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股市成长阶段论 证券市场发展的道路不完全一样,但一般都要经历5个阶段: 休眠阶段:此阶段了解证券市场的人并不多,股票公开上市的公司也少,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投资者发现,即便不算潜在的资本增值,获得的股利都超过其它投资形式得到的收益,于是他们就买进股票,但开始还是小心谨慎。 操纵阶段:一些证券经纪商和交易商发现,由于股票不多,流动性有限,只要买进一小部分股票就能哄抬价格。只要价格持续高涨,就会吸引其他人购买,这时操纵者抛售股票就能获取暴利。因此,他们开始哄压市价,操纵市场,获取暴利。 投资阶段:有些人通过买卖股票得到了大量的资本增值,不管已经实现了的或还只是帐面上的,这些暴利的示范作用都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投机行列,投机阶段就开始了,股票价格大大超过实际的价值,交易量扶摇直上。新发行的股票往往被超额急购,吸引了许多公司都来发行股票,原来惜售的持股者也出售股票以获利,于是扩大了上市股票的供应。 崩溃阶段:到一定时机,用来投机的资金来源会枯竭,认购新发的股票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头脑静下来,开始认识到股票的价格被抬得太高了,与本来的价值脱节得太厉害。这时只要外界一有风吹草动,股价就会动摇,然后价格开始下降。 成熟阶段:在股市下跌之后,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使公众对股票市场重新恢复信心。这个时间的长短视价格跌落的幅度,购买新股票的刺激,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等因素而定。跌市使有这些人亏了大本。他们只留着作长期投资,寄望于将来价格的回升,一些私人投资者变得谨慎了,一些没有经历过崩溃阶段的新的投资者加入进来,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也扩大了,这样成熟阶段就开始了这里股票供应增加,流动性更大,投资者更有经验,交易量更稳定,虽然股票价格还是会波动,但不像以前那样激烈了,而是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上下波动。 (二)股市周期循环论 构成股价涨跌变化的因素颇多,除了政治、财经、业绩等实质因素之外,人为因素等的变化,往往是促成股价涨跌的主要原因。虽说影响股价的因素颇多,但一些精明的操作者,在长期统计和归纳之后,发现了有规则的周期性。聪明的投资人,把这些周期循环的原则应用到股票的买卖操作上来,经常是无往而不利。循环性周期,可分为下述几个阶段: (1)低迷期:行情持续屡创低价,此时投资意愿甚低,一般市场人士对于远景大多持悲观的看法,不论主力或中散户都是亏损累累。做短线交易不易获利时,部分中散户暂时停止买卖,以待股市反弹时再予低价套现伏空;没有耐性的投资人在失望之余,纷纷认赔抛出手中的股票,退出市场观望。低迷期为真正具有实力的大户默默进货的时候,少数较具长期投资眼光的精明投资者多在此时按计划买入。该期盘旋整理的时间越久,表示筹码换手的整理越彻底,而此期的成交量往往最低。 (2)青年涨升期:此时的景气尚未好,但由于前段低迷期的长期盘跌已久,股价大多已经跌至不合理的低价,市场浮股亦已大为减少,在此时买进的人因成本极低再跌有限,大多不轻易卖出,而高价套牢未卖的人,因亏损已多,也不再追价求售,市场卖压大为减轻。此时的成交量大多呈现着不规则的递增状态,平均成交量比低迷时期多出一半以上,少数领导股的价格大幅上涨,多数股价呈现着盘坚局面,冷门股票也已略有成交并蠢蠢欲动。大部分的内行人及半内行人开始较积极的买进股票进行短线操作,但也有不少自认精明的人士及尝到未跌段做空小甜头的投资者,仍予套现卖出。该期多数股票上涨的速度虽嫌缓慢,但却是真正可买进作长期投资的时候,即为一般所称的“初升段”。 (3)反动期:即为一般所称多头市场的回档期,而第二阶段所称的青年涨升期,即称作初升段。股价在初升段的未期,由于不少股票亦已持续涨升,经过长期空头市场亏损的投资者,在好不容易略有获利之余,多数采取“落袋为安”的观念,获利了结改为观望;而未及搭上车的有心人,及抱股甚多主力大户,为求摆脱坐车浮额,大多趁着投资大众的信心尚未稳定之际,乃以转帐冲销或掼压甚多,而多数股价在盘软之余,市场上大户出货的传言特别多,此时空头又再呈活跃,但股价下跌至某一程度时,即让人有着跌不下去的感觉。反动期是大户真正进货的时期,也是真正买卖股票的精明投资人,所乐于大量介入投资的时期,但该期真正到来时,中散户的两手大多空空,甚至有少数在低迷期尝到作空小甜头的散户们,还有融券尚未补回的。 (4)壮年涨升期:即为一般所称的“主升段”,由于景气亦已步入繁荣阶段,发行公司有盈余大增。此时大户手上的股票特别多,市场的浮动筹码已大量的减少,有心人利用各种利多消息将股价持续拉高,甚至于重复的利多消息一再公布,炒冷饭也在所不惜,该期反应在股票市场的是人头攒动到处客满。由于股价节节上涨,不管内行外行,只要买进股票便能获利,做空头的信心已经动摇,并逐渐由空翻多,形成抢购的风潮,而股价会在此种越涨越抢,越抢越涨的循环,甚至形成全面暴涨的局面。市场充满着一片欢笑声,从来不知道股票为何物的外行人,在时常听到“股票赚了多少”的鼓动下,也开始产生兴趣,买进几张试试。该阶段的特性,大多为成交量持续大量的增加,发行公司趁着此时大量增资扩股及推出新股,上涨的股票也逐渐地强势门股延伸到冷门股票,冷门股票并又逐渐转势而列居于热门榜中,“轮做”的风气特盛,有心大户的动态到处可闻。此期为有心大户操作甚久之后,逐渐获利了结的时期,他们所卖的虽非最高价,但结算获利已不少,精明的投资人也趁此机会了结观望,只有中散户被乐观气氛冲昏了头而越买越多。 (5)老年涨升期:即一般所称的未升段。此时景气十分繁荣,发行公司的盈余均为大增,反映在证券市场上的,除了人气一片沸腾之外,新股亦为大量发行,而上涨的股票多为以前少有成交的冷门股,原为热门的股票反而开始有着步履沉重的感觉。该期的成交量常破记录地暴增,暴涨暴跌的现象屡有可见,投资大众手中大多拥有股票,以期待着股价进一步上升,但是股价的涨升却显得步履蹒跚,而反映在成交量上面的,便常有:股价上升但成交量减少,股价下跌但成交量反而增加。该阶段行情的操作犹如刀口舐血,如果短线操作成功的话会大有斩获但是一般投资人大多在此阶段惨遭亏损,甚至落得倾家荡产的局面。 (6)下跌幼年期:即为K线理论上的渐落期,也称初跌期,由于多数股价都已偏高,欲涨乏力的结果,不少投资人于较难获利之余已开始反省。此时大主力多头均已出货不少,精明的投资人见利渐减少,套得饱饱的中散户们心里虽然产生犹豫,但还是期望着行情仅是回档,期待着另一段涨升的到来,甚至买进摊平的实例也到处可见,只有冷门股已开始大幅下跌,此为该段行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7)中间反弹期:即称新多头进场或术语上所称的逃命期。该期由于成交量的暴减,再加上部分浮额的赔本抛售,使得多数股价的跌幅已深。高价卖出者和企图摊平高档套牢的多头们相继进场,企图挽回市场的颓势,加上部分短空的补货,使得股价止跌而转向坚挺,但由于反弹后抢高价者已具戒心,再加上部分短线者的获利回吐,使得股价欲涨乏力,于弹升之后又再度滑落。少数精明的投资人纷纷趁此机会将手上的股票卖出以求“逃命”,而部分空头趁此机会介入卖出。 (8)下跌的壮年期:一般称为主跌段行情,此时大部分股价的跌幅渐深,利空的消息满天飞,股价下跌的速度甚快,甚至有连续几个停板都卖不掉的。以前套牢持股不卖的人信心也已动摇,成交量逐渐缩小,不少多头于失望之余纷纷卖光股票退出市场,而做多的中散户也已逐渐试着做点小空。 证券营业部对委托人委托事项的保密责任; (9)下跌的老年期:即称未跌段,有以沉衰期称之。此时股价跌幅已深,高价套牢要卖的已经卖光了,未卖的也因赔得太多,而宁愿抱股等待。该阶段的成交量很少是其特色之一,股价的跌幅已经缩小,散户浮空到处可见,多数股票只要一笔买进较多股票的话,便可涨上好几档,但不再有支撑续进的话,不久则又将回跌还原。股市投资大众手上大多已无股票,真真有眼光的投资人及大户们,往往利用此期大量买进。 大波段的周期循环为上述九大阶段,只要能够适时将现段的行情性质予以分析,明确区分属哪一时期,再确立做多,做空,长线,短线等操作原则,获利机会便可增加许多。
答: 加息或取消存款利息税一直被市场视为利空。6 月27 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 次会议正式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授权国务院可以对利息税停征或减征的草案。同一天,沪深股市却停止下跌并一举突破4000 点关口。 那么,停征或减征利息税,对股市运行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停征或减征利息税是否可以等同于加息? 从资金供给面来看,利息税的停征或减征对股市影响并不大,虽然可能会对一小部分的投资人有影响,但绝大部分投资者可能并不会因此就转变投资方向,将资金从股市撤出转为储蓄。 事实上,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CPI 不断上涨并超过3%的警戒线,导致实际储蓄收益率成为负数,居民存款向股市“搬家”现象不断加剧,并由此导致 证券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市场关于取消利息税的呼声非常高涨。在多数人看来,为了遏制通胀的进一步上涨,挤压资产泡沫,加息或取消利息税都是迟早的事情。 虽然对于宏观经济调控来说,加息与取消利息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没有多少可替代的关系。但从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来看,无论是加息、取消或减半征收利息税,对股市来说肯定都是利空,而理论上说取消利息税较之加息对股市的负面影响可能还要大些。因为取消利息税意味着银行存款的投资回报率一下子增加了20%,负利率问题大大缓解,一年期存单0.612 个百分点的利息税变成了收益,等于加息了2.27 次;即使是减半征收,其对股市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股市资金会有相当一部分回流银行,以获取无风险收益。 不过,在目前居民投资意识空前觉醒、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利息税调整并不会动摇股市长期走牛的基础尤其是资金基础。专家指出,市场对于取消或降低利息税政策早有预期,上周五和本周一沪深股市大跌就是对这一预期的提前反应,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基本上已被市场提前消化,这也是6 月27 日股市不跌反涨的原因。另一方面,目前来看,利息税减半征收的可能性很大,其对 股票市场资金面的冲击应该更小。有商业银行人士表示,如果是减半征收利息税,对居民来说基本上相当于加了一次息,这可以提高居民存款的收益率,减缓储蓄存款向股市“搬家”的频率和速度。而从前两次加息的效果看,大多数居民未必会选择把炒股资金转成储蓄。 影响市场走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利息税是众多因素中的一小部分,不是决定性因素。从行业影响来看,若利息税停征或减征,银行资金成本不变,但贷款利率的上调增加银行的盈利,因此对银行股来说是利好消息。 从长期来看,由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状况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中国股票市场中长期的发展趋势依然向好,当然也不排除出现整体振荡的可能情形。投资方面,仍重点关注成长为主的蓝筹股,关注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概念的投资机会。
分时图是指大盘和个股的动态实时(即时)分时走势图,其在实战研判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是即时把握多空力量转化即市场变化直接根本,在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概念性的基础常识。 1.白色曲线:表示大盘加权指数,即证交所每日公布媒体常说的大盘实际指数。 2.黄色曲线:大盘不含加权的指标,即不考虑股票盘子的大小,而将所有股票对指数影响看作相同而计算出来的大盘指数。 参考白黄二曲线的相互位置可知:(1)当大盘指数上涨时,黄线在白线之上,表示流通盘较小的股票涨幅较大;反之,黄线在白线之下,说明盘小的股票涨幅落后大盘股。(2)当大盘指数下跌时,黄线在白线之上,表示流通盘较小的股票跌幅小于盘大的股票;反之,盘小的股票跌幅大于盘大的股票。 3.红绿柱线:在红白两条曲线附近有红绿柱状线,是反映大盘即时所有股票的买盘与卖盘在数量上的比率。红柱线的增长减短表示上涨买盘力量的增减;绿柱线的增长缩短表示下跌卖盘力度的强弱。 4.黄色柱线:在红白曲线图下方,用来表示每一分钟的成交量,单位是手(每手等于100股)。 5.委买委卖手数:代表即时所有股票买入委托下三档和卖出上三档手数相加的总和。 6.委比数值:是委买委卖手数之差与之和的比值。当委比数值为正值大的时候,表示买方力量较强股指上涨的机率大;当委比数值为负值的时候,表示卖方的力量较强股指下跌的机率大。 个股即时分时走势图: (1)白色曲线:表示该种股票即时实时成交的价格。 (2)黄色曲线:表示该种股票即时成交的平均价格,即当天成交总金额除以成交总股数。 (3)黄色柱线:在红白曲线图下方,用来表示每一分钟的成交量。 (4)成交明细:在盘面的右下方为成交明细显示,显示动态每笔成交的价格和手数。 (5)外盘内盘:外盘又称主动性买盘,即成交价在卖出挂单价的累积成交量;内盘主动性卖盘,即成交价在买入挂单价的累积成交量。外盘反映买方的意愿,内盘反映卖方的意愿。 (6)量比:是指当天成交总手数与近期成交手数平均的比值,具体公式为:现在总手/((5日平均总手/240)*开盘多少分钟)。量比数值的大小表示近期此时成交量的增减,大于1表示此时刻成交总手数已经放大,小于1表示表示此时刻成交总手数萎缩。 实战中的K线分析,必须与即时分时图分析相结合,才能真实可靠的读懂市场的语言,洞悉盘面股价变化的奥妙。K线形态分析中的形态颈线图形,以及波浪角度动量等分析的方法原则,也同样适合即时动态分时走势图分析。
一般来说,当美元呈一路上扬的“牛”势时,其中任何指标在公布时只要稍好一些,都会被外汇市场用来作为抛外汇买美元的理由,使美元进一步上扬,而指标为负数时,外汇市场有时就对其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同样,当美元呈一路下泻的“熊”势时,任何公布的经济指标为负数时,都会成为外汇市场进一步抛美元的理由。 美国、德国等每月公布的批发价、零售价指数的变化情况对外汇市场也有影响,但影响的大小要看特定的条件。一般来说,当市场对某国中央银行存在着减息或加息的期待时,其每月公布的物价指数对外汇市场的敏感性就很强。例如,1992年11月,澳大利亚的澳元对美元的汇率已创近几年的最低点,外汇市场许多人认为澳元已接近谷底,有可能开始反弹了。但市场上也有人根据澳大利亚经济前景暗淡的预测,传言澳大利亚中央银行可能会采取减息的刺激经济措施。这时,澳大利亚政府公布的10月份批发物价上涨率仅为0.1%,为近1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外汇市场仿佛找到了其减息期待的依据,当天就出现抛澳元风,使澳元在低谷徘徊。 除了经济统计数据之外,其他关于经济活动的报道也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外汇价格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外汇市场上的人对外汇波动的期待的反映,换言之,如果人们期待外汇有某一个长期的均衡价格,那么,现货价格的波动就会朝这个价格的方向移动。而这种期待是主观性的东西,它必然会受到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连续几天没有关于经济活动数据分布的情况下,有关国家货币当局官员的讲话、《华尔街日报》关于外汇市场的有影响力的一篇文章、某研究机构或大企业关于外汇走势的研究报告等,都可能会在某一天造成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这种现象对那些身处外汇市场以外的人来说,似乎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官员的讲话会使美元猛跌或猛涨2至3美分(即200至300点)?如果把人们主观期待的因素考虑在内,这种现象就不难解释了。一个官员的讲话中一篇关于外汇的重要文章仅仅是提供了某种信号,给人们的合理预期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最后导致外汇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幅度的大小,就由这些信号在合理预期中的催化剂作用大小来决定。 如果市场不认为它是信号,则这种讲话再多,外汇市场的人也会充耳不闻。较典型的例子是英镑在1992年年底的跌势。自1992年9月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以后,外汇市场出现了猛抛英镑风,其原因在于英国经济前景暗淡、英国经济政策不明朗、英国减息期待等多种因素,为了稳定英镑的汇率,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多次发表讲话,表示要稳定英镑汇率,甚至可能以加息来提高英镑的汇价。但每次都只能给英镑的汇率以微弱而短暂的支持,在英镑稍有回弹后,外汇市场就有更多的人抛英镑。
1973年以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并不是一种彻底浮动汇率制,而是一种所谓肮脏的浮动汇率制,其原因是工业国家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经常性干预。政府制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每天都影响着外汇市场的价格波动。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但会透过制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间接性的干预,还经常在外汇市场异常剧烈的波动时,直接干预外汇市场。这种政府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也是影响外汇市场短期走势的重要因素。
判断中央银行的干预是否有效,并不是看中央银行干预的次数多少和所用的金额大小。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的历史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如果外汇市场异常剧烈的波动是因为信息效益差、突发事件、人为投机等因素引起的,而由于这些因素对外汇市场的扭曲经常是短期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会十分有效,或者说,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至少可能使这种短期的扭曲提前结束。 第二,如果一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高偏低是该国的宏观经济水平、利率和政府货币政策决定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从长期来看是无效的。而中央银行之所以坚持进行干预,主要是可能达到以下两个目的:首先,中央银行的干预可缓和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跌势或升势,这样可避免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对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的过分冲击;其次,中央银行的干预在短期内常会有明显的效果,其原因是外汇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这种突然出现的政府干预。这给予中央银行一定的时间来重新考虑其货币政策或外汇政策,从而作出适当的调整。
某投资者在2006年年初购买了平价发行的通货膨胀保护国债,该债券面值1000美元,期限10年,票面利率4%,每年付息一次,已知美国2006年和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3%和2.8%,若该投资者在2007年末获得利息后以1050美元的价格出售,则其年平均持有期收益率是()通货膨胀保护国债是以调整后的面值来计算收益的。所以2006年调整后的面值为1000(1+3%),利息=1000(1+3%)*4%=41.2 2007年调整后的面值为1000(1+3%)(1+2.8%),利息为1000(1+3%)(1+2.8%)*4% =42.3536, CF0=-1000,CF1=41.2,CF2=1050+42.3536=1092.3536,得出IRR=6.5960
投资者在进行一项投资时,需要对未来的通货膨胀率有一个合理的判断,以使投资更具理性并保证投资的实际收益;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也需要通过一个准确的途径及时了解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以提高通货膨胀控制政策的有效性。以往,有关长期通货膨胀的预期是通过小范围的抽样调查或是国债收益率曲线所代表的期限结构反映出来的,其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往往受到质疑。而通胀债的出现,在理论上为市场参与者和政府提供了衡量通货膨胀预期的一种准确、便捷、及时的工具。对期限等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通胀债与普通国债来说,两者在某一时间点收益率的差别就反映了投资者对未来通胀的预期。经济学家把这种差别称为平准通货膨胀率(Break-even Inflation Rate)。假设通胀债的收益率低于普通国债3个百分点,则意味着投资者估计在该通胀债债券存续期内通货膨胀率将达到3%。例如2003年3月,当时的物价上涨幅度很平缓,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高于可比期限的通胀债1,81个百分点。而一年后的2004年3月,收益率点差扩大到 2.40个百分点,反映出油价上涨、经济稳定增长的态势得到确认后,市场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改变。 由于投资者将承担投资失败的损失,因此其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将会尽可能掌握更完全的信息。而在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中,这些信息又是公开、全面和及时更新的。同时,即便是个别投资者的判断有误,但全体市场参与者平均下来的决策将是较为准确的。加之债券交易也是频繁自由发生的,任何背离其实际价值的价格所产生的套利空间很快就会被填补,因此通胀债与普通国债的市场价格应较为充分地反映出其内在价值,由此计算出来的两者收益率之间的点差就成为更好、更可靠的对未来通货膨胀水平的预期方式。 但通胀债的历史只有7年,使我们很难评价10年期的通胀债是否对10年的通货膨胀水平有一个准确的预期。同时,由于在实际中债券之间收益率上的差异还受其他因素影响,从而都会对通胀债收益率所揭示的通货膨胀预期产生干扰。事实上,现实中的通胀债收益率大大高于理论推算值,也就相对高于可比的普通国债的收益率水平。其原因一是新的金融产品在问世之初收益水平相对于标准化的产品往往会高一些,以吸引投资者兴趣。但更主要的是通胀债与普通国债在流动性方面的差异导致变现能力的不同。通胀债市场容量相对狭小,交易量远远低于传统的国债,而且波动相对大,使得通胀债的流动性差,其与传统国债之间的收益率点差中就包括了很大一部分的流动性风险溢价。 由于通胀债与传统国债之间的收益率差别还取决于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风险溢价,我们很难直接量化这部分流动性风险溢价的大小。在本文以前部分的讨论中,通胀债与普通国债之间的收益率点差都是和交易活跃的新发行国债相比较的。因此这种流动性风险溢价的下限可以通过考察普通国债中新发行品种与过往品种之间的收益率差异得出。例如,新发行的10年期国债的交易远比20年前发行的还有10年到期的品种要活跃得多,后者的流动性差,其收益率也显著高于前者,尽管两者在期限等其他特性方面几乎是一致的。 因为通胀债的交易活跃程度及流动性都弱于交易不活跃的普通国债,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1998年以后通胀债的流动性风险溢价至少为0.23个百分点。这是因为:(1)通胀债还是一个较新的金融工具,投资者对其的熟悉程度不高;(2)通胀债的特性使其难以用于对冲交易,从而减少了交易量;(3)更主要的是,除发行量小外,投资通胀债的多为保险公司、年金管理公司等终端需求者,其投资通胀债多为持有到期,而非作为投机或交易工具。例如,2001—2002年,77.5%的普通10年期国债被一级交易商持有,只有8.2%被保险公司、基金、企业年金持有。相反,30.5%的10年期通胀债在发行时被机构投资者认购。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显著而且易变的流动性风险溢价在通胀债与普通国债之间的收益率差别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而减弱了两者收益率差别作为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标识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胀债与普通国债的收益率点差就不能提供市场有关通货膨胀预期的信息。即使是现在,辅之以其他信息,通胀债的收益率点差仍是对通胀预期最直接的反映。随着近些年通胀债的发行量、交易量的增加,参与该市场的交易商、基金与投资者扩张迅速,交易量在不断增加,使通胀债与普通国债在流动性方面的差异日见减少,降低了流动性风险溢价在收益率点差中的比重,从而提高了通胀债的收益率点差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准确性。例如,2003年前三季度通胀债一周交易的换手率达到了11%,相对于1999年的不到6%,已经提高了很多。这一换手率水平已经接近于一些固定收益类证券品种,如美国政府机构发行的资产抵押债券的每周平均换手率为17%,按揭抵押证券的换手率为21%。尽管普通国债的周周转率高达82%,但剔除交易活跃国债后,交易不频繁国债的换手率为22%。这一趋势在英国通胀债IGs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IGs发行历史已经超过20年,交易量占整个英国国债市场的1/10,其流动性要好于美国。同时,IGs与普通英国金边券的收益率点差一般高于通过市场调查得来的通货膨胀预期,说明通胀债的流动性风险溢价要大于普通国债的通货膨胀风险溢价。这在一个侧面表明通胀债流动性的改善将使流动性风险溢价影响缩小,从而使通胀债能够提供一个有价值的通货膨胀市场预期的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