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地租正文 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封建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强迫租地农民交纳的、以货币形态体现的农民的剩余劳动。 一般地说,货币地租是由实物地租转化而来的。在封建社会里,从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以及货币地租的盛行,是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生产和货币关系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为前提的。在此以前,货币地租虽然早已出现,但仅是实物地租或劳役地租的补充。到自然经济趋于解体,实物地租才普遍地向货币地租转化,货币地租才盛行起来。 从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的转化,封建地租的性质并没有发生实质变化,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租种土地的农民,仍然必须向土地所有者,“以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产品的形式,提供剩余的强制劳动,也就是没有报酬、没有代价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8页)。 但是,在货币地租形式下,农民能够自由支配自己一家人的劳动时间,自由地决定种植作物的品种,自由地调整自家生产中农业与各种家庭副业,特别是家庭手工业的比重,他们独立经营的自由程度扩大了。为了交纳货币地租,他们的生产物的相当一部分是必须作为商品出卖的,原先的自给自足性的生产更多地转化为商品性生产,商品性生产在农民家庭经济中的重要性空前地增大了。这时,农民不仅关心自家产品的产量,而且关心市场价格的高低,以及商品的供求情况,他们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也较前远远加深了。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对农民家庭经济的影响随之而日益增大。在此条件下,农民不断发生两极分化。这种分化由于土地所有者对地租的追求,以及商人高利贷的剥削而日益加剧。一些富裕农民开始雇佣贫困破产的农民为自己劳动,从而一方面出现了租地农场主,另一方面出现了农业工人。 货币地租是封建地租的最后形式,也是封建地租向资本主义地租过渡的形式。货币地租又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一般形式。配图相关连接
概述 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Fisher)于1928年提出来的,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他告诉人们,理财的时候不应该只把眼睛盯在哪种商品价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钱多了还是少了,而应把大脑用在研究“钱”的购买力、“钱”的潜在价值还有哪些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细算,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否则,在“货币幻觉”的影响下,“如意算盘”打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其实是吃亏了。 主要作用 目前的宏观政策有意识地保持货币幻觉,在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同时,投资趋热,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资料价格最 先上涨。一般地,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产出效应,另一是价格效应。如果扩张性货币政策是以通货膨胀来换取产出增长,我们说这种政策有着暂时的“货币幻觉”。货币幻觉一旦消失,就全部转化为通货膨胀。 1993年下半年的“软着陆”,主要是限制货币供应,效果是显著的,但也造成“惜贷”现象,导致了更加严重的通货紧缩局面; 1986年的通货膨胀,等到物价已经上来,市场预期已经形成,货币政策也就只能跟着通货膨胀走,最后靠“套期保值”缓解了储户的恐慌心理。 投资者没有考虑上市公司的盈利可能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具体一点说,就是公司在计算净利润时扣减的利息成本和折旧等都是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而收入却是包含了通胀的因素,它给人一种公司盈利加速的错觉,刺激人们加大对股票的投资。 可见一旦市场形成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就盯不住了。不让市场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必须事先采取主动措施。显然1986年那次调控偏热,1993年那次调控又偏冷。目前针对部分行业、企业采取“点控”措施,没有提息而是限制贷款数量、抑制投资规模,就是吸取了前两次调控的经验教训,既要抑制总需求,又要防止再度陷入通货紧缩。 实际影响 消除本币升值的“货币幻觉”,首先是强调要关注本币升值对个人福利带来的实际影响,而非表面的货币价值增加。 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因为中国还存在大量的失业与过剩劳动, 产生货币幻觉 所以采取名义汇率升值的做法不仅不能减少贸易顺差,反而会使劳动者的利益普遍受损,因此有损国民福利。其次,进一步扩展“货币幻觉”的含义, 我们要强调名义汇率与有效汇率的区别。 例如,虽然人民币对美元在升值,但对“一揽子货币”来说,美元对欧元、日元的大幅贬值,使人民币有效汇率可能是轻微贬值。而就另一个口径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测算显示,去除通货膨胀因素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2006年7月,比去年同期贬值1.6%。如此种种在本币升值中的“货币幻觉”,伴随某种“非理性升值”,可能会使政策效果被扭曲,并降低本币升值对一国经济和社会福利所带来的利好程度,因此需要加以清醒认识。 反馈结果 结果不是对商品或劳务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每笔收入都可以用纯粹的货币额来表示,也可以用当前通货膨胀率把它折算成实际价值,这将得到一个实际收入,它更准确地指示出收入的实际购买力。而患有货币幻觉毛病的人,常常只注意到货币数量上的变化,却不会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的变化。 绝对价格 在股市上也存在类似现象,姑且称之为“绝对价格”货币幻觉。当一个股票或者投资品种绝对价格较低的时候,投资者总会认为其是便宜的,按照逻辑,既然便宜,那么这个“便宜货”就有了上涨的理论基础。既然便宜,绝对价格低的东西自然广受投资者欢迎,这种“绝对价格”货币幻觉可以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众多奇特的现象提供解释。 这一货币幻觉是炒作低价股的重要“理论基础”。也许股票的估值对一般老百姓太过复杂,把绝对价格高低就作为估值贵贱的替代是想当然的选择。我们市场的种种缺陷又让这种错误不仅不被纠正反而强化。我们想强调的是,股票或权证的价值与其绝对价格高低并没有多少关系。长期以来,中国市场上的低价股其实估值并不便宜,还往往是离谱的高估。任何的货币幻觉本来就是一种心理错觉,尽快认清这种错觉,也许能避免很多损失。 产生原因 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是产生“货币幻觉”(经济学家语)的中心部位。人们在购物时, 前额叶皮层 常常会忽视那些明显已经被通货膨胀扭曲的信息,冲动地把心理价位抬高到实际价位之上,这就是货币幻觉。货币幻觉可能使潜在买家相信房价会一直上涨,从而认为房地产是不错的投资选择。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J•席勒(Robert J. Shiller)认为,正是货币幻觉导致的错误逻辑催生了房地产泡沫,“人们大都只记得几年前买房时的房价,却常常忘记了其他商品的价格,错误地认为房价比其他物价涨幅更大,从而夸大房地产的投资潜力。” 几十年来,经济学家一直在争论货币幻觉是否真实存在,说得更通俗一点,即经济交易中是否存在非理性的影响。著名货币理论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假定,雇主和消费者都是理性的,他们支付工资或者购买商品时会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换句话说,他们能准确判断一种商品的真实价值。 具体实例 无数的科学家都在研究为什么世界经济衰退得如此迅速和剧烈,其中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主要将人们决策时的心理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脑科学家对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及颅内其他区域进行扫描,检测结果也支持行为经济学家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3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报道, 前额叶皮层 德国波恩大学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者通过大脑扫描仪,观察到人脑部分决策回路有发生货币幻觉的迹象。如果受试者获得一笔金额更大的钱,即使因为物价上涨,多出来的这部分钱并没有带来更大的购买力,腹内侧前额叶皮层部分区域的活动也会异常明显,反映在大脑扫描图上,就是这部分区域被点亮了。 脑部扫描图中前额后方出现的亮点告诉我们,人错误判断了货币的价值,也就是出现了货币幻觉。这只是一个例子,一系列日趋复杂的研究还显示,大脑中枢跟恐惧(受脑部杏仁核控制)和贪婪(受脑部伏隔核控制,该部位或许也是产生性欲的地方)这两种与投资相关的原始动机有关。一项把神经影像跟行为心理学和经济学融合的高科技,为研究个人和整个经济体的运作为什么会误入歧途提供了线索。同时,这些研究还试图解释,尽管金融系统已经实施了常规危机预防措施,为什么还是无法逃脱经济崩溃的悲惨命运。这些研究的部分成果已被奥巴马政府采纳,作为稳定银行业和房地产部门的政策指导。
主要结论 货币弗里德曼在货币传递机制研究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弗里德曼在研究货币传递机制时得出以下结论:①货币传递机制的内容包括一种初始流动性和可贷出资金效应、随后的收入效应,以及还要延缓的价格预期效应;②针对货币变动而进行的调整要用很长的时间,而且影响到许多经济变量,如果这种调整过程是迅速的、直接的和机械的,那么,即使只能得到一些不完整的数据,货币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调整过程的情形不是这样,那么,原始的证据就很可能把人们引入歧途,这就需要做精细的研究分析工作;③货币作用过程中的短期均衡是由某种调整过程所决定的,在短期的调整过程中,名义货币需求变动率与名义货币供给变动率之间的差异,导致名义收入变动率脱离它的长期值。名义收入的调整速度,是它的测得值与预期值之间差异的函数;④长期均衡被定义为设备实际值和预期值之间的差异,因而在长期均衡状态下,所有预期都是可以实现的,以至于实际量和预期量是相等的;⑤短期调整过程与长期均衡状态之间的转变,是通过预期值的修正而产生的。 被传递对象 货币传递机制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国际环境下,由于种种原因首先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地区)称为“传递源”。受传递源影响,同样的危机很快出现在其临近或周围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称为“被传递对象”。一般情况下,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源”多发生在区域经济链条较为薄弱的环节上。那些被传递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与传递源国家在经济类型、金融体制、发展模式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具体来说,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经济一体化区域内高度相关的投资贸易关系。以这次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东盟五国较为全面地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阶段是在1976年2月五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区内实行特惠关税区时算起。当时东盟各国为了迅速发展经济纷纷实行50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由于当时美、日、欧占东盟进出口总额的60%,使得东盟各国经济极易受到西方经济波动的影响。为此,东盟决定采取扩大区内贸易的政策,政策的实施使得东盟五国的内部贸易、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各国经济命运由此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同时对东盟的这些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的国家来说,对外部波动极为敏感,加上各国在产业和进出口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及竞争性,那么一旦某国货币受到投机者冲击而汇率发生大幅波动和下跌时,自然也会迅速影响到其它国家的外汇市场,从而造成货币危机的传递。(二)国家之间存在某种货币一体化安排。1992年欧洲外汇市场波动的背景正是国际投机势力看准了欧盟货币体系中,成员国虽然安排了相互间汇率浮动上下不超过2.25%的界限,这种货币一体化安排客观上要求各国一致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水平。但由于当时东西德统一不久,德国政府对赤字融资的需要要执意维持马克较高的利率,最终以英镑为首的其它低利率货币遭受投机者抛空而跌破限界,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整个西欧经济也陷入衰退。在这种一体化的货币安排下,任何一种薄弱的货币受到攻击都可能引起整个区域的市场动荡。 传递过程 货币传递机制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资本市场自由化的国际环境中,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即汇率和利率等竞争性变量。区域金融危机发生,汇率和利率成为国际金融传递的主要媒介。特别是汇率变动直接对国际和一国经济发生作用。在上述两个例子中,作为传递源的国家都因过去的刻板的盯住汇率政策不能应付国家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并都改变了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引起货币大幅贬值而发生金融危机。既然国际金融的传递媒介是利率和汇率,那么样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就自然成为主要的传递途径。 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过程可概括如下(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由于泰国周边国家的货币大多与美元挂钩,当泰铢贬值后,泰国的出口竞争力便得到加强。与泰国出口结构相似的周边国家为了维持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会竞相使本国货币贬值。正是基于这种预期,国际投机者必然要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做空头,而投机性的抛售就会对这些国家的货币产生巨大的贬值压力。另外,心理因素也会加速金融危机的传递。由于经济类型的接近,东南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与泰国类似的经济问题,如汇率制度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良债权、经常项目逆差等,投资者也害怕当地会发生金融危机,于是干脆把资本从新兴市场撤走,从而导致其它国家的金融危机实际发生。 传递中止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力度一般与传递源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近被传染的程度越大。同时,传递力度与各国的经济实力、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金融市场的开放和管理程度以及汇率制度的灵活性、有效性成反比,被金融危机传染的国家,这些指标往往不佳,相反,则传染的程度相对要轻一些。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中止,与区域内有无中流砥柱,即经济强国的实力及其解救他国金融危机的态度,并与国际社会援助的方法和及时性有着很大关系。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如果区内强国对泰国的问题能给予重视并及时资助,危机不至于会扩散到后来那么大。 理论解释 货币传递机制投资组合理论是现代投资组合行为的基础理论。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随着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前分散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已经由证券的种类构成转向证券的地区构成上来了。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可以用其收益的方差来度量,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组合中各资产的风险大小、各类资产所占比重以及不同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在分散投资时,在既定收益下必须尽量减少资产之间的相关度,从而降低总体风险。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经济往来和一体化发展,其证券之间的相关系数已经变得很大,仅限于发达国家的投资组合已经无法很好地削减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投资组合必然会把部分投资换成回报。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投资板块加以管理,一旦其中某一国的货币风险上升,国际投资组合即对自身做出修正,这种修正行为就是把属于该地区板块的证券和货币抛出,从而引起该板块对应的整个地区的货币动荡。[1]
研究方法 货币需求①从宏观把握经济社会对货币总量的需求,即一定时期社会对货币的需要量及其决定因素。这里,人们注重三个原则:第一是客观性原则,即需要量由社会经济过程客观地决定;第二是商品流通原则,即货币量主要由流通中商品量决定;第三是货币媒介原则,即所需货币主要为了媒介商品,货币过多或不足将直接影响价格水平。在英国剑桥学派提出现金余额说之前,学者们大多持上述观点。 ②从微观把握持币者对货币的需求。这种观点源于剑桥学派的A.马歇尔和A.C.庇古等人。他们强调持币者的主观动机,着重从人的利益与行为方式上来解释货币需求。这种观点认为货币在经济生活中主要不是一种媒介物而是一种资产,人们之所以愿意持有货币,是因为这种资产较其他任何资产有更高的流动性,能满足人们在资产持有上的一些特殊动机,建立起对未来的某种安全感。因此,与前者注重货币的媒介功能比较,这种观点更注重货币的贮藏功能。尽管存在着上述区别,但当代经济学家已倾向于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较全面地观察和分析货币需求。这一方法论上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的流动偏好说。 凯恩斯学派的理论 凯恩斯继承和发展了马歇尔等人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研究方法,并在此结构下探讨货币需要量的决定因素。他将货币需求分解为三种动机:①持币用以应付一些经常性支付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方面的可预见的开支;②保留一部分货币用来应付意外事件,如伤病、失业等不可预见的开支;③持有一些货币以备在有利时机下进行购买有价证券等盈利活动,即机会性(投机)持有。这些动机分别构成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决定这三种货币需求的因素为所得(前两种)和利率(投机需求),因此,他将这两个变量视为货币需求总量的决定因素。沿着这一思路,凯恩斯学派的学者们对货币需求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重要的有:J.R.希克斯与A.H.汉森建立的IS-LM.模型(见IS-LM分析),从而把货币供求与国民经济均衡作了一般的以及量上的联系。J.托宾与W.J.鲍莫尔提出的平方根定律,即: 进一步揭示了货币交易需求与利率的关系。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从更一般的角度论证和证实了货币的资产需求与利率的反函数关系。此外,从50年代末起,货币需求越来越多地转入实证分析,西方学者已建立了较多的计量经济模型。 货币学派的理论 货币需求在货币需求问题上,与凯恩斯学派持不同观点的另一主要流派是货币学派,即以M.弗里德曼为首的新货币数量论者。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所得或物价问题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购买力的理论。对拥有财富的经济单位来说,货币是一种资产,是拥有财富的一种手段,因此,货币需求又是资本理论中的一个问题。在此前提下,弗里德曼着重从财富总额和财富构成等方面考察货币需求。根据这一推断,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首先是财富总额,在任何情况下,货币持有都将随财富总额的增长而增长。在财富构成中,对货币需求有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本,即个人为获得未来收入的能力而进行的智力投资,反映为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的投资。他认为,人力资本较实物资本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更甚。由于人们选择财富持有的方式不仅仅是货币,因而其他资产的收益率如实物资产、债券和股权的收益率也会影响到货币需求。在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中,弗里德曼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或理论假设,如恒久收入的假定,多重资产选择及预期收益等。 相关争论 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在货币需求方面争论的焦点之一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显著,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不显著。尽管理论上的争议相持不下,但有些西方学者指出,这个问题已变得相对地不那么重要。因为,一方面,像凯恩斯本人曾描述过的流动性陷阱那种极端情况很难得到实证的支持,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可能显著,但不可能无限大。另一方面,包括一些货币主义者自己进行的实证分析,都说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确实存在,从而证明利率确实是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之一。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很显著还是不很显著,仅仅是一个作用程度的问题,更何况其中还包括不同学者因取样和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的统计误差。 事实上,一些学者已试图把两者的某些思想结合在一起,并提出超乎两者的新观点。70年代以前,对货币需求的考察对象主要为M1,以后扩充到M2及更多的层次,有关货币需求的财富、收入、利率的期限结构、货币流通速度等问题的研究仍在继续。在货币需求动机方面,S.魏因特劳布于1982年提出关于货币需求的七个动机,或归为商业动机、投机动机和公共权力动机,其中货币-工资动机和公共权力动机是较新的思路,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政策涵义 由于货币供给是影响社会总需求以至总供给的重要政策变量,因此,如何确定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合理预测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必须在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货币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以 货币需求此为基础来调控货币供给以实现总供求平衡。 1.货币政策的界定。这涉及到人们对货币需求关系的界定问题。具体地,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分五项:(易纲,1996)中央银行对专业及商业银行的贷款,准备金比率,利率及贴现率,备付金率,以及限制贷款总量的存贷比要求。本文将含这五项的货币政策称为广义货币政策,而将仅含前三项的货币政策称为狭义货币政策。鉴于区别广义与狭义的后两项货币政策本质上代表着国有经济部门在计划机制的软预算约束下的投资需求行为,本文将由这种行为引致的货币量变动视为货币需求的变动。换句话说,本文把广义货币政策中政府代表国有企业的行为从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分离开来,仅将后者(即狭义的货币政策)视为货币政策。 2.实证分析的尺度。从对理论假说的证伪要求看,通用的数据列举方式往往过于粗糙、分辨率低。这里,人们主要规定两种尺度:一是划定肯定理论成立的实据须与数据关系中参数的稳定性(即时不变性)相对应;二是规定理论假定的基本关系一般仅与数据信息中的长期部分相对应。前一规定将理论隐含的规律性表述为可测信息;后一规定则力图根据理论隐含的抽象长期均衡将数据信息分离成长期与短期部分。后一规定对人们讨论货币政策的短期与长期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3.货币指标的选择问题。在M0、M1和M2三个通用指标中,本文从统计指标的匹配程度出发,选用M1作货币指标。不采用M2的主要理由是,M2包含的货币存量部分,与国民总产值这类代表社会总收入的流量指标不相匹配。通常,存量与流量之比例时序总是时变的,但这并不反映理论隐含的规律性。M0曾一直是中国主要的货币指标,而且直至九十年代初期,M0一直与M1呈线性同步增长。但近些年来,两者间的差距日趋显著。这反映着活期转帐业务相对于现金业务的迅速增长,即货币总流量中现金比例的迅速下降。这一现象是符合银行业迅速发展的客观现实的。因此,M1与代表社会总收入的流量指标之匹配程度最好。 4.实证推断所忽略的情况。为简化问题,在计量模型结果基础上对上述两个设定做推断时,忽略了两方面的可能性:一是货币政策实施时含系统失误的可能性;二是数据指标统计时含系统误差的可能性。[1]
货币资本正文 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产业资本取得了支配地位,货币资本主要表现为产业资本循环中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中的第一种职能形式,并独立化为借贷资本形式。 资本最先总是以货币形式开始它的运动过程。就产业资本的运动来看,货币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第一种形式,它执行的是货币的职能,即在流通中用作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购买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一角度来看,在这里,生产资料是剩余价值的吸收器,劳动力则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这种购买乍看起来似乎只是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其实却体现着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准备阶段。这样,单纯的货币职能就转化为资本的一种职能,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资本作为产业资本的特殊职能形式,它的循环是产业资本总循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表现为 (见资本循环)。这里,处于起点的G和处于终点的G′,虽然都是货币,但前者是预付资本,后者是已经增殖的资本。由货币开始,到有更多的货币回归的运动形式,最明白地显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 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存在。当时,它是高利贷资本的存在形式,也是商人资本的一种形式,是靠剥削小生产者以及通过奴隶主和封建主瓜分奴隶和农奴的剩余产品来增殖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货币资本成为产业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并独立化为借贷资本。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借贷资本仍从属于产业资本,并参与瓜分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配图相关连接
货币含金量正文 简称含金量。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程序对本位币规定的所含的纯金量,通常用“克”来表示。 19世纪50年代后,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金本位制,私人持有黄金的,可以向国家申请,按国家规定的货币含金量铸造金币,金币持有者也可以将金币改铸为金块,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黄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战后,为整顿币制,英、法、比、荷等国曾改行金块本位制。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制,改行金汇兑本位制,本位货币仍规定含金量,但这种含金量只是作为决定货币对外汇率的基础和进行国际清算的尺度,并不能用纸币向发行银行兑换黄金。1945年12月27日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参加国要规定或变更货币含金量,必须与该组织磋商,取得同意后,由该组织公布。1946年12月1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公布美元含金量为0.888671克,英镑含金量为3.58134克。不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家,货币含金量则由本国政府自行规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通货膨胀,币值下跌,货币含金量不断贬低,例如,1973年2月12日,美元含金量已减为0.736662克。1974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特别提款权与黄金脱钩。1975年11月,进而废止黄金官价,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事实上已与黄金脱离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宣告瓦解。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货币含金量已形同虚设。配图相关连接
货币投放正文 见现金计划。配图相关连接
经纪机构 货币经纪公司(在日本叫短资公司)是一种金融中介公司,货币经纪提供的是一种金融中介服务,业务涉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主要产品,包括同业拆借、短期商业票据、即期外汇买卖和远期外汇买卖、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期货、期权、浮动利率票据、远期合约、回购协议、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资产抵押、担保抵押债券,以及期指等股票衍生工具操作方面的金融业务。 机构职能 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货币经纪公司运用现代通讯工具,如直拨电话、寻呼系统、大型屏幕显示和传真技术,为活跃的银行交易厅提供连续的金融市场动态信息,其中包括向银行交易厅发布有关外汇交易、货币拆借和其他拆借产品市场中价格的变化及市场流通量、变动趋势以及可能对市场产生影响的经济、金融和政治信息。所有银行交易厅与经纪公司都有程控电话相连,不管银行交易是否活跃,只要银行需要,经纪公司在几秒钟内就可提供任何有关的市场信息。 货币经纪的主要职能就是充当银行业务的中介人,他们是佣金商人,而不是委托人。货币经纪的工作就是施展其各种技能,撮合外汇的买卖、资金的拆借和可转让货币市场工具及保值合同的买卖。经纪人对买卖双方负有保密义务,只有在交易成功之后,经纪人才向交易双方通报各自的名称、地址,然后交易者(主要是银行和大型商业法人)相互对交易进行确认,并且要对必要的货币工具与合同的转换作出安排。货币经纪对双方交易者发出确认书,确认交易成立,这份确认书也是日后经纪公司收取佣金的凭证。 货币市场主要交易一年期以内的债务工具,它是一个开放的金融市场,但是能够进入货币市场筹资的只限于资本雄厚、信誉显著的借款人,如财政部、各级政府机构、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少数著名的大公司、货币市场的中介参加者,包括证券交易公司和货币经纪人公司。 证券交易公司和货币经纪人公司是货币市场的中介参加者,前者可以是专门的证券公司,也可以是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经纪人公司是联系证券交易公司和客户的渠道,证券交易公司认购新发货币市场工具或买卖工具,都委托经纪人进行。信息是经纪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货币经纪公司在世界所有大金融中心都设有分支机构或代表处,因此,货币经纪能够为银行客户连续提供全球外汇交易、货币储蓄和拆借市场的即时息。 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货币经纪人是不可或缺的,正因为有大量货币经纪人的存在,才能保证世界金融体系高速、有效地运行,从而促成金融市场的繁荣。据英国英格兰银行1990年5月份统计,1989年伦敦的货币经纪人为英国创造了大约7亿英镑的无形收入,在这一年,主要金融中心由经纪人安排的外汇交易占所有外汇交易总值的34%到44%。在美国资金市场(美国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上有十几家货币经纪公司,他们一方面迅速向客户报告联储系统采取的每一项货币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及时向联储系统报告每日的联储资金供求状况和利率水平。1981年底,货币经纪人向联储报告的日联储资金交易额约为300亿美元左右。 机构作用 概括起来,在货币市场中货币经纪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客户迅速、准确地提供金融市场信息 货币经纪公司拥有一套高度现代化的通讯系统,因此,货币经纪能够经济而又迅速地为银行及其他客户提供世界金融市场的信息,包括价格信息和即时交易执行情况。例如,在伦敦的一个银行交易厅,客户在几秒钟内就可向同一市场的经纪人下达指令,而这项指令可由法兰克福、苏黎世和纽约的经纪分支机构迅速而又妥善地执行,并且如果北美及亚洲金融市场条件允许,伦敦的经纪人也可下达昼夜指令,这项指令就能够在伦敦第二个交易日开始之前被妥善地执行。 2.有利于保护客户的商业秘密 货币经纪公司为银行交易厅的交易者提供的是一项保密性极强的金融中介服务。如果某一客户希望进行一大宗货币市场工具的交易,那么经纪人在为该客户找到满意的交易伙伴之前是不会公开定单的大小和客户的名称的。 3.有利于银行及其他交易客户拓展业务 由于货币经纪在金融市场中具有非常广泛的联系,因此许多客户自始至终与货币经纪人保持接触。经纪人将新人市的客户介绍给各种市场参与者,并且为新客户安排资金平衡表以备分析,同时提醒已有的参与者要求新人市者申请信用限制。 4.有利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交易的灵活性 货币经纪人与交易客户一样都非常重视经济效益。经纪人在众多的交易活动中不断创新,发明了许多交易技术,在几种短期货币市场工具交易的基础上创造了中期外汇调期交易技术和空头远期外汇交易,以及调期和仲裁等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交易市场的透明度和交易的灵活性。同时,货币经纪拥有宝贵的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经验,可以随时为银行的外汇交易和储蓄客户提供服务。 5.有利于畅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传导机制是否有效,而货币市场正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通道。货币经纪的存在,就像是市场中的润滑剂一样,使货币市场正常运行,健康发展,从而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可以正常地传导。 现存问题 经纪人只有在相关交易完成后才向客户银行收取佣金。一般来讲,如果市场并无任何波动,中介经纪人之收入亦不佳,适当波动令市场流通量剧增,从而令经纪人收入大增。以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为例,该年l0月份香港地区货币经纪公司之收入为全年月份之冠。 近年来货币经纪机构存在佣金减少的问题,资本市场的收缩并不是经纪人佣金减少的主要原因,令货币经纪收入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外汇交易业务被新兴电子交易媒介所取代。在英国,1993年推出了EBS银行间即期外汇自动交易系统,这种电子撮合交易系统实行按笔单向收费,比传统的声讯经纪按交易量双向收费便宜得多,使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并且交易效率迅速提高,短短几年时间,EBS就抢占了即期外汇经纪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其次是银行大量合并或类似的结构重组,令客户数量下降,以致货币经纪公司亦需通过合并、裁员等方法以保持竞争力。其三是因经济周期及经济结构重组等原因而导致整体货币及资本市场的收缩。尽管存在这样的问题,货币经纪公司的存在仍然是金融市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子交易系统的存在虽然抢占了市场份额,但是它并不能取代货币经纪人的个性化服务,而且,货币经纪公司能够利用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更好地为客户服务。这是货币经纪公司今天所面临的挑战。 发展前景 货币经纪公司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1.货币经纪公司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现在的世界金融市场是紧密相连的,不再存在任何独立的不与外界相联系的金融市场。货币经纪公司要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必须注意全球的金融动态,关心每一个金融市场的变动趋势。所以,大多数货币经纪公司都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以便更好地利用各国的金融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广泛的金融服务。 2.货币经纪业务多样化 货币经纪对市场需要十分敏感。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上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早期除金融创新产品之外,还有很多衍生金融产品。货币经纪公司面对市场参与者的需求,不断增加其金融市场产品的经纪服务,货币经纪业务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资本市场在最近几年内的发展势头是很好的,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已确保其稳定健康地成长,相对来说,货币市场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但是,货币市场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政府已经下决心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 发展货币市场,引进货币经纪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成熟的货币市场,缺少货币经纪的中介作用是难以想象的。人们必须要向国外著名的货币经纪公司学习经验,或者直接引进外国货币经纪公司,在中国建立自己的货币中介体系,这样才能使中国早些融人世界金融市场之中,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