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荣光与原罪:一部真实而震撼人心的美国金融列传 作 者: (美)费雪 著,王海琳,朱红燕 译 出 版 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 字 数: 421000 版 次: 1 页 数: 452 开 本: 24开 I S B N : 9787500680994 分类: 图书 >> 管理 >> 金融/投资 >> 国际金融 定价:¥45.00编辑推荐 他们是一群资本横野上的拓荒者他们塑造了现今的美国金融市场一部翔实而又别开生面的金融史。 金钱的游戏,可以令人热血沸腾;投资的成功,足以令人忘乎所以;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一切,在面对书中的这些人物之时,都将显得苍白无力。她将令你极度兴奋,而又将让你胆战心惊!一部别样的美国金融史。 在这本书中,肯·费雪以一种轻松、诙谐、友好的方式讲述了100个非凡的人的故事。其中,有一些人你早已知晓,而有一些人你会略有耳闻,还有一些人则是你从未听说过的。然而,正是他们塑造了我们现在的市场,他们中的一些人扮演了英雄的角色,而另外一些人则扮演着坏人的角色。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人生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在这个有导游的旅途上,肯·费雪会提供给我们富有思想性和发人深省的视野和解说。内容简介 他们是美国金融市场的拓荒者;他们所走过的路,就是美国乃至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之路;他们的故事,就是一部美国金融史。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他们贪婪、奸诈、好斗,玩弄亿万资本于股掌之中,为击败对手而不择手段;他们专注、果敢、坚韧、才思敏捷、于千头万绪之中能发掘巨大商机,赚取巨额财富。他们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而是金融史上的伟大先驱。 你可以在书中找到:伟大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现代投资管理之父保罗·卡波特、风险资本之父乔治斯·多利奥特、多元化投资之父罗伊·利特尔、“庞氏骗局”制造者查尔斯·庞兹、江恩……作者简介 肯·费雪( Kenneth L. Fisher),是费雪投资公司(Fisher Investments)的创办人兼总裁,他的父亲是被尊为“成长股价值投资策略之父”的菲利普·费雪。肯·费雪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出市销率(Price Sales Ratio)作为投资的主要核心指标,至今这项指标已成为证券注册分析师考试(CFA exam)的必考项目,自1984年起,肯·费雪已为《福布斯》杂志撰写专栏长达20多年,是其创刊以来为期第四长的专栏作家。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 代序 致谢 前言 第1章 恐龙 大而无情 梅耶·阿姆斯切尔·罗斯柴尔德——从犹太人区进入了引人注目的中心 内森·罗斯柴尔德——当现金成为君主时,信用就变成了总 斯蒂芬·吉拉德——最富有的美国武装民船融资者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个人的组织 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凌驾于法律之上 乔治·皮博迪——融资和金融家的探测器 朱尼厄斯·斯宾塞·摩根——最后的现代操盘手 丹尼尔·朱——一无所有对他都太多了 杰伊·库克——只管自己的事情 第2章 记者和作家华尔街的信息流:报纸、杂志和书 查尔斯·道——他的名字说明了一切 埃迪·琼斯——罗杰斯和哈默斯坦是分不开的 托马斯·劳森——股市赌博是所有一切的地狱 B.C.福布斯——他使财务报告人性化 埃德文·拉斐尔——你不能把他的事实与小说分开 克莱伦斯·W·巴伦——一位重量级的新闻记者 本杰明·格雷厄姆——证券分析之父 阿诺德·本哈德——优雅地只浏览一个专栏 路易斯·安吉尔——帮助大家赚了更多的钱 第3章 投资银行家和经纪人 他们的资本配置是资本主义的一切 奥古斯特·贝尔蒙——美国的欧洲金融巨头 伊曼纽尔·雷曼和他的儿子菲利浦——众多华尔街公司的榜样 约翰·皮尔伯特·摩根——历史上最强大的金融家 雅各布·H·谢夫——华尔街的另一面 乔治·W·帕金斯——他让摩根财团驶入快车道 小约翰·皮尔伯特·“杰克”·摩根——号大的鞋子谁也塞不满 托马斯·拉蒙特——整整一代人的灯塔 克拉伦斯·狄龙——他挑战传统,象征着正在变化的世界 查尔斯·梅里尔——不寻常的牧群在股票超市里狂奔 杰拉德·M·罗卜——泡沫之父:他是个内行,但缺乏逻辑 西德尼·韦恩伯格——现代投资银行家的典范 第4章创新者 拥有让美国变强大的新观念的专家 “幸运儿”伊莱亚斯·杰克逊·鲍尔温——当你幸运时,你可以走自己的路 查尔斯·耶基斯——他把政治变成垄断的权力 托马斯·福琼·瑞恩——美国第一家控股公司 罗素·塞奇——一个永远顺应潮流的圣人 罗杰·W·巴布森——创新的统计学家和时事通讯作家 T·罗·普莱斯——广为人知的成长型股票之父 弗洛伊德·B·奥德林——最早的现代企业狙击手 保罗·卡波特——现代投资管理之父 乔治斯·多利奥特——风险资本之父 罗伊·利特尔——多元化之父 第5章 银行家和中央银行家 没有银行家就没有投资银行 约翰·劳——不像父亲的中央银行之父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美国金融教父 尼古拉斯·比德尔——没能击败冷酷投机者的文明人 詹姆斯·斯蒂尔曼——美国最大银行的精神领袖 弗兰克·范德里普——任何一个华尔街人都想成为的典范 乔治·贝克——三思而后行的回报 阿马迪·P·贾尼尼——在纽约之外把脉华尔街 保罗·M·沃伯格——美国现代中央银行的创建者和评论家 本杰明·斯特朗——如果斯特朗够有权势,经济也会很强大 乔治·哈里森——不,他不是披头士(Beatles)乐队里的乔治·哈里森 纳塔莉·申克·兰比尔——华尔街第一位卓越的女银行家 查尔斯·E·米歇尔——20年代狂飙岁月的发动机 以利沙·沃克——几乎造成美国最大的银行抢劫 艾尔伯特·H·威金——手伸进点心罐子里 第6章 新政改革者 几乎和他们轻视的人一样 E.H.H西蒙斯——政府过多干预的根源之一 温思罗普·阿尔德里奇——暴怒的贵族 约瑟夫·P·肯尼迪——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创办主席 詹姆士·M·兰蒂斯——最后坐牢的警察 威廉·O·道格拉斯——华尔街的最高法院大法官? 第7章 骗子,诽谤者和无赖 重击教育下的最终胜利者 查尔斯·庞兹——庞氏骗局 赛谬尔·英萨尔——他轻视华尔街并付出了代价 伊瓦尔·克鲁格——他玩火,烫伤了自己 理查德·惠特尼——华尔街高利润丑闻 迈克尔·J·米汉——第一个被SEC盯上的人 洛厄尔·M·比勒尔——最后一个伟大的现代操盘手 沃尔特·F·泰勒——低价股诈骗之王 杰瑞和杰拉德——几个坏苹果毁掉整箱苹果 第8章 经济学家及其他华尔街的巫医 威廉·P·汉密尔顿——最早应用技术分析 伊万杰琳·亚当斯——通过占星,她成为明星 罗伯特·雷亚——他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欧文·费雪——不要听经济学家、尤其是伟大的经济学家的话 威廉·D·江恩——造就了很多狂热骗徒的大师 韦斯利·克莱尔·米歇尔——华尔街有用数据之父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证明规则的例外之一 R.N.艾略特——圣人还是骗子? 埃德森·古尔德——证明规则的例外之二 约翰·迈吉——把图表发扬光大 第9章 成功的股票倒爷和操盘手 白天疯狂——但晚上安静 杰伊·高尔德——吸别人的血,自己也吐血:高尔德或食尸鬼? “钻石”吉姆·布雷——某些时候女士的运气就是站在他旁边 威廉·H·范德比尔特——他证明他父亲是错的 约翰·W·盖茨——你能对一个绰号“一百万赌金”的人说什么呢? 爱德华·哈里曼——手持大棒轻轻地行走 詹姆士·J·希尔——当机会来敲门 詹姆士·R·基涅——不如高尔德优秀,但比其他人更敏锐 亨利·H·罗杰斯——华尔街的青须公 费雪兄弟——汽车城的要人 约翰·J·拉斯科布——消费金融先驱 亚瑟·W·卡顿——炒高价格,然后收获、撤退 “卖掉他们,本”伯纳德·E·史密斯——一只富有的变色龙 伯纳德·巴鲁克——他输输赢赢,但知道什么时候停手 第10章 不成功的股票倒爷及操盘手 他们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但却是不成功的 雅各布·利特尔——第一个做了那么多事的人 詹姆士·菲斯克——如果你像他一样了解乔茜,你也死定了 威廉·克瑞普·杜兰特——一半是空想家,一半是疯狂的赌徒 F·奥古斯塔斯·海因策——两头烧的蜡烛 查尔斯·W·莫尔斯——像冰一样光滑,冰冷,他接触的每件事情都融化了 欧里斯·P·施瓦金和马恩斯J·范·施瓦金——以杠杆为生,因杠杆而 死 杰西·L·利弗莫尔——从小开始投机,但最终失败 第11章 形形色色,但并非毫无关系 传奇人物和没有分类的人物 海蒂·格林——巫婆的养成 帕特里克·博洛尼亚——来得容易的钱——不是钱 罗伯特·R·杨——以后再也不会有相同的事情 塞勒斯·伊顿——安静、灵活、富有 结束语图书章节 第1章 恐龙 大而无情 梅耶·阿姆斯切尔·罗斯柴尔德 从犹太人区进入了引人注目的中心 OUT OF THE CHETTO AND INTO THE LIMEllIGHT 18世纪晚期,在法兰克福中心的透水、潮湿、拥挤的犹太人居住区里,一个叫梅耶·罗斯柴尔德的毫无特征、生着一双黑眼睛的典当商,创造了一个后来为西方文明的发展融资的金融帝国。 经由罗斯柴尔德以及他与五个儿子建造的银行,钱很容易地流遍了整个欧洲,促成了产业革命的发生,从而使欧洲摆脱了黑暗的时代。直接的结果是,美国——与繁荣的欧洲相比,实际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得到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从而由省级的、农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转化成了一个大的工业化国家。 梅耶在不到10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事业,在他父亲的当铺和钱庄发现了货币的诸多特性。在18世纪40年代,通货是相当复杂的,因为包括德国(进而神圣的罗马帝国)在内的几百个国家都自己铸造硬币。聪明的他很快就明白了通货的规律,并且不久后就可以将金银转化成货币,同时能以闪电般的速度计算汇率。 1755年,11岁的梅耶成了孤儿,他追随了叮当响的硬币,而不是他父母想让他成为犹太法学博士的想法。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他经营小规模的贸易和当铺,卖烟草、酒和布料来赚取硬币。了解到王室的关系对他的事业有好处,梅耶设法获得了与王子的生意——不是其他任何一个王子,而是欧洲最有势力和最富有的王子之一,亿万富翁威廉王子(Pnnce William)。梅耶以很低的价格将他的许多古币卖给威廉王子。在之后的长达数年之久的时间里,梅耶用前面的短期利润换取长期的利益,他不打算余生一直做一个这样的小典当商。 回到当时,对于犹太人来说,成为典当一贸易商是最好的事业选择之一。由于几个世纪前罗马教皇的教令,高利贷法律禁止基督徒借给别人钱来获取利润。因此,犹太人接管了贷款业务,变成了典当商、小的贸易商人以及金融奇才。在18世纪之前,当你需要典当财物来换取现金、买小饰品或二手货时,传统的做法是长途跋涉到犹太人区。如果梅耶一直满足于他平庸角色的话,在金融领域,“罗斯柴尔德”这个名字就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意义。 高高的个子、黑色的胡子、偶而古怪的微笑和说着一口带有犹太口音的依地语一德语的梅耶和他的妻子古特拉(Gutle)在1770年到1790年间共生了20个孩子,其中只有5个女孩和5个男孩幸存下来。尽管古特拉的生活很平淡,但她性格坚韧,一直活到96岁——这在当时是非常高寿的。梅耶在他的儿子们身上看到了未来,在他们学会走路之前,就教他们贱买贵卖,而且当他们长到12岁时,就让他们涉足家庭生意。最后,梅耶通过他的儿子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从家族经营开始,梅耶和儿子阿姆斯切尔(Amschel)、所罗门(Salomon)、内森(Nathan)、卡尔(Carl)和詹姆士(James)把生意做成了强大的经营进口业务的家族企业。在当时的世纪之交,如果没有人——那个人就是梅耶——进口,纺织品很难进入德国。预见到对棉花的需求——也或许是后来他的王国扩张的需要,梅耶派内森到伦敦,以确保法兰克福需要的棉花的装运。 作为一个大的战时供应商,罗斯柴尔德积累了很多利润,但梅耶仍然不满足,接着,在他们的院子里开始经营货币交易局。这个被当做真正的第一家罗斯柴尔德银行的是一个九平方英尺的小屋一日是事情并不像外界看起来的那样。梅耶装了一个大铁柜子,当从背面打开时,出现的是通往秘密地下储藏室的楼梯。 当德国威廉王子给他长久以来一直期望的生意时,梅耶的计划有了回报。这笔生意以梅耶作为王子向丹麦提供的一笔匿名贷款的独立代理人开始。他是王子的首席银行家,1806年,王子被迫逃亡时,把财富交给了罗斯柴尔德。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梅耶让他的儿子们分散到欧洲大陆不同的国家:詹姆士去巴黎,所罗门去维也纳,卡尔去那不勒斯,阿姆斯切尔留在法兰克福,梅耶的继承者内森待在伦敦。每个儿子都跟随着梅耶的脚步,设法同有利可图的王室建立关系。后来每个儿子都由于为国王、战争以及欧洲最初的铁路融资而出名。最后,罗斯柴尔德家族联合起来形成了贯穿欧洲、为欧洲产业革命融资的坚固而有效的资金链,第一次创立了一个公共金融市场。 1812年梅耶去世之前,他的犹太人区的希望和抱负已经通过他的儿子们实现了,他们在通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有银行的路上走得很稳健。没有他的儿子,梅耶可能也会积累大笔财富,但绝不会享誉全球。为什么在这本美国金融传记和美国市场的书中会提到欧洲呢?因为在美国发展自己的金融市场之前,如果没有欧洲资金的流入,美国商品和政府债券的融资是不可能的,而梅耶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货币市场的中心。如果没有梅耶和他世代相传的金融帝国,我们不知道美国会如何发展自己的产业革命或金融市场。他的基因是种子,为美国工业提供了最初的血液。从这个方面来讲,这个德国典当商的硬币留下的叮当声及其背后的思考,对美国金融历史演变的重要性像每个美国人的生命一样重要。内森·罗斯柴尔德 当现金成为君主时。 信用就变成了总理 在19世纪,当内森·罗斯柴尔德给整个欧洲提供动力时,钱变成了君主,迫使人们承认财权胜于君权。他比君主更有力,内森通过支持欧洲产业的复苏策划了货币工厂,他为政府、战争、铁路——代表进步的事物提供融资。1836年去世时,他留下了一笔未公开的财富(秘密是罗斯柴尔德商标),留下了罗斯柴尔德银行家的遗产;最重要的是经由他的美国代理人奥古斯特·贝尔蒙(August Belmont),留下了对于萌芽时期的美国来说,最早的和最丰富的信用源泉。 虽然当时银行业仍不成熟,但是内森完全了解金融和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政治新闻对股票交易的影响,产生牛市或熊市的最快方式,以及黄金储备如何影响汇率。生于法兰克福的他创立了伦敦罗斯柴尔德父子公司(London’SN.M.Rothschild and Sons)。他将一半的时间花在银行,另一半的时间花在伦敦交易所,他也知道自己是被关注的中心。当经纪人看着他的矮胖身材,希望能够得到一个预言下一步行动的信号或手势时,内森总是保持完全空白的表情——将手插进口袋,用帽子盖住眼睛。 内森长着圆脸,红头发,翘嘴唇,个性酸腐,举止傲慢,他33岁时在伦敦交易所的一次交易中获得了家庭财富——从王子那里得到的王室战利品。他的父亲,梅耶·罗斯柴尔德,建议一位德国王子购买英国统一公债(英国政府债券),并且交给内森来做,因为内森在伦敦并且只收取八百分之一的很少佣金。王子同意购买,给了内森五百万美元——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全部指定用来购买各种定价在72的公债。 思维敏捷的内森最后为王子买下了债券,但他首先用这笔钱投机金块并取得成功,赚了一大笔钱,并为自己赢得了在伦敦交易所的声誉。现在看来,那是很不道德的行为,因为用客户的钱为自己谋取利益是不诚实,并且通常不清不楚。但在当时,非常不道德的行为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如果那时内森的黄金投机失败,也就不会有他后来的故事了。 当王子急切地想要看到自己的债券时,内森就以62的价格购买了公债,并通过向王子收取预期的72、将差价据为己有又赚了一大笔!令人吃惊的是,从王子1809年首次预付内森为他买公债的钱到1812年经过了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里,内森用这笔不用付利息的钱赚取了两笔财富。如果现在的经纪人那样做,会被判处终身不得从事该行业。内森可能是第一批一流的经纪人恶棍。然而五年后,38岁的他成了英国政府的首席银行家。 到19世纪20年代,内森和他的四位兄弟在五个国家的首都经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遍布欧洲的金融网络。为了将欧洲最富有的人培养为自己的客户,内森策划家庭行动,同时他的兄弟们成功地执行。例如,内森编造了一个为波旁王朝路易十八王子重返法国王位进行融资的贷款——由哥哥詹姆士在巴黎执行。当拿破仑王朝被革命推翻时,内森想出了为奥地利的军事占领融资的贷款——兄弟卡尔也想到了。 在除了口头相传之外不存在其他通讯系统的情况下,罗斯柴尔德兄弟通过著名的、有效的私人快递系统进行联系,这个系统是由很多人组成的网络,还有不受天气干扰的航船以及最重要的信鸽。即使不熟悉内森·罗斯柴尔德的人,也知道那些著名的信鸽。它们声望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让内森比战区外的其他任何人更早地知道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的消息。当别人还在担心英国会失守的时候,罗斯柴尔德则知道不会,通过比在伦敦股票交易所的其他人更早知道这个消息,罗斯柴尔德买进股票并且又一次赚了大钱。罗斯柴尔德真正地给“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这个俗语带来了不同的意义。 现在,用一眨眼的工夫或一个电话,钱就能够被转移到几乎任何地方,而在内森生活的时代,真正的、物质的通货——通常是很重的金块——需要实际搬运以证明存款的存在。内森知道这很不方便,所以用全球票据信用体系取代了旧的信用结构。这样,内森使得英国政府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在1812年到1814年之间向欧洲大陆支付了大约1500万磅。他非常熟练地操作这笔交易,使得汇率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而在那之前,预付钱的政府面临着大规模损失的可能性。在这个方面,内森是国际信用的先驱。 罗斯柴尔德兄弟——内森、詹姆士、阿姆斯切尔、卡尔和所罗门——组成了世界最大的私有银行,没有人可以与他们相媲美。在美国刚刚能够控制中央银行而不能持久的时候,罗斯柴尔德家族就类似于当时的国际中央银行。罗斯柴尔德家族不仅能为工业、政府和战争融资,而且能够稳定恐慌,为西方世界开路,比很多他们与之做生意的、不稳定的政府有更强的生命力。 罗斯柴尔德家族能把历史引向他们喜欢的方向。例如,当某些原因使得人们担心德国的两个州之间要发生战争时,罗斯柴尔德的母亲古特拉笑着说,“胡说!我的孩子们不会给他们钱!”但或许说明他们力量的最好例子是内森很光荣地设法拯救了英国最好的一个机构。在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1826年,他拯救了英国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使其免于破产。在之前一年,很多英国公司投资于刚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并且是长期投资。(幸运的是,内森回家忙于私事,所以没有沾上这个麻烦。)一年之间,这些国家拖欠债务,让英国投资者背负沉重的包袱。结果,大约有3000家公司破产。同时,由于英格兰银行给这3000家公司提供贷款,从而成为最终的受害者。这样,当银行要关门的时候,内森介入了,做出了由他的哥哥从法国紧急转移金块的安排来拯救银行。这就像我们的中央银行可以依赖日本央行走出困境,反之亦然。 不工作的时候——这种情况不常发生——内森和妻子及七个孩子待在家里。她是他最好的朋友,他们很少会寻找家庭之外的人来陪伴,不像他的那些更有社交头脑的兄弟。内森和他父亲一样,家庭关系很亲密,而且希望他的四个儿子能继续从事家族生意。“我希望他们能将思想、灵魂、身心——一切都献给事业。”他还补充,要喜欢赚钱,但不挥霍,“赚取大的财富需要很多胆量和警惕心,而当拥有的时候,需要十倍的智慧来保持。” 1836年,59岁的内森去世了,离开了萧条的伦敦股票市场,由他最小的兄弟掌管家族财富。他去世时,午夜的伦敦屋顶放出了著名的罗斯柴尔德信鸽,通知所有的罗斯柴尔德兄弟和代理人“内森去世了”。鸽子携带了简单的信息:“他死了”。 内森·罗斯柴尔德的重要性在于他真正创建了欧洲的金融市场。在他之前,每个国家都是一个金融孤岛。在他的指导下罗斯柴尔德家族推动了金融全球化,不仅促进了最初欧洲范围内的国际金融的相互影响,而且经由奥古斯特·贝尔蒙将网络遍布美国。如果没有内森领导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很可能就没有欧洲金融市场充足的钱来资助欧洲完成产业革命,更谈不上美国产业革命的开始。 斯蒂芬·吉拉德 最富有的美国武装民船融资者 THE FIRST RICHEST MAN IN AMERICA FINANCED PRIVATEERS 斯蒂芬·吉拉德的家庭生活悲惨,但这也使得他在19世纪早期就有了建立一个百万资产的航运帝国的动力——并用他的数百万,开立自己的私人银行。和他变得富有一样古怪的是,这个独眼、苦难的法国人从不休息,相信“劳动就是生活、幸福及一切。” 每天都以一匙荷兰酒和最浓的黑咖啡开始,到l831年去世时,吉拉德的工作时间超过65年。1750年他出生于法国波尔多(Bordeaux),14岁开始出海,追随着他父亲航海船长的脚步,23岁成为法国最年轻的船长。1774年,他在首次单独航行而负债累累后,去了纽约,之后再也没有回家。操着浓浓的法国口音的吉拉德在纽约的一家海运公司工作,拥有一艘船的一半所有权,但当独立战争(Revolutionary war)爆发时,由于很难逃脱英国军舰,船在费城搁浅了。野心勃勃又从不满足的吉拉德,在一个黑暗的码头办公室开办公司,重新做起了对外贸易。 1777年,在为自己及自己的海运公司取名字的时候,吉拉德娶了一个女仆为妻,但这次婚姻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在他们的唯一的孩子一出生就去世后,他妻子疯了,在一个精神病院度过了余生。吉拉德没有再婚,也失去了很多乐趣。他把注意力从这些事情转移开,更加努力工作,他为武装民船融资,与西印度群岛、欧洲和亚洲建立了有利可图的贸易关系。作为一个美国公民,他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坚持和计划建立起自己的财富。他控制着以法国哲学家命名的拥有l8艘船的舰队,运送小麦、鱼、面粉、木材、糖和咖啡。尽管时常会发生禁运、阻塞、海盗和扣押,但这些也许不会对他产生太多伤害。因为吉拉德和码头上最丑恶的人有资金往来。他是一个不能容忍愚蠢的精明商人,他宣称工作“是我在世上唯一的快乐”。(实际上他把养在书桌上的正在唱歌的黄色金丝雀赶了出去。) 随着他的“唯一的快乐”的高涨和国际声誉的鹊起,吉拉德和伦敦的巴林兄弟(Baring Brothers)投资费城房地产、保险和美国第一银行(First Bank ofthe U.S.)时,获取了一百万美元的利润。1811年,政治骚动正在酝酿,第一银行的特许权被国会终止,这时吉拉德抽出他的海外资本,用过去投资于美国银行的1/4——120万美元创造了他非常有名的斯蒂芬·吉拉德银行(Bank ofStephen Girard)。当他的巨额资本可以不受限制地投资时,吉拉德选择组建一个私人银行来补充海运公司的信用。“我的商业资本使我能够进行赊销,能够用手头的现金无须折扣开展海运生意。”他曾经这样告诉一位巴林兄弟。然而,不像其他通常与大商业机构往来的私人银行,吉拉德——以他的诚信闻名——将他的银行和生意小心翼翼地分开。
贪婪的资本主义 ——华尔街的自我毁灭 作 者: (日)神谷秀树 著,于丽 译 出 版 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 版 次: 1 页 数: 163 开 本: 大32开 I S B N : 9787505878402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管理 >> 金融/投资 >> 国际金融编辑推荐 经济科学出版社,重磅推出。 单周销售逾100000册,创造日本书业的销售神话——资本主义的“日式”解读。 英国《泰晤士报》2008年11月18日报道,中国《参考消息》2008年11月20日报道。 金融危机无法避免?美国经济缘何衰退?日本经济宿命难逃? ——日本最畅销的资本主义读本,来自华尔街的深刻洞察与良知拷问 日本人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日本人如何理解金融危机?神谷秀树的《贪婪的资本主义 华尔街的自我毁灭》为您进行资本主义危机的“日本式”解读。 在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目前最畅销的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的书籍,要在销量上击败神谷秀树的《贪婪的资本主义,华尔街的自我毁灭》还真不容易。 ——英国《泰晤士报》 神谷秀树在本书中揭露了美国投资银行家家道德准则“今天赚到的给我,明天赔掉的归你。”美国的贪婪资本主义一直以来是日本的楷模,但这次轰然坍塌。作者认为现今情势下应该深思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社会。 ——日本《每日新闻》内容简介 《贪婪的资本主义华尔街的自我毁灭》的作者历任高盛公司职员、投资银行家,在书中探究了雷曼兄弟、AIG等公司的破产原因。这是一本业内人员书写的揭露性著作。以低收入者为对象的住房贷款何以将全球金融机构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美国的经济体制是把一切都变成金钱,深藏其后的则是难以满足的欲望。作者对此当头棒喝道:真正的危机其实是道德上的缺失。 在本书中揭露了美国投资银行家家道德准则“今天赚到的绐我,明天赔掉的归你。”美国的贪婪资本主义一直以来是日本的楷模,但这次轰然坍塌。作者认为现今情势下应该深思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社会。目录 致中国的朋友们 序章 美国经济为何衰退? 美国式泡沫经济的昔日繁华 华尔街的实质 令但丁都感叹的“华尔街地狱篇” 法拉利的钥匙 令电影人物黯然失色的银行家们 狡诈而无孔不入的商业伎俩 盛宴开始走向尾声 第一章 高盛的变质 投资银行的历史 被日本银行奉为榜样的伦敦 金融大爆炸使投资银行走向毁灭 “金融大爆炸” 投资银行的重组与变质 顾客不过是“市场的一部分” 高盛是个巨大的对冲基金 无能为力的“万里长城” 地位下降的银行部门 陷入银行家不足之困境的美国 扩展到全世界的华尔街模式 第二章 制造业衰败的美国 不是丰田的对手 最需要的是“顾客” 制造业衰败的美国 在电机产业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形 应以“制造”为本 第三章 今天赚的给我,明天赔的归你 世界上最贪婪的职业 在日本也蔓延开来的贪婪资本主义 投资银行的花言巧语 从后门溜进来的小偷 为外资打头阵的日本人 “全球化模式”的陷阱 今天赚的给我,明天赔的归你 ..........
货币期权套期保值指通过在货币市场上的货币期权,建立配比性质或抵消性质的债权、债务,从而达成抵补外币应收应付款项所涉及的汇率变动风险的目的。 货币期权保值是指交易双方按商定的汇率,在未来约定的某时间内购买或出售某种货币,其中,买权(Call Option,期权买方)是一种货币购买权利,即通过支付一笔费用,以获得按合同价格购买一定数量货币的权利;卖权(Put Option,期权卖方)是购买者获得一种权利,即在期权到期之日前,以某一约定价格出售一定数量货币的权利。 由于货币期权是购买方购买的一种权利,即通过买进的期权用于应付账款的保值,或者通过卖出的期权用于应收账款的保值,从而不必按规定价格买进或卖出合同规定的货币数量,有利于购买者避免更大损失,或者套取更大利益,因此,跨国经营企业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货币,以防范汇价波动带来的风险,或者不完全丧失在汇率波动的情况下产生额外利润的机会。
金融机构——跨国银行基本简介 在我国,有学者认为,所谓跨国银行系指业务范围跨国化,同时在一些不跨国银行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银行业务的超级商业银行。基本特征 跨国银行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其所拥有的国际网络,在国际间行使其职能。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拥有广泛的国际网络; 2。经营广泛的国际业务; 3。从全球目标出发采用全球经营战略; 4。实行集中统一的控制。分支机构 一般都根据各种分支机构的特点,结合东道国的法律规定,作出具体的选择。中国跨国采购商(一)代表处 最简单的分支机构形式,不具有东道国的法人资格。 (二)经理处 级别高于代表处,但低于分行,不具有东道国的法人资格。 (三)分行 是跨国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最重要形式,不具有东道国的法人资格,是总行的组成部分,受总行的直接控制。 (四)附属银行 在东道国注册成立,具有东道国的法人资格,是独立于总行的经济实体,既可以由不得总行全资拥有,也可以合资设立。 (五)联属银行 其性质与附属银行基本相同,只不过总行参股份额较少,没有控股权而已。 (六)联营银行 由不同国籍的几家银行作为股东而建立起来的国际银行,具有东道国的法人资格。母国对跨国银行的法律管制 母国对跨国银行的管制措施除了适用有关国内银行的管理规定外,还包括以下两方面的特殊规定:中国农业银行(一)对国外分支机构设立的法律管制 (二)对国外分支机构经营的法律管制东道国对跨国银行的法律管制 总的说来,东道国的法律管制比母国的法律管制要更加全面和深入。 (一)对跨国银行进入的法律管制 这方面具体管制措施有: 1.对跨国银行进入形式的限制 各国法律管制的宽严程度有所不同:只允许跨国银行在本国设立代表处,不允许跨国银行在本国开设分行,禁止跨国银行控制本国银行,或者对跨国银行在本国银行的参股比例作了不同程序的限制。 2.对跨国银行进入条件的规定 (1)申请进入的跨国银行在法律上必须合格 (2)一般都要求这些机构的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从业素质和经验; (3)各国通常要求跨国银行在本国境内开设分支机构,必须拨付最低跨国银行限额的营运资本。 3.对跨国银行的进入实行对等原则 指本国准许外国银行进入,以该外国准许本国银行进入为前提条件。甚至要求两国在对方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形式也必须对等。 4.对跨国银行进入的公共利益保留 由于公共利益保留是一个“弹性”概念,各国可以根据本国需要作出灵活解释,这一保留措施是各国阻挡外国银行进入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 (二)对跨国银行经营的法律管制 东道国对跨国银行经营活动管制的宽严程度主要取决于各国对跨国银行竞争所实行的待遇标准。 措施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两类: 1.增加跨国银行的营业成本 首先,限制其在东道国吸收存款业务;其次,不允许其向东道国中央银行贴现融资;再次,要求其向东道国中央银行缴纳较高比例存款准备金;最后,还对跨国银行采取其他效果相当的管制措施。 2.限制跨国银行的业务范围 首先,限制在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其次,限制营业区域;再次,限制业务范围。对跨国银行法律管制的国际协调 根据国际法上的“属人管辖原则”和“属地管辖原则”,在许多情况下,母国和东道国对跨国银行跨国银行的概念 所谓跨国银行,一般是指在一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投资及其他业务的国际银行,由设在母国的总行和设在东道国的诸多分支机构组成。分支机构,一般都根据各种分支机银行构的特点,结合东道国的法律规定,作出具体的选择。 (一)代表处 最简单的分支机构形式,不具有东道国的法人资格。 (二)经理处 级别高于代表处,但低于分行,不具有东道国的法人资格。 (三)分行 是跨国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最重要形式,不具有东道国的法人资格,是总行的组成部分,受总行的直接控制。 (四)附属银行 在东道国注册成立,具有东道国的法人资格,是独立于总行的经济实体,既可以由不得总行全资拥有,也可以合资设立。 (五)联属银行 其性质与附属银行基本相同,只不过总行参股份额较少,没有控股权而已。 (六)联营银行 由不同国籍的几家银行作为股东而建立起来的国际银行,具有东道国的法人资格。跨国银行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①初级阶段:跨国银行出现在19世纪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时期,大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中获得巨额利润,加上国际储备的积累,商业银行把金融业逐步推倒国际上去,国外的分行不多,业务量也很少。 ②发展阶段:真正的国际间银行出现 ③大发展阶段: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形成了以跨国银行为主体的国际银行体系,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建起了全球电子网络。国际银行目前的现状 优势:商业银行的跨国发展的条件在于其具有三种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国际银行大厦有权优势是指银行具有在外国市场同其他国内外银行竞争的优势;区位优势是指银行通过在不同区域位置条件下优越的国家经营业务而可能得到的好处;内部化优势是指跨国银行通过其可在各国设立的分行所控制的内部市场,而不是依赖外部市场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一定的好处。 资产负债管理战略: 国际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战略,是指对银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 1、最初,国际银行重视资产管理,认为存款是天经地义的,自然会被存款人送来,而资产的运用关系着利润的大小和本金的安全。 2、随后,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存款成为银行间主要的争夺对象,所以开始重视负债经营,开展吸收存款的战略。 3、现在,国际银行对资产负债管理都十分重视,统筹管理的战略已经开始实施,这是因为在国际金融市场统一运行,汇率、利率动荡不定的情况下,风险加大,必须统观全局,才能适应市场行情的变化,使经营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且统一管理本行在全球的资产负债,才能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规模效益。 4、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管理。 5、国际银行的行销活动: 银行行销活动的开展是在战后60-70年代以后的事,它是银行经营的重要内容,到了90年代初期,西方银行把行销活动看作是一个银行生存与竞争能力的标志,视为国际银行实现全球战略的核心策略。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起源于从事货币兑换业务的商人,银行的跨国经营则是随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确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早在14世纪到16世纪意大利商人就曾充当了国际金融活动的重要角色。17世纪以后的国际银行业务则是随着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的海外殖民地的扩大和国际贸易活动的增长而开展的。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成了这些国家全部经济生银行活的基础,银行由普通的中介企业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英国、荷兰、法国以及后来的德国等都在国外,特别是在所属殖民地建立了广泛的银行网,以推动其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列宁说:“金融资本的密网,可以说是真正布满了世界各国。在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的,是设在殖民地的银行及其分行”(《列宁选集》第2卷,第787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美国成了超级大国,英、法等国相对削弱,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趋于瓦解,原来为宗主国垄断的封闭市场走向开放,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正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与此同时,战后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特别是交通电讯的飞跃发展,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空前增长,国际金融活动也有了新的方式和内容,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跨国银行就是适应这样的政治经济形势而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重要角色的。 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外银行网的形成,是进入60年代以后才形成的。战后初期,西欧处于经济恢复阶段,无力对外扩张;到60年代,许多银行才走向国际化。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形势下,英、法等国原殖民地银行有的退出,有的改组,有的被新独立的国家实行国有化了;而美国的银行鉴于20年代至30年代海外经营的失利,直到50年代后期才大举向海外扩张;联邦德国和日本由于战败损失,也是在60年代才重建国外分支行和附属机构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跨国银行网已密布于资本主义世界。据1980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调查,1975年和1978年经营存款并在五个和五个以上国家拥有多数股权的分支附属机构的跨国银行有84家,其中美国22家,英国、日本各10家,法国7家,联邦德国、加拿大各5家,意大利、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各4家,比利时、瑞士、荷兰各3家,另有8个国家和地区各有1家。这84家银行1978年在国外共有分支行附属机构4333个,其中46%分布在发达国家,53%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分布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很少。分支行和附属机构最多的是美国三家银行,即美洲银行公司、城市银行公司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公司,它们的国外分支附属机构均在200家以上。 战后各国跨国银行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在60年代到70年代初,美国跨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其他发达国家的银行活动主要局限于较大的金融中心。进入70年代后,西欧经济共同体国家和日本的银行也都极力开展国际银行业务向外扩张,与美国银行激烈地争夺市场,从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形成了三个主要势力集团。近十年来显著的变化是美国银行的实力相对下降了,而日本银行的资产额与存款额都有较大的增长。迅速扩展的原因 跨国银行国外分支网迅速扩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战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空前增长,国际间经济往来显著增多,客观上需要有大批的金融机构从事国际资金融通和资本筹集工银行作。同时,随着战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新发展,跨国银行业务也有了新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存款、放款、汇兑、信托、证券发行等传统项目,还增加了一系列的“非银行业务”,以适应工商企业、政府机关等方面的需要。至于直接促使跨国银行在60年代后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是:①战后工矿业跨国公司积极向国外扩张,在世界各地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销售,迫切要求银行为它们的跨国经营服务,银行本着“跟随顾客的原则”,必然要扩大其海外营业网,以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并可谋取最大限度的利润。②1958年西欧国家取消了外汇管制,在国际间恢复了自由兑换,资本自由转移,随之出现了欧洲美元市场,到60年代发展成为欧洲货币市场,而且逐步扩大到北美、加勒比海地区和远东地区,积聚了资本主义世界最大量的货币资本,吸引了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参加,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经营这类业务的“欧洲银行”。③在资本主义世界除了少数原有的金融中心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中心。这些都是跨国银行开展业务和各国垄断资本集团从事国际垄断竞争活动的据点,跨国银行的营业网就是以这些金融中心为重点而向世界各个角落扩展的。④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推行的货币政策和管理金融机构的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鼓励、支持了跨国银行的对外扩张。有些国家的银行在国内经营受到本国法令的限制,在国外则可以逃避管制;有些国家对本国银行开展国外业务给予多方面的资助,有的银行还受政府的委托经办资金调拨业务,或者为了适应海外驻军或对外经济援助的需要而在国外增设分支机构。主要业务 当代跨国银行在国外经营的业务主要有:①消费者银行业务,向个人或家庭经营小额贷款;②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是向工商企业、跨国工矿业公司或政府经营巨额贷款;③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业务,向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投放,承保证券发行或长期投资;④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安排出口或进口信贷;⑤财务管理业务,经办外汇市场交易,国际现金管理,充当投资代理人等。还有战后大大发展起来的所谓“非银行业务”,如租赁业务、保险业务、代理业务、咨询业务、旅游业务、信息情报业务等。少数最大的跨国银行提供的“全面服务”项目达六七十种,被称为“金融银行”。电影《跨国银行》基本资料 英文名:The International跨国银行宣传照中文名:跨国银行 别名:国际阴谋/国际组织/黑暗金控/国际银行 更多外文片名: Enquête, L'.....France The international - Puterea banului.....Romania Uluslararasi.....Turkey (Turkish title) The Bank.....Japan (English title) 导演:汤姆·提克威 编剧:Eric Singer 制片人:张家振 吴宇森 上映日期:2009年2月5日 德国 2009年2月13日 美国 2009年2月27日 英国 2009年3月31日 法国 2009年3月27日 日本 主演:克里夫·欧文 娜奥米·沃茨 阿明·缪勒-斯塔尔 乌尔里奇·汤姆森 制作人 Produced by: 张家振 Terence Chang ....executive producer Shannon Gaulding ....production executive Jeffrey Lurie ....executive producer Lloyd Phillips ....producer电影导演汤姆·提克威Charles Roven ....producer Richard Suckle ....producer Matthew Tolmach ....production executive 吴宇森 John Woo ....executive producer Gloria Fan ....co-producer Alan Glazer ....executive producer Diloy Gülün ....line producer Henning Molfenter ....co-producer Charlie Woebcken ....co-producer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Reinhold Heil Johnny Klimek 汤姆·提克威 Tom Tykwer 摄影 Cinematography:Frank Griebe 剪辑 Film Editing:Mathilde Bonnefoy 选角导演 Casting: Michelle Guish Béatrice Kruger Francine Maisler Harika Uygur Kimberly Hope 艺术指导 Production Designer:Uli Hanisch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 Sarah Horton Kai Koch ....(supervising art director) Luca Tranchino 布景师 Set Decoration by:Simon-Julien Boucherie 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by:Ngila Dickson 视觉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Viktor Muller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Tobias Asam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Ralph Eisenman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Sebastian Fahr-Brix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Corinne Le Hong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Verena Rahmig ....additional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David Catalano ....additiona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New York Tanja Däberitz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lice Filippi ....assistant director Ivan J. Fonseca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additional photography) Raymond Kirk ....assistant director Melisa Kurtay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Istanbul Miguel Lombardi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Italy John Mahaffie ....second unit director Bruce Moriarty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Ahmet T. Uygu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Turkiye Ilaria Valentini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Italy Adam T. Weisinger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ddditional photography Andrew T. Wood ....dga trainee: New York Tolga Avcil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Istanbul Emel Bulut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Istanbul 级别:美国:R 德国:16 英国:15 韩国:18 爱尔兰:15A 芬兰:K-15 澳大利亚:MA 日本:PG-12 葡萄牙:M/12 出品:索尼Sony Pictures Releasing 对白:英语 颜色:彩色 声音: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SDDS数字化影院系统(DTS) 类型: 惊悚片 剧情片 片长: 118分钟 IMDb评分6.8/10 ( 6697票 )剧情介绍 影片中虚构了一个规模庞大,根底深厚的跨国银行IBBC,总之影片试图让我们相信这家银行如果在现跨国银行剧照实中基本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主权存在而主宰世界的金融。而这家银行在影片中的能量更是无穷,除了金融领域的业务之外该行还广泛的参与各种为黑道人民服务的基础事业中,比如洗钱、军火交易和暗杀中介等等。而这家银行如此在黑白两道左右逢源自然有乐极生悲的时候。国际刑警路易斯·萨林格(克里夫·欧文饰演)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同事因为企图泄露该银行参与的与意大利卡尔维尼防护公司,土耳其航空技术公司生产制造的沃尔康导弹制导和控制系统军火交易内幕而在柏林惨遭暗杀,为了伸张正义给同僚报仇,从此他开始了对IBBC的明察暗访。而路易斯·萨林格这个自大、暴躁而又处事不公的反英雄角色单枪匹马总是有点让人放心不下,于是影片另一位正义主持者,纽约市副检察长艾琳娜·怀特曼(娜奥米·沃茨饰演)便在此处顺理成章的登场了。她与萨林格成为搭档一起开始了与恶势力的周旋。他们不远万里奔赴欧洲,来到银行总部所在地卢森堡进行调查,却发现欧洲政府对他们的调查并不十分配合,甚至对银行的种种光天化日下的罪行熟视无睹。二人深知对手神通广大,但为了主持正义他们一往无前。究竟两个清道夫能否连根铲除这跨国的不法机构,我们拭目以待……跨国银行 剧照(20张)导演介绍 导演:汤姆.提克威导演:汤姆.提克威 Tom Tykwer 德国导演。1965年出生在乌泊塔尔。《彼得·潘》应该是他人生的第一部电影,他说年少时幻想创作一个神奇平行的世界是现在自己创作的灵感源泉。年少多梦,《彼得·潘》和维托里奥·德·西卡的《米兰的奇迹》深深吸引了他。他说另一个重要的对电影的体验是在看《金刚》的时候,他在9岁的时候意识到电影是人类的作品,这部特别的电影引起了他对这类惊怂题材的热爱。提克威也指出詹姆斯·威尔士的《科学怪人的新娘》、《米兰的奇迹》、约翰·卡朋特的《月光光心慌慌》也是最早进入他的视线的素材。青春期的这个节点,使他从此陷入电影的魅力而无法自拔。为了更好的接触电影,他为一个电影工作室打工以便规避年龄对他的限制。 1998年汤姆·提克威拍出教科书经典《罗拉快跑》已经过去10年多了。这十年中提克威还是没有一部作品能够超越《罗拉快跑》所能够带来的影响。电影教科书中也总少不了那个红头发不停和时间赛跑的小女孩。而同样时间反复式结构的影片更是成为了一众菜鸟新手拍摄DV短片牛刀初试的常用伎俩。也正式因为这样,这位德国导演才能够像好莱坞商业大导一般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而提克威至今为止无缘奥斯卡,也没去过戛纳的风光海滩,就是柏林电影节上也只是拿过两个提名,论起奖项来说实在无法划入重量级的范围,可这也丝毫不影响他在影坛中举世瞩目的地位。自《罗拉快跑》起提克威的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他实验性的的创新元素,每每让人耳目一新,而禁忌和敏感的话题他也同样拿捏的游刃有余。如其上一部作品《香水》中,就将一个道德模糊的宗教和世界观赤裸裸的用一个天才的香水工匠的杀人故事展现的淋漓尽致,用多彩而富于变化的镜头将香水的味道表现的十分到位,影片也因此在一片争议中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其他内容 拍摄地 59th Street Bridge, Manhattan, New York City, New York, USA (aerial photography) Berlin, Germany Istanbul, Turkey Jüdisches Museum, Kreuzberg, Berlin, Germany Milan, Lombardia, Italy New York City, New York, USA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 1071 Fifth Avenue, Manhattan, New York City, New York, USA Studio Babelsberg, Potsdam, Brandenburg, Germany 精彩对白 Jonas Skarssen: What do you want? Jonas Skarssen: 你到底想要什么? Louis Salinger: I want some fucking justice Louis Salinger: 我就想要他妈的正义 Louis Salinger: Sometimes you find your destiny on the road you took to avoid it. Louis Salinger: 有时候你发现在你的命运之路上你会回避它的 在线观看 .vedio-content{background:#fafafb;padding:6px 0}.vedio-content-ul{margin:0 3px;float:left;display:inline}.vedio-content-ul li{float:left;margin:0 6px;display:inline}.vedio-content-ul li .vedio-link{line-height:1.5;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width:121px;display:block;margin-top:5px}.vedio-content-ul li .pic-show{height:83px;position:relative;border:1px solid #ccc;margin-top:0}.vedio-content-ul li .pic-show:hover{border:1px solid #45a909}.vedio-content-ul li img{height:77px;width:115px;margin:3px}.vedio-content a{text-decoration:none}.vedio-content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vedio-content .v-icon{background:transparent 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play.png);position:absolute;left:10px;bottom:10px;height:18px;width:28px}* html .vedio-content .v-icon{background:none;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img.baidu.com/img/baike/play.png')}.vedio-content .vedio-foot{margin:10px 10px 2px;text-align:right;color:#999;font-size:12px}.vedio-content .vedio-foot a{background:transparent 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bgs4.gif?t=7) no-repeat scroll 0 -192px;margin-bottom:-3px;height:25px;width:50px;display:inline-block} .vedio-content .vedio-foot-sp{margin-right:12px}.vedio-content .vedio-foot-sp a{background-position:0 -290px;height:27px;width:74px;margin-left:5px}.movie-content ul{margin:6px 3px 0}.movie-content .vedio-foot{margin-top:-15px} 跨国银行
释义 词目:赠与 拼音:zèng yǔ 基本解释 [give property to others gratuitously] 赠送;法律上指把自己的财产无条件地转移给他人;作为经济上的援助所给与的货币或财产。也作“赠予” 详细解释 赠送。《水浒传》第七一回:“平明,斋众道士,各赠与金帛之物。”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至于版,则当然仍然赠与耳。” 叶剑英 《草原纪游》诗之九:“人人采得花盈把,赠与阿谁任你猜。”简介 “赠与”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实质是财产所有权的 转移。赠与行为一般要通过法律程序来完成,即签订赠与合同(也有口头合同和其它形势)。法律术语称这种合同为诺成性合同,顾名思义就是只要“承诺”就可以“成立”。基于该合同的诺成性,赠与人做出意思表示时虽未实际取得但将来可以取得的财产,也可成为赠与合同的“标的”。赠与,是指既不需要付息也不需要还本,是“标的”单方面转移。赠与分析 赠与虽然不可能成为社会中财产所有权移转的主要形式,也起不到直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在现代社会,赠与仍具有相当的社会意义:赠与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财富平衡分配;另一方面,赠与可以沟通赠与双方当事人的感情,进而融洽社会气氛,减少社会矛盾。赠与合同是典型的无偿合同和单务合同,即赠与人无对价而支付利益,受赠人不负担任何对待给付义务既可获得利益,这一合同关系导致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严重违反公平和等价有偿的交易原则。因此,为均衡赠与人与受赠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赠与合同的立法中,立法者都尽可能采取措施优遇赠与人, 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是在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物交付之前,赠与人得基于自己的意思表示撤销赠与的权利。《合同法》第186条规定了赠与人享有任意撤销权,即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其目的就是赋予赠与人与受赠人达成合意后法定要件实现前以悔约权,使赠与人不致因情绪冲动,思虑欠周,贸然应允将不动产等价值贵重物品无偿给与他人,既受法律上的约束,遭受财产上的不利益。赠与公正过程赠与人权利 由于中国《合同法》把赠与合同的性质规定为诺成合同,即赠与人与受赠人一旦达成合议合同即告成立,对双方具有约束力,赠与人对受赠人有要求其履行的权利。一般情况下,诺成合同是不允许当事人享有任意撤销权的,但由于赠与合同为无偿单务合同,受赠人为纯获利益者,赠与人并不能从受赠人处取得任何财产代价(即使是附义务的赠与,所附的义务也不是赠与合同的对价义务),在赠与合同成立后,若不许赠与人撤销赠与,则即使赠与人因一时冲动、思虑不周而为赠与的的意思表示,也须负担履行赠与合同的义务,这对赠与人要求未免过于苛刻,有失公允。(房绍坤、郭明瑞主编:《合同法要义与案例析解》(分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故应准许赠与人在一定条件下反悔,对赠与人的约束应较双务合同弱一些。基于此,凡采赠与合同为诺成合同观点立法的国家,均赋予赠与人以任意撤销权,以保护赠与人的利益。? 2.任意撤销权行使的条件? 因任意撤销全依赠与人之意思表示,如无一定的条件限制,则赠与合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对受赠人也是不公平的。故各国民法多为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设定一定的限制条件。可以说,此种撤销虽名为任意,但也不完全尽然。为了保护受赠人的利益,中国《合同法》第186条对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规定了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时间条件和范围条件。法定撤销权的三种情况: (1)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受赠人如果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赠与人的近亲属时,这表明,赠与合同赖以存在的感情基础将不复存在,与之相适应,赠与合同也将失去存在意义,因此,法律赋予赠与人有权撤销赠与。何谓严重侵害,我国合同法并未明确予以界定,造成实践操作中的困难。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规定受赠人的行为须为应受刑法处罚的程度,若仅为一般侵权行为而不构成犯罪,则不发生赠与人的撤销权。但考虑到赠与合同的单务性、无偿性等特点,凡是受赠人实施的、足以危害赠与合同赖以存在的感情基础的任何行为,均为此处的严重侵害行为,不仅包括受赠人对赠与人及其近亲属实施的犯罪行为,而且也包括受赠人对赠与人及其近亲属所实施的严重有损道德名誉等行为。至于受赠人的近亲属的范围,应与《民法通则》和有关的司法解释确定的近亲属范围相同。包括赠与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孙子女和外孙子女。? (2)受赠人对赠与人负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的,赠与人可以依法行使撤销权。这里的扶养应是广义上的扶养,包括扶养、抚养和赡养三种类型。但这里的扶养是指法定的扶养还是既包括法定的扶养也包括约定的扶养?有学者认为,受赠人对赠与人的抚养义务既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是约定的。这是由赠与人撤销权的立法目的决定的。如果仅仅把此处的扶养义务限定为法定的,势必会限制和剥夺赠与人通过行使撤销权来保护其权利。此处的扶养应仅指法定的扶养,因为我国合同法对于受赠人不履行约定义务在第192条第1款第3项中已作了专门规定,负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是指:一是存在受赠人不履行对赠与人抚养义务的事实,二是此事实是在受赠人有履行能力的情况下而不履行所致。如果受赠人在没有抚养能力的情况下而不履行则属于客观上不能,表明受赠人主观上并无不履行的故意,在此赠与人不能行使法定撤销权。? (3)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一定的负担,接受一定的约束。而受赠人如果不按约定履行该负担的义务,是一种对自己诺言和对赠与人意愿的违背,从某种角度上讲,也是有损赠与人的利益的。为此,法律特别赋予赠与人以法定撤销权。从合同法角度来讲,不履行约定的义务包括完全的不履行、迟延履行、不适当履行等,其中完全不履行包括拒绝履行和根本违约两种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赠与人行使法定撤销权没有争议,但在不完全履行或者部分履行的情况下,能否行使撤销权呢?对此,我国合同法没有予以界定。笔者认为,如果将受赠人的部分不履行或者轻微违约行为也包括在不履行的范围之内,则赠与人动辄就行使撤销权,实际上等于赠与合同对赠与人无任何约束力,受赠人也将因为部分履行而易于受到损害。但如果在部分履行的情况下,不允许赠与人行使撤销权,则对赠与人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受赠人部分不履行约定义务的情况下,应允许赠与人享有与受赠人不履行义务部分相适应的部分撤销权,这样既能维护赠与人的意志和利益,也可以避免赠与人法定撤销权的滥用。 法定撤销权的行使主体及行使期限行使主体: (1)赠与人(2)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行使期限: (1)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2)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 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六个月内行使。赠与合同 赠与合同(英文名contract of gift)赠与人把自己的财产无偿地送给受赠人,受赠人同意接受的合同。赠与合同可以发生在个人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相互之间。赠与的财产不限于所有权的移转,如抵押权、地役权的设定,均可作为赠与的标的。赠与合同一般性质双方行为 赠与合同须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如果赠与人有赠与的表示,但受赠人并没有接受的意思,则合同仍不能成立,故与馈赠这种单方行为不同。诺成行为 多数国家承袭罗马法的传统,规定赠与合同在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时即告成立,不必等待交付赠与物,即为诺成行为。但根据中国的司法实践,赠与合同必须交付赠与物后方能成立。仅有将要赠送某项财物的预约,不能认为赠与合同已成立。在交付赠与物前,赠与人有权撤销赠与,即为实践行为。无偿行为 原则上受赠人并不因赠与合同而承担义务,故为单务合同。 第一,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是指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得由赠与人依其意思任意撤销赠与合同。但在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和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中,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赠与合同。 第二,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赠与合同中,赠与地产的权利转移之后,赠与人即丧失了任意撤销赠与合同的权利。赠与公证 赠与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产权人将个人所有的财产无偿地赠送给他人的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 办理增与公证由赠与人住所地或赠与行为发生地公证处受理。赠与不动产的,也可由不动产所在地公证处受理。赠与公证办理赠与公证申情人应提交下列证件和材料: 赠与人的身份证件(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护照、通行证复印件); 赠与书; 赠与物清单及所有权证明,如房产证、存单等; 赠与物为共有财产的,应提供共有人同意将财产赠与他人的书面意见;赠与物为集体所有的,应提交该集体组织成员同意赠与的书面意见;赠与物为全民所有的,应提交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赠与的文件;婚娶赠与 婚娶赠与是指夫或夫的家长对其所为的赠与,此制度兴盛与帝国时期,由于按市民法的规定无夫权婚姻中的夫妻彼此不能发生继承的关系,如果妻先于夫而死或婚姻因妻子的过失而解除,则夫可取得妻的嫁资。反之,如果夫先死或婚姻因夫的过失而解除,则妻就没有相等的权利。设定婚娶赠与为的是平衡这种不公平的状态,又因基督教严禁离婚,维护家庭组织的稳定,于是婚娶赠与又和嫁资一样,也发生补助家庭和日常开支的作用,因此,逐渐形成家长也为儿子设定婚娶赠与的责任。查士丁尼时,婚娶赠与在实质上已经是嫁资的相对物,并明确规定和嫁资一样,家长又设定的义务且不因儿子的解放而免除。 婚娶赠与在后来历史发展中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罗马法中有嫁资所体现的财产分离制度则一直保存在现代欧洲,虽然他不象各种习惯上的财产共有那样普遍实行。赠与税 指以赠与财产为对象而课征的一种税。它是财产税的一种。征收赠与税,主要是为了防止财产所有人为逃避遗产税,生前将其财产赠与他人。为此,许多国家通常采取遗产税和赠与税同时课征的制度。相关法律 中国合同法在附义务的赠与合同中只是规定了赠与人应当在附义务的范围内对赠与的财物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瑕疵担保义务,但并未规定赠与人在这种情况下的撤销权应否受到限制。有学者认为,除法律规定不得撤销以外,赠与人可行使撤销权,但必须承担违约责任,受赠人可在所履行义务范围内请求赔偿,因为在此范围内赠与双方形成对价关系。赠与房屋交易与权属登记公开运行流程图《合同法》第195条规定:“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本条规定实际上赋予了赠与人穷困之际的不履行权。本来,根据诚实信用的原则,赠与合同在基于双方的合意成立以后,就具有约束赠与人的效力,无论其财产发生何种变化,他都应当依约履行,但是由于赠与合同毕竟具有不同于一般双务合同的单务性,“舍己为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道德准则作为对常人的要求毕竟过高。因此,在赠与人的财产状况恶化之时,法律本着人之常情,特创设“穷困之际的不履行权”以使赠与人“先行自谋,而后谋人”、“先己后人”。由此可见,赠与人的“穷困之际的不履行权”实乃“同情弱者之一种道德化之规定”。
在IMF之前编制的《国际收支手册》中实际上是指现在的资本帐户与金融帐户,而在第五版被细分为资本帐户与金融帐户。 资本帐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和放弃。资本转移是指一经济体的居民实体向另一个实体无偿提供了金融产品或服务。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是指各种无形资产,如专利、版权、商标、经销权、租赁及其他转移。
资本国际化,指跨国公司的股权在国际间分散,国际上形成巨额游资,各国相互开放资本市场,经济间形成资本通道,而各国经济“休戚相关”。这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三阶段。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不断运动的过程。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动因,而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资本国际化创造了便利条件。资本国际化具体表现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大职能资本的国际化。其中,产业资本国际化是当代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
资产组合调整,该方法是指银行吸取证券投资组合经验而发展出的一系列方法。对一个已经形成资产组合进行有益的调整,同时又不提高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的风险管理方法。 (一)贷款证券化。证券化比较通行的作法是由商业银行将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同类或类似的贷款组合成若干个资产库,出售给专业的融资公司,再由融资公司以这些资产为抵押,发行资产抵押债券。美国银行的资产证券化活动起源于70年代末,该活动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保护,其主要目的是支持住宅产业,最早实行证券化的是与不动产有关的资产。1986年10月,第一波士顿公司宣布它准备出售一笔以低息贷款为抵押,价值32亿美元的证券,标志着由房地产业贷款向其它类型贷款扩展。 (二)通过收购与兼并。购并其他银行已经掌握或运用成熟的业务,可以大大降低银行涉足新领域的风险。如1995年化学银行与大通曼哈顿公司合并,标准普尔评级公司集团认为,新的公司将拥有一个平衡的、地理分布比较广泛的收益基础。 (三)信用衍生产品。信用衍生产品产生的宗旨是对付信用风险,指参与双方之间签定一项金融性合同,该合同允许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隔离出来,并可以从一方转到另一方。为此,信用衍生产品可以在不改变与客户关系的前提下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