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ACU—— 即将诞生的亚洲货币单位英文名称为“ACU”。 13国—— 亚洲货币单位将组合进日本、韩国、中国以及东盟10国等13个国家的货币。 比重—— 参照欧元的前身欧洲货币单位设计的,采用“一篮子货币方式”,日元、人民币和韩元的比重较大。 ABG组织—— 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盟10国的央行和财政部官员们在曼谷会议上曾签署协议,计划建立ABG组织(Asian Bellagio Group)来帮助协调亚洲各国央行和财政部长的货币行动。决定建立这个组织,说明亚洲各国在促成地区紧密合作、防范货币危机方面是有所共识的。 背景 业内专家认为,亚洲各国经历了199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都渴望维持汇率的稳定。而且,区域内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不断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势头迅速发展。现在区域内大部分国家重视货币与美元的联动,随着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发展,有必要将亚洲国家的货币浮动幅度控制在小范围内。 2006年初,亚洲开发银行宣布,将以中日韩和东盟国家等15种货币加权平均为基础,于6月推出“亚洲货币单位”。此后5月,10 3财长会议在印度通过清迈倡议下货币互换集体决策机制的《主要原则》,规定所有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签约国在任何一方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同时并及时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从而使10 3财金合作由松散的双边互换向多边机制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会议还决定在清迈倡议框架下成立专家组及经济金融监测技术工作组,并同意在学术层面开展对创建亚洲区域货币单位的研究。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曾提出亚洲货币基金构想,但因遭到美和国际货币基金的反对而流产。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10 3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推进货币互换协议多边化倡议,受到各方支持。 现状 亚洲诸国开始筹备“亚洲货币单位”。不细心的人士以为,亚洲会很快发行自己的统一货币了。比照欧洲发行“欧元”,从制定“欧洲货币单位”开始,他们走过了几十年的路程,直至今天,作为欧洲最重要的国家英国,依然没有加入“欧元”,其实也就是还没看好“欧元”。也就是说,“亚洲货币单位”即使制定出来,还有好几十年的道路要走。倘若说以“东盟”为雏形,未来的“亚洲经济共同体”的路程要比“东盟”的寿命还要长才行。 如同某些宪政国家有“影子内阁”一般道理,“欧洲货币单位”是“影子货币”,未来的“亚洲货币单位”也是“影子货币”。按照参加国的经济权重配置其在“货币单位”中的权重,并由此搭建起来影子般的货币指数体系。也就是说,参加国的经济分量越重,其本国货币在指数体系中分量越重,影响也就越大,反之亦然。这类货币俱乐部,通常来看,是经济大国的牌局,只有经济大国乐意的情形下,事情才能有所推进,如同欧洲是英、法、德三国做用一样。 欧洲,至晚于战后欧洲复兴后,英国、法国、德国就是“独立货币”,也就是说解脱了和美元的硬性挂钩,自主制定自己的货币政策和货币结构。也正因为国别货币的各自独立性,也产生货币联系的需求。并随着国别间经济一体性的提高,需要建立一个可以统一识别且稳定关系的指标体系,这就是“欧洲货币单位”。“货币单位”不具有控制性,体现的是货币之间的联系性,相对稳定的“货币单位”可以用作国别间贸易、投资和金融的货币价格尺度,这就是“货币单位”的机理。 但亚洲呢?比如中国,现在是和美元挂钩的货币,香港、新加坡以及台湾的货币也是如此,韩国、马来西亚、泰国也不是国际意义上的“独立货币”。倘若这些国家为基础地建立“亚洲货币体系”,这简直就是“美元货币体系”。所以,“亚洲货币体系”必须在这些国家解脱与美元挂钩前提下才能茧作雏形,才能居有在国际货币市场独立价值的尺度标准。“独立货币”,要求其货币政策独立,国内经济稳定,国别间贸易密度大,甚至其劳动力能自由流动,这是“欧洲货币单位”为后来者留下的经验。 一个稳定的“货币单位”才能成为国际结算的参照“货币”,才能成为“记账”的价格指数,比如“亚行”应当在“亚洲货币单位”的价格上发行债券并以之记账并结算,而改变其以前仅仅按照国际硬通货进行的状态。这不是政治信心的事情,而是经济能力问题。倘若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依然以美元或者欧元来定位,这个货币体系的意义就得不到体现,其货币价值,哪怕是影子,也不能独立确定。在很多货币依然与美元挂钩的当下,在这些货币的属国没有独立货币能力条件下,“亚洲货币体系”是一宗很困难的概念。 亚洲国家中,普遍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极少,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即使日本,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也不低,尤其是关于“经济要素”或者“市场要素”方面的干预。其实,也正是这些要素的市场封闭,才决定了其货币只好与硬通货挂钩的现实。因为的确,独立货币的稳健能力就是,也只能是,基于经济要素的市场体现。要素在市场上的流通性越好,其市场的稳健能力也就越高,一旦为更广懋的市场所认可,独立货币的价值也就必然得到货币市场的认可。但这些,在政治集权的国家是无法想象。 显然,货币稳定能力来源于市场知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信用机制”。“国家干预”或者说“政府干预”,即便体现出激动人心的过程,其最终效应也是测不准的,除非这样的干预还要持续下去。亚洲各国几乎都有国家干预的丰富教训,缺少国家不干预的经验所得,这才是“亚洲货币单位”最为艰辛的现实条件。一旦每一个国家把伸在水中的那只手拿出来,其盆中的水有多深,在没有成为现实的情形下,所有的人都几乎不敢想象。如果每一个政府都愿意接受他国经济的这盆水来入股,那又是什么景象呢? “欧洲货币单位”的另一个前提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对区域货币事宜有政治斡旋能力与机制,经由政治谈判来干预参加国的国内经济和泛经济事务,比如社会福利、财政赤字、国际债务等等。这样的事由在亚洲是犯忌的,因为“测不准”的另一个反射是“不透明”。只有透明了,才能察觉“测不准”,也才能够考虑如何变成测得准,才能安全地从经济这盆滚烫的水中轻轻地把手抽出来。对于亚洲很多国家,至今还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他们未必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取得了方向性教训。 历程 1、关于建立亚元区(东亚元区)的设想最早是由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1997年东盟国家首脑会议上提出的。这一设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与会各国和有关国家的响应。 2、1999年11月,东盟10 3(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峰会在马尼拉通过了《东亚合作的共同声明》,意在加强金融、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合作。 3、在亚洲开发银行2000年5月的年会上,各国财政部长在泰国清迈签订了“清迈协议”,极大地鼓舞了东盟及中日韩三国参与货币金融领域合作的热情,为今后可能建立的亚元区奠定了基础。 4、在2001年的上海APEC会议期间,“欧元之父”蒙代尔发表了自己对未来世界货币格局变化的看法:“未来10年,世界将出现三大货币区,即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亚元区)。”他的这一论断为亚元区的建立带来了生机勃勃的希望。 阻力 亚洲目前的情况和当时的欧洲有所不同,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和经济差距较大,一体化进程较低。 经济方面的制约因素:首先,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成为亚元区建立的主要制约因素。其次,东南亚各国的差异性还表现在经济开放程度、经济政策的偏好等经济指标上。还有一个问题应引起注意,那就是亚元区的建立会受到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政治方面的制约因素:1、缺乏凝聚力,东南亚各国在政治体制、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不同。2、主导权问题,亚元可能是建立在日元、人民币和韩元这三种货币基础上的一种联盟。但不论亚元将以“多种货币联盟”形式出现,还是以“单一货币联盟”形式出现,东盟国家都只能获得参加国的身份,绝不可能在东亚居于主导地位。 争议 “亚元”支持方 蒙代尔指出,中国、日本在建立亚洲货币区域中应发挥主要作用,只要日元、人民币汇率稳定,其他亚洲国家货币也会趋于稳定,亚洲就能逐步实行自己的共同货币———“亚元”,最终与美元、欧元一起向世界货币的方向演变。 亚洲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多样性突出,发展水准参差不齐,所以亚洲实行共同货币应采取分步走,先建立固定汇率区,再逐步过渡到共同货币区,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亚洲共同货币。 蒙代尔建议成立“亚元”五步曲:1、东南亚国家应将本币与美元汇率固定下来;2、固定汇率区在亚洲区内逐步扩大,形成共同的美元浮动汇率;3、说服日韩将日元及韩元兑美元汇率固定下来;4、将亚洲固定汇率地区逐步过渡成货币地区,形成共同货币的基础;5、设立由一组货币组成的共同货币,并由一个亚洲货币基金发行,令亚洲实行平行的两种货币机制,让亚元在区内流通。 “亚元”反对方 浦东发展银行的周先生认为,亚开行这种方案是不切合实际的,在亚洲经济一体化过程当中,实行亚洲的统一货币,创造“亚元”一直是一个梦想,但亚洲目前的情况和当时的欧洲有所不同,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和经济差距较大,一体化程度较低,因此,“亚元”的正式诞生仍需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诚也表示,因为亚洲的历史、地理环境与欧洲都不相同,欧元的道路在亚洲是行不通的。他认为,亚洲有几个经济强国,经济强国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亚元”的进程,中日关系的紧张成为“亚元”推行的一大障碍。 何志诚表示,“亚元”如果能够推行,对各国关系的协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又因为亚洲各大国关系的不稳定,“亚元”成为真正的亚洲共同货币的道路也将十分艰难。 前景 即使公布“亚元”概念,亚行短期内也不会要求各种货币和“亚元”挂钩。但是可以根据“亚元”调整金融和货币政策,使货币机制逐步向“亚元”靠拢,这样就为将来“亚元”的正式出台奠定了基础。虽然亚元不可能在近期内实现,但中国及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扩大,无疑会为人民币在今后的亚元中赢得不少的加分。一旦人民币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中国在今后东亚自由贸易区中的主导地位就会自然得到确认。 亚洲货币单位中的中国利益 经济学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近日在国外的一次演讲中称,中国应考虑支持创立亚洲货币单位(Asian Currency Unit,ACU)。这番讲话引起了广泛关注,ACU对中国而言,主要目的是稳定人民币与一些亚洲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减少中国在与这些国家进行贸易时所遭受的汇率变动风险。 亚洲货币单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欧洲货币单位(ECU)。ECU创建于1979年,是由当时欧洲经济共同体九个国家的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子”,后来随着新成员加入欧共体,又将其它货币包括进来;ECU的汇率通过对成员国家货币的加权平均确定;每隔一段时间(规定是五年),调整一次各种货币的权重。各成员国货币对ECU的汇率相对固定,通过钉住本国货币对ECU汇率,也就维持了成员国货币之间汇率的基本稳定。这种汇率机制的优点,是可以减少成员国在相互贸易中遭受的汇率变动风险。 不过,努力推动ACU的亚行看来并不以维持汇率稳定为主要目标。该行官员一再表示,编制ACU,是为了观察成员国货币作为一个整体相对美元或者欧元的汇率变化趋势,以及这些货币中的每一种相对于其它货币的均势是如何变化的;ACU并不作为各国干预汇率的基准尺度。 如果只是用于观察,ACU对亚洲国家将不会有太强的吸引力。它最终还需要能给成员国带来实质利益,起到类似ECU那种稳定汇率的作用,作为成员国稳定相互之间货币汇率的尺度,才能增加自身对亚洲国家的吸引力。 中国在ACU的利益是什么呢?主要目的当然是稳定人民币与一些亚洲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减少中国在与这些国家进行贸易时所遭受的汇率变动风险。这就是中国在ACU中的可能利益,获利程度当然与中国和ACU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相关。 在ACU目前的蓝图中,成员国可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在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中,日本、东盟、韩国排名比较靠前。但中国香港和台湾省与中国大陆的贸易额同样大。那么,从经济利益考虑,中国应该促使ACU中包括港币和新台币。那样,中国与ACU成员之间的贸易将占总额的近50%。如果推动ACU创建并钉住其汇率,可以规避相当大一部分的汇率变动风险。 但利益并非如此明确。虽然中国与这些亚洲国家和地区贸易数额大,美元是中国对外贸易占压倒性优势的结算货币,ACU的创建,短期内不太可能使这种局面发生改变,因为ACU不可能用于结算。那么,钉住美元才能帮助中国规避汇率变动风险,钉住ACU(或者一篮子亚洲货币)的利益不会太大。这也是在人民币汇率参考的货币篮子中,美元占有相当高比重的原因。 钉住美元在帮助中国规避汇率变动风险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国际政治压力和国内经济压力,这种局面需要缓解和改变。文章指出,中国可以推动在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香港地区已经开展人民币业务,中国与东盟的某些贸易也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但人民币要成为一种普遍的结算货币,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币值坚挺,二是可自由兑换,这样才能赢得普遍信任。中国需要从自身的经济状况出发,稳步朝这个方向前进。 如果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普遍使用的结算货币,中国就能从ACU中获得更多利益。实现这个目标,不但需要完善自己,还要面对日本的竞争,因为日元同样要谋求亚洲结算货币的地位。
纸币流通规律正文 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流通量的规律。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即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纸币是货币符号,它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币量,那么,纸币的购买力就会同它所代表的金币的购买力相等。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这个限度,每一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币量就会减少。例如,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是1亿英镑,而发行的纸币却是2亿英镑,每个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也就缩小一半;其后果就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原来价格为1英镑的商品,现在要用纸币2英镑才能买到。 纸币流通不同于金币流通。在实行金币流通的条件下,过多的金币会被流通所排斥,变成贮藏手段退出流通,使流通中的金币量随着流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货币量得到自发的调节。但是,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情况完全不同。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不能象金币那样贮藏起来,只能在流通领域中起到代表金币价值的作用,如果纸币退出了流通领域,它就会变成一文不值的废纸。所以,当国家发行纸币后,纸币就全部进入流通领域。在纸币贬值时,纸币的持有者还会千方百计地抛出纸币,以免进一步贬值。这样,纸币不但不会象金币那样自动退出流通领域,反而会把所发行的纸币更大量地吸引到流通中去。而这种现象还会由于剥削阶级的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滥发纸币而加剧,从而出现纸币流通量多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币量的现象。 流通中纸币数量过多所引起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称为通货膨胀。这是剥削阶级国家用来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剥削阶级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滥发纸币实际上是一种最坏的强迫性公债,它使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急剧恶化。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为了掠夺人民的财富,任意滥发纸币。通货膨胀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国民党统治崩溃的12年间,纸币的发行量增加了1400多亿倍,而物价却上涨了36万多亿倍。通过通货膨胀从广大人民手中掠夺的财富,估计在 150亿银元以上。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元为例,由于美国长期扩军备战,大量军事开支造成巨额财政赤字。美国政府不得不增发纸币弥补财政赤字,抵偿国际收支差额,从而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在1945~1975年的30年中,美元的购买力下降了2/3。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国家固然可以把印有任意的铸币名称的任意数量的纸票投入流通,可是它的控制同这个机械动作一起结束。价值符号或纸币一经为流通所掌握,就受流通的内在规律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09页)。配图相关连接
价 价 #jià【释义】价格,商品所值的钱数:价钱|减价|物美价廉|无价之宝。【价值】 #jiàzhí ①指生产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②宝贵;重要;有积极作用。〖例句〗这些资料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参考价值。 相关条目 价 <名>(形声。从人,贾声。本义:价格,价值)同本义 经千载以待价兮。――《文选·嵇康·琴赋》国贫而用不足,请以平价取之。――《管子·轻重》以求重价。――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又如:价贯(价关。以铜钱计算的价钱);价一不择主(价钱一样,卖得谁都可以);价比(是一种物品计算期价格与其基期价格之比);价色(价格)钱款、费用 倘蒙不外,赍价前来,以一报答,并无虚谬。――《水许传》又如:价钞(价款);价银(指物品、产业按价应收付的银两数)声望 百战百胜价,河南河北闻。――杜牧《史将军二首》价(价)jià⒈商品所值的钱数:~钱。物美~廉。稳定物~。⒉⒊①泛指用途或重要性:他懂得自己发明的产品之~值。②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生产者的社会必要劳动。如两斤大米换一尺布,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生产物,在生产过程中耗费一样多的劳动量,具有相等的~值。⒋⒌见jiè。价(价)jie词尾:小童~。整夜~哭。震天~响。价jiè旧时称仆役:小~。价gā 1.方言。这﹑这个;这样。2.方言。那。参见"价末"。
价值符号正文 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不足值的金属铸币和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币都是价值符号。 铸币在流通中会受到磨损,它的重量会逐渐减少,这样就会出现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的分离,但它仍可按原来的额面价值流通。这种情况说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它可以用另种材料制造的价值符号甚至完全是象征性的符号来代替。例如,银辅币、铜铸币等的金属含量并不等于它们的名义含量和所代表的价值,而是由法律规定的。纸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量的价值符号。 价值符号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是因为货币在流通过程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不断地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只要交换双方都承认这一价值符号能代表一定的价值量,就可以进行交易。马克思说:“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货币的职能存在可以说吞掉了它的物质存在。货币作为商品价格的转瞬即逝的客观反映,只是当作它自己的符号来执行职能,因此也能够由符号来代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49页)。 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流通,需要得到社会的公认。这种社会的公认是通过国家的强制手段取得的。但国家的这种强制力,只在本国的流通领域内有效。一旦越出国界,价值符号就不能充当流通手段。国际间的支付,最终只有贵金属才有效力。配图相关连接
概述【huo】 货goods; money;货(1)货huò(2)(形声。从贝,化声。本义:财物)(3)财物,金钱珠玉布帛的总称 【property】货,财也。――《说文》二曰货。――《书·洪范》。郑注:“掌金帛之官。” 详细商贾阜通货贿。――《周礼·太宰》。注:“金玉曰货,布帛曰贿。”司货。――《礼记·曲礼》多货则伤于德。――《仪礼·聘礼》。注:“货,天地所化生谓玉也。”假货居贿。――《国语·晋语》患货之不足。而货财寡。――《韩非子·五蠹》贪于财货。――《史记·项羽本纪》治行则货积。――《商君书·立本》居为奇货。――《聊斋志异·促织》(4)又如:货儿(货郎);货易(即贸易);货财(财物);货贿(金玉布帛,即财物)(5)钱币 【money】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易·系辞下》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宋书·刘秀之传》(6)又如:货布(古代钱币名。王莽时所铸。又泛指货币);货贝(古代用贝壳作的货币);货法(货币流通的法令);货泉(王莽时货币名。亦指货币的通称)(7)货物,具有经济用途或者能满足经济上的某种需要的东西 【goods;cargo】。如:百货;送货上门;上等货;货真价实;货全部合格;发货;到货;卸货;装货;货包(货物包裹)(8)对人的贬称(多为詈语或玩笑语) 【person used as a term of revile with an abusive prefix】。如:蠢货;宝货;货头(货色,东西。多用于对人蔑称)货(1)货huò(2)买进,卖出 【buy or sell】所货西洋珠。――明·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3)又如:货卖(出售);货卜(卖卜;卖卦);货畚(售畚箕);货与(卖给;效力);货产(典卖财产)(4)贿赂 【bribe】曹伯之竖侯鑐货筮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5)又如:货贿(以财物贿赂官吏);货求(谓受贿);货赂(贿赂);货遗(贿赂)(6)购买 【buy】。如:货取(买进);货买(购买,采购);货籴(买进谷物)货币huòbì(1)【money】∶由政府法律规定强制使用,可充当交易的媒介、价值的标准、记帐的单位及延期支付的工具货币地租(2)【currency】(3)作为交易媒介正在流通的东西,包括硬币、政府纸币、银行券(4)流通中的纸币货币流通量货驳huòbó【cargo barge】 驳运货物的船货仓huòcāng【freight house】 铁路拥有和使用的一种设施,供接受、提取或发送货物使用货舱huòcāng(1)【hold;cargo bay of a plane;cargo hold of a steamer】(2)船甲板下的内部空间(3)飞机内部的空间,尤指飞机的载货舱货差huòchā【shortage or loss of cargo】 运货中造成的疏漏差错货场huòchǎng【goods yard】 储存或临时堆放货物的场地货车huòchē(1)【wagon】∶通常无顶盖的重型四轮车,主要用于运输体积大的商品,现今常由机动车(如拖拉机)来拖动货车道(2)【van;freight train】(3)厢式载货汽车大型货车(4)厢式铁路货车或行李车由三节客车和一节货车组成的一列火车货船huòchuán【freighter;cargo ship】 以运输货物为主要用途的船只货单huòdān【manifest;shipping list】 货物清单货店huòdiàn【store】 【方】∶商店货柜huòguì(1)【counter】∶陈设货物的柜台(2)【container】∶集装箱的别称货机huòjī【air freighter;cargo aircraft】 用于运送货物的飞机或机组货架子huòjiàzi【goods shelves】 堆放货物的架子;特指自行车车座后的支架货款huòkuǎn【payment for goods;money for buying or selling goods】 买方向卖方支付的钱款货郎huòláng【street vendor;itinerant pedlar】 在城乡流动零售日用品的人,有的也兼营收购货郎鼓huòlánggǔ【rattle-drum used by vendor to attract customers】 货郎招徕顾客的拨浪鼓样摇鼓货轮huòlún【freighter】 专司运货用的器船货票huòpiào【waybill;cargo list】 运输企业开给托运人作为提货凭证的票据货品huòpǐn【kinds or types of goods】 商品,也指商品的品种货色huòsè(1)【goods】∶商品的品种或质量上等货色(2)【rubbish】∶比喻人或思想言论、作品等(含贬义)修正主义货色(3)【stuff】∶价值不大的著作、演说或主意小说里充满无聊的货色(4)【property and beauty】∶财货和美色货声huòshēng【vendor's call;cry out for customers】 小贩或匠人走街串巷的吆喝声货损huòsǔn【cargo damage】 货运途中数量减少或遭受损坏没有签合同,货损无法索赔货摊huòtān(1)【stall】∶上面摆着货物出售或进行交易的摊子(2)【stand】∶小零售商用的露天小构筑物货位huòwèi(1)【the amount of goods one wagon can hold】∶铁路运输中计算货物量的单位,装满一车皮为一货位(2)【goods yard】∶车站、码头、机场等处的临时存货地点货物huòwù【goods;commodity;cargo;merchandise ware】 原指龟贝,古代用作货币;供出售的物品。商品,尤指交运输公司用船运输的商品以货物与常。――《汉书·李广苏建传》所失货物。――《广东军务记》货源huòyuán【source of goods】 供货的渠道A公司货源遍布全国货运huòyùn(1)【freight】∶由运输业者提供的普通货物运输,区别于通常为低价、发货迟误、收取装转运费或大宗货物最低运价的快运货物普通货运比快运便宜(2)【freight transport】∶运输企业承运货物的业务货运周转量货栈huòzhàn(1)【warehouse;storehouse;godown】∶有仓库或场地、经营商品储存的企业贸易货栈(2)【pantechnicon】∶囤积货物的仓库货真价实huòzhēn-jiàshí【genuine goods at a fair price】 货物是真货,价钱也实在。原是商人招揽生意的话。后引申为实实在在,一点不假他这是招徕生意之一道呢。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货殖huòzhí【engage in trade;merchant】 经商;商人又欲轴轳远致,亦令货殖聚敛。――《南史·徐勉传》与平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班固《西都赋》货主huòzhǔ【master of goods;owner of cargo】 货物所有权的拥有者货(货)huò ㄏㄨㄛˋ(1)商品:~物。~主。~位。~栈。(2)钱币:~币。通~。(3)卖:~殖(经商)。~卖。(4)贿赂。(5)骂人或开玩笑的话:蠢~。宝~。(6)化、货两字相通。化古音毁,示切读“货”,今音呼霸切。《史记·仲尼弟子传》:“与时转货赀。”《索隐》:《家语》“货作化”。化是变化交易之物。《书经·虞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这化亦作“货”字,证明化、货同音同义。(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9页。
货币拜物教正文 见商品拜物教。配图相关连接
在国际外汇市场中,大家通常听到商品货币或者美元集团货币如何如何,那么究竟什么是商品货币,什么又是美元货币呢?今天我就在这里为大家简单的讲一下。 商品货币的主要特征 主要有高利率、出口占据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较高、某种重要的初级产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货币汇率与某种商品(或者黄金价格)同向变动,等等。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盛产煤炭、铁矿石、铜、铝、羊毛等工业品和棉纺品,澳洲在这些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占绝对优势,占据了支配地位,而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基本以美元标价,因此这些商品价格的上升不但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增长,也有利于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扬。去年底今年初,黄金、石油价格、农产品大幅走高,国际商品期价指数(CRB)也升至五年高点,一路推升了澳元和新西兰元货币汇价。统计和图形表明,世界商品价格与澳元、新西兰元汇率的走势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从图形中可以发现,尽管澳洲和新西兰不是黄金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国,但是这两国货币汇率和黄金价格正相关的特征比较明显。CRB走升为澳元和新西兰元带来正面影响。因此该两种货币常有“商品货币”之称。而加拿大虽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出口国,但国际商品期价指数的主要组成部分中,难以看到加拿大的优势商品,因此CRB的变化同加元缺乏相关性。从图形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点。 除此三种常见货币之外,南非兰特和挪威克朗也被人们习惯性的称之为商品货币。 (一) 澳元和澳大利亚经济分析 澳洲的出口贸易情况。 澳大利亚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如今,出口占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而80年代中期,这一比率仅在15%左右。作为先进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国,澳大利亚正在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90年代,经精心改造、高增值的产品的出口年均增长14%,远远超过日本和德国的增长速度。机械设备、电子元件和组装汽车的出口在过去十年中也有大幅度提高。在科学和医疗设备、电信设备、计算机软件和航空产品等高技术产品领域澳大利亚也颇具竞争力,正在形成新的优势。 “澳洲所有商品均受到澳元升值的冲击,加上旱灾的影响,这将会对澳洲商品出口获利造成重大打击。” 澳洲政府高级官员表示,澳元走坚以及新州和昆州的旱灾,澳洲农业遭受了巨大打击。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农产品出口损失逾20亿澳元。但实际上,这对于澳洲整体而言损失不大,几乎可以忽略。因为按照2002年的数据,澳洲的农业出口值只占全部出口额的6%左右。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出口产品的加工程度有了稳定提高,反映了澳大利亚出口产品的组合愈加精细,原材料的附加值有了提高。未经加工的食品、燃料、矿产和其它初级产品的出口从90年代初的46%降到了2002年度的30%。上述数字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澳洲的初级产品出口在整个贸易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同期,包括服务贸易、移民以及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在国际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由于受到了恐怖袭击和单边政治经济霸权主义的影响,美国的旅游以及移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而澳洲却与此恰恰相反,以咱们中国为例,这两年去澳洲留学、移民、旅游的国人呈现直线上升之势,在这些因素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中,澳元汇率兑美元保持了一个长期的升势。 (二) 加元和加拿大的情况。 加拿大出口商品结构在过去十几年中发生很大变化, 自1976年以来,出口增长较多的是通讯,运输设备,化工品及石油产品,上述产品在加拿大总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已由1976年的30%上升到45%,出口年增长率为15%。 木材及纸制品(纸浆,新闻纸)是第二大类出口产品,出口年增长率为10.4%,年出口额在180亿美元以上。食品, 饮料,烟草已成为第三大类出口产品,年出口额超过95亿美元.此外,小麦,肉,海产品,石油,天然气,铝,镍,铅,黄金等有色金属也是加拿大重要的出口产品。我们应该注意到黄金在加拿大整个出口中的比例也是十分小的,大概只占到1个百分点,所以比较后发现加元汇率和黄金的价格几乎没有什么正关联。 按出口在 GDP中所占的比例,加拿大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四倍和两倍。因此,虽然在大家的认识中都认为日本是一个出口外向型的国家,但是实际上,加拿大是西方七强里依赖出口最重的国家。 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一些初级商品的需求缺乏价格弹性,也就是说这些商品可能是一些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海产品、农产品,因此如果价格上扬如加元的升值,可能不会对这些产品出口量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无法替代的商品如果价格上扬,却给加元造成升值的压力。 通过上述分析,在某种意义上讲,商品价格的变化对于这些所谓的“商品货币”汇率走势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但作用正越来越小,因为这些商品不论在整个国际贸易抑或这些国家的外贸中的地位和份额都日渐甚微。并且在研究之后发现,澳元汇率虽然同黄金有一定的关联,但是这种很多时候都发生失真的情况,更有甚者,澳元汇率和黄金价格不仅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反而呈现相反的变动方向。对于澳洲来说,黄金并不是其主要的出口产品,占整个出口的比例大概不到1个百分点,更是无法同南非这个世界的黄金出口国相提并论。 因此 澳元的走势和黄金价格的关系是否可简单下定论,仍有待于商榷和进一步的研究,就我个人而言,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美元集团 (一)、谓美元集团指的是那些同美国经济具有十分密切关系的国家,这主要包括了同美国实行自由贸易区或者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以加拿大、拉美国家和澳洲为主要代表。同时,将要成为美元集团货币的还有亚洲的新加坡,大家已经知道美国和新加坡已经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新加坡经济今后对于美国的依赖程度家进一步加大,虽然处在亚洲,深受日元的影响,但未来也许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追随美元的走势。 这些国家同美国经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鉴于我们手中关于拉美国家的资料极为有限,且这些货币基本上同我们没有关联,因此不作分析,这里主要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对美贸易约占加外贸总额的81.6%,我们知道加拿大出口占据其GDP的四成,那么换句话说,也就是说加拿大的全部GDP中有三分之一是美国购买的,相对而言,澳洲和美国的经济依存度相对较低,因此在随后的一系列问题中,我们将会看到这一点对于汇率的影响。 我们通常说的美元集团货币和商品货币有一些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这些国家同美国的经济是否极为密切,表现在汇率上面,加元兑主要币种的走势同美元兑主要币种的走势基本一致,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加元是特别典型的美元集团货币,例如我们可发现欧元兑美元和欧元兑加元的图形保持着良好的同向性,只是在去年以来美元普片下跌的过程中,这种联系才慢慢减弱。同时鉴于澳洲和美国经济联系相对小于加拿大,而其汇率和商品价格更有关联性,因此其商品货币的属性要大于加元,但通常基本上可以认为加元、澳元既是商品货币又是美元货币。 另外,虽然同属于美元集团,或者说具有类似的特点和属性,但是各国的经济周期同美国并不完全一致,有的时候稍稍滞后一些,有的时候则会提前一些。因此商品货币的走势,特别是加元、澳元同美元的联系也不尽相同。
世界黄金货币的历史演变 黄金在世界范围内承担着货币的职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1. 在原始社会末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一般等价物逐渐从家畜 、贝类等物品过渡到黄金和白银身上,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2.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金币的国家之一,有文字记载,始于商周时期,现存最早的金币,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郢爰”。 3. 西方最早的铸币是吕底亚(小亚西亚西部古国)公元前7世纪制造的金银混合金属币。 4. 18世纪前,世界各国主要以一定重量与成色的白银作为本位货币,即银本位制。 5. 18世纪到19世纪初货币进入金银复本位制时代。 6. 1816年英国颁布金本位法案,标志着金本位时 代的正式开始。此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由于当时英国在世界经 济中的突出地位,这种国际金本位制实质上是一个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制 度。自由铸造及熔化、自由兑换与自由输出入是金本位制的3个主要特点。 7.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参战国先后停止了银行券的自由兑现,并禁止黄金出口,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在战争时期均已停止实行金本位制。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1931年 9月,英国放弃金块本位制,同英镑有联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放弃金汇兑本位制。 8. 1944年7月1日,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建立起一个以美元为 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建立成员国货币单价和确定固定汇率制,即美元与黄金 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 9. 1945-1968年,西方工业国家建立黄金总库,把私人交易的黄金和官方美元价格联系起来 ,据此控制黄金的市场价格。 10. 1960-1973年,美元本位制崩溃。进入60年代,美元信用发生动摇, 先后爆发二次美元 危机,1971年5月爆发第三次美元危机,西方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 美国政府被迫于1971年8月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从根本上使美 元本位制走向了崩溃。1973年初,国际金融市场又一次掀起了美元危机,迫使美国政府又一次宣布美元贬值。同时,日本、意大利、瑞士等国纷纷宣布放弃与美元的固定比价,改浮动汇率。至此,美元本位制宣告彻底破产。 11. 1968-1972年,放弃黄金总库,建立双重黄金市场。目的是把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黄金 交易和私人黄金市场隔离开来。1972年加拿大温尼格商品交易所试验黄金期货。1975年美国政 府允许私人买卖、储备黄金。为增加黄金市场流动性,1974年纽约商品交易所引入黄金期货, 1982年引入黄金期权。 12. 1976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牙买加协议”,规定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 ;废除黄金官价,会员国可以自由在黄金市场按市价买卖黄金;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 将由特别提款权取代。1978年4月1日“牙买加协议”生效,标志着黄金迈上非货币化历程。 13. 1980年1月,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当时美国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字,石油价格迅速攀升 ,金价正是在此背景下创下851美元/盎司的历史天价。 14. 1983-1992年,金融自由化的浪潮推动国际黄金市场进一步开放,以伦敦为交易中心, 苏黎士为转运中心,连接东京、纽约、开普敦等地的全球市场运作模式基本成形。1988年伦敦 黄金市场重组,传统封闭的黄金经纪业务逐步向其他金融机构开放。通过黄金银行的中介,黄 金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 15. 1993年以来,黄金银行推出多样化的场外衍生工具、融资工具。各国中央银行在管理黄 金储备上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黄金市场。 16. 1997年,由于澳大利亚和阿根廷政府相继抛出手中的黄金储备,导致当时的世界黄金价 格大跌了 22%。 17.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该地区市场需求的降低使金价更是遭到重创,达到19年以 来最低价位。世界黄金价位始终未能走高,一直徘徊在每盎司 314.95-273.13美元之间。 18. 瑞士修宪售金活动。 1999年4月18日,瑞士通过了 宪法修正案中关于割裂已存在了125年的黄金储备与瑞士法郎发行之间的关系。这样瑞士迈出 了出售1300吨“多余”黄金储备所需的立法程序的第一步。新宪法于2000年1月1日生效。另一 套立法修正案于2000年3月进行全民公决决定是否将1300吨黄金从瑞士国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中分离出来。因此瑞士中央银行最早可能于2000年下半年开始出售黄金。受以上官方售金影响 ,金价受压走低。 19. 1999年5月7日,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率先宣布了英国调整国家货币储备的计划,决定出售黄金。7月6日,英格兰银行第一次抛售25 吨黄金,随后黄金价格一路下泻,8月25日国 际市场上现货黄金报价跌至251.50美元/盎司,创20年新低。 20. 1999年9月26日,在全球金融市场休市的时候,欧洲15国中央银行史无前例的联合发表声 明,重申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承诺5年内每年黄金出售不超过400吨, 并且不再 扩大黄金租赁。 黄金在非货币环境下的货币地位 自黄金非货币化后黄金的货币功能弱化。但是,当遇到政治动荡、经济金融危机时又离 不开黄金作用。这与黄金价值实体的信用与偿付能力密切相关,任何其他资产都无法与其比拟。目前世界上还未设计出更权威的国际货币来替代黄金,国际货币体系又未建立公平、合理、相互制约的货币制度。因此,黄金的货币地位依然存在。 注册登陆下载 浅析黄金在非货币环境下的货币地位 ———从美国金融风暴看增持黄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