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货币利率交叉互换 货币利率交叉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将两种货币的资产或者债务按不同形式的利率进行交换。 目录 1 货币利率交叉互换的特征 2 货币利率交叉互换的交易目的 3 货币利率交叉互换实例分析 4 参考文献 货币利率交叉互换的特征 货币利率交叉互换兼具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它涉及两种货币的本金,因此,需要按约定的汇率进行本金的互换;另一方面,需要进行两种货币间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交换,交易过程较为复杂。 ">编辑] 货币利率交叉互换的交易目的 货币利率交叉互换的交易目的也不外乎两方面,即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降低筹资成本。 ">编辑] 货币利率交叉互换实例分析 例如,由于业务的需要,美国A客户在一段时间内需分若干次向英国B客户以英镑付款,利率是以LIBOR为基础的浮动利息。为了避免美元兑英镑支付的汇率和利率风险,美国A客户通过中介银行安排货币利息互换,定期向中介银行支付规定利率的美元款项,中介银行定期向英国B客户支付以LIBOR计息的英镑。从而实现了以美元固定利率的利息和与英镑浮动利率的利息之间的互换。 参考文献 ↑ 黄洪,蔡东雷.何仙姑四两拨千斤金融衍生工具.ISBN:7-309-02429-X/F830.9.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 王长江,于润.外汇理财一点通.ISBN:7-214-02989-8/F830.9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什么是货币出资 现金出资又称货币出资,是指股东直接以法定货币单位出资。 目录 1股东货币出资的规定 2非法货币出资 股东货币出资的规定 货币出资较为简便,有助于防止高估或低估非货币资产的出资,但需要股东立即动用其流动资金。根据公司法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金的30%。 对此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由于公司法并没有限定货币出资的时间,因此在分期缴纳资本金的情况下,股东可以自由选择货币出资的期限,即可以先非货币出资然后货币出资,或者相反。其二,货币出资必须最低占公司注册资本金的30%,相当于认可非货币出资最高可占公司注册资本金的70%,这对公司法修订前规定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出资不得高于注册资本金20%(高新技术不得高于35%)是一较大突破。 非法货币出资 货币出资是公司注册资本的其中一种,《公司法》中对于货币的来源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即使是通过不合法的渠道取得的现金,公司的设立同样具有一样的效果。至于货币的非法来源责任,则是另一种法律关系的问题。关于这种运用非法货币出资设立公司的行为,存在不同的观点。 第一,非法获得的现金不能作为公司的出资。理由是:以此种非法货币投资不能合法地构成公司法人财产权,在他人行使追偿权时,公司具有返还义务。这是由于非法获得的现金不具有可保护的价值,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正常的运转和社会整体安全,如果将非法获得现金出资认为是有效的,将使合法权利人处于不利,是不公平的。 第二,非法获得的现金能作为公司的出资。理由是:货币本身是种类物,持有即为所有,不存在原所有人追及返还原货币的问题。所以其引发的责任基本上都是债法方面的责任,具有高度可替代性,原货币所有人可要求返还等额的货币,或是要求损害赔偿。而非法获得人将货币向公司投资入股,形成了法律关系不仅关系到投资人个人利益,还影响到公司、其他股东、债权人、潜在投资者等善于其他人的利益。这种法律关系与原货币非法取得形成的双方债权责任关系同样是司法领域内的关系,但因为牵涉利益群体多元、不特定,法律有必要维持其稳定性,即社团一旦形成,不得随意解散。 第三,折中的立场看问题,即应区分非法获得资金的手段及动机,甚至应考虑获得现金的向对方善意与否。
什么是货币存量 货币存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个时点上,所有经济主体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它强调的是某一个时点,通常将货币供应量视为货币存量的概念. 目录 1货币存量的内容 2参考文献 货币存量的内容 在世界各国,货币存量习惯上都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货币发行净额,是指一国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纸币与铸币减去未在社会上流通的部分。 (2)存款货币净额,是指存款总额减去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中央银行的存款及已收款入帐但尚在交换过程中的支票。 参考文献 胡健颖,侯庆国.社会总供求状态的监测、预警和调控
什么是货币增量 货币增量是指不同时间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通常是指今年与上年相比的增加额。 目录 1相关条目 相关条目 货币流量 货币存量 货币增量是一个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什么是货币升值 货币升值也叫“货币增值”,是指国家通过增加本国货币的含金量,提高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比价。 这种升值常常是在世界金融危机时,一国为了阻止外国货币的大量流入,避免本国货币在国内加速贬值而被迫采取的一种措施。货币升值的国家,由于货币对外比价提高,出口商品价格随之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削弱了商品的竞争能力。同时,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以及从国外调回的资金,折成本国货币计算,也会相应减少。在1984年和1985年初,美元价格相对于别国货币达到了一个高峰,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商品价格大涨,外国手中同样数量的美元只能买到较少的美国商品了。于是美国出口剧降,削弱了竞争能力。 目录 1货币升值的意义 2货币增值的原因 3货币升值与金融需求 货币升值的意义 货币升值是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不稳定的另一种表现。它不意味着提高本国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而只是提高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比价。货币升值,为升值国家带来许多不利之处:首先,随着升值国家的货币同外国货币比价的提高,它们在国外出售商品的价格也要提高,从而影响了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其次,升值国家的外汇储备以及从国外调回的资产,折成本国货币,也会相应减少;最后,货币升值也会影响本国商品的内销。 货币增值的原因 货币能够增值,首要的原因在于它是资本的一中形式,可以作为资本投放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本循环后,会产生利润。这种利润就是货币的增值。因此,如果货币不参与生产经营而是像海盗一样被藏匿于某个孤岛上,显然不会发生增值。 货币升值与金融需求 金融业收益于货币升值原因相对复杂,但是机制与上面房地产业升值受益于货币升值有类似之处。继续利用上面的例子,不同之处在于家庭支出除了租房和普通商品之外,还包括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一系列服务性支出。货币升值的作用在于提高了家庭收入实际购买能力的同时,会带来家庭支出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增加对房地产、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一系列只能由本国提供的、难以参加国际市场定价的商品和服务支出。这些支出的增加会导致这些商品和服务投资需求增加,并进一步导致能源和上游原材料产业投资需求增加。正如我们目前看到的对房地产、教育、医疗、交通、娱乐设施需求的增加,以及由这些消费升级带动的以钢材、电力为代表的原材料和能源等众多投资需求的增长。这些投资需求的增长对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来说,意味着更高的信贷需求和利润增加,金融业资产价值也因此提升。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货币升值的本质特征是国内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相对价格的调整,与相对价格调整相伴,一方面会看到仅服务于本地的服务业发展,并由此推动相关上下游产业信贷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还会看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出口和进口替代部门面临严峻的外部生存压力,以及这些产业内部激烈的兼并重组和产业升级换代。后面一种情况对于银行信贷需求而言,既有一些贷款需求下降甚至是坏账的危险,同时还有来自于兼并重组和产业升级换代的新增贷款需求。综合来看,如果出口和进口替代部门在体制上足够灵活,能够通过管理改善和技术进步摆脱货币升值的负面冲击,并由此实现了产业升级,这些产业对银行部门也是利大于弊。
什么是货币区 货币区是指由不同国家或区域组成,实行单一货币或虽有几种货币但相互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货币联盟区。 货币区是货币一体化的高级表现方式。 货币一体化是一种在特定区域内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货币合作的趋势,根据货币合作的程度可分为区域货币合作(reg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 、区域货币联盟(regional monetary union) 和货币区三个层次。 目录 1货币区的特点 货币区的特点 货币区则是货币合作的高级形式,其特点明显: 1. 成员货币之间的名义比价相对固定; 2. 成员货币中某种货币占主导地位,并作为该区域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 3. 主导货币与成员货币之间可相互自由兑换,甚至统一为单一货币,而对其他国家则采用联合浮动汇率形式; 4. 有一个适当的协调和管理机构; 5. 成员的货币主权受到削弱。
什么是货币效应? 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投资、公共支出、财政补贴等本身形成一部分社会货币购买力,从而对货币流通形成直接影响,产生货币效应。 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主要体现在公债上。公债政策的货币效应又取决于公债认购的对象和资金来源。如果中央银行用纸币购买公债,这无异于纸币发行,从而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如果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且可以用公债作为准备金而增加贷款的话,也会导致货币发行,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等等。 目录 1 货币效应的具体内容 货币效应的具体内容 1、货币效应直接影响货币流通 表现为政府投资、公共支出、财政补贴等本身形成一部分社会货币购买力,从而对货币流通形成直接影响,产生货币效应。 2、公债政策的货币效应 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主要体现在公债上。公债政策的货币效应又取决于公债认购的对象和资金来源。如果中央银行用纸币购买公债,这无异于纸币发行,从而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如果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且可以用公债作为准备金而增加贷款的话,也会导致货币发行,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等等。
什么是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效果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 目录 1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 2货币政策效果的干扰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 货币政策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从数量方面,它是用来衡量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大小,即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二是从时间方面,它是用来分析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快慢,即货币政策的时间效果。这就是说,衡量货币政策效果,就是分析和测算货币政策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效力强弱程度,以及这个效力在政策实施后多长时间才会发挥表现出来。 对货币政策数量效果的衡量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关系到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最终影响的规模。一般来说,衡量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主要在于分析和比较实施的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现以考察目标实施情况为例,说明如何衡量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 货币政策效果的干扰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干扰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时滞、合理预期、政治等因素。 1.时滞因素 所谓时滞,是指根据现实经济情况,客观上需要制定某项政策到这项政策对经济活动的预期影响充分显示出来所需的时间,它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部分构成。 内部时滞,是指从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变化需要中央银行采取政策行动时始,到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时止的这段过程。它又可分两部分:①认识时滞,指从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行动的形势出现,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它的长短与货币当局对情况的了解以及对经济形势的预测有关。②行政时滞,指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采取政策行动,到实际釆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它的长短与货币当局的决策制度和行动决心有关。 外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行动之日起,到对经济活动发生充分影响时止的这段过程。它也可分两部分:①转向时滞。货币当局在采取政策行动后,借助于中介指标调整货币供给或利率水平,面对新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各个经济单位必然会改变其决策和支出行为,其改变投资决策和支出决定之前的这段时间即为转向时滞。②生产时滞。各经济单位改变其经济行为后,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就业与收入就会发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由生产过程所决定,故称之为生产时滞。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较少受货币当局的控制。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采取各种经济计量模式,试图对外部时滞加以估计。他们的估计从未能够一致,但多数研究表明,货币政策达到它最终效果至少需要6个月,以至两年。 2.理性预期因素 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之为合理,因为它是人们参照历史上提供的有关知识,经过周密考虑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理性预期理论有别于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预期理论。凯恩斯所讲的预期理论是盲目性预期,以人们心理的无理性为前提,成为经济不稳定甚至周期波动的因素。弗里德曼所讲的预期是适应性预期,是人们为了适应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被动地调整自己的预期,人们在进行适应性预期时,掌握的信息并不充分,主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记忆来预测未来,并准备随时修正自己的预测。人们在进行合理预期时,事先掌握了充分的信息,经过周密地思考和判断,主动做出明智的处理,因而是有理性的预期。 3.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干扰很大,它可能使中央银行偏离正确的政策,甚至使货币政策部分失效。任何一项货币政策,给不同的阶层、、集团、部门或地方带来的利益是不同的。为了使各自获得利益最多或受损失最少,这些主体往往形成一定的政治压力,迫使货币政策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调整。 官僚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置社会公众利益于不顾,由此产生政治性经济周期,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在西方许多国家,政治过程是短期化,政府几年须换届一次。由于低失业和高生产会给执政党带来不少选票,因此,在大选前政府都力图刺激经济,倾向于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失业率下降和产出增加。但是,货币政策的贯彻应是长期的,必须具有连续性,而政府频繁更替的压力,就可能导致货币政策短期化。此外,某些特殊利益集团可能从自身利益考虑,而对货币政策的决定和实行施加压力。例如,银行家们总是希望利率居高不下,以便从中得益,因而可能会迫使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受利率上升影响较大的住房建筑业,可能联合起来,迫使中央银行执行过于扩张的货币政策,以延缓名义利率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