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宣传 宣传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议事日程,agenda)的讯息表现手法。在西方,宣传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但现在最常被放在政治脉络(环境)中使用,特别是指政府或政治团体支持的运作。同样的手法用于企业或产品上时,通常则被称为公关或广告。 宣传在市场营销中是指发起者无需花钱,在某种出版媒体上发布重要商业新闻,或者在广播、电视中和银幕、舞台上获得有利的报道、展示、演出,用这种非人员形式来刺激目标顾客对某种产品、服务或商业单位的需求。相关条目公共宣传虚假宣传宣传是一个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25种全球最流行的管理工具简介 当前,全球的企业管理者都在使用大量的管理工具。这些工具既包括战略规划和基准管理等广泛适用的方法,也包括射频识别标签应用等专业化的方法。事实上,关注并选择管理工具,几乎已经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责任。1993 年,贝恩公司(Bain)推出了一项跨年度的调查,以了解在世界范围内管理工具使用的状况。我们的目标是为管理者提供信息,帮助他们选择并实施那些有助于他们实现战略目标与利润目标的管理工具。 我们的调研涉及公司对工具的使用情况,管理者对所使用的工具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热点商业问题的看法。12 年以来,这项调查帮助贝恩公司建立了一个有 7,000 多位问卷应答者的全球数据库。今年,针对中国大陆管理者的调查是贝恩公司与财富(中文版)合作完成的。调查研究了中国公司打算如何竞争以及中国的管理者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来获得帮助。报告主要关注 25 种最流行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所选择的工具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与高层管理者相关当前热点问题,主要以其在商业新闻中出现的频率来衡量可测量性的25种全球最流行的管理工具表: 中国管理工具使用现状 近年来,中国公司低成本制造的能力享誉全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中国那样,以如此低的价格向世界市场提供大量标准化的产品。 然而,中国的管理者也面临各种竞争压力,其中包括来自那些以高质量的产品侵占市场的跨国公司的挑战。贝恩公司与财富(中文版)近期合作进行了中国经理人管理工具使用的调研,调研涉及25种最流行的管理工具(见上图表)。调研显示,中国公司并不打算永远都做低价值商品的制造者。 在调研中发现,88% 的中国经理人认为,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趋向于低值商品化。很明显以提供差异化的、更富创新性的商品; 78%的中国管理者担心,顾客洞察力方面的欠缺是影响他们业绩的一大障碍。此外,他们似乎对那些能够帮助其实现创新的大胆举措非常有兴趣。例如,大约 80% 的人(这个比例甚至高于其他国家)认为,在新产品、工艺流程和服务的开发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公司甚至竞争者合作,可以大大提高创新能力。 25种全球最流行的管理工具内容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 最早提出该概念的Gartner Group认为:所谓的客户关系管理就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管理视角;赋予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 Hurwitz Group认为:CRM的焦点是自动化并改善与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领域的客户关系有关的商业流程。CRM既是一套原则制度,也是一套软件和技术。它的目标是缩减销售周期和销售成本、增加收入、寻找扩展业务所需的新的市场和渠道以及提高客户的价值、满意度、赢利性和忠实度。CRM应用软件将最佳的实践具体化并使用了先进的技术来协助各企业实现这些目标。CRM在整个客户生命周期中都以客户为中心,这意味着CRM应用软件将客户当作企业运作的核心。CRM应用软件简化协调了各类业务功能(如销售、市场营销、服务和支持)的过程并将其注意力集中于满足客户的需要上。CRM应用还将多种与客户交流的渠道,如面对面、电话接洽以及Web访问协调为一体,这样,企业就可以按客户的喜好使用适当的渠道与之进行交流。 而IBM则认为:客户关系管理包括企业识别、挑选、获取、发展和保持客户的整个商业过程。IBM把客户关系管理分为三类:关系管理、流程管理和接入管理。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考察,客户关系管理(CRM)源于市场营销理论; 从解决方案的角度考察,客户关系管理(CRM)是将市场营销的科学管理理念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集成在软件上面,得以在全球大规模的普及和应用。 >>>详细介绍<<<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概念,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中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60年代初,美国一些企业根据行为管理科学的理论,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开展了依靠职工“自我控制”的“无缺陷运动”(Zero Defects),日本在工业企业中开展质量管理小组(Q.C.Cycle)活动行,使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迅速发展起来。>>>详细介绍<<< 顾客细分(Customer Segmentation) 客户细分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美国学者温德尔·史密斯提出的, 客户细分是指根据客户属性划分的客户集合。 它既是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管理工具。它是分门别类研究客户、进行有效客户评估、合理分配服务资源、成功实施客户策略的基本原则之一,为企业充分获取客户价值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详细介绍<<< 外包(Outsourcing) 外包是一个战略管理模型,所谓外包( Outsourcing),在讲究专业分工的二十世纪末,企业为维持组织竞争核心能力,且因组织人力不足的困境,可将组织的非核心业务委外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品质,集中人力资源,提高顾客满意度。外包业是新近兴起的一个行业,它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详细介绍<<< 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企业内部人、财、物的简单叠加,而是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中保持和获得竞争优势的,别人不易模仿的能力。美国战略学家哈默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体,企业通过积累过程获得新知识,并使之融入企业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行为规范中,从而成为左右企业未来积累的主导力量,即核心竞争力。”企业间的竞争最终将体现在核心竞争力上。 通用电气凭借其核心竞争力,推行其“数一数二”战略,在多个领域成为了世界领先者,并确保相当大的领先优势。核心竞争力识别工具一直是该公司管理层最重要的战略工具之一。 >>>详细介绍<<<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简称SCM),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大基本内容。>>>详细介绍<<< 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ning) 所谓战略规划,就是制定组织的长期目标并将其付诸实施,它是一个正式的过程和仪式。一些大企业都有意识地对大约50年内的事情做出规划。 制定战略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确定目标,即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应对各种变化所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阶段就是要制定这个规划,当目标确定了以后,考虑使用什么手段、什么措施、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个目标,这就是战略规划。 最后,将战略规划形成文本,以备评估、审批,如果审批未能通过的话,那可能还需要多个迭代的过程,需要考虑怎么修正。>>>详细介绍<<< 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即业务流程重组是90年代由美国MIT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CSC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钱皮(James Champy)提出的,1993年,在他们联手著出的《公司重组—企业革命宣言》一书中,哈默和钱皮指出,200年来,人们一直遵循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的思想来建立和管理企业,即注重把工作分解为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步骤;而目前应围绕这样的概念来建立和管理企业,即把工作任务重新组合到首尾一贯的工作流程中去。他们给BPR下的定义是:“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现代企业的主要运营基础,必须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也就是彻底改变传统的自工业革命以来、按照分工原则把一项完整的工作分成不同部分、由各自相对独立的部门依次进行工作的工作方式。>>>详细介绍<<< 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KM) 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一九六五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受到1990年代的资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企业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纪利器。>>>详细介绍<<< 使命书和愿景书 参见 企业使命说明书 和 企业愿景 平衡记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BSC) 平衡计分卡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业绩管理方法。平衡计分卡认为,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落后的结果因素),但无法评估组织前瞻性的投资(领先的驱动因素)。在工业时代,注重财务指标的管理方法还是有效的。但在信息社会里,传统的业绩管理方法并不全面的,组织必须通过在客户、供应商、员工、组织流程、技术和革新等方面的投资,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平衡计分卡方法认为,组织应从四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学习与成长、业务流程、顾客、财务。>>>详细介绍<<< 作业导向管理 作业基础管理(ABM),是指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且消耗资源的作业。作业是指相关的一系列任务的总称,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 作业基础管理是一种系统范围的、综合的方法,它使管理层的注意力放在那些目标是增加顾客价值、并通过提供这种价值获得利润的作业上。作业基础管理包括产品成本计算和流程价值分析。ABM利用作业成本计算作为其主要信息源。 >>>详细介绍<<< 忠诚度管理 所谓忠诚管理,并不仅仅是指面向个人或团体的忠诚,更重要的是忠于某个企业据以长期服务于所有成员的各项原则。具体说来是指仔细的挑选顾客、雇员和投资者,然后想办法留住他们。顾客、雇员、投资者可以说是一个商业体系的基本要素,我们将其称为“忠诚的力量”。长期的研究发现,这三种要素之间有着极为微妙的关联:没有忠诚的雇员就不可能出现忠诚的顾客;缺乏忠诚的顾客,企业也无法留住忠诚的雇员。而一旦顾客和雇员这个忠诚的基础不存在,企业的投资者也不会再保持对企业的支持,顾客和雇员的忠诚也建立在投资者忠诚的基础上。因此,商业忠诚实际上是三维的,即顾客、雇员、投资者三维,其力度、广度和相互关联性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想。>>>详细介绍<<< 六西格玛(6σ) 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6σ(西格玛)管理是在总结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提炼了其中流程管理技巧的精华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成为一种提高企业业绩与竞争力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法在摩托罗拉、通用、戴尔、惠普、西门子、索尼、东芝行众多跨国企业的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为此,国内一些部门和机构在国内企业大力推6σ管理工作,引导企业开展6σ管理。 6σ管理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6σ管理既着眼于产品、服务质量,又关注过程的改进。>>>详细介绍<<<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近年来,已成为全球竞争策略的重要环节,其实起源于企业在面临国际竞争压力时,基于本身资源及能力的不足。期望透过合资,共同研发,交互授权,物流协议等方式,结合各自稀缺的有限资源,共同分担研发的成本及风险,掌握市场流通,制定产业标准。 战略联盟成功的四大关键在于:订立联盟策略;选择合适对象;建立联盟结构与管理制度;订立终止联盟计划。>>>详细介绍<<< 基准管理(benchmarking) 基准化分析法(benchmarking)就是将本企业各项活动与从事该项活动最佳者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行动方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benchmarking是将本企业经营的各方面状况和环节与竞争对手或行业内外一流的企业进行对照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评价自身企业和研究其他组织的手段,是将外部企业的持久业绩作为自身企业的内部发展目标并将外界的最佳做法移植到本企业的经营环节中去的一种方法。实施benchmarking的公司必须不断对竞争对手或一流企业的产品、服务、经营业绩等进行评价来发现优势和不足。 总的来说,基准化分析法(Benchmarking)就是对企业所有能衡量的东西给出一个参考值,benchmarking可以是一种管理体系、学习过程,它更着重于流程的研究分析。>>>详细介绍<<< 变革管理计划(Change Management) 变革管理的三项基本方法为: 一、解冻:承认现况不好,释放原先被掩盖的组织不利讯息。 二、改变:利用沟通与引进学习型组织,使组织成员逐渐接受改变是正向价值的观念。 三、谋定而后动:先确定变革策略,拟定明确的目标、环境评估、行动方案与各种配套措施。 >>>详细介绍<<< 增长战略(Growth Strategies)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成功的企业都应当经历长短不一增长型战略实施期,因为从本质上说只有增长型战略才能不断的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从竞争力弱小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大企业。 与其他类型的战略态势相比,增长型战略具有以下特征: 1, 实施增长型战略的企业不一定比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快,但他们往往比其产品所在的市场增长得快。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可以说是衡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增长型战略的体现不仅应当有绝对市场份额的增加,更应有在市场总容量增长的基础上相对份额的增加。>>>详细介绍<<< 经济附加值增值分析(Economic Value Added,EVA) 经济附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 Co.)提出并实施的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它是基于税后营业净利润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资本投入总成本的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公司每年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目前,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一些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大都使用EVA指标评价企业业绩。>>>详细介绍<<< 价格优化模型(Price Optimization Models) 开放市场创新 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 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由此产生。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Alvin Toffler)在《Future Shock》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设想:以类似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客户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1987 年,斯坦·戴维斯(Start Davis)在《Future Perfect》一书中首次将这种生产方式称为“Mass Customization”,即大规模定制(MC)。1993年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lI)在《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一书中写到:“大规模定制的核心是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定制化急剧增加,而不相应增加成本;范畴足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其最大优点是提供战略优势和经济价值。”>>>详细介绍<<< 情景设定和突发计划(Scenario Planning) 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是理清扑朔迷离的未来的一种重要方法。情景规划要求公司先设计几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接着再去想像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事发生。这种分析方法使你可以开展充分客观的讨论,使得战略更具弹性。 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当时是一种军事规划方法。美国空军试图想象出它的竞争对手可能会采取哪些措施,然后准备相应的战略。在20世纪60年代,兰德公司和曾经供职于美国空军的赫尔曼?卡恩(Herman Kahn),把这种军事规划方法提炼成为一种商业预测工具。卡恩后来成为美国顶尖的未来学家。>>>详细介绍<<< 海外经营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又称电子标签,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详细介绍<<<
什么是奢侈品 奢侈品牌首先来自于它所服务的奢侈品。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在生活当中,奢侈品牌享有很特殊的市场和社会地位。从3美元一瓶的香水到300英镑一瓶香水之间的差别,你可以惊憾奢侈品牌的神圣和迷人。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如营销学),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一条“金利来”牛皮带可以卖到1000元人民币。一头黄牛,连皮带肉也仅卖到1000元。但你束上“金利来”皮带就很骄傲,让你披上一张牛皮就着实一番吓人了。可见,奢侈品及其品牌确有独到之处。 成功的奢侈品有着自己成功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与大众产品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在大众产品的文化中占主流地位的是成本和产量,因为它的市场力量来自薄利多销。 奢侈品赖以生存的是其品牌和文化的高度和谐一致。商品文化是人类在其生存环境中进行商品设计及商品生产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必须的,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目的。作为高于大众产品品质的奢侈品,从产品的设计、包装及广告宣传等,都凝聚着生产者高智慧的劳动,体现了生产者的文化观念、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奢侈品的文化传统会成为自身品牌的强大的力量源泉,因此,这种品牌更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法国的皮尔·卡丹以制作精细、高贵和时髦的服装文化作为品牌形象,因而在全球得到了扩张式的发展。 也因为奢侈品的企业文化常常是经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久才形成的,因此它就形成了巨大的传导系统,通过这个巨大的传导系统,将这种和谐一致的文化氛围传递给顾客。在此过程中,感情起着特殊的作用,因为一个品牌的魅力会营造一种气氛。比如IBM的完善服务转化为“我买了电脑,就用不着为它的品质担心”。奔驰车的高品质可以转化为“一旦出事我很安全”。 无论是卡地亚、劳力士,还是美洲豹和宝马,一个名牌奢侈品始终是企业管理文化的表现。企业文化一般是由少数个体的人决定的。总是有这样的个体的人,他们倾注感情赋予相应的现代产品以强大的品牌内涵,产品会围绕着品牌内涵发展并在市场中成长壮大。 但是一个企业在企业文化上不应只注重品牌内涵和传统,而必须以品牌内涵和传统为基础营造一种勇于文化创新的气氛。因此,奢侈品牌成功的三个要素是:乐于接受新事物;能认识到传统的价值;同时拥有本能地懂得如何围绕品牌内涵进一步发展它的文化和深化它的文化。 奢侈品的特点 (1)原料独特和产量稀少: “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可以说是奢侈品的铁率。钻石因为稀少,才能成为万众艳羡和追逐的奢侈品;豪宅因为地理位置独特和数量稀少,才能能身价数千万。更有顶级的奢侈品,往往全世界只有一个。很多奢侈品之所以成为万人追捧的产品,原因只有大多都是他采用的原料或者是产量都是很稀少的。这种现象也符合供求关系的经济学原则,供大于求,市场竞争就会激烈,产品价格自然就走低,沦为价格只比成本高一点点的大众消费品;而供少于求,才能是产品价格高于成本和本身价值,成为高端产品;供远少于求,就能成为竞相购买的奢侈品了。因此,要成为奢侈品,稀少是第一要务。要么就采用很独特和稀少的高级原料,如果原来并不稀少,那就把产量做得很稀少,在质量和包装上下功夫,才能成为实至名归的奢侈品。 (2)富贵的象征 奢侈品牌的品牌魅力是富贵豪华的。奢侈品(Luxury)源于拉丁文的“光”(Lux)。所以,奢侈品应是闪光的,明亮的,让人享受的。奢侈品通过其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传达了这些内容。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说,奢侈品是贵族阶层的物品。它有地位,有身份,有高人一等的权力。它是贵族形象的代表。如今,虽然社会民主了,但人们的“富贵观”并未改变,奢侈品牌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本能需求。“劳斯来斯”汽车就有贵族车的象征。 (3)看上去就好 奢侈品牌所服务的产品必须是“最高级的”。这种“最高级”必须从外观到品质都能逐一体现。奢侈品的高级性应当是看得见的。正因为人们对其奢华“显而易见”,它才能为主人带来荣耀。所以说,奢侈品理当提供出来更多的“可见价值”——让人看上去就感到好。那些购买奢侈品的人完全不是在追求实用价值,而是在追求全人类“最好”的感觉。“奔驰”汽车如此;“夏奈尔”时装也如此。 (4)个性化 奢侈品牌往往以己为荣,它们不断树立起个性化大旗,创造着自己的最高境界。“奔驰”追求着顶级质量、“劳斯来斯”追求着手工打造、“法拉利”追求着运动速度、而“卡迪拉克”追求着豪华舒适。他们独巨匠心,各显其能。正是因为商品的个性化,才为人们的购买创造了理由。也正因为奢侈品的个性化很不象大众品,才更显示出其尊贵的价值。 (5)专一性 奢侈品牌是十分专一的,它绝不可以随意扩张使用。所谓品牌的专一性,指的是品牌只服务于某一个产品或某一类产品。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奢侈品牌分跨两个行业使用,而且还取得了成功。品牌多元化经营本身就是品牌管理的大忌,更何况是一个奢侈品牌呢?“皮尔·卡丹”(我们并不认为它是一个真正的奢侈品牌)曾经延伸到酒业上,生产了一个“皮尔·卡丹”葡萄酒,结果失败了。如果“耐克”敢这样做,也一定好运不长。“人头马”要是成功地推出一个洗发水来,“宝洁”一定是七窍生烟了。 (6)距离感 作为奢侈品牌必须制造望洋兴叹的感觉。让大多数人产生可望不可及的感觉是奢侈品牌营销的使命。在市场定位上,奢侈品牌就是为少数“富贵人”服务的。因此,要维护目标顾客的优越感,就当使大众与他们产生距离感。距离产生美。奢侈品牌要不断地设置消费壁垒,拒大众消费者于千里之外。要使认识品牌的人与实际拥有品牌的人在数量上形成巨大反差,这正是奢侈品牌的魅力所在。所以,可以这么说,奢侈品牌就是“梦寐以求,少数拥有”。 (7)情感附加值高 “你卖的不是钻子,而是一个洞”。消费者购买产品时,重视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能够带给他的利益。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如果是用来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的话,没有必要挥金洒银,因为任何一种奢侈品,产品成本的价格仅仅占到整个奢侈品的价格的比例都相当之小。他们购买奢侈品完全是为了满足他们社交或者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某种意义上说,奢侈品卖的不是他那产品本身,而是卖产品所富含的,能够带给消费者的各种各样的情感。百达菲利手表,卖的不是手表本身,卖的是尊贵和世代的精神传承;万宝龙钢笔,卖的不仅仅是钢笔本身,卖的是高雅的品味和上流社会的气质;哈雷摩托卖的不是摩托车本身,卖的是一种挑战精神。林林总总,奢侈品的产品,在产品物质核心之外,必然有一个很重要的情感属性,支撑着它的高价值。 奢侈品在中国 中古时代的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之一。比如香料、玻璃器、陶器、贵重宝石等。阿拉伯特产的玫瑰香水,盛装在晶莹的玻璃瓶中,经万里航海,来到宋代的中国。在宋代,这种“蔷薇水”被贵族、士大夫转用作“合香”的重要配料。天然花香的香水,与名贵香料沉香、檀香一起,拌合成香丸、香饼,在瓷香炉中静静焚化,宋词的“炉香静逐游丝转”中,很可能就飘着一丝蔷薇水的微淡香味。奢侈品牌的文化价值是很高的。品牌的这种文化价值来自于它的历史。 奢侈品行业在迈进21世纪后,以更加高歌猛进的姿态涌进中国大门,每个奢侈品公司的CEO在提及中国市场前景时,几乎都说着同样的话语:“中国市场是世界奢侈品的重要潜力股”,被世界多个顶级品牌认定为中国奢侈品消费城市的哈尔滨,这几年来,品牌专卖店一个接一个地开;商场里10几万元的“劳力士”一天可以卖出好几块;几百万元的“劳斯莱斯”摆在高级商场中展销。奢侈满足了先富人群对于生活质量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原本应该多彩的市场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颜色。即使是普通的消费者也可以从这些奢侈品身上所散发出的品质的光辉中,看到它特殊的市场和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一个个成功模式的奢侈品品牌所表现出的强大的品牌内涵,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哈尔滨消费者乃至中国消费者了解到了它们的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 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统计,目前内地奢侈品消费者已占总人口的13%,约1.6亿人。来自全球高档奢侈品历峰集团的财务数据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占历峰集团全球总销售的20%,如果加上中国游客在全球各地的采购总额,中国人对奢侈品的消费量则占其全球销量的四成。高盛公司的经济学家更大胆预测,中国的奢侈品市场现在的价值约为20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额的3%。 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位象征性的奢侈品不再被看作是迷乱浪费的代表,而成为象征勤奋和努力回报的奖励,从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衰败象征物”发展为“社会先进分子的炫耀刺激物”(Tse et al,1989)。这直接说明了为什么当前中国奢侈品消费会出现急剧的增长。现代的中国人也不再对以往的奢侈品谈虎色变了。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像电话、汽车、电脑等以前的奢侈品已逐渐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2005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低于50%,而广东深圳、顺德等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处于30%以下,已步入全球最富裕地区(中国2005年统计公报)。当中国人面对突如而来的财富,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源于心理需求。中国进入了一个数目庞大的“人群集体奢侈”正在渐渐取代小部分人高档消费的时代。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涵义 货币兑换分三个层次: 一是不可兑换, 二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三是完全可自由兑换,即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均可以自由兑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对货币可兑换进行了界定,将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确定为最低层次的可兑换。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中规定了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的具体要求, 归纳起来是: 第一, 各成员国( 或地区) 未经基金组织同意, 不可对国际经常往来的付款和资金转移施加限定; 第二, 不准实行歧视性货币措施和多种汇率措施; 第三, 任何一个成员均有义务赎回其他成员国持有的经常项目下本国货币的结存, 即兑换外国持有的本国货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要求取消对短期金融资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引起的外汇收支的各种兑换限制,使资本能够自由出入境。在具体实践中, 某些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化进程中依然对资本项目下的兑换实施一些必要的限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没有给予严格界定。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1996 年人民币已实现了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然而我国的国际贸易、投资规模迅速增长,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 都从客观上要求人民币早日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目前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所面临的障碍 国际经验表明, 一国要实现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至少应具备下列条件: 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合理的利率、价格, 健全的国内金融体系, 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 发达的资金市场, 外汇收支的大体平衡, 灵活而高效的微观企业机制, 完备而有力的金融监管和法律法规等。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实力还不能完全满足货币自由兑换的要求, 资本项目的开放还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主要是:。 1.人民币汇率、利率形成机制不够完善。在目前的结售汇制度下, 人民币汇率水平并不是完全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的均衡汇率。国家对市场行为主体持有、使用外汇还存在着诸多限制, 决定人民币汇率的银行间外汇头寸市场被几家大银行所垄断, 汇率缺乏真实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开放资本项目, 将会导致外汇供求的失衡和外汇市场的混乱。 我国现行的利率形成机制也尚未完全市场化, 通过利率杠杆调节国内资金流动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难以通过利率和汇率的相互影响调节国际资本流动。国内利率水平和国际比较仍有差距并缺乏稳定性, 资本项目开放以后, 当国内利率高于国际水平时, 会导致大量外资涌进, 冲击国内市场, 诱发通货膨胀; 而当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市场利率时, 又会引起资本外逃和货币贬值, 严重时可导致金融危机。 2.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几年来,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已使中国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但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使通货膨胀的隐患依旧存在。在币值稳定的基础上开放资本项目, 必然导致外资的大量流入和外汇储备的增加, 从而加大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的投放量, 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3.国内金融市场不够完善。资本项目开放将使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很快传递到国内, 而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能较好地应对各种冲击, 具有自我减震作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金融机构类型单一, 垄断性强; 金融产品种类稀少, 交易量小, 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金融机构还尚未建立起适应国际竞争的机制; 短期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发育还很幼稚, 中央银行无法通过它们进行有效的调控。 4.微观经济主体缺乏活力。企业是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 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致,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普遍低效, 目前处于转制过程中的国有企业亏损面相当大, 由于企业缺乏自主权、经营管理不善等种种原因, 企业尚不具备灵活的机制来适应资本流动、资本价格变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 国际竞争能力十分薄弱。 在这样的情况下开放资本项目会导致国有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当然政府可以通过倾斜政策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扶植, 但是企业在国家的“保护伞”下会变得更加软弱, 同时, 这样还会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 加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必要性 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产生的客观要求。 第一,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塑造我国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增进我国与国际社会进行政治与经济交往的需要。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使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基本满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世界贸易组织于1997年制定了《金融服务协定》,主要内容包括:允许外国在本国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本国所有金融业务要对外国资本开放;实施国民待遇,外国公司也享有与国内公民同等进入国内市场的权利,向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外国资本公布一切有关法律法规或行政命令,并不得对任何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外国资本有规模、数量方面的限制。近年,有关条款对外汇资本流动和汇兑便利作出了进一步规定和要求,敦促成员国重新审视并放松那些可能实质性阻碍外资金融机构有效进入市场的资本管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写进章程。我国将在2005年之前允许外资银行经营银行零售业全方位的服务业务,并允许外资银行在2005年之前开办人民币业务。在这种情况下,资本项目的管制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同时也使以限制货币兑换和资本跨境流动的管制的有效性大大下降。 第二,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改善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和经营环境,扩大引进外资规模的需要。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要求更加开放、公平的市场经济,也要求一个自由宽松、平等竞争的金融环境。 第三,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国民对人民币币值稳定以及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信心。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进一步放松外汇管制,意味着政府对开放型经济的驾驭能力日益增强,并树立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良好形象。 第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利用外资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加入WTO后,我国开放了银行、证券、保险、商业、中介服务等领域,我国利用外资的渠道增加,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等形式以外,发行境外债券和股票等筹资数量有明显上升。我国资本流动规模的快速上升及流动性的不断提高,迫切要求放开资本项目的管制。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可行性 (一)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可行性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著,为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7.2万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0.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在这五年中,我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7.7%。一国货币币值稳定与否,依托的是国家的经济实力,人民币币值的长期稳定正是建立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的;我国财政收入从1997年的8651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18914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053亿元。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使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我国的对外贸易日益扩大,对外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1997年我国的进出口所占的份额在世界上排名第十,经过1997年至2002年五年的努力,我国进出口的份额已跃居世界第五,强有力的进出口态势和国际投资地位可以直接推动我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广泛使用;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相当规模。至2002年年底,国家外汇储备已达到2864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国家外汇储备已达3000亿美元。不仅如此,居民手中还拥有外汇储备800多亿美元,企业手中还拥有外汇储备8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充足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事务中的信誉,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有利于增强我国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的能力。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丰富、金融政策稳定、物价低位运行等因素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人民币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境贸易中,被普遍作为支付和结算的硬通货。因此可以说,人民币已经是一种区域性的自由兑换的货币,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往来的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人民币的地位会更加提高。现阶段必须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人民币自由兑换不宜过快。 (二)人民币自由兑换不宜过快的原因分析 第一,受自身实力所限,人民币在短期内不会成为国际支付中的硬通货。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比较集中,与我国对外贸易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占了对外贸易总额的70.1%,而且几乎都是发达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地区。根据外汇交易的不对称规则,双方交易将使用强势货币,除了马来西亚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地位都比人民币要高。我国与他们交易时,多数只能以对方国家货币结算,这就极大的限制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因此,我国企业就不能在国际贸易中以本币进行交易,不能将外汇风险转嫁,也就没法得到外汇风险降低的好处。这样的自由兑换只会使投机增加,而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第二,监管体制不健全。我国现在虽然对经济项目放开,但实际上仍然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对外汇实行统一管理,所以监管压力很小。资本项目更是由国家逐步审批、计划控制,几乎不需要监管。实行货币的自由兑换,并不是成立一个监管委员会就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整套体制的建立,完整的监控、预警、反应机制。这不仅仅要求中央银行的能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相关经济体制完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表面上看,这场危机是由国际游资在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上投机所造成的,但实际上,是由于东南亚各国房地产过热,产生巨额泡沫经济,导致汇率被完全高估,从而使得国际游资有机可乘。其症结就在于监管体制不健全,由此对比我国情况,我们只能说,现在实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金融风险是巨大的,只会产生更大的危机。 第三,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一旦人民币实行自由兑换,那么在资本项目下我国对外债的管理也将放开这样就增加了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比如,当国内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政策,使国内利率提高时,国内银行和企业可以方便的从其他国家金融市场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同时,国际游资也会因国内的高利率而大量涌入,这就削弱了紧缩的效力。 反之,当国内为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时,国内、国际资金又因利率低而流向其他国家,这也会使货币政策难以达到目的。而且,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国的利率仍然没有市场化,这样产生的结果是更加不规律和不可预计的。 第四,微观经济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微观经济基础的健康与否关系到国内企业在空前的同业竞争压力面前能否生存,也关系到与其息息相关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由此影响到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能否正常推进。通常来看,微观经济基础是否健康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企业部门是否具备了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企业能否对利率、汇率等价格信号做出正常反应。而我国企业产权不明晰,政府行为干预严重,自身积累率低,对银行信贷资金过度依赖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与中国改革与发展光明的前景和坎坷的道路一样,我们可以预见在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的道路上会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人民币实现完全的可兑换,需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作为前提,人民币的可兑换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
什么是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房屋销售价格变动程度和趋势的相对数,它是通过百分数的形式来反映房价在不同时期的涨跌幅度。包括商品房、公有房屋和私有房屋各大类房屋的销售价格的变动情况。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优点是“同质可比”,这种方法反映的是排除房屋质量、建筑结构、地理位置、销售结构因素影响之后,由于供求关系及成本波动等因素带来的价格变动。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编制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分组指标包括商品房和二手房,两个指标项下又按住宅和非住宅分组。 商品房细分为经济适用房、普通住房、高档公寓等各类住宅,以及商业用房、写字楼等非住宅。在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计算中,小类指数是以报告期的销售收入作为计算权数,大类指数和总指数是以上一年某地区各类房屋的销售额作为权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出来的。 在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计算中,小类(含)以下指数是以报告期调查样本的销售收入作为权数通过加权调和平均公式计算,中类、大类和总指数是以上一年各类房屋的销售额占全市房屋总销售额的比重作为权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出来的。 据了解,目前反映北京商品住宅价格的核心指标有两个,一是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二是北京市期房预售平均价格及其涨幅。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计算方法 (1)计算细项价格指数。?调查对象的个体价格指数计算公式为: 调查细项的价格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Ki为细项中第i个调查对象的个体指数;p1i和p0i分别为第i个调查对象的报告期和基期单价;K为细项指数;Wi代表权数,即细项中不同调查对象的报告期销售额。 (2)计算小类价格指数。 其中,K为某小类指数,Ki为该小类下的细项指数;Wi为该小类下各细项的报告期销售额。 (3)计算中类价格指数。在有小类的情况下,中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同上。 (4)计算大类价格指数。 其中,K为某大类指数;Ki为该大类下某中类的价格指数;Wi为中类权数,即某中类上年的销售额占全社会销售额的比重。 (5)计算房屋销售价格总指数。在分别计算出商品房销售、公房销售和私房销售类指数之后,即可计算出房屋销售价格总指数。 其中,K为房屋销售价格总指数;K1、K2、K3为商品房销售、公房销售和私房销售类指数;W1、W2、W3为权数,分别表示上年度商品房销售、公房销售和私房销售的金额占全社会总金额的比重。 (6)计算房地产价格总指数。房地产价格总指数由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和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加权平均所得。 其中:K为房地产价格总指数;K1、K2、K3为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和土地交易价格指数; W1、W2、W3为权数,分别表示上年度房屋销售、房屋租赁和土地交易金额占全社会总金额的比重。 (7)年度房地产价格指数由季度指数算术平均求得。相关条目房地产价格指数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
什么是中性货币政策 中性货币政策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分小于货币需要量的政策。 瑞典学派创始人维克塞尔(Jahan GustafKnut Wickse11,1851—1926)提出“中性货币”概念,指在真实或静态分析中,必须除去货币的扰乱作用,货币只是作为表现价值的计量单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将货币中立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着重加以强调。该政策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破坏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使经济陷入通货膨胀或紧缩的困境。如果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商品相对价格稳定,货币将不产生干扰作用,起严格的中立作用。中性货币政策过分强调货币对经济的负作用,实际上货币在当代经济社会中起着积极作用。货币中立只适合于静态经济社会,不适合于人口、技术等因素不断变化的动态社会。该政策建立在货币供给可直接或部分地引起价格水平变化的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然而即使在货币保持中立时价格水平也会因交易量的改变或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波动。中性货币政策的设计以完全竞争的自由经济为框架,但经济的基本变化又要求货币当局时常调整货币供给,以实现货币中立目标,而货币当局管制与自由放任思想又是相互矛盾的。">编辑]中性货币政策产生的理论基础 “理性预期”:中性货币政策产生的理论基础 美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货币政策的调整背后总是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变革(Bamhart,S.W1989)。年代的金融创新,导致货币主义陷入僵局以后,理性预期学派随之兴起,并再次证明了货币中性命题。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货币供给中的可预期部分对就业、产量或其他实际变量均无影响,其中不能被预期的部分或货币供应量意外的不规则的变动,虽然能够对实际变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作用只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与波动。因此,政府货币当局的经济政策,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都是无效的,其结果都是将引起通货膨胀(Bordo,M.D.1980)。 而巴罗则提出货币非中性的假说。他认为,由于私人经济单位掌握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通货膨胀预期的不准确性,使有些货币与财政政策难以预期和觉察到,这就使货币呈现非中性(woodford,michae1,2000)。但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货币中性假设与巴罗的货币非中性假说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基于“完全信息假定”,而后者则建立在“不完全信息假定”基础之上,前者考察的是规则的、可预期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变量的名义影响;后者研究的则是不规则的、不可预期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变量的实际影响。两者可以说是互为补充的,是对理性预期学说的进一步拓展,也重新赋予了货币中性命题新的理论基础。">编辑]中性货币政策的操作依据 “泰勒规则”:中性货币政策的操作依据 当然,1990年代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除了理性预期学派的推动以外,货币政策理论的一个新规则—泰勒规则(Taylor rule),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学理论表明,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将因生产能力不足而出现正的产出缺口,引起价格下跌;而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能力时,将因生产能力不足而出现负的产出缺口,从而引发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看,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有着紧密的关系,货币政策的目的本身就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物价水平过快上涨。非中性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时牺牲物价水平的稳定性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中性的货币政策则是在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之间求得一种平衡,但如何制定政策以实现这种均衡却成了一大难题。正在这个时候,斯坦福大学的泰勒(John B.Taylor)通过广泛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唯一能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货币政策的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规则。泰勒规则认为,联邦基金利率应主要盯住两个目标: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程度。当通货膨胀超过一定水平或者经济增长超过潜在水平时,联邦基金利率将上调。泰勒规则的代数表达式为: ……(1) 在公式(1)中,r代表短期利率(泰勒用的是联邦基金利率);π代表通货膨胀率(即价格变动百分比);y代表真实GDP相对潜在GDP的偏移百分比;g、h、和rf均为常数。泰勒在研究中发现,当g、h、和rf分别取0.5,0.5,2和2时,公式(1)计算出的联邦基金利率(规则值)在1987年至1992年这段时间内与实际值非常吻合。但泰勒强调得到经济学家们普遍认可的是上述代数形式,在系数的取值问题上经济学家们远未达成共识。Taylor之后还利用七述利率规则对美国的货币历史进行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不同历史时期上述规则的反应系数变化很大。 如按上述取值,可得到:联邦基金利率=P + 0.5 + 0.5(P − 2) + 2……(2) 其中,P为前4个季度的GDP平减指数,代表物价水平;QGDP为年度真实GDP变化;TGDP为趋势GDP,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潜在GDP;如此,公式中第二项衡量的就是产出缺口。泰勒的这种新的“政策规则”,使得中性货币政策具备了可操作性(Taylor,J.B.1999)。按照规则要求,央行将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作为经济活动水平的两个代表性指标,并根据各自对目标值的偏离程度来评价其相对重要性。当然,如果将产出缺口看作未来通货膨胀压力的代理变量,泰勒规则也可以被理解为央行对现在和未来物价趋势反应的一种规则。根据这种理解,泰勒规则也是一种执行“通货膨胀定标”的规则。">编辑]中性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 真实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货币,由于真实经济的微观个体对货币的需求弹性不同,货币当局对货币的供给可以影响真实经济,货币政策就是货币当局利用这种影响调控真实经济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政策手段。 依据对真实经济的有无扰动分类,货币政策可分为有扰动的货币政策和无扰动的货币政策。有扰动的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变动货币政策可以引起真实经济的变动,其效应有扩张性和紧缩性之分。无扰动的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虽然变动货币政策,但是这种变动对真实经济不产生额外的冲击,其原因在于要么由于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要么真实经济的变动刚好将之吸收。 依据央行运用货币政策的目的区分,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传统的“逆风向而动”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传统的“逆风向而动”货币政策是根据经济的波动情况采取与之相反的做法来刺激经济发展,由于预期因素的影响,传统的“逆风向而动”货币政策往往以未来可预测的波动情况为调控依据。当预期经济低迷的时候,央行通过制定扩张的货币政策,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或压低利率的方法,促使投资增加,从而拉动经济上升;当预期经济过热的时候,央行通过制定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收缩货币供应或提高利率的方法,促使部分投资的利润率低于名义利率,抑制了投资,社会产出相应下降,价格不会持续走高,通胀预期降低。由此可见,传统的“逆风向而动”货币政策注重央行的调控职能。而中性货币政策与此不同,根据李扬、彭兴韵(2005,p326)的观点,所谓中性的货币政策指的是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使名义货币供应量保持在不会引致人们改变其在全部财富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例(在剑桥方程式中,即保持“K”的稳定)的状态,换言之,中性货币政策就是那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任何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央行只是为真实经济提供服务。 央行如果执行传统的“逆风向而动”货币政策,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真实经济不会自行稳定增长,真实经济内生性波动会导致要么通货膨胀要么经济衰退,央行的利益集中在宏观调控所得到的经济平稳增长,货币政策的变动会通过影响总供需而影响经济增长,菲利普斯通过实证也检验了这个理论,传统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币值稳定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在各国央行独立性不强时更强调经济增长目标。央行的收益函数与政府一致,真实经济处于上升期的时候,自然利率会相应升高,央行认为如果听任自然利率继续高企,会导致通货膨胀,央行的收益与真实经济出现背离,央行会干预真实经济,大幅提高货币利率,使之超过自然利率,抑制经济过热;当真实经济下滑时,自然利率会相应降低,央行为防止经济衰退会降低货币利率,拉动总需求。无论是提高利率还是降低利率,央行都是从利己的角度出发。但是,基于预期假设建立的理性预期学派将预期因素引入货币政策,证明公众会通过合理预期而选择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行为模式,央行试图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只能是一时可用。 与传统的“逆风向而动”货币政策的利己主义指导思想不同,中性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利他主义。利他主义的指导思想来源于贝克尔(G·Becker,1974,p1077)提出的“社会相互作用理论”,通过对不同家庭成员收益函数的分析,贝克尔得出结论,“当家庭领导人的行动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外部效应时,他会自动地使这些外部效应内部化”。吉本斯(R·Gibbons,1999,p102)对该理论给出了正规化的模型。假设央行和真实经济分别为经济大家庭的领导人和其他家庭成员,二者进行如下博弈: 第一,真实经济选择一个行动A,可使真实经济获得收入IC(A),并使央行得到收入IP(A)(可以认为IC(A)为真实经济减去因A发生的各种成本后的净收益); 第二,央行观测到收入IC和IP,然后选择给真实经济的奖励或惩罚B。真实经济的收益为U(IC + B),央行的收益为V(IP − B) + k(IC + B),其中klg0反映出央行关心真实经济的福利。假定行动是一个非负数字,A > 0,收入函数IC(A)和IP(A)为严格凹且分别在AC > 0和AP > 0达到最大值;奖励或惩罚B为或正或负的数字;且效用函数U和V递增并严格凹。该模型描述了一个处于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序贯博弈,博弈中真实经济处于先行地位,然后央行在观测到真实经济的行为后再采取行动,由于“央行和真实经济是理性的”是共同知识,因此真实经济在行动之前会从这一共同知识出发得出央行应对其行动的最优行动。 对此模型可用逆向归纳解的方法求解。模型中对于真实经济的每一个行动所产生的对真实经济和央行的收益,央行都存在一个最优化的行动与之对应,因此,对于每一个A,央行都有行动集B*,使得其收益最大化: max 根据一阶最优化条件,得 B * 即为其最优化行动集。 真实经济根据共同知识,能够推断出央行的最优化行动集,在这个理性推断基础上,真实经济可以求出其自身的最优化行动A’,其收益满足: 根据假设条件“函数U、V都是单调函数”,U的最大值出现在最大处,即存在A * ,满足:为函数U(IC + B * )的最大值。由于IC(A) + IP(A)是第一阶段博弈的总收益,因此可见真实经济在确信央行采取中性货币政策时先采取行动会得到包括央行在内的总体收益最大化结果。 中性货币政策模型中,央行不再是主动调控经济,而是被动适应经济,其收益函数不再是只考虑自身,还包括对真实经济的支持所得。">编辑]中性货币政策是央行长期信誉的积累 央行采取货币政策时存在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公众的预期,如果央行在产量和通货膨胀之间更偏向产量,则会引发公众的惩罚机制,公众将在下期提高通货膨胀预期,迫使央行无法实现自身的偏好;如果央行偏向稳定币值,则公众会给出较低的预期通胀。 央行公开自身的特点或者通过某种规则来约束自身的特点,降低公众对央行自身特点的不确定性,直接的后果就是公众较低的通货膨胀预期,较低的通货膨胀预期给予了央行更有利的行动空间。在货币政策规则中影响最大的是泰勒规则。 泰勒规则也称利率规则,是中央银行依据经济状态而进行调整的方法。该规则的一个理想化状态是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真实”的均衡利率,该利率可以保证真实经济处于其自然法则决定的合理水平上,其中,均衡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泰勒规则思想源于费雪效应(钱小安,2002,p
皮克斯公司简介 皮克斯公司(Pixar)是一家专门制作电脑动画的公司。该公司目前位于美国加州的爱莫利维尔 (Emeryville)市。该公司也发展尖端的电脑三维软件,包括有专为三维动画设计的软件:RenderMan,使用该软件可做出如相片般拟真的三维景像。 皮克斯的前身,是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的电影公司的电脑动画部。1979年,由于《星球大战》电影大获成功,卢卡斯电影公司(lucasfilm)成立了电脑绘图部,雇请爱德·卡特莫尔(Ed Catmull)负责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设计电子编辑和特效系统。卡特莫尔后被认为是皮克斯的缔造者和纯电脑制作电影的发明人。1984年,刚刚离开迪士尼的约翰·雷斯特(John Lasseter)加入卢卡斯电脑动画部,成为后来皮克斯的重要人物,他是皮克斯创造力的驱动者。1986年,史提夫·贾伯斯(Steve Jobs)以1000万美元收购了乔治·卢卡斯的电脑动画部,成立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2006年,皮克斯被迪士尼以74亿美元收购,成为华特迪士尼公司的一部分。 皮克斯的总裁艾德温·凯特莫对自己的队伍充满信心,他从不怕皮克斯的创意会泄漏出去,因为他坚信,好莱坞的任何一家影厂都无法克隆皮克斯的特有文化。皮克斯一向坚持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和人物,而不是照搬老旧的童话或畅销的书籍,正如《海底总动员》的导演安德鲁 ·斯坦顿所说:“原创故事是制作动画电影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情,至少我们这样认为。但是你一旦完成了这一项,那种满足感也是其它工作所无法企及的。”从1984年皮克斯成立到2003年第五部卖座动画长片的诞生,皮克斯走过了不平凡的19年,它的出现让电脑动画逐渐成为电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高科技的加盟不仅仅提升了影片的可看性,也为动画影片本身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选材空间。 技术自从公司成立以来,Pixar就一直致力于计算机图形电影的制作。渐渐地,公司吸引了本行的世界知名人士。Pixar的技术和创意人员从1986年合作以来已开发出了三个核心专利软件系统。 1、Marionette——一个用来建模、设置动画和加亮的动画软件系统。 2、Ringmaster——一个用来安排、调整和跟踪计算机动画设计的制作管理软件系统。 3、Render Man——一个Pixar公司内部使用并授权于第三方代表的、用来制作高质量、真实图象合成的建模-渲染软件接口规范系统。 皮克斯公司自创立就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在他们于SIGGRAPH(由美国计算机协会计算机图形专业组组织的计算机图形学年度会议)的首次公演会中,他们的动画短片赢得了大众的掌声。并且,他们的作品成为了电脑动画的经典。他们的动画被收录在电脑动画教学的教材里作参考。每年出品的皮克斯影片是奥斯卡奖的热门。 皮克斯公司的主要作品 长片 已经上映:《玩具总动员》(Toy Story,1995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 《虫虫危机》(A Bug's Life,199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提名) 《玩具总动员2》(Toy Story 2,199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提名) 《怪兽电力公司》(Monsters, Inc.,2001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 《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2003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 《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2004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 《赛车总动员》(Cars,2006年,皮克斯小台灯标志20周年庆) 《料理鼠王》(Ratatouille,2007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 《WALL·E》(WALL.E,200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 《飞屋环游记》(Up,2009年)《玩具总动员3》(Toy Story 3, 2010年) 《赛车总动员2》(Cars 2, 2011年) 制作中:《Newt》(2011年) 《熊与弓》(2011年) 《1906》 短片 原创:《安德鲁和威利的冒险》(The Adventures of André and Wally B.,1984年,乔治·卢卡斯电影公司的作品) 《小台灯》(Luxo Jr.,1986年,由两盏台灯演出,其中的小台灯变成了今天皮克斯的公司标志) 《Red的梦》(Red's Dream,1987年,讲述单轮车的梦想) 《小锡兵》(Tin Toy,1988年,一个可怜的敲鼓小兵,还有一个可怕的婴儿,这是皮克斯第一次尝试做出人体动作跟模型。) 《小雪人大行动》 (Knick Knack,1989年,小雪人为了离开玻璃球所做的行动。) 《棋局》(Geri's Game,1997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皮克斯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总算将人类动作,表情,还有皮肤毛发等,做到栩栩如生的境界,本片中的基里先生后来出现在《玩具总动员2》中修理玩具) 《鸟!鸟!鸟!》(For the Birds,2000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跳跳羊》( Boundin',2004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提名。一只小绵羊每到秋天都要被剪羊毛,从开始的沮丧到后来的接受生活,很有意思的情节。) 《单人乐队》(One Man Band,2005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提名。两个街头艺人为了小女孩手里一枚金币大动干戈。) 《Lifted》(Lifted,2006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提名。) 《Presto》 (Presto,200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提名。) 电影长片附加:《大眼仔的新车》(Mike's New Car,2002年《怪兽电力公司》的小小外传) 《小杰的攻击》(Jack-Jack Attack,2005年《超人总动员》里面超人一家最小的会变身的孩子小杰的电影延伸短片。) 《拖线遇上鬼火》(Mater and the Ghostlight,2006年《汽车总动员》中拖线奇遇的短片故事) 《人类老鼠大接触》(Your Friend The Rat,2007年《美食总动员》附录短片大小米简易介绍老鼠史) 《BURN-E》(BURN-E,2008年《机器人瓦力》附录短片,机器人维修太空船的小故事,剧情发展与主线平行) 《Partly Cloudy》(Partly Cloudy,2009年《飞屋环游记》附录短片,讲述云朵和鹳鸟间的小故事) 皮克斯公司的简史 1979年,皮克斯的前身,工业光魔的电脑图像工作室成立。1984年,约翰·拉塞特加盟,创作自己的第一部3D短片《蜜蜂惊魂》(Andreand WallyB)。1986年,卢卡斯电影公司的电脑图像工作室被苹果电脑ECO斯蒂芬·乔布斯以500万美元收购,正式命名为皮克斯工作室。1987年,拉塞特的短片《台灯父子》(LuxoJr)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作为皮克斯的第一部短片,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89年,皮克斯自主开发的程序“渲染者”正式启用。动画短片《锡兵》(Tin Toy)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1991年,皮克斯与迪斯尼签约携手制作并发行三部动画长片。1995年,皮克斯的第一部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上映,这是影史上第一部完全由电脑制作完成的动画长片,也是当年北美票房冠军。1997年,皮克斯与迪斯尼达成进一步协议,决定共同制作5部动画长片。1998年,皮克斯第2部动画长片《昆虫总动员》上映,获得成功。《老人的游戏》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2001年,《怪物公司》上映后,成为影史上最快破亿的动画片。2003年,《海底总动员》上映再创奇迹,在短短8天的时间内票房冲破1亿美元,刷新了《怪物公司》的票房神话。2004年,皮克斯推出《超人特攻队》(TheInvincibles)。和迪斯尼签订新的协约。2006年,迪斯尼以74亿美元天价买下皮克斯。推出动画长片《汽车总动员》。
2007年货币政策取向与趋势 2007年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网站公布《二○○六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07年将加强和改进流动性管理,为经济增长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增强利率等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配合其他政策措施促进国际收支 趋于平衡。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改进金融宏观调控,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在维护总量平衡的同时,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数量型调控与价格型调控的协调配合,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和改进流动性管理,为经济增长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完善流动性分析预测体系,搭配运用公开市场 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二)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增强利率等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 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中央银行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利率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市场基准利率 建设,推动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逐步发挥作用,健全市场化的产品定价机制。灵活运用利率工具,提高价格型工具的调控效果,逐步发挥价格杠杆在货币政策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以完善公司治理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 (三)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配合其他政策措施促进国际收支 趋于平衡。 配合其他经济结构调整政策,进一步发挥汇率在实现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的作用。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四)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引导商业银行均衡、合理放款,优化信贷结构,合理控制基本建设等中长期贷款,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贷款,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以及就业等的贷款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金融资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 (五)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 加强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改善金融资产结构,丰富市场层次与产品种类,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推动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在稳步扩大已推出金融产品规模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创新,加大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发力度,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同时通过提供更广泛的金融参与渠道和金融产品供给,拓宽居民收入来源,进一步发挥金融在扩大消费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市场基础性建设,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行业自律,增加市场透明度,强化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加强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六)以完善公司治理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 继续推进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加快经营机制转变。稳步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加快政策性银行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多种所有制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小额信贷方式,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稳步推进其他金融机构改革。 (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 围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继续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有序放宽企业和个人持汇、用汇限制,加快外汇市场发展,扩大外汇市场产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二是逐步放宽机构和个人对外金融投资的规模、品种等限制,继续大力支持有实力、守信用和有竞争力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三是改进外债管理方式,严格控制外债过快增长,同时继续落实和巩固贸易外汇收结汇、个人外汇和外资进入房地产等监管政策,加强对贸易信等资金流入的管理。四是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和非法外汇交易实行严密监测,进一步提升外汇管理电子化水平,提高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效率。 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报告内容摘要) 2007年第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势头,消费增长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形势平稳,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上升。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货币政策调控的预见性,及时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维护总量平衡。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大力回收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2007年以来四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共2个百分点。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再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引导信贷结构优化,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改进外汇管理。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在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的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出现放缓迹象,但总体看依然偏快。截至2007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 17.3%,增速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但比上年末加快0.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4.0万亿元,同比增长 16.3%,增速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7342元,比上年末升值745个基点。 总体看,当前经济增长动力强劲,在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依然有利,国内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改善的大背景下,国民经济将继续较快发展。但也要注意到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的趋势有所加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压力,贸易顺差继续增加,流动性依然偏多,而在此背后潜藏的是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此外,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压力加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也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制约。下一步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避免出现大的起落,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搭配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方式回收流动性,协调运用好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保持对冲力度,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维护总量平衡。加强人民币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投资体系,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展外汇储备管理模式,提高储备经营管理水平。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继续加强对三农、消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以及就业、助学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统筹协调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规模与结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