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常储备 经常储备即周转库存,是保证生产所必须的库存。由于物资是一批一批的间断的进货和投料,在一般情况下,进货批量大,间断期长,而投料则是批量小,间隔期短。一次进货常常用于多次投料。进货后对还没有投料使用的那部分物资就要先储备起来以后使用。为了达到从上一批进货到下一批进货的整个期间投料都可以进行,需要有足够的适当的储备量。所谓足够就是任何时候投料仓库里都有物资,所谓适当就是不至于使储备量太大了,也就是实际周转量不要那么多,以免造成积压。 经常储备的计算方法 决定经常储备量的主要因素是正常周转储备天数。在一些库存理论中的正常周转储备天数包括供应间隔天数,验收入库天数和使用前准备天数三个方面。 (1)供应间隔天数是从上一批进货到下一批进货之间的天数。设供应间隔天数为T10,物资最低订货限额为 W,则有: 或者根据全年物资进货情况计算年度平均供应间隔天数。设年度平均供应间隔天数为 T11,全年物资进货m 批,第i批物资进货量为 Gi,进货间隔天数为 ti,则有: 这里的 tn应该是第 n批进货到次年第 l批进货之间的间隔天数。有的资料在实际计算中把这一次甩掉了这是不恰当的。 (2)验收入库天数。物资到货以后还不能直接进入仓库储存,需要验收以后才能入库储存。验收所需要的天数一般是根据验收能力确定的。设验收入库天数为 T12。 (3)使用前准备天数。工厂每次投料之前要有一个准备时间,如物资出库和搬运到使用地点等都需要时间。使用前准备天数是根据工厂的出库和搬运能力确定的。设使用前准备天数为 T13。 根据以上分析得到经常储备量计算公式:Q0 = C(T11 + T12 + T13)
什么是配货管理[1] 所谓配货管理,是指将配送中心存入的多种类产品,按多个用户的多种订货要求取出,并分放在指定货位,完成各用户配送之前的货物准备工作的一系列活动。 配货在配送中心的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配货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分放、配装、送货等一系列后续工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配送中心的实力和声誉,但另一方面配货又是一件复杂、工作量大的工作,尤其是在多用户、多品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所以配货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配货管理的基本要求[1] 配货管理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准确程度。 这是对配送中心的基本要求,但现实是需要配货的品种、规格复杂且变化很大,这就需要我们采取适当的管理方法,例如选择有效的分货和拣选方式配货,来提高配货的准确程度。 (2)配货的速度。 随着准时物流概念的产生以及配送企业间竞争的加剧,配送的速度显得日益重要,已成为影响配送中心发展的关键因素。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选择合适的设备、工艺以及运输路线。 (3)配送的成本。 配送中心产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有效节约经营成本,因此在保证配货速度、准确程度的同时更要考虑配货成本,选择适当的配货方式,在此消彼长的均衡过程中实现物流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配货管理方式 1、拣选式配货; 拣选式配货又称拣选式工艺,是拣选人员或拣选工具巡回于各个储存点将所需的物品取出,完成货物配备的方式。拣选配货的基本过程是:储物货位相对固定,而拣选人员或工具相对运动,所以又称作人到货前式配货。形象他说,又类似人们进入果园,在一棵树上摘下熟了的果子后,再转到另一棵树前去摘果所以又形象称之为摘果式或摘取式配货。 拣选式配货特点: 拣选式工艺采取按单拣选,一单一拣方式,这和目前仓库出货方式是很类似的,因此,在工艺上与现行方式可以不微太大改变就可以实施。由于采用按单拣选,所以这种配货工艺准确程度较高,不容易发生货差等错误。 这种工艺还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其表现在: 1.由于一单一拣,各用户的拣选互相没有牵制,可以根据用户要求调整配货先后次序。 2.对紧急需求可以采取集中力量快速拣选方式,有利于配送中心开展即时配送,增强对用户的保险能力。 3.拣选完一个货单,货物便配齐。因此,货物可不再落地暂存而直接放到配送车辆上,有利于简化工序,提高效率。 4.其灵活性还表现在对机械化没有严格要求,无论配送中心设备多少,水平高低都可以采取这种工艺。 5.用户数量不受工艺的限制,可在很大范围波动。 2、分货式配货; 分货式配货又称分货式工艺,是分货人员或分货工具从储存点集中取出各个用户共同需要的货物,然后巡回于各用户的货位之间,将这一种货物按用户需要量分放下,再集中取出共同需要的第二种,如此反复进行直至用户需要的所有货物都分放完毕,同时完成各个用户的配货工作。 分货式配货特点: 分货式工艺采取集中取出共同需要的货物,再按货物货位分放,这就需要在收到若干个用户配送请求之后,在可以形成共同的批量之后,再对用户共同需求做出统计,同时要安排好各用户的分货货位,才开始陆续集中取出进行反复的分货操作。所以,这种工艺难度较 高,计划性较强,也容易发生分货的错误。 这种工艺计划性较强,若干用户的需求集中后才开始分货,直至最后一种共同需要的货物分放完毕,各用户需求的配货工作才同时完成。之后,可同时开始对各用户的配送送达工作,这也有利于考虑车辆的合理调配、合理使用和规划配送路线。和拣选式工艺相比,可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利用规模效益,这是分货式工艺重要特点。 3、直起式配货 直起式配货是人到货前,即拣选式配货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用户所需种类很少,而每种数量又很大时,送货车辆可直接开抵储存场所装车,随时送货,而不需单设配货工艺。这种方式实际将配货与送货工艺合为一体,减少了几道工序。 在我国,尤其是大宗生产资料配送,直起式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参考文献 ↑ 1.0 1.1 孙明贵、潘留栓.《物流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十一章 物流配送 第三节 配送中心的管理 相关条目 库存管理
物流绩效治理概述 世界级的公司已经脱离了那种只局限于物流部门内部,通过对简单功能性指标进行分析来衡量物流绩效方法,他们总是站在公司整体及供给链的角度,制定和部署物流战略,通过公司对渠道联盟的业绩来衡量和控制物流绩效,监督物流资源的配置情况。 什么是绩效治理 绩效治理,顾名思义是解决让无形资产有效的创造价值的问题,它针对的是知识、技能和人的治理。绩效治理既是企业典型的人力资源治理问题,又是企业战略治理(Strategic Management)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绩效治理强调的是对过程的监控,通过对行动过程中各项指标的观察与评估,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它不是基于目标的治理(Management-by- Objective,MBO),而是基于事实的治理(Management-by-Fact,MBF)。因此绩效治理的出现,使得企业战略已不再是企业决策层少数几个人的任务,成为从CEO到每一位员工所有人的事。 绩效治理理念框架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绩效治理框架主要是要害业绩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和平衡计分法(Balance Scorecard,BSC)。在我国国内,尤其在我国的物流、物流相关企业运用不多。 KPI的精髓,是指出企业业绩指标的设置必须与企业的战略挂钩,其“要害”两字的含义即是指在某一阶段一个企业战略上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例如处于超常增长状态的企业,业务迅速增长带来企业的组织结构迅速膨胀、员工队伍极力扩充、治理及技能短缺,流程及规范不健全成为制约企业有效应对高增长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该阶段对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害所在,绩效治理体系则相应地必须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设计治理指标。 根据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我们可以把现有的KPI指数分为协调、管控与激励两类。协调与管控部分指的高层治理采用何种治理措施与部门直接互动 (包括流程的严谨度、时间的分配、治理重点等),一般包括“人力资源计划/流程”、“财务管控与计划/流程”、“营运管控与计划/流程”,可以直接用考评结果衡量;而“奖励”、“机会”、“价值观与信念”属于激励部分,指的是高层治理为激发整体治理团队所采取的明确激励措施,一般不好考评。 根据我国物流企业的机构设置、物流组织定位,及国外物流公司的最佳实践,物流绩效的治理最好是建立在以物流能力为核心,以供给链成本和最终客户满足度的灵敏性分析为基础,公司于物流部门的绩效考核。具体的衡量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供给链物流能力考核、公司物流绩效考核以及物流部门绩效考核。 供给链物流能力考核 1)供给链统一:努力统一与协调供给链作业及最终客户的满足,要求物流角色专一,利益分享,强调物流渠道的贯通。 2)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应用硬件、软件与网络以便于物流信息的改进,强调可变性、整合性. 3)信息分享:信息分享在功能部分与供给链伙伴间交换物流战略与战术数据的愿望,强调物流、财务信息分享的形式与比例。 4)联系:联系是关于交换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5)标准化:标准化是关于不断寻找物流实践在组织之间共同应用的能力,要求与行业标准相符。 6)简化:减少物流过程和关系的复杂性。 7)纪律:取得高水平和标准化与简单化,追求共同的作业方针与程序。 公司物流绩效考核 1)物流成本考核 物流部门独立成为利润中心之后,物流成本考核更为直接地与产品事业部或销售部门挂钩,考核产品事业部或销售部门所发生的物流成本,公司物流绩效的最直接的衡量指标便是物流成本率。 物流成本率:物流成本率=年物成本总额/年销售额 这里的物流成本是完成特定物流活动所发生的真实成本。在企业统计的物流成本是运输成本和配送中心的运营成本,由于没有标准的统计和成本划分,很多隐性的物流成本被划入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科学的物流成本应该是以物流活动为基础的,所有与完成物流功能有关的成本都应该包括在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分类中。 2)库存周转率 库存周转率=年销售量/平均库存水平 库存周转率数值越高则反应产品销售情况越好,库存占压资金越少。以食品企业为例,根据调查得到的国内食品企业2002年销量数据和库存数据,目前企业的库存周转率在50左右,取得了较高的周转水平。在未来的组织中库存周转率主要考核的对象应该是产品事业部。 3)顾客服务水平 顾客服务水平主要是针对产品事业部或销售部门的考核指标。 4)订货的满足率 订货的满足率=现有库存能够满足订单的次数/顾客订货总次数 即对于顾客订单中所要的货物,现有的库存能够履行订单的比率。各配送中心的存货应该达到95%的满足率。而在通过调货来补充配送中心库存的情况下,达到这个比率较难,美智公司的调查结论反映,华东地区存货的平均可得性只达到80%,而这已经是在各个地区中运行的较好的,西部地区平均可得性甚至不到50%。 5)订单与交货的一致性 订单与交货的一致性无论在生产性的企业还是服务性企业中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的作业指标是无误交货率。 无误交货率=当月准确按照顾客订单发货次数/当月内发货总次数。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保证能够正确的按照客户的订单来交货。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顾客最关心的也是这一点,所以没有按照顾客的订单发货给企业的服务形象造成的损害是最大的。因此在发货前必须根据顾客的订单反复审核所发货物是否符合顾客的要求。从这个角度上说,企业在配送中心设立订单治理员这个职位非常有必要,有专人从源头来跟踪和保证订单的传输和准确,降低订单的出错概率将极大的提高公司的服务水平。 6)交货的及时率 交货的及时率=当月汽车准时送达车数/当月汽车送货车数。 很多产品目前的交货时间可以达到短途次日交货。解决方案是通过设立区域配送中心进行针对重点城市和地区的有能力接整车的一级批发商和二级批发商进行直运,在大区内其它省份设立二次分拨中心来支持县、乡、镇地区开展的深度分销策略,进行更小批量的配送。 7)货物的破损率 货物破损率=当月破损商品价值/当月发送商品总价值 这个指标用来衡量在向顾客配送过程中货物的破损率,一般最高限额是5%,破损情况很多是在货物的装卸过程中发生的。在出货高峰期,由于没有足够的装卸力量而导致发货速度慢和较高的破损率,建议的解决方式是在销售旺季的出货高峰期,配送中心租用叉车来降低破损率、提高装卸速度。 8)投诉次数 承运商帮助企业将货物送达给客户,所以承运商在和顾客进行货物交接的过程代表着企业的服务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将提高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但配送中心反应顾客投诉最多的还是承运商在和顾客交接过程中服务没有到位。针对客户的投诉我们的建议是企业应该细化和承运商的服务协议,在协议中明确提出帮助卸货、到货前通知顾客、以及代收退货等基本服务以及今后可能的代收货款。 物流部门绩效考核 作为一个利润中心,物流部门的绩效考核主要是在一定的物流费用率下的物流销售收益和客户服务水平的考核。 1)物流部门收益考核 物流毛收益。物流毛收益=年物流服务收入总额/年物流服务支出总额。 物流费用率。物流费用率=年物流费用总额/年销售额。 物流部门收益=(物流毛收益治理费用)×物流费用率权重×修正系数 虽然物流部门是一个利润中心,其利润贡献的最直接衡量指标是销售收益,但为了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物流销售收益必须是一定物流费用率下的收益,超过规定物流费用率,部门收益需要打折扣(这里的物流费用只包括运输费用、仓储费用、治理费用,不包括存货成本等)。假如实际物流费用率比标准费用率高出很多,超过权重上限,则部门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物流费用率标准的制定采用目标期望法,为达到费用率逐年降低的目标,可依据去年的物流费用率为本年度物流费用率,同时排除能源、劳动力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及交通法规等变化的影响。 物流效用增长率。物流效用增长率=物流费用年比上一年增长率/销售额比上一年增长率。合理的比率应该小于1。假如比率大于1,考核物流费用控制具有降低的空间。 物流部与产品事业部的物流费用结算,初期按照实际发生的物流费用计量,在形成一个稳定的产品运距预算后,物流费用的按照产品运距计量。 2)运营费用比率 运营费用比率=所支付的仓库租金和汽运铁路运费/支出总额。 该指标可作为物流部门考核指标,也可做为物流部考核配送中心的指标。
什么是国际海上货物运输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是指使用船舶通过海上航道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港口之间运送货物的一种运输方式。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特点 1.运输量大。国际货物运输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商品交换,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决定了海上货物运输是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手段。国际贸易总运量的75%以上是利用海上运输来完成的,有的国家的对外贸易运输海运占运量的90%以上。主要原因是船舶向大型化发展,如50万~70万吨的巨型油船,16万~17 万吨的散装船,以及集装箱船的大型化,船舶的载运能力远远大于火车、汽车和飞机,是运输能力最大的运输工具。 2.通过能力大。海上运输利用天然航道四通八达,不像火车、汽车要受轨道和道路的限制,因而其通过能力要超过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如果因政治、经济、军事等条件的变化,还可随时改变航线驶往有利于装卸的目的港。 3.运费低廉。船舶的航道天然构成,船舶运量大,港口设备一般均为政府修建,船舶经久耐用且节省燃料,所以货物的单位运输成本相对低廉。据统计,海运运费一般约为铁路运费的1/5,公路汽车运费的1/10,航空运费的1/30,这就为低值大宗货物的运输提供了有利的竞争条件。 4.对货物的适应性强。由于上述特点使海上货物运输基本上适应各种货物的运输。如石油井台、火车、机车车辆等超重大货物,其他运输方式是无法装运的,船舶一般都可以装运。 5.运输的速度慢。由于商船的体积大,水流的阻力大,加之装卸时间长等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货物的运输速度比其他运输方式慢。较快的班轮航行速度也仅30 n mile/h左右。 6.风险较大。由于船舶海上航行受自然气候和季节性影响较大,海洋环境复杂,气象多变,随时都有遇上狂风、巨浪、暴风、雷电、海啸等人力难以抗衡的海洋自然灾害袭击的可能,遇险的可能性比陆地、沿海要大。同时,海上运输还存在着社会风险,如战争、罢工、贸易禁运等因素的影响。为转嫁损失,海上运输的货物、船舶保险尤其应引起重视。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作用 1.海上货物运输是国际贸易运输的主要方式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虽然存在速度较低、风险较大的不足,但是由于它的通过能力大、运量大、运费低,以及对货物适应性强等长处,加上全球特有的地理条件,使它成为国际贸易中主要的运输方式。我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的80%~90%是通过海上运输进行的,由于集装箱运输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使货物运输向集合化、合理化方向发展,而且节省了货物包装用料和运杂费,减少了货损货差,保证了运输质量,缩短了运输时间,从而降低了运输成本。 2.海上货物运输是国家节省外汇支付,增加外汇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我国运费支出一般占外贸进出口总额10%左右,尤其大宗货物的运费占的比重更大,贸易中若充分利用国际贸易术语,争取我方多派船,不但节省了外汇的支付,而且还可以争取更多的外汇收入。特别把我国的运力投入到国际航运市场,积极开展第三国的运输,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沿海的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建立自己的远洋船队,注重发展海上货物运输。一些航运发达国家,外汇运费的收入成为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3.发展海上运输业有利于改善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国际贸易出口商品的结构 海上运输是依靠航海活动的实践来实现的,航海活动的基础是造船业、航海技术和掌握技术的海员。造船工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它的发展又可带动钢铁工业、船舶设备工业、电子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促进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改善。我国由原来的船舶进口国,近几年逐渐变成了船舶出口国,而且正在迈向船舶出口大国的行列。由于我国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船员外派劳务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海上运输业的发展,我国的远洋运输船队已进入世界10强之列,为今后大规模的拆船业提供了条件,不仅为我国的钢铁厂冶炼提供了廉价的原料、节约能源和进口矿石的消耗,而且可以出口外销废钢。由此可见,由于海上运输业的发展,不仅能改善国家产业结构,而且会改善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 4.海上运输船队是国防的重要后备力量 海上远洋运输船队历来在战时都被用作后勤运输工具。美、英等国把商船队称为:“除陆、海、空之外的第四军种”,原苏联的商船队也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影子舰队”。可见,它对战争的胜负所起的作用。正因为海上运输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海上航运事业,通过立法加以保护,从资金上加以扶植和补助,在货载方面给予优惠。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保险的险别 险别是用以确定保险人承担范围的基础。确定海上货物运输险别的两大因素是风险和损失。因此,要明确各险别的承保范围,必须首先分清各种风险和损失。 1、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的风险: (1)自然灾害 (2)意外事故 (3)外来风险 2、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的损失: (1)全部损失:指保险标的的遭受海损后,已经全部毁坏,失去了原有的用途。 1)实际全损 2)推定全损 (2)部分损失:可分为共同海损和单独海损 1)共同海损:同一海上航程中,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遭遇共同危险,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地和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支付的特殊费用。共同海损应当由获救财产的受益人进行分摊。无论投保何种险别,保险人都赔偿共同还算的牺牲、费用和分摊。 2)单独海损:共同海损以外的货物部分损失。 3、我国海上货物运输保险的险别: (1)平安险:平安险的英文意思为“单独海损不赔”。主要特点是对自然灾害造成的部分损失不赔。其责任范围主要包括 8 个方面。 (2) 水渍险。除平安险的各项责任外,还负责被保险货物由于恶劣气候、雷电、海啸、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部分损失。 (3)一切险。除水渍险的各项责任外,还负责赔偿被保险货物在运输途中由于外来原因所致的全部或部分损失。一切险是最高险,责任范围最广。包括保险标的在运输途中由于外来原因所造成的全部或部分损失。所谓外来原因系指一般附加险所承保的责任。所以,一切险实际上是水渍险和一般附加险的总和。 附加险包括一般附加险、特别附加险和特殊附加险。
什么是电子采购 电子采购是由采购方发起的一种采购行为,是一种不见面的网上交易,如网上招标,网上竞标,网上谈判等。人们把企业之间在网络上进行的这种招标、竞价、谈判等活动定义为B2B电子商务,事实上,这也只是电子采购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子采购比一般的电子商务和一般性的采购在本质上有了更多的概念延伸,它不仅仅完成采购行为,而且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对采购全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治理,有效地整合了企业的资源,帮助供求双方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企业采购电子化是企业运营信息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采购使企业不再采用人工办法购买和销售它们的产品,在这一全新的商业模式下,随着买主和卖主通过电子网络而联结,商业交易开始变得具有无缝性,其自身的优势是十分显著的。 电子采购的发展及其优势 电子采购最先兴起于美国,它的最初形式是一对一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即EDI,该电子商务系统大幅度地提高了采购效率,但早期的解决方式价格昂贵、耗费庞大,且由于其封闭性仅能为一家买家服务,尤令中小供给商和买家怯步。为此,联合国制订了商业EDI标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关于标准问题在行业内及行业间的协调工作举步维艰,因此,真正商业伙伴间EDI并未广泛开展。90年代中期,电子采购目录开始兴起,这是供给商通过将其产品上网,来提高供给商的信息透明度、市场涵盖面。近年来,全方位综合电子采购平台出现且通过广泛连接买卖双方来进行电子采购服务。 电子采购是一种在Internet上创建专业供给商网络的基于Web的方式。它能够使企业通过网络,寻找治理合格的供货商和物品,随时了解市场行情和库存情况,编制销售计划,在线采购所需的物品,并对采购订单和采购的物品进行在途治理、台帐治理和库存治理,实现采购的自动统计分析。实施电子采购,不仅方便、快捷,而且交易成本低,信息公开程度透明,的确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采购方式。实现电子采购的方式有两种:使用EDI(电子数据交换)的电子采购和使用Internet的电子采购。电子采购门户站点对购买简单商品最为有效,它可以让供给商创建和维护其产品的在线目录,其它公司可以从这些目录中搜索商品,下定单以及当场确定付款和装运选择。在试图购买那些必须定制的产品时,经常需要人力判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商,首先,要整理叫做RFP(建议请求)的信息包,其中包括有某一商品的技术规格和供给要求。其次,必须找到能够满足该请求的供给商。为了节省时间和资金,只需要与有资格的供给商联络,这样花费的精力最少。使这一过程自动化的一种方式就是使用EDT网络,它能够让供给商和买主交换采购信息。只要交纳一点事务处理费,就能通过EDI网络提交信息包,并通过同一网络收到答复。 电子采购的优势 电子采购比一般的电子商务和一般性的采购在本质上有了更多的概念延伸,它不仅仅完成采购行为,而且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对采购全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治理,有效地整合了企业的资源,帮助供求双方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全新的商业模式下,随着买主和卖主通过电子网络而联结,商业交易开始变得具有无缝性,其自身的优势是十分显著的。 A) 提高采购效率,缩短了采购周期。采购方企业通过电子采购交易平台进行竞价采购,可以根据采购方企业的要求自由设定交易时间和交易方式,大大地缩短了采购周期。自采购方企业竞价采购项目正式开始至竞价结束,一般只需要1~2周,较传统招标采购节省30%~60%的采购时间; B) 节约大量的采购成本。据美国全国采购治理协会(www.napm.org)称,使用电子采购系统可以为采购企业节省大量成本。采用传统方式生成一份定单所需要的平均费用为150美元,使用基于Web的电子采购解决方案则可以将这一费用减少到30美元。企业通过竞价采购商品的价格平均降幅为10%左右,最高时可达到40%多。通用电气公司估计通过电子采购将每年节约100亿美元; C) 优化采购流程。采购流程的电子化不是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简单替换原有的方式方法,而是要依据更科学的方法重新设计采购流程,这个过程中,屏弃了传统采购模式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落后因素; D) 减少过量的安全库存。世界闻名的家电行业跨国企业海尔集团在实施电子采购后,采购成本大幅降低,仓储面积减少一半,降低库存资金约7亿元,库存资金周转日期从30天降低到了12天以下; E) 电子采购的另外一个优势是信息共享。不同企业,包括各个供给商都可以共享信息,不但可以了解当时采购、竞标的具体信息,还可以查询以往交易活动的记录,这些记录包括中标、交货、履约等情况,帮助买方全面了解供给商,帮助卖方更清楚地把握市场需求及企业本身在交易活动中的成败得失,积累经验。这使供求双方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 F) 电子采购能帮助采购方改善客户服务和客户满足度,促进供给链绩效,以及改善与供给商关系; G) 电子采购不仅使采购企业大大获益,而且让供给商获益。对于供给商,电子采购可以更及时的把握市场需求,降低销售成本,增进与采购商之间的关系,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 国内外无数企业实施电子采购的成功经验证实,电子采购在降低成本,提高商业效率方面,比在线零售、企业资源计划(ERP)更具潜力。电子采购的投资收益远远高于过去10年内已经在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任何商业革命,包括企业流程再造、策略性采购等等。 电子采购的实现 在电子采购过程中,从招标方发布招标信息到最后的双方签约,主要实现环节如下: 招标方主要工作是编辑标书并且生成XML格式的标书文件,然后在将招标书生成XML文件,发送到系统,由系统将招标文件入库,招标方在标书发布后可以接收投标方的投标书,并且在开标后可以审阅投标书,在评标方评标后可以接收评标书,审阅评标书决定中标者,在决定中标者后给中标者发送定单。投标方主要工作是查阅招标书,编辑投标书签名,将投标书生成XML文件,加密,发送给招标方,假如中标接收定单。评标方主要工作是在开标后审阅投标文件,生成评标书,并且签名,生成XML文件,登陆、查看信息加密,发送给招标方。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采用XML技术与Java技术相结合而构建的Web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电子采购,利用XML的Schema定义标书的文档,采用DOM动态的在线生成XML格式的电子标书;在显示时使用XSL技术处理视图,将显示与内容分离。在评标书,除了人工评审外,系统可自动对招标书XML文件内容进行分析,运算重组以及检索,利用XML可解析性,在评审中智能的判别筛选理想的候选。具体设计实现如下: 1. 总体设计实现 该系统能够使得在该系统中注册的招标用户能够在该系统中进行招标信息的发布,对投标书进行查阅,筛选,评定,辅助决策等功能。根据不同的用户和不同的权限为访问者提供不同的功能。系统中的招标书、投标书、评标书、定单比较多,根据大量动态访问关系数据库的特征,对于数据的显示我们采用了XML- XSL技术。总体采用Struts框架,该框架本身的最大特点就是将逻辑和显示分割开来。我们的设计依从于这种结构,所有的逻辑操作由事物体来完成,它是调度其它功能体的指挥中心,诸如注册,登陆,投标,投标,开标等操作的调用都会首先转到事物体来做判定,然后事物体选择适当的操作进行处理。 在主页面有两个链接针对所有的用户:登陆它可以让注册的用户登陆到系统;注册这个链接可以让新用户进行注册。对于合法的注册用户显示内容如下:添加标书显示一个表单来添加新的个人标书。个人标书它显示的是用户个人所发布的标书。公共标书显示一个表单用来显示当前系统所拥有的其他用户的标书,通过这个表单用户可以对所感爱好的标书进行查看,并且可以进行投标。修改信息这个链接显示一个表单用来显示用户的个人信息,并且通过它修改个人人信息。 2 .数据处理 由于访问数据库的操作比较单一,要访问的数据都集中在一个业务治理数据库中,对数据库的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因此,使用数据库的连接池来统一实现数据库访问功能。对于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Schema文件的生成。对于XML中用到的元素,根据数据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属性定义一系列的Schema文件 第二,招标书的XML文件生成。利用MOM对其进行操作生成招标书的XML,创建一个根元素,并将其添加到文档中,最后JDOM 转化为招标书的XML文本。 第三,招标书XML文件的显示。XML文件的显示是根据不同的数据建立不同的CSS文件,然而只采用CSS样式的话,在生成XML是就要受到CSS样式的限制,生成的数据就有许多的冗余。这样,XML的特点就没有体现出来,与用传统的HTML页面就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本方案使用了XSL, XSL不仅安样式显示XML,还可以过虑和分类XML数据。这样我们可以事先预生成一些常用的XML,在服务器端通过XSL按不同的要求过滤数据,以及将数据从一种格式转换成另一种格式。 用于索引公共标书记录的XML,它包含的数据有标书的ID,标书的名称和标书的编号,通过它用户可以检索自己需要的招标书。下面我们来看它的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由页面得到提交的offerId号,并将其转发到XML解析器,XML解析器将参数offerId号继续传递给useroffer.xsl同时传递给XML解析器,由解析器对其进行转换后,将结果发送到html页面,这个页面里显示的即为标书内容。 电子采购平台 协同招投标治理系统,是一个协同的、集成的招标采购治理平台,使各种类型的用户(包括组织者、采购业主、投标商、审批机构等) 都能在同一且个性化的信息门户中一起协同工作, 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协同招投标治理系统,以招投标法为基础,融合了招投标在中国的实践经验,实现了整个招标过程的电子化治理和运作,可以在线实现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和决标等整个复杂的招标投标流程,使招标的理念和互联网技术完美结合,从时间上、价格上、质量上都全面突破了传统的招投标方式,最大限度实现招标方的利益。协同招投标治理系统以自主开发的国内领先的工作流系统作为系统的核心,可以帮助客户快速高效地实现各种复杂的招标投标流程,包括各种内部审批流程。 企业竞价采购平台,是一个供给商之间以及供给商和采购商之间互不见面的网上竞价采购治理平台,使得供给商可以远程地参与采购竞价。竞价采购,又称反拍卖采购技术(RAT),是由采购招标和网上竞价两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采购方式。它用电子商务取代以往的谈判公关,帮助采购商最大限度地发现卖主,并引发供给商之间的竞争,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同时有力地变革了采购流程,是对企业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零风险采购辅助手段。 在传统招标采购中,供给商总是在确保低价中标的同时尽量争取价格最高,并且由于比值、比价、招投标过程较长,供给商之间相互见面等因素,轻易产生供给商之间价格同盟,因此不能在最大范围内挑起各投标方的反复竞价,从而使降价空间缩小,导致采购品降价不足;而RAT技术则是根据工业采购品的不同特点,由采购商制定产品质量标准、竞价规则,通过B2B的方式,使采购商得以更好地发现卖主,并挑起供给商竞争。成交价格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组,对供货方来说只有竞争价格是透明的,搏弈阵容对其并不透明,从而很好地强化了降价竞争,使采购品价格大大降低。经过各个卖主之间一番激烈的降价竞争,一条降价曲线会自动输出,竞价结果客观、公开,不再需要人为的议标过程。 电子目录采购系统是一套基于国内领先工作流技术的集办公自动化、产品目录治理、供给商治理以及电子采购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客户快速高效地实现内部采购供给系统的任意商业运作流程及业务规则,搭建符合其自身需求的涵盖包括招标采购、竞价采购、商务谈判在内多种采购方式的在线采购平台,并能有效地治理供给商和产品目录。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工作流引擎、可视化流程定义工具(WFVISIO)、流程监控工具(WFMONITOR)、流程节点定义、信息发布系统、视图定义、综合查询统计定义、文档自动生成、电子文档治理、组织结构治理、权限治理、供给商治理、专家治理、产品目录治理、在线投标、开标大厅、在线评标、竞价大厅、谈判大厅、合同治理、采购效果分析、项目任务治理、日志治理、在线编辑器等。
什么是仓储缺货率[1] 仓储缺货率是从仓储缺货的角度来反映一定时期内物流仓储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是物流仓储信息的一个重要数据。一般用缺货量的百分比来表示,即: 仓库缺货率=缺货量/需求量×100% 仓储缺货率也可以用缺供客户数与供货客户数的百分比表示,即: 仓储缺货率=缺供客户数/供货客户数×100% 仓储缺货率反映了物流仓储因货物存储不足对客户需求的影响程度的信息,数据越大,说明服务水平越差,是衡量仓储服务水平的一个反指标。必须千方百计降低仓储缺货率,以提高仓储服务水平。 相关条目 仓储服务水平 仓储资金周转次数 仓储资金周转天数 仓储平均供应费用 参考文献 ↑ 李日保.《现代物流信息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集中采购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为了降低分散采购的选择风险和时间成本,除了一般“甲供”材料设备由项目部(项目公司)采购外,对于某些大型机电设备等由公司本部负责集中采购。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集中采购。 第二层含义:就是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采购。 无论是由项目部(项目公司)的采购,还是公司本部负责的集中采购,房地产企业通常采取的做法是“一标一招”:在采购供给计划(假如有的话)下,按照采购招标规程(假如有的话),几乎每一项采购都要走一遍编制标书→邀请→考察、洽谈→开标、评标→签订合同的程序。 这种做法的弊端有: (1)轻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如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公司上级领导推荐; (2)内部人员分别推荐不同的单位,初选和评标时往往议而不决,工作效率低,会产生或增加内部矛盾; (3)假如采购流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不能按期完成的话,都会导致不能按计划完成采购,进而影响工期、施工单位索赔等; (4)采购主管部门往往诱致性的推荐投标单位,致使更优秀的单位被瞒报。所谓“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采购”就是:在《采购供给计划》、《合约规划》下,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如利用相对闲暇的时间),公司集中人员完成今后某一阶段(如半年、一年)的所有采购工作,与供方单位签订合同,并约定好供给的时间、价格等。这就是第二层含义的集中采购。 集中采购的“集中”功能 集中采购的“集中”功能就必须要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要体现在财政预算的安排上 财政部门对相同的采购项目应尽量集中在一个月里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多次重复安排相同项目的采购而产生降低工作效率、丧失采购效益等弊端。任何政府采购项目,最终都要由财政部门负责付款结账,对此,财政部门何时能安排采购预算资金就成了决定采购工作何时才能得以开始和实施的重要前提,因为,一旦财政部门安排了采购资金,相应的采购人就会随时去实施采购,因此,要充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地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对采购人的采购项目,财政部门就必须要从源头上给予“通盘的、宏观上的”考虑,具体来说,要将各个预算单位想要采购的相同或功能相近的项目,或是可以连环配套采购的项目,要尽量统一调度或筹集资金进行一次性的安排,否则,每个月都安排几个相同项目的采购,不但浪费了时间、精力,还无法得到规模采购的效益。如在实际工作中,就有一些地方的财政部门,由于不会科学地调度和合理地安排财政预算资金,从而造成每个月都安排几个预算单位去采购几台微机或其他办公耗材等,这就明显地失去了科学性和合理性,人为地增加了工作量。因此,集中采购的集中功能,首先就是要体现在财政部门的预算安排上,要有相对集中的科学性。 2.要体现在采购项目的委托上 采购人对其有关采购项目的采购,应集中在一次进行委托,不得人为拆分,多次采购。对采购人来说,有些采购项目是批量的,或是有“关联”的,或是可相互“配套”的整体项目,如学校里的“电教”项目,既有“网络工程”项目,也有电视、电脑等物资采购项目,对此,就“电教”项目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整体采购项目,无需再拆分或细化成“工程”项目与“商品采购”项目分别去委托采购;同样,对原来就是一个整批的采购项目,更不可从量上进行化整为零,分次采购,如将10台电脑,分几次采购等等,否则,这些行为就明显会影响到政府采购的效果。因此,对财政预算已经安排的采购项目,采购人必须要不折不扣地实施集中采购,不得化整为零,不得私自采购。 3.要体现在采购项目的具体操作上 集中采购机构对相同或功能相近的受托采购项目,应尽量集中在一次进行采购,以减少采购次数,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对集中采购机构来说,不但委托的采购人众多,而且采购项目又纷繁复杂,委托时间也有早有迟等等,假如集中采购机构采取“随时委托、随时采购”的方式,势必会发生多次、重复采购相同项目的问题,进而出现了重复劳动,增大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假如集中采购机构能采取“定期、汇总”的采购方式,将采购人委托的采购项目进行归类,或按功能进行相互衔接、配套,每类项目每个月只集中采购一次,这样,就会人为地做大批次采购规模,既可以减少了工作量,又能获得更大的规模采购效益。 4.要体现在采购项目的调试和验收上 集中采购机构应统一组织技术专家、采购人等进行集中验收把关,以节约人力、财力等。由于集中采购机构一批购进的采购项目涉及到多个采购人的委托,对此,假如要求采购人各自自己去找专家验收,势必会增大困难,也会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等,而假如由集中采购机构能够出面组织一个专家验收小组,将整批采购项目一次性验收完毕后,再交付采购人,就会减少诸多采购人的验收工作量,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等,同时,集中验收也会增强对验收人员的监督,更便于对采购项目的质量把关。 集中采购的模式选择 为实现集团采购业务集中管控的业务需求,集中采购包括以下几种典型模式的应用:集中定价、分开采购;集中订货、分开收货付款;集中订货、分开收货、集中付款;集中采购后调拨等运作模式。采用哪种模式,取决于集团对下属公司的股权控制、税收、物料特性、进出口业绩统计等因素,一个集团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集中采购模式。 1.集中订货、分开收货、集中付款模式 集团总部或采购公司负责治理供给商及制定采购价格等采购政策,并且负责采购订货工作。分子机构提出采购申请,前者进行汇总、调整,并根据调整结果下达采购订单,发收货通知单给分子机构;分子机构根据收货通知单或采购订单进行收货及入库;前者汇集后者的入库单进行与外部供给商货款结算,并根据各分子机构的入库单与分子机构分别进行内部结算。 2.集中采购后调拨模式 集团总部或采购公司负责治理供给商及制定采购价格等采购政策,并且负责采购订货工作。分子机构提出采购申请,前者进行汇总、调整,并根据调整结果下达采购订单,前者完成后续的收货、入库、外部货款结算处理。之后,根据各分子机构的采购申请,前者启动内部调拨流程,制订调拨订单并作调拨出库,后者根据调拨订单作入库处理,两者最后作内部结算处理。
缓冲存货的定义 缓冲存货就是由该商品协议的执行机构按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的规定,运用其成员国提供的实物和资金,干预市场和稳定价格。当市场价格涨到最高限价时,抛售缓冲存货的实物以维持价格在最高限价之下;当市场价格跌到最低限价以下时,利用缓冲存货的现金在市场上收购,把价格保持在最低限价以上。 缓冲存货的作用 用来避免在预料中的需求攀升或在各生产阶段之间发生失衡而持有。高于平均需求所要求的存货数量便可被称为缓冲存货。高水准的缓冲存货量可以让公司在面对需求出现预期外暴增情况的时候,还能继续满足客户需求。不过,过量的缓冲存货也可能产生高维护成本。由于各行各业的情况与需求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也没有一个通用的规则可以用来断定何谓过多的缓冲存货。可是有一个颇为适当的分析方法,那就是将公司的缓冲存货拿来跟其所在行业的历史需求型态作比较。 缓冲存货的利用 第一、确定商品的最高限价、中间价、最低限价; 第二、当市场价格涨到最高限价时,抛售实物,使价格维持在最高限价以下; 第三、当市场价格跌到最低限价时,用现金在市场上购买,使价格保持在最低限价以上。 如:天然橡胶的价格 最高价――――――――――→ 抛售存货 中间价――――――――――→ 不动用缓冲存货 最低价――――――――――→ 现金收购 利用缓冲存货稳定物价的条件:要有大量的资金和存货。 采用缓冲存货规定的有:国际锡协定、国际天然橡胶。