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无形资产指秋季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或自创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不具有物质实体的资产。它有如下特征:(1)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2)企业持有无形资产的目的是用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拉行政管理。(3)无形资产可以使企业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受益。(4)无形资产必须是企业有偿取得的。主要包括:1)可辩认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权)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商誉)。2)外俩的无形资产和自创的无形资产。3)有限期无形资产和无限期无形资产。
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就是可以交易的开放式指数基金,买卖方式和封闭式基金一致,申购赎回和开放式基金类似。 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的.买卖方式和封闭式基金一致,在一级市场的操作类似于开放式基金,用一揽子股票加少量现金结算。 部分投资者感觉申购、赎回需要进行一揽子股票的同时买卖,比较复杂,但是借助软件进行操作,申购赎回变得简单。
投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就是投资大势。 现在认购好,还是等上市后从二级市场买人好,这是一个时机选择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大势的时机选择。从市场演变的角度来看,行情变化幅度远远超过手续费的比较,因此主要决策动机应从大势判断角度出发才符合理性。
所谓套利,就是指当相同的或类似的证券或投资组合具有不同的市场价格时,投资者可以买入价格低估的证券,卖出价格高估的证券,从而获取无风险收益。因此套利的典型特征是交易净现金流为正,同时不持有任何风险头寸。就ETF而言,成份股所表现出的基金净值与ETF市价是同一投资组合的不同市场定价,因此存在套利机会。具体方法是:当ETF市价,净,值时,买入ETF,赎回,然后卖出一篮子股票;当ETF净值>市价时,买入一篮子股票,申购成ETF,然后卖出ETF。 可以看出,套利过程中买卖两笔交易需要近乎瞬间同时完成,否则就会有风险。由于缺乏融券和卖空机制,目前ETF所提供的套利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风险套利,只是近似套利。如果净值与市价的差值过小,套利可能会失败,把握不大;但是如果设定的启动差值过大,又可能会失。去很多套利机会,两者之间存在折中关系,所谓“针无两头利”,既要时机抢先,又要有控制风险。 尽管如此,ETF套利仍然为国内机构投资者带来了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投资方式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不以承担价格波动为获取收益的来源,而是通过瞬时捕捉两种市场的差价波,动获利。套利不是“空手套白狼”,而是动态地维持着ETF份额的供求平衡。差价的波动和50指数本身的波动没有直接关系。 机构人为创造更高的套利机会是不可能的,因为上证50指数是50只大流通市值的股票组成,市场流动性强。在这个市场上,各家机构的套利交易系统均“虎视眈眈”,谁都不敢操纵市场,市场处于高度均衡和稳定。个别机构想人为创造套利机会,殊不知自己创造的机会可能成为人家套利的对象,反而为“他人做嫁衣”。
套利成败的关键在于时间与成本的控制。 从时间来看,套利的机会转瞬即逝,时间的差别是用秒来计算的,因此一般套利都是借助软件程序自动进行。银河证券利用人才与技术优势,配备了先进的系统设备,同时为机构投资者开发了一套全自动套利软件,也允许人工调控。 从成本来看,上证50ETF的每个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套利失败或亏损,例如套利时间的延长使投资者承担了价格波动风险,现金差额日终结算造成现金支出的不确定,以及成交情况的异常波动造成ETF无法进行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在套利软件中加入各种风险成本。
增发配股、样本股调整确实会影响ETF的现金差额,但是投资者可以事先计算出新的成份股权重,在指数调整前对现金差额进行估计,从而不会对套利构成重大影响。 具体地说,当发生增发配股、样本股调整时,上证50指数50只成份股的权重会发生变化,而且可能每只成份股的最小申购股数都会变化。为了减少跟踪误差,基金管理公司将在指数调整当天按照变化后的成份股权重调整股票组合。 例如,2004年7月1日上证50指数样本股调整,导致中国联通最小申购股数减少400股。为了减少跟踪误差,基金管理公司将在当天卖出400股中国联通(按照100万份ETF计算),同时也可能买或卖其他成份股。 买、卖成份股必然会导致现金差额的变化,但是由于买、卖成份股的股数可以事先计算,投资者在进行套利时可以估计基金管理公司买卖股票的成本,从而估计出现金差额的变化,并将其纳入套利成本中,从而大大减少上述情形对套利的影响。
上证50指数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它于2004年1月2日正式发布,指数代码000016,基日为2003年125月31日,基点为1000点。 上证50指数的样本股是根据科学客观的方法挑选的、最具代表性的50只股票,在整个市场的交易中规模大、流动性好。其次,这50只股票可以综合反映上海证券市场中最具市场影响力的一批优质大盘企业的整体状况,因为入选的样本股公司一般都是行业龙头的蓝筹股,具有很高的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影响力。
历史的视角:创业板公司业绩变迁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