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货币指在某一特定区域流通的货币。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任意两个区域,他们可以使用各自的货币,也可以使用共同货币,也可以同时使用两种货币。这取决于是否好处多于弊端。一般说来,区域是一个国家或政治上相对独立的地区。多个国家组成的区域区域可大可小,大可以大到包括多个国家(共同货币,货币一体化趋势),比如欧元区。一个国家内的区域货币小区域则可以小到一个社区。一般而言,区域货币不是法定货币,但是不是非法的。 区域也可以是小于一个省。在美国,目前有85种区域货币。有学者就建议在中国大陆实行多于一种货币。还有很多国家都允许区域货币的存在。中国大陆的区域货币比如说在新疆发行新疆币,只要区域货币的实行所带来的好处多于所可能带来的弊端。当然,发行区域货币的地区并不阻碍人民币的流通。这个研究在目前对中国有意义应当很有意义。只有在中国,各区域之间才如此地不平衡。显然,在中国,区域货币的发行有如下好处:1. 当人民币实行紧缩政策时,本区域货币还是可以使扩张政策。毕竟房地产泡沫没有发生在西部。独立的货币政策能很好的促进西部的开发。2. 区域货币与人民币之间实行完全市场决定的浮动汇率,很快就会培养出大量熟悉浮动汇率体制并有抗汇率风险能力的企业和机构。3. 流通速度快。4. 促进当地就业。5. 促进当地生产,因为区域货币只能用于购买当地物品和服务。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化,科技成果转让和转化的“红包”政策正在加速实施。记者从科技部火炬中心获悉,《科技部火炬中心2020年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日前正式发布。2020年,中国将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学、5G通信等新一代“硬科学技术”领域,推出一系列科技成果,研究和推进一批跨国、专业化的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建设。与此同时,北京、上海、重庆等十多个省市集中出台了“地方版”的细则和计划,从资金链、产业链、服务链、人才链等方面全面疏通成果转移转化的“障碍”。 打造区域中心,聚焦“硬科技” 根据《工作要点》和2020,中国将促进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的改革和发展。其中包括加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纵向和横向联系以及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的协调发展。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经济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建设,重点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东部中心、南部中心和西南中心试点,形成我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骨干网络和区域枢纽。研究和推进一批跨国专业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建设,有效提升中国技术要素市场聚集和配置全球科技资源的能力。 此外,在总结以往科技成果直通车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技术转让机构和投资机构相结合的技术转让服务机制,推进科技成果直通车,为推动硬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转让转化提供服务支持。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5G通信、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将在有条件的城市、国家高新区和产业集群举办“硬科技”专场,促进“硬科技”科技成果与资金、人才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硬科技成果的流通、转化和应用。 事实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除了增加“硬科学技术领域”的成果转移和转化分布外,还为现代技术要素的交易机制创新提供了条件支持。《工作要点》指出,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工具可以对现有技术合同数据进行深入学习和建模分析,对技术成果进行更准确的定量评价和预测分析,解决科技成果评价和定价的难题。5G通信网络设施的普及和应用,为建立现代技术交易市场创造了基础条件。它可以实时处理海量科技成果的供需对接信息,通过实时竞价和撮合交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达成供需双方的协议。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潘和林表示,区域中心往往是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转化质量好的区域,产学研体系相对成熟。围绕区域中心的布局,首先可以发挥区域内各单位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地方一级,许多地方正在积极探索“方便之门”,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6月1日,新修订的《工作要点》开始生效。《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规定,在不改变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的前提下,职务科技成果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给予完成该科技成果的人使用、转让和投资。提高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奖励比例,提高奖励比例。 事实上,目前,中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遍地开花”据统计,去年以来,北京、四川、陕西、广东、甘肃、河南、山东、上海等十多个省市相继出台了新修订的法规,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武汉市支持企业开展“R&D众包”,如对高校面临的技术问题进行竞争性招标和科技奖励。河北省正式启动“52111”工程,着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协同创新的战略定位,探索具有河北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除了地方政策,近年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转让和转化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最新出版的《条例》《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篇》,2018年,3200所高等学校转让、许可和定价科技成果转化合同11302份,合同金额177.3亿元,同比增长52.2%。其中,合同总价超过1亿元的32台,同比增长14.3%。 企业成为完全清除障碍的主角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主导地位的不断巩固,技术要素市场主体发生了重大结构性变化。《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9》表示,自2003年以来,中国企业出口的技术合同首次超过大学和研究所,从此成为技术要素市场的中流砥柱。2019年,中国企业进出口技术合同交易额分别占全国技术合同总交易额的90%和70%以上。这表明,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化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事实上,无论从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来看,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政策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其实质是让基础研究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进入企业和市场。 作为当前科技创新的重点和难点,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需要注意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服务链和人才链的协调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说。他认为,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关键在于破解产学研“两皮”问题。“过去,企业根据一份合同将项目委托给高校。大学追求高水平的论文、高水平的成就和发明专利。企业追求市场、低成本、高技术。这两个目标没有同步到一个点。”科学研究者坦率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