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保护率(Nominal Rate of Protection,NRP) 什么是名义保护率 名义保护率也叫名义关税率,是指一类商品在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作用下,其国内市场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部分与国际市场价格的百分比。它是衡量一国对某类商品的保护程度的一种方法。 国际经济理论认为,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提高了其国内市场价格,降低了其竞争能力,从而保护本国同类产品的生产。其价格提高部分与国际市场价格的比率就是保护率,或称为内含税率。造成国内价格高于国外价格的因素很多。除关税以外,非关税壁垒、外汇汇率和外汇管制、进出口价格补贴、生产补贴等措施,都可以使同一商品在国内外市场有不同价格。由于关税是国际上公认的主要保护措施,在忽略了其他非关税因素后,理论上,国内外差价与国外价格之比等于关税税率。因此,人们通常把各国税则中的法定进口关税税率视为保护率。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经济学家巴伯提出有效保护理论后,为区别有效保护率,人们称传统的保护率为名义保护率。 名义保护率的计算公式 名义保护率(NRP)= (P- P*)/ P*×100% P*为国际市场价格;P是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包括国内关税,即P=P* T。 如果某商品的进口税率为10%,其进口价格为20美元,加收进口关税2美元,实际进口价格为22美元,这多出的2美元就是按10%计征的关税,这10%的税率就是名义保护率。 在其他条件相同和不变的条件下,名义关税率愈高,对本国同类产品的保护程度也愈高。 本条目在以下条目中被提及 中间产品贸易 保护关税 关税壁垒 关税结构 有效保护率 关键字 名义保护率,Nominal Rate of Protection,Nominal rate of protection,NRP,名义关税率.
名称名义税率 简介 是“实际税率”的对称。由于与实际税率有时不等,故称“名义税率”。如消费税中规定的每吨啤酒220元,企业所得税中的33%的税率等。
简介全部应纳税额占全部应税的征税对象数额的税率。 主要有以下三种 (1)累进税的平均税率,即按各级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的比率。如某所得税法规定,应税所得1000元以下时,免税;超过1000元至4000元时,税率为30%;超过4000元时、税率为50%。假如某纳税人全部应税所得额为6000元,全部应税额为1900元,则平均税率为31. 67%。(2)作为平衡总负担水平的控制性税率。如中国的农业税为适应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差别比例税率的办法。但为了控制全国的总负担水平,又确定全国农业税的平均税率为常年产量的15.5%。根据全国平均税率再分别规定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税率,而这个税率对省、直辖市、自治区下属地区来说又是平均税率,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还可以根据这个平均税率再分别规定所属各地区的税率。(3)作为编制税收计划和进行税收统计需用的税率。为了分析重点税源的变化情况,预测变化趋势,找出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在编制税收计划时,需要根据税源统计资料计算出平均税率,即计算出按不同税率计征的税额总和与其相应的计税金额总和之比,并以此作为编制税收计划的依据。
是累进税率的一种,即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其相应等级的累进税率计算征收。
名称实际税率 简介 是“名义税率”的对称。实纳税额占征税对象数额的比率。在实纳税额与应纳税额相等,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与应税的征税对象数额相等时,实际税率与名义税率相等。如果不相等,则实际税率与名义税率不等。如对个人所得征税时,假定应税所得额为1000元,税率为10%,则应纳税额为100元,如果全部所得额为10000元,税率20%,应纳税2000元,实际纳税额为1500元,小于应纳税额,则实际税率为1500元÷10000元=15%,小于20%的名义税率。
税收负担率正文 以相对量反映的税负水平。具体表现为负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税收负担额占某个相关数额(如消费支出额、收入额、国民收入额、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等)的比值。见税负水平。配图相关连接
什么是统一比例税率 统一比例税率又称单一比例税率是指一种税只设置一种比例税率,所有纳税人都按同一税率纳税。 统一比例税率的概述 即对一个税种不分课税对象和纳税人的情况,一律只采用一个比例税率。如现行的牲畜交易税,不分牲畜交易的品种和其他具体情况,均采用5%的税率计征,其特点是简洁明了。
约束税率(Bound Rate)经过谈判达成协议而固定下来的关税税率为约束税率。按关贸总协定规定,缔约各国应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通过有选择的产品对产品的方式,或者为有关缔约国所接受的多边的程序进行谈判,谈判结果固定下来的各国税则商品的税率为约束税率,汇总起来形成减让表,作为总协定的一个附属部分付诸实施。按总协定规定,关税减让谈判有4种减让形式来约束关税的税率:1.降低关税并约束在降低了的关税水平;2.约束现行关税税率;3.约束在现行关税水平以上的某个关税水平; 4.约束免税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