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汇率低估 汇率低估是指低估本币价值,有意识地使本国货币对外币贬值。一国货币对外贬值,势必使该国进出口商品价格发生变动,用本国货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提高,用外国货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因此,汇价低估,提高了进口产品的价格,其经济效应类似于对进口产品征收了相应的关税,起着限制进口的作用。 在一国的进口需求弹性较大而国外的出口供给弹性较小的情况下,汇价低估对一国外汇收支的平衡是有利的,也起到保护本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作用。但是,汇价低估对进口的限制是隐蔽的和无选择性的,它在限制了本国需要限制的产品(如高档消费品等最终产品)进口的同时,也限制了本国急需进口的技术设备和原材料,妨碍本国经济的发展。 汇价低估还会形成对民族工业的过度保护,使本国产品失去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国际竞争刺激。如果本国某些产品(如技术设备、原材料等)的进口具有刚性,那就更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价格上升,这不仅将导致本国企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还会诱发本国的通货膨胀。为了保证必要的进口,在采取汇价低估政策的同时,可以有选择地对某些产品实施进口补贴,以保证本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必需的重要产品的进口。 汇率低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在开放的经济格局中,汇率水平对一国产业结构有巨大的影响,显然,在汇率低估状态下,长期采取盯住汇率制度,必然导致对贸易出口的刺激,使我国大量的优质资源向外向型经济部门聚集,而需要进行资源整合与改造的第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行业,则处于相对的资源缺乏状态,使部门间、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差距拉大。 l、汇率低估导致国内资源配置严重失调 我国进出口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2O世纪9O年代表现得尤其突出。2O世纪8O年代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平均只有O.5%,到9O年代则达到7.5%。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产品中7O.3%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服装、玩具、体育用品等。受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特性的驱使,那些从事外贸活动的企业开始扩大生产规模,而那些非出口企业也开始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向外贸产品的投资和生产过渡。 由于国内的储蓄率较高、在劳动力供给上又具有天然优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中国作为其加工和出口基地,使得出口保持了年均增长15%的高速度,对外贸易成为推动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然而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人均资源非常稀缺的国家,过度鼓励低水平的外贸出口,则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输出。我国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中,大部分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而只有极少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众所周知,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集中最多优质资源的地区(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和政策资源),而优质资源大量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不说是一种对于资源的浪费,这是造成我国目前有的地区人才和资金过剩,而另外一些地区则出现人才和资金极度缺乏状况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我国开放程度较高的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可贸易品生产部门和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长期看,优质资源被占用,不利于高新技术行业吸收资源以获得长足发展,使我国本来就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更加固化。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借鉴90年代日本在亚洲推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雁行模式”,即将夕阳行业转移到亚洲其他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的国家,使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另外一个国家继续延续,从而使亚洲出现大雁排列的模式。而幅员辽阔,产业结构多样化的中国,可以在自己国内形成这样的发展模式,即东部地区作为领头雁,需要将已经成熟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进行生产,而集中东部资源进行高端产业的开发。进行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同时调整我国的汇率政策和经济政策,使优质经济资源集中到高新技术产业上来,同时将出口制造行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2、汇率低估不利于扩大内需 汇率低估虽然能刺激贸易出口的增长,但也使我国经济形成了对外部经济较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在我国加入WTO并逐步开放金融市场之后将更加明显。有关资料表明,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5097.7亿美元, 外贸依存度达44%,分别是1990年的4.4倍和1.47倍,甚至高于美国、日本等开放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根据国家海关总署所发布的2004年全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情况,2004年中国进出口高达11547.4亿美元,这相当于2001年全年贸易规模的2-3倍。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一般较低,为了争夺外部市场,出口企业通常在国外市场上进行价格战。过度打压价格,不但是对国家资源和利益的一种浪费,而且还带来了出口竞争性国家和逆差国家的指责。 据统计,仅2003年的一年内,中国出口企业的71%、出口产品的39%遭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损失约l70亿美元,其中食品和土畜产品出口有90%的企业受损,造成损失约90亿美元,轻工、机电类产品在“入世”后受技术壁垒限制加大,损失分别约40亿美元和20亿美元。在对我进行技术壁垒限制的国家中,欧、日、美三大经济体总共占到95%,分别是41%、30%和24%。近20年来,我国商品受到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近400起倾销指控,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已给我国造成的损失累计约近100亿美元。然而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们为了获得出口对GDP的支持,仍然不得不坚持以低估的汇率政策以及出口补贴等优惠政策来鼓励贸易出口,这对我国的整体利益而言得不偿失。 汇率政策的适当调整,不仅能够为竞争日益激烈的出口企业寻找更大的市场,还能使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向国内市场自身的需求,将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内部需求的扩张。我国从1997年“软着陆”之后就进入了长达六年的经济紧缩时期,内需增长不足已成为我国当前所要解决的一大经济难题。我国外向型经济部门所生产制造的产品多数集中在轻工、机电、电器、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这些行业目前在我国东部地区的需求基本已经达到饱和,国外市场也同样趋于饱和,进一步的生产不利于增加行业利润,拉动需求;与之相反,中西部地区则对这些行业的商品存在有效需求,如果能顺利地实现产业的跨地区转移,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收入,另一方面也开发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3、汇率低估影响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对一个实行外向型经济政策的国家来说,汇率制度安排的变动或多或少会改变社会利益分配格局。近些年来,在强劲的外贸出口态势下,我国一直处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状态。这种情况使我们面临更大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为了稳定币值,要投放大量货币到外汇市场,使得央行不得不紧缩银根,压缩商业银行的贷款进行冲销操作。其结果是将由外向型经济部门带来的损失转嫁给了内向型经济部门。很显然,这种单一盯住美元制度的“分配效应”所产生的利益格局造成经济资源的再分配,使外经贸企业、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表现相对内向型企业和地区处于优势地位。 4、在汇率低估下产业结构升级 不能完全解决就业难题实物期权模型理论认为在需求达到一定限度之后,需求水平的少量变动不会带来劳动力市场的改善。尽管传统的出口部门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部分解决了我国的就业难题,然而出口制造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很难进一步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问题了。由于原有的出口部门的市场需求已经趋向饱和,因此对劳动力雇佣的需求增加将非常有限。原有的外向型出口加工产业已经不能再解决更多的就业量;然而另一方面高学历人才却存在缺乏和浪费两种现象,这非常需要正确的产业政策进行引导调整。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革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才是解决我国就业难题的根本方法。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国家能够使需要得到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走外向型发展的道路,将会带来资源的重新合理配置,倾向性政策将会作用于这些行业,从而带动它们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向型发展是以优质产品和服务取胜于市场,并不需要汇率过度偏离均衡水平来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价格优势。 参考文献 程是东,祝金甫.汇率低估与中国经济结构问题.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4期
什么是汇率下浮 汇率下浮是指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数额比原先多。是汇率上浮的对称。">编辑] 汇率下浮的实际分析 例如,昨天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为1美元合130日元,而今天1美元合135日元,则称日元汇率下浮。一种货币汇率下浮意味着另一种货币汇率上浮。日元汇率下浮意味着美元汇率上浮。 相关条目 汇率上浮 参考文献 ↑ 秦池江,张立中.中国金融大百科全书:下编卷9国际金融卷.ISBN:7-5047-1660-X/F832.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06.↑ 王传纶.国际金融百科全书.ISBN:7-5049-1075-9/F831-61.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什么是汇率高估 汇率高估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高于其本身应该具有的价值。 汇率高估的应用 在自由外汇市场上,汇率由外汇供求关系决定,一般不存在高估现象。而在由官方外汇机构制定汇率时,则会出现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过高地估计本国货币的价值,提高本国货币汇率的现象。 汇率高估实际上可以表示为本国货币升值的幅度高于其国内通货膨胀与国外通货膨胀差额,也就是本国货币汇率高于相对购买力平价。按照相对购买力定理,由于各国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会相应降低各国的实际购买力,因此,汇率也要相应地按各国通货膨胀的比例偏离旧的平价。如果本国没有按照两国通货膨胀情况调整旧的平价,而采用低于本国通货膨胀率的物价指数来计算汇率,则会出现本国货币汇率高估。">编辑] 汇率高估的实例分析 例如,美、日两国发生通货膨胀,美国的通货膨胀使物价指数由原来的1OO%上升为200%,而日本的通货膨胀使物价指数由原来的100%上升为140%,因此,两国物价指数之比应为:解析失败 (未知错误): \frac{140%/100%}{200%/100%}=70%。假设原来的美元对日元的汇价为:1美元=1 80日元,那么,出现通货膨胀后的汇率应为:1美元=180×70%=120日元。假如美国以低于其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如为175%)计算汇率,物价指数之比为:解析失败 (未知错误): \frac{140%/100%}{175%/100%}=80%,那么,汇率为:1美元=180×80%=144日元。 这说明美国高估了其汇率18日元。汇率高估使本国出口商品以外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提高,因而使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减弱,不利于出口;相反,使外国商品以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偏低,鼓励进口,对国际收支不利。80年代初,美国因高估美元对外汇率,而使美国贸易出现了巨额赤字。然而,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货币的世界霸主地位往往故意高估其货币汇率,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都是如此。另外,发达国家也通过汇率高估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资本流出入大多数以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进行计价,发达国家高估汇率,可使它们以较少的实际资源来换取别国较多的实际资源。 参考文献 ↑ 王传纶.国际金融百科全书.ISBN:7-5049-1075-9/F831-61.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什么是汇率机制 汇率机制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实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体现着该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经济实力,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国对外贸易、资本流动和国际收支的平衡。汇率机制的选择同经济发展模式一样,应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有效合理的汇率机制。从短期看,一种汇率机制的行之有效,不仅要适应本国贸易和金融市场的需要,还要注重保护本国货币少受冲击,并对汇率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不断完善;从长期看,汇率机制要随国际经济金融的变化和国内经济金融条件的转变而调整,一成不变的僵化机制是难以适应的,也是不可能的。 欧洲汇率机制(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ERM Ⅱ)欧洲汇率机制是1979年创立,旨在限制欧盟成员国货币的汇率波动。 ERM为成员国货币的汇率设定固定的中心汇率,允许汇率在中心汇率上下一定的幅度内波动。 据规定,欧盟新成员国在加入欧元区之前,应将其货币纳入允许汇率在中心汇率上下15%的区间内波动的ERM-2体系,为时两年。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措施 一、汇率机制改革必要性 外汇储备增加过快,国际收支失衡严重货币政策灵活性丧失要素配置扭曲,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和金融机构汇率风险意识薄弱,蕴育着金融风险国际贸易摩擦激化:贸易战到汇率战 二、人民币汇改原则 改革三原则:主动,可控,渐进方案设计四原则:基本稳定,弹性可控,打击投机,风险意识 三、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宏观:外汇供求改革-外汇体制改革中观:外汇市场改革微观:汇率水平和波幅调整 1、宏观:外汇供求改革 理念:进一步放开外汇需求改革,打破外汇资源集中于国家的管理模式,增加持有外汇的收益. 进一步推进企业经常项下意愿结售汇,企业开立外汇账户管理权交给银行,收入80%+支出50%,企业可提前购汇存入账户,初限50万美元. 个人购汇限额大幅度上提到2万美元,并简化凭证要求. 合格的银行可募集境内机构和个人人民币资金,并可转换为外汇后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 合格的证券机构如基金等可募集境内机构和个人的自有外汇投资于境外股票等组合证券类产品. 合格的保险公司可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和货币市场工具. 2、微观:汇率水平和波幅调整脱离美元,盯住篮子;中间汇率的确定由日平均价改为收盘价;进一步改为做市商报价的加权平均价汇率水平调整;汇率日波动幅度:银行间市场美元0.3%,非美元3%;银行对客户挂牌外汇价格:所有货币都可一日多价,美元价差管理,非美元银行自定. 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化 人民币汇率与国际外汇市场美元汇率走势脱钩人民币对美元有升有贬,稳中有升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波幅超过美元,但略有贬值. 到2006年5月31日,人民币较汇改前的8.2765人民币/美元升值了3.2%,较汇改后的8.11升值了1.1%,其中,5月15日中间价破8,达到7.9982.2005年7月21日至2006年5月26日间,美元对主要货币的贸易加权汇率指数从85.2下挫到80.96,说明美元已贬值4.24%,且波动明显.到2006年5月31日,10.3016,人民币较汇改前的9.9914人民币/欧元贬值了3%,较汇改后的10.0141贬值了2.8%.到2006年5月31日,7.1437,人民币较汇改前的7.31330人民币/日元升值了2.4%,较汇改后的7.30590升值了2.3%.到2006年5月31日,1.03364,人民币较汇改前的1.0637人民币/港币升值了2.9%,较汇改后的1.0478升值了1.4%. 现行国际汇率机制中隐藏的剥削 青年学者刘周在“资本时代最大的资本”一文中,发现了现行国际汇率机制中包含的剥削。揭开了隐藏在国际汇率机制中的剥削秘密。该文认为: 现行国际汇率机制,是现行不平等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利于“少数剥削全世界的国家”的汇率机制。 举例来说,以1美元兑换人民币7.5元计算。一个美国人拥有8000美元,这在美国是比较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个美国人拿着这8000美元到中国来兑换成人民币就是60000元人民币。而在中国物价极低而美国物价极高的条件下,用60000元人民币在中国购买的实物比8000美元在美国所能购买的实物的价值不知要超出多少倍。这也就是说,这个美国人拿着这8000美元到中国来,用不着生产,用不着劳动,用不着冒任何投资的风险,这8000美元就实现了成倍的资本增值,实现了成倍的资本利润。这部分增值出来的利润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靠无偿占有中国人民的血汗来实现的。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如此,世界上一切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基本如此——即发展中国家物价低而且货币汇价也低,发达国家物价高而且货币汇价也高(日本的情况有所不同,日元汇价低但是日本的物价极端地高,因此欧美国家的人到了日本也倍感无钱。但是,欧美国家的人到了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就感到自己非常有钱,因为一方面他们携带的本国货币可以换到成倍的所往国货币,另一方面所往国的物价又比本国物价低的可怕。所以他们在本国只可以买到一根火柴的钱到了发展中国家便可以买到一盒火柴,甚至更多。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现实)。所以,现行国际货币汇率机制是一种极其反动的汇率机制,它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极具隐蔽性的工具。它所能存在的真正基础是国际间的强权关系,它的基本内容是由殖民地时代的殖民掠夺关系决定并逐步演变而来的。它与不平等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中的其它部分共同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平掠夺的工具,而这种所谓的和平掠夺则是殖民地时代武装掠夺的继续。(真正平等的汇率机制,基本上应该以各国的物价指数作为主要的基础指标。因为物价较低即说明其货币包含的实物量较多,因此其汇价也相对的应该较高;而物价较高则说明其货币包含的实物量较少,因而其汇价也相对的应该较低。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 该文并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家们(尤其是跨国财团的资本家),表面上是依靠自己的资本和经营管理手段而在国际市场中赚取利润。但是构成他们利润的绝大部分,实际上主要是依靠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机制来实现的。我们知道,现行的不平等国际贸易机制,是历史形成的。它是历史上的殖民国家武力征服的产物,而且直到现在依然是依靠武力来维持的。所以,毫无疑问地,发达国家的资本家们,和平地在国际市场中赚取利润的时候,他们实质上是在进行一种和平的掠夺;他们在进行这种伪善的和平掠夺的时候,实质上是在进行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武力掠夺,实质上是在参与着一场跨越历史时代的血腥的和肮脏的掠夺战争。资本家们正是这场肮脏战争的受益者和指使者。他们的利润依靠了他们各自国家的历史上的武力,并且也依靠着现在的武力,所以,他们归根到底是在靠武力赚钱,他们发的依然是战争财。所以,资本时代最大的资本,不是资本而是暴力。
汇率政策概述 指一国政府利用本国货币汇率的升降来控制进出口及资本流动以达到国际收支均衡之目的.汇率政策的国际协调可以辽过国际融资合作、外汇市场的联合于预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进行。 汇率政策作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之一,总是具有一定的政策目标的操作规则。从理论上说,一国的汇率政策目标既可以是维持经济增长,也可以是充分就业、或者是维持币值稳定(控制通货膨胀),或者是以上几种目标的组合。在实际操作中,一国的汇率制度目标确定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也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调整,但无论如何,在某一阶段,一国的汇率制度的目标总会相对固定。汇率政策目标 1.保持出口竞争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的目标 2.稳定物价 3.防止汇率的过度波动,从而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汇率政策工具 1.汇率制度的选择 汇率政策中最主要的是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政府对本国货币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的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和规定。 经济结构决定论认为,一国选择哪种汇率制度,应从该国的经济结构特征去考虑。海勒(1978)认为,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与以下结构因素有关:国家整体规模、经济开放程度、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通货膨胀率、贸易格局。波尔森(Poirson,2001)以1990—1998年间93个国家为样本,提出了衡量汇率制度灵活性的指标体系,并指出,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通货膨胀率、外汇储备水平、生产和产品多样化、贸易冲击脆弱性、政治稳定性、经济规模或GDP大小、资本流动、失业率或通胀诱因以及外币定值债务等。 汇率制度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大类。在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度后,各国原规定的货币法定含金量或与其他国家订立纸币的黄金平价,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国家汇率体系趋向复杂化、市场化。 随着全球国际货币制度的不断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78年4月1日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文并正式生效,实行所谓“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于新的汇率协议使各国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具有很强的自由度,所以现在各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多种多样,有单独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联合浮动等待。 2.汇率水平的确定 各国的汇率水平只能通过各国的实际国情来确定。 3.汇率水平的变动和调整 汇率水平的变动,一定是要与汇率机制的形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光动汇率水平,不动机制,汇率水平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改革汇率机制,必须在经济相对平稳健康的状态下进行。中国人民币汇率政策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特点 1.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过去10年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同时也为维护亚洲乃至世界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中国经济金融稳定发展,将为周边地区和世界各国提供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投资机会,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事实证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又有利于亚洲地区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实际,应当长期坚持。我国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深化金融改革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增强汇率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贸易放开经营比较充分,服务贸易比较开放。 2.资本项目过度管制得到消除。 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3.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是国家四大宏观调控目标。我们的方针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因此,必须认真落实“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在继续扩大内需、加快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大涉外经济政策的调整力度,改善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属于结构性调整。人民币调整是必要的,符合中国的自身利益。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策变化的重点在于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而不是人民币汇率本身,中国经济不适合钉牢美元。固定汇率一方面妨碍了中国自己的货币政策,造成资源错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中国国际化进程和经济结构调整。但是政府决定人民币是否做调整和何时做调整,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应受国际关系或市场压力所左右。再一方面,人民币与热钱的涌入也有密切关系。大量投机于人民币升值的热钱涌入,不仅制造巨大的金融风险,而且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在一定意义上挟持了中国的汇率政策。但是,热钱流入趋势目前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放缓,在热钱流入进一步放缓时,便是人民币调整的时候。
什么是汇率操纵 汇率操纵是指长期、单向、大量干预外汇市场。操纵汇率的界定标准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以下简称《协定》)规定,IMF执行董事会于1977年4月29日通过了一项旨在避免操纵汇率或国际货币体系的决议。该决议规定了三项原则:第一项,基金成员国有义务避免操纵汇率、操纵国际货币体系、阻碍其他成员国对国际收支的有效调整,或者不公平地取得优于其他成员国的竞争地位;第二项,如果外汇市场的紊乱情势构成对成员国货币汇率的短期干扰,为消除这种紊乱的情势,相关成员国必要时,应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第三项,此项干预应当充分考虑到其他成员国,包括所涉及外汇的发行国的利益。 认定是否操纵汇率,应从主客观两个层面分析: (1)主观要件,是指影响汇率的目的是为了产生阻碍其他成员国对国际收支的有效调整的结果,或者不公平地取得优于其他成员国的竞争地位。 (2)客观要件有两个层次。一是进行调控和影响的条件,包括三种情况:某成员国对其汇率的调整和政策改变与起主导作用的经济金融情势不相关,并将影响其竞争能力和资本长期流动的情况;某成员国对国际收支项下或经常性交易项下的资金兑汇或资金移转重新增加限制、加重限制或施以长期限制时,没有充分的经济金融情势作为依据;某成员国对资本国际流动实施不正常的鼓励或限制的金融政策,超越了为实现其国际收支平衡所需要的范围和程度。二是指行为的结果,指实施这些政策是否给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造成负面影响。相关条目汇率操纵国
什么是汇率指数 汇率指数是指一种货币价值相对于其它几种货币价值的加权平均数,综合反映该货币与其它几种货币的比值,以便从总体上把握该货币的价值及其变化情况。">编辑] 汇率指数的应用 外汇汇率只反映了两种货币之间的价值之比,而同一货币对于不同的其它货币的汇率可能同时存在有升有降的情况,这样就很难判定该货币价值变化的实际情况,汇率指数正好解决这一困难,也为一国调控外汇汇率提供重要依据。计算汇率指数的权数根据每种外汇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重要程度而确定,由于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经济组织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的侧重面各有不同,所以一国的不同部门或经济组织在计算汇率指数时所确定的外币种类及其权数都可能有一定的差异,所计算出的汇率指数也因此有差异,但所反映的汇率变动的总体趋势是相同的。在编制一国汇率指数时,要把该国主要经济贸易伙伴的货币都包括在内。假如韩国的国际贸易有50%与日本进行,有40%与美国进行,有10%与中国进行,那么把韩国货币对三国货币的汇率各自乘上相应的对外贸易份额.再把三项乘积相加就得出韩国货币的对外贸易汇率指数。">编辑] 汇率指数的分类 汇率指数可分为双边汇率指数和多边汇率指数。双边汇率指数是两国货币汇率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因为汇率是一国的货币同其它各国货币相互兑换的比率,本身就是双边的,所以选定一种汇率,确定基期就可以比出某一时期的指数,即双边汇率指数。 例如,英镑对美元的汇率,1979年每英镑平均兑2.121美元,1980年年均兑2.326美元。如以1979年为基期,该年的汇率指数为100,则1980年美元/英镑的汇率指数为(2.326/2.121)×1005109.7,即英磅对美元的汇率平均上升9.7%,相应地,1980年荚磅/美元的汇率指数为(2.12I/2.326)×100=91.2,即美元对英磅汇率平均下跌8.8%。双边汇率指数是研究各种汇率指数的基础。如果用两个以上沟双边汇率指数来计算出一个平均数,即是多边汇率指数,西方经济学界又称其为有效汇率指数。 例如,仍以1979年为基期,美元对各货币的双边指数为:美元对英磅为91.2,美元对日元为103.5,美元对意大利里拉为103.1,美元对加拿大元为100;美元对法国法朗为99.3;美元对联邦德国马克为99.2。若选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则得出:91.2+103.5+103.1+100+99.3+99.2)÷6=99.4。这就是美元的一种多边汇率指数,它表明美元对六种货币比率的平均变动情况。 参考文献 ↑ 1.0 1.1 李春明.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手册.ISBN:7-216-01507-X/F014.3-6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范恒山.经济体制改革辞典.ISBN:7-120-00513-8/F123.9-61.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