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报告模式(colored report model) 目录 1什么是彩色报告模式 2彩色报告模式的层次 什么是彩色报告模式 所谓彩色报告模式是将财务报告的内容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分别对应五种不同的颜色,并据此灵活披露会计信息的一种报告模式。传统的财务报告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模式,只限于确认会计报表中的事项,对其他事项不予确认,然而这些不能确认的事项往往又是许多高科技公司核心竞争之所在。 彩色报告模式。美国学者韦尔曼(Wallman)提出的“彩色模式理论”,将财务报告分为五个层次,以报告完全符合传统会计确认与计量标准的事项作为第一层次(财务报告的核心层次),逐级下推,到最后一个层次只披露符合相关性原则的事项。按照这个模式,财务报告既提供财务信息,又揭示非财务信息,如顾客的满意程度、环境保护等;既反映历史信息,又提供预测性信息,如企业未来的经济利益和风险;既包括有形资产信息,又包括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信息,如自创商誉、知识资产等。这一模式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彩色报告模式的层次 在第一层面中,相关性、可靠性、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都符合要求,称之为核心信息层;主要包括现行会计制度所确认无形资产的信息。在第二层商中,相关性,可计量性和可定义性均符合要求,但是可靠性有问题。如将“自创商誉”项目当作无形资产计量。在第三层面中,相关性与可计量性符合要来,但是可定义性和可靠性有问题。如“顾客满意程度”的计量,既不符合要素定义,又比较不可靠。在第四层面中,其他标准皆符合要求,但不符合可定义性。如持决诉讼案等风险的计量与反映。在第五层面中,除相关性外,其他标准皆有问题,如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资本”、“研究与开发能力”“企业文化氛围”的计量。这样,把相关性放在首位,对企业的无形资产信息分多层次报告,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信息要来,既没有违反会计的准确性,可靠性等原则,而又能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所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报告模式。 由此可见,彩色报告模式可全面地报告与企业相关的各类信息,极大地拓展了财务报告的内容,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多层次的会计信息需求,能够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更相关和更有用的信息,因而更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进入21世纪,彩色报告模式必将代替传统的黑白报告模式,成为财务报告的主流模式。
财务竞争力概述 财务竞争力可以定义为:是一种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公司理财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的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合性能力,是企业各项财务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业财务可控资源的一种竞争力。财务竞争力的提出,使企业的财务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企业一旦树立起财务竞争力的观念,便会促使企业走出产品、商品生产经营的天地,积极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调整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进入资本经营的新领域,以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财务竞争力是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财务创新。它作为现代财务学科体系中一个新的领域,为人们认识和发展财务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财务竞争力在实践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其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仍有待于完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企业财务竞争力,如何科学地识别、评价企业财务竞争力,将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财务竞争力的特征 财务竞争力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竞争力是一种战略性的财务能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必须努力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获取竞争优势。在这种努力中,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财务战略不仅是行之有效的,而且越来越成为企业创立竞争优势的主导力量。财务竞争力的战略主要包括: 1. 差异化战略。不同的成功企业在可控的财务资源方面存在差异性,正是这种基于财务资源的天赋、财务管理水平的差异,使不同企业财务竞争力的差异性十分明显。 2. 协同性战略。两项或多项财务能力与财务管理知识结合、创新所产生的新的公司理财的核心能力,它不是原来几项能力的简单相加,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这些特征同时也符合巴尼的检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准。 (二)财务竞争力具有竞争意识 经济学视角的“竞争”与管理学视角的“竞争”,在企业财务实践中往往是统一的。譬如,依据核心竞争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就是竞争思维下财务管理的典型体现。对于财务竞争力而言,具有竞争意识就意味着企业在制定管理科学的财务战略,谋求竞争优势时,往往需要结合外部市场经济的竞争特性去认识和把握。换言之,市场经济作为竞争型经济,其竞争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公平性和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在竞争主体多元化、竞争对象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提升企业财务竞争力必须首先培育竞争意识,树立核心竞争力的观念。 (三)财务竞争力的目的是为企业创造价值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管理具有价值管理和综合管理的特点。财务管理目标源于企业目标并为企业目标服务,因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目标的研究。财务竞争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它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资金运营效率。换个角度思考,财务竞争力的宗旨是为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服务,而且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研究财务竞争力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财务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一)财务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联系 根据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财务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者目标一致。财务竞争力的目标是源于企业目标并为企业目标服务的,财务竞争力的宗旨是为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服务,而且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这与企业竞争力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根本性的目标都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都步入了以价值管理为导向的阶段,因此,财务竞争力是在与企业竞争力统一的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存在并发展的。 财务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企业兴起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各不相同,但失败的企业最终总表现为财务危机。而财务危机正是财务竞争力不强的表现形式,进而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因为,财务竞争力研究的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运动过程中形成的财务关系。资金是价值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企业其他方面的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为价值增加和实现服务的。所以,财务竞争力是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一个方面。 评价指标类同。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大部分是以企业的财务指标为依据的,用其衡量企业竞争力各子系统的能力。例如,评价企业竞争力中的流程能力就会用到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这与评价财务竞争力中的营运能力是类同的。相比较而言,对财务竞争力的评价侧重于资产的管理结果,而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侧重于整个经营管理的结果。但二者都是基于公司每年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数据,并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了各自的评价体系。 (二)企业竞争力与财务竞争力的区别 从二者的定义上看,根据WEF(世界经济论坛)和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定义,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产品或劳务的价格和质量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是企业家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企业竞争力包含3 个层面:最高层是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制度和机制;中间层是企业的核心专长和核心能力;最底层是企业的各种竞争优势。根据上述对财务竞争力定义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财务竞争力是一种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公司理财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的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合性能力,是企业各项财务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业财务可控资源的一种竞争力。它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从企业竞争力包含的层次来看,财务竞争力应属于企业竞争力的中间层,即核心专长和核心能力。研究财务竞争力旨在通过培育企业的财务竞争力,进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全面提高。 从二者的特点上看,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本质上的能力,而不是在现象层面上显而易见的种种比较优势,它是企业组织的系统能力,而不是局部上的能力。这意味着企业竞争力的改进是系统性的改进。显而易见,财务竞争力就是企业竞争力中的局部能力,相对企业竞争力的系统性而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提高财务竞争力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也可能使得企业的收益暂时得以提升,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还需要通过组织的各种职能来实现。 从二者的内容来看,企业竞争力作为一种系统能力,必然由各种子能力系统组成,分别是:企业文化子系统、管理创新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技术创新子系统、企业家能力子系统、产品开拓子系统等。由此可见,财务竞争力仅仅是作为企业竞争力中的管理创新子系统中的分支存在的,财务竞争力属企业竞争力的财务范畴。 可持续的财务竞争力 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加剧,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企业财务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可持续的财务竞争力的提出 财务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说,财务竞争力是企业发展到现阶段,在实现其财务经营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该阶段企业的财务战略、财务资源、财务能力、财务执行、财务创新等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综合实力。财务竞争力是企业获得财务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变化的竞争环境中获得长期和持续的财务优势,就必须全力打造可持续的财务竞争力。 财务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累积和动态发展的过程。目前关于财务竞争力的研究还比较少,现有研究大多只注重企业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的累积过程,而忽视了财务竞争力的未来发展。可持续的财务竞争力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财务优势的动态发展和不断提升,它的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增长和柔性管理的思想,它的内涵是指在企业财务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动态变化,而且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不但要考虑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更要考虑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可以说,可持续的财务竞争力是企业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可持续的财务竞争力的构成影响 企业可持续的财务竞争力形成的要素可概括为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柔性的财务管理能力、可持续增长的财务资源、持续提升的财务执行力、持续不断的财务创新等。这些要素又可细分为若干子要素,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企业财务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财务战略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稳定、持续不断的资金流为基础的,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不能正常进行,轻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重者会使企业破产倒闭。企业财务还具有配置资源、优化资源分配的功能,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就整个企业的财务战略制定来看,应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为出发点。 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是实现企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撑,它要求企业在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财务战略的制定中,以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财务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以企业现金收益和风险的平衡为重点,在企业财务战略的各个方面 (包括筹融资战略、投资战略、企业并购中的财务战略、财务风险管理战略和利益分配战略等)选择可持续的战略模式,以保证在企业运行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可持续的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最终实现企业财务活动的全面性、长远性和可持续发展。 (二)柔性的财务管理能力 财务管理能力是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运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在为企业经营活动等筹集资金、投放资金并获取盈利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是独特知识、经验的有机结合和创造性运用的结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等特点,是企业的无形资源。 柔性的财务管理能力是指企业在现有财务能力水平基础上,在变化的环境下整合旧资源、发现新资源并有效组织财务资源应对突发事件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能力。它是建立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基础之上,为了在动态的管理环境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并应对财务危机等而提出的。柔性的财务管理能力包括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缓冲能力是指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吸收和减少环境变化对系统影响的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随环境变化而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积极影响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能力。这三种能力贯穿于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 体现在财务管理中的协调沟通、财务控制、信息处理、持续改进、学习创新、财务预警及应变能力等方面,它们的综合作用反映了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柔性程度,表明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环境变化的水平。柔性的财务管理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管理能力保证,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对企业财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可持续增长的财务资源 财务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资本以及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本过程中所形成的财务专用性资产,它不仅包括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而且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可以利用的科技资源等。这些资源是转化为财务竞争力的基础。 财务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财务资源,可持续增长的财务资源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要实现财务竞争力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保证财务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即一方面要通过发现新资源并整合、配置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使企业的现有资源发挥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最终实现企业总资产(包括有形的固定资产和无形的品牌价值等)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投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是财务资源的高级形式,作为财务资源的人,是企业总资产增长和知识资本获得的主体,是财务资源可持续增长的唯一能动因素,也是保证财务能力实现的主体。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差异性和专用性是企业财务竞争力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的根本保障,也是其他财务资源可持续增长的前提,它对财务竞争力的形成和持续增长有着最强的影响作用。 (四)持续提升的财务执行力 执行力是决定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没有了执行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会面临巨大的威胁。 财务执行力是指企业财务人员利用各种资源和机制,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综合能力。影响其形成的因素不仅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人才系统、企业文化等财务执行的宏观环境要素,还包括共识度、协同度、领导力和控制力等财务执行微观过程中的核心能力要素。由于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所处环境的快速变化,影响企业财务执行力的各种要素也在相应地进行调整和改进,企业必须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和人才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改良企业文化、提升执行过程中的协同和控制能力,保证企业的财务执行能力与其发展进度相适应。 (五)持续不断的财务创新 持续不断的财务创新是对企业原有财务管理方式方法和治理模式进行的不断改进,创新通过新的元素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企业的不断进步。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方面的新观念、新思路、新认识、新观点、新理论、新体系等,手段方面的新方法、新程序、新公式、新操作过程、新操作手段、新建议、新措施等,体制方面的新规范、新制度、新模式、新管理等。持续不断的财务创新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更上一层台阶的动力来源,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和有效支撑。 进行现代企业财务创新,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研究的水平定在相应的标准上,以便提高企业的财务工作水平。具体来说,持续不断的财务创新主要体现在财务观念的创新、财务治理结构的创新和财务内容的创新三个方面。其中,财务观念的创新一方面要求企业确立新的财务资源观念,既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等有形资源,又要确立和利用以智力为基础的无形资源,并以此拓宽理财的范围;另一方面,要树立融智比融资更重要的观念,树立人本财务的观念,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财务治理结构的创新要求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充分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同时,要保证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财务控制权,保证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现代财务治理,这是企业财务管理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财务内容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一是将知识资本纳入财务内容范围,二是将资本经营纳入财务管理体系,三是注重改革成本管理的内容和方法,这些都是推动企业财务进步的直接因素。 三、可持续的财务竞争力各构成要素的关系 可持续的财务竞争力反映了企业财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表述为: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为可持续的企业财务竞争力形成提供了发展的方向,是可持续的财务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也是符合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柔性的财务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在既有的财务战略和财务管理体制下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动态环境变化,并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求的能力,是可持续的财务竞争力形成的能力基础;可持续增长的财务资源是可持续的财务竞争力发挥的物质基础;财务执行力是运用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各种财务资源,运用高超的财务能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是连接企业财务资源和能力与财务目标实现的桥梁;持续不断的财务创新是推动企业财务水平提升的关键,是企业保持永久活力的源泉。这五个要素对于企业财务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缺一不可,它们的相互配合和共同作用构成了企业可持续的财务竞争力。同时,这几个因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影响其他因素作用的发挥。 可持续的财务竞争力是企业财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企业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柔性的财务管理能力、可持续增长的财务资源、持续提升的财务执行力和持续不断的财务创新五个方面来构筑可持续的财务竞争力,通过企业财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李前、张丽.可持续的财务竞争力浅谈
欺诈性财务报表(Fraudulent financial statements) 欺诈性财务报表的定义 从本质上看,欺诈性财务报表是一种故意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行为。谎报财务报表数据是其表现形式,虚增盈利是其最常用的手段。一个公司从基层经理到高层管理者,都有可能卷入财务报表的欺诈活动;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也要对客户欺诈性财务报表产生的结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欺诈性财务报表产生的原因 1、企业内部业绩评价制度的缺陷为报表欺诈提供土壤 企业内部业绩评价作为管理的内容和环节,对企业各个层次都是很重要的。没有业绩评价,就没有争先创优、奖勤罚懒,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便得不到实施,企业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业绩评价制度,企业内部的责、权、利就无法结合,对职工就没有动力和压力,企业不可能持续发展。但过度的业绩压力是不可取的,否则就会诱发欺诈,如职工的工资、奖金与业绩挂钩,制定不切实际的业绩预算指标,就会诱使其谎报数据;中层管理者为了完成上层管理部门下达的不现实的预算指标,也可能谎报实际完成数;高层管理者为了改善公司的财务形象,以提高其股票在市场中的价格,或逃避对其不良业绩的处罚,也可能指使财务会计人员造假,谎报财务报表的数据。 2、短期目标倾向为报表欺诈提供动机 会计数据通常是管理人员的“等级”,是各级人员奖金、效益工资增加及提升的依据。在一些公司高层管理部门明确告诉下属各级管理人员,如果他们本年度不能实现公司下达的利润目标或投资收益目标,则下一年他们将被解职,反之就有机会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岗位或转到公司的另一部门工作。这样无形中为公司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创造了欺诈的动机,在完不成目标利润指标时,他们会想方设法作假,谎报财务报表数据。 3、高层管理人员的怂恿助长报表欺诈的产生 一是指最高层管理人员处理公司内部欺诈的态度。如果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平时发生的较小的不道德的欺诈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会使公司内部欺诈行为蔓延,甚至愈演愈烈。二是高层管理人员出于某种目的的需要,如增发新股或发行债券或银行贷款,或进行其他不可告人的活动等,他们不但会对下属单位的欺诈行为予以认可,甚至还会指使或鼓励财务会计人员造假,谎报财务报表数据。 欺诈性财务报表的类型 1、提前确认收入或制造收入事项 会计应如实反映经济业务,客观真实地记录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结果。但有些公司为了虚增利润,采用一些会计准则和制度不允许的做法,提前确认收入或制造收入。具体做法主要有提前开具销货发票、在未来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因素时仍确认收入、滥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或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收入的确认不递延。如一些公司为了虚增本年利润或完成本年扭亏为盈的目的,在本年末作一笔销售,再于第二年初确认一笔退货;还有一些公司利用一家子公司将商品按市场价格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的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家子公司从第三方企业购回,规避企业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消规定的约束,达到虚增企业集团合并报表收入、利润的目的。 2、少报费用 将费用作为利润的一个“调节器”或“蓄水池”。目前常见的方式:将收益性支出作资本性支出处理,将应由本期确认的费用递延到以后各年确认,潜亏挂账,该转销的资产损失不在当期转销,该预提的费用不预提,该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期末不确认,虚增存货价值、少转销货成本等。 此外,在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中,还有利用关联方关系、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出售、转让、置换资产、税收减免及财政补贴等虚增利润的手段。 ]欺诈性财务报表的危害 1、使公司财务状况处于恶性循环中,最终导致破产倒闭 由于提前确认收入或递延确认费用,一方面为后期留下了潜亏,需由以后各期消化,使后期利润增长的潜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是上层利润管理的目标是以上年业绩作为基数制定的,一般在下达任务时都比上年有所增加,实现利润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管理目标利润指标越来越高的局面,下属单位或公司的各级管理者,为了表明个人业绩或受其他短期目标的驱使,造假的可能性更大。一年一年地进行欺诈,公司的潜亏越来越大,隐患越来越多,最终将导致企业走向破产倒闭之路。如在2001年12月,曾在 《财富》 500强上排名第七的美国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因1997年至2000年的财务报表中虚增5.91亿美元的盈利,使曾经辉煌一时的安然公司只好黯然走上破产之途。 2、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如美国安然公司由于虚增巨额利润,误导投资者,在其欺诈行为暴露后,使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信心崩溃,股价在短时间内从数十美元跌至几十美分;我国的银广夏由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精心策划,通过虚增巨额利润而成为中国上市公司中的绩优蓝筹股,是昔日上市公司的50强,2000年每股盈利0.827 元,使股价从1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到2000年12月29日复权后的股价达到75.98元,一年上涨的幅度为440%,高居深沪两市第二。但好景不长,随着欺诈行为的暴露,暴利神话的戳穿,其股价又遭遇连续15个跌停,从除权后的每股30.77元酌高价直跌到6元左右,使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使会计师事务所出现信任危机 美国安然公司的欺诈性财务报表是由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由于安然公司欺诈财务报表行为暴露,而使安达信公司的信誉毁于一旦,其应承担的责任也在所难免,可能面临高达数十亿美元的索赔,还可能面临刑事指控,并引发了美国会计界的强烈地震;注册会计师也陷于诉讼中,有的被吊销营业执照,有的被迫究刑事责任。如我国负责“银广夏”公司财务审计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也面临同样的处境。 防范欺诈性财务报表的产生 1、制定切合实际的内部业绩评价指标 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在制定内部业绩评价、短期财务目标时,应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制定并下达切实可行的利润预算指标,使其既能实现,又富有挑战性;在制定内部激励机制、下属人员提升机制时,应从长计议,综合考虑,而不能仅以完成利润指标业绩作为唯一标准。 2、强化内部审计责任 内部审计是代表管理者或董事会进行的审计,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的检查和测验,可以查明内部控制机制运行是否良好,内部职责的划分是否真正得以实施,审计人员还可以亲临现场或采用不事先通知的临时性访问,以阻止欺诈行为的发生,还可通过对事实的调查、账簿的审计发现欺诈行为,提出管理建议,使管理者及时获悉相关信息并进行处理。 3、注册会计师应遵循通用的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 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受托单位公开的财务报告发表意见。但他们亲临现场查证报表数据、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助于阻止欺诈的发生,有时还会发现欺诈。尽管在例行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只对受托单位已公布的财务报表是否符合通用会计准则发表意见,不必揭露欺诈。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没有遵循通用的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仅要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而且会受到刑事责任追究。由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深信,会计师事务所是能可为他们挽回经济损失的少数几个机构之一,尤其在被审计单位破产清算时,报表使用者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期望值更大,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对欺诈性财务报表所负责任越来越大,注册会计师应在财务报表审计中遵循通用审计准则、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和遵守职业道德,规避财务报表的欺诈风险。 相关词条 会计师 审计学 参考资料 http://wiki.mbalib.com/wiki/%E6%AC%BA%E8%AF%88%E6%80%A7%E8%B4%A2%E5%8A%A1%E6%8A%A5%E8%A1%A8"
简介成本收益分析是指以货币单位为基础对投入与产出进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它是一种是预先作出的计划方案。 概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都要考虑具体经济行为在经济价值上的得失,以便对投入与产出关系有一个尽可能科学的估计。 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量入为出的经济理念,它要求对未来行动有预期目标,并对预期目标的几率有所把握。 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一个普遍的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前提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出发,总要力图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之所以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特征成本收益分析的特征是:自利性、经济性、计算性。 1、自利性 这种方法的内在精神是追求效益,但这种对效益的追求带有强烈的自利性。成本收益分析的出发点和目的是追求行为者自身的利益,它只不过是行为者获得自身利益的一种计算工具。成本收益分析追求的效用是行为者自己的效用,不是他人的效用,这是其指向性,即自利性。 2、经济性 由于行为者具有自利的动机,总是试图在经济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使经济活动经济、高效。成本收益分析的前提效用最大化就蕴含着经济、高效的要求。 3、计算性 行为者要使自己的经济活动达到自利的目的,达到经济、高效,必须对自己的投入与产出进行计算,因此,成本收益分析蕴含着一种量入为出的计算理性,没有这种精打细算的计算,经济活动要想获得好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成本收益的计算特性是达到经济性的必要手段,也是保证行为者行为自利目的的基本工具。 方法 成本收益分析的三种主要方法 1.净现值法(NPV) 2.现值指数法 3.内含报酬率法 这三种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具有不同的适用性。一般而言,如果投资项目是不可分割的,则应采用净现值法;如果投资项目是可分割的,则应采用现值指数法,优先采用现值指数高的项目;如果投资项目的收益可以用于再投资时,则可采用内含报酬率法。
目录 1 相机财务的提出 2 相机财务的理论模型 相机财务的提出 在文化、技术、制度不断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财务环境。在不确定性——确定性——不确定性……转换的过程中,由于竞争的存在,市场均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企业决策的信息基础特征是不确定性,确定性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同时,企业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企业生命周期和经济发展周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变化,人、组织与环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要求使财务决策标准呈现多种属性。横向、纵向变量因子、决策利益主体的多元性以及决策标准的多种属性,使财务环境呈现出复杂性特点。财务管理也因此从古典财务、风险财务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相机财务。“相机”有“根据时机、鉴定机会、无约定规则”之意,成语中有相机行事、相机而动等。 相机财务是基于复杂财务环境下,关于财务决策的目标、假设、原则、内容、程序与方法的理论模型。相机财务区别于古典财务、风险财务的特点表现为:古典财务决策的信息基础是完全确定的信息,主要考虑现金流量、资金成本等定量变量,决策主体主要考虑业主或股东自身的利益,决策的标准是利润最大化;风险财务决策的信息基础是有概率分布的信息,主要考虑现金流量、资金成本、风险等变量因素,决策的主体主要考虑业主或股东的利益,决策的标准是净现值最大化。事实上,根据完全确定的信息或有概率分布的信息进行决策的应用范围是很狭窄的,客观上具有不确定性。所以,相机财务主要研究有大量数目因子、不确定性信息,决策主体不仅要考虑股东,而且要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客户、职员、政府、竞争对手等的利益,决策标准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目标而且要考虑社会效益目标等复杂条件下的财务决策行为。 相机财务的理论模型 (一)相机财务的目标 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环境保持能量的交换,企业、人和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组织。生存是企业的基本目标,企业要生存,必须和外界环境保持和谐一致。“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中,非合作是均衡战略选择,但是,不能实现博弈双方效用的最大化。而在现实中,战略联盟就是一种合作博弈的战略选择,通过合作实现竞争主体效用的最大化。创造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创造市场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财务创新密切相关,未来新兴市场的竞争主体是虚拟的,博弈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与自己的博弈。不确定性与机会收益同在,博弈的过程就是不确定性与收益均衡的过程。期权理论为创造市场提供了理论指导,企业通过研究开发投资或少量资本的平台投资,就可以以此不断地学习获得信息,降低不确定性程度,获得继续研究、投入生产或扩大生产规模的期权。所以,相机财务的目标之一是降低不确定性,实现利益相关者效用的最大化。相机财务的另一层面是与规制财务相对应的。规制财务强调制度的刚性、指令的权威性,而相机财务则强调企业与环境的一致性,认为制度、指令应具有弹性、柔性。企业财务战略、组织结构、内控制度、财务政策要与当时的情景相协调。所以,相机财务的目标之二是协调不确定性,实现利益相关者效用的最大化。 (二)相机财务的基本假设 1.相机财务管理主体假设。财务管理可分为三个层面: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财务经理财务是执行财务,负责具体的操作以及对执行结果的分析和信息的反馈,财务经理面对的主要是确定性财务问题。经营者财务是战略财务(规划财务),负责财务发展战略的规划、设计,寻找市场盈利区间,面对的是有确定概率分布的和不确定的财务环境。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面对的财务环境是一样的。所以,相机财务管理的主体是所有者和经营者。 2.有限理性人假设。理性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需要满足完全信息、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在复杂财务环境下,不确定性是其主要特点,所以理性人假设在此条件下不适用。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有限理性是相机财务管理主体的主要特点。 3.不确定性假设。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相对的,确定性是暂时的,不确定性是持久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可以相互转换。相机财务管理面对的是没有确定的结果、没有确定的概率分布的不确定的财务环境。 (三)相机财务的原则 1.期权原则。期权是一种对未来决策的选择权,具有以小博大的特点。取得这种权利是有成本的,但是,带来的收益可能是很大的。例如,企业的研究开发(R&D)性投资,其结果是不确定的;假设研发成功投入生产,市场前景如何是不确定的。但是,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资实质是对创新市场的开发,是将来进入、退出该市场的期权投资。 2.权变原则。权变就是因势利导,择机行事。毛泽东的“敌进我退、敌退我打”的军事战略思想的实质是权变思想在军事中的应用,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往往也不止一个,体现的也是权变思想。企业是一个与外界密切相连的开放系统,企业的财务发展战略、组织结构、财务政策也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经济转轨期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观念在不断变化,企业制度、观念等也要随之调整。 3.弹性原则。所谓弹性是指留有余地或一个因素的变化对另外一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例如,市场对企业产品需求量的预测不可能是一个确定的数值,而是一个或几个区间范围,所以企业财务计划、资本预算的制定就不可能根据确定业务量制定,而应根据区间业务量范围制定财务预算。复杂环境下大数目因子对财务的影响,表现为一个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乘数效应变化,所以要求企业财务政策的制定要富有弹性。 4.修正原则。不确定性决策意味着高风险,一旦决策得到实施,决策主体会因此不断得到反馈的信息,反馈信息与预测信息的偏差要求不断地调整原先的决策方案。例如,风险投资公司将资金分批投入一个项目之后,经策划上市发行股票,风险投资公司会考虑不断减持股份或全部套现,对原先决策行为进行修正,以降低收益的不确定性。 (四)相机财务的内容 相机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相机财务环境管理、平台投资战略管理、或有决策管理、财务危机管理。相机财务环境管理是指对财务环境的管理,包括机会与威胁的识别,相机指数的制定与相机发展趋势的评判等。平台投资战略管理是指对创造新市场或进入新市场的投资战略管理,包括风险投资管理、研究开发投资管理、资本运营管理。或有决策管理是指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战略选择管理,包括企业生命周期的相机财务管理、经济周期中的相机财务管理、经济转轨期的相机财务管理、财务组织结构相机管理。财务危机管理是指财务危机的预警与化解,包括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财务危机的化解两个部分。 (五)相机财务的程序 在复杂条件下,相机财务管理决策信息基础尤为重要,决策信息来源于决策程序。决策程序的实质是信息混沌识别和信息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信息处理中心将来自企业基层、股东、管理层以及其他渠道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决策有用的信息,然后,将信息传递给决策层。决策层认为信息有价值再组织专家组和讨论小组对信息的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鉴定,经专家鉴定和由企业内部人士组成的小组的讨论,专家组和讨论小组再将其意见反馈到决策层。决策层根据反馈的信息做出最后决策,并将决策结果以指令的形式发送到执行层。执行层执行指令,并将执行信息反馈到信息处理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再将执行信息传递到决策层,决策层认为与设定目标有偏差,再进行修正,并将修正后的指令通知执行层。具体程序见图三。 (六)相机财务的方法 1.尝试错误法。企业在创新市场的过程中,缺乏经验信息,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是,创新市场诱人的前景又会给企业带来无限生机。不确定性本身就孕育着机会收益。根据期权原则,企业可用尝试错误法,将资金分次分批投入,在投资的过程中,企业就可以不断地获得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生产技术标准、市场前景、盈利水平等等。如果原决策是错误的,企业应立即修正错误,使损失减至最小;如果原决策是正确的,应追加投资,扩大市场份额。 2.资本控制法。新兴市场是充满诱惑和不确定性的市场,如风险投资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可以放弃前期的研究开发和试生产。当创新市场发育成功的趋势比较明显的时候,企业可以通过资本控制手段,介入新兴市场。资本控制法就是通过直接持股或间接持股达到控制目标企业,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法。通过资本控制法控制目标企业是相机财务权变原则的具体运用。 3.战略联盟法。在复杂条件下,财务决策的利益主体不仅要考虑本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而且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实力。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充分发挥资源协同效应,企业可以通过战略联盟实现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 4.保险。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如美国9.11事件的发生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财产损失、业务损失和生命损失。保险是管理不确定性事件的基本方法,也是相机财务期权原则的实际运用。 5.套期保值。市场是不确定的,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波动影响也是极大的。利用创新或衍生金融工具,如期权、期货、互换等确定未来价格,使不确定性有效地转换为确定性,实现套期保值。
借款费用的确认主要解决的是将每期发生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还是将有关借款费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的问题。根据借款费用准则的规定,借款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是: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只有发生在资本化期间内的有关借款费用,才允许资本化,资本化期间的确定是借款费用确认和计量的重要前提。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是指从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点到停止资本化时点的期间,但不包括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期间
基本资料损益表损益表(或利润表)是用以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利润实现(或发生亏损)的财务报表。它是一张动态报表。损益表可以为报表的阅读者提供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所需要的有关资料, 可用来分析利润增减变化的原因, 公司的经营成本, 作出投资价值评价等。 损益表的项目,按利润构成和分配分为两个部分。其利润构成部分先列示销售收入,然后减去销售成本得出销售利润;再减去各种费用后得出营业利润(或亏损);再加减营业外收入和支出后,即为利润(亏损)总额。利润分配部分先将利润总额减去应交所得税后得出税后利润;其下即为按分配方案提取的公积金和应付利润;如有余额,即为未分配利润。损益表中的利润分配部分如单独划出列示,则为“利润分配表”。 简介损益表(美国英语为:incomestatement,缩写为:IS;英国英语为:profitandlossaccount。),又称为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会计报表,是一段时间内公司经营业绩的财务记录,反映了这段时间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经营费用及税收状况,报表结果为公司实现的利润或形成的亏损。[2]制作损益表过程在财政年度末,所有帐目必须平帐。所有帐目的余额都需放在试算表(Trial Balance)里。会计师需根据簿记上的资料制作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部分公司除制作这两个财务报表外,还会制作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公司会先计算公司的净销售和销货成本,得到这两个项目的数目后就可计算毛利(Gross Profit/Loss)。将收入和支出的总和相减后就可计算纯利亏损(Net Income/Loss)。以下会有几条重要公式: 计算毛利(Gross Profit/Loss)的方法: 毛利 =净销售 (Net Sales) - 销货成本 (Cost of Goods Sold) 净销售 = 销售 (Sales) - 销货退回与折让 (Sales Returns and Allowances) 销货成本 = 期初存货(Beginning Inventory) + 购货 (Purchases) - 购货退回与折让 (Purchase Returns and Allowances) + 购货运费 (Freight-Out/Delivery Expense) - 期末存货(Ending Inventory) 计算纯利的方法: 纯利 = 所有收入 (Revenue) - 所有支出 (Expenses) 损益表的重要作用 损益表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可以用来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成果,评估投资的价值和报酬,进而衡量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成功程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损益表可作为经营成果的分配依据。损益表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以及营业税金、各项期间费用和营业外收支等项目,最终计算出利润综合指标。损益表上的数据直接影响到许多相关集团的利益,如国家的税收收入、管理人员的奖金、职工的工资与其他报酬、股东的股利等。正是由于这方面的作用,损益表的地位曾经超过资产负债表,成为最重要的财务报表。 2、损益表能综合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可以有助于考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企业在生产、经营、投资、筹资等各项活动中的管理效率和效益都可以从利润数额的增减变化中综合的表现出来。通过将收入、成本费用、利润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对比,可以考核生产经营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而年评价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和效率。 3、损益表可用来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损益表揭示了经营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的收支净额的详细资料,可据以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评估企业的获利能力。同时,报表使用者所关注的各种预期的现金来源、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如股利或利息、出售证券的所得及借款得清偿,都与企业的获利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收益水平在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案例1937年的时候,麦当劳兄弟制作了一份简单的财务损益表,表上显示,在销售的25样产品中,汉堡包带来的收入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于是决定砍掉16项产品,汉堡包有30美分,降价到15美分!准则在损益表准则起草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单独的损益表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互比较。我国起草损益表准则,本着既要借鉴国际惯例,又要符合中国国情这一原则,根据宏观管理的要求和各方面对企业经营成果指标的需要,才制定了统一的损益表准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损益表》分为引言、正文、附则三个部分。其中,引言部分说明了该准则规范的范围,即规范企业向外报送的损益表应提供的资料。正文部分分为定义、基本要求、报表项目、报表结构、报表附注五个段落。定义段给出了19个概念,为损益中的项目作了界定,为损益表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准则和正确使用准则提供了依据。基本要求规定了编制损益表的时间要求、货币单位、以及标明企业的名称、计算损益的会计期间、报表编号和编制比较损益表的要求、报表项目首先说明“损益表按照营业毛利润、营业净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和可供分配的利润进行分类,列示企业利润总额和税后净利润的构成以及利润分配的情况。”然后分别详细界定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的内容,并叙述了利润计算程序。报表结构说明损益表的格式一般采用多步式。报表附注说明报表附注中应包括的内容。附则中说明了该准则解释权的归属,与其他法律、法规相抵触时的处理方法以及生效日期。 比较由于大多数国家没有单独的损益表准则,以下仅就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损益表(征求意见稿)》、《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1997年修订)以及一些国家损益表方面的规定作一比较。 关于营业收入的范围与分类 我国现行制度规定:将营业收入划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附营业务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范围呈多样性,既搞工业、又搞商业,还搞旅游、房地产等,已经分不清哪些是主营,哪些是附营,有些附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甚至已超过主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故我国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不再将营业收入划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附营业务收入。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第30份意见书“经营成果的报告”关于损益表格式及内容列有收入、费用、正常项目得利和损失、持续经营利润、中止经营损益、非常项目利得和损失、会计原则变更累计影响、净收益等项目。格式中关于营业收入仅列出“收入”一项,但填报收入时,可将销售收入和其他收入合并为一项,也可将利息收入、租金收入、投资收益单列。可以看出,美国只是从大类上规范损益表项目。而我国损益表项目的规范较严格。国际会计准则中分为“收入”、“其他经营收益”两项来列示营业收入。 关于费用 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在收益表内或收益表附注中用一种分类对费用进行分析,该分类以企业范围内收益和费用的性质或其功能为基础。”目前,主要有种费用分析方法:第一种分析称为费用性质法(或称“支出性质法”)。费用按其性质(例如,折扣、原材料购买成本、运输费用、工资和薪水、广告费用)在收益表内以总额反映,不在企业范围内不同的功能单位之间再分摊。这种方法只用于许多较小公司,将经营费用在各功能单位中进行分摊是没有必要的。第二种分析称作费和的功能分类法或“销售成本”法,它将费用按其功能划分为销售成本、销售或管理费用等部分。这种方法通常能向使用者提供比按性质进行费用分类更相关的信息,但将费用分摊给各功能单位可能具有随意性且涉及到相当多的判断。在这种分析法下,将费用划分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其他经营费用等。选择销售成本法还是支出性质法依赖于历史和行业因素,以及企业组织的性质。两种方法均能提供哪些成本可能随企业的销售或生产水平直接或间接发生变化的信息。由于每种列报方式对不同类型企业经营业绩组成要素的分类来作出方法选择。但是,由于关于费用性质的信息有助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因而要求在使用销售成本法时作附加披露。 我国对费用分析采用销售成本法,将费用严格划分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美国不象我国那么严格,而常常将销售费用和一般行政费用合计列示,而将折旧费、利息费用、汇兑损益单列,有的也将利息净收入单列。德国《商法典》第275至278条对损益表作了专门规定,具体包括:损益表格式和项目。德国会计依商法典规定可采用总成本法或销售成本法计算损益。德国会计依商法典规定可采用总成本法或销售成本法计算损益。损益计算的总成本法,是依据生产规模业绩(包括销售净额、存货增加或减少、自制设备和其他业绩)减去总成本(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折扣、其他)报告生产业绩。这种分法对成本核算的要求是按费用的经济性质进行成本分类核算的。至于产品销售与否,并不影响总业绩。损益计算的销售成本法,是依据销售规模将销售净额减去销售成本呈报生产业绩。无论生产多少,未实现销售则为乌有。这种方法对成本核算的要求是按费用的经济用途进行成本中心核算,销售成本只包括产制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单列项目陈报。 关于利润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利润总额由营业净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非常净损失组成。 对于营业净利润,我国的营业净利润的范围要比美国更小。如投资收益的大部分内容就属于美国的营业利润,根据我国损益表的结构,投资收益实际上是非营业利润,这与营业或经营的范围不甚相符。照此类推,投资就不属于正常的经营活动,虽然有悖常理。德国的营业利润也包括投资收益。我国直接列示投资收益,德国则按其构成列示分为参与收益、其他有价证券和长期贷款收益、其他利息收益、长期金融资产和短期证券摊销等项目。美国证明券交易委员会(SEC)规定的损益表项目也分项目列示了投资收益,包括股利、证券利息、证券收益等。 对于营业外收支,我国的规定与美国的利得和损失不尽一致。美国将利得和损失划分为非常项目和正常项目,在划分依据上,美国是从经济业务发生的性质来判断。我国是从业务本身的经济来划分,因此,我国的某此营业外收支项目可能是美国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如出售固定资产净收益;而我国营业外支出相对应,德国分非常性项目的可能性极小。与我国营业外支出相对应,德国分非常收入、非常费用、非常净益列示。从定义上看,两国都将营业外(非常)收入(收益)与费用定义为正常业务活动无关的收入与支出,但什么是“正常”、什么是“非常”却又有不同的理解,处理固定资产、对外捐赠在我国看来是属“非常”的事项,而在德国却视为“正常”的业务。 德国的会计利润的确切定义是年度盈余,它是收益减去费用的余额,其会计所得税在年度盈余之前列支,年度盈余即为税后年度利润,应税所得和年度利润无须着意区分,自然各不相同。我国的利润总额为所得税前利润。美国的所得税属营业利润的计算项目,其净利收益就可视为所有才可以分配的利润。 美国的损益表分为营业部分的报告和非营业部分报告。营业部分报告参考APB第30份意见书是指“持续经营利润”。“持续经营利润”多步式列报中应分别计算毛利、营业利润、税前利润和税后营业利润。非营业部分报告分为中止经营损益、非常项目利得和损失以及会计原则变更累计影响。中止经营损益是指出售、放弃企业一部分经营或丧失企业一部分经营的所有权,“一部分经营”是指构成企业经营整体中一个独立的、主要的部分或拥有一类顾客的经营如通讯公司的电台。多种经营企业是一个唯一的独立的分部。报表的使用者,通常会通过了解企业的发展趋势而预测将来,为此,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必须具有可比性。当在财务报表中的当年经营业绩包括了那些与将来不相关的已中止的业务时,如果这部分业绩没有被明确区分开来,报表的可比性就大为削弱。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将那些来自停业的经营业绩包括在当年数字中可能是必要的,但为了提高信息的可比性,这部分业绩应该与那些持续下去的业务区别开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停业与收购活动将会迅速增多,我国的损益表中也应对品止经营进行列报。表中的各个项目都应该区分属于继续的业务和属于已停止的业务,这种区分可以分栏的形式列在利润表上,也可以将他们反映在报表附注中。同样,将本年中收购得到的那部分企业业务能予以单独揭示也可以提高信息的可比性。 1973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第20份意见书《会计变更》要求将会计原则变更所产生的累计影响(包括会计原则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报告主体变更)在损益表中交锋报告,其金额是扣除所得税后的净额,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应在假设基础上,按新会计原则在表外调整以前年度的净收益;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不必单独反映,也不必调整净收益;会计主体的变更则要调整以前各年度的损益表。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把以下三项作为其财务报表的单独组成部分反映在报表中:(1)当期净损益;(2)按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直接进入权益中的每个收益和费用、利得或亏损项目(例如,重估价盈余和损失以及某种外帛折算差额),以及这些项目的总额;(3)按《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错误、会计政策的变更》的基准处理方法处理的会计政策变更和重大更正的累计影响。而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则将会计原则变更及其影响只作为表外说明,不进入损益表。 某此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在本期发现前一期或前几期的会计报表中的差错。这类差错可归结为两类:一类为不影响损益计算、不涉及补交或退还所得税的调整;另一类为影响损益的调整,需要在发现时调整损益,补交或退还所得税。对于前一类问题,发现后按有关法规要求进行调整即可,不影响损益表的编报;对于后一类问题,必须在调整以后的损益表中加以反映。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为了与历史习惯衔接,简化核算,对于本期发现的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不要求另编完整的损益表,只需将调整后影响当期损益的数额在利润总额与所得税之间单列一个项目予以反映。美国基本的财务报表包括资负债表、损益表、留存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美国将前期调整列示于留存收益表中。 利润分配项目的揭示,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损益表之外单独编制利润分配表;二是将其列在损益表中。我国会计制度是将利润分配表作为损益表的报表单独编制。从实际执行看,这样处理,给报表的使用者带来一定的不便。为了更加全面地、直观地反映企业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情况,所以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将利润分配的内容在损益表中一并反映。美国用留存收益表来反映利润分配情况。 关于报表附注 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损益表附注中,应说明以下有关内容:(1)有关会计政策的变化;(2)损益表中具体项目的补充说明;(3)损益表格式中难以反映的内容或业务情况;(4)在报告期内由于会计方法发生变更,其变更的情况和产生的影响;(5)未经批准的利润分配方案的说明。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要求以下三项应在企业的财务报表内或附注中列报:(1)与所有者的资本交易和给所有者的分派;(2)期初和资产负债表日累积损益余额,以及当期变动;(3)当期期初和期末每类权益资本、资本溢价和每项公积的账面金额之间的调整情况,各项目的期初和期末之间的变动应单独披露。 关于报表的格式目前,世界上各国的损耗益表格式主要有多步式损益表和单步式损益表两种。由于多步式损益式,注意收入与费用支出配比的层次性,这样便于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更重要的是利用多步式损益表有利于预测企业今后的盈利能力。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损益表(征求意见稿)》中采用了多步式的损益表格式。一般格式损益表的格式有: 1)单步式。这种方式将所有的收入汇列在一起,也把所有的成本、费用或支出列在一起,一步计算出净损益。 2)多步式。这种方法通过多步计算得出企业损益:第一步,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第二步,营业净收益=毛利-营业费用;第三步,营业净收益+非常收益=纳税前收益;第四步,纳税前收益-所得税=净收益。 3)账户式。这一方法是将各项费用列于左方,各项收入列于右方。 4)报告式。这一方法类似于多步式,用编制会计报表的格式排列。[3] 样式编制单位:××有限公司20××年单位:元 项目本期金额上期金额 一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这里是怎样计算出来? 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投资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二营业利润 (亏损以“-”号填列) 加:营业外收入 减:营业外支出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三 利润总额 (亏损总额以“?”号填列) 减:所得税费用 四净利润 (净亏损以“?”号填列) 五每股收益 (一)基本每股收益 (二)稀释每股收益[1] 投资收益指标分析投资收益分析包括: 1普通股每股净收益 普通股每股净收益是本年盈余与普通股流通股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一般为:普通股每股净收益=(净利-优先股股息)/发行在外的加权平均普通股股数。由于我国公司法没有关于发行优先股的规定,所以普通股每股净收益等于净利除以发行在外的股份总数。 该指标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指标值越高,每一股份可得的利润越多,股东的投资效益越好;反之则越差。 2股息发放率 股息发放率是普通股每股股利与每股净收益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股息发放率=(每股股利/每股净收益)*100%。该指标反映普通股股东从每股的全部净收益中分到手部分的多少,就单独的普通股投资人来讲,这一指标比每股净收益更直接体现当前利益。股息发放率的高低要依据各公司对资金需要量的具体状况而定。股息发放率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股利支付方针,公司要考虑经营扩张资金需求、财务风险高低、最佳资本结构来决定支付股利的比例。 3 市盈率 (1)市盈率的定义。市盈率是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亦称市盈率或本益比或本利比。其计算公式为:市价与每股盈利比率=每股市价/每股盈余,公式中的每股市价是指普通股每股在证券市场上的买卖价格。 (2)市盈率比率分析。该指标是衡量股份制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用每股盈余与股价进行比较,反映投资者对每元利润所愿支付的价格。这一比率越高,意味着公司未来成长的潜力越大。一般说来,市盈率越高,说明公众对该股票的评价越高。但应注意的是在每股收益很小或亏损时,市盈率往往非常高,此时的市盈率不说明任何问题;当市盈率受净利润的影响较大,存在利润操纵现象时,该指标也就失去了意义。 (4)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等于公司投资收益与平均投资额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期初长、短期投资+期末长、短期投资)/2*100%,该指标反映公司利用资金进行长、短期投资的获利能力。 (5)股利支付率。 股利支付率是每股股利与每股收益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收益),该比率反映股东从每股的全部盈余中分到手的部分有多少,就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比每股收益更直接体现当前利益。 (6)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是期末净资产与总股本的比值,也称为每股帐面价值或每股权益。计算公式为:每股净资产=年末股东权益/总股本,投资者还应特别注意另一个重要的指标--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年末股东权益-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年末股本总数。一般来说,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稍低于每股净资产,但如果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远远低于每股净资产的话,说明该公司的资产质量差,潜亏巨大,随时可能发生较大的帐面亏损,投资者应警惕。 (7)市净率。 把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市价联系起来,可以说明市场对公司资产质量的评价。市净率就是反映每股市价和每股净资产关系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是股票的帐面价值,它是用成本计算的,每股市价是这些资产的现在价值,它是证券市场上交易的结果。一般来说,市价越是高于其帐面价值,公司资产的质量越是好,优质股票的市净率普遍较高。 制作在财政年度末,所有账目必须平帐。所有账目的余额都需放在试算表(TrialBalance)里。会计师需根据簿记上的资料制作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部分公司除制作这两个财务报表外,还会制作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公司会先计算公司的净销售和销货成本,得到这两个项目的数目后就可计算毛利(GrossProfit/Loss)。将收入和支出的总和相减后就可计算纯利亏损(NetIncome/Loss)。以下有几条重要公式: 计算毛利(GrossProfit/Loss)的方法: 毛利=净销售(NetSales)-销货成本(CostofGoodsSold) 净销售=销售(Sales)-销货退回与销售折让(SalesReturnsandAllowances) 销货成本=期初存货(BeginningInventory)+购货(Purchases)-购货退回与折让(PurchaseReturnsandAllowances)+购货运费(Freight-Out/DeliveryExpense)-期末存货(EndingInventory) 计算纯利的方法: 纯利=毛利+所有收入(Revenue)-所有支出(Expenses)编制方法明确当期经营观念和总括观念。当期经营观念反映损益表中只应计入在当期经营有关的惯常收入和惯常费用。总括观念主张,除了股利分派的资本收益以外,所有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经济业务,都要总括地反映在损益表中。针对两种观念的矛盾,报表编制者应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出发,并结合外部使用者的信息要求,寻找它们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表内数字的填列内容及填列方法: 1)产品销售收入项目,应根据“产品销售收入”账户发生额分析填列。 2)产品销售成本项目,应根据“产品销售成本”账户发生额分析填列。 3)产品销售费用项目,应根据“产品销售费用”账户发生额分析填列。 4)产品销售税额附加项目,应根据“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账户的发生额填列。 5)其他业务利润项目,应根据“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账户的发生额分析计算填列。 6)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项目,应根据“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账户发生额分析填列。 7)投资收益项目,应根据“投资收益”账户发生额分析填列。 8)营业外收入项目和营业外支出项目,应分别根据“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账户分析填列,9)产品销售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等项目,可在表内计算填列。 10)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项目,根据“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账户填列。 [4]
概念 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财务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等于零时的折现率,也就是使项目的财务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表达式 ∑(CI-Co)tX(1+FIRR)-t=0 (t=1—n) 式中 FIRR——财务内部收益率; 表达式分析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实际收益率的一个动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一般情况下,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财务内部收益率的计算过程是解一元n次方程的过程,只有常规现金流量才能保证方程式有唯一解。当建设项目期初一次投资,项目各年净现金流量相等时,财务内部收益率的计算过程如下: 1)计算年金现值系数(p/A,FIRR,n)=K/R; 2)查年金现值系数表,找到与上述年金现值系数相邻的两个系数(p/A,i1,n)和(p/A,i2,n)以及对应的i1、i2,满足(p/A,il,n) >K/R>(p/A,i2,n); 3)用插值法计算FIRR: (FIRR-I)/(i1—i2)=【K/R-(p/A,i1,n) 】/【(p/A,i2,n)—(p/A,il,n)】 若建设项目现金流量为一般常规现金流量,则财务内部收益率的计算过程为: 1)首先根据经验确定一个初始折现率ic。 2)根据投资方案的现金流量计算财务净现值FNpV(i0)。 3)若FNpV(io)=0,则FIRR=io; 若FNpV(io)>0,则继续增大io; 若FNpV(io)<0,则继续减小io。 4)重复步骤3),直到找到这样两个折现率i1和i2,满足FNpV(i1) >0,FNpV (i2)<0,其中i2-il一般不超过2%-5%。 5)利用线性插值公式近似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其计算公式为: (FIRR- i1)/ (i2-i1)= NpVl/ (NpV1-Np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