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什么是国家基金审计 2国家基金审计的内容 3国家基金审计的主要目 什么是国家基金审计 国家基金审计是指国家对公共企业投资实行监督的手段之一。它指对企业使用与管理国家基金所实施的审计。 国家基金审计的内容 (1)查证国家基金是否完整无损。 (2)查证国家基金的使用是否恰当。 (3)查证国家基金与企业自有资金、借入资金等是否严格划分清楚。 (4)对各类集体企业,国家为了扶持其发展,也会根据有关政策拨给一定数额的国家扶持基金,这部分国拨资金实际上是一笔无息贷款,企业要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并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归还。对这部分基金的审查,要查证基金的实有数额,是否在帐面上保持其拨入原数;审查其使用是否合理,使用效果是好、是差,审查企业是否能够按期如数归还,有无拖欠不还的情况。 国家基金审计的主要目 国家基金审计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审核被审单位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增减是否合乎财经制度的规定,资金结存数额有无隐瞒项目; (二)查明被审单位的余额流动资金,是否及时上交,有无逾期拖延或将该资金用于非法项目; (三)检查拨给单位使用国家基金的变动帐册记录有无差错,凭证是否齐备; (四)审查被审单位对使用国家基金的会计处理业务是否正确,有无差错或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 (五)评审使用国家基金后该单位获得的经济效益如何,是否有力地发挥了应有效果。
目录 1什么是多功能审计方案 2多功能审计方案的作用 3多功能审计方案的要素 什么是多功能审计方案 所谓多功能审计方案,即是对内审工作具有规划、指导、控制等功能的审计方案。它除了一般审计方案所应有的时间、地点、人物、重点、审计程序步骤与内容外,还具有年度项目序号统一化、工作步骤程序化、执行时间小时化等功能。 多功能审计方案的作用 多功能审计方案的最大作用是: (1)便于内部审计人员记录即时审计信息,以备工作错漏。 (2)便于督导监督内审员审计工作。 (3)便于审计主管(经理)检查复核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 多功能审计方案的要素 1、项目编号 2、编制日期 3、被审计单位或部门 4、方案编制人 5、方案审核人 6、方案审批人 7、审计方式 8、审计总时间安排 9、审计范围、目的 10、审计的重点 11、审计目标内容(风险要点) 12、审计具体步骤 13、审计执行步骤简摘 14、每个执行步骤时间(天或小时) 15、内审师签字确认
目录 1什么是四名五度战略 什么是四名五度战略 四名 “四名”,即名人、名品、名地、名门的策划。 1、名人策划 名人策划,即利用名人效应托起名牌,利用人来托品牌形象。名人策划生动具体,有人情味,名人效应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策划思路: 利用企业的共生英雄,第一种是企业的创始人;第二种是使之振兴的企业家。 利用企业情势英雄。 利用社会名流 2、名品策划 名品策划,即用拳头产品推进企业品牌。以一个产品作为突破口,集中攻关,提高质量、提高知名度,然后带动整个企业的品牌形象。名品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服务。 3、名地 名地,即利用地理这个客观性极强的优势推进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名地包括: 自然地理优势; 经济地理优势; 人文地理优势。 4、名门 名门,即以企业的整体成功带动品牌的成功,有了这个名企业,今后他们再出别的产品也全被“爱屋及乌”。 五度 “五度”,指知名度、美誉度,定位度、指名度、忠诚度。 1、定位度,确定品牌成长的突破口。选择名牌的生长点,确定企业以什么扬名,从什么角度扬名。 2、知名度,这是名牌的必要条件,名牌必须有高知名度,这样才能成为“驰名商标”。 3、美誉度,这是名牌的基础。美誉度包括质量、品味、服务、装潢、运输、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让顾客满意的系统运作,方能得到消费者的好评。 4、指名度,这是名牌战略追求的目标,指名度是指在市场上有多少人指名要买你的东西,要买你的服务的概率。 5、忠诚度,忠诚度是指公众持久地选择,支持的概率。在竞争中,在许多品牌中,这是名牌的理想状态。 这五度是相辅相成的,需要配合公关活动来实现。这五度是相当高的标准,不是每个企业都能达到的,但是“学上仅得中,学中仅得下”,面临世界名牌的挑战,必须高标准才能创出中国人自己的名牌,自立于世界名牌之林。
目录 1什么是品牌形象诉求 2品牌形象诉求的要点 3相关条目 什么是品牌形象诉求 奥格威曾指出:“每一则广告都应该被看成是对品牌形象这种复杂现象在做贡献。如果你具有这种长远眼光,许许多多日常的麻烦事都自会化为乌有。”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知觉性概念,用来表达消费者以品牌形象自己的方式诠释其对一项产品的内在属性与外加属性的看法。 品牌形象诉求是指以突出展示商品品牌形象为诉求目标的广告表达形式。这类广告一般在产品已经挤身市场,而且已经在一定程度树立了商品形象,这时为了创牌或塑造著名品牌,采取品牌表达是很适宜的。 品牌形象诉求的要点 1、要以商品的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形象为基础 刚刚进入市场的产品广告需要广泛告知,采取一定的品牌表达为辅助手段来宣传品牌也是可以的,但品牌形象诉求作为一种广告战略策划意义上的主要方法,其目的完全在于树立品牌形象,并且实施名牌战略,这就要求商品在市场的发展必须进入成熟期,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或者一个企业已开始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这时,企业广告品牌形象诉求,比较容易将产品形象或企业形象符号化、标识化,以便高度凝练、定型地在受众心目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记。如果一个陌生的品牌,一上市就一味的采用品牌形象诉求,会使消费者不知所云,从而极大的浪费广告资源。 2、强调品牌的广告中心位置形象 品牌诉求要充分显示品牌形象,应运用特写方式在广告图像的整体或中心位置上予以表现,以增强品牌视觉刺激效果。有些品牌诉求广告为了追求趣味性,构思了许多复杂的情节和修饰,用以突出品牌信息,结果反而喧宾夺主,使品牌在纷杂的其他形象中淡化了。因此,必须简化品牌表达广告上的其他信息和形象,真正使受众记住品牌。当我们走在大街上,你常会看到巨大的霓虹灯牌,上面仅仅是“SONY”、“NOKIA”等品牌标志,再多加上一句广告语,如NOKIA的“科技以人为本”。这实际上是强调品牌的广告中心位置形象,以强化品牌符号的手法在激发符号崇拜,从而突显品牌形象。 3、在突出品牌前提下追求新奇创意 显示品牌的表达方法很可能形成单调、呆板的效果,这是在现代广告中必须克服的。无论多么不容易表达而创意确无特色的广告,消费者都不会原谅姑息而要加以排斥的。设计者必须追求别出心裁的创意,以引发受众的积极心理情绪。当然,创意的重点是寻求一种显示品牌的巧妙方法或创造一种衬托品牌的环境氛围。创意要和品牌和谐一致,切忌猎奇式创意,致使与品牌相脱节。 4、品牌表达力求个性化 品牌是企业形象、商品形象高度凝练的符号,企业和商品的个性化,人格化都应通过品牌体现出来。例如在文案和图像创意中,力求品牌体现出商品的功能效用,对人类的贡献,或者力求品牌和人类生活中某些观念、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等,这种具有较强个性的表达,成为人们记忆品牌、鉴别品牌的信号。如果一个品牌表达缺乏特征和个性,那就很难引起受众对不同品牌的明晰印象和牢固记忆。如,“金利来”从“男人的世界”到“成功的男人”,再到“男人中的男人”直至现在的“新世纪,新男人”始终给人“成功男人”的形象,极富个性特色。 5、品牌诉求提倡系列化,立体化 为了实施名牌战略,塑造品牌形象,无论是一种媒体几组画面,还是不同媒体组合的广告,都应提倡系列化和立体化。所谓系列化,指同一品牌,同一风格,同一主题,而形式有一定变化的几则广告。立体化是指不同媒体而同一品牌的广告组合。提倡系列化、立体化完全是为了形成一种力度和声势,造成较大的影响。 例如杜邦公司是一空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电子、汽车、服装、建筑、通信、运输、农业、航天、石化、消费品等多种工业领域的跨国公司,生产有1800多种产品,产品多种系列,具有多个卖点。试想这样的企业仅仅只做产品宣传是很难想象的,也是广告资源的巨大浪费。杜邦公司采用品牌形象诉求,让工业品贴近生活,系列广告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向人们表达了杜邦创造美好生活的经营哲学。 相关条目 企业形象诉求 商品形象诉求
品牌升级(Brand Upgrade) 目录 1什么是品牌升级 2品牌升级的概述 3品牌升级的内容 4品牌升级的原因 5品牌升级的途径 6品牌升级案例分析 什么是品牌升级 品牌升级是指按照公司以前的战略规划,在每个阶段来提升品牌的内涵。品牌升级要使品牌内涵围绕目标市场升级的同时不断同步升级,并由此带动企业进行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水平提高,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 品牌升级的概述 品牌升级便是企业在建立和维护自己品牌资产时所使用的重要品牌战略和战术手段。品牌升级是营销学上的术语,指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品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要不断变化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品牌升级作为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手段,从营销观念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开始便已经成为各知名企业常用的营销策略。品牌升级的战略和策略目前包括了品牌定位升级、品牌形象(品牌名称和品牌标识)升级、营销策略升级、管理创新等范畴。 品牌升级的内容 品牌升级通常包含以下四个部分,其中,生产和市场是可见的、物质的,设计和形象是精神的,这两个方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 品质管理与生产规模的升级; 围绕产品这一部分,M&N公司工业园区建起来之后,产能会有一个升级,在质量保障方面也会有一个升级,另外,工程师队伍的不断扩张,不断进行优化,这也是一个产品升级的原因。 市场善稍网络及组织结构的升级; 营销队伍在不断加强,业绩也起来了,功能和规模都在升级。营销队伍的升级不仅是看表面上,还要看每一个人的素质。 企业形象题善的升级; 现在M&N公司是合资的形象,很多包装都是印上与法国公司进行合作,在户外广告上都是打着“法国的M&N”,是国外品牌的一个形象。 产品开发与晶牌设计的升级。 产品的更新换代,对品牌形象是有拉力的。 品牌升级的原因 品牌成长与进化是品牌升级的发展规律 从品牌的生命周期看,品牌像动植物一样,也会经历一个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升级的过程。品牌从定位、设计、测试到进入市场,营销推广,积累形成一定的品牌资产,然后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发展壮大直至繁盛,最后品牌老化,需要升级换代,这整个过程是一个品牌升级与更新的过程。 从品牌的发展路径看,一个企业的品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正是品牌培育与建设的方向。我国许多知名品牌的成长轨迹就是一些中小制造企业从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创新优势,逐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实现了从贴牌生产转向自主品牌建设,从无名品牌转向知名品牌,从区域名牌向世界名牌,从低端品牌向高端品牌的升级。 从品牌的进化规律看,品牌在自我适应、自我繁殖、自我否定中向前演进升级。品牌的自我适应是品牌面对喜新厌旧的消费需求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作出的调整适应和与时俱进,比如技术性强、知识含量高的IT产业的硬件升级和软件换代。品牌的自我繁殖是利用品牌整合优势去对抗竞争,品牌延伸,发挥品牌的规模效应。品牌自我否定是在环境变化时品牌偏好从极致高峰直线下落时的品牌重新定位。 市场需求变化与竞争同质化是品牌升级的外在动力 需求变化,适者生存。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企业品牌的创立是与企业创建相伴而生的。由于市场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和企业自身资源能力的缺乏,企业品牌的创立往往是非系统、无意识、缺乏前瞻性的,当企业需要二次创业跨越发展阶梯的时候,企业现有品牌的竞争力可能被弱化,品牌从外在表现与内在张力上不能与时俱进,企业品牌层次较低,无法支撑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为品牌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品牌的升级以改善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获取更丰厚的差异化价值。 在成熟的市场中,产品高度同质化,竞争无处不在,知名品牌被快速模仿跟进,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忠诚度、信任度减低,以至转购竞争品牌的产品,使该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在这种竞争同质化的情况下,与其战死在价格竞争的红海中,不如改变产品诉求,提升技术含量,升级品牌个性,抢占蓝海的生存空间。 品牌形象模糊甚至遭遇品牌危机是品牌升级的内在压力 一个成功的品牌应该具备一个清晰的品牌形象。品牌定位不准确,品牌形象不突出,诉求的理念模糊,或品牌缺乏传播推广,如不及时升级,就会被市场忽略,失去存在的意义。奥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拉扎拉斯认为,一些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国企业巨头的品牌定位相当模糊、品牌核心内容相当重合、品牌个性相当不鲜明。如果问一个消费者中石化的“长城”润滑油和中石油的“昆仑”润滑油两者中,谁是中国南极冰盖科考队的赞助者,谁是央视“神五飞天”新闻直播时段2000多万元广告的买断者,消费者对此基本上是记忆含混;他们认为“长城”与“昆仑”这两种润滑油从品牌上讲个性不鲜明,甚至本来就没什么区别。 品牌危机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产品缺陷、工作失误或者管理疏漏引发的突发性信誉危机,体现为公众对该品牌的不信任感增加,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击,产品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面临退出市场的危险。例如:锅王胡师傅“无烟锅虚假宣传事件”、LG的“空调翻新事件”、宝洁的“SK-II事件”、雀巢的“碘超标事件”、震惊中外的“三鹿奶粉事件”等。遭遇品牌危机,只有全员同心,端正态度,积极沟通,迅速处理,认真改进,方能救品牌于谷底,转危为机。 品牌升级的途径 品质是品牌的核心,品质保障是品牌升级的前提,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是提升品牌魅力的源泉。只有通过市场调研,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加快新产品研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服务创新体现人文关怀,突出细节制胜,提升可感知价值,才能为品牌注入新的活力,打造精品名牌。 成立于1969年的韩国三星电子,起初还只是一家做OEM和购买外国芯片进行组装的普通电子产品公司,但在短短十几年间,三星电子掌握了强大的核心技术能力,设计能力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平,2003年在美国取得的专利高达1313项,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九。2007年,三星的品牌价值已达168亿美元,位居全球最佳品牌榜第21位,超过了它的多年宿敌索尼。三星品牌已成长为世界顶级品牌,正是技术创新和产品换代推动了三星的品牌升级。 提供增值服务,创新服务内容也是为品牌加分的主要项目。大的公司使用大型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呼叫中心来提供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许多公司通过网络来提供在线自助服务;提供存包服务、免费饮料与快餐服务的理发店显然比较高档(头发做一次烫染可能需要4到6个小时);街头灯箱广告上,顾客从美女员工的手中接过一杯咖啡,旁白“这里不是星巴克,这里是XX医院”足已让人感知这家民营医院的定位。 品牌升级案例分析 案例一:联合利利华“LuX(力士)”命名的成功 1899年,英国联合利华公司(Unilever)向市场推出一种香皂,命名为“猴牌”(Monkey)。起初销售情况非常不好,因为“猴牌”与香皂这种产品没有任何联系,显得不伦不类,且有不洁的感觉。之后联合利华采用了一个比较好的名称“Sunlight(阳光)”,但仍落俗套,销路并不见好转。第二年,公司在利物浦的专利代理人汤普生向公司提议采用“Lux(力士)”作品牌名称。Lux令人耳目一新,立即得到董事会的同意。Lux是西方企业品牌命名的经典范例,备受人们推崇。它能满足优秀品牌名称的所有特点: 首先,它只有三个字母,简洁明晰,易读易记,在所有语言中发音一致,具有国际品牌的特性; 其次,它来源于古典拉丁语Lux(阳光),但比英文Sunlight更富典雅高贵气质; 最后,它的拼写和读音令人潜意识地联想到另外两个英文单词Luxury(豪华)和Lucks(幸运),以至很多人误认为Lux来源于它们。 不管从那方面讲,Lux都是一个绝佳之作。品牌更换之后,立即销路大开,不久就成为世界名牌。 案例二:摩托罗拉转为MOTO 尽管从“人性历千年不变”的观点考察,类似“新新人类”的青少年一代根本就一直存在,但无论如何,时尚都是E时代的主流。比如手机就由单纯作为沟通的工具,变成年轻人追逐时尚、传达个性和情感的媒介。摩托罗拉在适应E时代消费背景的前提下,由此展开号称“M0TO”的新一轮传播运动。 对摩托罗拉而言,想要占领年轻人的心理高地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摩托罗拉进人中国的通讯设备市场比较早,在中国市场具有先进入者的优势,但这种优势也造成了摩托罗拉品牌转型的困难。因为在消费者印象中,摩托罗拉这个品牌就是一个传统的、重视技术突破的形象,值得信赖但不够亲切。在当今社会,这样的形象显然不足以得到年青消费者的亲睐,甚至面临品牌老化的危险。摩托罗拉必须具备时尚、酷、个性的特征才能贴近“新新人类”,MOTO策略应运而生。 MOTO其实是台湾地区年轻人对摩托罗拉的昵称,是消费者之间流传的语言。摩托罗拉希望用消费者自己的语言向受众传递公司理念,加强品牌的亲和力。在品牌个性设计中,MOTO意味着“使消费者的生活更加简单、更聪明和富有乐趣”。它是对其品牌核心形象“智慧演绎,无处不在”的新鲜诠释,同时也传递着摩托罗拉洞悉消费者的需求,“全心为你”的经营理念与公司形象。
目录 1什么是内部审计评价 2内部审计评价的原则 3内部审计评价的内容 4内部审计评价的技术方法 5内部审计评价与相关技术方法的关系 什么是内部审计评价 内部审计评价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的结果,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对象所作出的综合性评估与鉴定,并且借以判定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存在问题和提出预防措施的一系列活动。 内部审计评价的原则 审计评价的原则是指实施审计项目评价过程中应遵循的 反映审计评价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的准则。对于流通企业内部审计的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依法评价的原则。 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过程中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凄、政策为依据,对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认定,揭示违规违纪事实,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 2、坚持实事求是,审到哪评价到哪的原则。 审计人员在对审计事项的评价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据审计的内容,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判断。对审计幸未涉及的经济事项或证据不足、评价依据不明确的不作评价,坚持审计到哪评价到哪.准确认定审计事项. 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使审计评价结果符台客观实际.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3、抓住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 企业审 涉及到人、财、物各个方面及供、产、销各环节,审计人员没有必要对每个方面、每个环节的经济事项都做出评价。在具体审计评价中应努力突出{互价重点、抓住影 圊经济事项真实、台法枉效益的最主要因素,尤其是主 方面的固素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力求揭示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4、坚持谨慎态度,提高审计评价质量的原则 审计砰价是一项综台性很强的L作,审 人员在审计评价中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嗔态度,尽可能地采用“中性词”,同时还需要审计人员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这样 能作出准确的评价,以提高审计评价的质量 内部审计评价的内容 1、对会计资料真实性进行评价 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是会计法的基本要求,1三是习部审计评价的依据和重要内容: 审讦人员在l亩计迁程中对经营状 足较差,会计核算不合规,会计报表反映的资产负债、损益不实,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出具审计意见书,对上述事项作出‘冶当的评价,对有意弄虚作假,使企业会计资判严重失真的情况除了出具审计意见书,作出其违规行为和会计资料严重失真的i亚价外,还应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在一定的范围内予以披露,以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和会计售息的真宴性 2、对财务收支的台规性进行评价。 审计评价应从财务收支的台法性合规性人手.对企业执行国家财政法规、财经纪律的情况作出评价,对有些金业在财务收支方面的违纪违规的事实数额较小、情#轻微的在揭示违瓤事实的同时, 应给予恰如其份的评价 对少数严重违法乱纪弄虚作假,损害国家利益的,除揭示其违纪事实外,审计浮价应认定有严重遣及财经法规的行为,并向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反映对2000年7月1日以后的违纪行为应以《会计法》为准.追究其法律责任。 3、对垒业经营状况的有效蛀进行评价。 企业经营状况的有效性是经营成果和管理水平的综台反映,是内部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经济效益评价,首先,以营业成罢,主营业务规模及利润情况,盏利能力看营业利润率,资本利润率 其次,从投资收益看对外投资叵报是否达 预期的效果,投资收益率是否高于银行同期利润。再次,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看应收账款回收率,存货周转率,评价企业资金效益。第四.从删试企业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资产负债率看企业的偿债能力。通过以上分项指数的测试全面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有效性。 4、从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流通企业国有资产是否完整和安全应当作为 部审计评价的重要内容。评 可以驭两个方面人手,第一,所有者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第二,企业资产中是否存在潜亏因素,如应收账款中有无死账,呆账,库存商品中实物的现存价值,数量,与账面价值与数量的差距; 待处理财产损失的挂账,对外投资的损失等情况,部已经或正在产生潜在亏损,反映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据此进行评价。 5、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科学性进行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企业管理,俣证会计资料准确,保护企业财产安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监督国家财经纪律贯彻执行以及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手殷,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组织、实施、控制、监督四个方面的内容。所以评价应从对内部控制制度本身是否健全、合理人手,根据有关制度、办法,检查在执行中是否有效. 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价。 内部审计评价的技术方法 由于内部审计是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目的是加强组织经济管理,实现经济的目标,所以,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履行,是实现组织经济目标的根本要求,是为组织的经济目标服务的,但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发挥和履行,要受到内部审计评价内容的复杂化、内部审计评价方式、方法、手段、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评价信息的需求程度以及内部审计评价信息的客观性、科学性、相关性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所以内部审计评价过程复杂,具体操作繁杂,它不是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一种就事论事的简单评价,而是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总体的分析、判断和评价,反映组织在管理、决策、经营、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揭示其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的作用,创造组织价值。 (一)定量的方法 1.总量分析与评价:就是从总体上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所采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检查、核对有关帐户金额、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帐簿的登记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分析判断组织的会计处理是否遵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利润的构成比例及总额变化,对被审计单位成本费用开支范围的合理性,资金使用效率,组织的盈利水平和营运能力等相关方面,进行全面地分析、评价,从而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的情况作出一个总体上的分析、判断,并形成审计报告意见,以满足组织管理层的决策需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的功能作用。 2.差量分析与评价:根据实际发生值与目标值(设定值)之间差异的变化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财政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及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一种方法。通过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实际提供的会计信息(资产、负债、成本、收入、费用、利润等)同原来设置的目标值进行比较,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差异(正差异、负差异),通过对差量的分析判断,可以反映被审计单位或项目财务收支的真实性、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盈利水平和营运能力,以考核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活动、经济活动是否达到经济、效率和效果,从而为被审计单位或项目作出一个恰当的分析和判断,以便组织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3.比率分析与评价:把组织同一时期财务报表中若干相互关联的项目进行比较,计算出比率,通过比率变化,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财政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所采用的一种方法,以反映组织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成果,揭示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比率分析有三种方式:结构比率分析、效率比率分析、相关比率分析。其中,结构比率分析,是指组织某一经济指标的构成项目占总体项目的比率,通过该比率的变化,反映组织财务状况的变动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如: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等等。效率比率分析,是指组织的某一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通过该比率的变化,分析组织某一经济事项的盈利水平及经济效益的高低。如: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等。相关比率分析,是指组织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经济事项的比率,通过该比率的变化,可以反映各项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分析组织的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前景,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 4.趋势分析与评价:是指组织选择某两期或者连续若干期相同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计算百分比,通过百分比的变化,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状况变动情况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所采用的一种方法。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对组织的运营绩效、盈利水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以促进组织加强经济管理,实现其经济目标。如:比较财务报表法、比较财务比率法。 5.相关分析与建立模型:相关分析,是指组织的一个变量同另一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可以是正相关的,也可以是负相关的。建立回归模型,是指组织的一个变量变化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或者一个变量变化引起若干个变量的变化时,可以通过建立如y=a+bx(a为常数项,b为回归系数)的回归模型方程,对变量之间的变化加以分析、判断、评价,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组织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进行量化,通过回归模型估计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有关数据的真实性及误差率并对新的数据进行预测。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利用相关分析和建立回归模型,检查、分析、判断组织经济活动中,有关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及数据的合理性、真实性,指出组织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组织更好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标。 (二)定性的方法 1.经验判断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根据自己工作的经验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很显然,由于这种方法受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工作经历、主观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内部审计评价的结论意见,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观随意性和不真实性,不能真实地反映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实际内部审计工作当中,很少采用这种方法。 2.调查询问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采取询问有关财务负责人、当事人,调阅有关的账簿资料,查看会议记录及有关规章制度和文件,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这种评价方法也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财政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内部审计评价与相关技术方法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评价与财务(报表)分析的关系 内部审计评价与财务报表分析具有内在的联系。财务报表分析包括:资产负债表分析、损益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等三个方面,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反映组织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水平并揭示未来组织的发展趋势。内部审计评价的结论是否真实合理,直接影响着财务报表分析结果的有用性和客观性,同样,通过对财务报表分析所提供的有关财务指标变化情况的研究,将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分析、判断和掌握组织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揭示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完善内部审计评价工作。 (二)内部审计评价与业绩(绩效)评价的关系 内部审计评价与业绩(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关系。内部审计评价的内容,既有真实性、合法性,又有效益性,内部审计关于效益性的评价与管理部门业绩(绩效)评价有一定的关系,但不能代替组织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价,两者在评价的程序、标准、目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内部审计人员或机构可以为管理部门提供效益性方面的有关资料信息,满足管理部门绩效评价的相关需要,以帮助管理部门进行绩效考评,确保管理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三)内部审计评价与全面(综合)评价的关系 内部审计评价与全面(综合)评价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内部审计内容也从单一财务审计领域,向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多种领域转变,内部审计的评价已经渗透到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等诸多方面,提供的内部审计评价信息具有全面性,能满足相关方面对信息的需求。管理部门通过分析内部审计评价的信息,指出组织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加强经营管理,实现经济目标。
目录 1反避税审计概述 2我国反避税审计的困境 3我国反避税审计的出路 4在华外企的反避税审计策略 反避税审计概述 与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反避税相比,我国反避税工作开展得较晚。从1988年深圳试点、1991年立法全国施行到现在,仅有十多年时间。在当今日趋复杂的避税与反避税对抗中,我国反避税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成效不明显,每年所取得的反避税收入微乎其微。 客观上,我国在反避税方面采取的是相对温和的态度。但日益严重的外企避税已对我国产生了很大,严重损害了我国税收权益,造成巨额税款外流;扭曲了我国的税收调控作用,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和外汇收支平衡。在实际操作中,外方投资者还利用种种避税手段变相蚕食中方资产。国际经验表明,最好的反避税政策应该使投资国、跨国公司和被投资国三方共赢,这需要在上述三者之间找到一种利益平衡。这种平衡不仅要求对避税有很高的认知程度,也要求相应的反避税技术能力的提高。可以预见,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反避税将是我国经济审计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反避税审计的困境 据统计,在我国设立的外企亏损面在1988-1993年期间约占35%-40%,在1994-1995年增至50%-60%,在1996-2000年期间平均达到60%-65%;在此以后,外企亏损面稳定在50%左右,自报亏损总额每年都在1200亿元-1500亿元之间。另有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159个实行企业所得税的国家和地区平均税率是28.6%,我国周边18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税率是26.7%。我国执行25%的企业所得税率属于适中偏下的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吸引外资。但在中国较低税率的条件下却有如此大规模的避税,令人深思。这也表明我国必须建立高效、完备的反避税审计新体系。 与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反避税审计历史相比,我国反避税审计工作开展得很迟。从1988年深圳试点、1991年立法全国施行到现在,仅有20余年时间。在当今日趋复杂的避税与反避税对抗中,我国反避税审计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成效不明显。探究我国反避税审计走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避税审计人才极其缺乏 在日趋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很多时候企业税收不仅涉及国内税法和税率,还涉及到国(境)外税法和税率。这需要税务审计人员通晓世界各地的税收制度和税收协定,更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电子商务环境下跨国企业经济交易的运作状况和规律。但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远远赶不上形势的发展。 (二)反避税审计机构与其他部门协作不够 企业逃避税收往往涉及到跨区域、跨国范围内产品价格和市场信息,这需要反避税审计机构与商务部、海关、统计和工商管理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络与沟通,单靠审计部门“单兵作战”,力量有限。 (三)地方政府反避税意愿不够坚决 在某些地方政府看来,招商引资重于税收流失,引资越多政绩越大,税务部门反避税会破坏投资软环境。于是地方官员不正当干预反避税审计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这大大降低了审计机关反避税的效率。地方税务部门在税收征管手段上也存在技术落后、查堵不严等问题。 (四)中国税法存在漏洞且随意性较大 目前各类保税区、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税收优惠,这为合法避税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操作空间。在具体政策上,刚正式施行的新企业所得税法,虽然对限制转移性定价行为作了原则性规定,但还未达到可直接操作的程度。 (五)税务管理执行情况难度大 从税务管理执行来看,由于税法的不完善,存在诸如纳税人定义上的可变通性、课税对象金额上的可调整性和税率上的差别性等缺陷,导致纳税人可以利用税法的不足之处进行避税,这加大了反避税审计执行的难度。例如在实践中,很多时候避税与反避税并非是纠缠在“违法或不违法”之间的争论,征纳双方争执的焦点在于纳税人的交易行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合理或不合理的争执用现行法律是难以准确界定的。 (六)新税法反避税条款的执行还需要相关法律的配套 例如,在企业所得税上目前通行的做法是由纳税人负举证责任,以提高行政效率,即如果税务机关裁定纳税人有转移定价避税行为,纳税人又不能提供与事实相反的证明,则按税务机关的裁定执行。但是,我国行政诉讼法采用的是被告举证义务制度,即由行政部门承担举证责任。显然,反避税中的纳税人举证规则和行政诉讼的举证规则相互矛盾。 我国反避税审计的出路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反避税审计队伍,强化相关部门的合作 当今的纳税人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基本都是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其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以及最终产品等都融入了先进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许多跨国公司本身就是高科技的产物。另外,我国反避税审计工作的主要对手是外国公司重金聘请的职业会计师、律师,这些人精通各国法律且信息灵通,具有丰富的避税经验。要对这样的纳税人实施有效管理,必须具备很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国家利益,税务审计机关必须有大批高素质人才。因此,有必要设置专职的反避税审计机构,提高征管人员尤其是反避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使他们熟悉税法,精通外语,通晓财务会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税收等知识,提高税务审计水平,具备应付因税制执行而引发的国际间摩擦和税务争议的能力。 另外,由于反避税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部门,单靠税务审计机关来加强税收的防避工作是不够的,必须与海关、外贸、金融、保险、商检、工商、外汇等专业部门以及各类会计、审计、税务事务所通力协作。特别是要结合国际贸易中新出现的一些争端和事件,加强与诸如倾销与反倾销调查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做好转让定价反避税工作,从各方面堵塞税收漏洞,维护税法尊严,保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失。 (二)建立反避税审计调查的跨国合作机制,细化相关规则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经济的兴起,使某些生产和流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仅由一个国家的税务审计部门对某些经营活动遍及多个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进行税收审计调查往往力不从心,其结果就是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避税问题。目前在反避税的跨国合作方面,一个紧迫任务是进行情报交换。我国在与有关国家的税收协定中也都有情报交换的条款。2005年5月,中日两国税务当局在北京签署了我国第一个双边预约定价安排(简称BAPA),双方首次开始反避税合作。在BAPA框架下,双方可以共享来自对方国家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信息;其主要功能是反避税,其次是避免双重征税。鉴于国际形势的发展,今后还应加强税收征管的跨国协作,加大国际间反避税审计调查的合作力度。 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反避税审计的关键是信息。在纳税申报、审核评税、税务稽查等环节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反避税工作机制。就国内而言,长期以来我国有关部门对市场价格信息都有一定收集,税务部门可加强与它们的联系,进行互联网将分散于各部门的信息集中起来,做到彼此信息能够迅速相通、核对,必然会增强反避税审计的能力。此外,还可以直接向境外派驻价格信息情报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行情和价格动态。应抓紧细化、修订有关反避税规章制度,特别是与新税法相配套的纳税调整管理规程或细则。重点围绕关联申报与审核、同期资料管理、转让定价办法、预约定价安排、成本分摊协议、受控外国企业管理、资本弱化管理、一般反避税调整及国际磋商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规范。 (三)建立税收信息库,提高反避税审计的能力 反避税审计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经济活动信息的掌握程度。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征管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进行掌握纳税人经济活动信息渠道的建设。因为没有健全的税收情报网络及动态价格信息,就很难了解纳税人避税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企业的信息监控,是控制避税的最有效保障。应该研究制定《情报交换管理规则》,规范情报交换程序,适时扩大情报交换范围。建议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组建税务情报收集和交换的专门机构,省、市建立分支机构,专门负责反避税情况信息的收集、分类、储存,同时建立国际信息库,广泛收集国际经贸税收有关资料,收集和跟踪国际市场主要商品价格、成本、行业利润率、贷款利率以及费用收取标准等信息资料。还要建立国际上著名跨国企业有关组织结构、管理特点以及内部交易的资料库,并及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供给税务部门,以便税务机关对转让定价企业调整定价时有可靠依据。 针对反避税信息需求,需要完善信息的收集方法:一是制定有关反避税资料的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应整理备查的关联交易资料档案;二是加强对关联申报的管理,特别要针对新税法中资本弱化、避税地避税等避税行为的反避税规定,补充和明确相应的关联申报内容;三是加强情报交换,通过情报交换掌握企业与境外关联企业间劳务发生的真实性,掌握企业在境外设立的受控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等,避免税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反避税的能力。否则单纯靠一些纸面上的制度,是不可能提高反避税能力的。 (四)加强税务管理,合理设置反避税审计工作的权责 反避税工作要实现源头控管的前提是要及时发现避税趋势,目前我国的反避税工作权限设置过高,造成反避税工作与日常税收征管工作脱节,发现问题难,调查举证难,导致反避税工作的成效难以得到较大提高。因此,应将反避税管理权限适当下放,提高基层税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将反避税审计工作与日常税收征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基层税务机关工作职能应定位于发现疑点,及时上报,并能参与最后的谈判工作。基层税务管理人员相对于市县级反避税主管单位的工作人员,更加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更容易发现企业转让定价趋势,更及时地发现问题,启动预约定价安排程序。离开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来谈源头控管是不现实的。 针对避税源头,需要重点做好以下日常管理工作:一是加强纳税申报源头监控,要求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纳税人及时、准确、真实地向税务机关申报所有经营收入、利润、成本或费用列支等情况。这也是国际反避税的首要环节。二是积极进行国际间反避税合作。在经合组织税收协定范本和联合国范本指引下,几乎所有税收协定都设有信息交换条款,在征管各个方面开展互助。反避税工作与日常征管工作脱节。 (五)加大对避税行为的责罚力度,增加企业避税的成本 首先要从立法的高度,在明确企业义务的同时必须告知其不履行纳税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其次,对避税行为进行明确的定义,并规定对避税行为的惩罚。规定与违规的法律后果必须匹配,否则规定将不具约束力。例如在目前急需解决的纳税人对其关联关系的披露义务问题,明确其披露义务,可以使税务机关在关联关系的认定环节处于主动地位,确保反避税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新税法第43条中虽然规定了企业披露其关联关系的义务,但是由于没有相应明确的不履行惩罚措施,企业不会因为不履行该义务而增加额外的成本,因此纳税人会自然地选择隐瞒其关联关系的做法。因此要确保纳税人认真履行该义务,明确其法律后果,按照成本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设置金额不低的违规成本是必要条件。 由于关联企业避税行为从主观上讲,具有故意性,因此笔者认为对避税行为应加大处罚,在现有加息处罚的基础上侧重于加收罚和资格罚,例如加收滞纳金、降低纳税信用等级、取消出口退税资格和一般纳税人资格等。例如,美国从1996年就转让定价违法问题增加了处罚规定,对调增所得税净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按其调增额处以20%~40%的罚款,力度之大,令避税企业望而生畏。目前我国对避税的企业大多只进行纳税调整和加收利息,一般很少涉及罚款,使避税企业产生侥幸心理。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虽然对独立交易原则、成本分摊协议、受控外国企业规则、资本弱化条款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和说明,但仍有许多不明确之处。例如第24条引入间接抵免法,但却在间接抵免母子公司的层次问题上没有具体说明。 (六)其他有助于反避税审计的措施 一是要充分发挥税务师、审计师、会计师在反避税工作中的作用,弥补我国专业税务审计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的缺陷,增强反避税审计的力度。对重大的转让定价等避税行为,除有计划的派专人到境外对关联企业进行税务审计外,税务机关还可委托境外会计公司或私人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查证。二是努力阻止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帮助公司进行避税,加大对逃税帮凶和非法避税产品推销者的民事惩罚力度,违法者不仅要上交非法收入,还要缴纳大额罚款。还可以借鉴美、英等国做法,要求税务顾问在向企业出售有关避税方案之前,必须取得税务部门的许可。三是明确和强化经济实质标准,对无经济实质或除合法税收收益外存在其它商业目的的交易,加大监督与惩罚力度。 在华外企的反避税审计策略 1.提升我国反避税审计调查的立法层次。 我国在反避税方面的依据,零散见诸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1991年6月30日国务院令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尚没有系统的专门用于反避税审计调查的法律。我国只对转让定价作了规定,即国家税务总局于2004年9月3日印发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简称APA)。虽然该规则将预约定价由解决转让定价问题的一种方法上升为一种制度,使预约定价管理有了法规依据,但其只是国家税务总局的一个规范性文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非常需要在宪法或法律层次上给予支持,否则在行政诉讼等方面可能产生遗留问题。我国对其他避税途径(如利用避税地、资本弱化等)在法律规范上仍是空白。当务之急是将现行税法中零散的有关反避税条款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如出台有关外籍个人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进一步明确“境内外劳务”的具体解释和划分原则、比例与标准。另外,要借鉴国外做法,加大对跨国纳税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强化法律约束力。德国现行的税收法典中规定,准许税务当局在调查过程中将举证责任加在纳税人一方,如果发现纳税人没有按照税务局的要求提供有关事实,法院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判决,而无需提供进一步的证据。为了使税务部门在反外企避税的斗争中摆脱被动局面,我国需要明确和强化这一原则。 2.建立反避税审计调查的跨国合作机制。 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反避税的关键是信息。就国内而言,长期以来我国有关部门对国际市场的价格信息都有一定掌握,税务部门可加强与他们的联系,进行电脑联网,将分散于各部门的信息集中起来,做到彼此间的信息能够迅速沟通,增强我国的反避税能力。在纳税申报、审核评税、税务检查(审计)等环节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反避税工作机制。此外,还可以直接向境外派驻价格信息情报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的行情和价格动态。在OECD税收协定范本和联合国范本指引下,几乎所有税收协定都设有情报交换条款,欧盟也公布实施了互助指令,丹麦、芬兰、荷兰等国还与美国共同签订了《税收征管互助协定》,协议在税收征管各个方面开展互助。我国在与有关国家的税收协定中也都有情报交换的条款。2005年5月,中日两国税务当局在北京签署了我国第一个双边预约定价安排(简称BAPA),双方首次开始反避税合作。在BAPA框架下,双方可以共享来自对方国家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信息;其主要功能是反避税,其次是避免双重征税。鉴于国际形势的发展,今后还应加强税收征管的跨国协作,加大国际间反避税审计调查的合作力度。 3.完善我国的反转让定价税制。 反转让定价税制的重点是如何确认转让定价的问题。国际上主要有三种调整转让定价的方法:一是比较价格法,即从审查具体交易项目的价格入手,把不合理的价格调整到合理的正常市场价格,从而调整应税所得;二是比较利润法,即从利润比较入手,从而推断转让价格是否合理,把不正常的应税所得调整到正常的应税所得上;三是我国正在推广实施的预约定价法。所谓预约定价,是税务管理部门与纳税人之间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关联交易定价事先约定一系列标准的安排。[3]依据世界各国经验,预约定价制度被认为是防止企业转让定价避税的最有效方式。它要求纳税人与其关联企业间在有形财产的购销和使用、提供劳务、融通资金等业务中,向税务机关申请预先约定关联交易所适用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税务机关通过一系列可比性分析和合理性审查,确定其关联交易符合公平交易原则和经营常规的全过程。该管理模式用以解决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关联交易所涉及的税收问题,通常以预期利润为调整起点。它使转让定价税收管理从“事后调整”变为“事前确认”,既降低了跨国企业风险,又减少了税收征纳成本,与此相关的双边或多边安排还有助于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实行了预约定价制度,其中一些国家已将双边或多边安排作为谈签预约定价的主要方向。我国APA制度规定,签订了APA的外资企业一般至少在未来2~4年内免于被税务机关稽查。截止2005年底,我国签订的预约定价协议书约有100多份,每年反避税所取得的税收收入有10亿元左右。其推行障碍主要是需经过多轮协商或谈判,利润和价格预测难以统一;而且协商谈判时间太久,短的一年左右,长的两年以上。 4.制定我国避税地和资本弱化税法。 国际上对运用避税地的税务处理,主要是进行反运用避税地立法,建立避税地对策税制,目的在于对付本国居民通过在建立避税地受控外国公司拥有一定数量的股权来躲避本国税收的行为。它通过将受控外国公司的所得按持股比例划归本国股东,按本国税率征税(一般可以扣除在国外所纳税款)来实现的。如美国为反运用避税地避税而明确规定:凡是受控外国公司(包括在避税地设立的由本国居民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外国公司)的利润,不论是否以股息分配形式汇回母公司,都应计入美国母公司的应税所得进行征税。资本弱化虽然是企业融资自主权的体现,但过分的资本弱化损害了国家税收利益,所以必须加以限制。美国、英国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资本弱化进行了法律约束,其中一般规定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如美国为1.5:1,英国为3:1;对于资本弱化税制所适用企业的控股权比例,国外一般也有规定,如美国为50%,英国为75%,日本为50%.[4]我国在外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并无如此明确的规定,可以考虑将此控股权比例设定为50%,即我国的一个居民公司如果50%的股权由另一个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则前者向后者支付借款利息要受到资本弱化法规的限制;比如从税收角度视同权益资本,并规定这部分资本的借款利息不得列入成本费用。鉴于外资企业在我国的资本弱化现象比较严重,建议尽快制定这一法规。 5.加大对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研究。 1999年美洲国家税收管理中心(CIAT)33个成员国和欧、亚、非三洲十多个国家的税务机关以及一些国际组织代表,在葡萄牙波尔图举行了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专题研讨会,一致认为新世纪税收征管的最大难题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兴起增强了跨国公司逃避税收的动机,加大了世界各国反避税审计调查的难度,主要表现为: (1)电子商务使“常设机构”等传统地理位置难以确定,影响国际税收管辖权的行使而造成税收流失。各国以领地或领海为依据来划分税收管辖权的观念受到了严峻挑战。 (2)电子商务使交易性质的界限模糊,有关纳税人可以利用税率设置的不同进行避税。现行税法规则和国际税收协定很容易区分传统经济活动中的商品销售、劳务提供和特许权使用等,但对网上交易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则难以适用。因而纳税人可以按最低税率项目进行申报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3)电子商务影响税收征管、稽查和审计等工作,使税务部门难以掌握跨国企业的运作状况而致使税收流失。因为电子商务的无纸化程度越来越高,税收征管、稽查等逐渐失去了最直接的纸质凭据,以电子形式填制的凭证、账簿等可以被纳税人轻易地修改,并且不会留下任何线索和痕迹,让税收审计丧失了基础。 可以预见,避税与反避税的斗争在电子商务中将更加激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电子交易输入大国,为了防止税收过多流失和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电子商务征税的税制进行衔接,我国必须重视对电子商务征税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应尽快成立一个高级别的战略机构,跟踪研究网络贸易发展的新动向和世界各国有关网络贸易涉税的政策主张;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世界通行做法的税收原则和税收指导思想,形成对电子商务课税的总体框架和可行性税收政策;研究具体税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章程的衔接问题,处理好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问题。在具体征税模式的设计上,通过金融机构在资金支付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以资金流转额为计税依据进行税款的源泉扣缴,不失为当前对电子商务征税的理想方案。 6.其他有助于反避税审计的规定。 (1)努力阻止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帮助公司进行避税,加大对逃税帮凶和非法避税产品推销者的民事惩罚力度,违法者不仅要上缴非法收入,还要缴纳大额罚款。还可以借鉴美、英等国的做法,要求税务顾问在向企业出售有关避税方案之前,必须取得税务部门的许可。 (2)明确和强化经济实质标准,对无经济实质或除合法税收收益外,存在其它商业目的的交易加大监督与惩罚力度。 (3)禁止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向其审计客户提供激进的税务服务、向接受税务服务的客户收取成功酬金或向潜在的客户推销该类税务产品。 (4)检查慈善和公益机构的避税活动,明确和强化规定,以防止上述机构作为第三方,帮助逃税或推销避税产品。
目录 1什么是公用经费审计 2公用经费审计的主要内容 3相关条目 什么是公用经费审计 公用经费审计(Public Expenditure Audit) 公用经费审计是指对公共事业部门用于公务而支付的费用,如办公费、设备购置费、维修和业务费等,所实施的审计。 公用经费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对公务费支出的审计。它指对用于办公费、邮务费、水电费、差旅费、公用取暖费、保险费、租赁费、其他杂项费用等实施的审计。必须检查被审单位是否遵守财经政策,有无超支项目;检查办公用品有无采购、验收、领取和专职保管制度;必须检查企、事业单位的修理业务有无报销单、修理费支付是否合理;检查各种报表、票据是否正确,有无虚报或冒领等问题; (二)对设备购置费支出的审计。它指对设备购置费,其中包括专业设备购置费、一般设备购置费、机具购置费和图书报刊购置费等所实施的审计。检查被审单位是否专款专用,还是任意挪用或乱用公用经费;检查被审单位纳费用支出是否按照计划执行的,有无盲目采购或积压浪费等弊端; (三)对维修费支出的审计。它指对被审单位的修缮费用支出,其中包括房屋修理费、房屋经营管理费、公共设施的维修保养费等,所实施的审计。检查被审单位的各项修缮费是否有计划;检查被审单位的大修项目是否按照计划进行的;各项维修工程有无签订合同,是否根据施工进度予以拨款; (四)对业务费支出的审计。它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费支出所实施的审计。必须检查被审单位的材料库存定额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帐册记录的数字;检查被审单位的物资库存量,是否超过规定的数额,有无超储或造成积压、变质等问题。 相关条目 财政审计 财政资金审计 国家基金审计 行政单位财务收支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