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的实质 行政方法的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它特别强调职责、职权、职位,而并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任何单位、部门总要建立起若干行政机构来进行管理。上级指挥下级,下级服从上级的指挥都是由管理的权限决定的。 行政方法的基本手段 行政方法的基本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思想教育手段。 1、行政手段 (1) 行政手段——政府凭借政权力量,依靠行政组织制订的政策、指令、计划方法实现国家对行政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具有强制性、权威性、非经济利益性、垂直性、具体性、封闭性等特点。 行政手段包括4种:行政命令手段(借助国家权力,运用命令、指示等,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直接控制和指挥下级活动)行政引导手段行政信息手段行政咨询服务手段。 行政手段的作用 优点:简便灵活、有效处理问题;具有无偿性特点;有利于贯彻上级的政策。 不足:不利于发挥下级的积极性、主动性;信息传递易失真、横向沟通困难。 2、法律手段 (1)特点: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2)法律手段的类型包括:行政决定、行政检查、行政处置、行政强制执行4种。 (3)法律手段的作用 优点: 权威性、强制性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不足:缺乏处理特殊问题的弹性和灵活性。 3、经济手段 (1)定义 即行政主体根据经济规律,运用价格、信贷、财政、利率等经济杠杆,通过调整利益关系而实施管理的方法。 特点:利益性、间接性、多样性。 (2)经济手段的作用 优点:以物质利益为基础,能够有效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足:作用领域主要限于经济领域,不能解决社会需求和精神问题。 4、思想教育手段 (1)定义 即依靠宣传、说服、沟通、精神鼓励等方式,激励行政人员去实施行政目标的手段。 包括启发教育、说服劝告、建议协商、树立典范及舆论推广等。 (2)特点:潜在性和长期性、内在稳定性、主动超前性。 (3)思想教育手段的种类 包括行为激励方法、参与管理方法、行政责任方法。 (4)思想教育手段的作用 优点:从根本上调动积极性、主动性; 不足:时间较长、工作艰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有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行政方法的特点 权威性:行政方法所依托的基础是管理机关和管理者的权威。管理者权威越高,他所发出的指令接受率就越高。提高各级领导的权威,是运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的前提,也是提高行政方法有效性的基础。 强制性:行政权利机构和管理者所发出的命令、指示、规定等,对管理对象具有程度不同的强制性。行政方法就是通过这种强制性来达到指挥和控制管理活动过程的目的,这种强制性,在行动的原则上高度统一,但允许人们在方法上灵活多样 垂直性:行政方法是通过行政系统、行政层次来实施管理活动的,属于纵向垂直管理。行政指令一般都是由上而下,通过纵向直线下达的。下级组织和领导人只接受一个上级的领导和指挥。 具体性:行政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比较具体。不仅行政指令的内容和对象是具体的,而且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方法上也因对象、目的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稳定性:行政方法总是对特定组织行政系统范围内适用的管理方法。由于行政系统一般都具有严密的组织机构、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行动,以及强有力的调节和控制,对于外部因素的干扰具有较强的抵抗作用,所以,运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可以使组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行政方法的缺点 行政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受到领导者水平的影响,易产生随意性、主观性。因权力集中,管理层次较多,信息传递迟缓或失真,以及垂直指挥,横向沟通困难,又因低层次领导主要听命于高层领导,易造成下一级领导有职、少权、无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工作中不能单纯使用行政方法,要和其他管理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1.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而忽略了教育、法律、经济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容易产生主观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决策的失误; 2.运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一般不侧重考虑经济利益,也不完全讲究等价交换的原则,而在现实生活中,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考虑价值补偿问题是调动下属积极性和使组织产生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际管理活动过程中,仅仅使用行政方法容易使管理系统的动力和活力不足; 3.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与领导人的水平有密切关系。行政命令的执行效果、管理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领导人的知识水平、领导艺术、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等; 4.行政管理方法对下属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一定影响。下属的积极性是影响组织效能作用的主要因素,而行政方法以集权为主,不适宜过于分散权力,使得下属的权力影响减弱,变为被动执行者,对其积极性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行政方法的作用 (1)行政实践的中介和桥梁; (2)履行行政功能的重要环节; (3)实现行政目标的根本途径; (4)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 (5)加快实现行政的现代化; (6)衡量行政水平的重要手段。 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 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服务是行政的根本目的,这是由管理的实质、生产的社会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管理效果,取决于领导者的指挥艺术和心理,取决于领导者和执行者的知识、能力。行政方法要求有一个灵敏、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行政方法必须和管理的其他方法有机地结合运用。行政方法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上级可能会忽视下属的正确意见和合理的要求,容易助长官僚主义作风,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因此,要在客观规律基础上,将行政方法和管理其他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行政方法的现代行政方法 1.目标管理方法。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获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即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参与来确定目标、执行目标与评估目标成果的管理制度与方法。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以人为中心,以工作为中心,以成果为中心,注重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强调整体性和协调性。 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的主要作用:目标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目标管理有利于突出以工作为中心;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标管理有利于明确责任,强化责任。 目标管理的程序:制定目标;实施目标;成果评价。 2.战略管理方法。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作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的主要目的:服务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明确政府的角色和行为方式,以及公共政策的走向,为企业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发展创造并提供良好的秩序和政策环境。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分为四个步骤:界定公共组织的内外环境。公共组织所处的位置是能否实施战略管理的关键。根据公共组织的内外环境,一般可制定四种管理战略,即极小—极小战略、极小—极大战略、极大—极小战略、极大—极大战略。制定战略规划。实施战略规划。战略评价。 3.标杆管理方法。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的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标杆瞄准的类型:内部标杆瞄准、外部竞争对手标杆瞄准、行业内部标杆瞄准、跨行业标杆瞄准、内外部综合标杆瞄准。 标杆瞄准的流程:整体规划与标杆项目的选定;内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外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标杆项目的绩效改进;持续改进。 4.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包括:可靠性、回应性、服务能力、服务渠道、服务礼貌、沟通、诚信、安全感、善解人意、有形性。 推行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步骤:政府高层领导者的领导与支持;策略性规划;以顾客为导向;考评与分析;训练与奖惩;赋予组织成员活力与团队合作;质量保证.行政方法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权威和素质。科学的行政方法是以管理对象和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以管理成效为目的的,要取得好的管理成效,必须正确地行使行政权力,才能充分发挥权威的作用。 在现代项目管理中正确地运用行政方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行政方法要考虑管理对象的适应性。管理对象或管理环境不同,采用的方法手段应有所区别。这是行政方法发挥作用的基础。要考虑行政指令的科学性。管理者发出的行政指令不但要正确,还要符合被管理者的行为规律。要突出目标导向。一切管理行为都是为了发挥管理系统功能,实现管理目标。因此,管理活动中要始终突出目标导向。要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规范化是影响行政方法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管理规范化的核心是依法管理,建立统一、正规的管理秩序。其主要标志是:有明确的责权划分、完善的标准制度、正规的管理秩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配套的基础设施。 行政方法的措施 1.要建立高效运行的行政管理系统。要根据管理目标的要求,以事为核心,因事设岗、因岗定职、因职定员;按照能级管理的要求,合理选择和配备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使各级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所担任的职务基本相符。 2.行政方法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在行政方法的使用上,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加以运用,切忌头脑发热,感情用事,凭个人主观愿望盲目使用。 行政方法3.要加大学习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管理者)的管理水准。采取行政方法进行管理,领导者处于核心地位,因而领导者的水平、学识、能力、素质等状况的高低,是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承担管理职责的各级领导同志要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公信力、创新力和人格魅力,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 4.要灵活、综合地对各种管理方法加以运用。在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要十分善于把行政方法和其他诸如经济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社会心理方法、教育引导方法等充分结合起来,相互配套、取长补短,综和运用,最大限度发挥行政方法自身的优越性,使得团体(单位、部门)的管理水平与效率日益提高。 5.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目前,我国政府正致力于建设一个健全的法制化国家,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对规范国家各领域中的组织及个人的行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往出现的法律覆盖面不够全面、法律法规条文含糊不清、对组织和个人的约束力不够强等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必要对世界各国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细致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体系。 ">编辑] 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指令方法的正确运用 1.统一领导和分组管理相结合。现时我国必须妥善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关系,既保证全国的政令统一,又使各级政府、组织能从实际出发,独立负责地管理好各自的事情。 2.效能。我国各级管理机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理应特别讲求行政效能。行政指令方法应着眼于提高效能,政府工作效能的高低也是衡量行政指令方法是否得到正确运用的尺度。 3.政策方向。行政指令与现行政策相一致,才能保持公共权力的权威,使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4.不断革新和科学化。行政指令方法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革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内容和形态,还要将新的科学方法运用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方法的地位与作用 1、行政管理方法是行政实践的中介和桥梁 任何国家形态的政府及任何行政管理思想和原则,只有在获得了实现它的具体方法时,才能产生实际效用。同样,任何行政理论也只有在具备了一整套与它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方法时,才能在现实中得到体现。 2、行政管理方法是执行行政功能的重要环节 从管理过程看,行政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多项功能。而其中的每一项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例如,为实现行政计划功能,在拟定计划时必须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遵循科学的决策方法等,从而保证计划切实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要实现行政组织功能,就必须对行政人员的选任、调配、培训和考核等,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使行政人员能够尽职尽责。因而,行政方法是行政功能不可缺少的实现方式。 3、行政管理方法是实现行政目标的途径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过河,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桥或船的问题就是方法问题。过河与桥船的关系即行政目标与行政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正确,即便具备了最为先进的现代方法,也只能是瞎碰乱闯,没有明确的方向;但是,正确的目标如果没有与它相适应的实现方法,目标则无从达到。可见,行政管理方法对于实现行政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 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生命和最后归宿。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很多,如行政机构的设置、体制的编排、人员的匹配、法制的保障、财务的把关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涉及相应行政方法的运用。现代管理实践也证明:惟有科学的方法,有效的管理,才能在同等环境条件下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优的产出,才能使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行政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方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5、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的先导 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有两个指标:法治行政和科学行政。科学行政指采取科学的行政方法解决行政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效率低下、管理滞后的问题,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人不敷出、物质无端损耗等。法治行政指行政机关或人员必须在法制框架内依法办事。因此,科学的行政方法有助于把行政管理纳入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快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当代的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许多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已远不能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客观形势,行政管理必须运用最先进、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充实、武装和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纷繁复杂的行政管理任务。因此,要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行政管理方法势必先现代化。 6、衡量行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手段 行政方法最终是依靠人来行使,而每个人由于不同的经历、教育等背景,在具体行使行政方法时会产生很大的差异,行政水平的高低相应也有所不同。">编辑] 行政方法科学化的基本要求 1.行政方法必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这些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行政管理相关学科和基础学科知识;现代自然科学知识。 2.增大行政方法中的科学技术含量。不断增大行政方法中的科学技术含量,才能使政府管理适应大型、复杂且动荡不定的社会。 3.注意行政方法的适用度。从行政对象出发,针对不同的行政对象采用不同的行政方法。 4.注意将企业管理中的先进方法引入到公共行政中。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政府,必须重视和利用市场机制,以求得更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 1.0 1.1 论述行政方法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成自考.
西班牙天然气公司简介 西班牙天然气公司(Gas Natural,BMAD: GAS)是西班牙最大、欧洲第二大天然气公司,占有西班牙天然气市场56%的份额,成为西班牙市场上最大的天然气经销商。 西班牙天然气公司的两大股东——西班牙储蓄银行(La Caixa)以及石油巨头里普索尔公司(Repsol)。Gas Natural Gas Natural SDG, S.A., (BMAD: GAS) is one of the ten largest European energy multinationals and a leader in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gas and power in Spain and Latin America. It is also the largest global LNG operator in the Atlantic basin. Following its recent merger with Unión Fenosa, the company operates in 23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has over 20 million customers, 9 million of those in Spain. It has installed capacity of 17 GW. The company's generating mix, which includes combined cycle gas turbines, hydro, nuclear, coal-fired and renewable energies, is rich and diversified both in Spain and in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Mexico, where it has a total of 3,783 MW of installed capacity in combined cycle gas turbines. Gas Natural is the leader in the Spanish gas distribution market, operating through 10 distribution companies across 13 autonomous communities, and two sales companies. The company is the third biggest operator in the Spanish electricity sector, with over 3.5 million customer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Energy Commission (CNE). Gas Natural's contracts portfolio, which includes 25 bcm of gas, and its access to a further gas supply portfolio of 6.5 bcm make it one of the leading utility companies in Europe, strongly positioned in the gas business, conventional power generation and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fuel supplies.Chronology of an acquisition July 2008 30 July: GAS NATURAL signs an agreement with ACS to acquire its 45.3% holding in Unión Fenosa 31 July: The company reaches an agreement with 10 banks on the financing of the future purchase of 100% of Unión Fenosa. August 2008 5 August: Gas Natural completes purchase of 9.99% of Unión Fenosa from ACS. September 2008 18 September: The National Energy Commission (CNE) decides in a majority vote not to review the acquisition of Unión Fenosa under the provisions of Function 14. February 2009 12 February: The Spanish Competition Authority (CNC) approves the acquisition of Unión Fenosa, with divestment requirements that do not affect the outcome of the operation. 17 February: The Minister of Economy and Financial Affairs ratifies the decision of the CNC and decides not to refer the acquisition to the Council of Ministers. 26 February: Gas Natural completes the acquisition of ACS's remaining 35.32% of Unión Fenosa, obliging it to launch a public tender offer (OPA). March 2009 3 March: Gas Natural presents the OPA prospectus to the Spanish Securities Commission (CNMV). 4 March: Four new directors are appointed to Unión Fenosa's Board of Directors, representing Gas Natural, and Salvador Gabarró is named Chairman. 10 March: An Extraordinary Meeting of Shareholders of Gas Natural approves a capital increase through the issue of preferential subscription rights, increasing the company's own funds by 3.5 billion euros, to partially finance the acquisition of Unión Fenosa. 18 March: The CNMV authorises Gas Natural's OPA for Unión Fenosa and publishes the prospectus. From 16 to 28 March: Subscription period for the capital increase. Gas Natural successfully completes the capital increase, which was fully subscribed, with a total of 447,343,331 new shares. From 20 March to 14 April: Acceptance period for the OPA. 25 March: Unión Fenosa's Board of Directors issues a favourable report on the OPA and names five new directors representing Gas Natural. April 2009 15 April: Unión Fenosa is delisted from the IBEX-35 at the close of the acceptance period for Gas Natural's OPA. 16 April: The CNMV announces that the OPA for Unión Fenosa has been accepted by holders of 34.75% of the company's shares. Following completion of the offer, the execution of the financial instruments subscribed by a number of banking entities and of the purchase agreements referred to in the prospectus, Gas Natural now holds 95.22% of Unión Fenosa's shares. 23 April: Gas Natural appoints six new members to Unión Fenosa's Board of Directors and names Rafael Villaseca as its CEO. The power company's board approves the merger with Gas Natural. 24 April: The Gas Natural's Board approves the merger with Unión Fenosa. May 2009 19 May: Gas Natural's Board of Directors approves new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 to be implemented following the merger, planned for September. June 2009 1 June: Gas Natural sells its 5% stake in Enagás. 3 June: Gas Natural announces the launch of OPAs for Unión Fenosa's Colombian subsidiaries Epsa and Cetsa. 26 June: Gas Natural's General Shareholders' Meeting is held in Barcelona. The merger is put to shareholders for approval. 29 June: Unión Fenosa's General Shareholders' Meeting is held in Madrid. The merger is put to shareholders for approval. September 2009 4 September: Gas Natural records the merger in the Barcelona Mercantile Register. 7 September: Gas Natural and Unión Fenosa complete the merger process. Shares in the new company are admitted to trading.
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简介 西伯利亚石油公司(英:Sibneft 俄:Сибне?фть,RTS:SIBN))是俄罗斯第5大石油生产及提炼公司. 它由政府法令颁布成立并在随后的两年间通过一列拍卖完成了它的私有化进程。 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是根据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1995年8月24日签署的第872号命令建立起来的。同年10月11日,俄罗斯政府国家财产委员会下令,将诺亚布里斯基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鄂木斯克原油加工厂、诺亚布里斯基石油天然气地质物理勘探企业和鄂木斯克石油产品销售企业的国家股份转给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因此,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是俄罗斯唯一由长期进行过密切合作的企业所组成的石油公司,在组建初期就具备了战略优势。 1997年8月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开始发行欧洲债券,是俄罗斯公司中首家发行欧洲债券的公司,也是1998年9月俄罗斯金融危机之后首家获得西方银行贷款的公司。截至2005年1月1日,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为48.27亿桶油当量,其中原油储量为6.282 亿吨;天然气储量为291亿立方米。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已探明的油气储量可供公司连续开采18年。 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在亚马尔―涅涅茨和汉特―曼西自治区、鄂木斯克、托木斯克州和楚科奇半岛上拥有45个油气田的勘探和开采权。其中诺亚布里斯基区的油气储量占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总储量的80%,苏格穆特斯克、斯波雷舍夫斯克、苏托尔明斯克、维恩加普罗夫斯克和穆拉夫连科夫斯克是该区最大的油气田,储量占该区总储量的46%,上述油气田的产油量占2004 年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总产油量的65.7%于。鄂毕河沿岸的油气田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未来最有前景的油气田,截至2004 年,鄂毕河沿岸油气田已探明的储量为4.65 亿桶油当量,其采油量占公司原油总产量的4.4%。预计2006~2007年鄂毕河沿岸油气田的产油量将占到公司原油总产量的10%;2010 年将达到25%,届时鄂木斯克和托木斯克州的油气田将成为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第二大产油中心。2004~2005年间,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先后在亚马尔―涅涅茨和汉特要曼西自治区获得了6个油气田的勘探开采权,同时又分别在秋明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各赢得了一个油气田的开采权,之后又把萨哈共和国两个油气田的开采权收入囊中。 2004年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采油量比2003年提高了8.2%,原油出口量也比2003年增长了9%,原油出口量约占原油总产量的40%;石油产品的销售总量比2003年增长了近22%。2005年1~8月,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共开采原油2 210万吨,比2004年同期减少了30万吨。 2005年12月23日,西伯利亚石油公司董事会将召开股东大会。由于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已经拥有了西伯利亚石油公司75.679%的控股权,因此,公司将选举新的公司总裁和董事会。
什么是装运时间 装运时间又称装运期,是指卖方将合同规定的货物装上运输工具或交给承运人的期限。履行FOB、CIF、CFR的合同时,卖方只需在装运港将货物装上船,取得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单据,就完成交货任务。因此,装运时间(Time of Shipment)和交货时间(Time of Delivery)是同一概念,在采用其他价格术语成交时,“装运”与“交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装运时间是合同中的一项重要条款。在合同签订后,卖方能否按规定的装运时间交货,直接关系到买方能否及时取得货物,已满足其生产、消费或转售的需要。因此,《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33条规定卖方必须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交货。有些西方国家法律规定,如果卖方未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交货,即构成卖方的违约行为,买方有权撤销合同,并要求卖方赔偿其损失。">编辑] 装运时间的规定方法 国际贸易合同中,对装运期的规定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明确规定具体装运时间。这种规定的方法可以是在合同中订明某年某月装或某年跨月装,或某年某季度装,或跨年跨月装等。但装运时间一般不确定在某一个日期上,而只是确定在某一段时间内,如“1998年5月分交货(装运)”;“1991年11月15日前装运”。这里需注意,按有关惯例的解释,凡是“以前”字样的规定,一般不包括那一个指定的日期。这种规定方法,期限具体,含义明确,双方不至于因在交货时间的理解和解释上产生分歧,因此,在合同中采用较普遍。 2、规定在收到信用证后若干天或若干月内装运。例如在合同中订明:“收到信用证后45天内装运”,“收到信用证后3个月内装运”等。主要适用于下列情况: 1)按买方要求的花色、品种和规格或专为某一地区或某商号生产的商品,或一旦买方拒绝履约难以转售的商品,为防止遭受经济损失,则可采用此种规定方法。 2)在一些外汇管制较严的国家或地区,或实行进口许可证或进口配额的国家,合同签订后,买方因申请不到进口许可证或其国家不批准外汇,迟迟不开信用证。卖方为避免因买方不开证而带来的损失,即可采用这种方法来约束买方。 3)合同签订后,买方因市场货物价格下跌对其不利迟迟不开信用证,卖方为避免买方不及时开证而带来的损失,采用这一办法来约束买方。 4)对某些信用较差的客户,为促其按时开证,也可采用此方法。">编辑] 装运时间的注意事项 1、应该考虑货源和船源的实际情况,使船货衔接。如对货源心中无数,盲目成交,就有可能出现到时交不了货,形成有船无货的情况,无法按时履约。再按CIF和CFR条件出口和FOB条件进口时,还应考虑船源的情况。如船源无把握而盲目成交,或没留出安排舱位的合理时间,规定在成交的当月交货或装运,则可能出现到时租不到船或订不到舱位而出现有货无船的情况。或要经过多次转船, 造成多付运费,甚至倒贴运费的情况。 2、对装运期限的规定应适度。应视不同商品租船订舱的实际情况而定,装运期过短,势必给船货安排带来困难,过长也不合适,特别是采用收到信用证后若干天内装运的条件下,会造成买方挤压资金、影响资金周转,从而反过来影响卖方的售价。 3、要根据不同货物和不同市场需求,规定交货期。如无妥善装载工具和设备,易腐烂、易潮、易熔化货物一般不宜在夏季、雨季装运。 相关条目前导时间(Lead Time) 参考文献 ↑ 1.0 1.1 1.2 毕甫清.《国际贸易实务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什么是装船 装船是指托运人应将其托运的货物送至码头承运船舶的船边并进行交接,然后将货物装到船上。 如果船舶是在锚地或浮筒作业,托运人还应负责使用自己的或租用的驳船将货物驳运至船边办理交接后将货物装到船上,亦称直接装船。对一些特殊的货物,如危险品、冷冻货、鲜活货、贵重货多采用船舶直接装船。 而在班轮运输中,为了提高装船效率,减少船舶在港停泊时间,不致延误船期,通常都采用集中装船的方式,集中装船是指由船公司在各装货港指定装船代理人,在各装货港的指定地点(通常为码头仓库)接受托运人送来的货物,办理交接手续后,将货物集中并按货物的卸货次序进行适当的分类后再进行装船。
什么是计划配置 所谓计划配置,是指计划机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是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编辑]计划配置的特征 计划配置的基本特征是: 1、中央计划机构是配置资源的决策者,掌握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权和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决策权; 2、计划指标是以行政指令形式层层下达的,信息传导是通过行政渠道纵向地实现的; 3、企业的责任是完成中央下达的计划,企业发展的动力来自外部。计划配置的优缺点 一、优点: 1、总体上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2、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人力、财力、物力应付突发事件; 3、合理调节收入,保持适当的社会公正。 二、缺点: 1、政府决策成本过高; 2、微观经济主体丧失活力; 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的区别 (1)配置的主体不同。 计划配置的主体是统一的国家计划机构,市场配置的主体是分散的各个企业。 (2)配置的机制不同。 计划配置的机制是计划机制,市场配置的机制是市场机制。 (3)配置的信息传导方式不同。 计划配置的信息是纵向地传导的,而市场配置的信息是通过市场横向地传导的。 (4)配置的动力来源不同。 计划配置的动力来自企业外部的行政权威,市场配置的动力来自企业内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5)配置的过程不同。 市场配置的动态性较强。 (6)配置的效果不同。 市场配置有明显的优越性,只要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通过市场主体依靠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市场交易活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参考文献↑ 1.0 1.1 《政治经济学》安庆师范学院,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相关条目市场配置
什么是计划机制 计划机制是指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等计划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它具有自觉性、事前性、直接性和宏观性的特点。 计划机制的作用 1、保持宏观经济的基本平衡。 2、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3、调节社会收人分配。 计划机制主要在宏观经济层次上对经济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社会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作用。 计划机制的优缺点 计划机制的优点是: 1、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 2、进行经济预测,制定经济发展战略。 3、在宏观上统筹规划经济总量、重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 4、可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5、可以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并使之协调发展。 计划机制的缺点是: 1、难以对微观经济活动和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发挥作用。 2、容易损害经济主体的利益,造成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 3、容易脱离实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什么是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指把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同要素生产率指数结合起来的一种贸易条件指数。">编辑]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的分类 在考察要素生产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时,分别从出口商品生产部门的要素生产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两个角度来考察,因此要素贸易条件也相应地分为两种: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和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1)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同期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 计算公式为: 其中,S代表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Zx代表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实例分析: 例如:假定1990年底该国出口价格指数比1980年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比1980年的100上升到1990年的130,则该国单项贸易条件指数为 这个例子中,尽管从1980年-1990年该国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00-86.36)=13.64个百分点,商品贸易条件恶化了,但是由于同时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提高了(130-100)=30个百分点,出口商品要素提高的幅度大于商品贸易指数下降的幅度,因此其要数贸易条件还是改善了。 通过分析,可知:商品贸易条件下降不一定导致一国贸易利益的减少。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一国主动地降低商品贸易条件,还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大利益。如果一国商品贸易条件下降的幅度超过了要素生产率上升的幅度,贸易利益就会减少。这时,随着贸易量的扩张,实际收入水平反而会下降,出现“贫困化增长”。 2)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双项要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D代表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Zm代表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 双项要素贸易条件实例分析: 根据前面的例子,已知: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出口要素生产率指数ZX=130,现在,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1980到1990年期间从100上升到105,则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为: 由上可知: 虽然商品贸易条件为95/110=86.36,但由于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上升的幅度(130)大于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提高的幅度(105),因而抵消了商品贸易条件恶化,获得了双项要素贸易条件的改善。 参考文献 ↑ 第四章贸易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湖北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