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两市呈现结构市的反弹行情中,权益类基金仓位不增反降。Wind动态仓位的监测结果显示,在纳入统计范围的3589只权益类基金的平均持仓达到了65.2%,较5月底下降1.52%,已呈现连续四个月下降。 与今年一季度相比,6月份,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投资股票市场仓位分别下降0.55个百分点和2.67个百分点。缩短时间来看,与5月低相比,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分别减仓0.52%和2.33%。 谁在减仓? 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止6月23日,在纳入统计范围的3589只权益类基金的平均持仓达到了65.2%。近一个月以来,有1411只基金选择了加仓,占比39.31%;有1447只股票选择了减仓,占比40.32%,减仓基金数量稍多;另有731只基金仓位保持不变。 从具体基金产品来看,本期加仓幅度居前的有九泰久稳、前海开源沪港深汇鑫、景顺长城改革机遇、前海联合润丰、平安估值优势、大成景润、诺德新宜、中欧价值智选回报、汇添富盈泰、华安睿明两年定开等;加仓比例均超过30个百分点。 本期减仓幅度居前的有金鹰红利价值、东吴安享量化、天治财富增长、中邮消费升级等,减仓比例均超过40个百分点。 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表示,人类历史上过去百年长河中,资本市场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长期看是螺旋上升的,无论中国、美国、欧洲,其主要市场都是螺旋上升的。所以人类社会只要是在不断进步,那么上升发展就是一个大方向。因此,如果你认同这样的规律,那么当危机发生时,你面临的也许就是一次机遇。 但斌提及,长期投资不是所有行业都可以做的,而应该要选择正确的赛道。从1997年到2017年,计算机、玩具、软件、通讯、服装、家居、汽车等行业都是一路下降的。但食品饮料、教育、医疗等行业都是上升的,所以行业的选择非常关键。 在今年行业轮动显著的现象下,专业的基金公司又是如何抓住机会的? “科技类ETF获批给整个科技板块带来了增量资金。”凡德投资总经理陈尊德表示,对于下半年而言,在新增资金进场的情况下,科技板块整体会有一定的预期,但现在科技类ETF的发行量还不足以推动整个科技板块的大幅上涨。随着科技行业的逐渐分化,拥有核心技术的个股可能会持续走牛。 陈尊德认为,除了消费、科技、医药板块下半年仍值得重点关注外,金融板块比如证券股也会有一定的阶段性机会,食品饮料、环保则是长期走牛的板块。 富荣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监邓宇翔认为,基于短期资本市场改革以及降准降息等政策支撑仍可保持适当乐观,其中科创板的指数推出将利好科技板块风险提升,维持科技+消费龙头公司的配置思路。其中,可能的风险点在于上市公司半年报业绩低于预期,美股大幅下跌、中美关系恶化等。 对于短线获资金炒作的券商、汽车、通讯以及电子科技等板块投资机会,中原证券(行情601375,诊股)建议投资者谨慎关注,中线可继续关注部分低估值绩优蓝筹股的投资机会。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化,科技成果转让和转化的“红包”政策正在加速实施。记者从科技部火炬中心获悉,《科技部火炬中心2020年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日前正式发布。2020年,中国将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学、5G通信等新一代“硬科学技术”领域,推出一系列科技成果,研究和推进一批跨国、专业化的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建设。与此同时,北京、上海、重庆等十多个省市集中出台了“地方版”的细则和计划,从资金链、产业链、服务链、人才链等方面全面疏通成果转移转化的“障碍”。 打造区域中心,聚焦“硬科技” 根据《工作要点》和2020,中国将促进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的改革和发展。其中包括加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纵向和横向联系以及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的协调发展。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经济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建设,重点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东部中心、南部中心和西南中心试点,形成我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骨干网络和区域枢纽。研究和推进一批跨国专业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建设,有效提升中国技术要素市场聚集和配置全球科技资源的能力。 此外,在总结以往科技成果直通车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技术转让机构和投资机构相结合的技术转让服务机制,推进科技成果直通车,为推动硬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转让转化提供服务支持。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5G通信、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将在有条件的城市、国家高新区和产业集群举办“硬科技”专场,促进“硬科技”科技成果与资金、人才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硬科技成果的流通、转化和应用。 事实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除了增加“硬科学技术领域”的成果转移和转化分布外,还为现代技术要素的交易机制创新提供了条件支持。《工作要点》指出,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工具可以对现有技术合同数据进行深入学习和建模分析,对技术成果进行更准确的定量评价和预测分析,解决科技成果评价和定价的难题。5G通信网络设施的普及和应用,为建立现代技术交易市场创造了基础条件。它可以实时处理海量科技成果的供需对接信息,通过实时竞价和撮合交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达成供需双方的协议。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潘和林表示,区域中心往往是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转化质量好的区域,产学研体系相对成熟。围绕区域中心的布局,首先可以发挥区域内各单位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地方一级,许多地方正在积极探索“方便之门”,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6月1日,新修订的《工作要点》开始生效。《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规定,在不改变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的前提下,职务科技成果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给予完成该科技成果的人使用、转让和投资。提高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奖励比例,提高奖励比例。 事实上,目前,中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遍地开花”据统计,去年以来,北京、四川、陕西、广东、甘肃、河南、山东、上海等十多个省市相继出台了新修订的法规,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武汉市支持企业开展“R&D众包”,如对高校面临的技术问题进行竞争性招标和科技奖励。河北省正式启动“52111”工程,着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协同创新的战略定位,探索具有河北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除了地方政策,近年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转让和转化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最新出版的《条例》《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篇》,2018年,3200所高等学校转让、许可和定价科技成果转化合同11302份,合同金额177.3亿元,同比增长52.2%。其中,合同总价超过1亿元的32台,同比增长14.3%。 企业成为完全清除障碍的主角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主导地位的不断巩固,技术要素市场主体发生了重大结构性变化。《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9》表示,自2003年以来,中国企业出口的技术合同首次超过大学和研究所,从此成为技术要素市场的中流砥柱。2019年,中国企业进出口技术合同交易额分别占全国技术合同总交易额的90%和70%以上。这表明,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化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事实上,无论从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来看,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政策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其实质是让基础研究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进入企业和市场。 作为当前科技创新的重点和难点,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需要注意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服务链和人才链的协调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说。他认为,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关键在于破解产学研“两皮”问题。“过去,企业根据一份合同将项目委托给高校。大学追求高水平的论文、高水平的成就和发明专利。企业追求市场、低成本、高技术。这两个目标没有同步到一个点。”科学研究者坦率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