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指: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弹性分析理论否定了货币贬值一定有改善贸易收支作用与效果的片面看法,而正确指除了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与效果。弹性分析法是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的,它对于变量的有关因素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因而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从实践上看,利用汇率变动来改善国际收支也确定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弹性论由于建立在局部均衡法的基础上的,它仅局限于分析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市场的影响,而忽视了对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影响,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措施:(1)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时,经济中的许多变量因素,诸如汇率,物价以及国民收入等都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国际收支有自动恢复平衡的趋势。(2)国际收支的人为调节措施。包括:a:需求调节政策;支出增减型政策——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中支出总水平的政策和支出转换型政策——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补贴和关税政策以及直接管制。b:供给调节政策。包括: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制度创新政策;(3)资金融通政策。 政策搭配:支出增减型与支出转移型政策;支出型政策与融资政策;支出增减型与供给型政策。
根据国际收支的复式簿记原理,一笔贸易流量总是对应着一笔金融流量,如果不考虑错误与遗漏因素,经常账户中的差额必然与资本与金融差额数额相等、方向相反,也就是说,资本与金融项目和经常项目之间存在着一种融资关系,当经常项目出现赤字时,资本与金融项目必然会有相应的盈余。这就是一国利用金融资产的净流入来为经常项目赤字融资的机制。资本与金融项目为经常项目提供融资后,这一资本流动会造成国际投资头寸的相应变动,并通过债务支出继而影响到经常项目。当一国经常项目赤字持续偏高时,利用资本与金融项目对其融资应特别慎重,以免债务本息越来越大,加剧经常项目状况的恶化。
国际收支:(1)狭义的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往来所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狭义的国际收支有两个特征:第一、它是一定时期内外汇收支的总和,是以现金交易作为基础,不包括没有外汇收支的交易;第二,它是必须同其他国家立即结清的各种到期支付的差额,它只包括各种收支中必须立即结清和支付的那一部分款项,对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借贷中尚未到期,并不需要用现金结算的部分则不列入。(2)广义的国际收支。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它不仅包括商品,劳务和资本项目的收支,而且还包括海外军事开支,战争赔款,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往来的收支。广义国际收支的内涵:国际收支反映的是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交易;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的概念;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发生的经济往来,不管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不管适应的是本国货币还是外国货币,也不管是实物形态还是货币形态,均应列入国际收支的范畴。 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系统的记录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国际经济交易项目及其金额的一种统计报表,它综合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的具体构成及其全貌。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法,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平衡项目。
开放经济就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经济,或者说就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一种经济。衡量一国开放程度的标准,是进口与GNP或GDP之间的比率。 1、开放经济的溢出效应 (假定 不变) 2、开放经济下的反馈效应 (假定 不变)
Ⅰ.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①本币贬值对进出口收入有影响。一国货币贬值通过降低本国商品相对外国产品的价格,使国外人们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本国商品、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旅游业发展,推动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②本币贬值对国际资本流动也有影响。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那么人们将会把资金从本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引起资金外流。 Ⅱ.本币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①本币贬值后,一国的贸易收入往往会得到改善,整个经济体系中外贸部门所占比重会扩大,从而提高本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产品同国外产品竞争。 ②本币贬值对物价也有影响。一方面,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升,货币贬值对物价的影响会逐步扩大到所有商品,易引发通货膨胀。 Ⅲ.本币贬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①小国的汇率变动只会对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产生轻微的影响,但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并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主要工业国汇率的变化还会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在国际贸易和借贷活动中,将使吸进贬值货币的一方遭受损失,而要付出贬值货币的一方,将从中获利。 ③主要货币的汇率不稳定还会给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首先从泰国货币贬值开始的。1998年日元对美元的比价持续下跌,降到八年来最低点。这对亚洲各国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在美国的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引起轩然大波。中国政府庄严宣布:人民币不贬值,这既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承担着相应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外汇贷款发放的原则: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加强宏观控制;坚持出口创汇的方向;提高外汇贷款的经济效益。 二、外汇贷款的审批。外汇贷款项目,由企业向银行提出申请,报送有关资料。 三、外汇贷款项目的管理。外汇贷款项目的管理,是在批准贷款后对项目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大致分为贷款的执行期,贷款的回收期和贷款的总结期三个阶段。 四、实行岗位责任制度。为了提高对贷款项目的审批质量和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责。
布雷顿森林体系最显著特点是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具体讲有如下几个特点:①美元等同于黄金,作为国际间主要清算支付工具和储备货币,美国对各国政府承担以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按1美元价值0.888671克纯金比率确定美元含金量,即美元和黄金保持一金衡盎司黄金=35美元的官价。IMF成员国政府必须确认美国政府这一官价,并把这一官价作为国际货币制度基础。②实行可调整的钉住汇率。IMF会员国的各国货币通过各自法定含金量即黄金平价与美元含金量对比,套算出对美元的汇率,也可不规定含金量直接确定与美元的比率。这一汇率不经IMF批准不得轻易变动。会员国须将汇率维持在黄金平价的上下1%限度内。③各成员国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可以通过IMF贷款来调节,但主要依靠各国自身改变国内支出。除非IMF批准,认为该国国际收支处于“根本性失衡”,才可变动含金量,调整汇率,对外法定贬值或法定升值,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由此可见,美元在各国货币制度中处于中心地位,起关键货币职能,而其他国家货币则都依附于美元,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制度。 维持以美元为中心国际货币体系运转,保证“双挂钩”原则的实现,必须具备以下三项基本条件:①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②美国黄金准备充足,保证美元对黄金的有限兑换性;③黄金价值维持在官价水平。这三个条件是相互联系的,当以上三个条件不能满足时,以美元为中心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随之动摇。 美元本位制建立初期,美元保持相对稳定并处于优势地位,但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国际收支不断恶化。19471958年表现为美元荒,1958至1969年则表现为美元灾。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美国对外急剧扩张,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从而使美元信用发生动摇,终于在1960年10月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标志着美元本位从此进入动荡时期。尽管IMF、美国和其他主要国家采取了种种补救措施,例如1960年10月美国与西欧发达国家达成的“稳定黄金价格”的君子协定、1961年3月国际清算银行理事会的各国央行达成“巴塞尔协定”、1961年10月“黄金总库”协议、“借款总安排”、1962年3月“货币互换协定”等,但到了六十年代中期,由于美侵越战争的扩大,美国财政金融和国际收支更加恶化,对外债务急剧增加,美元信用更加下降,仍导致了1968年3月的第二次美元危机,美国黄金储备从1949年占西方世界存量的75%的顶峰下跌到1968年的25%,表明美元实际对外价值下降,同样,IMF、美国和其他主要国家又采取了诸如1968年“黄金双价制”、1970年“发行”SDR等种种补救措施,力图阻止美元危机的发生。七十年代初,美国受周期性经济危机影响,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于1971年5月爆发了第三次美元危机,西方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美元本位制于是走向解体。 美元本位制的建立,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领域的从动荡混乱状态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美元作为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弥补了过去清偿能力不足,消除了影响国际间商品货币流通的各种障碍;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由于实行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清算和贸易往来的顺利进行;为国际金融领域创造了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同时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对各成员国提供各种类型贷款,以解决收支困境,从而减轻了这些国家货币的内在不稳定性。 美元本位为美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该体系本身存在严重缺陷。首先,由于美元享有特权地位,美国可利用美元进行无限制的扩大对外投资活动,利用美元来弥补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使实际资源向美国转移,等于美国向其他国家征收了“铸币税”),利用美元来操纵国际金融活动,这实际上把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在美国的经济地位基础上,一旦美国经济地位发生变化,国际货币体系也必然随之动荡。其次,1944年IMF规定的美元价值,实际上是对美元本身价值的高估,这种高估难以维持。美元高估使美国可在国际贸易、投资和信贷中获取超额利润,如低价进口原材料及商品,进口增加,但美元高估又使得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削弱,出口减少,导致了美国国际收支不断恶化,美元地位受到冲击,这势必影响美元信用,影响以美元为中心货币制度的稳定。最后,美元本位是一种固定汇率制,这就限制了各国利用汇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的能动程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企图解决国内自主和国际稳定之间的矛盾,但是该体系的一些基本特征——各国政策自主,固定汇率和货币可兑换性——是相互冲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提供了一种折衷的办法来解决国内自主与国际准则之间的关系,企图避免国内经济活动服从于传统金本位所体现的汇率稳定,企图避免两次大战之间特有的那种国内政策自治而牺牲国际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是一种以美元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而罗伯特?特里芬所提出的“特里芬两难”,直指美元汇兑本位制的致命之处,即清偿力和信心之间存在着根本矛盾。从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一根本矛盾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分崩离析。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运转有赖于美国霸权的存在,而美国对其政治利益和短期经济利益的衡量和取舍对于体系的运转更是具有关键的意义。在这一货币格局和政治格局里,存在着两个不协调的基本方面,这两个不协调的方面终于破坏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方面,美元作为储备,交易和干预性货币的作用,扩大了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使它在执行外交政策或管理国内经济时,无须顾虑它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另一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不能让美元贬值,改变美元与其他货币的汇率,以改善自己的贸易和国际收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