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清算所系统(AutomatedClearingHouse简称ACH)美国的ACH是覆盖全美的一个电子清算系统,用于银行间票据交换和清算,主要解决纸质支票的低效和安全问题。ACH适用于工资发放、政府福利津贴、养老金的发放、保险费、消费者账单、抵押分期付款及利息的支付、企业间贷款结算等,主要为政府机构、公司、企业、消费者提供小额支付服务。 美国支付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程度很高,这与美联储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特别是美联储不断对主要的支付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和安全防护。从而使美国支付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效率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自留是指企业自己承担部分或全部的外汇风险损失,自留往往被称为自我保险。
谭小芬(1978.9-),男,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获经济学学士;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获金融学硕士,2007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获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近年来在《国际金融研究》、《国际经济评论》、《经济学动态》、《改革》、《中国金融》、《中国外汇》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财经评论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参与过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应急课题。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 邮政编码:100081 教育背景 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获金融学硕士学位 200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9年10月-现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7年7月-2009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讲师 研究领域和专长 国际金融、货币政策、世界经济 专著 《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规则与汇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6月 学术论文 1. 恐慌从希腊蔓延,《中国外汇》,2010年第6期 2.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2期 3. “危机后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国际研讨会综述,《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1期 4. 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金融》,2010年第4期 5. 新兴经济体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中国外汇》,2010年第4期 6. “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面临的新挑战”国际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3期 7.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经济纵横》,2010年第8期 8. 基金费率结构与绩效:理论及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 9. 金融企稳是经济复苏的助推器还是绊脚石,《中国外汇》,2009年第10期 10. 全球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学术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7期 11. 通缩是现在的,通胀是未来的,《中国外汇》,2009年第5期 12. 2002年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风险与之俱进,《中国外汇》,2008年第10期 13. 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0期 14. U型:美国经济低谷徘徊,《中国外汇》,2008年第6期 15.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经济效应分析,《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7期,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8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6. 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经济后果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17. 房地产泡沫破裂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3-4月 18.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多层面考察,《改革》,2008年第3期 19. 欧洲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2期 20. 通货膨胀目标制与宏观经济绩效:最新研究进展与评述,《经济评论》,2007年第5期 21. 欧洲房地产周期与金融稳定,《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5-6月 22. 泰勒规则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4期 23.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亚洲和欧洲的观点”国际研讨会综述,《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9-10月(第二作者) 24. 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的适应性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25.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成因问题的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2期 26.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经济评论》,2003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 27. 北京与其他地区服务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专刊 28.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29. QFII: 理论框架、经验借鉴及其制度设计,《中国外汇管理》,2002年第9期 30. QFII制度在资本账户开放中的可行性分析,《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31. QFII制度的市场影响与证券市场的制度变迁,《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 32. 美国经济:触底反弹,世界经济黄皮书,《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3. 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世界经济黄皮书,《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4. 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上升,世界经济黄皮书,《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被新华网、新浪网、中国网、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部分转载,转载日期为2007年12月27日 35. 全球流动性过剩与房地产市场风险,世界经济黄皮书,《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6. 欧洲房地产周期、宏观经济影响与金融稳定,世界经济黄皮书,《2006-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7. 中央银行如何应对资产价格泡沫,工作论文,2008年10月 财经评论文章 1. 多伦多峰会 财政风险成巨大隐患,2010年7月2日 2. 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 增强汇率弹性,2010年6月24日 3. 主权债务不会导致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6月19日 4. 希腊债务危机加速蔓延 险象环生,2010年5月9日 5. 人民币升值压力测试引发的猜想,2010年3月25日 6. 人民币升值无法扭转中美贸易失衡,2010年3月23日 7. 英镑危机是否再现?2010年3月16日 8. 主权债务危机开始考验欧元区,2010年2月26日 9. 美联储按兵不动 加息尚远,2010年2月7 日 10. 达沃斯警示主权债务问题,2010年1月31日 11. 新兴市场正在积聚资产泡沫,2010年1月15日 12. 查诺斯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危言思考,2010年1月15日 13. 2010年美国经济前高后低,2009年12月16日 14.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2009年12月14日 15. 美联储分四步退出危机期货币政策,2009年12月11日 1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信号,2009年12月10日 17. 迪拜危机不会带来第二波金融海啸,2009年12月3日 18. 美元未来还可能进一步贬值, 2009年11月30日 19. 危机后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2009年11月26日 20. 澳央行加息揭全球货币紧缩序幕?2009年10月22日 21. 在香港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有巨大风险,2009年10月20日 22. G20峰会:国际联手加强金融监管,2009年9月28日 23. 美联储会否及如何撤市呢? 2009年9月25日 24. 美国经济衰退已结束,步入复苏轨道,2009年9月22日 25. 国际金融市场基本企稳,复苏初现,2009年9月15日 26. 国际金融市场复苏的意义和风险,2009年9月6日 27. 美国经济复苏慢,二至三年内低速增长,2009年8月6日 28. 力拓警示:中国需筑经济安全防火墙,2009年7月30日 29. 中美对话:框架协议高于具体成果,2009年7月29日 30. 八国集团退出刺激经济策略尚在观望,2009年7月14日 31.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策,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1月17日 32. 明年美国住房市场有望触底反弹,2010年10月2日 33. 美国经济增速放缓 复苏态势不变,2010年9月19日 34. 美联储2012年才进入加息周期,2010年9月9日 主持课题 1. 2008-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其在中国的检验,2008年12月 2. 2007-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121人才工程”青年博士发展基金《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其在中国的检验》,2007年11月 3. 2008-2009年,211工程3期重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货币政策如何应对资产价格波动:基于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修正,2009年10月 参与课题 1. 2008-2009年,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 “金融体制改革和货币问题研究”中的子项目“走向开放的中国对外金融政策”。 2. 2007-2008年,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外汇储备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研究”。 3. 2004-2005年,参与商务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全球经济形势预测》。 4. 2003-2004年,参与北京市重点学科 “世界经济”建设项目《北京市对外经济研究报告》。 5. 2001-2002年,参与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QFII制度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战略研究》。 学术交流 1、荷兰皇家科学院和中国社科院联合主办“The Financial Crisis –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the Role of Supervisory Authorities”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Asset Price Bubble and Monetary Policy: Lesson from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并作主题发言,2009年5月13日。 2、“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与中国经济”论坛暨《国际金融研究》杂志理事单位年会,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和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提交论文“美国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武汉大学,2010年3月27-28日。 3、“世界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发展”论坛暨《国际金融研究》杂志理事单位工作会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主办,2009年6月27-28日。 4、第九届中国世界经济学会2007年年会暨“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湘潭大学,提交论文“房地产泡沫破裂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2007年10月20日。 5、首届国际金融青年论坛,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主办,福州,2008年7月10日。 6、“世界经济与中国2008:在不确定中把握趋势”国际研讨会,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和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主办,2007年11月30日。 7、“世界经济与中国2009:变化中的世界和机遇”国际研讨会,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和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主办,2008年11月14日。 8、“世界经济与中国2010:危机后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国际研讨会,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和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主办,2009年11月13日。
在众多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中,有些仅仅是记载金融交易的场所,这些中心不经营具体的金融业务,只从事借贷投资业务的转帐或注册等事物手续,因此也称为“记帐中心”,也叫“名义中心”。许多跨国金融机构,在免税或无监管的城市设立“空壳”分支机构,以将其全球性税务负担和成本减至最低。目前,最主要的名义中心有开曼、巴哈马、泽西岛、安的列斯群岛、巴林等。他们也常被称为“铜牌中心(Brass-plate Centers)”,比喻该处的金融仅仅挂上招牌而已,没有真正的金融业务或活动。
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ICSID)是1966年10月14日根据1965年3月在世界银行赞助下于美国华盛顿签署的,1966年10月14日生效的《解决各国和其他国家国民之间投资争端的公约》(即1965年华盛顿公约)而建立的一个专门处理国际投资争议的国际性常设仲裁机构,它是复兴开发银行下属的一个独立机构。 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的地址在美国华盛顿,其宗旨在于:是依照公约的规定为各缔约国的国民之间的投资争端提供调停和仲裁的便利,促进相互信任的气氛,借以鼓励私人资本的国际流到。中国于1993年1月7日递交了批准书,1993年2月6日成为公约和中心的成员国。该中心具有不同于其他国际商事仲裁机构的特殊法律地位,即具有完全的国际法人格,具有缔结契约、取得和处理动产和不动产及起诉的能力;在各缔约国领土内执行职务时,该中心及其工作人员享有公约所规定的豁免权和特权。 依公约第25条规定,中心的管辖权只限于缔约国和另一缔约国国民之间直接因投资而产生的任何“法律争端”。争端得经双方书面同意提交给中心,而一经双方表示同意后,则不得单方面撤销其同意。
见索即付保证又称“独立保证”或“无条件保证”等,是指一种独立于基础合同(融资协议),一旦主债人(借款人)违约的情况下,债权人(贷款人)无须先向主债人(借款人)追索,即可无条件要求保证人承担第一偿付责任的担保方式。 在传统的保证合同有两个重要的法律特征:一是从属性,即保证债务是从债务,以主债务的存在或将来存在为前提,因主债的的消灭而消灭,且不能与主债分离而转移。保证人承担的责任不超过基础合同项下主债人责任的范围和标准,保证人可以主张主债人所有的抗辩,以对抗债权人(抵押权人);二是补充性,指主债人承担的是第一顺位的,而保证人只付第二偿付责任。简言之,就是只有当主债人不履行其主债务时,保证人才承担担保之责,债权人不能要求保证人首先履行保证义务。传统保证的上述两大特性,在不同程度上已被现代的见索即付保证制度所打破。 见索即付保证的特点 见索即付保证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它的独立性上,即担保责任与基础合同相分离的法律特性,这也反映了对债权人(抵押权人)利益的保护。它是 A 持续的保证 B 是不可撤销的保证 C 是无条件的保证
补充贷款(Supplementary Credit Facility, SCF),亦称韦特文贷款(The Witterven Facility),1977年8月设立,总额100亿美元,其中石油输出国提供48亿,工业发达国家提供52亿,用于补充普通贷款之不足。贷款最高限额为借款国份额的140%,备用安排期限1~3年,还款期限为3.5~7年。 1981年4月,补充贷款提供完毕。同年5月IMF实行扩大贷款政策(Enlarged Access Policy),又同原补充贷款资金的提供国签订了追加借款的协议,设立了扩大贷款。该贷款的条件、目的和内容与补充贷款一样。1985年规定一年的贷款额度为份额的95%~115%,三年累计限额为份额的280%~345%,累计最高限额为408%~450%。此后贷款限额又降低到一年为90%~110%,三年累计为270%~330%,累计最高限额为400%~440%。
补偿与应急贷款(Compensatory & Contingenting Facility, CCFF),即1963年设立的出口波动补偿贷款(Compensatory Financing Facility, CFF)。CFF设立的目的是会员国在出口下降或谷物进口支出增大而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可向IMF申请普通贷款外的此项贷款。1989年1月IMF以CCFF取代CFF。CCFF最高限额为会员国份额的122%,其中应急贷款和补偿贷款各为40%,谷物进口成本补偿贷款为17%,其余25%由借款国任意选择,用作以上贷款的补充。借取这项贷款条件是:出口收入下降或谷物进口支出增加应是暂时性的,而且是会员国本身无法控制的原因造成的;借款国有义务与IMF合作采取适当措施解决其国际收支困难。此项贷款期限为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