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埃德加·E·彼得斯(Edgar E. Peters)首次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他是全球投资管理企业Pan Agora资产管理公司的系统资产分配首席投资战略家和投资官。他经常做市场理论方面的演讲,并且在巴布森商学院、波士顿学院和本特利学院讲授投资组合管理。他是《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和《分形市场分析》两书的著者。 作品特点 埃德加·E·彼得斯《分形市场分析》埃德加·E·彼得斯的《复杂性、风险与金融市场》是一本研究和阐释不确定性与复杂性、风险性之间关系的著作,这是他继1994年出版《分形市场分析》、1996年出版《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他以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首先总结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本质特征,而后对复杂性、风险性 和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阐释,最后对复杂性科学理论与奥地利经济学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著作还涉及不确定性与创新性的关系,以及如何用复杂性科学的观点来认识自由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如何看待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等等。内容涉及面很宽,对澄清人们对不确定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的模糊认识,了解复杂性科学理论与奥地利经济学说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复杂性科学理论和观点认识现实经济社会系统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本书是对当今社会主要悖论之一的一次精彩论述,即社会和经济秩序中必然存在着不确定性。埃德加·E·彼得斯将我们十分珍爱的信念反转过来,并且使我们相信这样会更好。 学术论点 埃德加·E·彼得斯认为,如果资本市场是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那么我们应当预期市场将出现: (1)长期相关性和趋势(反馈效应); (2)某些条件下和某些时点的无轨(临界水平)市场; (3)在更小的时间增量上看上去仍旧相同并具有类似统计学特性(分形结构)的收益率时间序列; (4)我们预测的时间越长,预测就越不可靠(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性)。 彼得斯及其它许多经济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市场中存在以上特性,他们都发现,资本市场的发展演化并不遵循传统的EMH,而更遵循混沌动力学。特别是,他们发现S&P500存在一个正的李雅普诺夫指数,隐含的循环大约为42个月,即平均记忆周期为3--4年。它清楚地表明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它进化,也在一定周期意义上循环,事件的影响在将一定时期内存在而非立即消失。 学说归纳 埃德加·E·彼得斯(EdgarE.Peters)首次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 分形市场假说的主要论点归纳如下: 分形市场假说构架图1.当市场是由各种投资期限的投资者组成时,市场是稳定的。在一个稳定的市场中,足够的流动性可以保证证券的正常交易; 2.信息集对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来讲短期影响比长期影响要大。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大,更长期的基本面分析更加分形市场假说重要。因此,价格的变化可能只反映了信息对相应投资期限的影响。 3.当某一事件的出现使得基础分析的有效性值得怀疑时,长期投资者或者停止入市操作或者基于短期信息进行买卖。当所有投资期限都缩小为同一种投资水平时,市场就会动荡不定,因为没有长期投资者为短期投资者提供这种流动性来稳定市场。 4.价格是短期技术分析和长期基础分析的综合反应。因此,短期价格变化的波动性更大,或者说“噪声更多”。而市场的潜在趋势反映了基于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的预期收益。 5.如果某种证券与经济周期无关,那么它本身就不存在长期趋势。此时,交易行为、市场流动性和短期信息将占主导地位。 与有效市场假说观点不同的是,分形市场假说认为信息的重要性是按照不同投资期限的投资者来判断的。由于不同投资者对信息的判断不同,所以信息的传播不是均匀扩散的。在任一时点,价格并没有反映所有已获得的信息,而只是反映了与投资期限相对应的信息的重要性。 突出贡献 分形市场假说针对有效市场假说的不足,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改进的方法,理论界也出现了多种新的市场假说,在所有这些新的市场假说中,分形市场假说应该算是最成功的一种。首先分形市场假说弥补了有效市场假说的严重不足,特别是它重点分析了市场的流动性和投资期限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其次该假说对市场不作任何统计方面的假设,而是直接对投资行为和价格的变动建立模型,更主要的原因是该模型能很好地拟合我们所观察到的数据。 市场的存在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高流动性的交易环境,每个投资者都希望获得一个好的价格,但是好的价格并不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价格,买卖双方很少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如果在一个市场中投资者的投资期限均不相同,那么市场就会保持稳定。前面已经提到过,当一个5分钟的交易者面临6次的事件时,一个更长期限的交易商就会跟进以保证市场维持稳定,因为在他看来,5分钟交易者所遭遇的6次事件并非不寻常的事件。只要有另一个投资者比该投资者有更长的投资期限,则市场就会自行稳定起来。基于这一点,所有投资者必须均分相同的风险水平(对投资期限进行标度调整之后)。这种均分的风险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投资期限有相同的收益频率分布。由于有这种自相似的统计结构,所以该理论就称作分形市场假说。 分形市场假说但是在市场的分形结构被打破的时候,市场就会不稳定。比如说,当长期投资者不入市交易或者变为短线客时,市场的不稳定性就会发生。当投资者认为他们原来赖以价值判断的长期信息不再重要或不可靠的时候,他们就会缩短其投资期限。当经济危机或政治危机发生时,市场走势就会变得极不稳定。这里所说的市场的不稳定性与证券市场的走熊并非一致,因为熊市是基本面看空,价值锐减,而不稳定性则是短期波动的激剧变化,其最终的结果是股市的暴跌或飙升,所有这些,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从实际的经验看股市的暴跌或飙升比熊市出现得更为频繁。 根据分形市场假说,方差或标准差是无定义的并且因此而没有一个它自己的稳定的均值或离散度,易变性应该是反持久的。彼得斯对标准普尔500每日易变性的R/S分析得出赫斯特指数H=0.39,有力地证明了这个假说。[1]
生平简介 安德烈·科斯托兰尼1906年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犹太人。早年学习哲学和艺术史,后父亲送他到巴黎学投资,大部分时间在德国和法国度过,娴熟金融商品和证券市场的一切,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股票见证人”、“本世纪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 有德国证券界教父之称,他在德国投资界的地位,有如美国的沃伦·巴菲特。他的成功,被视为欧洲股市的一大奇迹,他的理论,被视为权威的象征。安德烈·科斯托兰尼是德国股市的无冕之王,德国的投资人、专家及媒体记者,经常以他对股市的意见为依据,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向,或发表分析文章。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科斯托兰尼获利不浅。二战之后,他大量投资于德国重建,稍后的经济复苏令他拥有大量财富。虽然他在35岁就赚得了足以养老的金钱,不过这不代表他的投资都是一帆风顺的,相反的还曾经破产过两次,他本身在自著中也承认本身在一百次投机当中只要有51次成功就算侥幸了,但也因为有了许多经验使得他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判断力并不断累积财富,更使曾在二次大战中失去所有家当的双亲,在瑞士安享晚年。 科斯托兰尼不吝和他人分享他的智慧结晶,一生共写了13本和投资、证券、货币、财富、证券心理学的书。尽管他早年就赚得大笔财富,但在50岁时还是耐不住无聊开始著书创作将他所知道的一切分享给读者,60年代以来,三十年笔耕不辍:《这就是证劵市场》一书被翻译成七国语言,包括日文在内,还拍成了电影,从此跻身畅销作家之列,在他一生当中共写了13本有关投资、证券、货币、财富、证券心理学的书,书中写了他在股市上的巨大成功也写了他的巨大失败,但都是要实实在在的告诉读者自己所走过的旅程。另外他也在德国经济杂志《资本》拥有自己的专栏,供稿长达二十五年,只缺稿两次。科斯托兰尼同时也是德国、奥地利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在欧洲各地咖啡馆开设讲座,跟学生、有钱人、乞丐、小偷....各式各样的人大谈投资学,告诉他们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生平贡献 《证券心理学》他的《证券心理学》一书,是德国大学经济系学生必读书籍。从一九八七年至今,共出版十三本著作,在全球卖出三百万册的佳绩,包括中国、韩国、希腊、丹麦,都有翻译版本。 《一个投机者的告白》是他生前最后一本书,也是他一生智慧的结晶。他的书不仅在德国畅销,也翻译成包括丹麦、希腊、中国、韩国等文字发行,全球已卖出三百万册。《一个投机者的告白》是安德烈·科斯托兰尼的投资智慧精华,除了有他对各个投资、投机市场的拨云见日的透彻剖析,还有他一生经典的投资案例。 1999年见证百年金融发展的科斯托兰尼因病辞世,留下财富给继承者,但留下典范给所有的读者。 投资方法 投资十律1、有主见,三思后再决定是否应该买进,如果是,在哪里,什么行业,哪个国家?2、要有足够的资金,以免遭受压力。3、要有耐心,因为任何事情都不可预期,发展方向都和大家想象的不同。4、如果相信自己的判断,便必须坚定不移。5、要灵活,并时刻思考到想法中可能的错误。6、如果看到出现新的局面,应该卖出。7、不时察看购买的股票清单,并检查现在还可买进哪些股票。8、只有看到远大的发展前景时,才可买进。9、考虑所有风险,甚至是不可能出现的风险,也就是说,要时刻想到意想不到的因素。10、即使自己是对的,也要保持谦逊。投资十戒1、不要跟着建议跑,不要想能听到秘密讯息。2、不要相信卖主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卖,或买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买,也就是说,不要相信他们比自己知道的多。 3、不要想把赔掉的再赚回来。4、不要考虑过去的指数。5、不要躺在有价证券上睡大觉,不要因为期望达到更佳的指数,而忘掉他们,也就是说,不要不做决定。6、不要不断观察变化细微的指数,不要对任何风吹草动作出反应。7、不要在刚刚赚钱或赔钱时做最后结论。8、不要只想获利就卖掉股票。9、不要在情绪上受政治好恶的影响。10、获利时,不要过分自负。 格言 1、哲学家叔本华说过:“金钱就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渴。”2、根据我的定义,百万富翁是指不依赖任何人,以自己的资本,就能满足自我需求的人。百万富翁不用工作,既不用在上司面前,也无须对客户卑躬屈膝。3、根据我的经验,有三种迅速致富的方法:第一,带来财富的婚姻;第二,幸运的商业点子;第三,投机。4、在长达80年的证券交易中,我至少学到一点:投机是种艺术,而不是科学。5、大家是否该跻身名人之列,也做个投机人士?基本上,这取决于两件事,即物质条件和个人性格。关于前一个前提条件,我牢记一条座右铭:有钱的人,可以投机,钱少的人,不可以投机,根本没钱的人,必须投机。6、任何一个软件顶多只和它的程序设计者一样聪明。7、总而言之,投机者有想法,不管正不正确,毕竟是个想法。这是投机家和证券玩家的基本差异。8、任何学校都教不出投机家,因为投机家的工具,除了经验外,还是经验。9、成功的投机家在100次交易中,获利51次,亏损49次,他就靠这差数为生。10、只要有想像力,老的东西,甚至老古董,都有机会再翻身。 主要著作 《一个投机者的告白》2000-《一个投机者的告白》2000-《科斯托兰尼的证券智慧:给投资者的一百个点子》2000-《科斯托兰尼奇幻的货币和证券世界:了解证券市场》1999-《货币,最大的冒险:一位证券客的笔记》1999-《这就是证劵市场》1998-《科斯托兰尼的最佳投资点子:最赚钱的点子》1996-《科斯托兰尼的证券课程:投资者和投机客须知》1995-《科斯托兰尼的未来计划》1994-《货币与证券市场:创造财富的艺术》1993-《科斯托兰尼最佳的赚钱故事》1991-《科斯托兰尼的证券心理学:在咖啡屋上课》1987-《美元在干甚么?货币投机的述宫》[1]
阿瑟·洛克阿瑟·洛克阿瑟·洛克(Arthur Rock,1926.8.19- )——风险投资之父 风险投资四大巨头(唐·瓦伦丁、约翰·杜尔和维诺德·科斯拉)之一 [编辑]阿瑟·洛克简介 “风险投资”一词是在1965年以后才广为流传,发明人应是阿瑟·洛克。1951年,洛克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投身投资银行业。50年代,阿瑟·洛克意识到:若想获利,就必须抢在大多数人之前进行投资。他组建投资基金,然后有越来越多的投资基金组建起来,于是风险资金成为一个行业。 阿瑟·洛克成功历程 50年代,在硅谷的车库里惠普公司应运而生。斯坦福大学提供的新技术和有创意的人才,成了硅谷的成功因素。本地投资者阿瑟·洛克(Arthur Rock)意识到:若想获利,就必须抢在大多数人之前进行投资。他组建投资基金,然后有越来越多的投资基金组建起来,于是风险资金成为一个行业。 "风险投资"一词是在1965年以后才广为流传,发明人应是阿瑟·洛克。不管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但无庸讳言,洛克(字面意思是"岩石")绝对是该行业第一块里程碑。是洛克为硅谷的成长播下了种子,他投资的企业成为美国高科技的领导者,他的投资哲学和为人处世也成为后来者的楷模。 1951年,洛克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投身投资银行业。他对初创小企业颇有兴趣,也投过几家,其中便有Teledyne。1957年,肖克利实验室的八位科学家出走,希望另立门户,但找了35个投资人都遭到拒绝。洛克找到开有照相机厂的Sherman Fairchild,说服他贷款150万,成立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但Sherman Fairchild去世后,新的CEO反对以股票奖励员工,导致人才外流,著名的"仙童八叛逆"成立了英特尔。1961年,洛克本人也从东海岸来到旧金山,"加州人有创业精神,但钱全在东部,所以我决定把东部的钱移到加州来,支持新兴的高科技企业。" 1997年度《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是英特尔公司的葛洛夫。他却将他和英特尔的成功归功于当初扶持他创业的风险资本家阿瑟·洛克。当然,洛克也从英特尔的成长中获得巨大利益。除了英特尔,洛克投资的公司还包括象征硅谷精神的苹果电脑,以及以10亿美金(当时的天价)卖给施乐的Scientific Data Systems。可以说,洛克的投资史反映了硅谷的成长史。但洛克作为风险投资家的影响却更为深远:他的谦逊和专业精神渗透了整个风险投资业。风险投资业一直甘愿作幕后英雄,把光彩留给创业家。 人人都想知道洛克挑选赢家的秘诀,但洛克却坦承自己是技术的门外汉。他投资的是"人 ",而不是"产品"。"我寻找目标的首要条件就是那人是否诚实,而这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知道。不是说这个人是不是会偷东西,或者拿了钱就逃之夭夭,而是他有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犯的错误。你如果问一百个人他们想不想发财,没有一个会说不想,但光有致富的欲望还不行,必须要有牺牲精神──"牺牲"不仅仅是指一天工作20个小时,更是指勇于说不的能力。"说"不"的对象包括某些个人的喜好及任何有碍于企业发展的诱惑。 洛克对投资项目非常挑剔,宁缺勿滥。他会花上一个至三个月跟创业者深谈,从各个方面了解他的人品。对了,他的案子一般来自友人的推荐;他对创业企划书的形式也没有行文洋洋洒洒、装订精美绝伦的要求,如英特尔的计划只有短短两页。这种重人际关系的作法延续到现在,对指望着用漂亮的商业计划书吸引投资人的创业者是一大打击。 洛克的另一个影响是他对投资公司的参与。他不是那种给完钱就撒手不管的人,而是会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定期参加会议、推荐高阶主管人选、推荐财务管理公司、法律事务所、公关公司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充当创业者的"心理咨询师"。当然洛克也承认,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光会看人已经不够,必须懂技术。在他那个年代,在选择技术方面犯个错误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如今则会至人于死地。但对于目前那种不闻不问创业者其人其事其技术、打通电话就投资的浮躁风,他也流露了相当的不满。 八十年代初,洛克开始思考由风险投资刺激的创业潮带来的负面影响。当过多的资金涌进像硅谷这样的地方,大企业中的能人愈来愈多选择自己创业,或者加入初创公司以得到股票选择权,这不仅造成大公司的人才"真空"现象,而且激发了小企业的无限繁殖,使得其中大部份难以长期生存或增长到应有的规模。 对于洛克,风险投资乃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艺术的奥秘可以意会、难以言谈。洛克能把钱押在仙童的集成电路、英特尔的微处理器、苹果的个人电脑上,本该夸耀自己的高瞻远瞩,但他却谦卑地说:"我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像我所投资的那些企业的创始人,全世界加起来也许只有一百来个,我却有幸认识其中十个。这不是运气是什么?" 主要成就 投资英特尔、苹果电脑,以及以10亿美金卖给施乐的Scientific Data Systems等公司。 1957年,肖克利实验室的八位科学家出走,希望另立门户,但找了35个投资人都遭到拒绝。洛克找到开照相机厂的Sherman Fairchild,说服他贷款150万,成立仙童半导体公司。
彼得·林奇彼得·林奇(PeterLynch)美国人,生于1944年1月19日,是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目前他是富达公司的副主席,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会成员之一,现居波士顿。 简介 彼得林奇是世界上最大规模基金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不是当国乃至全球最高薪的受聘投资组合经理人,是麦哲伦100万共同基金的创始人,是杰出的职业股票投资人、华尔街股票市场的聚财巨头。彼得·林奇在其数十年的职业股票投资生涯中,特别是他于1977年接管并扩展麦哲伦基金以来,股票生意做得极为出色,不仅使表哲伦成为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非共同基金,使其资产由2000万美元,增长到84亿美元,而且使公司的投资配额表上原来仅有的40种股票,增长到1400种。林奇也因此而收获甚丰。惊人的成就,使林奇蜚声金融界。美国最有名的《时代》周刊称他第一理财家, 《幸福》杂志则称誉是股票领域一位超级投资巨星。彼得林奇从事的投资经营中,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凡,并以股票天使自居。 在彼得·林奇出任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的13年间,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基金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2%。 彼得·林奇出生于1944年,196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1969年进入富达管理研究公司(FidelityManagement&ResearchCompany)成为研究员,1977年成为麦哲伦(Magellan)基金的基金经理人;1990年5月主动辞去基金经理人的职务。期间,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并且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其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在彼得·林奇出任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的13年间,基金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1977年投资人若投资1万美元在麦哲伦基金,到1990年可得到28万美元! 取得巨大成就的彼得·林奇,被称为“第一理财家”、“首屈一指的基金管理者”、“投资界的超级巨星”。投资大师纽伯格认为,巴菲特和林奇是现代社会最伟大的两位投资家。连同索罗斯一起,他想用“天才”这个词形容他们。但是,“如果让我选择谁是最完美无缺的,整体来看,我只会选彼得·林奇。他的人品可称第一;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在华尔街是个‘神’级人物。还有一点让我钦佩的是,他知道什么时候退出,回归家庭”。 成功秘决 要投资于企业,而不要投机于股市与巴菲特为代表的着眼于实值股和成长股的长期投资家不同,林奇属于典型的现代派投资家。现代派投资家是不管什么种类的证券,实值股也好,成长股也好,绩优股也好,只要是有利可图就买,一旦证券价格超过其价值就卖。 彼得·林奇常说:“要投资于企业,而不要投机于股市。”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产业或板块,哪怕是所谓“夕阳产业”,都可以从中找出潜在的投资目标,甚至“女士的丝袜好过通讯卫星,汽车旅馆好过光纤光学”,只要公司潜质好,股票价格合理,就可以买。这类似于投资者曾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一句话:“没有好的股票,只有好的价位。”1982年彼得·林奇大举建仓艾科卡领导下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股票、80年代末重仓持有储贷行业股票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找到一个好的公司,只是投资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价格买进,是成功的另一半。彼得·林奇在评价股票的价值时,对资产评估和公司盈利能力评估两方面都很关注。资产评估在一个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盈利能力评估主要度量企业未来获取收益的能力。期望收益愈高,公司价值就愈大,盈利能力的增强,即意味着公司股票价格具备在未来上扬的可能性。 在彼得·林奇所经营的麦哲伦基金的1400种股票中,大致有4类股票:1.是林奇希望能够收益200%-300%的成长股。 2.是股价低于实值的价值股,林奇希望在股价上涨三分之一时就脱手。 3.是绩优股。如:公用事业、电讯、食品、广告公司的股票。这类股票带防御性,经得起经济不景气的打击。 4.是特殊情况,如再生股。 彼得·林奇做股票不靠市场预测,不迷信技术分析,不做期货期权交易,不做空头买卖,他成功的奥妙在于调查研究。多辛苦一点,你将会得到丰厚的报偿。看看林奇是怎样做调查研究的吧:在他从朋友罗期那里听到某玩具公司时,便决定亲自到某玩具商店看看。他询问顾客是否喜欢某玩具商店,几乎所有人都说他们是回头客。这使林奇确信这家公司的生意做得不错,于是才果敢地买了该公司的股票。在他买进拉昆塔公司的股票之前,他在这家公司办的汽车旅馆里住了三夜。 除了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调查,彼得·林奇还经常看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从中关注几个关键的数字:销售利润率、市盈率、现金状况、债务结构、债务状况、股息以及股息的支付、帐面价值、现金流量、存货、增长率、税后利润、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税后盈利,这些财会知识在一般的专业书上都有。也不必钻进一大堆财务报表中,了解一些基本情况,确信该公司有发展前途就足够了。但是彼得·林奇提醒大家,不注意这些数字是不明智的,但是过分拘泥于数字分析,掉进数字陷阱里不能自拔也同样是愚味的,甚至是更危险的。他是一个实践家,而不是一个理论家,因此,他不太注意也不在意宏观因素的分析,也不看重所谓的技术分析,而强调基础分析中对某一行业,某一公司做具体的分析,从中寻找能涨十倍的股票。这才是他成功的经验。 彼得·林奇总是在不停地寻找投资的机会。当一家公司有新产品或者营业额比去年好,或者某项政策对企业有利,他就会去购买这家企业的股票。如果总的趋势对某一行业有利,他不会像巴菲特那样只买好的,而是买一批能从中受益的公司的股票,也许是几家,也许会多达十几家。他不一定作深入的调研,就买下股票,然后待这些股票升值时再筛选最佳的公司保留下来,把其余的卖掉。而且林奇也不限于某类股票或行业,成长股,实值股可以,金融业,制造业也行。他要的是一个投资组合,以分散那些非系统风险,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达到期限收益的最大化。因为,他认为如果投资集中于某种单一类型的股票,当这类股票价格大涨以后,投资者如不卖掉,就会失去赚钱的机会。如果卖掉去投资自己不太熟悉的行业,往往又容易出问题,因此,林奇十分注意资产的灵活性和多元化,主张以投资组合来分散投资风险。 只要所投资的股票业绩优良,大可以持五年十年不变。他说:“我投资组合最好的公司往往是购股三五年才利润大增而不在三五个星期之后。”什么时候卖股票,他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公司业务从根本上恶化了。二是股价上升过高,超过了盈利的增长。这时卖掉它以后再买另一种股票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 选股策略 正确的选股策略是高收益率的保证麦哲伦基金的脱颖而出,得益于彼得·林奇的“进攻性策略”,而这种进攻性策略的背后,则是对四种股票的严密追踪,那就是资产富余型股票、成长性股票、周期型股票与起死回生的股票。 说起成长性股票,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高科技公司的股票,20世纪90年代美国科技股曾经辉煌,有的美国公司甚至创下了市盈率500倍的纪录,可见其股价的高企。彼得·林奇对高科技股票却退避三舍。其实在美国走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型中,成长股比比皆是,服务业表现尤其出色。在林奇看来,餐饮连锁公司和零售公司通过全国扩张,能在10-15年内保持20%的年增长速度,也就是3年可以翻1倍。他们不仅和高科技公司一样有高收益、快速增长,而且风险较小。为此他还发现了“72原则”,那就是年投资回报率除以72,等于资产翻1倍需要的年数。比如25%的投资回报率3年翻倍,15%则是5年。林奇认为,抓住这些成长股的关键是,要确定该公司的扩张期是否走到头了,能否抓住“最后的机会”。 投资忠告 成功投资者购买的不是股票,而是股票背后的公司1.想赚钱的最好方法,就是将钱投入一家成长中小公司,这家公司近几年内一直都出现盈利,而且将不断地成长。 2.个别投资人的优势在于他没有时间压力,可以仔细思考,等待最好时机。如果要他每星期或每个月都要买卖股票,他肯定会发疯的。 3.一般消息来源者所讲的与他实际知道的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对投资方向作出选择之前,一定深入了解并考察公司,做到有的放矢。 4.为了赚钱,我们可以这样假设,他敢买进必定是对他所看到事物有信心。而一个面临内部人员大量收购压力的公司很少会倒闭。 5.投资人不必坚持投资拥有神奇管理系统、并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顶尖公司的股票,只要选择经营成效还不错,股价低的股票,一样可以赚钱。 6.最恐怖的陷阱就是买到令人振奋却没有盈余的公司股票,以及便宜的统计数字。 7.在股市赔钱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开始就研究经济情况,这些观点直接把投资人引入死角。 8.购买股票的最佳时段是在股市崩溃或股价出现暴跌时。 9.不相信理论、不靠市场预测、不靠技术分析,靠信息灵通,靠调查研究。 10.试图跟随市场节奏,你会发现自己总是在市场即将反转时退出市场,而在市场升到顶部时介入市场。人们会认为碰到这样的事是因为自己不走运,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他们想入非非。没有人能够比市场精明,人们还认为,在股市大跌或回调时投资股票是很危险的。其实此时只有卖股才是危险的,他们忘记了另一种危险,踏空的危险,即在股市飞涨的时候手中没有股票。 11.这个简单的道理,股票价格与公司赢利能力直接相关,经常被忽视,甚至老练的投资人也忽视而不见。观看行情接收器的人开始认为股票价格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他们跟随价格的涨落,研究交易模式,把价格波动绘成图形,在本应关注公司收益的时,他们却试图理解市场在做什么。如果收益高,股价注定要涨,可能不会马上就涨,但终究会涨。而如果收益下降,可以肯定股价一定会跌。 12.投资成功的关键之一:把注意力集中在公司上而不是股票上。 13.我不能说我有先见之明,知道股灾将要降临。市场过份高估,早已有潜在千点暴跌的祸根,事后来看,这是多么明显。但我当时没有发现,我当时全部满仓,手边几乎没有现金;对市场周期的这种认识相当于对股东的背叛。 14.关注一定数量的企业,并把自己的交易限制在这些股票上面,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每买进一种股票,你应当对这个行业以及该公司在其中的地位有所了解,对它在经济萧条时的应对、影响收益的因素都要有所了解。 理财四不要 基金理财更具稳定性不要相信各种理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听到公鸡叫后看见太阳升起,于是认为太阳之所以升起是由于公鸡打鸣。今天,鸡叫如故。但是每天为解释股市上涨的原因及影响的新论点,却总让人困惑不已。“每当我听到此类理论,我总是想起那打鸣的公鸡”。 不要相信专家意见专家们不能预测到任何东西。虽然利率和股市之间确实存在着微妙的相互联系,我却不信谁能用金融规律来提前说明利率的变化方向。相信成功得来不易,而且从小培养下一代成功致富的观念的人,才是掌握命运、掌握财富,信奉智慧的人。 不要相信数学分析“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对于那些受到呆板的数量分析训练的人,处处都会遇到不利因素,如果可以通过数学分析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股票的话,还不如用电脑算命。选择股票的决策不是通过数学做出的,你在股市上需要的全部数学知识是你上小学四年级就学会了的。 不要相信投资天赋在股票选择方面,没有世袭的技巧。尽管许多人认为别人生来就是股票投资人,而把自己的失利归咎为天生愚笨。我的成长历程说明,事实并非如此。在我的摇篮上并没有吊着股票行情收录机,我长乳牙时也没有咬过股市交易记录单,这与人们所传贝利婴儿时期就会反弹足球的早慧截然相反。 草根调查选股法则 投资程序 股市有风险彼得·林奇被美国基金评等公司评为【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人】也是【全球最佳选股者】,其投资哲学的特色是利用已知的事实做投资,重点在于草根调查(kickthetire,直译:踢轮胎),投资偏好在成长兼具价值,任何一种类股及产业,只要是好的公司,价格合理皆可能成为投资标的,而不需判断市场的时机,以下是彼得·林奇在选股时所使用的数量化指标: *负债比例≦25%*现金及约当现金-长期负债>0*股价/每股自由现金流量0*股价÷每股自由现金流量<10*货成长率<营收成长率*(5年平均盈余成长率 股息率)/本益比≧2 使用限制*由于彼得·林奇在选股上,对股票的特性进行分类是必要的过程,如缓慢成长股、稳定成长股、循环股、快速成长股、资产股、及起死回生股,其在财务上所注重的特点皆有不同,本System所选取的指标是彼得·林奇所提到有明确标准的部份而非全部(有部份彼得·林奇有使用,但无明确标准),另外,会员在使用时请尽量用同一类股做比较标准,以符合彼得·林奇的选股风格。 著作 《战胜华尔街》中文译版* 《战胜华尔街》译者:骆玉鼎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作者:林奇(Lynch,P.)/罗瑟查尔德(Rothchild,J.)译者:焦绪凤/王红夏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英文原版*《BeatingtheStreet》作者:PeterLynch/JohnRothchildISBN:9780671891633[十位:0671891634]出版年:1993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LearntoEarn》作者:PeterLynch/JohnRothchild副标题:ABeginner'sGuidetotheBasicsofInvestingandBusinessISBN:9780684811635[十位:0684811634]出版年:1996-01-25*《OneUpOnWallStreet》作者:PeterLynch/JohnRothchild副标题:HowToUseWhatYouAlreadyKnowToMakeMoneyInTheMarketISBN:9780743200400[十位:0743200403]出版年:1989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3daa6e6c0100873g.htmlhttp://www.0086money.com/board,view,32142.html
生平简介巴鲁克870年生于南卡罗莱纳州,纽约市立学院毕业,早先他在纽约的一家小经纪行中干些打杂的活儿,周薪3美元。通过不断努力,被迅速提升为公司的合伙人后,他倾其所有,购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一个席位,不出30岁便成了百万富翁。此后的几年里巴鲁克几度濒临破产却东山再起,可是到了1910,就已经和摩根等一道成为华尔街屈指可数的大亨。 他是一位一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股票交易商,一位大众瞩目的投资家,一位通晓商业风险的资本家,一位曾经征服了华尔街的最著名、最受人敬慕的人物。20世纪上半叶,这位德国人的后裔是美国股市和政坛上叱喀风云的人物:提起烟草大王杜克,不能不提到他;说到古根海姆、 摩根,更不由得想到他。他既钟情股市,又热衷政治,被人们冠以“总统顾问”、“公园长椅政治家”等美名,然而人们更愿意称他为“在股市大崩溃前抛出的人”。他一生性格多变,行为不定,个人观点如同波澜诡谲的股市,随时都会改变,故其名声总带有传奇色彩。 从事金融投资学习和工作的人大约都知道巴鲁克学院(Baruch Coege),纽约市立大学(CUNY)一个校区,以金融投资课程著称,此乃是由华尔街传奇人物犹太人伯纳德•巴鲁克所创立。他本人则更倾向于认定自已是一个投资家。 巴鲁克在1916年被威尔逊总统任命为国家防护理事会顾问委员。二战时期巴鲁克又成了罗斯福的智囊团的重要成员,他提出的一系列经济建议均被罗斯福政府所采纳,成为促进美国经济恢复的重要政策。战后巴鲁克受杜鲁门总统之命参与联合国原子能理事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巴鲁克以95岁的高龄死于1965年,可谓福寿全归。 发展历程 《投资巨人伯纳德·巴鲁克》创造第一个奇迹1897年,年轻的巴鲁克创造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奇迹。那年的春天,在华尔街,美国炼糖公司的股票开始暴跌,陷入悲观情绪的人们开始疯狂地抛售。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参议院正在讨论一项降低外国糖进口税的提案,同时众议院也正在进行类似的立法程序。参议院的一举一动时刻牵动着股市的涨跌。但巴鲁克坚信参议院通不过这项提案,他认为西方的甜菜种植主们和华尔街一样希望通过关税保护来获得更大的利润。于是,他用300美元为定金,购入了3000美元股票。后来,果如巴鲁克所料,参议院否决了这项提案,美国炼糖公司的股票连续暴涨。仅仅300美元,就让他赚了60000美元。30岁成为百万富翁1898年,巴鲁克的投资才华再次让华尔街感到了震惊。1898年7月3日,正在新泽西州朗布兰奇陪妻子和家人共度周末的巴鲁克从老板豪斯曼处得知西班牙舰队在圣地亚哥已经被美国海军歼灭,美军已经取得了美西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巴鲁克立刻意识到,这一胜利意味着,战争即将结束,美国的金融市场将随之快速反弹,甚至有可能出现强劲势头。第二天是7月4日国庆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按照惯例将停业一天,但是伦敦的证券交易所应该和往常一样正常营业。此时如果在伦敦低价购进股票,然后在纽约高价抛出,中间的差额利润将是可观的。可难题是,巴鲁克如何在第二天伦敦证券交易所敲钟开盘之前,赶到位于纽约的办公室。由于时差,伦敦证券交易所开盘时,纽约才刚凌晨5点钟。由于国庆日前一天已没有到纽约的火车,巴鲁克急中生智租了一列专车连夜向纽约狂奔,最终在天亮时赶回办公室,向伦敦发出了大量吃进股票的电传。第二天,因为相信和平将带来好运,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开始纷纷上涨,巴鲁克让老板和自己都稳稳地赚了一大笔。当时,在华尔街比拼的投资者,几乎每个人都是某一领域的高手,或是经纪专家,或是风险投资家,或是场内交易人、投资银行家,而巴鲁克却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将所有这些角色集于一身,成为了投资的“多面手”。从1897-1900年大约3年的时间里,巴鲁克的个人资产上升到了100万美元,从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变成了令人羡慕的百万富翁。而1916年,巴鲁克的净收入已经达到200万美元。由投资大师到总统“智囊”正当巴鲁克在股票市场上呼风唤雨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他一步跨入了美国政坛。巴鲁克把握两者的时机无懈可击——在一路上扬的股票市场中大量吃进,稳稳地持有这些为他带来无限财富的股票;同时在步入20世纪的美国政坛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并亲自开创了国家战时的管理体制。他曾多次担任美国总统的“智囊”,并在二战后美国的对外关系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成为了美国政坛的一位风云人物。 投资实力巴鲁克注意投资机会。他在28岁那年的一个星期天晚上,旅途中无意听说西班牙舰队在圣地亚哥被美国海军歼灭,这意味着美西战争将随即结束。巴鲁克立刻意识到若能在翌日黎明前赶回办公室操作,准能大发一笔。但苦于当时的班车在夜间不运行,他便急中生智,赶到火车站租下一列专车,连夜疾驰,终于在黎明前赶到办公室。在其他投资者尚未醒悟时,巴鲁克倾全力果断出击,结果赚了个钵满盆盈。最能证明巴鲁克实力的,莫过于他能够在1929年大危机到来前夕顺利逃顶。也正由于大危机,巴鲁克对群体的盲动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他认识到,作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人,人们通常是明智而富有理性的;但当大家成群结队、情绪相互影响时,就全变成了一伙笨蛋,不是在股市上涨时过于兴奋,就是在它下跌时又过于沮丧。巴鲁克回忆起大危机前夕的情形时说,随着股价的飞涨,人们已经忘记了“二加二等于四”这种最基本的东西,甚至华尔街擦皮鞋的小孩都开始向他推荐股票,令他不得不相信该是脱手离场的时候了。事实上,“群众永远是错的”是巴鲁克投资哲学的第一要义。他很多关于投资的深刻认识都是从这一基本原理衍生而来的。比如,巴鲁克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来鉴别何时算是应该买入的低价和该卖出的高位:当人们都为股市欢呼时,你就得果断卖出,别管它还会不会继续涨;当股票便宜到没人想要的时候,你应该敢于买进,不要管它是否还会再下跌。他告诫不要试图买在底部、卖在顶部。他说:“谁要是说自己总能够抄底逃顶,那准是在撒谎”。由于其独立独行的投资风格,巴鲁克获得了“独狼”的外号。 投资哲学巴鲁克告诫道,宁肯投资一家没什么资金但管理良好的公司,也别去碰一家资金充裕但管理糟糕的公司的股票。巴鲁克也相当注意对风险的控制。他认为必须经常在手里保留一定的现金;建议投资者每隔一段时间必须重新评估自已的投资,看一看情况变化后股价是否还能达到原来的预期。他又提醒投资者要学会止损:犯错势在难免,失误后唯一的选择便是要在最短时间内止损。巴鲁克对所谓的超额回报并不以为然,他告诫不要试图买在底部、卖在顶部。他说:“谁要是说自己总能够抄底逃顶,那准是在撒谎”。他也提醒投资者要谨防所谓内幕消息或者道听途说,投资的错误往往由此而铸成。因此也有人为巴鲁克叫屈,认为他之所以被称作“投机大师”的原因之一,是其貌似孤注一掷的风格。 “群众永远是错的”是巴鲁克投资哲学的第一要义。他很多关于投资的深刻认识都是从这一基本原理衍生而来的。比如,巴鲁克主张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来鉴别何时算是应该买入的低价和该卖出的高位:当人们都为股市欢呼时,你就得果断卖出,别管它还会不会继续涨;当股票便宜到没人想要的时候,你应该敢于买进,不要管它是否还会再下跌。人们常常惊异巴鲁克的判断力,能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 股票市场的任何所谓“真实情况”无不是透过人们的情绪波动来间接地传达的;在任何短时期里,股票价格上升或者下降主要都不是因为客观的、非人为的经济力量或形势和局面的改变,而因为人们对发生的事情所做出的反应。所以他提醒大家,判断力的基础是了解,假如你了解了所有的事实,你的判断就是对的,反之,你的判断就是错的。在对大众的心理的认识方方面,巴菲特和巴鲁克如出一辙。巴菲特不也常说在大众贪婪时你要缩手,在大众恐惧时你要进取吗?二位大师在投资理念上还有许多相似之处。 巴鲁克的投资方法更加灵活多变,他提倡坚决止损。他说投资者如果有止损的意识,即使每十次只做对三四次的话,也会成为富翁。他叮嘱投资者要有两手准备,以便随时转身离场。[1]
个人概述 比尔·格罗斯 格罗斯相信在变化莫测的债券市场中,有一种必然性的因素,那就是数学的精确。把所有债券的平均到期日带入一个数学公式里,就可以看出在一段持续时间内利率浮动对债券的影响,这是一种简单的衡量风险的办法。债券期限时间越长,它随着利率的波动而波动的幅度就越大。他正是利用这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把债券市场的利润最大化。在短期的风险竞争中,他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够在历史上驾驭一艘最大的航空母舰于债券的牛市之巅。“我喜欢把历史拼凑在一起,不单单是因为我对此感兴趣和有这方面的癖好,而是国家之间、洲际之间不同的争论。”通过学习战争,他能分析各国政府为什幺会这样做和他们为什幺会犯错,这些变化给了他一个经济增长模式、通货膨胀,利率和债券价格的线索。 职业生涯 被业界称作债券之王的比尔·格罗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格罗斯就开始走红华尔街,成为福布斯杂志评选的最具影响力的25位美国企业界人士之一,同时也是唯一入榜的现任基金操盘手。对于比尔·格罗斯在全球债券市场的影响力,市场上恐怕无人能及,这也是市场尊称其为“债券之王”的原因。格罗斯现在管理着超过3500亿美元的债券投资。他的一句话会引起14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的震动。作为世界上最大债券权威德盛安联资产管理集团旗下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缔造者与战略制定者,他的作用无可替代。自1973年以来,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资本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增长。格罗斯的言论往往显得语不惊人死不休,最近他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宣称,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25年来最不稳定的状态,而且可能会在高昂负债的影响下突然脱轨。这番言论引起了金融界的一片哗然。 数学贡献 “拉斯维加斯教会了我可以通过艰苦工作获得自己的理论,以及让我学会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枯燥,但对我来说,这些都是最有意思的东西。”格罗斯说。格罗斯在债券领域一直有他自己的投资理念。他举例说,当美联储把利率调高一个百分点,一只5年期的债券售价将下跌4%,而一只30年期的债券售价将下跌12%。所以,对谨慎的投资者来说,短期债券风险将会比较小。如果可以确定稳定的利率或低利率的话,毫无疑问,买长期债券会比较划算。格罗斯相信在变化莫测的债券市场中,有一种必然性的因素,那就是数学的精确。把所有债券的平均到期日带入一个数学公式里,就可以看出在一段持续时间内利率浮动对债券的影响,这是一种简单的衡量风险的办法。债券期限时间越长,它随着利率的波动而波动的幅度就越大。他正是利用这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把债券市场的利润最大化。格罗斯有着多年的债券经验,在短期的风险竞争中,他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够在历史上驾驭一艘最大的航空母舰于债券的牛市之巅。格罗斯能走到今天,和一本名为《庄家与取胜之道》的书密切相关。那一年,22岁的格罗斯还在美国杜克大学念四年级,因为一场严重车祸让他头部受到重创,于是在那学期剩下的时间,他都是在医院接受植皮、治疗肾脏。格罗斯为了打发漫长的治疗时间,开始读一本名为《庄家与取胜之道》的书,书中关于风险最小化而利益最大化的提法让格罗斯很感兴趣。伤愈后,格罗斯来到拉斯维加斯,他每天用16个小时专门研究那套书里的纸牌赌博理论,并在大量实践基础上,根据书里的理论,创造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我不知道我要做什幺,但是我对心理学感兴趣。”格罗斯说。大学毕业之后,他在拉斯维加维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玩21点和牌九。格罗斯说:“我知道我不能在维加斯继续我的工作。但是,我明白我是数学和游戏的高手。”6个月后,当被他应征入伍时,他已将200美元变成了1万美元,而这笔钱成了他从越南回来后进修MBA的费用。“拉斯维加斯教会了我可以通过艰苦工作获得自己的理论,以及让我学会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枯燥,但对我来说,这些都是最有意思的东西。”格罗斯说。也正是因为他的维加斯经历,也为他成为一个债券经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格罗斯相信“债券是一个长期的借条,而有稳定的利息支付,当利率上涨,债券价格回落,你能更好地计算出债券返还而得出的利率,但是,债券经理人不得不计算出什么将使美国和世界利率改变,因为债券管理真的是一个不能有丝毫差错的游戏,债券经理不得不计算出什么投资能够产生出百分之几的产量而没有太大的风险。”在越南服役两年后,格罗斯凭借自己在拉斯维加斯赚到的1万美元到UCLA大学进修MBA学位,而那时候他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股票经理人。但是,当他毕业以后他只收到一份工作聘用书:在太平洋投资当一名债券分析员。“我惟一可以找的工作是在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做一个债券分析员,但是我希望能借这个机会进入股票市场。”格罗斯说,“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债券。”债券投资并不复杂,所需做的就是买入一种债券,然后收取利息单。通胀、不景气的经济使债券投资显得无利可图,那是最艰难的时期。格罗斯在这个时候向他的老板提交了一份提议,让他成为投资经理并掌管操作一笔债券资金,看看他是否能做得更好。他对老板们说,通过预测对利率有很大影响的通胀率,他认为可以在让资本基本不担风险的情况下获益。他指出,当一项投资看上去很危险时,投资经理可以通过减持债券、牺牲一些可能的利益的方法来减小风险。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划了1500万美元给他管理。这其实只是个开头,4年后,他手头的资金已经增加到了4000万美元。在其他那些债券持有人痛苦地挣扎着的1975年,格罗斯的战略给他带来了17.6%的回报率,接下来的一年达到了18%。到1987年,资产已升至200亿美元。从1987年开始,格罗斯接管了“Pimco Total Return”债券基金,在过去15年,他每年获得9.5%的收益,这个收益甚至早以超过美国雷曼兄弟公司每年债券市场中获利比例。史无前例的争斗发生在股票和债券之间,格罗斯和他的债券小组选取了大量的蓝筹股基金,“Pimco Total Return”债券基金的资产现在已经超过760亿美元。没有多少人会想到,在股票市场中选择风险性收益性强的基金,到现在的收益居然已经落后于精明且保守的人所购买的债券基金之后。格罗斯的收益甚至让许多华尔街人士感到吃惊,这让那些在华尔街股票市场闯荡多年却一直对债券市场没有兴趣的投资者感到惊讶。格罗斯说,“如果当初我入了股票经理这一行,我想我也会干得很出色。两个市场都基于数学,取决于对人性的敏锐感觉……我入债券这一行时,正值债券从被动型向主动型(投资)转变,我当时觉得有必要开始交易,以获得资本收益,而不仅仅是剪下息票去拿利息。” 个人影响 比尔·格罗斯 格罗斯的一举一动都是同行关注的重点,他们开始买入大量某种的债券时,往往会吸引对手的注意,而后他的同行们也通常会跟风行动。30年来,格罗斯每一天都是从早上4∶30开始,先是走下住宅的地下室,打开Bloomberg和Telerate的数据终端机,查看10年期国债的变化、全球债券市场的情况、各种货币的汇率情况,以及股票及债券指数;最后,格罗斯会看看他的幸运骰子是否还在昨天晚上所处的位置。然后,经过12分钟车程到纽波特海滩,进入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交易大厅。他的衬衣领子从来不扣,领带经常不系好,随随便便地坐在椅子上,轻轻打开他桌子周围的4台电脑——这一切都是每天都相同的程序。大约在上午10点,他到体育馆坐45分钟的瑜珈课和骑半小时的固定自行车。“在我50岁的时候,我告诉我妻子,我不会用我的后半生再去做这同样的事。”格罗斯说,“现在我有一个新的身体,它的好处是能帮助我思考。”在做完运动之后,他回到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办公室和他的员工进行两个小时的会议,他大概在4∶30的时候回家,下午5点前回家和家人在一起,到晚上9点上床睡觉,严格的作息时间让人明显地感觉到那种军人的气质。2000年5月,他就坚持认为,美国的一场经济衰退就要来临,而高科技股票泡沫的破裂和美联储为了冷却经济而疯狂提高利率的举动,正在为这一场残酷的经济减速创造条件。这时,他的公司便开始将100亿美元的公司债券转换为美国政府债券和政府支持的住房抵押债券。在几个月内,他就为公司赚取了5亿美元。2001年2月,格罗斯又把200亿美元投入到美国国债,他相信美国为了全力以赴恢复经济增长,美联储会大幅度下调利率,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在国债中撤走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并将20亿美元投入一种短期债券的操作,从中,太平洋投资管理获得了15亿美元的利益。在9·11事件发生后不久,格罗斯感觉到美国经济已经渐渐的接近底部,于是他便开始买入价值50亿美元公司债券,其中包括AT&T、福特以及GMAC的债券。格罗斯的一举一动都是同行关注的重点,他们开始买入大量某种的债券时,往往会吸引对手的注意,而后他的同行们也通常会跟风行动。所以,当太平洋投资管理购入这三家企业的债券的消息开始在华尔街传出时,市场的反应是一致看好,格罗斯新购入的资产马上升值了2亿美元。2001年12月,美联储连续第11次削减了利率。当这一消息公布时,从伦敦到纽约的交易所里都充满了激动不安。债券市场也立刻显得生机勃勃,很多债券的价格都开始上扬,大量急切的交易电话不断涌进芝加哥债券市场。格罗斯又一次用事实来展现他的实力,由于准确预测到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他在一天前刚刚进行的10万份欧元合约的买卖,而这10万份欧元合约也在一天之内为他挣回了1亿美元。纵然取得了这么重大的胜利,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60个投资经理、分析家及交易助理,没有一个人大声喧哗,也没一个相互拥抱以示庆祝,人们所能听到的仅仅是敲打了计算机键盘的声音。因为在格罗斯的公司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在他的交易大厅里需要一直保持安静。和别的投资大师都不太一样,格罗斯认为,债券投资是一项团队活动,他的团队非常大。在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里,37位投资经理操作着超过50000只股票,在事务所里还另有14位专门负责调整风险的哲学博士。格罗斯的公司管理着超过2500亿美元的养老基金和私人账户以及从德盛安联资产管理集团借来当做固定资金的500亿美元。2000年德盛安联资产管理集团用33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并且与格罗斯签订了一份价值4000万美元的5年合同。格罗斯从卖出自己的股份中大概赚取了2.3亿美元。对于比尔·格罗斯而言,债券就是他的生活。投资债券领域超过30年,比尔·格罗斯对债券投资的热爱未曾衰减,他形容债券投资有如一场游戏:“当你真的沉浸其中时,你会发现,这是一场游戏,有输有赢,每天早上都会重新开始一场战争。” 惊人之语 格罗斯日前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更是语出惊人,他认为目前是全球经济近二十多年来最混沌的时期,负债过多、地缘政治风险及多项泡沫已为全球经济营造出相当不稳定的状态,经济景气指数随时有翻转的可能格罗斯是一个想法大胆且不惧风险的人,而且他从来不会对自己的观点遮遮掩掩,而他的言论往往会对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2001年秋天开始,美国上市公司的黑幕事件层出不穷,一些曾经大名鼎鼎的公司一夜之间名声扫地,安然、环球电讯、安达信都纷纷破灭,由于市场的联动效应,很多曾经近乎完美的榜样也受到了投资者的质疑。格罗斯此时也并不掩饰他对安然事件的紧张不安,他预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安然事件。”2002年3月20日,格罗斯在一份报告中对通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矛头直指GE的信息披露及其传奇式的商业模式。格罗斯指出,通用极佳的口碑是靠实体业务赢来的,这包括飞机发动机、照明设备、医疗器械等,但作为金融公司的GE表现并不突出,它也面临着其他金融公司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只是这些风险被掩饰了而已,正是这一点美化了GE的形象。同时,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也指控通用犯下了欺诈罪,并当场宣布停止购买GE的短期债券。格罗斯的言论很快地触动了市场敏感的神经,就在格罗斯发出对通用的批评后的第二天,通用的股价大跌超过6%,收盘报37.45美元。几乎在同一时间,通用刚刚在3月13日发行的评级为Aaa的30年期债券交易价格也迅速下滑到了与Aa级相近的水平。几个月后,他声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真实价值约在5000点,这话令股票基金经理们非常焦虑。也正是因为低位徘徊的利息率、欲振乏力的宏观经济和节节败退的股票市场,投资者将债券基金当作最好的资金避风港,市场促使多数债券基金连续走强。除了高收益类债券类别外,几乎所有的债券基金2002年都获得收益。可是正当众人的目光更加专注于债券市场的时候,格罗斯却开始告诫投资者,因为债券连续第三年胜过股票市场,所以固定收益类别极有可能会告别最好的时光。格罗斯说,美国利率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在低谷,只有当经济复苏的时候,利率才会上涨。他对当前的投资展望与全球经济作一个对比,好像一块湿木头,根本就点不燃。经济增长将会很慢,通货膨涨将会很低,回报也会很小。众多的债券经理们在听到格罗斯对未来债券市场的评价后惊惶失措,他们不能不为格罗斯的言论在市场中作出更加谨慎的判断。在格罗斯发出上述警告后,债券价格迅速滑落。2007年4月初时,格罗斯再次建议投资者不要买美国债券,他认为他它任何投资工具都要较债券吸引。这是因为预期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将推高债券的利息,从而导致债券价格的下跌。不过,格罗斯之后补充说,他认为美国国库券更具投资价值,并不意味债券的熊市已经结束,仅代表债券价格已反映联邦基金利率会逐步上升。格罗斯日前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更是语出惊人,他认为目前是全球经济近二十多年来最混沌的时期,负债过多、地缘政治风险及多项泡沫已为全球经济营造出相当不稳定的状态,经济景气指数随时有翻转的可能。格罗斯还表示,全球经济目前已有好几个泡沫,包括商品市场、英国房市及美元等等。格罗斯还说,影响经济稳定的另一项威胁来自于“财务点石成金术的出现”,尤其是对冲基金的使用率大幅提高,“连银行都在运用此一借短贷长的息差交易(carrytrade),他们现在操作以前从未使用的手法,经济所隐含的风险甚至不比5年前少”。格罗斯这番言论又一次让投资者感到惊讶,同时也让金融界同行感到忧心忡忡。格罗斯的预言能兑现吗?或许只有时间可以证明。[1]
概述 比尔·米勒比尔20世纪50年代在北佛罗里达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货车调度站的管理员,支付了每周开销之后,他的父亲没剩下多少钱,但他留出一些钱来购买股票,并且向他儿子灌输钱和投资的重要性的观念。 在父亲的激励下,比尔培养起努力工作和赚钱的渴望,10岁时,比尔以每片25美分的价格为邻居的草地割草。 一天早晨,他的父亲在仔细阅读报纸的财经版时,比尔第一次提出了关于股票市场的问题,他对那些深深吸引着他父亲的字母和数字深感好奇,此次对话开始了比尔与股票的恋爱。投资者赚钱的方式使比尔印象深刻,不需体力劳动积攒金钱的方式让他沉迷。 当了解到股市可以成为积聚财富的竞技场之后,比尔向父亲建议,用他有限的积蓄进行投资,他们决定投资于RCA。这激发了比尔对股市书籍的无穷兴趣,他要研究最成功的投资者,了解他们是怎么取得成功的。 比尔接触到传奇性人物本杰明·格雷罕姆和沃伦·巴菲特的作品,并且学到在研究和选择个股中采用价值为导向的方法。 对RCA的投资所取得的异常出色的回报增强了比尔对自己投资能力的信心,多年后卖出这些股票时,他的原始投资额增长了六倍。比尔用卖RCA所取得的钱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车--一辆敞篷跑车,但他想要对投资和股票市场了解得更多的欲望并未因卖出RCA的股票而终止。 比尔进入华盛顿和李大学后,他继续让自己沉浸在投资书籍中,虽然他对RCA的投资很出色,但在他理解要长期战胜市场有多艰难之前,并没有意识到那有多出色。尽管他对股票的兴趣在不断增长,比尔还拓展了其他的兴趣,他不仅仅局限于金融研究,还主修了经济和欧洲思想史。 197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比尔花了一些时间旅行并作为军方的海外情报官服了两年兵役。回国后,比尔开始了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哲学博士课程的研究生生涯。 在这段时间里,比尔的妻子莱丝莉负责赚钱应付开支,巧合的是,她就在比尔几年后将加入的那家公司--莱格·曼森当经纪人。 对哲学的研究对比尔影响深远,通过研究,他认识到在固有思维之外思考的重要性,而这是很多成功的基金管理人为战胜业绩基准普遍具有的一种思想意识。威廉姆·杰姆斯一位19世纪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和哲学教授的文章特别引起了比尔的兴趣,他被杰姆斯关于实用主义--从19世纪后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思潮--的论文所迷住。 通俗地讲,实用主义是一种坚持以有用性或实际的结果作为测试真理的标准,虽然当时他并不知道,但对实用主义和历史上伟大思想家的浓厚兴趣,帮助比尔形成了他的投资策略。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闲暇,比尔继续阅读关于股票市场的书籍并开始管理资金。最初他只投资家族成员的资产,而后逐渐开始为朋友管理资产,尤其是那些他在服役期间结识的朋友。这样,比尔第一次拥有了一批投资者,可以为他们运用他所学到的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原则。比尔·米勒作为职业基金管理人的种子这时已经埋下并发芽成长,运用同样的原则,比尔成为21世界为全国成千上万的投资者管理资金。 初涉商界比尔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认真关注着比尔和他的未来。这位教授-- 麦克尔·胡克,后来成为查佩尔山的北卡大学的校长。麦克尔了解比尔对哲学的热情,也了解比尔对投资的浓厚兴趣,相信他会成为成功的投资专业人士,麦克尔鼓励比尔在金融领域寻求发展。经过认真的思考,比尔接受了麦克尔教授的建议,开始寻找一份能够将他对投资的热爱转化为毕生事业的工作。 1977年,比尔充分利用自己的投资经验和经济学的学业背景,获得了一份在一家生产钢铁和水泥产品的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助理的职位。被他的能力和敬业精神所吸引,这家公司的主席最终将他晋升为财务主管。作为其职责之一,比尔管理着公司的投资组合,管理公司的资产使得比尔和莱格·曼森--当时还是相对较小的一家专业投资公司的几名负责人之间有了联系。在此期间,比尔和莱格·曼森的总裁奇普·曼森建立起职业的关系。 有一天,在与奇普的交谈中,比尔了解到,莱格·曼森计划发起一个新基金,投资于公司研究部。奇普问比尔他会不会考虑加入公司的研究团队,比尔拒绝了。几个月后,当奇普向比尔提供成为研究主管的机会时,比尔接受了,并在1981 年10月正式加入莱格·曼森。六个月后,比尔和当时的共同管理人厄尼·奇勒一起发起了莱格·曼森价值基金。 在那些时间里,比尔和厄尼非常关注以财务会计为基础的因素--像市盈率、市净率和市现率,从结果看,他们的投资原则被证明是那个特定时期里最佳的选股方式。当经济从衰退中走出来时,比尔和厄尼所选择的定价不高、基本面良好的股票表现得非常好。 在这以后的四年里,莱格·曼森价值基金的投资业绩遥遥领先于它的竞争对手,其投资组合使得这一共同基金业中相对较年轻的后来者成为全美国业绩排名第一的基金。 最终,好时光逐渐褪去(但不会永远消失)。到20世纪80年代末,从1982年来曾经为比尔和厄尼创造如此好业绩的投资哲学,不再能为他们的基金持有人产生同样的回报了。 这时,投资者聚集到高增长、高市盈的公司中,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以及在这之后八年来的第一次经济衰退,迎来了更为恶劣的投资环境。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厄尼退休了,留下比尔一个人管理莱格·曼森价值基金。比尔第一次独自掌控资产配置,热切地希望建立一个能重获成功的投资策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比尔开始把他对哲学的研究和杰姆斯的实用主义结合到投资过程中。 投资研究在整个投资生涯中,比尔·米勒对哲学的兴趣与他对股票的热爱不相上下,实用主义特别吸引他--简单地说,它研究什么是有效的。 掌管基金之后,比尔在做投资决策时开始更多地依据他对哲学的理解,他把实用主义看作是使眼光超越并不一定真实的表象、从与大多数投资者不同的视野发现未来各种可能的手段。 人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接受与他们所认为的现实相符合的信念,作为一名真正的现实主义者,比尔在思索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时候一种特定的方式会被证明不再有效,为什么很多投资者会继续抱有一种不再有效的信念。比如,很多投资者相信,当对某一产品的需求旺盛而一家公司主导着这一产品的生产时,它的股票应该上涨,因为这家公司会从旺盛的需求中受益。其结果是,根据这一理论作出决策的投资者可能在其股票已大幅上涨很久之后才介入,在出现持续的下跌趋势时仍然投资这家公司。 与之相反,一名实用主义者只有当上市公司能继续证明自己具有从最初的上涨趋势中受益的潜力时,才会对这只股票继续感兴趣。一旦这一趋势不再明朗,从理论上讲,实用主义者会卖掉这只股票,而不管其他许多人是怎么看的。 比尔接手基金之后,他开始较少地依据历史数据序列或是从精细地组织起来的经济、数学理论中得出的预测,相反,他的投资流程会根据当前的情形,估测一些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脱离对于回顾式的预测分析的依赖,为比尔打开了一个可能产生准确信息的新天地--尽管市场还没有接受他的理念。比尔还热情接受了复杂性理论这一与实用主义思想的指导原则完美融合的新兴科学。 复杂性理论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能量物理学理论,到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将物理学家对分子、对细胞层面的理解应用到组成经济系统的复杂因素中,物理学家的分子学说成为经济学家的理性投资观念,指引这些颗粒行为的科学规律成为商业分析。 这一优美的数学理论的唯一缺陷在于,经济信息远非完美的,而投资者很少是理性的。然而,通过将这些变量引入到这一公式中,比尔将复杂性理论应用到投资者行为中,并形成了对投资的独特看法。对他的投资者来说,这一点被证明是其竞争优势。 比如,大多数分析师都把博彩业看作是简单的供需之间的平衡。比尔则将研究带入更深的层次,考量特定的公司在这一情景下如何演变并提出新的问题,如果你在拉斯维加斯建更多的赌场会怎么样。如果米瑞格增加100个新房间的话,就在街对面的哈瑞斯好吗? 沿着同样的思路,如果微软进入网络在线市场,对美国在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英特尔能再重新确立它在科技板块的统治地位吗?比尔解释说,复杂性理论自身不会回答这些问题,但它打开了通向新的思考方式和新的投资分析方法的大门。 运用这些理论,比尔认为微软在美国在线所采取的保持客户的锁定策略下是很容易受到攻击的。与此相类似,商业风向清晰地从英特尔转向了像戴尔这样的低成本竞争者。比尔买入了戴尔。 比尔说,所有这些最终都取决于你是否相信科学就是现实,或者你是否相信科学仅仅是帮助你应对现实的工具。如果你相信前者,那么所有的科学性描述要么是对要么是错。如果相信后者,你会明白科学是一种组织并使我们的经验具有意义的方式。 在经济学中,很少有事情是黑白分明的。比尔用前美联储主席曼纽·强生(Manuel Johnson)作为例子。1993年,强生坚持在政府的财政高赤字和高利率之间没有系统性的相关性这一科学观点。但债券收益率与财政赤字的对照可以清楚地表明,这一观点也许是对事实的正确的科学性分析,但在现实中事实却是相反的。 对比尔来说,这一对比证明了他的观点: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假设是对是错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根据这些假设所作出的预测是否会成为现实。这一思路上的改变,再加上详尽的基本面分析工作,为比尔和基金取得又一轮出色的投资表现创造了基础。价值基金所取得的成绩,将比尔推到专业基金管理人世界中的传奇地位。 投资方法尽管他在数据分析上有着独特的视角,比尔和大多数价值投资者一样开始研究过程,他对市场进行梳理以找到交易价格相对其未实现的价值大幅折价的公司。区别之处在于比尔衡量价值的方法,大多数价值投资者仅仅查看公司的市盈率,但比尔发现,就其本身而言,这些数字并无实际意义。 为了确定可能的投资对象的潜在价值,比尔和他的研究团队对相关公司经营策略的所有方面进行详尽的经济价值分析,这一研究过程通常包括范围广泛的一系列分析,像私有股本市场分析、清算分析和杠杆收购分析,研究团队还对公司产生高于其资本成本的收益率的能力给予细致的关注。 在研究一家公司时,比尔和他的员工会进行所谓的场景分析,这一过程要分析在一系列不同情况下企业会有怎样的表现,每一场景包含对一个预测期内的现金流量的详尽分析,以得出一个数据,这些不同的数据越是靠近,研究团队对所给出的企业的预测价值就越有信心。比尔和他的研究团队仍然很关注市盈率、市净率和市现率,但他们也意识到,当改变公司的商业环境的事件发生时,需要修正财务标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政府对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记录退休医疗福利的方式作出改变时,原来的市净率就不再能正确地反映那些因为这一改变而使净资产值大幅下跌的公司。 比尔和他的员工将他们的研究拓展到超越传统的领域之外以发现价值,通过与管理层、供应商、竞争者和分析师的不断对话,他们的团队建立了投资对象的详细档案,比尔和他的团队依赖长期投资者的声誉,获得所投资公司管理层诚实和坦率的对待,从这点说,比尔和他所投资的公司的关系也许要比大多数专业基金管理人密切得多,他可以很快从公司那里获得一定程度的信任感,而别的基金管理人可能要通过多年的努力才能获得。比尔在业界中详尽调研的名声、投资专家的声誉以及出色的长期业绩,对他的工作很有帮助。 然而,选择投资对象只是比尔成功投资的一部分,他在组合中的资产配置也与众不同,他的价值基金的投资对象通常不会超过40-45只股票,考虑到大多数股票基金通常会投资100只或者更多的股票,相对集中的持有对象,使比尔和他的员工能够深入地调研投资组合中的每一只股票,并和每一家公司的管理层保持密切的联系。 比尔买入的股票通常会持有很长的时间,他的基金的周转率只有25%,或者换种说法,股票平均持有年限为4年。与此相比,大盘核心基金的平均周转率是80%,持有期是一年多一点。比尔说自己希望永远持有一只股票,但作为一名实用主义者,他会补充说,只有当他和他的员工对其基本价值和管理层有信心时,才会继续持有。 比尔用一个简单的策略来配置莱格·曼森价值基金中的资产--一家公司产生超额投资收益的潜力越大,他愿意投资在其中的资金就越多。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比尔持有一些科技股,其中不少股票的市盈率相当高,但其相对价值使它们比其他行业的股票更具吸引力--以比尔的观点来看。 人物评价在一年中战胜股市的基金管理人被认为是成功的,如果他们连续两年做到这一点,人们会开始注意他们,当他们能使这一壮举持续五年或更长的时间,他们会得到那些只有卓越出众的投资专家才能得到的赞誉。 这是比尔·米勒三世,莱格曼森价值基金(Legg Mason Value Trust),当今最受赞誉的股票型共同基金之一的基金管理人。 很少有基金管理人能在过去五年里战胜相应的业绩基准,在过去十二年里,比尔以每年超过5个百分点把业绩基准远远抛在后头--那是标准普尔500综合指数。没有其他投资管理人能取得如此不同寻常的成功。 仍然不觉得令人印象深刻?想想这一点:在到2003年1月31日为止的10年里,经历了股票市场历史上最大的四年连续上涨,接着是近30年里令人痛苦的熊市,其基金取得16.86%的年化平均收益率,几乎比标准普尔500指数高出6个百分点,这只基金在美国所有大盘核心基金中排名第一。 而且,比尔·米勒是通过高度依赖于一种在策略上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方式来实现这一丰功伟绩的。 在使基金股东获益的同时,比尔·米勒的成功也使以巴尔的摩为总部的莱格曼森(Legg Mason)受惠,比尔在十三年前接手基金时,所管理的总资产是7亿美元。今天,比尔在基金中管理120亿美元,在基金之外还管理130亿美元。 由于他所取得的令人惊叹的长期回报如此之优秀,投资界把比尔·米勒三世视为当今共同基金业最好的管理人之一,很多人则认为他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基金管理人之一。 [1]
简介 投资大师波顿·麦基尔(Burton Malkiel),是研究证券市场和投资行为的经济学者,研究成果斐然.现任普林斯顿化学银行讲座教授,曾任华尔街证券分析师,担任数家大型投资公司的董事,并曾被聘为美国总统经济咨询委员会委员。 自评他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人:教师、理论研究者、投资者。获得了哈佛大学商学院MBA学位及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投资学教授,他在投资理论的研究上造诣颇深。作为国际投资界的著名人物,他还身兼美国普林斯顿化学银行总裁、美国一家投资额达2000亿美元的保险公司的财务委员,并为美国数家最大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名著《漫步华尔街》的作者。 投资思想 投资之神理论马尔基尔作20多年前就在华尔街的一家主要投资公司充当股票市场专业人员。20年股市的风风雨雨使他成为一们成功操作者之一。至今已是美国一家投资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保险公司的财务委员,并成为美国数家最大的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作为一个投资学教授,他专门研究,审视而不见迄今为止有关股市投资的一切理论和技术,并成就了自己独特的投资风格和见解。他是一个终生投资者,理论联系实际,在股市投资中获取得过巨大的成功。到底赢得多大的利前边?马尔基尔说:学述界的奇怪论是教授赚不到钱,当人们面对学者普遍的低水平收入情况时,还辩解学者是知识的追求者,而不是报酬的追随者。因此,我不能诉说我在华尔街的胜利。 马尔基尔认为,投资是当今的一种生活方式,面对社会的通货膨胀,我们只有通过正确投资方式,才能保持自己的资产不受损失,不然我们的生活水平一定会不断定下降。进行投资是一种乐趣,当你以自己的才智使得你的投资收益正以高于你工资的增长率递增增长率时,你怎能不兴奋?而在投资过程中学到的新世界知识,新见解将会觉悟得更充实。普通股票是一种不仅在过去已提供了可观的长期利润,并且在将来也将提供良好机遇的投资媒体。 但股票买卖却是件风险性极大的活动,操作不当,满盘皆输。于是人们为了赢利,避免亏损,总寄希望于能通过某种理论或某种技术分析来预测股市涨跌 的征兆。马尔基尔指出,股市历史表明,无论是基本分析还是技术分析,要准确无误码率地预测股市的变化动态是几乎不可能的。股市竞争是公众的博弈行动,欲挖空心思地猜度变化无常驻的公众反应是件最危险的游戏。市场上总有那么多自称掌握了预测大势的法宝的技术分析专家、股评家,时时都在喋 喋不休地向社会公众发出买卖指令,但完全听从他们的人当中,又有几个在自始至终地赚钱?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尚没有一种技术方法能能始终如一地经受住考 验。 投资准则 投资洽谈对那些想通过投资(不是投机)而获取良好回报的个人投资者,马尔基尔为他提出了一个投资策略,它能使投资者缓慢地致富,至少它能使他们在股市博奕时,使风险至最小。这个策略由四个准则构成: 准则一:将股票购买局限于看来能够持续5年获取得高于平均收益增长的那些公司。无论这项工作多么困难,挑选好收益在增长的股票最为重要的一环。 准则二:对一种股票决不支付高于稳固基础价值的价格。购买市盈率低于市场水平,尚未被子公众发现的成长股。一旦增长实现,你将会获得成倍的收益;万一增长 未能实现,由于市盈率偏低,损失亦会较小。对于那些市盈率高的股票,市场已认同了它的成长性,过高的价格已完全反映了预期的增长,如果增长未能实现而下降,你就会陷于破产的境地。 准则三:寻求投资者可能寄予美妙想象的概念股。股市公众的心理工科因素在决定股价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人及机构投资者有感情的人类,能在他们脑海中激起美好冲动的股票,尽管其增长仅为平均水平,也能在长期内以高价出售。 准则四:尽可能少地进行股票买卖。频繁地买卖只会使证券商赚钱。股票投资中的大量风险(但不是全部),可能通过采用长期投资的方法来消除。你购买股票的环 境是会改变的,当等到到期市场持续高涨价时你持久有的成功地增长股票会变得定价更高。但是,这一准则并不建议在损失发生的情况下死抱怨烂股。 在投资战术上,马尔基尔向个投资者推荐了美元-成本平均法(即将相同的固定数不清额外负担的钱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固定的时间之隔,比如每月或每季-购买 股票)。因为你固定的数不清额外负担的钱在股票便宜时能多买,而在昂贵时少买了,从而伺机卖出时可实现总收入大于总成本,的的确确地赚了钱。这一方法的关 键是,在熊市中你要有现金和勇气能像在牛市那样定期地进行投资,无论经济形势多么恶劣,你多么悲观,你必须坚持不懈地实施计划。市场也服从牛顿定律:下去的东西必定会上来。 投资是门艺术,要成功,你需才能和运气。马尔基尔如是说,即使你并不怎么走运,但只要尊循以上准则,就可控制风险峰,避免失败。如果你有了自己能获胜,至少不会输得太惨的信心,佻就能轻松地股市中游戏了。 漫步华尔街 漫步华尔街有本英国人里奥·高夫写的《一次读完25本投资经典》(吉林人民出版社),里面有几本书值得推荐给大家。里奥·高夫推荐的第一本书是《金钱游戏》(亚当·史密斯)。这本书在中国大陆没有译本,很奇怪,因为里面的一些故事情节还是蛮有意思的。比如身为投机客的作者为了赌赢可可的上涨期货合约,派了一名“间谍”马文去非洲加纳,考察那里的虫害是否严重。不幸的是,马文在丛林中被水蛭叮满了全身,又被村子的居民扔进了一个热油锅里。史密斯最后当然是损失惨重,但马文并没死,那些热油是给他治伤的。 第二本书是《像大亨般思考》,不敢恭维。这种励志书与传销一样,有着很大的市场。同样,也多次拿起罗伯特·清崎写的《富爸爸穷爸爸》之类的书,可读了几行字,便觉得像个肤浅的骗子的巧舌如簧。当然佩服这个美籍日本人通过《富爸爸》系列发财致富的本领,但他向人灌输的“智慧”实在小儿科。 《漫步华尔街》(伯顿·麦基尔)。它是启蒙书籍之一。《漫步华尔街》是大陆最早翻译的一批投资经典之一(2002年的上海财大版是近年最新的译本),仍然对麦基尔从猩猩掷飞镖得来的投资组合可以大胜基金经理人的例子记忆犹新,而且赞同里奥·高夫的评论,《漫步华尔街》是对“股市不同的理论提出最详尽、清楚解说的投资经典”。2004年麦基尔应博时间基金应公司的邀请,来到中国讲演,似乎没有引起像其他投资大师来华般的轰动,但看了记者对他的访谈录,还是倍感平实、亲切。如果一个初入市的投资者想真正入门“华尔街”的话,或不想被充斥着骗子的股评家蒙蔽,不妨先读一下《漫步华尔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也曾出版了麦基尔与中国大陆在美国的学者梅建平合著的《全球猎商机》,却逊色不少。 谈中国股市 漫步华尔街理论在2008年3月21日 “博时基金大学———伯顿·麦基尔教授‘从漫步华尔街到漫步长城’活动在北京举办上,国际投资大师、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麦基尔表示中国证券市场值得看好。伯顿·麦基尔认为,衡量股市的回报水平可以简单用两部分看:即股市的红利回报水平及所预期的长期增长速度。从长期来看,在美国基本上可以维持在7.5%的股市回报水平,股市的风险溢价大概在5%左右。但是在中国,即使持较为保守的态度,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中国股市的综合预期回报水平也将达到9%。中国目前的国债水平基本上维持在2-3%的水平,这个时候中国的股市投资风险溢价大概是6%的水平,这样的话比美国股市要有吸引力得多。麦基尔教授同时相信中国的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每年大概可能会有3%左右的升值,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外国投资者会有更大的动力投资中国股市。 中国上市公司尽管也有较大的盈利增长,但并没有反应到每年的股价增长。麦基尔教授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下降得非常多。麦基尔教授认为现在中国A股的市盈率水平达到比较正常的世界水平,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也会反应到股市的股价回报水平上,这也是他对中国股市比较乐观的原因。在谈到中国市场的估值问题时,麦基尔同时引用了PEG指标(市盈率/业绩增长率),他介绍说美国市场现在PEG水平大概是2,但现在中国的A股、H股以及美国存托凭证里面的中国公司PEG水平大概差不多在1的水平,相对于其增长而言,这也就是中国证券市场有投资吸引力的原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