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istory of post and communication 邮电通信业包括邮政、电信及与邮政、电信相关的业务。 单位和个人从事快递业务按此税目征收营业税。 1.邮政业务 包括经营各种信函、包裹、汇兑、邮票发行、集邮和邮件运输、报刊发行等邮政业务活动。 2.电信业务 包括经营电话、电报、移动通信、无线寻呼、数据传输、图文传真、卫星通信等电信业务和电信传输活动(如服务、微波总站系统单位等)。 3.其他邮政电信业务 (1)销售邮务物品是指邮政部门在提供劳务同时附带销售与邮政业务相关的各种物品(如信封、信纸、汇款单、邮件包装用品等)的业务。 (2)电话安装是指为用户安装或移动电话机的业务。 (3)销售电信物品是指在提供电信业务的同时附带销售专用和通用的电信物品(如电报纸、电话号码簿、电报签收簿、电信器材、电话机等)的业务。 (4)其他邮政电信业务是指上列业务以外的各项邮政电信业务。
英国3i集团(3i)英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投资银行、欧洲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 英国3i集团网站:http://www.3i.com/ 英文 3i投资是伦敦证交所上市公司,是欧洲最大的私募投资公司之一,有着60年的投资历史,治理的资产达到140亿美金,每年的投资数额约为20亿美金,其中 50%左右用于治理层收购,从集团企业或私人企业那里买股权;35%为增长型投资,为成长期的公司提供资金帮助;另外15%是风险投资。 3i集团跨越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洲,于不同文化背景及各类行业拥有无可匹敌的人际网络。 自2003年起,3i的投资范围开始向亚洲扩展,目前,3i已在中国投资了10家企业,其中包括中国第一增长基金鼎晖投资,鼎晖投资脱胎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其回报业绩为业内人士称赞,3i以4500万美元成为其主力投资者;消防报警器生产公司海湾消防(已于2005年6月在香港上市);中国卓越的数码户外媒体公司分众传媒(已于去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中国领先的6英寸晶圆代工服务商之一中芯国际(2004年7月于香港上市);半导体服务公司上海鼎芯、东莞的锂电池生产商新能源科技(已通过出售给一家日本公司而推出)等。 3i集团把亚洲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中国这是因为: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非常快; 二是中国市场规模对3i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是中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对于在中国的投资3i抱有耐心,愿意在未来花我们应该花的时间。 另一原因是3i相信可以把在欧洲的投资经验,网络关系引进到中国,这种知识,网络关系在中国目前还不是很具备。 除了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看好,对于企业的选择,3i一直非常谨慎,3i在寻找行业的领头羊,在快速增长的行业,同时要求治理层有丰富的经验与很好的业绩。因为3i会创造的高质量增值服务。3i投资的企业首先要有一个质量高的治理团队,高素质的治理人员能让企业真正发挥所长从而踏上成功之路。其次,要看企业的行业前景,3i目前在在中国关注的领域有,消费、零售、餐饮、医疗保健、能源、房地产、先进的制造业等都是关注的重点。选择了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后,3i会花大量时间去挖掘公司在商业运作中的成长点,与公司的上下游企业进行接触,从而有更多的了解。
目录 1什么是国有保险公司 2国有保险公司的法律特征 3国有保险公司的组织机构 什么是国有保险公司 国有保险公司又称“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国营保险公司”,是由国家或政府投资设立的保险经营组织,由政府或其他公共团体所经营,其经营可能以营利为目的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组织形式为举办商业保险的保险组织;也可能以政策的实施为宗旨,并无营利的动机,组织形式为举办社会保险的保险组织等。 国有保险公司目前是我国保险公司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在我国保险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国有保险公司的法律特征 1、国家是国有保险公司的惟一股东。 2、国家仅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3、代表国家出资的机构或部门必须获得国家授权。 4、国有保险公司不设股东会; 5、国有保险公司的章程,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部门制定,或者由公司董事会拟定,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批准,并报经中国保监会核准后生效。 国有保险公司的组织机构 1、股东 1)在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权利通过股东会行使。 2)而在国有保险公司中,国家是惟一的股东,因此不设股东会。 3)国有保险公司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委派董事,授权董事会行使股东会的部分职权。 2、董事会 1)国有保险公司设立董事会,董事会对股东负责。 2)董事会制订并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3)《公司法》:“国有保险公司的董事会由三到九名董事组成。” 4)董事长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负责召集主持董事会。 3、经理 1)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对董事会负责,是董事会决议的具体的执行者。 2)经理主持公司的日常经营工作。 3)《公司法》:“经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同意,董事会成员可以兼任国有保险公司的经理。” 4、监事会 1)《保险法》:“国有保险公司设立监事会。” 2)“监事会由保险监督管理部门、有关专家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代表组成。” 3)“对国有保险公司提取各项准备金、最低偿付能力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及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章程的行为和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目录 1什么是联合浮动 2联合浮动的产生 3欧洲货币体系的联合浮动 什么是联合浮动 从汇率浮动的方式区分,浮动汇率体系可分为单独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联合浮动。 联合浮动又称共同浮动(linked floating)、集体浮动(group floating),是指参加联合浮动的国家集团内部成员间的货币实行固定比价,并规定波动幅度,各有关成员有义务维持该比价,而对集团外部国家的货币则采取同升共降的浮动汇率。 成员国之间的波动幅度为±1.125%,成员国整体对美元的浮动幅度为±2.25%。这种体制有人称为“蛇行于洞”体制,故联合浮动也称蛇形浮动。联合浮动的目的是抵制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下图为欧共体成员国货币的联合浮动。 联合浮动汇率 联合浮动的产生 20世纪70年代,以美元危机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货币危机时断时续,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1973年3月1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财政部长会议达成协议,率先建立联合浮动集团,3月19日开始实行联合浮动。参加国有共同体成员国比利时、丹麦、法国、联邦德国、荷兰、卢森堡及非成员国瑞典和挪威。另外,3个共同体成员国英国、爱尔兰和意大利则因货币极不稳定和其他原因,暂不参加联合浮动,继续实行单独浮动。参加联合浮动的国家货币之间仍保持固定比价,汇率上下波动幅度定为2.25%。当成员国间汇率波动超过这一限幅时,有关国家中央银行就要进行干预。对集团以外其他货币的汇率,则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任其自由浮动。成员国中任何一国货币汇率一旦受到抛售或抢购等冲击时,参加联合浮动的各国则采取一致行动。 由于参加联合浮动的各国经济实力存在差异,利害关系并不完全一致,联合浮动的基础比较脆弱。例如,法国、挪威和瑞典就先后退出了联合浮动。1979年3月13日,欧洲共同体九国布鲁塞尔会议达成的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协议正式生效。根据该协议,除英国外的8个共同体成员国都参加联合浮动集团,各成员国货币之间确立中心汇率,其上下总波动幅度仍为2.25%;意大利里拉为6%;1989年6月19日,西班牙正式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其货币对中心汇率的波幅也规定为6%。欧洲货币体系内部汇率先后多次调整,以保证成员国之间汇率联合浮动的长期稳定。 欧洲货币体系的联合浮动 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简称EMS)联合浮动机制的内容包括: 1、确定每种成员国货币对欧洲货币单位(欧洲联盟成员国建立的一种货币单位,代替欧洲记帐单位,以欧洲联盟十五个成员国货币各占一定权数计算定值的)的法定中心汇率,每种货币离中心汇率的最大波动幅度称为最大偏离界限,最大偏离界限=±2.25%×(l—权数)。 它是根据每种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极数的大小而不同,即权数大的货币的最大偏离界限应小于权数小的货币的偏离界限,以使权数大的货币有义务把自己货币汇率的波动约束在较小的幅度内。此外,还规定偏离警告线,它是最大偏离界限的75%,其作用是作为每种货币偏离同欧洲货币单位中心汇率的警告指示器,当达到偏离警告线时,该国货币当局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达到偏离最大界限。 2、确定八种成员国货币每对货币之间的法定中心汇率,规定相互汇率波动的幅度不得超过中心汇率的±2.25%,意大利里拉较弱,同其他成员国货币的汇率波动幅度可扩大到士6%(1995年已暂时扩大为15%)。 各国货币间形成相对固定的平价网汇率体系。当每对货币间汇率变化超过士2.25%时,双方货币当局有义务进行干预,即硬币一方抛售本国货币,软币一方买进本国货币,相互进行支持,使双方汇率重新恢复到允许的波动幅度之内。八种成员国货币对其他货币实行共升共降的浮动汇率。
银行票据贴现,是指资金的需求者,将自己手中未到期的银行承兑票据向银行或贴现公司要求变成现款,银行或贴现公司(融资公司)收进这些未到期的票据,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以后的利息后付给现款,到票据到期时再向出票人收款。
提出 维克塞尔利率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克尼特·维克塞尔提出了他的积累过程理论。他认为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价值贮藏手段和交换媒介。而只有交换媒介才是真正的意义上表现了货币的特性。对于货币的作用,维克塞尔更强调货币流通速度执行其任务的作用。他认为既不能否定货币对经济的作用又不能夸大货币对经济的作用,并且人们完全可以能动地控制货币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其次,维克塞尔分析了一般物价变动的原因:金融市场的供给情况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减。他还认为信用是加速货币流通手段的有力手段,并可以确定一国的银行或政府,能在任何程度上利用信用或类似工具来调节货币的价值。再次,维克塞尔认为银行利率是一般价格的调节者,银行利率提高,可以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减少工具量,使一般物价下降,反之。但是在短期,利率只是影响物价变动的因素之一,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资本自然率。他认为资本自然率与货币自然率之间的差异,对价格水平起着渐进的和累进的影响,而且要保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必须使货币利率与资本自然利率趋于一致。最后,维克塞尔就稳定价格提出两点建议:银行的首要不是追求高额利润,而是稳定价格。要达到稳定价格水平的目的,必须采取措施使平均货币利率与资本自然利率趋于一致。 内容 维克塞尔利率理论现代货币学派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弗里德曼基于新自由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而提出他的市场经济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以及一些相应的政策。 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是;在这种经济中,个人是作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本人而行事的。如果有谁是作为别人的代理人而行事,那么他是自愿的,双方同意的基础上这样做。在市场经济中,交换的自愿和互利的,并且交易要想发生,参加者的价值观念必须要有差别的。他认为市场的作用在于:在自愿和互利交易的基础上,价格能够协调千百万人的活动。以经济效率为中心的市场调节,正是通过价格的价格传递信息,价格刺激和收入效应三种作用为基础的。另外,他认为要想从政府的有利之处取得好处而又同时能回避对自由的威胁,就必须坚持:政府的职责范围必须具有限度,为此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的权力必须分散。弗里德曼认为不存在纯粹的制度,每一制度都是某种类似混合制度的东西:一方面,包括着指令性因素,而另一方面,却有主要地依赖于自愿合作。问题在一种比例问题,在于将指令性因素降到最小,而且在引入指令性因素的地方,在于在实现人们所追求的生产效率目标以外的其他目标的同时,以一种尽可能小妨害市场运行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指令性因素最小化。 相关人物 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瑞典学派的创始人,维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的提出者维克塞尔(KnutWicksell,1851-1926)是瑞典学派的创始人,并且对奥地利学派、剑桥学派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货币经济理论,也即累积过程理论(cumulativeprocess),首先突破了此前经济学家普遍持有的“货币面纱”论,试图将货币与实际经济结合起来,并且对包括凯恩斯在内的经济学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出现在1898年的《利息与价格》(InterestandPrices)一书中。 维克塞尔生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斯德哥尔摩。也许是上帝的特意安排,与他同一年出生的还有奥尔根·冯·庞巴维克和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他们都是边际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早期的维克塞尔对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兴趣,只打算成为一名数学家或钻研物理学;在接触到德莱斯代尔(G·Drysdale)的《社会科学的构成》及J·S·穆勒的一些著作以后,他的思想才转到“社会问题”上。和大多年轻人一样,维克塞尔对各类社会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发表看法。他曾就社会主义、卖淫、宗教信仰等内容作过专题演讲。令人们略微有些吃惊的是,这位未来的大经济学家直到三十多岁才开始接受较正规的经济学训练。1887-1888年间,他四处求学:曾到斯特拉斯堡大学去听布伦塔诺(LujoBrentano)的劳动经济学课,纳普(Knapp)的货币和信贷课及辛格(Singer)的经济分配课;并到维也纳听卡尔·门格尔(CarlMenger)的课,到柏林大学听阿道夫·瓦格纳(AdolphWagner)的公共财政课。这些经历为他将来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901年成为隆重德大学的一个编外教授。1916年维克塞尔从隆德大学退休,此后不再有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出版。 区别 维克塞尔利率理论消费的永久性收入理论,通常使用的收入与消费的概念是不适当的,实际上,存在两种消费和两种收入,在分析消费行为时,应当严格区分。收入实际上存在记录的收入或测得收入与永久性收入的区别。他认为永久性收入是无法直接观察出来的,它必须从消费单位的行为中推导出来。对社会整体来说,永久性收入可以被看作是当前及过去测得的收入的加权平均数,这一加权平均数受到一稳定长期趋势的向上调整,同时它所具有的权数将随时间的向后推移而下降。其次弗里德曼还研究了消费行为与收入结构,他认为根据永久性收入假说观点,消费对收入的回归在消费研究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应大大减少,而且这一回归所具有的作用和用途也是完全不同的。这一回归的作用主要在于为收入的总变动的分解,从而为收入结构的研究提供手段。因此,这一回归的主要用途却完全不在消费研究方面,而在于收入分配分析方面。它使得关于消费者预算收入的大量数据可以被用来解释收入分配方面的数据,并将收入分配方面的数据转化为对永久性收入状态的分布情况的估计。再次,弗里德曼认为永久性收入假说即破除了实际国民收入与储蓄率之间的直接联系,也破除了二者之间的间接联系。储蓄率是独立于国民收入水平的,因此,要把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归于投资,而并不是归于储蓄过程。在经济波动方面,弗里德曼则不同意将之归咎于不稳定的投资与消费和当前收入的相对稳定关系之间互相作用。而认为它们之间的内在循环体系是稳定的。 在货币理论方面,货币数量理论认为对货币持有者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是他所持有的实际货币数量,而不是名义货币数量;存在一个人们在任何情况下所希望持有的相当确定的实际货币数量。实际货币持有量的变动通常是缓慢地逐渐进行的,或者成为早期货币供给的系列变动结果,与此相比名义货币数量供给的显著变化可以而且常常独立于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弗里德曼从货币的需求是资本或财富理论的组成部分的观点出发研究真实货币需求。他认为在决定真实货币需求的这些变量中,永久性收入起主导作用。他还认为真实货币需求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稳定性。其次,名义货币的供给,主要取决于货币制度。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与实际货币数量的关系上,弗里德曼认为,名义货币量可以被认为主要由供给所决定的,而实际货币数量可以被认为是由需求所决定的。 维克塞尔利率理论在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方面,弗里德曼认为国际收支有四种调整方法:货币储备的抵消性变动;国内价格的调整;汇率的调整;对与外汇有关的交易的直接控制。其次,浮动汇率制度的作用:能使人们有效地和直接地走向物品和劳务的完全自由的贸易;在最大限度地保持各国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条件下,通过贸易而将各国之间的互相依存融合起来;可以消除协调各国国内货币政策的压力。弗里德曼认为浮动汇率可以实现两种重要的目标:不受限制的多边贸易,及各国按照自己意愿来追求国内稳定的自由。但可变汇率并不是不稳定汇率,而是在适当的范围内活动。同时,浮动汇率的调整具有时滞性。这是因为浮动汇率对外部情况变动的最终调整,将由生产资源分配方面的变动及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产品构成方面的变动所组成。但是,这种最终变动不会立即实现,这是因为受汇率变动的影响,从而面向国内消费的产品生产转向面向出口的产品生产是需要时间的,反之亦然。另外,在国外建立的新市场,或者说服消费者用国外产品来取代他们业已习惯了的国内产品,也是需要时间。[1]
中国危机论 在刚刚闭幕的达沃斯论坛上,中国成为主角和焦点。赞扬、羡慕中国发展成就的有之,要求中国输出经验的有之,同时,西方国家建议给中国摘掉“新兴国”头衔的声音也异常高亢。 达沃斯论坛上多名专家认为,由于国际资本的挥发,新兴世界可能遭遇经济危机。2011年,流入新兴国家的投资可能达1万亿美元。这些资本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一出现一点不好的兆头,这些资本就将被撤回,令受益者失血过多。另一方面,资本大规模涌入会导致股市和楼市的投机泡沫,抬升物价,造成经济过热。俄罗斯《消息报》说,与会者普遍认为危机的第二波浪潮即将来临,而据多数人预测,它将肇端于中国。如今,全球投机分子都迫不及待将钱投往那里,总额已达1.5万亿美元。摘帽论是阴谋,是暗箭,旨在让中国承担超出自己承受能力和发展阶段的责任。而对于“危机论”,不管提出者出于何种目的,我们都应当将其看作是一种警示和提醒。当然,中国强大的经济基础,中国13多亿的人口,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等,都意味着中国发生经济金融危机的几率非常之低,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 但是,自信不等于盲目乐观,不等于没有一点风险隐患。细细分析中国经济,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隐患,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从经济增长上来看,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痛苦转型中,使经济增速不可避免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必须注意到,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大举投资已经不可持续;出口正在受到人民币升值和西方国家贸易壁垒的限制,也将难以为继;消费启动需要时日,不可能一蹴而就。再者,随着房地产调控重拳出击,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力将大幅下降,汽车受到治堵限购政策影响,对经济拉动将越来越弱。最后,通胀的居高不下使得货币政策对经济趋向于紧缩。综合上述因素,中国未来经济总体不容乐观。 彭博社一项最新全球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未来5年或将爆发金融危机,担忧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态势或将难以继续。此次调查,是彭博社在1月21至24日展开的一次季度调查,受访者是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者、贸易人士和分析人士。可以肯定的说,这些受访者对中国完全缺乏了解,特别是低估了中国政府应对和化解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但是,这次达沃斯论坛上关于热钱大举流出可能造成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和风险的观点,必须引起中国高度警惕。 目前,最少有三个因素可能促成热钱大举流出新兴市场体国家,特别是中国。第一个因素是新兴市场体国家都普遍面临通胀压力,货币政策都开始趋向紧缩,都在挤出股市、楼市以及其他市场泡沫。作为投机资本的热钱,即将失去市场,在新兴市场体国家面临无利可图。第二个因素是,美国以及欧洲发达国家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吸引短期投资资金大举回流。美国商务部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率为3.2%,全年GDP增幅为2.9%。第三个是政治因素。突尼斯、埃及国家大举动荡,使得短期投资资金担心政治风险,都开始回流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数据显示,发达市场股票基金在过去8周中第7次有“新鲜血液”流入。 因此,中国一方面要加强货币政策使用力度,加强房地产调控力度,抑制通胀,消除房地产泡沫,另一方面,要防止热钱突然撤离使得泡沫急速破灭而出现的金融风险。要让中国经济软着陆,央行等调控机构一定要拿出智慧,平稳消除泡沫,控制热钱缓慢流出。 国人好像是生活在危机之中,不断有各方面的专家向我们提出警告,某某危机即将降临,或者迫在眉睫,或者或迟或早总要发生。据我的记忆,造成巨大声势的危机警告是20世纪90年代中那位美国人,赖斯特·布朗发出的。他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谁来养活中国?据他的测算,再过二三十年,中国的粮食供应将严重地依赖国际市场,而国际市场又不可能提供足够的粮食,所以危机在所难免。世界的粮食价格将飞涨,一切进口粮食的国家将深受其害。 以后我们又听到各种各样的危机警告。土地专家警告说,中国大量丧失耕地,每年将近一千万亩。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土地稀缺的国家,如此下去我们将无立锥之地。又有水利专家警告我们,中国正面临着水危机。人均水资源本来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现在由于气候变暖,许多地方越来越干旱。再加江河的大规模污染,可用的水更为缺乏。中国的大城市中有一多半都缺水,有些缺得非常严重。北京因为缺水,作为首都或迟或早必须迁移。最近更有能源危机的警告。中国不断增加石油进口,现在的依赖度已经超过40%。一旦国外供应停止,不出一个礼拜,有将近一半的汽车和飞机将因为没有燃料而开不动。 这些危机警告都不是普通人提出来的,都是有专门知识的专家提出来的。他们的分析有数据,有计算,有分析,有比较,言之诤诤。不要说外行人没有反驳的能力,内行专家也纷纷响应。普通老百姓没有那么高瞻远瞩,糊里糊涂过日子。天塌下来有领导顶着,谁也不去操那份心。可是中央领导可不能糊里糊涂过日子,得弄个明白,并且采取预防措施。不过这么多的危机确实够领导们操心的。本文将帮助大家分析哪些危机是虚拟的,哪些需要认真对待。 粮食危机 最能够使人宽心的是关于粮食危机的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第二年战事基本平息,中央领导和学术界开始思考长远问题。当时最紧迫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那时候的人口是5.3亿,估计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吃不饱肚子。那时候最让人们担心的就是如何喂饱这5亿多人口。如果有人说我们将来要喂饱13亿人口,而且吃得更饱、更好,不但要吃粮食,还要吃水果、吃肉、吃海鲜。人们一定以为你是白日说梦话。可是半个世纪以后,还是这块土地(其实耕地还减少了几亿亩),还是中国人,既然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现在相当一部分人不是愁没有粮食吃,而是吃得太多,需要减肥了。而且中国从1999到2003连续五年因为粮食吃不完,放在仓库里要变陈化粮(已经变了不少),不得不赔钱出口。为什么要赔钱?因为世界市场上粮食也是太多,价钱比国内还低。全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粮食危机。 这样的事实未见得就能够说服人。坚持认为有粮食危机的人还会说,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在挨饿,难道这不是事实吗?的确,营养不良,挨饿,这都是事实。但是原因根本不是粮食生产不出来,而是他们没有钱,或者虽然有钱但是拿钱买不着粮,和我们三年灾荒时一样,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粮食市场,有钱也白搭。没有了市场不但没有粮食,电力、通讯、医药等等,一切供应都可能中断。到那时候人们才领会到市场的重要性。主张搞计划经济的同志就是因为不懂得市场的重要性,没有搞清楚三年灾荒的真正原因是没有市场,不是没有粮食。 如果有市场,全世界一点也不缺粮,买一点进来,或者少出口一点(饿死人的头一年,也就是1959年,我国出口了足够两千多万人吃一年的粮食),就不会饿死那么多人。至今国家从来没有公布过那时候国库里的储粮数字,如果粮库按照商业原则运作,粮库老板会借此机会抬高粮价,发一笔大财,饿死的人也会少得多了。如果粮库老板人数很多,彼此竞争,粮价也高不到哪儿去。的确,是市场救了人类,给了人类以发展的机会。可是它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对穷人极不公道。市场上样样都要钱,而穷人就是没有钱,搞得他们寸步难行。但是我们还是不能没有市场,否则的话穷人富人一块儿完蛋。我们只能想办法扶贫,克服市场的缺点。这就是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这几年的核心任务。 粮食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为人类历史上确实长时期因为缺粮而挨饿,人口增长非常缓慢,人的寿命很短,都因为吃不饱。但是近一百多年情况逐渐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粮食太多卖不出去,而石油却供不应求,价格上升,所以有大片农田准备或已经改种油料作物,生产生物柴油,或者将粮食转换为燃料酒精。不过大部分人的想法还没有习惯新情况,还是老眼光。前面提到的布朗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人由于上了他的当,不适当地增加粮食生产,造成供过于求。先是过分的化肥、劳动、土地的投入,以后又不得不赔钱出口,几年来损失至少上千亿元。 不要害怕耕地的减少 搞清了粮食问题的性质,就对耕地问题有了新看法。因为粮食并不缺,所以耕地也不缺。保护耕地的说法要说也不错,但是是片面的。为什么只保护耕地而不保护其他用地?据说是因为耕地紧张。可是要知道我国的其他用地更紧张。我国是一个土地十分稀缺的国家,即使把西藏新疆等人烟稀少的地方都包括进来,我国每平方公里是135人,而世界平均是48人,大体上只有我国的三分之一。如果把西藏新疆等地排除,我国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的五倍左右。而每亩耕地的负担人口数只有三倍(我们常说,我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证明我国一般用地比耕地更为稀缺,只保护耕地而不保护其他用地是十分片面的口号。 如果顺利的话,在未来的五十年里,中国也许可以完成人口的工业化过程,将现有的60%多农民中的绝大部分转变成为城市人口,把农民降低到人口总数的5%左右。这也就是一个长远的城镇化。在此过程中,城镇人口要增加两倍多,从现有的4亿多增加到13亿。无疑城市用地也会相应增加,而现有的保护耕地政策显然与城镇化相矛盾。究竟是保护耕地要紧还是城镇化要紧?肯定是城镇化更重要。因为粮食已经不是问题,完全没有必要死守住耕地面积。 顺便说一句,由于对耕地的过度保护,耽误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房价飞涨,也与此有关。损失有多大还没有人计算过。我估计也不少于几千亿元。 水危机和能源危机 下面说说水危机和能源危机,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稀缺资源,但凡是有用而必须花钱买的东西都是稀缺的。只不过有的更稀缺一些,有的不那么厉害。稀缺的程度用价格来定量地表示。水和石油稀缺的程度在上升,价格在上涨。这用不着着急。如果稀缺而不涨价这才要着急。我们的问题正在于此。既稀缺又不想让它涨价。结果肯定是供不应求,市场上买不着,当然出现危机。如果让它自由涨价,就会有替代办法出现。比如用风能发电,用电作动力开汽车。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块石油。现在之所以没有这样做,就是因为石油价格还不够高,替代不合算。事实上替代的办法多不胜数,我们可以用酒精开汽车,也可以种菜子油转变成柴油来开汽车。用注入高压高温蒸气的办法提高油田的采收率(现在的采收率一般只有35%左右),还有注入二氧化碳、注入氮气等等办法。总之有几千种办法解决石油不足的问题。只要石油价格涨得够高,这些办法都能够起作用。 所谓节约实际上也是替代。通过保温节约能源,其实就是用更好更多的保温材料替代能源。减轻汽车重量以节能,就是用强度更高、重量更轻的材料替代能源。至于节水办法就更多了。以色列水比我们更少,但是他们竟然还能够出口农产品,因为他们找到了更有效的替代方法。经济学就是研究替代的学问,它不同于物理化学。化学中说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这个比例丝毫也不能改变。但是在经济学里不存在任何固定比例。炼一吨钢要用多少电,不一定,可高可低,就看价格。人们总是用低价格的东西替代高价格的东西。 没有替代就没有经济学 没有替代就没有经济学,有了替代永远不会发生危机。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危机统统都是子虚乌有,都能够通过替代解决问题呢?并不是。首先因为天灾人祸,石油短时间的供应中断是很可能的。国际能源协会要求各国储备90天石油进口量,以防万一。我国只知道修粮库而不懂得修油库更重要。现在明白过来了,正在开始修建。但是真正能够用得上,还得两三年以后。更现实的危机是金融危机。现在看来已经很难避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现在最需要研究的是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用什么方法减轻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既然粮食危机、土地危机、能源危机、水危机统统都不存在,为什么有那么多专家都说危机确实存在呢?原因有二:首先因为各方面的专家未必都懂经济学,真正懂得经济学的人不会被这些危机所吓唬住;其次这和本人的职业利益有关,粮食专家强调粮食有危机,自己可以得到重用。至少那位布朗先生确实是得到了最隆重的接待,确确实实风光了一阵子。
邮包险说明 邮包险(Parcel Post Risks)的承保责任范围是保险公司赔偿被保险邮包在运输途中由于恶劣气候、雷电、海啸、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或由于运输工具遭受搁浅、触礁、沉没、碰撞、倾覆、出轨、坠落、失踪、或由于失火、爆炸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全部或部分损失;另外,还负责被保险人对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风险的货物采取抢救、防止或减少货损的措施而支付的合理费用,但以不超过该批被救货物的保险金额为限。邮包险的责任起讫期限是从邮包离开保险单所载起运地寄件人处所运往邮局开始,直至被保险邮包运达保险单所载明的目的地邮局,自邮局签发到货通知书当日午夜起算满15天终止,但在此期限内邮包一经递交至收件人的处所时,保险责任即行终止。邮包险的除外责任与海洋货物运输保险条款中基本险的除外责任基本相同。邮包险条款 邮包险条款 (1981年1月1日修订)一、责任范围 本保险分为邮包险和邮包一切险二种。被保险货物遭受损失时,本保险按保险 单上订明承保险别的条款规定,负赔偿责任。 (一)邮包险 本保险负责赔偿: 1.被保险邮包在运输途中由于恶劣气候、雷电、海啸、地震、洪水自然灾害 或由于运输工具遭受搁浅、触礁、沉没、碰撞、倾覆、出轨、坠落、失踪,由于失 火、爆炸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全部或部分损失。 2.被保险人对遭受承保责任内危险的货物采取抢救,防止或减少货损的措施 而支付的合理费用,但以不超过该批被保货物的保险金额为限。 (二)邮包一切险 除包括上述邮包险的各项责任外,保险还负责被保险邮包在运输途中由于外来 原因所致的全部或部分损失。二、除外责任 本保险对下列损失不负赔偿责任: (一)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或过失所造成的损失。 (二)属于发货人责任所引起的损失。 (三)在保险责任开始前,被保险邮包已存在的品质不良或数量短差所造成的 损失。 (四)被保险邮包的自然损耗、本质缺陷、特性以及市价跌落、运输延迟所引 起的损失或费用。 (五)本公司邮包战争险条款和货物运输罢工险条款规定的责任范围和除外责 任。三、责任起讫 本保险责任自被保险邮包离开保险单所载起运地点寄件人的处所运往邮局时开 始生效,直至该项邮包运达本保险单所载目的地邮局,自邮局签发到货通知书当日 午夜起算满十五天终止。但在此期限内邮包一经递交至收件人的处所时,保险责任 即行终止。四、被保险人的义务 被保险人应按照以下规定的应尽义务办理有关事项,如因未履行规定的义务而 影响本公司利益时,本公司对有关损失有权拒绝赔偿。 (一)当被保险邮包运抵保险单所载明的目的地以后,被保险人应及时提取包 裹,当发现被保险邮包遭受任何损失,应即向保险单上所载明的检验、理赔代理人 申请检验。如发现被保险邮包整件短少或有明显残损痕迹,应即向邮局索取短、残 证明,并应以书面方式向他们提出索赔,必要时还须取得延长时效的认证。 (二)对遭受承保责任内危险的邮包,应迅速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防止或减 少邮包的损失,保险人采取此项措施,不应视为放弃委付的表示,本公司采取此项 措施,也不得视为接受委付的表示。 (三)在向保险人索赔时,必须提供下列单证: 保险单正本、邮包收据、发票、装箱单、磅码单、货损货差证明、检验报告及 索赔清单。如涉及第三者责任,还须提供向责任方追偿的有关函电及其他必要单证 或文件。五、索赔期限 本保险索赔时效,从被保险邮包递交收件人时起算,最多不超过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