人类继续设想,于是未来的权利也能买卖了,如期权,即未来可以购买某项资产的权利。但这些东西的买卖就不能在商场这样的市场了,对于后者那样的金融产品,我们有专门的证券市场,这个市场里交易的也再不是日常用品,而称之为有价证券。 有价证券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产权性,即它记载着权利人的财产权内容,代表着一定的财产所有权,当你拥有该证券就意味着你正享有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虽然有时候实际上证券持有人并不实际占有财产,但我们可以通过持有证券,在法律上拥有有关财产的所有权或债权。2.收益性,是指我们可以依靠持有证券来获得一定数额的收益。3.流通性,也就是当我们需要现金时,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把手中的证券作为商品一样卖出去。4.风险性,是指我们持有证券并不能像持有现金一样安全,有可能之前投入的钱其实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这是由证券所带来的未来经济状况的不确定性所致。
通货膨胀对我们经济生活的影响呢?除了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物价上涨与工资提高,还有其他方面的隐性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这首先体现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比如,我向小山借了钱,发生通货膨胀后,虽然我还是按当初的约定给小山那样多的利息,但此时的钱已不值钱。我作为债务人其实受益了,而债权人小山受损。然后是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下,工人的工资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也就是相对于那时的商品价格而言的工资)是下降的。最后是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而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我们交的税会增加,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我们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的税收因此也被称为“通货膨胀税”。 前面的新闻里也提到,政府要控制通货膨胀,尤其是要反恶性通货膨胀,如津巴布韦所面临的状况。国家中央银行,如美联储,是可以通过设定利率及其他货币政策来有力地影响通货膨胀率的。高利率(及资金需求成长迟缓)是央行反通胀的典型手法。 然而,不同国家的央行对控制通货膨胀有不同的观点。例如说,有些央行密切注意对称性通货膨胀目标,而有些仅在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加以控制。 货币主义者强调用金融政策,比如利率来降低资金供给来提高利率。凯恩斯主义者则着重于用增加税收或降低政府开支等财政手段来普遍性的降低需求。供给学派所主张的抵抗通货膨胀方法为:固定货币与黄金等固定参考物的兑换率等。还有一种方法为直接控制薪资与物价。美国在1970年代早期,尼克松主政下,曾试验过这种方法。
2008年9月,越南政府总理阮晋勇在召开的越南政府例会上将越南2009年通货膨胀率预设定为15%,并号召力争控制在12%。那么,通货膨胀是可以被控制的吗?它又是如何开始的?它的测量指标是什么?怎么样反通货膨胀呢? 经济学的不同学派对通货膨胀的起因有不同的解释。 对于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论是货币主义的解释,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它着重于货币数量而非实质。比如说在十分制下,优秀的分数是10分,中等的分数是8分,及格分数为6分。可是,如果突然改成了百分制,优秀的分数就成了100分了,而及格分数也上升到60分。这时,不是因为优秀的更加优秀了,而只是计量分数的单位突然膨胀了。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作为衡量价值的单位,就是重点所在。以货币总量计算消费品总需求量时,当货币总量提高时,它所计量的总开销与消费品总需求量也提高。因此,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也就是货币太多了。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分别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好比一件衣服,本来只有一个人买,现在有三个人买,需求增加了,在供给只有一件衣服的情况下,价格必然会提高;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如油价突然提高时,会导致相关物价提高,最后普及整体物价;固有型通货膨胀,是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有关,即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企业提高薪金后,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从而物价上涨。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说,主要集中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经济供应力相关,尤其在政府(可能于对外战争或内战期间)印行超额的货币引起金融危机时特别鲜明,有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使得物价飞涨。比如,某国政府由于战争,需要大量经费,政府赤字已经非常高,这时它便选择大量印制货币,从而导致经济中货币过量,通货膨胀。 供给经济学说,假定通货膨胀一定由资金供给过剩与资金需求不足所引起。比如,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流行期间所发生的通货膨胀,就是经济中资金虽然很多,可是并没有多少地方需要。如果大家的资金供给与需求同时提高,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而对于通货膨胀要如何测量呢?这主要由观察一个经济体中大量的劳务所得或物品价格的改变而得。物价与劳务所得两者共同组成物价指数,也就是给一组物品,它们的平均物价水平为测量基准,通货膨胀率是指这项指数的上升幅度。 物价水平量测整体物价,而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的上扬幅度。对于通货膨胀通用的量测法包括: 生活指数(CLI),即为个人生活所需,花费的费用增幅,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进行估计。CLI还可用购买力平价(PPP)来调整以反应区域性商品与世界物价的广泛差距;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测量由“典型消费者”所购物品的价格。在许多工业国家中,该指数的年度性变化百分比为最通用的通货膨胀曲线报告;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测量生产者收购物料的价格;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priceindex)测量选择性货品的批发价格变化(特别是销售税),与PPI极为类似;商品价格指数(commoditypriceindex)测量选择性商品售价之变化。GDP平减指数(GDPdeflator)是基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即名义上的GDP与经通货膨胀修正后的GDP两者间所使用的金钱比例。这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测量;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PI)。
GDP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他将GDP比作描述天气的卫星云图,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能够帮助领导者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胀威胁之中。没有像GDP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 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的GDP还与该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享受的优惠待遇等密切相关。比如说,联合国会费的确定是根据各国的GDP与人均GDP等数据计算而成。这点也很容易理解,富人总比穷人有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而不太需要去享受优惠待遇。 三天读懂经济学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经济学常识:了解经济运行的入门知识… 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也可以用GDP的纵向变化来分析,如下图。 但是,近年来,大家对GDP的局限性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认识。比如说,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比如,GDP就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举个例子,只要采伐树木,GDP就会增加,但过量采伐后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GDP却不考虑相应的代价。再比如,某些产品的生产会向空气或水中排放有害物质,GDP会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却无法表现这些产品的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尤其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我们的GDP增长很快,但代价也不小,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水平大大高于国外。如果当前的经济发展过度地消耗了自然资源,就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其他相关测算指标 在家庭与家庭比较时,我们还用到了储蓄这一指标。但是这却不适用于国家。因为国家是不断成长、永远不会停歇的,如果只靠储蓄,总会干涸。就像长生不老的年轻人,只看存了多少钱或家里留了多少钱是不够的,要看他自己能挣多少。因此,相比于一国的外汇储备,指标GDP更为重要。 经济学中,除了GDP,GNP也是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 GNP等于GDP(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小红的妈妈对小红说:“今天你自己打扫房间,我给你100元钱。”小红扫了一眼自己的房间,真的不是一般的乱啊!于是,小红找来了弟弟阿保,“阿保,如果你今天帮我打扫房间的话,我就给你50元钱怎么样?但是答应了就不许反悔哦!”阿保一听很高兴,哥哥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于是欣然答应了。结果阿保来到小红的房间,发现真的不是一般的脏乱啊!马上就后悔了。思索了一下,阿保找到小红,说:“哥哥,我也有个房间让你打扫,我给你60元钱怎么样?”小红心想再乱的房间也不会有自己的乱啊!于是答应了阿保,结果发现是自己的房间。虽然在最后,小红还是自己打扫了房间。小和听到这故事后感叹道:“虽然你们真的很无聊,但却为国家创造了210元的GDP啊!”那么,GDP究竟是怎么核算的呢? 如同看一家工厂怎么样可以看它生产了多少东西,或是收入了多少利润,也可以是当这家工厂所有的人只从工厂里拿钱,并且所有的钱都要消费完或是做下一轮投资继续生产时,根据他们消费和投资多少来看他们的经济实力一样,一国的GDP的测算也有三种方法: 三天读懂经济学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经济学常识:了解经济运行的入门知识… 第一种是可以看这个国家整体生产了多少东西。也叫生产法,即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 如上所述,去年生产的布料已经计入到去年的GDP里,今年生产的衣服的产值就应该减去其中所用的去年布料的价值了。也就是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 第二种是收入法。也就是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GDP,即把劳动所得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 其中,由于政府往往征收间接税,所以GDP还应包括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资本折旧也应计入GDP。因为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 第三种是支出法。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你看一个人有没有钱会看他收入多少,也会看他平时的消费投资等。而对于一个国家,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或产品流动法。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居民消费,包括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服装、食品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以及用于医疗保健、旅游、理发等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消费。企业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存货)的支出。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购买军火、军队和警察的服务,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举办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因为政府付出这些支出时,并不相应得到什么商品与劳务,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发生改变。净出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它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小区里某某家的女儿出嫁了,院里老太太必然会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男方家怎么样?有没有钱啊?”那实际上,我们怎么看一家有没有钱呢? 回想一下你和邻居家的比较吧! “隔壁小陈家,他们存款只有十几万,可夫妻俩月收入一万多呢!” “王大妈,她退休工资一个月有三四千,还很有些积蓄,过得挺好的。” 诸如此类,我们总会拿储蓄与收入作为经济状况的比较指标。 网上有这样一则题为《体坛明星们年终收入盘点2008年哪些明星的腰包最鼓》的报道。其中,第一名姚明,2008年收入3.6亿元,当然,包括NBA年薪、广告和赞助收入。第二名刘翔,2008年收入6000万元。第三名郭晶晶,3000万。第四名易建联,2900万……可见,当我们关心一个名人的经济状况时,我们最常看的还不是他们家的储蓄,而是他们的年收入,尤其是在对他们作出经济价值上的比较时,年收入是最重要的。 现在,让我们把国家当作比较的主体,来放眼世界。事实上,你确实会有这样的疑问:哪个国家更有钱,哪些国家是穷国?当你在地图上或新闻里听到某个国家时,你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样的国家?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它的经济状况怎么样? 那么,是否也可以以年收入来比较国家呢?国家的年收入又是什么呢?这时,我们就需要引入一个重要的比较指标——GDP。 GDP和个人年收入其实有相似之处,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定时期”强调的是该年度内“新”增加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往年的不算。例如,二手车、二手房等都是以前生产出来的,不应算入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对于“中间产品”,如果它是一种原材料产品(如布匹),是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用的(如做衣服),也就是说本年度内它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该年度继续加工生产,就不能算入今年的GDP;如果它被摆到货架上直接销售,被消费者购买并直接用了,那就应该计入总值。因此,GDP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仅指该时期内新生产出来的东西。而其中的“市场价值”,是用货币作为单位去统计形成的货币总额,因为商品种类太多,吨、个、件、台等单位没法加总,所以用该年度的货币单位来统计并加总。
均衡价格论是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我们一直都把市场比作看不见的手,而价格就是这个手里的指挥棒。因为它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工具,协调市场上千百万不同能力与不同需求的人的行为。 比如,对于钻石的配置。由于它数量有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分配到这样的钻石,即使可以,也不太可能会平均分配。那么,谁能够得到呢?市场会让任何一个愿意而且能够支付钻石价格的人得到它。而钻石的价格也会一直调整波动,直到需要的数量与供给的数量平衡。因此,价格实际上就起了配置资源的作用。 同样,价格也能协调大家在市场上的行为。如谁从事什么,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例如,大家都必须穿衣,因此,必然有些人要做衣服生产的劳动,那么,怎么决定谁来做呢?这就要根据衣服卖出的价格和生产衣服的工资来决定了,直到想要从事这行业的人与该行业需要的人达到平衡,这时的价格与工资就是均衡的。 正是由于这种价格不是政府或某个人规定,而是市场决定的。因此,市场通常是一种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这也是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之一。市场的运行就是在各种竞争性的用途之间分配资源,包括上述的钻石,也包括各种工作机会,而这种分配就是根据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来实现的,最后,反映在均衡价格上。因而,价格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
类似于成本理论,收益也可划分为总收益与平均收益、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以及边际收益。那么,回到实际问题上,我们如何决定咖啡厅是不是要继续经营下去,生产多少咖啡,定价为多少才能获利最大呢?其实,要寻找的这一点就是厂商的均衡点,而均衡下的产量和价格就能让我们达到利润最大化,注意,这里的利润最大化也可以指损失最小,如某家店有一种经营是损失100元,另一种会导致损失1000元,那么,这家店的利润最大化是多少呢?其实也就是损失最小的100元。 经济学中,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时所要比较的就是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配比,即两者相等时来达到平衡。我们可以看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配比抉择进行理解。 比如,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我们要对自己“充电”。那么,我们就要决定是要提升哪种能力。由于在提升这种能力中,我们所投入的成本与得到的收获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就如生产第二杯咖啡和第三杯咖啡的边际成本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越往深处学习,投入的越多,而提高余地越小。比如,在100分制下,当一个孩子考30分时,他花点时间和精力就能很容易提升二三十分,而当一个孩子考90分时,他花更多的时间也不一定能提高几分。那么现在,对于一个数学高分、英语拖后腿的人来说,他会选择学习英语,因为这样要容易得多,从经济学来说,因为学习数学的边际成本要大于学习英语的边际成本。 回到找工作的状况,比如是一个想进外企的文科生,虽然大学的数学成绩一般,而英语已经接近专业水平,学习数学的边际成本明显低于学习英语的边际成本,从这点看,应该提高自己的数学,但是由于多提高一单位大学数学对该生的边际收益为零(因为该岗位根本不需要这项能力),而由于英语水平在招聘中起极大作用,多提高一单位专业英语的边际收益大得多,该生便会同时权衡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两者,选择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从单项来看,也是由于提高大学数学的边际收益远远小于边际成本(因为边际收益几乎为零),而提高大学英语的边际收益接近于边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