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肆虐全球,医疗股则乘风而动,点燃了A股的热情,与此同时,也照亮了医疗主题基金。 在百余只医疗主题基金中,剔除分级指数型基金,年内净值增幅第一的是创金合信基金旗下的创金合信医疗保健股票,以63.70%的回报率占据了医疗主题基金的榜首,同时也是1417只主动股票基金的亚军。基金经理则是名不转经传的新秀皮劲松。 引领医疗主题基金强劲上涨 据最新统计,百只医疗主题基金中,除了两只QDII基金外,其余基金均录得正收益,除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分级基金外,最闪亮的则是创金合信基金旗下的创金合信医疗保健股票,创金合信医疗保健股票A、创金合信医疗保健股票B年内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分别为63.70%、63.16%,分居第一、第二名。 阶段净值表现数据显示,近1月、近3月、近6月,创金合信医疗保健股票A回报率分别为13.60%、41.14%、60.94%,远远跑赢同类基金平均回报率2.60%、4.52%、11.97%,业内排名依次为16/1567、1/1473、3/1372;中长期看,近1年、近2年、近3年,创金合信医疗保健股票A回报率分别为114.51%、142.80%、133.66%,远远跑赢同类基金平均回报率23.85%、16.14%、22.45%,业内排名依次为4/1201、1/951、9/725。 业绩表现直接对比表如下: 看来,这是一只不折不扣的优等生。 不寻常的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及全球股市震荡影响,市场整体表现一般,医药行业由于防御属性表现强于市场。一季度申万医药指数上涨8.4%,涨幅在28个申万子行业中排名第2。生产防疫类物资的公司涨幅较好,而大部分公司产品由于医院诊疗受限销售情况一般,股价涨幅相对较弱。 “一季度我们持有行业景气度高的细分领域龙头公司,考虑到疫情对公司长期价值影响很小,疫情因素在投资决策中占比并不高。”创金合信医疗保健股票基金经理皮劲松表示,“展望二季度,我们将坚持原有的投资思路,继续选择基本面扎实、业绩能够在疫情缓解后较快恢复的公司,看好创新药、医疗器械、医药消费等细分市场。” 基金经理皮劲松竟是新秀 创金合信医疗保健股票基金经理皮劲松,实际上还是为初出茅庐的小生。2014年8月加入创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研究员、投资经理,现任基金经理。距今累计任职时间不过仅1年又228天,现任基金资产规模2.70亿(3只基金)。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竟然是天天基金网的四星级基金经理。 查阅创金合信医疗保健股票的基金经理变更数据发现,皮劲松自2018年10月31日任职基金经理以来,1年又228天斩获了150.30%的回报率,这个业绩足能让其他投资经理艳羡。也正是皮劲松管理该基金后,这只基金业迎来的新生。 对比数据如下: 在皮劲松接任该基金前的2年多的时间里,创金合信医疗保健股票处于亏损状态,直到皮劲松的到来,让这只基金绝处逢生。 随任职17个月但拿下了四颗星的皮劲松 创金合信医疗保健股票业绩表现不错,有一些市场风格的原因(行业整体表现不错),主要是选择的个股表现较好。对比之下,该基金持有的医药股可能没那么“白”。皮劲松坚持投资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细分领域,产品成立以来持续关注医疗器械、创新药及相关产业链、医药消费品等。 皮劲松的“投资秘诀” “今年由于疫情因素,医院对监护仪、呼吸机、移动DR、血气分析仪等设备需求较大,叠加海外疫情持续发酵,年初以来相关公司股价表现强势;创新药属临床刚需产品,药品带量采购压缩仿制药规模,腾出的市场空间向创新药转移。”皮劲松再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医院恢复就诊,新药学术推广和患者就医回归正常,对创新药销售展望依旧乐观。创新药外包主要是承接新药研发生产,上游客户结构分散,行业处在高景气阶段,受影响也很小;医药消费品属于自费药品,不受政策影响,居民收入提高后,对高端医药消费接受度提升,该领域也有不错投资机会。 实际上,皮劲松在选股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秘诀的。“投资医药股,一定要选择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且处于较好发展阶段的细分领域,然后再在该领域中选出好公司。”皮劲松表示,具体到公司的选择,更多要从公司质地入手,有很多分析维度,包括业务和产品竞争力、研发能力、管理能力、财务质量等方面,需要进行长期跟踪和同行业的比较。 看公司的发展路径,皮劲松会根据每个细分领域的不同进行具体分析,匹配契合的管理层。有的领域非常专业,在某个细分领域管理层要成为专家,尤其是研发型企业,专家学者型的管理层能够在大方向上把控企业的发展;而有些医药经销类企业,对于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会比较高,需要管理层具备较强的成本管控和组织高效运作等方面的能力。“医药企业的增速是线性的增长,优势是每年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偏研发型的公司,做出一个重磅药物就会带动股价大幅上涨。随着科创板的推出,很多这种研发型公司会越来越多,需要仔细研究甄别。”他最后强调。
在明星基金长期赚钱效应发酵下,今年基金发行市场展现强大吸金能力,百亿级爆款基金频现,目前行业头部公司新发基金规模已经突破700亿元。然而,新发基金市场的两极分化也愈演愈烈,年内15家基金公司募集规模不足5个亿,另有29家基金管理人“颗粒未收”。 前十大公募新发基金3900多亿 接近全市场半数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2日,今年以来共有114家基金管理人发行586只新基金,基金发行总规模为8535亿元。 从基金公司发行规模排名看,基金发行市场出现了明显的马太效应。数据显示,发行规模前10名的基金公司募集总规模3930.58亿元,规模占比为46.05%,接近全市场的半壁江山。 从基金公司排名看,首募规模270亿元的易方达均衡成长、发行规模165亿元的易方达研究精选等爆款产品,让易方达基金年内发行规模登顶,以703.4亿元规模位居新基金发行总规模冠军。广发、汇添富基金年内新基金发行规模分别为496.91亿元、434.57亿元,分居2、3名,新基金募集总规模都超过了400亿元。 华夏、银华、博时、南方、鹏华、富国等6家公募新基金募集总规模也超过300亿元,位居第二梯队。景顺长城,交银施罗德基金、民生加银皆超过200亿元,华安、平安、东方红资产管理等12家基金管理人则跻身新发基金百亿元俱乐部。 与此同时,在全部143家基金管理人中,仍有29家基金公司在新基金发行领域颗粒未收,15家基金管理人新发基金总规模不足5个亿,新基金发行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市场格局。 谈及新基金发行市场的马太效应,北信瑞丰基金表示,“强者恒强,赢者通吃”越来越成为新基金发行的一个特点,这反映出投资者愈发理性,在选择基金产品时更看重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明星公司、明星基金经理效应愈发凸显。 在北信瑞丰基金看来,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格局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头部公司进入公募基金领域时间长,投资和运营管理经验丰富,投研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已经成功塑造了自身品牌形象,赢得了较好市场声誉,对优秀人才、成熟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强,自然在新产品发行时更受市场青睐。 汇安基金零售业务部总经理魏嵬认为,马太效应是一个行业成熟度的体现,说明公募基金行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分化意味着投资者在用脚投票。基金公司的品牌影响力、渠道深度以及客群基础,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资管机构应有的护城河,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然而,据魏嵬观察,虽然新基金发行向龙头公司集中的现象明显,但新发规模排名和存量规模排名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说明有的在上升,有的在退步,而且经常出现弯道超车现象,也体现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杨晗也认为,龙头公司集中的现象,一方面代表基金行业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另一方面,因为公募基金行业的业务模式、在资管行业中扮演的角色不断清晰,有优势的公司会逐渐凸显。一般来说,行业马太效应一旦成为趋势,不会轻易发生逆转,未来这一趋势会继续强化。 杨晗说,“目前较为老牌的基金公司不论在投研实力和渠道上 均有优势,公司的整体运作处在产品业绩佳、知名度高易于销售、对于代销渠道议价能力强的良性循环中,该类头部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较难被超越。” 深耕细分领域 走出“小而精”的发展道路 在资金和资源向大型公募不断集中的过程中,不少中小公司也在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独特优势,在产品细分领域和创新产品方面做好前瞻性布局,努力打造公司在产品发行方面的竞争力。 魏嵬表示,汇安基金二季度以来,分别发行了一只“固收+”产品和一只偏股混合产品,首发规模都达到了20亿的量级。作为一个成立4年的公司来说,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成绩。 在魏嵬看来,在新发基金市场,头部公司需要拼战略,战略出问题就会掉队;腰部公司拼能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必然后继乏力;小公司拼维度,只有对行业具备降维的实力或者开创性逻辑才能脱颖而出。 他认为,产品首发规模大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基金公司既是鼓励,也是压力。规模大意味着业绩的影响面就更大,如果产品业绩表现不佳,对基金公司品牌的削弱也会很大。资管行业是公平的,马太效应肯定一直存在但是结构未必稳定。资管行业的品牌、规模、市场、投资都是一场复利,那些能够坚守自己能力边界,做出长期产品规划并言行一致的基金管理人,才能最终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杨晗也表示,基金公司要想打造公司在新发产品的竞争力,需要综合施策:一是品牌端上,梳理专业的品牌形象;二是投资端上,夯实实力,打造优秀的投研团队;三是产品端上顺应监管和市场需求,坚持创新;四是在销售服务端上,加强渠道营销工作,做好售后服务。 北信瑞丰基金也表示,资金和资源向大型公募不断集中或成为公募基金行业的常态,两极分化的格局趋势将愈发明显。对小型基金公司而言,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新产品发行难也将成为常态,但严峻的生存环境也会倒逼小型基金公司不断改革创新,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努力研发适合自己的特色产品,最终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具有清晰辨识度的市场品牌,走出一条“小而精”的发展道路。 北信瑞丰基金分析,一方面,基金公司应把握市场机会,在产品研发和前瞻性布局上加大力度。特别对于小型基金公司而言,通常产品线尚未布全,因此更需要通过把握市场节奏,左侧布局各主要类型产品,以期在未来市场打造适合投资者当下需求的基金产品;另一方面,在产品发行时,应积极通过公司的营销渠道以及有特色、新颖的营销方式,推动产品销售;共同推动公司整体规模实现从小到大的扩张。 北信瑞丰基金相关人士称,“当基金公司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已经拥有比较齐全的产品线时,可采取竞争跟随策略,在某些时点或者细分品类的产品上顺应市场需求实现重点突破。” 表1:今年以来各家公募新基金发行规模排名 (数据来源:wind 截止日:6月12日)
近日,泰达宏利基金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新任傅国庆为总经理,任职日期2020年5月29日。此前2019年8月13日公告,公司原总经理刘建因“个人原因,另有安排”离职,由傅国庆代任总经理一职。时隔9个月,傅国庆终于扶正。《电鳗快报》注意到,这已经是近14个月来,改基金公司的第16次高管变更。 14个月高管变更16次 据《电鳗快报》及同花顺观察,自2019年3月27日以来,泰达宏利基金短短14个月内,高管已经变更16次,一直偏于低调的泰达宏利基金被推到聚光灯下。 从时间上看,2019年3月27日当天,有10则任职公告,分别是代董事长任志强,独立董事杨文斌、刘正东、陈静、张馨,新任董事杨仓兵、吴淑琨、韦历山、任志强、芮政先等。一个月后的2019年4月26日,代董事长任志强离职,杨仓兵 新任董事长;2019年4月29日,董事杨仓兵离任;2019年5月22日,监事长曹志刚、监事胡正万任职;2019年12月12日,副总经理魏峻任职;2020年5月25日,首席信息官陶网雄上任;2020年5月29日傅国庆上任总经理。 在总经理的人选上,泰达宏利基金近10多年一直十分纠结。2008年缪均伟,出身证监会系统,比较精于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在他之后,多年做投资的刘青山则登上了总经理的位置,但他在2015年牛市末期就选择了奔私,同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清和泉。在刘青山之后,公司总经理的位置呼声最高的是老臣徐克磊,他在营销服务的领域为公司做贡献多年。但最终胜出的却是后加盟公司的刘建。随着刘建的胜出,徐克磊最终也选择了告别拼搏多年的泰达宏利,最终加盟了上海的天治基金,出任公司高管。从2015年,刘建管辖下的泰达宏利似乎并未有太大的起色。 这次傅国庆扶正为总经理,不知为公司带来何种命运? 基金经理阵营“人才荒” 随着高管的变更,基金经理自然也是随之变更。同花顺统计显示,自去年以来共有9为基金经理离任,其中2019年3月27日以来,就有7名基金经理离任。 具体来看,泰达宏利的原投资总监王彦杰2019年7月25日正式离任,2019年10月28日起任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女基金经理陈丹琳成为了第一位下课的女将,陈丹琳2007年7月加入泰达宏利基金,曾担任研究员、研究主管、研究部总经理助理等职务,2019年8月9日从泰达宏利基金离职后,随即加入工银瑞信基金,现任养老金投资中心投资经理。 此外,去年1月份离职的杨超,当月就加入天弘基金,现任指数与数量投资部副总经理。去年3月底离职的王靖,2019年7月至今担任方正富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基金投资部担任总经理。 离职的基金经理还有邓艺颖、庞宝臣、李安杰、李坤元、丁宇佳,其中今年离职的基金经理包括庞宝臣、李安杰。 在纷纷扰扰的离职背后,基金的业绩如何保证? 代总经理期间规模业绩无起色 从简历上看,傅国庆为工商管理硕士,1993年9月至2006年9月就职于天津北方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托投资公司),从事信托业务管理工作,期间曾任办公室主任、研发部经理、信托业务总部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以及公司副总经理。自2006年10月加入泰达宏利基金管理公司(原泰达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财务总监,负责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自2007年1月至今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负责基金运营及财务管理工作;自2019年5月起至今兼任首席信息官,负责信息技术管理工作;自2019年8月至今代理泰达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经营管理工作。 傅国庆代理总经理期间,公司的管理规模并没有的太大起色。来自天天基金网的统计显示,2019年三季度末,泰达宏利基金全部基金的资产规模为428.87亿元;2019年年底,管理规模大幅度缩减至404.84亿元;今年一季度末,管理规律裸游回升为425.22亿元,让仍不及去年三季度末的规模水平。 在收益方面,近六个月,泰达宏利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平均回报率为10.71%,跑输同类基金平均业绩11.60%。而近一年和近三年,该公司旗下基金平均业绩是跑赢同类基金的。也就是说,在傅国庆代总经理期间,公司的投资业绩是不升反降的。该公司旗下的混合型基金,近六个月的平均回报率为7.91%,更是大幅度跑输同类基金的平均业绩13.29%。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开展线上展业,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金融支持。租赁行业也不例外,多家租赁公司基于现代科技工具启动了远程办公,并开展“零接触化”线上业务,以切断疫情传播扩散渠道,提升工作效率,保障金融服务顺畅进行。 相较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租赁公司整体的科技投入和应用能力稍显不够。此次疫情将进一步驱动科技加速向租赁行业渗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在租赁业内得到更多的认知和应用,持续推动租赁业务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型。 疫情驱动租赁公司加码线上展业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依托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设计的智能化办公工具“大显身手”,为企业在防疫期间不间断业务提供了可能。近期,多家租赁公司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启动了远程线上办理业务,切实降低疫情对业务的影响。 如中建投租赁在远程办公期间投入使用的AI机器人,可以完成自动连接银行、下载网银流水、整理租金提示函、资金头寸表等工作,大大提升了远程办公的效率。据介绍,此款AI机器人不仅协助企业完成了众多繁琐费时的工作,还可以将原本需要去各类政务窗口递交材料的工作,通过RPA和智能化技术实现远程填表、信息汇总、审核、流程处理,有效避免了人员集聚,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 国新租赁则反复实验了多套远程办公系统,并编写使用指南,让公司在疫情期间也能够实现高效运转。据悉,国新租赁通过信息工具和业务系统将具体工作分解到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由于疫情期间不能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鼓励员工开展线上视频交流,积极深挖存量业务,拓展新业务,实现远程协作办公。 业内人士表示,利用云服务平台优化和丰富“非接触式“的服务渠道,实现线上办公、线上审批,可以提升租赁公司的办公效率。预计此次疫情之后,将有更多租赁公司加码提升金融科技水平,自己开发或与第三方科技公司合作引入移动办公工具和智慧管理平台,推动业务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2月24日,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疫情给金融业更好地通过金融科技来办理业务带来了非常大的机遇。金融机构要增强自身金融科技的硬实力,增强研发投入,提升技术能力。 突发的疫情在全面考验着租赁公司的科技能力。实际上,租赁公司的业务多为跨区域开展,部分租赁公司的业务在全国乃至境外都有所布局。因此,突发的疫情也致使原本需要线下尽调、签约的传统租赁业务作出相应调整,转移至线上完成。 对于已在科技化运营方面有所探索和布局的租赁公司而言,能够较为顺畅地应对疫情带来的业务调整。《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基于疫情防控需要的背景,平安租赁以业务核心系统为基础能力,通过科技赋能提炼了线上智能化科技体系。在客户在线方面,平安租赁打造了基于线上风控的小微融资产品,通过在线制章与一键签约的功能,实现无纸化签署文件。此外,客户的融资申请也可通过在线提交。在员工在线方面,通过智能系统,公司员工可以在线上完成展业、租前商机流转及融资项目。而在租后业务方面,智能化系统也设置了经营分析报表和风控预警等功能,以帮助员工完成相关管理工作,提升服务效率。 天津市某融资租赁公司近几年来也发力数字化运营,依托大数据、智能终端及技术优势,已搭建了移动互联IT体系和智慧服务平台,实现业务流程线上化和移动化。应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合同签约线上化。据该公司相关人员介绍,此次疫情期间,为了给受疫情影响的客户提供展期支持和复工保障,凡符合国家相关要求、还款记录良好的客户,无需任何抵押担保即可在线申请,审核通过即可快速获得资金支持。 不过,还有租赁从业人士提醒,在疫情特殊时期,远程线上的签约和尽调只能作为短期的过渡手段,并不是所有租赁客户都适用于远程签约,对于信用风险判断比较好、结构不复杂、财务较为规范的项目可以考虑使用,但稳妥起见,还要在疫情结束后用现场的尽调加以辅助补充,并加强租后的调查与管理。 科技或成推动行业加速转型抓手 在疫情的催化作用下,科技将加速推动租赁行业转型发展。 当前,整个租赁行业正处在深度调整的变革时期。2020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了《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合规经营,促进融资租赁行业规范发展。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在融资租赁行业迎来严监管的当下,专注主业、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是租赁公司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租赁客户的需求也在持续升级。浙江大学融资租赁研究中心理事长程东跃表示,租赁公司实现转型发展,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寻找目标市场客户、设计租赁产品、风险识别定价、租赁资产管理等多个业务方面提供技术支撑。科技可以和融资租赁业务全产业链进行深度结合,从租前的价值评估和租中的整体管理,再到租后残值的评估和处理,金融科技都是大有可为。 上海风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陈佳倩认为,金融科技可以助力融资租赁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专业化经营,租赁公司需要两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构建业务场景的能力;二是使用场景的能力。构建业务场景,便是指租赁公司对某个垂直细分行业有很深的认知,做到深耕市场。而使用场景的能力,则可以通过科技能力获得。比如构建自身的数据体系,建立数据处理能力,同时重构获客和风控方式,打造全流程的风险把控体系。将风险预警系统和核心业务打通后,真正做到数据流与管理流结合,推动业务综合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