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成本(short run cost) 什么是短期成本 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产量需要的成本总额,它是短期内每一产量水平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 所谓短期,是指在这期间厂商不能调整其生产规模,即在厂商投入的全部生产要素中,只有一部分生产要素是可以变动的,而另一部分则固定不变。例如,在短期内厂商可以调整原料、燃料及生产工人数量这类生产要素,而不能调整厂房、设备等生产要素。因此,短期内生产要素分为两部分: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称为可变生产要素;不能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称为固定生产要素。 短期成本的种类 短期成本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具体地说,短期成本有以下几种: 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 短期总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 短期边际成本 相关条目 长期成本 本条目在以下条目中被提及 准租金 厂商理论 反托宾效应 成本均线 成本管理理论 成本链模型 直销文化 策略性成本管理 管理控制系统 转变战略 长期平均成本 长期总成本 长期成本 关键字 短期成本,Short run cost,Short Run Cost,Short-run cost,Short-Run Cost.
1321 代理业务资产一、本科目核算企业不承担风险的代理业务形成的资产,包括受托理财业务进行的证券投资和受托贷款等。企业采用收取手续费方式受托代销的商品,可将本科目改为“1321 受托代销商品”科目。二、本科目可按委托单位、资产管理类别(如定向、集合和专项资产管理业务)、贷款对象,分别“成本”、“已实现未结算损益”等进行明细核算。三、代理业务资产的主要账务处理。(一)企业收到委托人的资金,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吸收存款”等科目,贷记“代理业务负债”科目。(二)以代理业务资金购买证券等,借记本科目(成本),贷记“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结算备付金——客户”、“吸收存款”等科目。将购买的证券售出,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结算备付金——客户”、“吸收存款”等科目,按卖出证券应结转的成本,贷记本科目(成本),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本科目(已实现未结算损益)。定期或在合同到期与委托客户进行结算,按合同约定比例计算代理业务资产收益,结转已实现未结算损益,借记本科目(已实现未结算损益),贷记“代理业务负债”(委托客户的收益)、“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本企业的收益)等科目。(三)发放受托的贷款,应按实际发放的金额,借记本科目(本金),贷记“吸收存款”、“银行存款”等科目。收回受托贷款,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吸收存款”、“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本金),按其差额,贷记本科目(已实现未结算损益)等。定期或在合同到期与委托单位结算,按合同规定比例计算受托贷款收益,结算已实现未结算的收益,借记本科目(已实现未结算损益), 贷记“代理业务负债”(委托客户的收益)、“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本企业的收益)等科目(四)收到受托代销的商品,按约定的价格,借记“受托代销商品”科目,贷记“受托代销商品款”科目。售出受托代销商品后,按实际收到或应收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受托代销商品”科目。计算代销手续费等收入,借记“受托代销商品款”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结清代销商品款时,借记“受托代销商品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代理业务资产的价值。
图书 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国际会计惯例是会计领域内国际通行的习惯做法。如果某一会计方法为各国会计实践或会计准则所采纳,它就成为国际通行的会计。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复式簿记和借贷原理、会计确认的权责发生制、会计计量的历史成本模式、财务报表体系中的两项基本报表--一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以及许多具体的传统会计方法,都已形成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在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中,也不乏类同的会计方法。所有这些,都说明通行的国际会计惯例是确实存在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基于各国不同的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地理等环境因素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原因,即使在某国已是通行的会计惯例,但是与其他国家之间则存在着差异。 发展目标 国际会计惯例实现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化的目标,是一些国际组织正在从事的工作。例如,欧洲经济共同体致力于协调成员公司的会计和审计惯例,是佼有成效的例子,但仅局限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联合国经济及让会理事会属下的跨国公司委员会,其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可专家工作组旨在协调跨国公司的会计和报告惯例。但由于代表跨国公司利益的发达国家(它们是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母国)与代提东道国利益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工作进展不大。而制定国示会计准则(它不具备强制性)的工作,则是由会计职业界的国际经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承担的。 惯例协调 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会计作为一种国际性的商务语言,其信息的揭示、传递和交流在经济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环境的不同,客观上要求国际间的会计准则相互协调,以增加会计信息在国际之间的可比性。 相关词条 会计 经济 联合国 审计惯例 跨国公司 参考资料 http://www1.chkd.cnki.net/kns50/XSearch.aspx?KeyWord=%E5%9B%BD%E9%99%85%E4%BC%9A%E8%AE%A1%E6%83%AF%E4%BE%8B
目录 1 什么是代建工程开发成本 2 代建工程开发成本的核算对象 3 代建工程开发成本的核算 什么是代建工程开发成本 代建工程开发成本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接受有关单位的委托,代为开发建设的工程,或参加委托单位招标,经过投标中标后承建的开发项目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 代建工程开发成本的核算对象 代建工程开发成本的核算对象,应根据各项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成本项目一般可设置如下几项: (l)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 (2)前期工程费; (3)基础设施费; (4)建筑安装工程费; (5)开发间接费。 在实际核算工作中,应根据代建工程支出内容设置使用。 代建工程开发成本的核算 开发企业发生的各项代建工程支出和对代建工程分配的开发间接费用,应记入“开发成本——代建工程开发成本”账户的借方和“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库存材料”、“应付工资”、“开发间接费用”等账户的贷方。同时应按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分别归类记入各代建工程开发成本明细分类账。代建工程开发成本明细分类账的格式,基本上和房屋开发成本明细分类账相同。 完成全部开发过程并经验收的代建工程,应将其实际开发成本自“开发成本——代建工程开发成本”账户的贷方转入“开发产品”账户的借方,并在将代建工程移交委托代建单位,办妥工程价款结算手续后,将代建工程开发成本自“开发产品”账户的贷方转入“经营成本”账户的借方。 如某开发企业接受市政工程管理部门的委托,代为扩建开发小区旁边一条道路。扩建过程中,用银行存款支付拆迁补偿费300 000元,前期工程费 160 000元,应付基础设施工程款 540 000元,分配开发间接费用 80 000元,在发生上列各项扩建工程开发支出和分配开发间接费用时,应作如下分录入账: 借:开发成本——代建工程开发成本 1080 000 贷:银行存款 460 000 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 540 000 开发间接费用 80 000 道路扩建工程完工并经验收,结转已完工程成本时,应作如下分录入账: 借:开发产品——代建工程 1080 000 贷:开发成本——代建工程开发成本 1080 000
科目定义 本科目核算银行按照规定提取的贷款损失减值准备。银行不承担风险的受托贷款等不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本科目应按照单项贷款损失准备和组合贷款损失准备等分别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期末,银行应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押品的市价、担保人的支持力度和银行内部信贷管理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以判断其是否发生减值。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应对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遵循原则 银行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为期末该贷款的账面价值与其预计未来可收回金额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在计算贷款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对于存在减值客观证据的各项重要贷款,银行应逐项计算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按各项重要贷款的原始实际利率折现,如某项贷款的利率是变动利率则按依合同确定的当前实际利率折现;下同)。(二)对于存在减值客观证据的各项非重要贷款,银行可逐项也可对其组合计算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三)对于不存在减值客户证据的各项贷款,无论其是否属于重要贷款,均应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进行组合,以判断其是否发生减值。如对该组合存在减值的客观证据,应对其组合计算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以单项或组合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贷款,不应再包括在此类贷款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 注意事项 提取贷款损失准备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本科目。本期应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本科目。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各项贷款,经批准作为呆账损失时,应冲销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借记本科目,贷记“客户贷款”、“贴现”等科目。已确认并转销的贷款损失准备,如以后又收回,应按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客户贷款”、“贴现”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同时,借记“单位存款”、“个人存款”等科目,贷记“客户贷款”、“贴现”等。贷款损失准备一经确认,不得转回。贷款损失准备应单独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上,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资产应以扣除该项资产所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后的金额反映;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单独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上反映。本科目应按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银行已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 -----------------------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银行)贷款的减值准备。 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资产包括贴现资产、拆出资金、客户贷款、银团贷款、贸易融资、协议透支、信用卡透支、转贷款和垫款等。 企业(保险)的保户质押贷款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在本科目核算。 企业(典当)的质押贷款、抵押贷款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在本科目核算。 企业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出的款项计提的减值准备,可将本科目改为“1304 委托贷款损失准备”科目。 二、本科目可按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资产类别进行明细核算。 三、贷款损失准备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资产负债表日,贷款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 (二)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各项贷款,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转销各项贷款,借记本科目,贷记“贷款”、“贴现资产”、“拆出资金”等科目。 (三)已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贷款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贷款损失准备。
简介 “挂账”一词并不是会计学中的术语,原因在于其的不规范性,但由于历史原因,为会计人员习惯性的使用。它所包含的含义有: 含义 1.确认某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的意思。比如,“挂应付账款”,这里就是指确认为应付账款的意思,也就是,增加了应付账款。又如,“挂管理费用”,指确认为管理费用,即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中,从而增加了管理费用。 2.应确认而不确认的意思,含有违规不处理的意思。比如,“亏损挂账”,这是一种明显地违反会计制度的做法,它造成的后果在于隐瞒了企业的亏损情况,歪曲了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导致财务报表局部或整体的不可信,从而影响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挂账需要注意涉税风险 预收账款是买卖双方协议商定,由购货方预先支付一部分贷款给供应方而发生的一项负债。科目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收的款项。预收账款的核算应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预收账款比较多的,可以设置“预收账款”科目;预收账款不多的,也可以不设置“预收账款”科目,直接记入“应收账款”科目的贷方。单独设置“预收账款”科目核算的,“预收账款”科目的贷方,反映预收的货款和补付的货款;借方反映应收的货款和退回多收的货款;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尚未结清的预收款项借方余额反映应收的款项。 预收账款挂账长期或者大额挂账的现象主要分两类: 1、非主观故意行为。部分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按合同规定收到预收账款、发出货物后未将全部货款结转销售收入,未能及时足额纳税;以上偏差并非企业故意偷逃税款,主要是会计人员对税法的学习和理解不够,或误将预收账款结算方式当作分期收款结算方式进行账务处理,或认为没有收到全部货款及开具发票就可以不记收入而未结转销售收入。会计人员在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时间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会计人员过多的从会计制度角度,考虑谨慎性原则,强调所有权的实际性转移,而忽视税法规定的形式要件实现就应纳入收入,缴纳税款,混淆“预收账款”、“分期收款”等结算方式,将本应属于收款在前,发货在后的预收账款误按分期收款进行账务处理。 2、存在主观故意行为。纳税人资产负债表“预收账款”某一时间贷方余额为较大。该企业经营产品属于非紧俏商品,基本上是买方市场,购货单位先付款后提货的可能性较小,故检查重点放到“预收账款(暂收款)”账户。此账户反映某一时间段贷方发生额比较频繁,故通过抽取调阅发生额较大的凭证详细检查。经查阅其业务日报表和销售部门的发货记录,发现付款单位已将货提走,但发票未开,从而确定为属于销售货物的行为,只是部分余款未结。经过逐项核实,发现该企业将销售货款挂“预收账款”,未转入“商品销售收入”,少报销售额,不缴或者少缴纳税款。 另外,部分纳税人滥用收入确认要件,故意推延纳税时间。如有的企业利用甲方因整体交付和付款计划安排而不及时索票,滥用收入确认要件,以未验收而不满足合同确认的所有权转移,推延纳税时间。如电力行业,甲方付款有一定的付款时间规定。根据行业惯例,要5年后才付款,设备供应商也按照5年确认收入,而电站投入商业化运作一般只需要3年时间。这样会面临涉税风险,应当从实质上把握预收账款确认收入。 应税收入长期挂“预收账款”,在税务机关的检查中是经常遇到的。对此税务部门加强监督检查,注重审核账簿与查看实物相结合,掌握货物发出的具体情况。 例如,A公司预付30%价款,款到发货后付50%,安装调试后付16%,开出全额发票后再付4%.实际运作上,税务机关实施检查时,B公司已全部发货,收到了该集团公司的收条,且收到80%的货款。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预收账款是指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方预收的定金或部分货款,货物发出时确认销售收入。对于B公司提出自己销售的货物属于大型设备,应当在完成安装后才算是发货这一情况,经过稽查人员外调,当时,B公司发货后已完成安装任务,A公司打了收条证明收到了货物,尽管双方因对产品质量有争议,但并不影响货物所有权在发货时就已发生转移这一事实。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应当为货物发出的当天。因此,B公司受到了补税、罚款和加收滞纳金的税务处理。
辅助生产费用(Expense of Auxiliary Production/auxiliary production expenses) 什么是辅助生产及其费用 辅助生产指主要为基本生产车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有时也对外销售和服务。 辅助生产费用,是指企业所属辅助生产部门为生产提供工业性产品和劳务所发生的各种辅助生产费用.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 为了归集所发生的辅助生产费用,应设置“辅助生产”或“生产成本─辅助生产 成本”科目,按辅助生产车间及其生产的产品、劳务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即:辅助生产费用明细账)。 日常发生的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进行归集。需要说明的是,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可以直接在“生产成本” 科目的借方归集;也可以通过“制造费用”科目进行,月末再结转到“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由于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可能是产品,也可能是劳务,所以核算的方法也不太一样。若提供的是产品,其核算同于基本生产车间的产品,若提供的是劳务,则应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及其受益单位和程序等情况的不同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配。 分配遵循统一的分配原则,即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所提供的 产品和劳务数量,采用一定的分配标准和方法,将费用从“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或“辅助生产”账户的贷方分别转入各有关账户。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 1.直接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互相分配费用。 2.计划成本分配法; 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劳务数量及其计划单位成本,计算为各车间、部门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劳务数量应分配的费用。对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之间的差额,为了简化核算,可不再按受益比例进行分摊,而直接增加或冲减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 3.一次交互分配法。 一次交互分配法是指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配。第一阶段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互相提供的服务量按交互分配前的单位成本,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第一次交互分配;第二阶段再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费用(即原费用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按其提供给基本生产车间和其他部门的服务量和交互分配后的单位成本,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 辅助生产费用明细账 表 辅助生产费用明细账 车间: 配电车间: 单位:元 200×年凭证号摘 要项 目合 计 月日材料工资动力费折旧费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其他 531103领用材料2 500531108水电费150531119支付工资费用1 250531008计提折旧750531119支付修理费用472合 计2 5001 2501507504725 122 分配结转2 5001 2501507504725 122 本条目在以下条目中被提及一次交互分配法 产品生产成本计算方法 价格审计 品种法 固定预算法 建账 成本控制 折旧费用 计划成本分配法 财务英语英汉对照表 财务英语英汉对照表 (A) 质量成本核算关键字辅助生产费用,Expense of Auxiliary Production,Auxiliary production expenses,Expense of auxiliary production,Auxiliary Production Expenses,Auxiliary production expense,Auxiliary Production Expense.
简介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条件下,其金额固定不变而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 相关链接 经济学 财务 银行 银行卡 结算 电子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