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杠杆效应分析图杠杆效应,主要表现为:由于特定费用(如固定成本或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财务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合理运用杠杆原理,有助于企业合理规避风险,提高资金营运效率。财务管理中的杠杆效应有三种形式,即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复合杠杆。由于利息费用、优先股股利等财务费用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股普通股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将相对减少,从而给投资者带来额外的好处。 经营杠杆 经营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大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的杠杆效应。对经营杠杆的计量最常用的指标是经营杠杆系数或经营杠杆度。经营杠杆系数,是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倍数。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经营杠杆系数的简化公式为:报告期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经营杠杆系数、固定成本和经营风险三者呈同方向变化,即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企业经营风险也就越大。其关系可表示为: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基期固定成本) 财务杠杆 杠杆效应漫画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债务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的杠杆效应。对财务杠杆计量的主要指标是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计算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对于同时存在银行借款、融资租赁,且发行优先股的企业来说,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融资租赁积金-(优先股股利/1-所得税税率)]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为取得财务杠杆利益而利用负债资金时,增加了破产机会或普通股每股利润大幅度变动的机会所带来的风险。财务杠杆会加大财务风险,企业举债比重越大,财务杠杆效应越强,财务风险越大。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可通过计算分析不同资金结构下普通股每股利润及其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来进行测试。 复合杠杆 复合杠杆是指由于固定生产经营成本和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大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的杠杆效应。对复合杠杆计量的主要指标是复合杠杆系数或复合杠杆度。复合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业务量变动率的倍数。复合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或:复合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由于复合杠杆作用使普通股每股利润大幅度波动而造成的风险,称为复合风险。复合风险直接反映企业的整体风险。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复合杠杆系数越大,复合风险越大;复合杠杆系数越小,复合风险越小。通过计算分析复合杠杆系数及普通股每股利润的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可以揭示复合杠杆同复合风险的内在联系。 原理 杠杆效应曲线图在息税前利润相同的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权益资本的的净利润率就越高,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但是在表二中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为60的时候,情况则相反。企业的负债率越高,权益资本净利润率就越低,财务杠杆同样也越高。以负债比率80%为例,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率比负债成本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权益资本净利润率就会提高2.51个百分点〔(33.84%-11.25%)÷(150-60)〕,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率比负债成本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权益资本净利润率则下降2.51个百分点。如果息税前利润下降到某一个特定水平时(以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成本为转折点),财务杠杆作用就会从积极转化为消极。此时,使用财务杠杆,反面使得企业的收益不尽如人意,而且越是使用财务杠杆,损失就越大。在表二中,息税前利润为60,负债比例为80%的条件下,财务杠杆系数高达250,也就是说,如果息税前利润在60的基础上每降低1%,权益资本净利润就将以250倍的速度下降,可见其中所暴露的财务风险。如果不使用财务杠杆的话,企业就可以很好的避免掉这部分的财务风险,即使经营状况好页无法取得杠杆利益。 风险 杠杆效应对比图杠杆式外汇交易在国内相当普遍,交易者只付出1%至10%的保证金,就可进行10至100倍额度的交易。更甚者保证金低至0.5%,进行高达200倍额度的交易。由于杠杆式外汇交易对投资者的资金要求甚低,可以无限期持有头寸;加上交易方式灵活,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由于亚洲市场、欧洲市场、美洲市场因时间差的关系,连成了一个全天24小时连续作业的全球外汇市场。不管投资者本人在哪里,他都可以参与任何市场、任何时间的买卖,外汇市场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障碍的市场。 杠杆式外汇交易看似本小利大,实质属于一种高风险的金融杠杆交易工具。由于按金交易的参与者只支付一个很小比例的保证金,外汇价格的正常波动都被放大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高风险带来的回报和亏损十分惊人。另一方面,国际外汇市场的日成交金额可以达1万亿美元以上,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和基金参与其中。各国经济政策随时变化,各种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可能成为导致汇率大幅度波动的原因。大机构雇用大量人力资源,从各种渠道获得第一手信息,投资团队实时运用分析结果买卖图利。杠杆式外汇交易保证金的金额虽小,但实际动用的资金却十分庞大,而且外汇价每日的波幅又很大,如果投资者在判断外汇走势方面失误,就很容易全军覆没。一旦遇上意料之外的市况而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不仅本金全部赔掉,而且还可能要追加差额。各投资者切不能掉以轻心。在决定杠杆倍数时,必须明白其中的风险。 金融运用 杠杆效应流程图在股指期货上市之前,指数上涨;在股指期货上市之后,指数下跌;但指数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中国股指期货的进行时,则正在经历股指期货上市之前的指数上涨阶段。这种阿基米德杠杆撑起的蓝筹股行情的效应可以从自2006年9月中旬以来的三次蓝筹股大行情中略见一斑:第一次是2006年9月12日,管理层表示“要尽快推出股指期货”,当日上证综指上涨了20.89点,涨幅1.25%;第二次是2006年9月15日,管理层表示,未来将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当日上证综指上涨31.36点,涨幅1.86%,并一举突破阻力位1700点;第三次是2006年10月24日,明年初推出股指期货交易的消息公布,当日上证综指大涨45.79点,涨幅2.60%,轻而易举地突破了1800点这一重要阻力位。 股指期货上市之前之所以能够撑起沪深股市的这波蓝筹股行情,这主要是因为机构投资者增持蓝筹股所致。虽然传统金融学理论认为,股指期货最终不会影响交易人买卖股票的决策,但从实际表现上可以发现,由于标的指数以蓝筹股为主,股指期货的即将上市加重了这些蓝筹股的稀缺性,从而引发了上市之前篮筹股的流动性溢价。根据周边市场股指期货上市的实例分析,当股指期货上市之后,机构会对手中的蓝筹股持仓进行调整,蓝筹股行情将会消失。 保证金交易是以经纪公司的经济实力作保障的,投资者应注意防范风险。杠杆交易放大30倍看涨看空都赚钱。业内专家表示:黄金订金交易提供Au100、Au10两个交易品种。在交易中,黄金制品是做市商。只要有人提出报价,公司就将黄金卖给出价方。金价上涨了,如果有人再次出价,黄金就可以再次交易,也可以回购给黄金制品。投资者可以在黄金制品在中国纪念币交易网的网页上直接交易,由公司进行撮合。交易者也可以取走实物金,但必须补足预付金之外的黄金差价。396美元/盎司购进的100盎司黄金合约(交易单),第三天的报价是400美元/盎司,半个月后,以405美元/盎司卖出。这笔交易每盎司的利润是9美元,100盎司就是900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就是900美元×8.1046=7294.14元业内人士认为,保证金交易是以经纪公司的经济实力作保障的,如果黄金价格大幅下跌,而经纪公司的资本金无法冲抵金价的下跌幅度,投资者的本金就可能遭遇损失。国际上提供黄金保证金交易的,多数都是大型金融企业旗下的子公司,很少有小企业敢冒风险涉足其中。因此,投资者应注意防范其中的风险。 相关词条 法定升值 反洗钱 股份银行 非金融资产 关键货币 参考资料 [1] 中国经济网 http://finance.ce.cn/info/stock/200707/13/t20070713_12164282.shtml[2] 论文网 http://www.lunwentianxia.com/lwkey_new_110634/
简介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EFTA)又称“小自由贸易区”。是由英国倡导于1959年至1960年间建立的组织,正是欧洲所谓“外部七国”对原六国欧洲经济共同体之建立的反应。1960年1月4日,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英国在斯德哥尔摩签订《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即《斯德哥尔摩公约》 。 该公约经各国议会批准后于同年5月3日生效,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正式成立,简称欧贸联,总部设在日内瓦。 背景 奥地利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欧正致力于建立更快更完善的经济统一体。有些欧洲国家还制定了计划,希望成立OEEC之外的政府间机构。他们建议各国间展开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创建强大的中央机构,共同实现这一目标。 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时,曾经希望英国加入组织。可是,由于英国自恃有英联邦国家及美国的贸易支持,加上认为会失去主权及控制国内经济的权利,最后拒绝加入。几年后,欧洲煤钢共同体重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亦从二次大战中的阴影走出来。英国非常后悔并曾经三番四次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可是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认为英国的加入会影响法国在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加上不满英国反口并希望加入,从而拒绝让英国加入。英国唯有与葡萄牙、瑞士、奥地利、丹麦、瑞典及挪威共同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希望可以得到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一样的成果,可是却未如人意,实在始终与内六国有所距离。 成立 欧洲煤钢共同体重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亦从二次大战中的阴影走出来。英国非常后悔并于1961年同其他EFTA中的四国(英国、丹麦、爱尔兰、挪威)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可是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认为英国的加入会影响法国在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加上不满英国反口并希望加入,从而在1963年拒绝让英国加入。 1967年四国再次申请再次被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拒绝。英国唯有与葡萄牙、瑞士、奥地利、丹麦、瑞典及挪威共同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希望可以得到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一样的成果,可是却未如人意,实在始终与内六国有所距离。直至1973年英国,爱尔兰、丹麦才成功加入EEC。挪威也被允许加入EEC,但是在1972年的公投中,民意显示挪威不愿加入EEC。 发展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是由英国倡导于1959年至1960年间建立的组织,正是欧洲所谓“外部七国”对原六国欧洲经济共同体之建立的反应。由于双方关于建立一个统一的、包容两个集团在内的整个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破裂,于是七国决定建立一个单独的组织使非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能在与“内部六国”进行谈判时保持团结,同时在它们自己的集团内实行一定程度的自由贸易。 1959年6月奥地利、丹麦、英国、挪威、葡萄牙、瑞典和瑞士七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部长级会议,通过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计划草案》,1960年1月七国于同一地点签订了《建立欧洲自由贸易公约》(也称《斯德哥尔摩公约》),1960年5月公约生效,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立。 冰岛于 1970年3月加入该联盟,英国和丹麦在1973年1月1日退出联盟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芬兰于1985年成为正式成员。所以截止到1991年7月1日为止该联盟共有成员国6个:奥地利、冰岛、芬兰、挪威、瑞典、瑞士。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根据《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的规定,联盟成员国自1960年起在10年内分9次逐渐完成直至完全取消成员国同工业品贸易的关税和数量限额制。联盟成员各国对第三国各自保持着独立的关税率。在农产品、鱼和其它海洋捕捞品贸易方面,可以在有关成员国之间签订专项协定。实际上,到1961年底成员国间的出口限额便已取消,成员国间的免税和取消进口限额也于1966年底实现。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最初意图在于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但由于其实力不及后者,尤其是英国。丹麦脱离联盟参加欧共体后,更使其在竞争上处于劣势。在这种背景下,联盟成员国于1972年与欧共体签订了特惠自由贸易协定,决定从1973年4月1日到1977年7月1日完全取消这些国家之间的工业品关税,至1984年初,两组织成员国之间消除了全部工业品和某些农产品的关税,从而形成了占世界贸易总额40%以上的18国自由贸易区,并提出建立“欧洲经济空间”的主张。1988年关于两个组织建立统一关税规定和关于成员国之间转口贸易的共同规定两项协议生效。 1988年9月该联盟与欧洲共同体签订了《民法和商法权限及判决执行公约》。1989年初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肯·德洛尔提议在两者之间建立“新型组织关系”得到联盟积极响应。1989年12月双方在布鲁塞尔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定于1990年上半年就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区条约》开始正式谈判,目的是建立一个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欧洲内部市场。谈判进入实质阶段后双方分歧很大,主要在于欧共体坚持联盟国家必须接受欧共体的法律和规定而联盟要求在难以执行的法律上享有例外权。欧共体主张在实现经济区后欧共体仍保留其最终决定权,而联盟则认为,正在执行欧共体法律和规定的义务的同时应享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在欧洲经济区谈判过程中,联盟成员国中的奥地利、瑞典、芬兰和挪威还对加入欧共体表示出不同程度的兴趣,其中奥地利和瑞典已决定正式提出申请。 组织宗旨 欧贸联的宗旨是在联盟区域内实现成员国之间工业品的自由贸易和扩大农产品贸易;保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进行;发展和扩大世界贸易并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其主要任务是:逐步取消成员国内部工业品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以实现“自由贸易”;对其他国家的工业品仍各保持不同的关税率;扩大农产品的贸易;不谋求任何形式的欧洲政治一体化。 组织机构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欧贸联主要有理事会,常设委员会以及秘书处组成。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由各成员国部长或常驻代表组成,每年开会2次,主席由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有关承担新义务的决定须由全体一致通过,其他问题以多数通过。常设委员会下设原产地和关税专家、贸易专家、预算、经济、贸易技术壁垒、咨询委员会等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由各国指定的雇主、工会代表和个人组成,在每次理事会前举行会议。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设秘书长、副秘书长各1人;此外,还设有:监督局,1993年1月成立,1994年1月1日正式工作,设在布鲁塞尔,负责监督欧贸联成员国遵守欧洲经济区协议,欧贸联国家企业遵守欧洲经济区竞争原则;法院,1994年1月24日,各成员国签署了建立法院的协议,设在日内瓦,由5名法官组成,其职责和权限与欧洲法院相似。 成员国共有4个(至1998年7月):冰岛、挪威、瑞士和列支敦士登。1960年3月,列支敦士登成为准成员,1991年5月正式加入。1961年6月,芬兰成为准成员国,1986年1月正式加入。1970年3月,冰岛加入欧贸联。1973年1月,英国、丹麦退出。1985年12月31日,葡萄牙退出。1994年12月31日,奥地利、瑞典、芬兰退出后加入欧盟。 特点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有诸多重要方面不同:在实行自由贸易的范围上,前者不包括农产品,后者包括;前者一般不要求劳动力和资本在成员国间的自由移动后者要求;前者不象后者那样建立一个关税同盟和奉行一个共同的贸易政策而仅在成员国间取消关税壁垒,每一个成员国对非成员国都保持他们各自的关税税则。 理事会是该联盟的权力机构,由各成员国部长或常驻代表组成通常每年开会三次。它的职责包括监督关税减让制度的执行情况。有关要求成员国承担新义务的决定须全体一致通过。协助理事会的是九个常设委员会。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1988年在布鲁塞尔开设一个新的办事处以便有利于与欧共体的合作。 主要活动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欧贸联十分重视同欧盟(欧洲共同体)发展经贸关系。1989年3月,欧贸联在奥斯陆举行首脑会议,重申将与欧共体之间的合作由工业品自由贸易扩大到科研、技术、教育、运输、环境及社会政策等领域,并表示愿与欧共体一道探讨建立共同决策和管理机构。1990年6月13~14日,欧贸联成员国政府首脑会议在瑞典哥德堡举行,就与欧共体建立欧洲经济区问题提出了几项具体要求:建立独立的经济区法院和两组织各成员国平等参与的决策机制;在决定是否将欧共体有关法规作为欧经区共同法律基础之前,两组织必须先解决欧经区的立法程序问题。 1991年10月22日,欧贸联与欧共体在卢森堡达成建立欧洲经济区协议,规定从1993年1月1日起,两大经济组织之间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通,取消关税和进口限额,统一工业和产品标准,加强和扩大在环保、交通、教育、科技、旅游和社会政策领域里的合作。欧贸联成员国同意将欧共体的有关法规作为欧经区的法律基础,由欧贸联和欧共体共同组成的部长理事会和法院作为欧经区的最高决策和仲裁机构。同年12月14日,欧洲法院作出裁决,认为上述协议中有关成立独立的欧经区法院的规定违反了欧共体法律。欧贸联与欧共体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紧张谈判后,最终互作让步,同意取消原定的由双方组成的独立法院;在发生贸易分歧时,纯属欧贸联或涉及在双方贸易中欧贸联占1/3份额以上的案件,由欧贸联法院审理,涉及双方其他方面的案件均由欧洲法院裁决。 1992年2月14日,欧贸联与欧共体在布鲁塞尔就欧经区协议的最后文本达成一致意见,规定协议于1993年1月1日与欧共体内部统一大市场协议同时生效。由于瑞士在1992年12月6日举行的公民投票中决定不加入欧经区,协议不得不因此推迟实施。1993年1月12日,欧共体委员会提出“欧洲经济区补充协议”。欧经区协议原拟由欧贸联国家向经济欠发达的西班牙、希腊等欧共体国家提供15亿埃居的低息贷款和5亿埃居的赠款,其中瑞士承担27%。补充协议提出了替代方案,以解决因瑞士退出造成的差额。2月25日,欧共体与欧贸联在布鲁塞尔就“欧洲经济区补充协议”达成协议。1994年1月1日,由欧共体12国和除瑞士、列支敦士登之外的欧贸联5国组成的欧经区正式成立,从而形成了一个人口达3.74亿、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近40%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1995年5月1日,列支敦士登也正式成为欧洲经济区成员国。 丹麦对外出口是欧贸联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欧贸联各国失业率在经合组织国家里是最低的。欧贸联金融形势良好,在石油、渔业、化工产品、手表、机器制造、金融服务、海运等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 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步加强,欧贸联与欧盟的关系更加密切,欧贸联成员加入欧盟的步伐加快。1993年3月,瑞典、芬兰、奥地利和挪威与欧盟就入盟问题举行的谈判结束。瑞、芬、奥三国经全民公决通过,于1995年1月1日起加入欧盟,同时退出欧贸联;挪威由于全民公决否决加入欧盟,仍留在欧贸联中。随着欧盟的扩大,欧贸联从1995年起仅剩四个成员国。 1996年6月11日,欧经区在卢森堡召开上半年理事会会议,欧贸联成员国均希望加强同欧盟在经济、外交、立法、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欧贸联还对欧盟方面关于推动双方政府间会议的建议表示欢迎。12月6日,欧经区召开下半年理事会会议,发表了联合公报,对挪威、冰岛、列支敦士登三国在促进欧经区内部市场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予以肯定,主张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促进多边贸易体系发展,以顺应全球化潮流。1999年5月18日,欧经区在布鲁塞尔召开上半年理事会会议,全面审议了欧洲经济区协议的执行情况,对欧洲议会和欧贸联议会联合发表的有关消费、食品安全、欧经区1998年运行情况年度报告表示满意;对欧元成功启动表示祝贺。与会各方还就科索沃、俄罗斯及欧洲安全格局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11月15日,欧经区召开下半年理事会会议,对欧盟主席国定期向欧贸联国家通报有关欧盟扩大进展情况表示满意,希望欧盟继续向欧贸联通报情况;对西雅图wto部长级会议表示重视,强调一个有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对每个国家都有益;讨论了北欧地区与俄罗斯关系、巴尔干地区形势等问题。 1998年6月3日,欧贸联在冰岛雷克雅未克召开春季部长理事会,审议欧贸联与欧盟合作情况,讨论欧盟东扩可能对欧贸联成员国带来的影响,要求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东扩进程,预祝欧元成功启动。10月12日,欧贸联和欧盟财政部长会议在卢森堡举行,双方着重讨论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亚洲金融危机等问题。11月30日,欧贸联秋季部长理事会在瑞士洛克伊巴德举行,会议审议了欧洲经济区协议的执行情况,认为该协议是一个稳定的框架,有利于促进欧贸联同欧盟之间的特殊关系。 1999年5月18日,欧经区在布鲁塞尔召开上半年理事会会议,全面审议了欧经区协议的执行情况,对欧洲议会和欧贸联议会联合发表的有关消费、食品安全、欧经区1998年运行情况年度报告表示满意。6月1日,欧贸联在挪威利勒哈默尔召开春季部长理事会,决定尽早与加拿大达成自由贸易协议;表示愿为巴尔干重建做出实质性贡献;对同欧盟有关国家就减少社会经济差距达成一项新的财政援助框架协议表示满意;强调成员国应继续在今后的多边贸易磋商中保持密切合作;任命瑞士驻欧贸联大使威廉·罗歇(willian rossier)为下任秘书长。11月15日,欧经区召开下半年理事会会议,对欧盟主席国定期向欧贸联国家通报欧盟扩大进展情况表示满意,希望欧盟继续向欧贸联通报情况;对西雅图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表示重视,强调一个有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对各国都有益。 挪威2000年6月19日,欧贸联在苏黎世召开春季部长理事会,强调应加强欧贸联国家对欧盟有关欧经区的立法和规划的参与。9月19日,欧经区理事会在布鲁塞尔召开,对5月25日欧经区联合议会委员会发表的欧经区年度报告决议表示满意,全面审议了欧经区协议的执行情况。12月12日,欧贸联在日内瓦召开秋季部长理事会,呼吁欧盟修改欧经区条约,以适应欧盟扩大的需要。 2001年9月12日,欧贸联成员国冰岛、挪威和瑞士加入欧盟安全健康信息网络。2001年10月9日,欧洲经济区理事会在卢森堡召开。会议重申,东扩新成员应在加入欧盟的同时加入欧经区,建议欧贸联就东扩谈判中的重要议题与欧盟加强信息交流。会议还强调,双方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欧盟里斯本战略多个领域开展全面的信息交流对双方都有利,这些领域包括:就业、经济改革、研究与创新、社会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 2001年11月13~14日,欧贸联与欧盟以东扩及发展双边关系为主题召开会议。讨论了欧盟东扩面临的机遇,并强调新入盟国应遵循欧经区协议。 欧贸联重视发展与区域外国家和组织的关系。1996年3月30日,欧贸联四个成员国与马其顿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以扩大和加强双方在投资、贸易、教育等领域的合作。4月,欧贸联成员国与埃及、摩洛哥、突尼斯召开了首届联合委员会会议,负责进行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10月,欧贸联宣布成立第三国关系委员会,负责与第三国进行贸易谈判。12月11日,欧贸联和东盟经济部长在新加坡举行非正式会谈,讨论了加强双方合作事宜。12月16日,欧贸联部长理事会表示愿与塞浦路斯和马耳他缔结自由贸易协议。1997年6月19日,欧贸联与摩洛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与约旦和黎巴嫩签署了合作宣言。 1998年初,欧贸联加快了同加拿大缔结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进程,1999年6月欧贸联春季部长理事会重申必须在年底前达成协议,这是欧贸联第一个跨大西洋的自由贸易协定。1998年6 月3日,欧贸联春季部长理事会发表声明称,应尽早同海湾阿拉伯合作委员会举行签署自由贸易和合作协议的谈判。6月10日,欧贸联分别与捷克、斯洛伐克就关税、技术援助、服务和投资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磋商。11月30日,欧贸联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瑞士签署 英国了在工业品、海产品和农产品加工方面进行合作的临时协议。 2000年,欧贸联与克罗地亚、乌克兰以及海湾合作组织签署了合作宣言,同马其顿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同时加紧了与约旦、埃及、突尼斯的贸易谈判步伐,欧贸联与加拿大的自由贸易谈判也几近完成。11月27日,欧贸联与墨西哥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这是欧贸联第一个跨大西洋的、迄今最为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此外,欧贸联同拉美南方共同市场签署了贸易投资合作宣言。 2001年3月5~6日,欧贸联与新加坡在瑞士日内瓦就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展开谈判,这是欧贸联首次与亚洲国家进行的自由贸易谈判。5月7~11日,欧贸联与智利举行贸易谈判,内容涉及商品、服务、投资、政府采购、竞争以及法律等多个领域。6月21日,欧贸联与约旦、克罗地亚签署自由贸易协议。 欧贸联同欧盟外国家的贸易不断发展,其中美洲与亚洲分别占41.7%和35.9%,其它地区占22.4%。美国是欧贸联主要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量占欧贸联同美洲贸易总额的28.3%。 国际关系 联盟除与欧盟有自由贸易协议外,与世界各地都在不同的领域中有合作。现在,联盟与20个国家都有自由贸易协定,再加上欧盟的27个国家,总共与47个国家没有贸易的限制。 EFTA按传统习惯将非欧盟国家列为第三国。EFTA与第三国的关系问题源自1967年,当时EFTA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组织通过建立联合工作组与前南斯拉夫建立了合作关系。1983年,通过所谓的(第一个)Bergen声明和成立EFTA与南斯拉夫联合委员会,EFTA与当时南斯拉夫之间的关系更为正式。该委员会在南斯拉夫解体前每年召开一次。 EFTA作为一个统一组织与西班牙签署了第一个自由贸易协议。为完成欧洲自由贸易体系,使EFTA国家的出口商在西班牙举行交易时能够与欧共体国家一样受到相同的待遇,EFTA与西班牙自由贸易协议于1979年签署,1980年5月1日起生效。协议在西班牙1985年12月31日加入欧共体后中止。西班牙与EFTA间的贸易关系由EFTA各个成员国与欧共体分别达成的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决定。 自由贸易协定 加拿大 智利 克罗地亚 埃及 以色列 约旦 韩国 黎巴嫩 马其顿 墨西哥 摩洛哥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 新加坡 南非关税同盟 突尼斯 土耳其 联盟正与泰国及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协商合作。 宣布合作 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 哥伦比亚 南方共同市场 秘鲁 塞尔维亚 乌克兰 工作组合作 印度和印尼 未来挑战 EFTA即将进入它的第五个十年。现在,联盟一方面有除瑞士之外其他EFTA成员国与EEA所签署的协议;另一方面有与第三国的自由贸易协议。EEA在EFTA的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从1994年生效以来,协议以EEA、EFTA成员国的利益服务为宗旨,使成员国能够通过加入单一市场、执行“四个自由”的协议而广泛受益,并因此为本国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与中、东欧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协议将EFTA国家与将成为EEA新成员国的欧盟新成员国间结合起来。EEA、EFTA国家未来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对付欧盟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张。欧盟的机构改革将对EEA的决策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其扩张计划将影响到整个EEA的平衡。 EFTA工作重点仍将集中在EFTA内部的关系上。继结束与欧盟的双边关系协议后,瑞士主动提出与EFTA其他三国签订同样的双边协议。,EFTA各国正致力于更新EFTA协定,加深EFTA各国间的合作。EFTA协定将有助于极大增强西欧所有国家间的经济凝聚力。 自东欧开放以来,EFTA成为瑞士发展与中欧、东欧以及地中海盆地国家发展新型贸易伙伴关系的一个平台。不仅如此,EFTA现在还在与美洲国家发展贸易关系。从2001年7月1日起,EFTA与墨西哥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已正式生效;与加拿大及拉美国家(智利和theMercosur)发展合作的努力正在进行之中。此外,EFTA与亚非一些国家就自由贸易协议已开始探讨和谈判。 葡萄牙基金 葡萄牙基金于1975年创立,当时葡萄牙还是联盟的成员国。联盟会向所有葡萄牙前殖民地提供金钱援助,支持国家的发展。当葡萄牙退出联盟后,联盟决定继续援助,令所有葡萄牙前殖民地继续受益。基金由联盟成员国以低息贷款100万美元予葡萄牙以支持其援助。原本应该于1988年还款,但后来延至1998年。现在,基金已经停止运作。 出版刊物 出版物有:《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报》(季刊),用英、法、德和斯堪的纳维亚诸国文字出版; 《欧贸联贸易》(年刊),英、法、德文合订本;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年度报告》,英、法、德文。
汇价拼音:解释:汇率。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概念 汇率 汇率: [ huì lǜ ] 有时写作[ huilv] 英文: 1. Exchange rate 2. Rate of exchange 例如,一件价值100元人民币的商品,如果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8.25,则这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是12.12美元。如果美元汇率涨到8.50,也就是说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用更少的美元可买此商品,这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是11.76美元。所以该商品在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会变低。商品的价格降低,竞争力变高,便宜好卖。反之,如果美元汇率跌到8.00,也就是说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则这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是12.5美元,买的就少了。 简要的说,就是用一个单位的一种货币兑换等值的另一种货币。 产生原因 各国货币之所以可以进行对比,能够形成相互之间的比价关系,原因在于它们都代表着一定的价值量,这是汇率的决定基础。 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为本位货币。两个实行金本位制度的国家的货币单位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的含金量多少来确定他们之间的比价,即汇率。 如在实行金币本位制度时,英国规定1英镑的重量为123.27447格令,成色为22开金,即含金量113.0016格令纯金;美国规定1美元的重量为25.8格令,成色为千分之九百,即含金量23.22格令纯金。根据两种货币的含金量对比,1英镑=4.8665美元,汇率就以此为基础上下波动。 在纸币制度下,各国发行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并且参照过去的作法,以法 汇率 令规定纸币的含金量,称为金平价,金平价的对比是两国汇率的决定基础。 但是纸币不能兑换成黄金,因此,纸币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虚设。所以在实行官方汇率的国家,由国家货币当局(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当局)规定汇率,一切外汇交易都必须按照这一汇率进行。在实行市场汇率的国家,汇率随外汇市场上货币的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 汇率对国际收支,国民收入等具有影响。 作用 汇率与进出口 一般来说,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币对外的币值贬低,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若本币汇率上升,即本币对外的比值上升,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汇率与物价 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的下降要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上涨。至于它对物价总指数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反之,本币升值,其他条件不变,进口品的价格有可能降低,从而可以起抑制物价总水平的作用。 汇率与资本流出入 短期资本流动常常受到汇率的较大影响。当存在本币对外贬值的趋势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不愿意持有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会将其转兑成外汇,发生资本外流现象。同时,由于纷纷转兑外汇,加剧外汇供过于求,会促使本币汇率进一步下跌。反之,当存在本币对外升值的趋势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力求持有的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引发资本内流。同时,由于外汇纷纷转兑本币,外汇供求紧张,会促使本币汇率进一步上升。 种类 (1)按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划分,有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①固定汇率。是指由政府制定和公布,并只能在一定幅度内波动的汇率。 ②浮动汇率。是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其涨落基本自由,一国货币市场原则上没有维持汇率水平的义务,但必要时可进行干预。 (2)按制订汇率的方法划分,有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①基本汇率。各国在制定汇率时必须选择某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对比对象,这种货币称之为关键货币。根据本国货币与关键货币实际价值的对比,制订出对它的汇率,这个汇率就是基本汇率。一般美元是国际支付中使用较多的货币,各国都把美元当作制定汇率的主要货币,常把对美元的汇率作为基本汇率。 ②套算汇率。是指各国按照对美元的基本汇率套算出的直接反映其他货币之间价值比率的汇率。 (3)按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划分,有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和现钞汇率 ①买入汇率。也称买入价,即 汇率 银行向同业或客户买入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时,外币折合本币数较少的那个汇率是买入价,采用间接标价法时则相反。 ②卖出汇率。也称卖出价,即银行向同业或客户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时,外币折合本币数较多的那个汇率是卖出价,采用间接标价法时则相反。 买入卖出之间有个差价,这个差价是银行买卖外汇的收益,一般为1%一5%。银行同业之间买卖外汇时使用的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也称同业买卖汇率,实际上就是外汇市场买卖价。 ③中间汇率。是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平均数。西方明刊报导汇率消息时常用中间汇率,套算汇率也用有关货币的中间汇率套算得出。 ④现钞汇率。一般国家都规定,不允许外国货币在本国流通,只有将外币兑换成本国货币,才能够购买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因此产生了买卖外汇现钞的兑换率,即现钞汇率。按理现钞汇率应与外汇汇率相同,但因需要把外币现钞运到各发行国去,由于运送外币现钞要花费一定的运费和保险费,因此,银行在收兑外币现钞时的汇率通常要低于外汇买入汇率; 而银行卖出外币现钞时使用的汇率则高于其他外汇卖出汇率。 (4)按银行外汇付汇方式划分有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 ①电汇汇率。电汇汇率是经营外汇业务的本国银行在卖出外汇后,即以电报委托其国外分支机构或代理行付款给收款人所使用的一种汇率。由于电汇付款快,银行无法占用客户资金头寸,同时,国际间的电报费用较高,所以电汇汇率较一般汇率高。但是电汇调拨资金速度快,有利于加速国际资金周转,因此电汇在外汇交易中占有绝大的比重。 ②信汇汇率。信汇汇率是银行开具付款委托书,用信函方式通过邮局寄给付款地银行转付收款人所使用的一种汇率。由于付款委托书的邮递需要一定的时间,银行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占用客户的资金,因此,信汇汇率比电汇汇率低。 ③票汇汇率。票汇汇率是指银行在卖出外汇时,开立一张由其国外分支机构或代理行付款的汇票交给汇款人,由其自带或寄往国外取款所使用的汇率。由于票汇从卖出外汇到支付外汇有一段间隔时间,银行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占用客户的头寸,所以票汇汇率一般比电汇汇率低。票汇有短期票汇和长期票汇之分,其汇率也不同。由于银行能更长时间运用客户资金,所以长期票汇汇率较短期票汇汇率低。 (5)按外汇交易交割期限划分有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①即期汇率。也叫现汇汇率,是指买卖外汇双方成交当天或两天以内进行交割的汇率。 ②远期汇率。远期汇率是在未来一定时期进行交割,而事先由买卖双方签订合同、达成协议的汇率。到了交割日期,由协议双方按预订的汇率、金额进行钱汇两清。远期外汇买卖是一种预约性交易,是由于外汇购买者对外汇资金需要的时间不同,以及为了避免外汇汇率变动风险而引起的。远期外汇的汇率与即期汇率相比是有差额的。这种差额叫远期差价,有升水、贴水、平价三种情况,升水是表示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贵,贴水则表示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便宜,平价表示两者相等。 (6)按对外汇管理的宽严区分,有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 ①官方汇率。是指国家机构(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当局)公布的汇率。官方汇率又可分为单一汇率和多重汇率。多重汇率是一国政府对本国货币规定的一种以上的对外汇率,是外汇管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在于奖励出口限制进口,限制资本的流入或流出,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②市场汇率。是指在自由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的实际汇率。在外汇管理较松的国家,官方宣布的汇率往往只起中心汇率作用,实际外汇交易则按市场汇率进行。 (7)按银行营业时间划分,有开盘汇率和收盘汇率 ①开盘汇率。又叫开盘价,是外汇银行在一个营业日刚开始营业时进行外汇买卖使用的汇率。 ②收盘汇率。又称收盘价,是外汇银行在一个营业日的外汇交易终了时使用的汇率 标价方法 确定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先要确定用哪个国家的货币作为标准。由于确定的标准不同,于是便产生了几种不同的外汇汇率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又叫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10000)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就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所应付多少本币,所以就叫应付标价法。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如日元兑美元汇率为119.05即1美元兑119.05日元。 在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做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来较少的本币即能兑换到同一数额的外币,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直接标价法与商品的买卖常识相似,例如美元的直接标价法就是把美元外汇作为买卖的商品,以美元为1单位,且单位是不变的,而作为货币一方的人民币,是变化的。一般商品的买卖也是这样,500元买进一件衣服,550元把它卖出去,赚了50元,商品没变,而货币却增加了。[1] 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它是以一定单位(如1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汇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欧元、英镑、澳元等均为间接标价法。如欧元兑美元汇率为0.9705即1欧元兑0.9705美元。在间接标价法中,本国货币的数额保持不变,外国货币的数额随着本国货币币值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少,这表明外币币值上升,本币币值下降,即外汇汇率下跌;反之,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多,则说明外币币值下降、本币币 相关书籍 值上升,即外汇汇率上升,即外汇的价值和汇率的升跌成反比。因此,间接标价法与直接标价法相反。 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所表示的汇率涨跌的含义正好相反,所以在引用某种货币的汇率和说明其汇率高低涨跌时,必须明确采用哪种标价方法,以免混淆。 美元标价法 美元标价法又称纽约标价法,是指在纽约国际金融市场上,除对英镑用直接标价法外,对其他外国货币用间接标价法的标价方法。美元标价法由美国在1978年9月1日制定并执行,目前是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行的标价法. 在金本位制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其决定基础是购买力平价(purchase power par) 汇率影响 从短期来看,一国的汇率由对该国货币兑换外币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2] 外国人购买本国商品、在本国投资以及利用本国货币进行投机会影响本国倾向的需求。本国居民想购买外国产品、向外国投资以及外汇投机影响本国货币供给。 从长期来看,汇率主要取决于商品在本国的价格与在外国的价格的对比关系。以一种商品为例,如果1单位商品在美国生产需要5美元,在中国生产需要50元人民币,则就这单位商品而言,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就是5:50,即1美元兑换10元人民币。汇率则是所有进出口商品本国价格与外国价格的相对比价。在长期中,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对价格水平、、关税和限额、对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的偏好以及生产率。 汇率的确定方法随国际货币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与变动 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包括金币、金块和金汇兑本位制。一次大战前,盛行典型的金币本位制,特点是金币为本位币;自由铸造和溶化;金币与银行券自由兑换;金币作为世界货币自由输出入。各国规定了每一金铸币单位包含的黄金重量与成色,即含金量Gold Content,货币间的比价以含金量来折算,两国本位币的含金量之比即为铸币平价(Mint Par)。例如:1英镑铸币的含金量为113.0016格令,1美元铸币含金量为23.22格令,铸币平价为113.0016÷23.22=4.8665,即1英镑约折合4.8665美元。 如此规定的汇率可能出现波动,但波幅有一定界限。这个界限称为黄金输送点(Gold Transport Points),黄金输送点等于铸币平价加上从一国输出或从另一国输入黄金需要支出的费用,包括包装、运输黄金的费用和运输保险费。如果汇率的波动使得两国间在进行国际结算时直接使用黄金比使用外汇更为合算,则贸易商宁可直接运送黄金。通过这一机制,汇率的波动可自动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纸币流通制度下汇率的决定与变动 在纸币制度下,各国发行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并且参照过去的作法,以法令规定纸币的含金量,称为金平价,金平价的对比是两国汇率的决定基础。但是纸币不能兑换成黄金,因此,纸币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虚设。所以在实行官方汇率的国家,由国家货币当局(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当局)规定汇率,一切外汇交易都必须按照这一汇率进行。在实行市场汇率的国家,汇率随外汇市场上货币的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 汇率对国际收支,国民收入等具有影响。 长期中影响汇率的因素 在长期中,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相对价格水平、关税和限额、对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的偏好以及生产率。 长期中,一国价格水平相对于外国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该国倾向贬值;而一国相对价格水平的下降,将导致该国倾向升值。 关税和限额使得一国倾向在长期中趋于升值。 对一国出口商品需求的增加导致该国货币升值;相反,对进口商品需求的增加导致该国货币贬值。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1)国际收支。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为顺差,则该国货币汇率上升;如果为逆差,则该国货币汇率下降。 (2)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率高,则该国货币汇率低。 (3)利率。如果一国利率提高,则汇率高。 (4)经济增长率。如果一国为高经济增长率,则该国货币汇率高。 (5)财政赤字。如果一国的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则其货币汇率将下降。 (6)外汇储备。如果一国外汇储备高,则该国货币汇率将升高。 (7) 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在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汇兑心理学认为外汇汇率是外汇供求双方对货币主观心理评价的集中体现。评价高,信心强,则货币升值。这一理论在解释无数短线或极短线的汇率波动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8)各国汇率政策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汇率下降,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外汇汇率上涨,本币汇率下跌) 汇率对物价的影响:汇率下降会引起国内价格总水平的提高;汇率提高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汇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汇率对长期资本流动影响较小。从短期来看,汇率贬值;资本流出;汇率升值,有利于资本流入。 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对贸易收支影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后,一国的货币贬值才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从而改善国际收支。 (2)对服务贸易收支影响:贬值利于改善该项目。 (3)对资本项目差额影响:实际的市场汇率与人们预期的市场汇率不相等时,造成国际资本的流动。 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本币贬值,一方面导致进口的商品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由于出口的商品需求增长,导致出口商品的价格上涨。 (2)对国民收入、就业和资源配置的影响:本币贬值,利于出口限制进口,限制的生产资源转向出口产业,进口替代产业,促使国民收入增加,就业增加,由此改变国内生产结构。 (3)对微观经济活动影响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汇率变动被视为一种国际竞争与扩张的手段:货币贬值可以达到扩大对外销售的目的;货币高估可以实现对外掠夺的目的;因此汇率的频繁波动可以加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一、 对国际收支影响 货币汇率 (一)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汇率下降,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外汇汇率上涨,本币汇率下跌) 2、汇率对物价的影响:汇率下降会引起国内价格总水平的提高;汇率提高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3、汇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汇率对长期资本流动影响较小。从短期来看,汇率贬值;资本流出;汇率升值,有利于资本流入。 (二)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 1、对无形贸易收支影响: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外币购买力提高,不过商品和劳务低廉。本币购买力降低,国外商品和劳务变贵,有利于该国旅游与其他劳务收支状况改善。 2、对单方转移收入影响: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如果国内价格不变或上涨相对缓慢,对该国单方转移收支产生不利影响。 3、对资本流出入影响:汇率对长期资本流动影响较小。从短期来看,汇率贬值;资本流出;汇率升值,有利于资本流入。 4、对官方储备的影响:①本国货币变动通过资本转移和进口贸易额的增减,直接影响本国外汇储备的增加或减少。②储备货币汇率下跌,使保持储备货币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遭受损失储备国家因货币贬值减少债务负担,从中获利。 二、对国内经济影响 (一)对国内物价的影响 1、汇率变动通过进口商品价格变化 2、汇率变动以后,如对外贬值,由于奖入限出,对出口有利,进口相对不利,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国内市场的商品供应趋于紧张,价格趋于上涨。 3、汇率变动后,如本币对外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逆差减少以至顺差增加,导致必增加该国货币投放量,在其他因素不变下,推动价格上涨。 4、对于货币兑换国家,如本币对外币有升值之势,使大量国外资金流入,以谋取利差,若不采取必要控制措施,也推动该国的物价上涨。 (二)对国民收入、就业和资源配置的影响:本币贬值,利于出口限制进口,限制的生产资源转向出口产业,进口替代产业,促使国民收入增加,就业增加,由此改变国内生产结构。 三、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1、汇率不稳,加深国家争夺销售市场的斗争,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2、影响某些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形成。 3、加剧投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又促进国际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 四、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1、一些主要国家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国际外汇市场上其他货币汇率变化,使国际金融动荡不安。 2、由于汇率频繁变动,外汇风险增加,外汇投机活动加剧,这就更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3、汇率大起大落,尤其是主要储备货币的汇率变动,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本借贷活动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货币分析说和金融资产说,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汇率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 国际借贷说是英国经济学家葛逊在1861年提出的,他以金本位制度为背景,较为完善地阐述了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他认为,汇率的变化是由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引起的,而外汇的供求主要源于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可分为流动借贷和固定借贷。流动借贷是指已经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固定借贷是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只有流动借贷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在一国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流动借贷中,如果债权大于债务,外汇的供给就会大于外汇的需求,引起本币升值、外币贬值。相反,如果一定时期内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债务大于债权,外汇的需求就会大于外汇的供给,最终导致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购买力平价说是20世纪20年代初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率先提出的。其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需要外币是因为外币在其发行国国内具有购买力,相应地人们需要本币也是因为本币在本国国内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应是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最有影响的汇率理论,由于它是从货币基本功能的角度分析货币的交换比率,合乎逻辑,表达简洁,在计算均衡汇率和分析汇率水平时被广泛应用,我国的换汇成本说就是 购买力平价说的实际应用。 汇兑心理说是1927年由法国巴黎大学教授艾伯特·阿夫塔里昂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思想提出的。他认为,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给与需求,但个人之所以需要外汇不是因为外汇本身具有购买力,而是由于个人对国外商品和劳务的某种欲望。这种欲望又是由个人的主观评价决定的,外汇就如同商品一样,对各人有不同的边际效用。因此,决定外汇供求进而决定汇率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们对外汇的心理判断与预测。 货币分析说认为汇率变动是由货币市场失衡引发的,引发货币市场失衡有各种因素:国内外货币供给的变化、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变化以及国内外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等等,这些因素通过对各国物价水平的影响而最终决定汇率水平。货币分析说最突出的贡献是它对浮动汇率制下现实汇率的超调现象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概括。 金融资产说阐述了金融资产的供求对汇率的决定性影响,认为一国居民可持有三种资产,即本国货币、本国债券和外国债券,其总额应等于本国所拥有的资产总量。当各种资产供给量发生变动,或者居民对各种资产的需求量发生变动时,原有的资产组合平衡就被打破,这时居民就会对现有资产组合进行调整使其符合自己的意愿持有量,达到新的资产市场均衡。在对国内外资产持有量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本国资产与外国资产之间的替换就会引起外汇供求量的变化,从而带来外汇汇率的变化。 经典理论 主要有三个:英国学者葛逊的国际借贷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利率平价说。其中以利率平价说和购买力平价说对市场的影响最大。 (一)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外汇风险的种类: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 1.交易汇率风险,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经济主体因外汇汇率的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交易风险主要发生在以下几种场合: (1)商品劳务进口和出口交易中的风险。 (2)资本输入和输出的风险。 (3)外汇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头寸的风险。 2.折算汇率风险,又称会计风险,指经济主体对资产负债表的会计处理中,将功能货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导致帐面损失的可能性。 功能货币指经济主体与经营活动中流转使用的各种货币。 记账货币指在编制综合财务报表时使用的报告货币,通常是本国货币。 3.经济汇率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引起企业未来一定期间收益或现金流量减少的一种潜在损失。 汇率剥削学说 青年学者刘周在“资本时代最大的资本”一文中,发现了现行国际汇率机制中包含的剥削。揭开了隐藏在国际汇率机制中的剥削秘密。该文认为: 现行国际汇率机制,是现行不平等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利于“少数剥削全世界的国家”的汇率机制。 举例来说,以1美元兑换人民币7.5元计算。一个美国人拥有8000美元,这在美国是比较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个美国人拿着这8000美元到中国来兑换成人民币就是60000元人民币。而在中国物价极低而美国物价极高的条件下,用60000元人民币在中国购买的实物比8000美元在美国所能购买的实物的价值不知要超出多少倍。这也就是说,这个美国人拿着这8000美元到中国来,用不着生产,用不着劳动,用不着冒任何投资的风险,这8000美元就实现了成倍的资本增值,实现了成倍的资本利润。这部分增值出来的利润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靠无偿占有中国人民的血汗来实现的。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如此,世界上一切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基本如此——即发展中国家物价低而且货币汇价也低,发达国家物价高而且货币汇价也高(日本的情况有所不同,日元汇价低但是日本的物价极端地高,因此欧美国家的人到了日本也倍感无钱。但是,欧美国家的人到了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就感到自己非常有钱,因为一方面他们携带的本国货币可以换到成倍的所往国货币,另一方面所往国的物价又比本国物价低的可怕。所以他们在本国只可以买到一根火柴的钱到了发展中国家便可以买到一盒火柴,甚至更多。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现实)。所以,现行国际货币汇率机制是一种极其反动的汇率机制,它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极具隐蔽性的工具。它所能存在的真正基础是国际间的强权关系,它的基本内容是由殖民地时代的殖民掠夺关系决定并逐步演变而来的。它与不平等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中的其它部分共同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平掠夺的工具,而这种所谓的和平掠夺则是殖民地时代武装掠夺的继续。(真正平等的汇率机制,基本上应该以各国的物价指数作为主要的基础指标。因为物价较低即说明其货币包含的实物量较多,因此其汇价也相对的应该较高;而物价较高则说明其货币包含的实物量较少,因而其汇价也相对的应该较低。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 该文并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家们(尤其是跨国财团的资本家),表面上是依靠自己的资本和经营管理手段而在国际市场中赚取利润。但是构成他们利润的绝大部分,实际上主要是依靠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机制来实现的。我们知道,现行的不平等国际贸易机制,是历史形成的。它是历史上的殖民国家武力征服的产物,而且直到现在依然是依靠武力来维持的。所以,毫无疑问地,发达国家的资本家们,和平地在国际市场中赚取利润的时候,他们实质上是在进行一种和平的掠夺;他们在进行这种伪善的和平掠夺的时候,实质上是在进行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武力掠夺,实质上是在参与着一场跨越历史时代的血腥的和肮脏的掠夺战争。资本家们正是这场肮脏战争的受益者和指使者。他们的利润依靠了他们各自国家的历史上的武力,并且也依靠着现在的武力,所以,他们归根到底是在靠武力赚钱,他们发的依然是战争财。所以,资本时代最大的资本,不是资本而是暴力。 关于汇率剥削学说的反对意见: 本文的主要观点被称为“现行国际汇率机制中隐藏的剥削”和“汇率剥削学说”,而在网上和一些媒体中到处传播,同时它也遭遇了一些质疑。下面的这种观点是比较典型的一种反对意见,反对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其明显的意识形态论点。按这一观点的意思,发展中国家都应该把本国货币大大升值,达到发达国家的物价水平,而实际上这是不现实,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的。比如当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减少问题。 反对“汇率剥削学说”者的错误: 反对“汇率剥削学说者”的错误在于:他们错把汇率在国际价格战中的特殊作用当作了汇率的本质。一些西方国家之所以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因为中国产品的低价格优势威胁到了他们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实质,不过是为了使中国产品在人民币升值的外衣下实 货币汇率 现实际上的全面涨价,从而遏制中国产品的低价格优势,使中国产品被动的让出一定的市场份额。所以,人民币升值使中国的出口减少实质上只是价格战的必然结果。人民币升值(汇率变动)在这场事件中充当的只是一种工具——即价格战的工具。所以,汇率剥削是存在于汇率机制中的一般性的普遍真理,而汇率变动充当价格战的工具则是国际汇率在价格战中的特殊表现,其本身并不能否定汇率剥削的客观存在。克服汇率剥削的方法也不可能是让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全部升值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因为这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只有倡导形成统一的世界货币,才是避免汇率剥削的有效方法。就象统一的欧洲货币的出现一样,形成统一的世界货币无疑也是可能的和可行的。 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各国普遍采用的确定本国货币与其它货币汇率的体系。是各国或国际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所作出的系统规定。汇率制度对各国汇率的决定有重大影响。 回顾和了解汇率制度,可以使我们对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的波动有更深刻的理解。按照汇率变动幅度的大小,汇率制度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以本位货币本身或法定含金量为确定汇率的基准,汇率比较稳定的一种汇率制度。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币与外币的黄金平价和汇率上下波动的界限,货币当局也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自由上下浮动的一种汇率制度。该制度在历史上早就存在过,但真正流行是1972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崩溃以后。 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两难、特别提款权、牙买加货币体系、欧洲货币体系、欧洲货币汇率机制、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可调整的固定汇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联系汇率、美元化、汇率目标区制。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为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机构。它是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机构以及由习惯和历史沿革所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 国际金本位制: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为本位货币,并建立起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间固定兑换关系的货币制度。其特点是: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金币可自由铸造;黄金可自由输出入;货币储备全部使用黄金;国际结算使用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人为的国际货币制度,其核心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特里芬两难:为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对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的增长需要,美元的供应应当不断地增长;而美元供给的不断增长,又会导致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美元的这种两难,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及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牙买加协定: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得以形成的基础,其核心思想是:汇率安排多样化,黄金非货币化,国际储备多元化,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多样化。 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政府将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兑换比例,以法定形式固定下来,并将汇率的波动限制在较少的范围内。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不受平价制约,主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由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的汇率,政府既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兑换比例,也不限定汇率波动幅度。 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是指政府预先确定、公开承诺,并用干预市场的方法而得到的本国货币与某种(或某些)主要外币的法定平价和允许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但是可以定期地调整法定的平价,以利用货币的贬值或升值来校正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这是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一种国际汇率制度。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汇率的长期走势不受政府管理的影响而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但汇率的短期波动受到货币当局干预的影响;亦被称为肮脏浮动。 外汇相关英汉对照 be biased bearishly 偏向熊市 break 突破 buy a dip 下跌时买入/逢低买入 buying 买盘 cap (趋势)受阻 consolidation 盘整 constrain 限制 cover 平仓 daily chart 日图(依次类推) fresh option plays 新的期权买家 GMT 格林威治时间 high 高点 h range 小时区间 initial support 初始支撑位 intraday 日内的 intact 有效 Japanese accounts 日本帐户 keep(stop) 设置(止损位) large stops 巨大的止损盘 Ldn 伦敦 long 多头 low 低点 minor probe 轻微(突破于等) o/n overnight overbuy 超买 oversell 超卖 paring 货币对/汇率/汇价 position 头寸 rally 反弹,回升 resistance 阻力位 retracement 回撤 rising lows 低点上升 round from oversold territory 离开超卖区域 sell into strength strategy 逢高卖出 short 空头 shorts are in play from overnight 空头自昨夜一直留在场内 square 回补 stall 盘整 stochastic 随机指标 stop 止损位 stop out 止损离场 strike 突破 support 支撑位 target 目标位 test 测试 test lower 测试更低价位 forward exchange rate 远期汇率 Outright forward exchange rate 直接远期汇率 Swaps 掉期
汇率升值 平常,通过媒体,我们经常听到汇率升值或贬值的称法,特别是1997-1998年朱总理的“人民币不贬值”承诺和2003年以来日本、美国持续鼓吹的“人民币升值论”之后,这种叫法更是耳熟能详。把这个提法拆开来看,“汇率”是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者说是外汇买卖的价格。而“升值或贬值”是指货币价值的增加(指升值时)或减少(指贬值时),显然,汇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它只有上涨(上升)或下跌(下降)之分,哪里有可能升值或贬值呢?升值或贬值只可能是就货币价值而言的。 既然“汇率升值或贬值”的提法存在语义上的严重缺陷,那么为什么在实际中仍然是照用不误呢?并且不仅是媒体的报道中,而且在大学的教科书和学术论文中也频频现身呢?究其原因有二: 其一,是中西方语义上的差别使然。 “汇率升值”的名称是对Exchange Rate Appreciation直译的结果,“汇率贬值”是对Exchange Rate Depreciation直译的结果。由此,我们就没有去详考中西方语义上的差别,运用“拿来主义”,照搬照用,于是流传。 其二,长期使用“约定俗成”的结果。由于长期使用,人们对此已经形成习惯,反而还没有人去细究其中的差别。正如鲁迅,人们知道他本名的反倒不多。
种类 外汇风险的种类: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 1.交易汇率风险,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经济主体因外汇汇率的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交易风险主要发生在以下几种场合: (1)商品劳务进口和出口交易中的风险。 (2)资本输入和输出的风险。 (3)外汇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头寸的风险。 2.折算汇率风险,又称会计风险,指经济主体对资产负债表的会计处理中,将功能货币转换成记帐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导致帐面损失的可能性。 功能货币指经济主体与经营活动中流转使用的各种货币。 记帐货币指在编制综合财务报表时使用的报告货币,通常是本国货币。 3.经济汇率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引起企业未来一定期间收益或现金流量减少的一种潜在损失。 表现 1973年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崩溃,特别是1976年牙买加协议正式承认浮动汇率制合法性以来,控制在一定波动范围 汇率风险的固定汇率制随之解体。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美元、日元、马克、英镑等主要货币之间的比价时刻都处在剧烈的上下起浮变动之中,至使国际间债权债务的决算由于汇率的变动而事先难以掌握,从而产生了汇率风险。我国也处在一个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中,汇率风险仍然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企业的经济收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我国对外资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影响尤为突出。 由于国际分工的存在,国与国之间贸易和金融往来便成为必然,并且成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外汇汇率的波动,会给从事国际贸易者和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称之为汇率风险它表现在两个方面:贸易性汇率风险和金融性汇率风险。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一般是用外汇或国际货币来计价。目前大约70%的国家用美元来计价。但在实行浮动汇率制的今天,由于汇率的频繁波动,生产者和经营者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时,就难以估算费用和盈利。由此产生的风险称之为贸易性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贷的都是外汇,如果借贷的外汇汇率上升,借款人就会遭受巨大损失,汇率的剧烈变化甚至可以吞噬大企业,外汇汇率的波动还直接影响一国外汇储备价值的增减,从而给各国央行在管理上带来巨大风险和国难。此种汇率风险称为金融性汇率风险。 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 影响汇率波动的最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 汇率风险 第一,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所谓国际收支就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收入总额与付给其它国家的货币支出总额的对比。如果货币收人总额大于支出总额,便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反之,则是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汇率的变动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发生国际收支顺差,会使该国货币对外汇率上升,反之,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第二,利率。利率作为一国借贷状况的基本反映,对汇率波动起决定性作用。利率水平直接对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产生影响,高利率国家发生资本流入,低利率国家则发生资本外流,资本流动会造成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对外汇汇率的波动产生影响。一般而言,一国利率提高,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反之,该国货币贬值; 第三,通货膨胀。一般而言,通货膨胀会导致本国货币汇率下跌,通货膨胀的缓解会使汇率上浮。通货膨胀影呐本币的价值和购买力,会引发出口商品竟争力减弱、进口商品增加,还会引发对外汇市场产生心理影响,削弱本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这三方面的影响都会导致本币贬值; 第四,政治局势。一国及国际间的政治局势的变化,都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影响。政治局势的变化一般包括政治冲突、军事冲突、选举和政权更迭等,这些政治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有时很大,但影响时限一般都很短。 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措施 银行界人士表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关键是要选择合理的避险工具和产品。其中包括与交易对手通过协议方式直接锁定汇率风险,或者选用银行的衍生避险工具如远期结售汇及人民币掉期业务,使用贸易融资、衍生交易、定期存款等产品,乃至银行根据重点客户的需求度身定做个性化的理财避险方案。 汇率风险 日本企业采取的应对外汇风险措施 (一)短期措施 1、外汇期货交易 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直接促使美国推出外汇期货。在日本,通过外汇期货交易来回避金融风险已经为大部分企业所采用。据日本经产省统计,约有44%的日本企业会选择采取外汇期货交易来规避风险。 2、扩大日元结算 外汇风险主要存在于对外交易使用外币时,如果使用本国货币来结算,则可以避免外汇风险。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企业采用日元结算的交易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进口方面,日元结算率已由1986年的10%上升到2004年的25%。 3、外汇资产平衡 上世纪80年中期,日本许多跨国企业开始在欧洲等地设立金融运营公司,通过对冲和债权、债务调整等,从公司全局考虑,对外汇资产进行管理和平衡。但这种措施仅限于跨国企业,对中小企业则难以适用。日本也只有4%的企业采取这种措施。 4、反向交易平衡 日元升值有利于进口而不利于出口。因此,日本既有出口又有进口业务的大公司,主要是综合商社,采取了减少出口,扩大进口的措施来规避日元升值带来的风险,维持公司的盈利。但这种方法适用企业也较少,只有约4%。 5、价格转嫁 将日元升值带来的出口成本增长部分,转嫁到出口商品价格上,由海外进口商承担部分风险。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种方法存在较大难度。 (二)中长期措施 短期的金融措施并不能完全回避外汇风险,因此必须从中长期的产品结构调整入手。日本企业正是采取了提高产 汇率风险品附加值、增强竞争力等措施,才真正克服了日元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 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别化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日本电视机就经历了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平面电视、数码电视等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汽车也实现了由大众车向高级车、混合动力车的转变。二是要通过技术革新、增加廉价零部件进口、减少能耗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 2、加快海外转移,强化海外生产体制,扩大多边贸易 充分利用日元升值带来的优势,建立全球化生产体制,同时提高当地零部件采购比例,培育当地协作企业,扩大多边贸易。这样既可以提高对汇率变动的抵抗能力,又能够确立全球化的内部分工体系,还可以带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日本汽车业在这方面有出色表现。从80年代开始,丰田等日本汽车企业开始在美国本土进行生产,既解决了日美两国贸易摩擦问题,同时又扩大了日本汽车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到1995年日本汽车企业在美国本土生产的汽车已占到了美国市场份额的20.7%,而在1985年这个数字仅为2.0%。 [1]
100元港币 港元或称港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流通货币。按照香港特区基本法和中英联合声明,香港的自治权包括自行发行货币的权力。其正式的ISO 4217简称为HKD(Hong Kong Dollar),标志为HK$。 简介 货币名称:香港元(HONG KONG DOLLAR)货币符号:HKD辅币进位:1元=100分(CENTS)钞票面额:10,20,50,100,500,1000元铸币(硬币):10元,5元,2元,1元,50分,10分,5分。管汇简况:本、外币出入境自由。港元或称港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流通货币。按照香港特区基本法和中英联合声明,香港的自治权包括自行发行货币的权力。其正式的ISO 4217简称为HKD(Hong Kong Dollar),标志为HK$。 港元的纸币绝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监管下由三家发钞银行发行的。三家发钞行包括汇丰银行(HonGKONG AND SHANGHI BANKING CORPORATION)、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和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另有少部分新款十元钞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发行。硬币则由金融管理局负责发行。自1983年起,香港建立了港元发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发钞银行在发行任何数量的港币时,必须按7.80港元兑1美元的兑换汇率向金管局交出美元,记入外汇基金账目,领取了负债证明书后才可印钞。这样,外汇基金所持的美元就为港元纸币的稳定提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所有钞票的式样都有版权。所以,任何人在未有得到版权持有人的许可前,都不能任意复制钞票的式样。在香港多年来有几家机构因为未得钞票版权持有银行的批准而在广告上运用,结果被判支付巨额罚款。虽然港元只在香港有法定地位,但在中国内地和澳门特区的很多地方也接受港元。而且,在澳门的赌场,港元是澳门元以外唯一接受的货币。 历史 据考,香港是最先把通货称为“圆”的地方。本来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初,采用英国的货币。但因为当时与中国大陆的贸易主要以银作为单位,使各地的银圆:包括墨西哥鹰洋及中国大陆的银圆都在香港自由通行。后来,政府为更有效规管当地的通货,而采用了银圆为基本通货单位,而银圆一词亦由原先的形容词变成量词。1863年香港首次发行官铸货币,并于1866年在香港成立铸币厂。当时香港生产的一圆银币,都会印上“ 1867年香港壹圆香港壹圆”四字。这个通货的名称亦由香港传回中国大陆、日本及韩国,并成为各地通货的单位名称。后来铸币厂于1868年关闭,香港改以其他银元作为法定货币。港元诞生于1866年。1866年6月第一批香港银元在香港自己兴建的造币厂出世,面额有1元、半元等。币制单位为“元”,不仅政府发行,民间也可拿银条到造币厂铸造银元。造币厂后因亏损而倒闭。港元虽然是法定货币,但市面6同时流通的货币还有中国内地、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印度的货币。中国内地使用白银,很多港元流入内地。为应付这一局面,1872年香港政府授权汇丰银行印发纸币,代替银元在市面上流通,按规定1港元纸币可随时兑换银市1元。 1913年上半年颁布了“禁止通用外国钞券条例”,下半年又公布实施了“禁止通用外国纸币货币条例”,除中国铜钱外,以前通用的各国货币全部禁止通用。1935年香港币制改革,跟随中国放弃银本位制,订定外汇基金条例,修正各银行发行纸币条例,设立外汇基金制,作为发行纸币最有力的保证。根据1935年颁布的《1元券货币条例》,港英当局曾发行了1元面额纸币及辅币(铜镍合金硬币)。后来,还发行了5、2、1元,5角、1角硬币和1分纸币。纸币原由汇丰、渣打、有利三家银行发行,1978年1月,汇丰银行收购了有利银行,有利银行所发钞票已陆续被回收,很少流通市面。此外,过去曾有国民储蓄银行等亦发行过钞票,但发行数量少,而且只在短期内流通后即被停用。已经停止流通的各种。新版指1985年1月以来陆续发行的新钞,以后将取代旧版钞5、10、50、100、500和1000元。旧版5、10元是19 59年发行;50元是1968年开始发行;100元有1959年至1972年,1972年至1976年和1 977年的发行版;500元有正面是以“杰克生”像为主要装饰的1935年至1972年发行版,还有1973年、1983年发行版;1000元是1977年发行版。新旧钞比较显著的不同是,新钞票上删除了旧钞上的“或付予本殖民地货币之等值”(Or the equivaiene in the Currency of the colony,Value received)字样,另外,新票面积缩小 。香港渣打银行券1929年以前系早期货币。1930年至1958年发行面额5、10、50、100 元四种,1960年以后陆续发行了面额5、10、100元三种。为了协调各银行间印发钞票的颜色,1971年又发行了面额为5、10、50、100元四种钞票,上述钞票已陆续收回。从1979年开始又发行了一组钞票,计有10、50、100、500、1000元五种面额,正面设计改为以5种动物为主要装饰。1985年以来,渣打银行发行10、20、50、500 和1000元六种新钞,将逐步取代旧版钞。新旧版钞相比不同处是,新钞票上印有渣打银行的新英文名称:STANDARD CHARTERED BANK,旧钞上是THE CHA RTERED BANK,中文名称仍保持不变;新钞上删去了“殖民地货币”字样;新钞面积比旧钞小。1935年,因为美国等地的银价上升,引起中国及香港的白银外流。香港政府在1935年11月9日通过货币条例,公布以「港元」作为香港货币单位,并将港元与英镑汇率定为16港元兑1英镑。(中国是在香港通过以港元为货币前的五天,即11月4日宣布放弃银本位,改发法币。)1937年8月1日,终止了各种银元的流通,正式以港元作为法定货币。二次大战日本占领香港时,强行以日本军用手票代替港元。战后港元才恢复法定地位。 港元最初与英镑挂钩,但是战后英国的经济实力减弱,更曾一度大幅贬值,影响香港经济。香港政府于是在1972年6月英镑作自由浮动后,改为将港元以美元挂钩。最初汇率为5.65港元兑1美元。1973年2月改为5.085港元兑1美元。1974年11月起,改作自由浮动。直至1983年,由于香港前途问题引发的信心危机令港元汇价大幅下降,到了同年9月一度下跌至9.6港元兑1美元。同年10月17日起,当时的财政司彭励治宣布港元汇价与美元挂钩,定为7.80港元兑1美元,一直维持至今。 2009年3月13日为提高内地和香港(以下简称“两地”)跨境支付清算效率,密切两地经济金融联系,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发布公告,公布了利用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建立两地多种货币支付系统互通安排的相关细则,对两地支付互通安排的业务范围、内地银行通过两地支付互通安排汇往香港银行的支付路径、两地跨境退汇业务的报文格式和两地跨境转汇业务收费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因此使港币成为体系健全、币值稳定的货币之一。虽然港币发行历史不算长,区域也不大,但其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纸币 香港的第一张纸币是1845年由东方汇理银行发行,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能真正的普遍流通。直到1857年,香港政府准许用纸币支付费用,随之许多银行相继开始发行钞票,到1865年有5家银行发行的钞票得到了香港政府的认可,倡5元以下的钞票除非特别许可不得发行。真正以港元为货币单位是在1935年11月。1945年以后,香港地区流通的货币是由三家银行发行的,即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有利银行,1元以下的由政府发行。到1959年有利银行被汇丰银行收购,这一时期的港币钞票均由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发行,5元以下硬币由政府发行。1994年中国银行开始在香港地区发行钞票。到目前为止香港地区有三家银行发行钞票,即汇丰银行、中国银行和渣打银行。在香港地区发行钞票的三家银行对老版钞票一般不宣布停止流通,而是回笼后不再投放,使其逐步退出流通。自1993年起,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发行的新版钞票将代有殖民帝色彩的图案均由狮头和紫荆花图案所代替。目前,旧版钞票随仍可使用,但将会逐渐退出流通领域。硬币 香港硬币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之前,市面流通硬币上铸有英皇头像,曾一度成为收藏对象。1993年起,政府逐渐收回旧硬币,以背面上为香港市花洋紫荆的新硬币代替。但英女皇头硬币仍为合法货币,与新硬币同时流通。面值 ($) 材质 形状 一毫 (0.10) 黄铜合金 圆形 二毫 (0.20) 黄铜合金 波浪形边缘 五毫 (0.50) 黄铜合金 圆形 一元 (1.00) 白镍合金 圆形 二元 (2.00) 白镍合金 波浪形边缘 五元 (5.00) 白镍合金 圆形,边缘上刻有汉字「香港伍圆」 十元 (10.00) 外环白镍合金,黄铜合金圆心 圆形 纸币特征 港币十元 印制特征主要:凹版印刷、荧光油墨、对印、缩印、折光、接线和隔色等。面值 ($) 颜色 反面地标图案 十元 (10) 紫色 - 新版是紫色配蓝色,面积较旧版10元纸钞小,并加入新防伪措施。钞票上面有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及金管局总裁任志刚的签名。 二十元 (20) 蓝色 太平山顶凌霄阁 五十元 (50) 绿色 一百元 (100) 红色 青马大桥 五百元 (500) 棕色 香港国际机场、太平山顶 一千元 (1000) 金色 香港会展、维多利亚港 现行流通的港币纸币主要是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香港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3家银行分别发行的,其中汇丰银行的发行量占总发钞量的70%以上。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券的票面图案和防伪特征 1000港元(汇丰银行) 目前流通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钞票,是该行自1993年起发行的纸币,面额有20、50、100、500元和1000元港币。票面正面左侧为铜狮头图案,中间为行名、中英文面额数字。背面主景图案是汇丰银行总部大厦及坐守大厦入口处的一对狮子雕像。右侧图案由20到1000港币,分别为:旧火车站钟楼、龙舟竞赛、沙田万佛寺、香港总督府和香港立法局大楼。2000年12月,汇丰银行又发行了新版1000元钞票。新版钞票保留了1993年版的基本设计,并增加了新的防伪措施。汇丰银行券主要有以下防伪特征: (一)水印:票面正面右侧有狮头水印图案。2000年版1000元港币在石狮图案上方增加“1000”字样白水印。 (二)安全线:票面采用了全埋深色安全线,其中,2000年版1000元港币还在票面正面右侧增加了一条全息开窗文字安全线。 (三)雕刻凹版印刷:票面正背面主景、行名、面额数字等均采用了凹版印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凹凸感。 (四)凹印缩微文字:票面正背面多处印有凹印缩微文字“THE HONG KONG AND SHANG 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字样。 (五)对印图案:票面正面右侧及背面左侧花边均有一圆形局部图案,迎光透视,可见正背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案。 (六)隐形面额数字:在票面正面右下角的长方形图案中印有隐形面额数字。将票面置于与视线接近平行位置,面对光源,旋转钞票可见该面额钞票的面额数字。 (七)异形号码:票面正面左下和右侧分别印有横竖异形号码。该号码的特点是数字逐渐增大。 (八)无色荧光图案:在紫外光下,可以看到票面正面有明亮的荧光图案。 (九)无色荧光纤维:2000年版1000元港币在纸张中增加了红、蓝、绿三色荧光纤维,在紫外光下清晰可见。 香港渣打银行券的票面特征和防伪特征 目前流通的香港渣打银行钞票,是该行自1993年1月起发行的纸币。面额有10、20、50、100、500和1000元。纸币正面均采用了神话中的瑞兽作为设计主题,10元券正面是鲤鱼图案、20元券是神龟图案、50元券是北狮图案、100元券是麒麟图案、500元券是凤凰图案、1000元券是龙的图案。背面中间是香港的区花――紫荆花,左侧是渣打银行大厦。2001年1月,渣打银行又发行了新版1000钞票,新版钞票保留了1993年版的基本设计,并增加了新的防伪措施。渣打银行券主要有以下防伪特征: (一) 水印:票面正面右侧有古罗马军人头像水印及字母“SCB”白水印。2001年版1000港币的白水印由“SCB”改为“1000”。 (二) 安全线:票面采用了全埋深色安全线,其中,2001年版1000元港币还在票面正面右侧增加了一条全息开窗文字安全线。 (三) 雕刻凹版印刷:票面正背面主景、行名、面额数字灯均采用了凹版印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凹凸感。 (四) 凹印缩微文字:票面正面右侧边框外印有凹印缩微文字“STANDARD CHARTERED BANK”字样。 (五) 对印图案:票面正面右侧及背面左侧均有一圆形局部图案,荧光透视,可见正背面图案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图案。 (六) 无色荧光图案:在紫外光下,票面正面会出现明亮的荧光图案。 (七) 有色荧光图案:在紫外光下,背面局部图案会出现明显的荧光反应。 (八) 无色荧光纤维:2001年版1000港币在纸张中增加了红、蓝、绿三色荧光纤维,在紫外光下清晰可见。 中国银行券的票面特征和防伪特征 中国银行于1994年开始发行港元纸币,面额有20、50、100、500和1000元,年版日期为1994年5月1日。1996年8月,中国银行又推出1996年版纸币,年版日期是1996年1月1日。1996年中国银行港元纸币的面额、规格、主色调、主题图案和防伪特征灯与1994年、1995年版基本相同。为了提高防伪性能,1996年版中国银行券20、50、100、500和1000元券五种面额纸币的正面下部含隐形文字的花边图案有所改动。20元券的主色调为天蓝色,正面主景图为中银大厦、中国银行行标及水仙花,背面为香港中区和湾仔商业群楼的构图。50元券的主色调为紫色,正面主景中银大厦、中国银行行标及菊花,背面为香港第一海底隧道的繁忙景象。100元券的主色调为红色,正面主景为中银大厦、中国银行行标及荷花,背面为九龙半岛南端的尖沙咀风貌。500元券的主色调为棕色,正面主景为中银大厦、中国银行行标及牡丹花,背面为香港葵涌货柜码头的构图。1000元券的主色调为金黄色,正面主景为港岛中区高楼林立的繁华景象。为了加强防伪,2001年1月,中国银行又发行了新版1000元钞票。新版钞票保留了1996年版的基本设计,并增加了新的防伪措施。中国银行券主要有以下防伪特征: (一)水印:票面正面右侧有石狮水印图案。2001年1000元港币在石狮图案上方增加“1000”字样白水印。 (二)安全线:票面采用了全埋深色安全线。其中,2001年版1000元港币还在票面正面右侧增加了一条全息开窗文字安全线。 (三)雕刻凹版印刷:票面正背面主景、行名、面额数字等均采用了凹版印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凹凸感。 (四)凹印缩微文字:票面正背面边框上方印有凹印缩微文字“BANK OF CHINA”字样。 (五)对印图案:票面正面右侧及背面左侧花边均有“中”字图案,迎光透视,可见正背面色块组成了一个“中”字。 (六)隐形面额数字:在票面正面右下角的边框中印有隐形面额数字。将票面置于与视线接近平行位置,面对光源,旋转钞票可见该面额钞票的面额数字。 (七)无色荧光图案:在紫外光下,可见票面正面有明亮的荧光图案。 (八)无色荧光纤维:2001年版1000元港币在纸币增加了红、蓝、绿三色荧光纤维,在紫外光下清晰可见。 港元 美元 人民币关系 港元与美元 港币和美元实行联系汇率制度,长期以来,港币对美元汇率一直固定在7.8:1左右。因此,港元的币值随着美元的币值变化而变化。由于香港是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资本能够自由流动,港币和美元的利率差异,将引起短期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 实际上,连接汇率、本币和外币利率之间变动关系的是利率平价,高利率国家或地区将面临资金流入,低利率国家或地区则发生资金流出,资本移动会引起外汇市场上外汇供求的变化,从而对汇率和利率产生影响。从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来看,在一个实现固定汇率制的国家或地区,如果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即资本完全流动,本币利率和外币利率应该相等。由于港元实现的是和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港币和美元都是自由兑换的货币,资本能够自由流动,因此港币利率和美元利率变化应该基本是一致的。这也就是说,港币为了钉住美元,港币利率也必须钉住美元利率。如美联储7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香港金融管理局就7次下调了港币贴现率,2008年4月30日,美联储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至2%,5月2日港币的贴现率下调到3.50%。为了维持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局紧跟美联储利率调整的步伐和节奏,美元利率和港币利率每次下调的幅度大小相同。因此,香港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它的汇率和利率是和美元捆绑在一起的,是被动调整的。金融市场上美元和港币的供求自动调整来适应港币的汇率和利率,资本的自由流动抹平存在的套利和套汇的利润空间,从而实现汇率和利率目标。 港元与人民币 我国人民币汇率主要是以美元计价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我国的主导汇率,其他汇率如人民币对欧元、日元、英镑和港元等都是通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国际金融市场上这些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套算出来的。因此人民币和港币的汇率既受港币对美元汇率的影响,也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影响。由于港币和美元汇率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名义汇率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港币和人民币汇率就主要由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来决定,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则人民币对港币也升值;如果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则人民币对港币也贬值。 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14%;人民币对港元也升值了15%。人民币对港币升值会导致香港的通货膨胀加剧,因为香港从内地的进口商品价格会相应上升,但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大陆去香港旅游,有利于香港对内地出口,能够刺激香港经济的发展。另外,人民币对港币不断升值,随着香港利率的不断下调,人民币基准利率和港币基准利率倒挂,如一年期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为4.14%,而港币的贴现率为3.5%,实际上港币的存款利率已远低于人民币存款利率,因此港币存款兑换成人民币存款,则能够获得套利和套汇的双重收益。 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条件下,人民币成为港币的避风港,香港居民更愿意把自己手中的人民币、美元和港币等转移到内地,兑换成人民币存款,这就出现香港资金向内地流动的现象。目前在香港每人每天兑换人民币的上限为2万元,每天汇入内地账户的人民币金额上限为8万元人民币,因此对于香港个人居民来说,资金转移到内地并不困难。如果人民币不断升值,港币和人民币之间的货币替代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港元 美元 人民币 目前人民币和港币都是以美元定价,一方面,美元币值和美国经济的波动必然会影响到港元的币值,港元币值的不稳定必然会影响到香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币值的变化也影响到港币的币值,其变化通过港币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表现出来。因此港币的内在币值一是通过和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反映出来,港币和美元的汇率是国际金融市场中港币的币值;二是通过和人民币的汇率反映出来,港币和人民币汇率更多的是体现在内地和香港港币的币值。 香港是一个高度自由的小型开放经济体,美元是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国是除中国内地外的香港第二大贸易伙伴,港币钉住美元有利于促进香港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资本流动等,香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也有利于香港金融市场的自动调节,这也是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和汇率能够稳定的重要原因。美元币值的不稳定必然导致港币的不稳定,港币的不稳定必然会对香港经济产生不利影响,香港经济的稳定需要一个稳定健康的美元。美元作为港币的计价货币主要是在于它是主要的国际货币以及币值的长期相对稳定,如果美元长期走软,必然会动摇联系汇率制度的基础,影响港币挂钩美元。 目前人民币走强、美元和港币不断走软,人民币的套利空间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人民币和美元、港币的汇率和利率之间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投机者有机可乘。阻止套利的主要方法是加强资本账户的管理,防范投机资本的流入。在人民币和美元、港币利率倒挂和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对投机资本的人为管制显得力不从心,限制投机资本流入只能是暂时性的防范方法。从长期来看,我们应该推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强化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利率的国际定价功能,建立自由浮动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脱离对某一国货币的依赖,使得汇率和利率的决定逐步由国内金融市场过渡到国际金融市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供求决定的人民币利率和汇率。 对于港币而言,怎样协调和美元、人民币之间的关系是将来面临的一大挑战。随着香港逐步放开人民币业务,人民币汇率对港币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对港币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相关词条 货币 人民币 国际货币 金融经济
爬行钉住汇率制(crawlingpeg) 爬行钉住汇率制概述 爬行钉住汇率制是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折中,其含义是一国对货币平价进行细微的、经常性的调整,扭转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是将汇率钉住某种平价,但根据一组选定的指标频繁地、小幅度地调整所钉住平价的一种汇率安排。赤字国和盈余国都会一直调整汇率水平,直到满意为止。并且平价的变动分许多小步进行,汇率的调整尽可能地接近连续。其调整是按照这些指示变量来进行的:相对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本国价格的变化;外汇储备水平;出口业绩;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状况。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家使用该制度。 爬行制的基本思想是:一国可以小幅度地、经常地调整平价,一年可以调整几次,使平价按市场条件的变化缓慢爬行。 爬行钉住汇率制的运用 (1)爬行钉住汇率制一直被高通货膨胀国家采用。因为通货膨胀与国际竞争力有关,把物价水平作为调整钉住汇率的指示器,而不是钉住哪种货币或货币篮子。 (2)该种制度把浮动汇率制的灵活性和固定汇率制的稳定性结合起来。 爬行钉住汇率制与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强调的是汇率与平价联系在一起,平价不经常变动(可能是几年一次),但会突然地跳跃,且幅度通常很大。 爬行钉住汇率制主要特点 爬行钉住汇率制其主要特点是:每隔一段较短的时间,就对本国货币进行一次较小幅度的贬值。 实行爬行钉住汇率原因 实行爬行钉住汇率原因之一是因为高通货膨胀率的存在。很多拉美国家都实行该制度,这些国家的通胀率都高达100%,甚至1000%。另一个原因是政治性的。即保持出口产品竞争力。如巴西、阿根廷等国。 爬行钉住汇率制的优劣 从理论上似乎该汇率制度兼收了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优点,克服了浮动汇率剧烈变动的缺点,具有浮动汇率的灵活性,去掉了固定汇率的僵硬性,是一种理想的汇率。但实际上,该汇率制也有缺陷。 第一,爬行钉住汇率制的依据是本国和外国通货膨胀率之差,消除本国通货膨胀对汇率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本国通货经常贬值,进口货价格不断上涨,会引发进一步的物价上升,使本国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通货膨胀率。这可能会使本国经济陷入通胀和贬值互相追逐的循环中。 第二,爬行钉住汇率制下投机者掌握该制度下本币不断贬值的规律后,会引发资本大量外逃。 爬行钉住汇率制的举例 以A国汇率钉住美元为例,当A国国内的商品价格上涨超过美国商品价格时,该国商品出口将由于价格竞争力下降而减少,这意味着A国面临着本国货币的的实际增值,兑美元实际汇率上升。在权衡下A国将提前对美元贬值,以维持国内商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