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情况说明书 财务情况说明书是对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生产经营、资金周转、利润实现及分配等情况的综合性分析报告,是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企业应依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9号)等规定,对本年度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情况进行认真地总结,以财务指标和相关统计指标为主要依据,运用趋势分析、比率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评价和剖析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以客观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同时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情况,考核评价其经营业绩。 内容 企业生产经营 一、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 (一)企业主营业务范围和附属其他业务,纳入年度会计决算报表合并范围内企业从事业务的行业分布情况;未纳入合并的应明确说明原因;企业人员、职工数量和专业素质的情况;报表编报口径说明。 (二)本年度生产经营情况,包括主要产品的产量、主营业务量、销售量(出口额、进口额)及同比增减量,在所处行业中的地位,如按销售额排列的名次;经营环境变化对企业生产销售(经营)的影响;营业范围的调整情况;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及投入情况。 (三)开发、在建项目的预期进度及工程竣工决算情况。 (四)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以及需要披露的其他业务情况与事项等。 二、利润实现、分配及企业亏损情况 (一)主营业务收入的同比增减额及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销售量、销售价格、销售结构变动和新产品销售,以及影响销售量的滞销产品种类、库存数量等。 (二)成本费用变动的主要因素,包括原材料费用、能源费用、工资性支出、借款利率调整对利润增减的影响。 (三)其他业务收入、支出的增减变化,若其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0%(含10%)以上的,则应按类别披露有关数据。 (四)同比影响其他收益的主要事项,包括投资收益,特别是长期投资损失的金额及原因;补贴收入各款项来源、金额、以及扣除补贴收入的利润情况;影响营业外收支的主要事项、金额。 (五)利润分配情况。 (六)利润表中的项目,如两个期间的数据变动幅度达30%(含30%)以上,且占报告期利润总额10%(含10%)以上的,应明确说明原因。 (七)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及其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数额,会计估计变更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数额。 (八)其他。 三、资金增减和周转情况 (一)各项资产所占比重,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长期投资等变化是否正常,增减原因;长期投资占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及同比增减情况、原因、购买和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的情况。 (二)资产损失情况,包括待处理财产损益主要内容及其处理情况,按账龄分析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未收回原因及坏账处理办法,长期积压商品物资、不良长期投资等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三)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重,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同比增加金额及原因;企业尝还债务的能力和财务风险状况;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金额、主要债权人及未付原因;逾期借款本金和未还利息情况。 (四)企业从事证券买卖、期货交易、房地产开发等业务占用资金和效益情况。 (五)企业债务重组事项及对本期损益的影响。 (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如两个期间的数据变动幅度达30%(含30%)以上,且占报告期资产总额5%(含5%)以上的,应明确说明原因。 所有者权益 四、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增减变动情况 (一)会计处理追溯调整影响年初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的变动情况,并应具体说明增减差额及原因。 (二)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本年初与上年末因其他原因变动情况,并应具体说明增减差额及原因。 (三)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本年度内经营因素增减情况。 (四)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产生影响的主要客观因素情况及增减数额。 五、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六、对企业收支利指标进行全面分析,从数据后面阐述问题的原因,从分析得出企业的经营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新年度拟采取的改进管理和提高经营业绩的具体措施。 基本要求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观点明确、抓住关键 注重实效、抓住关键 客观公正、真实可靠 报告清楚、文字简练 参考资料 [1] 中国论文参考中心 http://www.studa.net/Contract/070714/11341393.html
财务弹性 财务弹性(Financial Flexibility),也叫财务适应能力 ,财务弹性是指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具体是指公司动用闲置资金和剩余负债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或无法预见的紧急情况,以及把握未来投资机会的能力,是公司筹资对内外环境的反应能力、适应程度及调整的余地。当企业突然需要一笔现金时,企业如何有效采取行动以筹得款项。 来源 财务弹性的这种能力来源于现金流量和支付现金需要的比较。当企业的现金流量超过支付现金的需要,有剩余的现金时,企业适应性就强。因此,通常用经营现金流量与支付要求(指投资需求或承诺支付等)进行比较来衡量企业的财务弹性。 重要性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如果完全通过权益资本筹集资金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其筹集方式使之不能得到负债经营的好处,但是风险随着过度举债比例的增大而增加,相应的企业的危机成本及代理成本的增加,使债权人风险加大,从而使其在债务契约中加入诸多限制性条款,使得公司在投资、融资及股利分配等财务决策方面丧失部分弹性。而保持适度的财务弹性,是灵活适应资本市场变动的必要条件;是合理运用财务杠杆收益的前提;是调整融资规模、融资结构的基础。 分析指标 财务弹性 适者生存乃是自然界生存的规律。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若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会陷入重重危机之中,最终被市场所淘汰。当经营现金流量超过需要,有剩余的现金,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和生存就强。财务弹性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现金股利保障倍数,即:每股营业现金净流入÷每股现金股利。该指标表明企业用年度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来支付股利的能力,比率越大,表明企业支付股利的现金越充足,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也就越强。该指标还体现支付股利的现金来源及其可靠程度,是对传统的股利支付率的修正和补充。由于股利发放与管理当局的股利政策有关,因此,该指标对财务分析只起参考作用。由于中国很多公司(尤其是ST公司)根本不支付现金股利,导致这一指标的分母为零,所以在预测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时该指标可不作考虑。 (2)资本购置比率,即: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其中,“资本支出”是指公司为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发生的支出。该指标反映企业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能力。比率越大,说明企业支付资本麦出的能力越强,资金自给率越高,当比率达到1时,说明企业可以靠自身经营来满足扩充所需的资金:若比率小于1,则说明企业是靠外部融资来补充扩充所需的资金。 (3)全部现金流量比率,即:经蕾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现金流出+投资现金流出)。其中,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主要是偿还债务、分配殷利,利润和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投资现金流出包括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以及进行其他投资所需支付的现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金流指标,可以衡量由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满足投资和筹资现金需求的程度。 (4)再投资现金比率,即: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固定资产+长期证券投资+其他资产+营运资金)。其中,长期证券投资包括长期债券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营运资金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该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用于重量资产和维持经营的能力,体现了企业的再投资能力。该指标的理想水平为7%-11%较为合理。 参考资料 [1] MBA智库百科 http://wiki.mbalib.com/wiki/%E8%B4%A2%E5%8A%A1%E5%BC%B9%E6%80%A7
目录 1 财务决策自主权概述 2 财务决策自主权的内容 财务决策自主权概述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均由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会计制度只是按照财务规定进行相关账务处理。虽然1993年进行了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但是,当时的行业会计制度并没有完全解决会计的确认、计量问题,仍然只规定会计记录和报告,这种会计制度本质上是规范簿记的内容。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下国家实行统收统支,成本开支范围由国家规定,利润全部上交国家,亏损由国家弥补。企业完成国家计划是主要的,很少拥有财务决策自主权,也就谈不上会计的确认、计量,会计的主要任务是记录和报告。市场经济发展至今,企业实行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之后,重大问题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决定,会计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客观上要求恢复其本来面目。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赋予企业充分的财务决策自主权。 财务决策自主权的内容 1.筹资自主权。 筹资是企业经营理财活动的前提,因而企业能否有效地取得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都适宜的资金。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基础; 同时企业能否依据财务目标、预期资本结构及投资规划,有机地控制筹资来源的配置组合,必然对企业目标规划预期的顺利达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另外,筹资行为的能动作用,还表现为可依据国家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转换政策、目标导向及企业某种战略意图而相对调整资金资源的供应方向、规模与结构,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值得指出的是,以上筹资功能效应的发挥及预期目的的达成,必须基于企业筹资自主权的充分性前提。 2.投资自主权。 在筹资自主权有效确定的前提下,能否同时赋予企业相应的投资自主权。即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选择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时间及方式等等,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赋予企业投资自主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必然所在。不过,企业取得了充分的投资自主权,能否切实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便完全取决于企业经营观念的更新与市场取向行为素质的提高。 3.利益分配自主权。 在企业自主权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利益分配自主权。利润是企业内在动力的源泉基础,企业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利润冲动与风险约束的有机统一体,是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的必然产物。然而,单纯的利益冲动不可能塑造出企业有效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企业内在动力机制的关键在于税后利润的适度性。而这一宗旨的达成又取决于两个制约条件:其一,规范的税收制度,尤其是税种的合理设置与税率水平的适度确定。其二。适度税后利润对企业内在动力机制的塑造及税种税率变动对企业市场行为的制约导向的有效性,必须以企业具有税后利润分配主体资格为依托。可见,想要通过适度的税后利润造就出企业真正的内在动力机制,首要的途径就是确立税后利润分配主体的地位。
理论 近几年,全球的特别是美国上市公司刮起的财务舞弊风暴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使社会公众对美国公司界和会计界丧失了信心,造成了空前的信任危机。这一连串臭名昭著的财务舞弊案件凸显出美国以及各国制度安排的结构性缺陷。为了分析财务欺诈背后的深层原因,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财务欺诈理论。 史上最严重财务欺诈案曝光(一)欺诈三角理论 唐纳得·卡瑞塞博士是欺诈研究领域享有盛名的教授,他在该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称为反舞弊专家。他建立并发展了欺诈三角理论(图1)以解释为何人们会进行欺诈。卡瑞塞得出结论:当动机、机会和理性程度三个重要因素归在一起时,进行欺诈的倾向就会出现。在一个人真正进行欺诈中,三个因素中的每一个都是必要的并且相互关联的。缺少它们当中的任何一项因素,都不会使一个人进行欺诈。每个公司的执行者需要明白此欺诈三角,并明白为什么员工从事各种各样的欺诈行为。 (二)白领犯罪理论 1949年,印第安纳大学的罪犯专家艾德温·H·苏瑟兰德教授提出了“白领犯罪”的概念。他定义白领犯罪为:“在其职位上有名望的个人和有很高社会地位的人进行的犯罪行为。”苏瑟兰德反对当时普遍认为盗窃和欺诈者要么是卑贱的贫困者,要么是家族遗传窃贼的看法。“白领犯罪”认为一个人进行犯罪的时间越长,他就能从其犯罪行为中得到更多。苏瑟兰德将窃贼犯罪的原因归因于犯罪理性化程度、动机及其他已存在的看法。 (三)欺诈范围理论 在2O世纪8O年代,伯明翰·扬大学的史蒂夫·W·阿尔伯察博士就研究并分析了欺诈行为。其研究表明,那些居住条件高于平均水平并有个人或赌博债务,有试图拥有个人地位的欲望,或有从家庭及周围同伴身上得来的身份压力的工作者最容易进行欺诈。那些认为自己工资过低,不被重视的员工也更可能从其工作中行窃。 (四)其他欺诈理论 除了前面描述的传统欺诈理论,马丁·T.毕格曼(MaetinT.Biegelman)在《防范欺诈与内部控制的执行路线图》一书中设计了一些新的理论。如:欺诈的薯条理论、欺诈的烂苹果理论、低挂水果的欺诈理论、欺诈的加减法理论、舞弊的员工是欺诈者的理论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成因 财务欺诈是公司在财务报告中蓄意错报、漏报或误导以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1987年,美国Treadway委员会经实证研究表明“由于压力、刺激、机会和环境结合在一起,会产生财务欺诈”。 我国公司财务欺诈的原因具体如下: 财务欺诈(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财务欺诈的诱因之一。财务报告由管理层负责编制和提供,而管理层的聘任受大股东意志的支配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基本是从国有企业脱钩改制而成,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因此在公司中,由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的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未对确保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作出有效安排,结果管理层在财务会计信息编报方面的权力过大,且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造成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无法得到制度上的约束。 (二)会计审计制度的缺陷 我国制度规定,中国境内的公司都要接受社会审计。而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独立审计,目的是对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编报权力进行约束,督促管理层充分披露财务信息并缓解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失衡问题。但诸如“银广.夏”、“ST黎明”等财务欺诈案件首先由新闻界披露出来,而不是被注册会计师发现。难道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逊色于新闻记者!其实新闻记者所拥有的独立性,正是注册会计师所缺少的。长期以来我国审计聘任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危及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尽管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应经股东大会批准,但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真正权力掌握在管理层手中,若不如意马上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规范执业,等死(被上市公司解聘);不规范执业,找死(被监管部门禁人)。注册会计师因此被戏称为“两院院士”(做得好进医院,做不好进法院),这种被扭曲的聘任制度,助长了公司财务欺诈。 (三)财务欺诈的成本与收益不对称 财务欺诈的成本与收益不对称助长了财务欺诈。对于欺诈者而言,只要财务欺诈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预期收益,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如虚构经营业绩骗取上市、配股、增发资格所募集的资金,操纵利润导致市值增加。中国的红光实业在股票上市前已出现巨额亏损,但为了取得上市资格在股票发行上市的申报材料中虚构产品销售、虚增产品库存并将亏损1亿多元虚报为盈利5400万元,结果通过股票发行上市骗取投资者的巨额资金。中国的银广夏上市后财务年年造假,累计虚增利润7.71亿元,打造出中国大蓝筹股的形象,让众多的投资者怦然心动,掉进陷阱,结果银广夏先后三次配股,从股民手中骗走5.74亿元资金并全部糟蹋殆尽。 (四)轻罚薄惩导致的威慑失灵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保证公司财务信息真实的法律、法规,但法的权威并未得到确立。财务欺诈往往难以被识破或识破以后也难以追究更多的责任。如果对法的漠视或嘲弄成为一种惯性,那么这比无法可依更可怕。近年来,对公司财务欺诈的处理结果模糊、随意、缺乏威慑力。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判决、判决不执行。此类怪现状在银广夏、锦州港、东方电子等证券民事赔偿案件中一再上演。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3年至2003年,因财务造假被中国证监会发现并处罚的上市公司不足100例,上市公司在这十年中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盈利预测报告、募股资金使用情况说明等财务资料不少于1万份,显然造假被发现的概率小于1%。监督部直接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少之又少,民事赔偿更是微乎其微,可见财务欺诈所付出的代价极其有限。 治理措施 治理公司财务欺诈势在必行,恢复公司的诚信需有关各方齐抓共管。目前,国家已发布的各种法律、法规对规范公司的行为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仍然需要进一步采取下列措施: ca董事会指控创始人王嘉廉卷入巨额财务欺诈(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强制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和监控的能力;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完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股东对管理人员的内部约束机制;改进业绩评价机制,促进经理.人员走向职业化、市场化。同时对进入经济市场的每一位经理人员都要进行信用记录,建立声誉档案;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迫使管理层释放信息,均衡信息分布;合理设置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让管理层分享公司剩余。 (二)完善会计审计制度 只有完善会计审计制度才能从制度层面降低财务信息的失真,阻止公司财务欺诈。我国的会计审计制度基本借鉴国际惯例。我们应认真研究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相关体制、法规的政治经济背景,结合我国国情加以应用。例如,红光实业虚构产品销售、虚构产品库存是企业界已沿用70年的造假手法。西方审计界早已有所防备,美国1947年创建公认审计准则时,制定专门的审计程序,目的是能揭露此类造假。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也有规定但应进一步重点强调,我国应完善注册会计师在独立审计方面的职能。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与生命,离开了独立性,社会审计的鉴证功能将一文不值,并且有可能使公司的财务欺诈更具欺骗性。为此首先在制度上提供保证,其次优化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提高审计质量,缩小在这一方面与公众期望的差距,建立对监管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完善公司独立财务顾问制度,对独立财务顾问的地位、职能、从业资格、职业操守以及财务顾问的格式、主要内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以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三)建立公司财务欺诈的赔偿机制 公司财务欺诈应受到严厉的惩罚,包括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要使财务欺诈者倾家荡产、声名狼藉。正是因为没有民事赔偿机制的威慑,公司才敢肆无忌惮地进行利润操纵。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西方国家公司财务欺诈案件中,民事赔偿数额越来越大。例如: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因财务欺诈而倒闭,为其审计的普华会计师事务所支付1亿多美元的赔偿,才与蒙受巨额损失的投资者达成庭外和解。阳光公司财务欺诈败露引发破产倒闭,为其审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支付了1.1亿美元的赔偿,才了结与投资者的法律诉讼。安然财务欺诈案中前董事长肯尼思·莱如果不是死于心脏病,他将获得25年至4O年的监禁。今年初,两家日本保险公司指控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家再保险公司财务欺诈进行掩盖,造成日本保险公司经济损失,结果德勤支付了超过2.5亿美元的赔偿金,成为有史以来财务欺诈最昂贵的付出。必须使公司财务欺诈者明白,造假的成本和风险,要远远大于可能产生的收益,使公司财务欺诈的赔偿机制成为达摩克利斯剑,斩断财务欺诈。 (四)加强诚信和道德教育 财务欺诈我们应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建立强大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体系,增强道德约束力,营造守信为荣失德为耻的良好社会环境。市场经济是充满机会和诱惑的博弈场所。如果参与者和监督者不讲正直诚信,制度安排将苍白无力。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安然事件表明,诚信教育应当是全方位的。公司管理层需要诚信教育、注册会计师、投资者、律师等市场经济参与者,以及政府官员、监管机构、新闻媒体等市场经济的监督者,也需要诚信教育。铸造鲜明的道德之魂,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人人有责。 (五)加强政府信用,减少行政干预 要建设信用政府,推行经济责任审计。杜绝“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的现象。要加强对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经济责任目标完成、廉洁自律等情况的审计,做到不经审计,不得离开,不经审计,不得提拔,这样才能为重建公司诚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减少行政干预,将适用于自律民间组织管理的事项让其自行管理。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中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尽可能地在政府调控中坚持权宜相变的管理手段,逐步在社会各部门形成利益与诚信、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以创建和谐社会。 (六)建立健全内部财务控制 美国Treadway委员会在调查中发现,将近50%的财务舞弊事件可以全部或部分归咎于公司内部控制失败。公司管理层应定期评估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并且要求外部审计师对管理层的评估结果和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出具审计意见。 公司的内部财务控制应具备五部分内容:①控制环境。主要是提供公司纪律与架构,塑造企业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并影响公司员工的控制意识和工作能力。②风险评价。目的是找出有效的应对方法,主动发现和处理由于情况变化所带来的风险。③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是管理层识别和评估风险后,对控制这些风险所实行的针对性措施。④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都需要高质量的信息以及顺畅的沟通,其重点是控制责任人履行其职责,并与公司的外部沟通,如与客户沟通。⑤监控。内部控制系统需要监控,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如不履行内部控制制度,公司的有关人员应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避免财务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评价 防范公司财务欺诈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法律环境的日趋完善,投资者越来越懂得捍卫和保护自己的利益。我们应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推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杜绝公司财务欺诈。[1]
财务资本保全(Financial Capital Maintenance) 目录 1 什么是财务资本保全 2 财务资本保全分析,实物资本保全的区别 什么是财务资本保全 资本保全又可以分为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两种概念。 财务资本保全又叫名义资本保全是指企业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货币资本,它所代表的价值以货币数量表示,因此与传统会计中的净资产相同。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产生的保全就叫财务资本保全 财务资本保全是保证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维持原有购买 能力不变。进行财务资本保全就是要不断维持所有者投入资本原 有购买能力所需的新增资本。 在财务资本保全下,营业收入是以现时购买力核算的而对已发生的成本费用则按前期货币购买力计量的,即按历史成本会计计算损益的,当在物价不变,即币值不变的前提下,财务资本保全是实际意义上的资本保全。但在物价上升幅度较大时,财务保全不可能继续维持简单再生产过程。这时的资本保全只不过是名义上的资本保全。公有产权的代理人不像私有企业那样关心资产的保值增值。因而我国的资本保全实质是名义资本保全。在会计改革中,针对这一情况,制定了存货成本计价的后进先出和固定资产摊销的加速折旧法来抵销通货膨胀的部分影响。 财务资本保全概念认为“资本”是所有者投入的货币或投入的购买力。财务资本保全是保证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维持原有购买能力不变。进行财务资本保全就是要不断维持所有者投入资本原有购买能力所需的新增资本。 财务资本保全分析,实物资本保全的区别 从财务资本保全分析,实物资本保全是从收益中挖走一块补充资本;从实物资本保全分析,财务资本保全是从资本中挖走一块列作收益。 财务资本保全与实物资本保全的差别: 会计收益维护财务资本保全,即只是要求业主投入的货币价值不受到侵蚀,企业收入超过投入价值部分即作为会计收益。会计注重报告经营财务成果。经济收益则坚持实物资本保全,只有当业主投入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得到保全时,才能确认收益。认为只有保持企业实际生产能力,企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实物资本保全比财务资本保全确定的收益更有实际意义,但难以计量。 财务资本保全观点,是将资本视为一种财务现象,认为资本保全意味着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期末净资产的财务(或货币)金额必须大于期初净资产的财务(或货币)金额,才算取得利润。 实物资本保全观点,是将资本视为一种实物现象。资本保全意味着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企业的期末实物生产能力(或营运能力,或企业达到期末实物生产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必须大于期初实物生产能力,才算取得利润。 实物资本保全概念要求采用现行成本计量基础。但是,财务资本保全概念不要求采用特定的计量基础。根据这一概念选择的计量基础,取决于企业力求保全的财务资本的类型。 两种资本保全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企业资产和负债价格变动影响的处理。两种资本保全概念都需要借用货币尺度表示,这是它们的相同点。
简介 财务资源包含资本,资本是财务资源中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形态,其他财务资源的形成均是建立在资本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资本具有最强的同质性,因此,在独特的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资本的作用只是基础性的与支持性的,而不是决定性的。 财务资源企业与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建立的财务关系也是财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资本相比,财务关系的差异性与专用性有所提高,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特点的财务关系网络,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特点。第三,企业独特的财务机制与具有优秀的特殊素质的财务人员(严格地说是财务人员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是企业财务资源的高级形式。由于企业的财务机制与财务人员的发展要受到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文化、领导风格等多种因素长期的影响,因此其差异性与专用性在所有的财务资源中是最强的,对企业独特的核心能力与相应的财务能力的形成也具有最强的影响力。 从财务资源的种类及其特点中可以看出,资源的同质性越强,越便于流动,但其专用性则越低,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也越低;反之,资源的专用性越高,其流动性越低,但对核心能力的形成却具有更强的作用。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财务资源的专用性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企业的初创期,生存的风险很高,因此必须确保财务资源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而不能过分强调其专用性;在企业的成长期与成熟期,一方面由于企业已经拥有了比较充足的资本,另一方面,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企业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因此企业必须注意逐渐提高财务资源的专用性,以确保形成自身独有的财务能力。 构成要素 财务资源财务资源是一种动态的信息资源体系,它由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①财务信息资源。它是按照特定用户的要求,加工、处理信息并提供结果。②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的信息需求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资源。同时,用户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所需要的信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③人力资源。在当今社会中,人力资源已成为各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财务资源的主要要素之一,并且是最具活力的要素。④计算机自动化设施。它替代了传统的笔、纸和算盘等,是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 仔细分析财务资源的构成要素,可以看出财务资源管理的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财务信息资源管理。财务信息的特点是规范性、真实性、安全性。它的作用是科学、合理地利用财务信息资源,充分发挥财务信息资源的巨大潜能,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建设。②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发掘与管理在现代化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最具有挖掘潜力的要素。只有重视人力资源的发掘与管理,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设备的优化组合,实现人尽其才,提高工作效率。③设施管理。它的作用是为财务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提供环境和条件。它对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各种财务信息的准确和安全,也关系到提供信息服务的质量。 作用 财务资源管理的作用主要有四个:一是使财务信息资源的内容和载体形式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准确和新颖;二是使财务资源的配置与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相匹配;三是通过财务资源的科学化管理使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四是使财务管理活动与企事业单位的其他经营管理活动形成互动,使效率和效益达到最大化。应当说,财务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财务资源要使财务资源得到有效管理,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确保财务资源与社会经济需求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和持续发展。具体包括: ①优化社会环境。财务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近年来,企业通过明晰产权、职能分离、机制转换等改革,使其财务职能更加明确、清晰。而社会对财务信息的迫切需求和良好的财务信息资源的存在,是做好财务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②建设和完善法规制度。通过对法律和法规制度的规范、完善,可以为财务资源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撑环境。以《会计法》为代表的各种国家法规和企事业单位制定的财务规章制度,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规范财务工作的制度体系,使得财务工作有法可依。 ③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财务监督一直是财务管理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然而,这一问题目前已经引起重视并正逐步得到解决,如企事业单位实行的会计委派制等。监督机制的健全和正常运行,将给财务资源管理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配置 一)财务资源配置的目标 财务资源财务资源配置是指资本在不同形成方式上的组合和在不同经济用途之间的分配.它涉及到财务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资本的形成进行组合,即融资中的资源配置,这里,资源的配置表现为资本在不同时期之间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安排,从而形成了融资的核心问题-融资结构的合理安排,包括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的安排、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安排;另一个是对资本的使用进行分配,即投资中的资源配置,这里,资源的配置主要表现为资本的合理分配,从而形成了投资的核心问题-资源流向和流量的调整。可见,财务资源配置是针对资本而言的,它不是单纯的融资或投资概念,而是一个投融资概念;不是单纯的资本量问题,而是资本内在结构的组合和安排问题。 财务资源配置缘于它的稀缺性。财务资源的稀缺性客观上要求人们对财务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即企业在遇到资本稀缺制约的情况下,将有限的财务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财务资源配置的目标是:优化融资结构和投资结构,提高稀缺资源的产出率-资本收益率,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稀缺资源,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财务资源配置的方式 财务资源的配置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行政配置,另一种是市场配置,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行政配置远没有市场配置那样行之有效,尽管市场配置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 在行政配置方式下,财务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行政权利、行政手段和行政机制来实施。财务资源的配置过程一般是:财务资源-计划-企业。行政配置具有统一性、强制性和纵向性的特点。虽然这种方式能够体现行政的意图,按照行政的偏好自觉地配置财务资源,但它割断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要求;由于 财务资源不允许有特殊的经济利益,对企业积极性有抑制作用,财务资源配置行为往往由于受到利益机制的影响而出现障碍;财务资源配置的效率取决于行政权利、行政手段和行政机制的效率;财务资源的配置往往是一次性的,财务资源一经配置很难进行选择和重新组合。 在市场配置方式下,财务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进行的。财务资源的配置过程一般是:财务资源-市场-企业。市场配置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能够根据市场供求自动地实现财务资源配置;以资本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允许特殊经济利益的存在;财务资源配置的效率取决于资源价格是否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财务资源的配置是经过多次交易完成的,因而也是不断趋于优化的。市场配置是一种高效率的配置方式,能够降低资源的交易成本。在市场经济下,财务资源的配置主要应当采取这种方式。 换一个角度看,财务资源配置有初始配置和再配置两种形式。我们可以把企业建立时的财务资源配置看成是初始配置,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资源配置看成是再配置。财务资源的再配置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持续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和改进的过程,是一个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 效率 财务资源配置效率取决于财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从理论上说,财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是指单位财务资源的投入使新的资源配置比原有资源配置更合理。微观经济理论认为,在完全的竞争条件下,每一单位生产要素的利用达 财务资源到边际收益等于其价格的那一点时,资源即达到最优配置状态。当所有用途中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都相等时,社会产出就达到最大。这一理论被称为资源配置的边际定律。资源配置的边际定律以资源配置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的衡量标准。在这里,资源配置价格就是在其他资源不变的条件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财务资源投入所带来的收益总量和边际效益。投入效益差,资源配置的价格低;反之,投入效益好,资源配置的价格高;投入无效益或负效益,则资源配置的价格为零或为负。资源配置价格是变化的,因为资源投入后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效益是变化的。资源配置价格不同于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反映的是市场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不直接涉及到投入的效益问题。而资源配置价格反映的是单位资源投入的边际收益,用以考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财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单位资源投入对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影响,即要考察它是否增加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是否减少了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在这个意义上,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应当充分考虑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①资源配置后,企业成本是否降低,收益是否增加;②资源配置后,社会平均成本是否降低,社会平均收益是否提高。这两个约束条件意味着: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单位财务资源的投入带来的边际收益要考虑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财务资源配置的效率不仅要考虑平均成本,还要考虑目标收益。从全社会范围看,财务资源配置的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往往是不一致的,财务资源的配置还应考虑社会边际效益问题。[1]
简介 财务诊断既是企业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财务诊断是一种改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先进的、科学的方法,它克服了我国目前企业财务分析的一般化、公式化等弱点,它是财务分析的深化和发展,而且比财务分析更具有科学性、广泛性和实用性。开展财务诊断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务诊断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将发挥日益突出和明显的作用。总之,企业财务诊断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加强对企业财务诊断的研究,促进企业财务诊断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财务诊断的作用,对促使企业改进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特点 企业财务诊断不同于一般的财务工作,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财务诊断1.相对独立性。所谓相对独立性,是指企业财务诊断机构的人员,与企业财务部门处于平等地位,行政上不受企业的制约和干预,以保证财务诊断结论客观公正。即使是企业自我诊断人员,也必须摆脱行政干预和传统习惯势力的约束,处于超然地位,独立地行使诊断职能。财务诊断人员的独立性是确保客观公正和有效的前提。财务诊断人员只有建议权而无决策权和执行权,所提出的诊断结论和措施须经企业批准后方能实施。 2.自主性与自愿性。企业是否进行财务诊断,如何进行财务诊断,聘请何人进行财务诊断,这是企业的自主权,任何单位不得强制企业进行。同时,财务诊断机构和人员是否接受诊断课题,也有其自主权而不受其它单位干预。也就是说财务诊断能否进行,取决于诊断者和被诊断者双方自愿。财务诊断结论和措施方案,不是指令性提案,企业是否采纳实施,取决于企业对措施方案的评价,因而财务诊断结论和措施方案对双方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和承担责任的义务。 3.客观性和科学性。财务诊断有一套严格科学的程序与方法,诊断过程中必须始终按科学程序和方法进行。财务诊断的客观性是科学性的前提,而财务诊断的科学性则是诊断措施有效性的保证。财务诊断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企业就不可能接受,因而也就谈不上诊断成果。 4.保密性。企业财务诊断过程中,涉及到企业大量的财务信息和资料,财务诊断人员对企业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因此,保密性是财务诊断的重要特征,也是财务诊断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商品经济中,如果财务诊断人员不讲职业道德,随意透露企业财务秘密,将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财务诊断是一项保密性极强的工作。 5.重要性和艰巨性。企业财务诊断不同于一般的诊断,因为企业各方面存在的问题都会在财务资料中得到反映,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症状”与原因不是单一的因果关系,而是呈现多元的复杂关系。同时,企业财务诊断没有固定的标准可供参照,同样的病症但治疗措施和方案却可以不同,必须因地因时因行业而异。因此,财务诊断十分复杂,需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予以正确诊断和治疗。 6.服务性。企业财务诊断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和解决企业财务系统和财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当好顾问和参谋。由于财务诊断人员只有建议权而无决策权和执行权,因而,从本质上说,财务诊断工作是一种服务性工作。作为服务性工作,财务诊断人员自然应取得报酬,这在企业外来诊断活动中就表现得十分明显。 分类 1.按诊断的主体分类,可以分为内部诊断和外部诊断。 财务诊断内部诊断又称为自我诊断,就是企业自己对自身的财务活动进行诊断。自我诊断,由于了解情况,业务熟悉,能较快地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还有利于保守企业的秘密。因此,对于大企业来说,由于自身诊断能力较强,除特殊情况外,一般都是自己诊断。但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会使诊断效果受到限制,所以,中小企业诊断往往要求助于外部。外部诊断是由企业外部人员进行的诊断。外部诊断又可以分为关系诊断和第三者诊断。关系诊断是指母公司对自有公司或者合作公司的诊断,或者银行对其借贷对象进行的诊断,这都是对相关企业进行的外部诊断。由于关系者比较了解受诊企业的情况,具有适应情况进行诊断的好处,但是也容易受到利害关系的制约。诊断情况可能会失真。所谓第三者诊断,是由于其业务关系的第三者进行的诊断。由于第三者与企业没有利害关系,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提出公正的意见和建议。但是第三者诊断,对企业的情况不熟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诊断的效果,这还可以通过细致深入的工作进行必要的补救。内部诊断和外部诊断各有优缺点,因此,在开展财务诊断的活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按照诊断的内容和范围分类,可以分为综合诊断和单项诊断。 综合诊断是对一个企业一定时期的全部财务活动进行的诊断,诊断的内容主要包括资金筹集的诊断、资金运用的诊断、成本的诊断、利润的诊断和财务报表的诊断。综合诊断是在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基础上,找出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概括性的改进建议和措施。综合诊断的特点是涉及面广,内容多,诊断的时间较长。单项诊断的是对企业财务活动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项目进行的诊断,如只对流动资金运用中的存货或者销售债权进行诊断。单项诊断一般是根据财务管理的要求,针对企业财务活动中存在的某一些关键性问题或者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查明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单项诊断的特点是范围小、内容少、时间短、诊断力量集中、收效快。 3.按照诊断的时间分类,可分为定期诊断和不定期诊断。 定期诊断就是固定地对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活动进行的诊断。定期诊断在内容上和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可以比较,从而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增减变化及发展趋势,探求规律性的东西。不定期诊断就是没有固定的时间,而是结合财务管理的需要及时地抓住一两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内容 1.资料准备。资料是财务诊断的依据,只有完整准确的资料,才能反映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也只有对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需要的相关资料有: 财务诊断(1)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了解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信息,才能说明企业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有利于我们掌握企业未来经营前景。 (2)行业状况,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重要性、行业主要产品和经营生产的特点、技术和投资周期、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对经济形势的敏感程度、市场主要产品和行业发展前景、产业技术开发潜力等,这能给我们的财务诊断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料。结合企业产品、技术、市场状况,可以分析企业的发展能力。 (3)企业内部数据。企业历年来的财务报表数据和经营状况数据,如市场占有率、销售政策、产品品种、有关的其他预测数据。这是我们进行财务诊断的核心材料。在掌握了上述这些资料的同时还必须了解企业目前的现状。如该企业是处在一个发展前景很好产业,还是处在一个正在衰退的产业?其营业收入在最近几年的增长情况怎样?利润增长率、资产盈利率、资本金获利率各为多少、近几年变化情况如何?企业的负债率多少,有无近期、中期付款还债危机等。 2.分析诊断。在收集资料以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汇总,然后采用杜邦分析法,评分比重法等,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诊断。主要包括: (1)对营运能力的诊断。营运能力是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的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的大小。对经营能力的诊断包括对人力资源营运能力的诊断和生产资料营运能力的诊断。对人力资源营运能力的诊断主要采用劳动效率指标,通过对各时期、同行业不同企业该指标的比较,可诊断出企业劳动力的经营效率及分红制度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等。对生产资料营运能力的诊断采用资产周转指标、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等。同时还应定性、定量分析影响资金周转及市场占有率的相关因素以及各项因素应做出的调整方案,以促进资金周转,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经营能力。 (2)对偿债能力进行诊断。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对偿债能力的诊断可分为短期偿债能力诊断和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主要采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率等指标以对比各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抵偿能力以及企业资产变现能力,通过对各指标的分析及影响项目的调整,确认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如何提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诊断主要采用的指标为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长期资产适合率以及企业各资产和各负债的构成情况等。通过指标对比,掌握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便于企业做好资金的安排。 (3)对盈利能力进行诊断。企业投入的资金,都要求得到保值和增值。结合企业的行业特征和经济周期等因素,综合分析企业利润增长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及其变动情况,与同行业各企业做出比较,掌握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盈利状况,提高盈利能力的方向。 (4)对企业发展能力进行诊断。企业的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较长时期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产生的综合经营能力、筹资能力、投资能力等。这主要分析企业的人才结构和科研费用的多少,分析企业专利、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开发情况,分析是否开拓了新的销售网络和销售方式,分析目前企业主要的在建工程和已建成的主要项目运营情况等,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掌握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在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具体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基础上,诊断出企业长期、短期面临的局势和经营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及其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针对找到的症结,开出治理的“处方”,并形成财务诊断书。以利决策者正确进行财务决策,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规避风险,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重点 财务诊断1、财务诊断的重点 在资产占用方面:重点检查现金、银行存款、应收款项、应收票据、存货等资产的实有情况,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及可能的潜在损失,各种资产变动及其构成情况;在负债方面:重点检查各种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的实有状况和偿还能力状况,或有负债的风险状况;在经营成果方面:企业盈利或亏损形成及主要原因,利润分配情况;在资产运行方面:各种资产的运行是否正常,使用上是否有效率及效益。2、财务诊断的指标 利润率、资金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产结构、资金成本率与投资收益率比较分析、票据贴现额、坏账损失率、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率等。 完善 1.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规范企业财务诊断行为。从根本上推进公司制改造,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是企业财务诊断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只有这样,企业经营者才会真正关注财务诊断,企业监事会和内审机构才可能有效地运作内部财务诊断,出资人也才能依法行使自己的财务决策和财务诊断权,财政部门对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监管权也才能落到实处。 2.尽快制定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我国企业现状的企业财务诊断专门法规、准则、实务公告和操作指南体系,使财务诊断工作有章可循,有典可据。 3.拓展专业的咨询机构对企业财务诊断功能。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充当会计顾问,搞好企业日常财务问题的诊断分析,做好“保健医生”。加大常规审计业务中的“诊断”力度,注重“送医送药”。如在提交审计报告书的同时,附送管理建议书。集中力量对企业较突出的专项问题进行诊断,做好“专科门诊”。以财务诊断为突破口,对企业整个管理体系进行“专家会诊”,提出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管理建议,着力拓展“决策外脑”和“信息库”职能,不断提升服务档次。 4.加强行业管理,提高人员素质。主管部门要对各类诊断、咨询机构及其人员实行严格的资质准入和后续教育制度,严格业务监管,提高诊断质量。 比较 1.财务诊断与财务咨询 财务咨询是我国法律规定的注册会计师业务之一。人们一般认为,财务诊断与财务咨询在含义上并无明显差别,都包含对企业财务的评价和建议,只是词语不同,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首先,在我国财务咨询显然包含“财务”与会计,而财务诊断则仅限于财务状况,它一般不在会计活动上下过多功夫。其次,财务诊断多用于诊断者亲临企业现场收集资料,提出诊断结论、措施和方案,所用资料既有直接资料,又有间接资料,而会计咨询多指接受企业资料,提出改善的建议、措施,所用资料大都是间接的。再次,财务诊断既可由企业自我进行,也可聘请外来诊断人员进行,而财务咨询 财务诊断往往局限于企业外来人员。最后,财务诊断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推理,将诊断结论和措施形成书面诊断报告,并指导企业实施。而会计咨询往往不必深入企业调查,咨询建议也不一定形成书面报告,更不会指导企业实施,往往仅限于口头咨询。因此,应统一使用财务诊断而不用财务咨询这个提法。 2.财务诊断与财务分析 财务诊断离不开财务分析,没有财务分析便无所谓财务诊断。但财务诊断与财务分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财务分析只是财务诊断的工具,且不是唯一的工具。财务诊断除使用财务分析方法之外,还要使用财务诊断特有的方法。其次,财务分析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查明企业财务存在问题的原因,而财力诊断必须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并指导企业实施改善方案。再次,财务分析的内容一般限于企业财务活动,即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消耗、资金收回和资金分配,而财务诊断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活动,还包括财务目标、财务体制等各个方面。最后,财务分析一般由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而财务诊断较多是由企业外部诊断人员进行的工作。 3.财务诊断与财务检查 财务检查是指在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对企业财务的评价,它包括调查和检验两重含义;财务诊断则是在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改善意见,两者不完全相同。首先,财务检查是由企业外部的经济监督机构进行的,而财务诊断是由财务诊断人员进行的,不包含财力监督的含义。其次,财务检查的主要任务是评价企业计划完成情况,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和企业经营的合法性,而财务诊断一般不涉及财经纪律和合法性问题。再次,财务检查运用的方法与财务诊断方法截然不同,财务诊断不使用详查法、顺查法或逆查法等。最后,财务检查的结果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公证作用,而财务诊断的结果是提出诊断结论和改善的措施方案,其结论无法律的约束力。[1]
什么是财务总监 财务总监不仅要对企业的财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等进行监督,而且应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合规性、真实性、可比性、一致性等进行监督,因为会计核算的财务成果显然是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另外,虽然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能是财务监督,但是监督总是寓于管理之中的,财务总监在行使对企业筹资、投资、用资、耗资等一系列财务活动的监督职能时,总是要与财务计划、成本控制、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等许多财务、会计的具体组织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因而财务总监也必然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能。因此,从普遍意义上说,财务总监是指由企业的所有者或全体所有者代表决定的,体现所有者意志的,全面负责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 企业集团财务总监的产生方式 既然企业的财务总监是由企业的所有者或所有者代表决定的,那么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凡由企业集团的所有者或所有者代表所决定的财务总监,从理论上都是可以成立的。企业集团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国有企业集团(包括国有控股)和非国有企业集团,按股权集中程度可分为股权集中型企业集团和股权分散型企业集团,显然,国有企业集团属于股权集中型企业集团。对于股权集中型企业集团来说,其董事会由主要的大股东控制。企业集团是否设立财务总监,由主要的大股东决定和由董事会决定实际上并无分别。对于股权分散型企业集团来说,任何一个股东对董事会都不能完全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集团是否设立财务总监则只能由企业集团的董事会决定。 有人主张股权集中型企业集团的财务总监也应当实行董事会聘任制,而不应实行产权部门委派制。笔者认为:实行委派制更有利于提高财务监督的效果,降低财务监督的成本,更有利于维护和保障所有者的权益。 集团公司财务总监与董事会、总经理及总会计师的关系 对于股权分散型企业集团来说,集团公司的财务总监与董事会的关系比较明确,即财务总监由董事会决定并且聘任。对于股权集中型企业集团来说,由于财务总监可以由产权部门委派,其与董事会又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应当结合董事会的职权进行考察。 根据《公司法》关于董事会职权的规定,董事会与财务有关的职权包括:(1)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2)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3)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4)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董事会要顺利行使这些职权,显然离不开财务总监的配合和支持,这样,董事会对财务总监的日常工作就必须实行领导;财务总监的日常工作也不能借口是产权部门委派而不服从董事会的领导。实际工作中,为了工作便利,产权部门在委派财务总监时也通常都将财务总监推荐进入董事会。 财务总监同总经理的关系,与集团公司是否设立总会计师有密切联系。总会计师作为经营班子成员是对总经理负责的,而财务总监一般作为董事会成员是对产权部门或董事长负责的,两者“各为其主”。财务总监和总经理同属董事会领导,两者之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总会计师和财务总监虽然服务对象各异,但在工作范围和内容上主要都是财务和会计领域,有许多相同之处,只是在工作方法、工作重点上各有侧重而已。总会计师侧重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而财务总监则侧重于财务监督和财务审计。现时有些公司和企业集团,将财务总监和总会计师合二为一,只设财务总监一职,这样财务总监也就同时具有了既为所有者服务又为经营者服务的“双重身份”。在这种情况下,财务总监常常由总经理提名,由董事会决定并聘任。 财务总监的工作职责和权限 要充分发挥财务总监的作用,就必须对财务总监的职责和权限进行科学、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在确保实现财务总监工作目标的前提下,既不可盲目扩大财务总监的职权,同时必须注意防止财务总监有责无权。企业集团在独立设立财务总监的条件下(即与总会计师分设),其主要权责应当包括: 1、审核集团公司的重要财务报表和报告,与集团公司总经理共同对财务报表和报告的质量负责; 2、参与审定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规定及其他经济管理制度,监督检查集团子公司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 3、与集团公司总经理联合审批规定限额范围内的企业经营性、融资性、投资性、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和汇往境外资金及担保贷款事项; 4、参与审定集团公司重大财务决策,包括审定集团公司财务预、决算方案,审定集团公司重大经营性、投资性、融资性的计划和合同以及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方案,参与拟订集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5、对董事会批准的集团公司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6、依法检查集团公司财务会计活动及相关业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和制止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可能造成出资者重大损失的经营行为,并向董事会报告; 7、组织集团公司各项审计工作,包括对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的内部审计和年度报表审计工作; 8、依法审定集团公司及子公司财务、会计、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晋升、调动、奖惩事项。 以上八项权责,从集团公司财务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进行了规范,对集团公司财务活动的制度方面、资金方面、人员方面的控制也得到明确。但为确保集团公司财务总监履行好这八项权责,同时必须明确其应当承担的经济和法律责任。这些责任包括:(1)对报出的集团公司的财务报表和报告的真实性,与总经理共同承担责任;(2)对集团公司因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决策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相应责任;(3)对集团公司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相应责任;(4)对集团公司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在集团公司财务总监和总会计师没有分设的情况下,财务总监除履行上述八项权责,承担上述四项经济和法律责任外,还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总会计师条例》履行相应权责和承担相应责任。 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制度运作中的问题 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制度自1995年在深圳运行至今已五年有余,其后,其他一些省市也有试行的。应该说这一制度对于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监督和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项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职务没到位。前面谈到,公司财务总监应是体现所有者意志的全面负责对公司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的高层人员,但在实际操作中,财务总监常常与财务部经理、会计主管等职务混为一谈。职务没到位的后果,不仅混淆了财务总监的性质,降低了财务总监的地位,而且对我国财务总监制度的建立、健全、规范及实施都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2、权责没到位。由于财务总监的“职务没到位”,其权责自然不可能与真正意义上的财务总监的权责相同。即使是一些由产权代表或董事会确定的财务总监,其权责在实际运行中也常常出现偏差。如有的提出财务总监要对企业总经理行使经济监督权,有权采取措施制止企业总经理滥用职权和决策失误行为;有的集团公司派一名财务总监到企业,单枪匹马事后查帐,与真正意义上财务总监的监督与管理活动相去甚远。 3、素质没到位。财务总监作为企业高层次的财务监督及管理人员,必然要求其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按照深圳市的作法,对企业财务总监的任职资格除了政治思想和身体、年龄方面作出要求外,还按照企业分类对学历、职称、专业工作经历及实绩作了具体明确规定。但有些地方对素质要求偏低,影响了财务总监队伍作用的发挥。 4、制度没到位。迄今为止,国家还没有出台一份类似《总会计师条例》一样的具有普遍指导性的关于财务总监地位、职权、任职资格的法规条例,因而使得各个地方在对国有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认识和操作上并不一致,这也是导致上述三个“没到位”的很重要原因。 本条目在以下条目中被提及 《金融企业财务规则》 产品满意度 会计术语英汉对照表 内部控制报告 有限风险再保险 激励模式 英国巴克莱银行 韩颖 关键字财务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